中科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合集下载

文档:中科院寒旱所

文档:中科院寒旱所

中科院寒旱所★学术型硕士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备注070501 自然地理学01冰川冰芯与全球变化02寒区环境与全球变化03冰川资源及其动态监测04寒旱区水文水资源05生态水文学06寒旱区土壤与土地资源07沙漠化与沙漠环境08风沙物理与风沙地貌共招64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2高等数学(乙)④835自然地理学或869气候学或870水文学与水资源或874工程地质学同上同上同上①②③必考,④选一09治沙工程10海岸风沙工程11冻土环境与全球变化12寒区环境岩土工程13冻土工程地质14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070502人文地理学01经济地理02生态经济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1遥感02地理信息系统同上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2高等数学(乙)④836经济地理学或867经济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2高等数学(乙)④835自然地理学或839地理信息系统或843遥感概论070601气象学01区域气候与环境动力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①学02灾害性天气和数值模拟03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04气候资源05气候变化与预测070602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01陆面过程模拟与卫星遥感应用02大气边界层物理与能量水分循环03大气电学与雷电物理04云和降水物理与大气环境071300生态学01生态学③602高等数学(乙)④869气候学或877动力气象学(含天气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2高等数学(乙)④808电动力学或878大气环境或879大气物理学(含天气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2高等数学(乙)④824生物化学(乙)或841生态学或848植物生理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③必考,④选一02生态农业03干旱区生态04植物基因工程077602环境工程01寒旱区环境与生态工程02寒旱区生态资源持续利用与适应性管理03寒旱区生态工程技术与原理04环境评测05生物技术06大气污染控制081401岩土工程01冻土物理与冻土工程02冻土力学与寒区工程②201英语一③602高等数学(乙)④812流体力学或824生物化学(乙)或840环境科学基础或851微生物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7材料力学或810理论力学或874工程地质学或875土力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7材料力学或871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03寒区岩土工程数值方法04岩土力学05寒区岩土测试技术08140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1防沙工程设计与施工02水土保持03水旱灾害规律及减灾战略04工程地质灾害防护05冰雪灾害与工程技术0814Z1寒区工程与环境01冻土环境与工程02寒区工程规划03寒区环境评估与预测或872风沙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7材料力学或835自然地理学或874工程地质学或875土力学★专业型硕士085229环境工程01液、固废物处置与资源化02环境系统分析与原理03工程环境模拟085238生物工程01寒旱区抗逆植物培育及原理02典型逆境动植物筛选03细胞与酶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14热工基础或840环境科学基础或864程序设计或880环境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20有机化学或841生态学或846普通生物学或851微生物学①②③必考,④选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寒旱所),是按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战略布局要求,由中国科学院原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原兰州沙漠研究所和原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根据学科定位,机构调整,研究领域交叉融合等原则整合而成。

几十年来,经过几代科研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开拓创新,寒旱所创建并发展了冰川学、冻土学、沙漠与沙漠化学、高原气候与环境动力学、对流风暴和雷电物理学、寒区旱区水文学、寒区旱区生态学等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研究领域;并在山地冰川冰芯与寒区环境、极地雪冰与全球变化、冻土理化特性与地下成冰理论、冰土工程与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环境变化、风沙物理、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寒区旱区水文水资源、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青藏高原气象、高原与干旱气候形成机制、边界层物理、大气电学和寒区旱区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形成特色优势学科。

目前,寒旱所已承担国家“973”、“863”、国家攻关、重点基金及国家地方的其他科研项目3000余项,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二等奖18项、省部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38项、二等奖70余项。

几代科研工作者扎根西部、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勇于奉献,一个以西部国土资源环境为研究主体、以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为专业特色的研究和技术体系已经形成。

寒旱所目前已形成七大研究室、三大研究系统的庞大科研及支撑体系,突出了冰川、沙漠、高寒区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特色。

七大研究室分别是: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寒旱区水土资源研究室,生态与农业研究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室。

三大研究系统分别是以实验分析研究为主的实验分析系统,以野外观测试验研究为主的试验观测系统,以信息共享和网络应用、图书编辑服务为主的信息平台系统。

Fitch风电场参数化方案入流风速的校正及效果检验

Fitch风电场参数化方案入流风速的校正及效果检验

Fitch风电场参数化方案入流风速的校正及效果检验谢泽明;余晔;董龙翔;马腾;王雪薇【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2024(43)3【摘要】风电场的尾流会影响大气边界层的动量和湍流通量,进而影响局地气候和环境。

