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1章科学入门复习提纲

第一节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主要内容

1.科学定义: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2.学科学的基本方法: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

3.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科学技术。

第2节实验和观察主要内容

1.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天平测量质量;温度计测量温度;停表测量时间;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刻度尺测量长度;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酒精灯加热;显微镜观察细小物的结构。

2.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仔细的观察其中产生的现象,把这些现象记录下来,并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3.观察:用感官直接观察;借助工具准确观察

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1.长度的测量:国际单位:米;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微米=109纳米

2.体积的测量: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主单位是立方(m3或米3),体积的常用单位:分米3、厘米3、升、毫升。

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比如0.5米3=500升

3.测量工具及步骤:量筒、量杯;先选用合适的量筒或量杯,加入液体放平稳,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4.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排水法、针压法、重物法、沙埋法;刻度尺测量特殊方法介绍:测量纸的厚度、测量铜丝的直径、用自行车测量路程。

第4节温度的测量(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测量)

1.温度的主单位:摄氏度(0C);常用温度计的种类:体温计、普通温度计、家用气温计;其他温度计的种类: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色带温度计、卫星遥感

2.实验室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3.温度计的使用:选,放(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读(不能拿出读数“体温计”除外,视线要与内液面相平,读数时先看清最小刻度),记(数值+符号)如40摄氏度写做400C,读做40摄氏度。

第5节质量的测量(质量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天平测量)

1.质量的国际单位:千克(kg),常用的单位:克、毫克、公斤、斤、吨1千克=1000克

2.天平的使用:放平稳;调平;称量;收拾(参照课本P21)。

第6节时间的测量(用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测量)

1.时间的两种表示:时刻和时间间隔

2.时间的国际单位:秒(s),常用的单位:分、小时、天等,1天=24小时,1小时=60分,1分=60秒

3.测量时间的其他工具:日晷、沙漏、钟、表和原子钟。

1.科学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重要方式

2.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指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第2章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主要内容

1.蜗牛的结构:两对触角,眼在长触角处,足,口(吃东西的地方),壳,要借助工具放大镜观察。

2.放大镜的作用:一手拿放大镜的柄,放于被观察物体的上方,眼往放大镜内观察,并将放大镜与被观察物的距离逐渐加大,观察到大而清晰的图象。先观察外表后观察内部再观察一些变化的方式。

3.蜗牛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但基本上没有听觉,蜗牛爬行时会在玻璃上留下痕迹,因为足部能分泌出一种黏液,防止爬行时滑落也为了留下信息,蜗牛为何四处爬行呢是为了觅食、求偶、找朋友、、、、

4.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第2节常见的动物主要内容

分类标准不同,则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根据有无脊椎骨,分为脊椎动物(万种)和无脊椎动物(120万种)。

五种脊椎动物形态特征比较

3.节肢动物的特点(动物界中最多,有100多万)

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有3对足,2对翅

害虫:危害人的健康和动植物生长的的昆虫,如:蝗虫、苍蝇、蟑螂等。

益虫:可帮助植物传份,消灭害虫,为人类提供物质的昆虫,如:蚕蛾、螳螂、蜻蜓、蜜蜂等

第3节常见的植物

1.花的结构:有花萼,花瓣,雌蕊(多个),雄蕊(1个)组成。

2.植物根据是否产生种子,分为有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根据种子是否被果皮包被分成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3.被子植物又被称为绿色开花植物,是植物界总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比如郁金香,桃树……裸子植物根系发达,不形成果实。比如铁树,水衫,银衫,银杏,松树。

4.无种子植物分为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他们的特点分别是:

蕨类植物:象胎生狗脊、满江红等,它们生活在阴湿环境中,没有种子,但具有根、茎、叶。靠孢子繁殖后代。

苔藓植物:像地钱、葫芦藓一样,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结构简单,没有真正的根(是假根),只有茎和叶,也没有种子,用孢子繁殖。

藻类植物:象紫菜、海带、水绵等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也没有花、果实、种子,用孢子繁殖的低等植物。

5.生物分类等级:由高到低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的最小单位是种。界是分类的最高等级,生物可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分类等级越高,生物间的相同点越少,分类等级越低,相同点越多。

6.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用的实验方法是对比实验法,需要控制实验条件(变量)。

第4节细胞的主要内容

1665年英国人胡克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其实是只有细胞壁的死细胞),细胞很小,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世纪40年代: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的。

