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中汉娜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者》中汉娜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摘要】《朗读者》是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小说。《朗读者》以新历史主义的写作角度隐射了纳粹时代的边角,讲述了女主人公汉娜对知识的追求,以及最后对自己罪恶的反省。本文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解读汉娜为找寻本质存在、捍卫文化尊严和追求心灵自由而奋斗的一生。

【关键词】汉娜;存在主义;奋斗;自由

萨特说:“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没有本质的生活是浑噩的,没有本质的生命是空白的。人的本质就是心灵,心灵的充实就是自由!

本哈德·施林克以两位主人公隐秘而真实的爱情为主线,用简约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充满尊严、人性和爱情,饱含罪恶、秘密与拯救的故事。十五岁的米夏巧遇并结识了三十六岁的汉娜,随后两人展开了一段忘年恋。不久,汉娜却不告而别,神秘失踪了。多年之后,当米夏作为法律系实习生旁听一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的时候,坐在被告席上的战犯之一竟是汉娜。

小说中两位主人公的身份极为冲突和对立。男主人公——米夏是法律史家,而女主人公——汉娜却是文盲。法学史家应从公证的角度审视罪恶,但是法律之外的情理又羁绊着理智。文盲对书面字眼无读写能力,对一切理性条文也无所知,更何况法律。汉娜对一切罪恶无所认知,全当是对任务的责任。对于汉娜来说,“文盲”

无疑是她一生中最感羞耻的事,并竭力想逃出“文盲”这个字眼的圈套。当她遇到处于学习阶段的米夏时,她的人生似乎有了不一样的情节和选择。她从米夏那里听取各种知识,要求米夏为她朗读各种文学作品和诗歌,朗读声成为了她们“爱情”生活的一部分。在法庭上,汉娜宁可被绳之以法,也不愿意暴露自己是文盲。她选择失去身体自由而换取心灵的安慰,以获得一种做人的尊严。

知识的匮乏致使汉娜对生活,甚至对生命恐慌,这是汉娜在本质上,即心灵上的空虚。但是,她渴望并努力用知识填补内心的空白,选择文化铺垫心灵的自由,最终获得生命的充实。她的一生是自我奋斗的过程,从倾听文学到读书识字;她的一生是一个自由选择的过程,从隐瞒秘密到结束生命。

一、个人奋斗——倾听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就同时意味着“被抛入世界”——存在,以及“创造自己的世界”——本质。“被抛入世界”是指人无可选择地来到这个世界,即人的存在是偶然的。但是,人不会被动地接受这个偶然,而是顽强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新世界,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本质。人对生命本质的追求会持续一生,甚至比生命的存在更重要。所以,人要积极主动地不断选择和行动,为自己的选择后果承担责任,进而找寻生命本质的“自我”存在——“自我感觉到的存在”。

奋斗和行动影响着人的本质。汉娜就是通过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与追求找寻本质的自我。她希望在朗读声中获得心灵的充实和自信。无论是在和少年米夏的不伦之恋中、在充当纳粹的看守过程中、还是在孤独无助的牢狱生活中,她始终渴望知识,始终倾听朗读。汉娜为了摆脱文盲的束缚而努力追求和接触知识。当米夏谈及学习是多么无聊时,汉娜对米夏厌恶学习而感到强烈地愤怒,这正是因为米夏不稀罕甚至厌恶的事情却是汉娜最想珍惜的。在米夏父亲的书房里,汉娜的目光在布满墙面的书架上漫游,用手指静静地摸着书脊走到窗前,向窗外眺望。从漫游、接触到眺望,这是汉娜对知识的渴望、触摸和憧憬。在狱中,她用米夏为她寄来的录音带和借来的书本学习读写。她用笨拙而有力的字迹为米夏写了第一份信:“小家伙,上一个故事特别好。谢谢。汉娜。”这一份问候是她脱离蒙昧的第一步,也是她不懈努力和奋斗的初步成就。

汉娜被偶然地抛入到这个世界,一个汉娜无法改变的生存环境。汉娜的大半生都是文盲,但是她没有盲目并被动地接受着命运给她的一切外在环境。她在风雨旅程中不断选择和奋斗,力求寻找自我。她始终倾听朗读,学习读写。因为知识让她内心充实和自信,她不必用强硬的征服和外在形象掩饰内在的自卑,不必回避旁人的冷眼和疑惑。汉娜用自己对知识的一生追求和奋斗证明了本质存在,实现了自我,维护了尊严。

二、自由选择——尊严

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选择”。它包涵两层意思:一是人

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二是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他可以抛弃束缚而选择身心“自由”。萨特认为:人在行事时是否接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是由人自己选择和决定的。人把整个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即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本身是有责任的。因此,人应该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即责任和自由是不可分的。人只有追求自由的能力,才会有选择自由的可能;人应该进行选择,而且为自己的行动承担,才有选择的成功。

汉娜的一生充满着选择,而且为自己的自由选择而承担应有的责任。为了隐瞒自己是文盲,她逃避了有轨电车公司对她的提升而做了一名纳粹的看守。为了避免和鉴定字迹的专家对质,她才承认那篇记录罪行的报告是她所写。虽然,在米夏和读者看来,汉娜为了不暴露自己是文盲而承担所有罪行是愚蠢的,但是,对汉娜来说,她的所有选择是为了维护自己和文化的尊严,就算为了自我价值而失去人生的自由是值得的。汉娜在米夏接她出狱的当天黎明时分自杀了,她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是因为生活的孤独、出狱的迷茫,或许是从未想过真正的离开,汉娜再一次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汉娜的遗愿是将自己所有的钱给教堂大火中幸存的母女。多年的监狱生活是一种赎罪,汉娜希望用捐赠的方式赋予赎罪一种意义并希望得到承认。这是汉娜最后的选择,希望得到心灵的解脱。

正如本哈德·施林克自己说的:人并不因为曾做了罪恶的事而

完全是一个魔鬼,或者贬为魔鬼。汉娜既是纳粹党罪行的刽子手,也是深陷其中的受害者。作者以一个文盲的无知来对待这段历史,多少让读者和法律无所适从,而这段悲痛的历史正是无知的结果和代价。事实上,汉娜不是魔鬼,也不是邪恶的。我们从她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求知欲,更是尊严和自由的捍卫。汉娜的选择总是矛盾的。对她来说,选择了坦诚就会失去尊严;选择了隐瞒就会失去自由。萨特说:当自主精神蔓延全身,恶心才会消失,这是内心的觉悟,即真正的自由。最终,为了维护尊严,找寻自我,汉娜用文化充实生命,学会对罪恶的自省和反思。

三、总结

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汉娜用自己的奋斗和选择确定了自己的本质和生命价值,是英雄而不是懦夫,并为她的后果承担责任。

文化的渴求是充实心灵的一种途径,是寻求本质的一种方式。学习识字使汉娜的内心充实,让她不再惶恐不安。虽然汉娜在出狱前选择了结束生命,但是倾听的朗读回声没有停滞,这是汉娜生命本质存在的延续。知识让汉娜对罪恶从无所认知到内心忏悔,而撑起希望的书籍成为灵魂解脱的基石,引领着她一直通向自由的解脱。

本文认为,汉娜带着知识的积淀和人生的充实而离开,无需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