包含风电场参数化的中尺度数值模式是研究风电场对气候和环境影响的有力工具。

本研究将高分辨率的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 LES)结果作为“真值”,评估了WRF中尺度模式中的Fitch风电场参数化方案在风机区和尾流区的风速和湍流动能廓线,提出了校正网格入流风速的方法。

该方法考虑网格等效推力造成的阻塞效应,并利用经典动量理论推导出的关系式对网格入流风速进行订正,使其更接近自由入流风速。

结果显示,原始Fitch风电场参数化方案给出的网格入流风速和大涡模拟结果的差距明显,且受模式水平分辨率的影响较大。

在不同的水平分辨率下(1000 m、 500 m和250 m),校正了网格入流风速的Fitch-new风电场参数化方案给出的网格入流风速与自由入流风速的相对误差绝对值都<1%,得到的空间平均推力和输出功率与大涡模拟结果一致。

Fitch-new参数化方案改进了风电场尾流区风速亏损的模拟,尤其是对高分辨率下风机网格的风速亏损,模拟的风电场尾流区湍流动能的增加量和垂直分布虽然比原始Fitch方案有所改进,但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总页数】12页(P790-801)【作者】谢泽明;余晔;董龙翔;马腾;王雪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平凉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观测研究站;甘肃省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04【相关文献】1.风电场风速订正方法的回归检验和误差分析2.MM4模式积云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和检验I:MM4模式积云参数化方案的改进3.BJ-RUC在内蒙古某风电场的风速预报检验分析4.BCC_CSM模式砾石参数化方案在青藏高原模拟效果检验5.水平降尺度方法对WRF风电场参数化方案风速模拟精度提升的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WRF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酒泉地区暴雨模拟的影响

WRF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酒泉地区暴雨模拟的影响

WRF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酒泉地区暴雨模拟的影响王田田;高晓清;尹宪志;王研峰;王蓉【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2016(35)5【摘要】利用区域气候站逐时降水实况资料和NCEP l°×l°的6 h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运用WRFV3.2模式,采用不同积云对流和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组合对2012年6月4 5日发生在酒泉地区的暴雨过程开展了敏感性试验。

从降水量和降水落区等方面对各方案组合的模拟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选择不同的方案组合,可以不同程度地模拟这次暴雨过程的落区范围和降水量,微物理方案的选择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较积云对流方案更敏感。

18 km水平分辨率下,BMJ-WSM5方案组合模拟效果最优。

通过对垂直速度、涡度、散度和雨水混合比等物理量的诊断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积云对流和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暴雨预报的影响。

【总页数】13页(P1257-1269)【作者】王田田;高晓清;尹宪志;王研峰;王蓉【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3【相关文献】1.“7.18”山东暴雨过程分析III:WRF模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物理量场的影响2.WRF模式中不同参数化方案对华中地区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模拟的影响3.用WRF模式中不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华南一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性能分析4.WRF/Chem模式中两种起沙参数化方案对东亚地区一次强沙尘暴过程模拟的影响5.WRF不同参数化方案对安徽一次暴雨过程模拟的影响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适合干旱地区的陆面过程模式_LSPM的介绍

一种适合干旱地区的陆面过程模式_LSPM的介绍

文章编号:10002694X (2001)0320317202一种适合干旱地区的陆面过程模式———L SPM 的介绍 收稿日期:2001203202;改回日期:2001203220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重大项目(KZCX22305);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创新项目(CACX210031) 作者简介:刘立超(1969—),男(汉族),甘肃镇原县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沙区微气象及沙尘汽溶胶研究。

刘立超1,李新荣1,冯金朝2,刘树华3(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甘肃兰州 730000;2.中央民族大学生物化学系,北京 100086;3.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北京 100871)摘 要:介绍了一种基于L PM 的陆面过程模式(L SPM ),重点描述了其参数化方案的一些改进。

L SPM 针对相对干燥土壤的参数化方案,表明其适用于干旱沙漠地区。

关键词:模式;陆面过程;干旱地区中图分类号:Q461.4文献标识码:A1 概述 在中尺度模式(mesoscale model )和全球环流模式(GCM )中,地表参数化过程占非常重要的地位[1]。

自Deardorff 于1978年提出了第一个陆面参数化模式以来[2],已有多种模式先后被发展起来[3~6]。

一个良好的陆面过程模式包括大气过程、生态过程甚至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

但不同的模式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测资料发展而来,因而侧重点也各不一样[7]。