细胞膜的作用: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核的作用: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的作用:许多生命活动进行的场所。

细胞壁的作用:由纤维素组成,保护和支持细胞。树木能顶天立地就是因为细胞有细胞壁。

叶绿体的作用:含有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由于有叶绿体,所以叶子一般都是绿色的液泡:内有细胞液。水果的汁液就是液泡里的细胞液。如番茄和西瓜的果汁。

2.细胞的分裂的意义是:使单细胞生物个体数增加,使多细胞生物细胞数增加。分裂过程中,最引人注意的变化是细胞核中出现染色体,最后这些染色体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细胞的生长:刚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大小一般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它们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长大。这个过程叫做细胞生长。细胞生长的意义:细胞体积增大。比如可以伤口愈合、头发长长

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使细胞种类增多。安放:放在接近光源、靠体前略偏左的地方,镜筒在前,镜臂在后。取放显微镜时,要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轻拿轻放.

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的一个光圈对准通光孔。用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睁)同时转动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放片: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两端用压片夹夹住,使其对准通光孔

调焦距:(以“上”为例)

(1)眼睛盯住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物镜靠近载玻片时,注意不要让物镜碰到

载玻片;(2)再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右眼要张开,并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当看到“上”字的物像时,停止调节粗准焦螺旋,继而轻微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为止。

(3)注意: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载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讨论

1、要改变视野的明或暗,可调节显微镜的什么结构,怎样调节(要使视野最亮,可以把遮光器最大的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并且用反光镜的凹面镜)

2、准焦螺旋向前转动时,物镜会怎样这时应看显微镜的什么结构为什么(准焦螺旋向前转动时,物镜会下降。这时应看显微镜的镜筒,避免物镜碰到载玻片。)

3、从目镜看到要观察的物体在左边,若要移动到中间,载玻片该往哪边移(左边)

衣藻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的异同点。相同点: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不同点:衣藻有鞭毛、眼点、伸缩泡等,鞭毛可使之运动;眼点能感知光线的强弱,并利用鞭毛游到光照适宜的地方,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伸缩泡与衣藻排泄有关。

根据衣藻和草履虫的模型说出它们的结构上的异同点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不同点:草履虫没有细胞壁和叶绿体,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

用口沟摄食,用食物泡消化食物,用纤毛游泳。

他们都是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属于营腐生或寄生生活。

5.引起事物变质的原因主要有:水分、温度、空气、微生物等。

5.保存事物常用的四种方法是:干藏法、冷藏法、真空保存法、加热法和巴斯德消毒法。

6.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细胞集中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就是组织。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植

大组

动物的四大组织 树叶由多种组织构成,表皮有保护组织,叶肉有营养组织能进行光合作用,

叶脉有输导组织。

皮肤的结构按外到内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表皮有上皮组织构成。

触觉小体和冷敏小体主要是由神经组织构成。 立毛肌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血液是属于结缔组织。

细菌

真菌

类别

单细胞生物原核生物

单、多细胞生物真核生物 代表物 球菌、杆菌、螺旋

霉菌、酵母菌、青霉、食用菌

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细胞核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组织名称 结构特点

功能 保护组织 细胞扁平,排列紧密

保护作用

输导组织 筛状,管状结构

输送物质,水分,无机盐,有机物

营养组织 绿色,有叶绿体 制作和贮存营养物质 机械组织

支撑和保护 分生组织 始终保持分裂能力

分裂产生新细胞

组织名称 分布特点

主要类型 结构特点 主要功能

上皮组织 体表和管腔壁内表面

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保护、分泌、吸收

结缔组织

分布广泛

骨组织、软骨组织、血液、肌腱、

间隙大、细胞间质多

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等

肌肉组织

骨骼、心脏、及其它器官的管壁上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排列有序、 间质少

收缩、舒张、产生运动 神经组织

脑、脊髓、 感觉器官

由神经细胞构成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第6节生物的结构层次的主要内容

1.器官:由多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是:花、果实、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

2.系统:由若干个功能相近的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活动的多个器官的总和。

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和内分泌系统,其中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道、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唾液腺、肠腺、胃腺、胰腺、肝脏等器官构成。

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运输、调节体温和防御等功能。

当你在运动时,运动系统需要更多的氧气。这时,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活动就会加强—呼吸变急、心跳加快。

