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学案

背影学案
背影学案

赣榆华杰双语学校生本高效课堂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课题:《背影》

【自研课导学】

预习课:(晚自习30分钟)

1.初读课文,了解文中重点字音:差.使狼藉.簌簌.颇.蹒跚

..拭.颓唐

..琐屑

..箸.奔丧

..妥帖

..2.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特别是动作描写。

早读课:(30分钟)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父爱的伟大。

2.对子间检查预习情况。

检效:小组长检查早读目标的完成情况,老师抽查目标的完成情况。

【展示课导学】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特别是动作描写。

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

3. 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4.珍视亲情,感受父爱的伟大。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课堂

元素导学

流程自研自探

环节

合作探究环

展示提升·质疑评价

环节

随堂笔记

自学指导

内容、学法、时间

互动策略

内容、形式、

时间

展示方案

内容、方式、时间

文中出现“背

影”词语的句

子,“背影”在

结构上的作用

及作者的情感

变化

阅读课文第六

自然段,圈点勾

画出文中最富

有表现力的词

语或句子,说说

你的阅读感悟。

整体感知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

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

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

全文,注意字词、字音。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A两人小对子

检查自研成

果,用红笔互

相给出评定

等级,并解决

自学时遇到

的疑难问题。

B十人共同体

1.抽签:教师

给出抽签顺

序,确定本组

展示方案。

2.预演:大组

长带领本组

组员完成展

示前的准备,

确定展示代

表-呈现成

果,进行板书

设计。

展示单元一:

1.整理文中重点字词:

差.使狼藉.簌簌.颇.蹒跚

..拭.

颓唐

..琐屑

..箸.奔丧

..妥帖

..

踌躇

..迂.颇.赋闲

..交卸.晶莹.

2.词语解释:狼藉惨淡踌躇

琐屑蹒跚颓唐

展示单元二: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文中给你感触最深的

部分。

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展示单元三:

1.圈点勾画文中出现“背影”词语的句子,思考“背影”在

结构上的作用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2.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展示单元四:

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圈点勾画出文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或句子,说说你的阅读感悟。(可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

作描写等角度分析)

展示单元五:

找出文中描写“我”的眼泪的语句,揣摩“我”当时心里的

变化。

展示单元六:

有一种记忆可以很久,有一种思念可以很长,那鬓角的白发,

额头的皱纹……父母留给我们的应该不只是背影。请描述你

的父亲或母亲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瞬间。(100字左右)

深入理解1课文前三段向我们交待了什么内容,与写背影有何关系?

2.我与父亲不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句子中“最”字该如何理解

3.第四段是怎么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的?文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自己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

合作交流1.父亲对我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体现了父亲哪种感情?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教后反思

1

【训练课导学】

“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

书写等级批阅日期

基础题(你一定能过关!)

1.给加点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狼jí()tuí唐()琐屑

..()晶莹.()

发展提(坚信你最棒!)

2.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感情也有所不同。请把感情写在横线上:

⑴开篇点题"背影",是一种 __________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出现"背影"是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_________ 感情。

⑶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是表达 _________的感情。

⑷在泪光中再次出现"背影"是表达 ___________的感情。

提高题

阅读课文第4、5自然段回答问题

3.这两段文字记叙的内容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本来的意思是什么?

5.“他再三嘱咐茶房”和“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中两个“再三”的含义分别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南京的见闻一句也没有写?

知识链接

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主要作品:诗集《毁灭》《踪迹》散文:《匆匆》、《春》、《荷塘月色》、《背影》。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自主反思】(日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