本文介绍的的L SPM 模式是在世界实验室“干旱与沙漠化”项目的资助下(由意大利都灵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原兰州沙漠研究所共同执行),基于季劲军等[8]1989年提出的一个参数化模式L PM 发展而来。

L SPM 适合于不同气候区域、不同下垫面及土壤类型,尤其是针对干旱沙漠地区土壤提出了良好的参数化方案。

图1为L SPM 的基本框架[9]。

2 L SPM 的特点 相对L PM 模式,L SPM 在许多方面有改进[9],包括:①更为精确地考虑了地表热量平衡方程;②水热参数化方案更为详细(不但考虑了不同土壤类型,而且对同一地点因土壤层次不同、土壤类型也不相同的土壤也有详细的考虑);③改进了传统的曳力系数方程;④考虑了薄雾对夜晚辐射收支的影响;⑤改进了土壤、植被和空气阻力的计算方法;⑥在能量平衡方程中,考虑了太阳高度角对地表反射率的影响。

旱区寒区研究所

旱区寒区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硕士专业目录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寒旱所), 是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要求, 由原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经过学科交叉融合, 在保留原有特色学科基础上, 凝练出优势研究方向, 于一九九九年整合而成。

现在, 在学科建制上设有: 冰冻圈与全球改变研究室、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水土资源研究室、生态与农业研究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室。

该所战略定位是以探索寒区旱区陆地表层系统过程、尺度、格局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 开展环境与全球改变及区域可连续发展研究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

总体目标是把寒旱所建成国家寒区旱区科学研究基地、西部大开发科学技术与人才库和国际寒区旱区研究交流中心, 使寒旱所成为有特色、有优势、有实力、有影响、有贡献科研机构。

该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同意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关键培养基地之一。

博士生招生专业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生态学、岩土工程6个专业。

现在学硕士428名, 其中博士硕士257名, 硕士硕士171名。

在全体学生中实施“研究助理”岗位制度, 待遇优厚。

报名时间: 8月、12月(以中国科学院硕士院网报报名时间为准)。

报名网址:考试时间: 3月中旬一次; 10月中旬一次(具体考试时间见准考证), 复试另行通知。

考试地点: 寒旱所硕士教室。

考生于前一天持准考证到本所硕士部报到。

具体报考情况请与该所硕士部联络, 简章备索。

单位代码: 80076 地址: 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电话: 、 8275123 邮编: 730000联络部门: 硕士部联络人: 张明娟、蔡英mail: .net。

近30年来若尔盖高寒湿地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近30年来若尔盖高寒湿地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第36卷第1期2021年2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Vol. 36 No. 1Feb. 2021文章编号:2096-1618(2021 )01办)7347近30年来若尔盖高寒湿地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杨越\文军、陆宣承、王欣2,田辉2(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丨0225;2.中国科学院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摘要:为探究近30年来气候变化对若尔盖高寒湿地面积的影响,利用1987-2016年的5期陆地资源卫星主题 绘图仪及陆地资源卫星陆地成像仪观测数据,使用决策树分类的方法提取若尔盖高寒湿地的湿地面积并分析其变化特征;利用1984-2016年若尔盖、玛曲、红原、阿坝4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分析若尔盖区域气候变化特征,探讨湿地面积与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丨987-2016年,若尔盖高寒湿地呈现板块化,总面积减少约902. 16 km2;1984-2016年,若尔盖高寒湿地区域气候有显著的变暖趋势(0.64丈/10 a)。

气温与湿地面积的相关性最高,其次是降水和相对湿度,表明气温是影响若尔盖高寒湿地面积变化的主导气候因子。

关键词:气候变化;陆面过程;若尔盖高寒湿地;气温;响应中图分类号:P461 文献标志码:Adoi:IO. 16836/j. cnki. jcuit.2021.01.0120引言湿地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可有效控制空气中 c o2的含量,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气候变化对湿地的面积和分布等也有重要影响m。