3.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第7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的主要内容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植物的向光性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拟态、保护色、警戒色。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2)建立自然保护区:如广东省的鼎湖山、吉林长白山、四川的卧龙山,贵州省的梵净山。(3)禁止滥捕野生动物,禁止滥砍滥伐森林。

地球与宇宙

第一节知识点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扩展知识:地球的表面积约为×108千米2,地球的体积约为×1012千米3)

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这说明海面是曲面。(4)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

第二节知识点

一..地球仪:

纬线和经线:

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北纬、南纬各有90°。

经线和经度

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

用“E”作代号;以西的

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

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西半球(向西走):20°W—160°W—180°—160°E

东半球(向东走):20°W—0°—20°E—160°E

(3)160°—180°永远属于西半球;0°—20°永远属于东半球。

(4)注意: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二. 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利和标记)

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1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2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1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2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

(2) 地图比例尺的表现形式:

○1.文字比例尺:它是直接用文字来说明地图上与实地长度的比例关系。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千米。

○2数字式:用分数来表示,其分子为图上距离,分母为实地距离。分子与分母为同一单位。且分子为1。如:1:1000000

○3线段式:地图上一种比较常用的比例尺,它可以不必经过数学计算,可直接在地图上量出相应

010千米

的实地距离。如:

方向: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常用的8个方向:东、南、西、北、西北、西南、东北、东南。

图例和标记

图上常用的图例有:公路、铁路、学校、河流、码头、国界等等。

例题:某考察队由A地出发,向南行进200千米,再向东行进400千米,然后再向北行进200千米,发现又回到A地。你能说出A地的地理位置吗

分析:首先要明确“向南”、“向北”行进即沿经线行进,“向东”、“向西”行进即沿纬线行进。A地向南行200千米到B地,又向东行400千米到C地,再向北行200千米到D点,而D 地即为A地,说明Ba与CD两条经线交汇于一点A。而只有极点,才有经线交汇的现象,所以A 点是北极点。即:90°N。

第三节知识点

太阳

太阳概述

太阳是一颗自己发光发热的巨大的气体星球,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110倍,表面温度约为6000℃,中心温度高达

1500万℃,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太阳外部大气由外到里依次是:日冕、色球层、光球层。

平时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光亮的圆盘,实际上是光球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太阳活动:指太阳表面(太阳大气)的变化

太阳活动的类型

○1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大约为11年,其多少和大小可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黑子出现在光球层。

○2耀斑:是太阳活动激烈的标志。出现在色球层。

○3日珥:太阳黑子通常成对或成群出现,称为日珥。它是微红色气体圈,从地球上看,当一群太阳黑子靠近太阳的边缘时,这些气体圈在太阳边缘特别显眼。日珥发生在色球层。

○4.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

月球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本身不发光,它依靠反射太阳光发亮,才被地球上的人观测到。月球上即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月球上昼夜温差达300℃。

月球在绕自身的自转轴自西向东自转,同时也沿着一个椭圆轨道自西向东绕地球公转。

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都是日,因此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

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万千米,是地球赤道周长的10倍,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太阳的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月球上的引力(重力加速度)是地球引力(重力加速度)的1/6。

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和低地地区。月面上明亮的部分有众多的环形山。一般认为,这些山主要由陨石撞击而形成的。

例题:太阳活动对地球有那些影响

分析和答:1.对气候的影响。降雨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如:“厄尔尼诺”现象。2.对电离层的影响。如果在“太阳风暴”爆发期间,通过收音机收听短波节目,则可能出现信号中断,看卫星转播的球赛实况,卫星信号可能不稳定,甚至完全中断。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第四节知识点

星座和星等

星空中除少数行星外,都是恒星,它们都像太阳一样自身发光发热,只因同地球的距离遥远,才成为一个个的小亮点。

星座:为了认星方便,人们把星星组成的图案,划分成许多的区域,叫星座。国际上把天空划分为88个区域,命名为88个星座。

星等:星星的明暗程度。星等越小星越亮。最亮的星属第一等星,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等为第六等星。天狼星(大犬座)是全天最亮的星。

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顺着北斗七星斗口的两颗亮星连线的延长线,很容易找到北极星和小熊座。北极星是小熊座中最亮的恒星,它总是在北方天空,离北天极1°左右。

常见的星座和恒星

大熊座(北斗七星),小熊星座(北极星),天琴座(织女星),天鹰座(牛郎星),大犬座(天狼星),牧夫座(大角星)。

四季星座

春季:常见的亮星有大熊座的北斗七星,有代表性的星座是镰刀形的狮子座。

夏季:常见的亮星有牛郎星和织女星,有代表性的星座是巨大的弯钩星的天蝎座

秋季:常见的亮星有北斗七星,有代表性的星座是正方形的飞马座。

冬季:常见的亮星有天狼星,有代表性的星座是猎户座。

例题:星星在天空中是不是永恒不动的恒星离地球的距离是否相同

分析和答:星星也和太阳一样有冬升西落的现象。在同一时间,北京和浙江看到的星空是不同的,在地球上任何地点,看到的星空都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恒星与地球的距离是不同的。如北斗七星是由七颗大致处于同一方向而与地球距离各不相同的星星组成,由于恒星离地球很远,使我们觉得看到的恒星好像都在一个平面上。

第五节知识点

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状,即:我们看到的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

月相变化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月球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

由于日、地、月的相互运动而造成三者位置的变化。

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关系:

三者成一条直线是:

○1.地球—月球—太阳(新月)○2.月球—地球—太阳(满月)

三者成垂直关系时:

○1.月球地球太阳(下弦月)

地球太阳(上弦月)月球

月相变化的短评:“上上西,下下东”,即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且月亮的西侧半边明亮;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且月亮的东侧半边明亮。

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就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一周期平均为天,称为朔望月。我国农历中的月份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每个月的朔为农历的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如: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农历一个月有29—30天

第六节知识点

日食

日食的概念:地球上的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日食一定发生在朔(农历初一)。

日食的类型: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日食形成原理:由于月球远远小于地球,因此,任何时候,月球本影只能笼罩地球表面一个很小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整个太阳被遮掩了,这就是日全食。如果当月球距太阳较近,本影不够长,以致同地面接触的不是月球的本影,而是月球的伪本影。在伪本影笼罩的范围内看到的太阳只有中部被遮掩,四周依然光明,这叫做日环食。在日全食或日环食地带的四周,还有一个被月球的半影笼罩的环形地带,在那里看到的太阳,只有一部分被遮掩,呈现残缺的样子,这叫做日偏食。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且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只有几分钟。

日食的过程:太阳被月球遮掩是从西缘开始,东缘结束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一、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过程中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过程中要放热。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在凝固时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晶

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例如:金属、明矾、石膏、水晶、海波。

非晶体无一定的熔化温度,故非晶体没有熔点也没有凝固点例如:玻璃、蜂蜡、橡胶、塑料。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冰的熔点为0℃硫代硫酸钠的熔点为48℃金属钨的熔点最高。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铁的熔点是1535℃,那么在1535℃时铁可能存在的状态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态共存。

二、汽化与液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吸热。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放热。液化的方法:加压和降温。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影响液体蒸发的三个因素是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沸腾时温度不变,但继续从外界吸热。所以液体沸腾的条件:一是温度要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

三、升华与凝华

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过程叫升华,要吸热。例如:樟脑丸由大变小,冰冻的衣服会变干;干冰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要放热。

云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或凝华成的小水珠和小冰晶。

降雨的形成:空气中水蒸气→在高空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成云水珠变大→降雨

雾、露是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霜是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

四、物质的构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要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才可以看到较大的分子

分子的特点:

分子很小

分子之间有空隙(50L水和50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100L)

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扩散现象)

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物质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证明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

分子由于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不但说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同时也说明了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扩散

气体扩散: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液体扩散: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扩散越快。

气体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并且空隙比较大。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较大。

五、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的能力有限

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同一物质在不同物质中溶解能力不一样

温度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溶解

物质溶解有的吸热有的放热

固体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气体的溶解能力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固体物质溶解时当:当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固体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固体溶解时搅拌会加快溶解

六、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质只是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物理变化

物质从一种物质变成了另一种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

不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示出的性质称物理性质。

例如:颜色、气味、光泽、软硬、熔点、沸点、物质的溶解、密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电磁性等。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称化学性质。

例如:生锈、燃烧、酸性、碱性、牛奶发酸、食物变质、腐坏、发霉、酿酒等。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食醋具有酸性,一些果汁也具有酸性。一般的雨水具有微弱的酸性,有些地方由于工业废气的过量排放,雨水酸性较强,形成酸雨,造成公害。

三大强酸:硫酸、盐酸、硝酸。

小苏打、纯碱、洗涤剂等溶液具有碱性。四大强碱:氢氧化纳、氢氧化钡、氢氧化钙、氢氧化钾。强酸和强碱都有很强的腐蚀性

当有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刻用干布拭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