湿地对气候变化敏感,气候变化会引起湿地水 文、植物群落及生态等功能的变化:2]。

若尔盖高寒湿 地地处全球气候变化关键区——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其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及管理温室气体等功能对该 区域的气候稳定及生态平衡起关键的屏障作用[3]。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简介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简介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简介(1)实验室简介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是1999年在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陆地水文室、地貌室及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水资源室等与水循环相关的地理过程实验室为基础组建的“陆地表层过程重点实验室”的核心部分,以后通过调整集中学科目标后更名为“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2002年12月30日正式通过中国科学院评审,成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以陆地水文过程为核心,探索陆地水循环及其相关的地理过程变化规律,开展“土壤-植物-大气”水分传输过程、坡面水土侵蚀过程、河流水沙过程、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和流域水循环与表层过程耦合研究;针对国家重大水资源战略需求,开展节水理论与技术、水资源战略规划与对策、流域综合管理、水土保持等研究。

在不断取得地理科学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的同时,重点实验室在水循环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节水、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修复、旱涝灾害的防治等国家急需的问题方面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的应用成果。

重点实验室拥有国际一流的同位素分析质谱仪,13个野外水循环实验流域、水沙实验基地、农田及坡面水循环试验基地。

新建成的陆地表层水土过程实验系统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重点实验室拥有能模拟中国黄河、海河、淮河、长江等大型河流及流域水循环过程的分布式数值模型、定量遥感反演模型和水信息支撑系统。

本实验室是目前唯一的以陆地水循环及与水相关的地表过程为重点研究对象的院级重点实验室。

目前,挂靠有一批国际国内的水的研究中心,包括: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中国-澳大利亚水资源研究中心,全球水系统亚洲科学网络办公室(GWSP-ANSO),国际科学院组织(IAC)水计划等。

特色是:发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陆地水文、水土过程、水沙过程、流水地貌等实验研究与地理综合研究的优势,发展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水文学,在环境变化下的流域水循环及河流水沙复杂性机理、生态水文、以及流域系统综合等方面,形成了在国内外有明显特色的学科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科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1 实验室简介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在西部唯一从事大气科学研究的实验室,是专门从事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陆面过程、非均匀下垫面大气边界层和气候变化应用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的科研机构。

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是随中国科学院在西部大气科学研究的发展变化中逐步形成并建立起来的,具有数十年的历史和深厚的研究基础。

早在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为加强祁连山地区人工增雨、人工融雪和人工消雹等方面的研究,设立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地球物理研究室,并于次年成为兰州分所。

1962年2月成立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

1973年3月,为了加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研究,成立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1999年7月,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与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寒旱所”),2016年6月,中国科学院整合了寒旱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以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简称西北研究院);在寒旱所与西北研究院中,原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优势学科和科研力量整体上浓缩为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

2006年12月在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所级重点实验室“西部气候环境与灾害重点实验室”,以加强寒旱所在寒区旱区大气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

2010年6月经中国科学院计划局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筹),2010年12月正式批准运行。

几十年来,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陆-气实验室”)及其前身主要承担着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与大气科学相关的关键性、基础性科研任务,以寒旱区陆面过程、非均匀下垫面大气边界层物理和高原与干旱气候动力学为主攻方向,在促进大气探测与遥感技术发展及强化大气科学与其它交叉学科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重点开展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环境的演化规律、形成原因、预测方法、适应对策,以及青藏高原陆面过程和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东亚乃至全球气候影响的研究。

陆-气实验室依托于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张人禾院士,实验室主任为高艳红研究员。

实验室自2014年至2018年五年来,累计承担国家及地方科研任务170项,发表论文474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32篇,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甘肃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省部级)1项。

陆-气实验室已形成一支科技领军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为学术带头人、结构相对合理的高素质研究队伍,现有固定人员53人,其中科研人员42名,支撑岗位人员11名。

科研人员中,研究员10名,副研究员15名,博士研究生导师8名。

固定人员中,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

陆-气实验室根据研究方向和人才结构特点,对实验室内部科研力量进行有机组合,按照实验室学科方向,设立3个科研团队,建立了2个技术服务平台、4个野外试验观测平台,为寒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非均匀下垫面边界层物理及高原与干旱气候动力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

2 历史沿革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是随中国科学院在西部大气科学研究的发展变化中逐步形成并建立起来的,具有数十年的历史和深厚的研究基础。

早在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为加强祁连山地区人工增雨、人工融雪和人工消雹等方面的研究,设立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地球物理研究室,并于次年成为兰州分所。

1962年2月成立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

1973年3月,为了加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研究,成立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1999年7月,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与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寒旱所”),2016年6月,中国科学院整合了寒旱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以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简称西北研究院);在寒旱所与西北研究院中,原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优势学科和科研力量整体上浓缩为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