判别酸碱性方法:

用紫色石蕊试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2)用无色酚酞试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判断酸碱性强弱最简单的方法是用PH试纸

PH试纸在酸碱性强弱不同的溶液里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PH值的大小可判定酸碱性的强弱PH值越低酸性越强,PH值越高碱性越强。

PH范围在0——14之间,PH>7碱性PH=7中性PH<7酸性

酸度计可以精确测定PH值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资料汇总

§0-2、什么是科学探究 1、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2、科学探究需要观察和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和处理数据,建立假设,检验假设,应用科 学原理进行解释。 也可以总结为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发现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检验 假设。 §0-3、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 1、健康信息档案基本包括身高、体重、体温、心率等内容。 2、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 纳米(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直尺、米尺、卷尺、皮尺等)(3)认识刻度尺:①观察零刻度线是否有磨损 ②量程:测量的最大范围 ③最小刻度值:每一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 度值决定的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倾斜造成读数偏大) ②看正确: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③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 计值。(一定要估读) ④记正确:记录数值= 准确值+ 估计值+ 单位(无单位的记录是没有意义的) ⑤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可以从尺的某一清晰刻线量起。但一定要注意读数时减去起点长 度。(5)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 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细的直径等。(注意:页数和张数的区别)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 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圈数。 3)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 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 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理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6)测量误差: ①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②可以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由于估计不准确造成的误差。3、温度的测量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用符号℃表示, 它的规定 是: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规定为100℃, 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2、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 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 (2)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跟被测物体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的学问。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定律 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 1、实验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天平测量质量;温度计测量温度;停表测量时间;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刻度尺测量长度;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酒精灯加热;显微镜观察细小物的结构。 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我们要借助一些和。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 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直接观察。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间接观察。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测量:国际单位:米;常用: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9纳米 3.体积的测量: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主单位是立方(m3或米3),体积的常用单位:分米3、厘米3、升、毫升。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4、雷达、激光、声纳等可测长度。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一选二贴三垂直,估读单位莫忘记。 (1)选尺选零点(2)贴被测物、被测边(3)视线与尺面垂直(4)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最后写单位。使用时还要注意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及最小刻度。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全册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0-4章知识点汇总 第0章走近科学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2、学习科学的方法有观察、实验、思考。其中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收集和处理事实依据②提出问题③作出假设④实验, 调查,收集证据⑤检验假设⑥合作交流 4、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制单位为米,符号m ,常用的单位还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之间的换算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1mm=1000μm 1μm=1000nm 长度测量的步骤: (1)观察刻度尺:①零刻度线②最小刻度值③量程④单位 (2)选:选择适当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刻度尺。 (3)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 (4)读: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5)记: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后一位,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误差: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法有:①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实验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然后让轮子沿着曲线滚

动,最后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则曲线长度=轮的周长×圈数。如:测操场周长,环形跑道周长 (3)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的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最后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理硬币的周长、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 5、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测量温度的常用工具温度计,测量 体温的温度计为体温计,两者的原理都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②测量时,玻璃泡充分接触被测液体 ③待温度稳定后读数,不得拿出读数。④读数不需估读。 ※体温计的构造特点:体温计最小刻度为0.1℃,测量范围为35℃-42℃ ①下端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 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玻璃管 6、心率:心脏或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常用的计时工具为秒表,时间的国际制单位 为秒,符号s ,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y),月,天(d),小时(h),分钟(min),毫秒(ms)。 单位换算:1天=24小时1小时=60分 1分=60秒1秒=100毫秒 7、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空间位置无关。质量的国际制单位为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10.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2. 温度计 温度计的结 构 外壳、刻度、液柱、玻璃泡 温度计的原 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正确使用1)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2)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3)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4)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5)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6)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注意事项 A 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B 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C 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的器 壁; D 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E 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F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平视 13. 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比较