2006年12月在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所级重点实验室“西部气候环境与灾害重点实验室”,以加强寒旱所在寒区旱区大气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

2010年6月经中国科学院计划局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筹),2010年12月正式批准运行。

3 现任领导主任:高艳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1年12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3年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1995年7月毕业于成都气象学院气象系天气动力学专业,理学学士;2000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气象学专业,理学硕士;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专业,理学博士。

2009年5月-2011年10月美国华盛顿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副主任:余晔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5年11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1996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理学学士;1999年11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理学硕士;2004年7月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大气科学专业,理学博士。

2004年8月-2007年6月在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大气科学与探测研究中心作博士后研究。

4 机构设置4.1 学术专家委员会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受中国科学院聘任和委托,是实验室的学术评议审查机构。

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由20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组成。

学委会每年召开一次例会,以审定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及研究规划,并根据学科最新进展,调整实验室学科发展方向;听取实验室主任的工作报告,审定实验室的年度报告;审定开放研究课题指南及课题管理办法,评审开放研究课题,并建议资助金额;参与评议或鉴定实验室研究成果;针对实验室研究和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

实验室外籍学委会成员一般至少两年参加一次学委会例会,并联合培养研究生。

学术委员会委员通过讲学、短期工作、派研究生等多种形式积极参加指导和支持实验室工作,实验室为其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学委会顾问:丑纪范,吴国雄,符淙斌,吕达仁,王介民,钱正安, 吕世华, 文军第二届学委会主任:张人禾教授副主任:董文杰教授马耀明研究员学委会委员(姓氏首字母排序):范广洲,傅云飞,高志球,高艳红,胡永云,黄建平,李栋梁,刘晓东,罗勇马柱国,盛立芳,韦志刚,温之平,吴涧,杨崧,杨修群,张强学委会秘书:孟宪红4.2 野外站台陆气实验室的支撑系统平凉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观测研究站、玛曲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敦煌干旱区陆面过程观测试验站等野外观测平台是寒旱所野外台站的重要组成力量。

平凉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平凉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观测研究站(简称平凉站,英文名称Pingliang Land Surface Process & Severe Weather Research St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原名“中国科学院平凉雷电与雹暴试验站”,位于甘肃省平凉市白庙塬,距平凉市8公里,站址在白庙乡贾洼村(106°41′E,35°34′N),海拔1630米,地处著名的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黄土高原塬区。

年平均降水量510mm, 属大陆性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是东亚夏季风影响的边缘地带。

平凉站始建于1972年,2001年成为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与灾害网络站。

是以黄土高原陆-气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与气候变化和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主要观测、试验和研究对象的野外台站。

学科方向包括陆气相互作用和大气边界层、雷电物理、雷达气象和人工影响天气。

通过开展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灾害天气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探讨和解决黄土高原陆面过程、强对流天气及其相互影响和响应的科学问题,为解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简称若尔盖站)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河曲马场,占地面积约7亩,站区海拔3434米,距离玛曲县城18公里(图1)。

若尔盖站是一个以典型高原湿地和草原为研究对象,在全球变化与人为扰动背景下,高原湿地和草原生态系统的演替与反馈为主要观测研究内容的野外综合观测研究站。

图1 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园区若尔盖站前身为“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

2005年7月在对玛曲草原进行考察后,针对草原下垫面地表能力收支、湍流结构进行了短期观测,并在当年11月,建成了集近地层观测塔、涡动相关观测系统和土壤温湿度观测的综合观测场。

2008年1月经所务会批准,正式成立“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纳入研究所野外台站管理体系。

2009年7月开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8月完成生活区与实验室建设,并于2010年9月正式揭牌(图1.2)。

2012年5月经所务会研究决定将观测站更名为“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

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那曲地区建立的以观测和研究青藏高原能量水分循环、高寒气候变化和大气环流异常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性科研平台。

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等的共同支持下,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于1997年开始建设,并于2001年和2006年进行了两次扩建,2009年4月经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同意,在位于青藏高原那曲县的罗玛镇(位置31°23′ N/91°54′ E,海拔4509米)正式挂牌成立。

形成了目前沿青藏公路/铁路沿线,覆盖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广阔的可可西里多年冻土区和羌塘草原季节性冻土区,观测点涵盖高寒荒漠、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湿地等藏北高原典型下垫面类型。

那曲站占地面积12.2亩,建有439平方米的办公、生活、实验和观测用房,临时租用了7块800平方米的观测用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