常用温度计体温计 最小刻度(分度 值) 一般为1°C 0.1°C 刻度范围一般为0 ~ 100°C 35 ~ 42°C 结构玻璃泡容积相对比较小,毛细管粗细 均匀(1)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2)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弯口 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可以离开被测物体;用之前需要甩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物体的质量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15.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托盘天平。 16.托盘天平的结构的正确使用: (1)放平(2)调零——游码移到零刻度处 (3)调平(调节横梁螺母)(4)称量:左物右码; (5)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值 (6)记录(7)整理:砝码放回盒内,游码归零等。 2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 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观察生物知识要点 生物和非生物 1. 蜗牛的身体结构包括眼、口、足、壳、触角;它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没有听觉。 2. 自然界的物体根据有无生命,可分为生物和非生物。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生命特征有:能进行新城代谢、有严整的细胞结构、有遗传、变异的特性、能生殖和发育、有应激性、能生长、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3. 动物和植物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常见的动物 1、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其中脊椎动物包括: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鱼的共同特征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表有鳞片,体温不恒定(“恒定”或“不恒定” ),生殖方式为卵生(填“胎生”或“卵生” )。

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科学》七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科学入门 1.1 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观察和实验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单位是米,用“ m表示。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U m)、纳米(nm)。 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 1微米=1000纳米1米=10的六次方微米=10的九次方纳米

3、单位换算过程[例]1.8米= 1.8 X 1000毫米=1800毫米 4、读数:精确值(最小刻度)+估计值(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用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 厘米3 6、①测量规则固体体积一一刻度尺 ②测量液体、不规则固体体积——量筒或量杯 7、使用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 必须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使用, 视线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8、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方法:①排水法 ②针压法 ③重物法 ④薄膜法 实验中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C”表示。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单位 5、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 用“ m3'表示。常 单位换算:1米3=1000分米3 1分米3=1000厘米3 1 升=1分米3 1 毫升=1 量筒一一刻度均匀 刻度上密下疏 读数时 ⑤替代 1.4 温度的测量 1、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带※是老教材的内容 第一章水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资源的%。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新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很全)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一节1.蜗牛的结构:眼、口、触角、足、壳。壳具有保护的作用;足是运动器官,能分泌粘液;粘液的作用:减少与地面的摩擦,传递信息等。蜗牛到处爬行的目的:寻找事物,交配繁殖后代等; 2.蜗牛的感觉器官:蜗牛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没有听觉。 3.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生物非生物 1.有应激性没有应激性 2.能生长不能生长 不能进行新陈代谢 3.能进行新陈代谢(需要营养,需 要排泄废物) 4.有严整的结构(由细胞组成)没有严整的结构 5.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生物与非生物最重要的区别:是否有生命 4.植物与动物的最主要的两个区别是: (1)、能否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可以,而动物不能。 (2)、能否自由或快速地运动。动物可以,而植物不行。 植物与动物的最重要的区别: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节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有无脊椎骨 2.脊椎动物的分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其中哺乳类最高等。 3.鱼类的特征:(1)终身生活在水中;(2)体表被鳞片;(3)用鳃呼吸;(4)用鳍游泳;(5)卵生,体外受精;(6)变温动物; 4.两栖类的特征:(1)幼体水生,成体陆生或水生;(2)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兼用皮肤呼吸;(3)幼体用尾游泳;(4)成体有两心房一心室,皮肤裸露,有丰富的腺体(能分泌粘液);(5)卵生,体外受精;(6)变温动物 两栖类的代表动物:青蛙、蟾蜍、蝾螈、大鲵等 5.爬行类的特征:(1)体表有角质鳞片或甲;(2)用肺呼吸;(3)贴地爬行;(4)卵生,体内受精;(5)变温动物 爬行类的代表动物:蛇、鳄鱼、龟、变色龙、鳖、蜥蜴等 爬行动物的幼体首先摆脱了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6.鸟类的特征:(1)身体呈纺锤型;(2)体表被羽毛;(3)前肢特化成翼;(4)胸肌发达;(5)体温恒定;(6)卵生,体内受精;(7)飞翔生活 鸟类的代表动物:鸡、鸭、鹰、鸵鸟、猫头鹰等 7.鸟类的哪些结构和飞翔相适应? (1)全身被羽毛(飞翔和保温),前肢变成翼,身体呈纺锤形(可减小飞行时空气的阻力);(2)胸肌发达;(牵动两翼飞翔)。 (3)口内牙齿退化长骨中空,有的骨薄,愈合,既坚固又轻巧(减轻飞翔时的体重) ;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 理版)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少年期成年期胚胎幼蛙—成蛙 25、蝌蚪与成蛙的比较生活环境运动器官运动方式呼吸器官蝌蚪水中躯干和尾部游泳鳃成蛙水中与陆地四肢游泳、跳跃肺和皮肤 26、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如两栖类(青蛙),有些昆虫(如:蚕、蝶、蛾、蚊、蝇、蜜蜂等):经历受精卵、幼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科学入门 1.1 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 3.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走进科学实验室 1.实验室取用药品三原则: (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用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 1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固体应用镊子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再用。 3.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添加酒精。 4.量筒、集气瓶、水槽、漏斗不能加热;坩埚、蒸发皿、试管、燃烧匙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烧杯、烧瓶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5.试管:加热时用试管夹夹在中上部;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1/3;加热液体时试管外不能有水,不能骤冷,防止炸裂;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向上成 45 度,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6.蒸发皿:加热液体时,不超过容积的 2/3。 7.烧杯:用作反应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2/3,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1/2。烧瓶中液体加热时不超过 1/2。 8.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用于液体药品。容易见光分解的

物质用棕色瓶。碱性液体用橡胶塞,酸性液体用玻璃塞。 9.酒精灯失火要立即用湿布盖灭。割伤要用 3%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血贴。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伤处,并在伤处涂上烫伤膏。被化学试剂灼伤要先用湿抹布拭去皮肤上的化学药品,再用缓缓流水冲洗 1 分钟以上。 10.胶头滴管:加液体时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 0.5cm 处。不能倒置,也不能平放于桌面上。用完后立即用水洗净。滴瓶上配有的滴管必须专用,不能吸取其他液体。吸上的药品剩余不可倒回。 11.酒精灯:酒精的量在 1/4~2/3 之间;加热时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因为外焰与空气接触最充分,燃烧也最完全,温度最高;用灯帽盖灭,切不可用嘴吹。 12.放大镜:可以用来聚焦取火。 13.常见的危险警告标志: 有毒易燃易爆有腐蚀性 14.意外伤害事故的正确处理方法: (1)如皮肤烫伤、被化学试剂灼伤、失火等,应立即报告老师,并保持镇定。 (2)烧伤或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被化学试剂灼伤,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3)如果意外伤害较严重,在老师指导下去就医;火灾时有序撤离并打火警电话119。 1.3 科学观察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观察除了用感官进行,还需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 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 (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 特殊长度的测量 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 物体体积的测量 测量方法 使用的工具 单位 固 体体 积规则 体积=底面积*高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刻度尺 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等 不规则 间接测量法 (如排水法,也可用沙代替水) 量筒或量杯 (细棉线、金属环) 液体体积 量筒或量杯进行测量 量筒或量杯 升(L )、毫升(m L )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内容 仪器 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 长度 刻度尺 米(m ) 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 微米=10 9纳米 体积 刻度尺 量筒 立方米(m 3) 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质量 天平 千克(kg ) 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时间 钟、表 秒(s ) 1小时=60分=3600秒、1分=60秒 温度 温度计 开尔文( K ) 摄氏度(℃)

七年级科学上册 知识点总结第四章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第一节、熔化和凝固 1、自然界中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 2、物态变化: 3、观察硫代硫酸钠(俗称大苏打或海波)的熔化过程: 加热时间开始加热达到熔点熔化完成 状态固态固液共存液态 温度变化不断上升保持不变不断上升 说明:所有晶体的熔化的过程和图象都和上述类似,只是熔点不同罢了。 4、观察松香的熔化过程: 加热时间开始加热一段时间后熔化完成 状态固态先软化,最后变成液 体 液态 温度变化不断上升 说明:所有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和图象与松香类似。 5、晶体和非晶体的比较: 晶体非晶体 有熔点,没有熔点, 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熔化过程温度不断上升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是慢慢软化的过程 熔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 种金属 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6、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 晶体非晶体凝固点有无有无 状态变化固液共存慢慢硬化、最后成固体 温度变化保持不变不断下降 热量变化都需要放出热量

7、凝固: ①晶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②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③晶体熔化吸热,凝固要放热。 ④凝固的条件:⑴温度降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第二节: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汽化分为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汽化的方式蒸发沸腾 不同点 温度条件任何温度达到沸点 发生部位液体的表面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剧烈程度缓慢剧烈 相同点都是由液态变成气态;都是吸热的过程。 3、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并且不剧烈。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②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越快,蒸发越快); ④液体的种类:相同条件对下不同的液体蒸发快慢不同。 说明:要加快蒸发就必须尽量满足上述三个条件,要减少蒸发必须尽量避免上述条件。 5、蒸发吸热,具有制冷作用,首先使自身的温度减低,然后吸收其它物体的热量,可以导致其它的物体 温度降低。 6、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也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 象。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7、水沸腾时的现象: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现象:沸腾之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沸腾,这时水底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汽释放出来,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8、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说明:液体的沸点受大气压的影响,一般气压越高,沸点也随着增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9、低沸点物质的一种重要用途:医疗上有一种冷冻疗法就是利用低沸点物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而使局 部组织冷冻,从而破坏或切除病变的活组织。 10、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 ①降低温度可以使所有的气体液化(只要温度降低到足够低) ②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但不能使所有气体液化,还必须温度降低到 一定的程度) 11、气体液化的好处是可以使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12、电冰箱工作的原理是:主要用到了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故在冰箱内冷冻 室里是利用液体汽化吸热,使温度降低。而在冰箱外通过压缩机把气体压 缩液化放热使之液化变成液体又流到冰箱内,再又汽化吸热变成气体。如 此反复循环,从而达到制冷效果。 第三节:升华和凝华 13、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14、几种常见自然现象的解释:云、雪、雨、雾、露、霜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知识点整理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知识点整理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一章水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 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 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 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 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3)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 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水量,如根尖、嫩梢、幼苗的含水量可达。 16)水母的含水量高达,人体中含水量约占体重的,但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含水量不同,如肌肉中含水,血液中含水,骨中含水。一般成年人每天排尿约,通过呼吸和排汗散失水分约,我们每天至少应饮水。 17)人们曾发现埋藏在地下的1000多米的莲子始终没有发芽,后来人们把这种子播种在有水的泥土里,竟然发了芽,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水的三态变化 1.活动:冰的熔化过程: 1、器材:; 2、在加热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冰熔化成水,就不时地用玻璃棒搅拌,使烧杯 中。 3、冰在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到0C o时冰开始熔化,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吸热,温上升。画出冰的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 4. 物质从的现象叫熔化。熔化时的温度叫做这种固体的。 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物质熔化的条件:。 物质从的现象叫凝固。凝固时的温度叫做这种液体的。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5.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 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7.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 衡。 8.P13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双耳效应) 9.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10.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1.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2.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3.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14.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光年(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 距离。 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红外线、紫外线为不可见光。 15.物体的颜色:由物体表面反射(不透明物质)或透射(透明物质)的色光来决定。 判断依据: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相同的色光,若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则物体呈黑色——注意:物体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不同! 16.光的反射: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来的现象,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反射角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光路是可逆的。 17.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空气中角度最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当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8.平面镜成像特点:虚象(虚线表示);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方向相反。——以镜面为对称。 19.平面镜的应用:可以成虚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20.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及光路图——区别:凸面镜(发散)和凹面镜(会聚)。 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有两个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有两个虚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21.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 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 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 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 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 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 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 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 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 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实行物 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 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 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然 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 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 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 的液体,促动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 儿的食品

浙教新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学习资料

浙教新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 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 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新浙教版七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 第一章科学入门 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 特殊长度的测量 (1)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2)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3)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 (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物体的质量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15.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托盘天平。 16.托盘天平的结构的正确使用: (1)放平(2)调零——游码移到零刻度处 (3)调平(调节横梁螺母)(4)称量:左物右码; (5)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值 (6)记录(7)整理:砝码放回盒内,游码归零等。 17.天平使用和维护的注意事项: (1)使用前必须明确天平的称量范围(量程)和感量(所能称量的最小质量); (2)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量程; (3)称量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只能通过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达到平衡; (4)称量中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或直接接触砝码,取放砝码应用镊子; (5)潮湿药品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6)加减砝码应从大到小,轻拿轻放。 (7)读数时,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值(游码读左边)。 (8)放好,天平和砝码要保持干燥,清洁,防止锈蚀。 18.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19.常见的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1)试管:盛少量液体或固体的;可直接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 ①装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加热时盛放液体量不能超过总容积的1/3; ②夹持试管应用试管夹或铁夹,自底部往上套,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试管的中上部); ③加热前,应把试管外壁的水擦干。加热盛有液体的试管,应将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角,管口不要向着自己或别人。加热时应利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加热后试管不能骤冷,防止炸裂;也不能直接放在实验桌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2)酒精灯: ①添加酒精时,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酒精不少于1/4 ②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③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④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不可用嘴去吹 ⑤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 (3)烧杯:盛放液体的仪器、不可以直接加热,要垫上石棉网,以均匀供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