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7课《雕塑之美》说课稿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7课《雕塑之美》说课稿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7课《雕塑之美》说课稿

《雕塑之美》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7课《雕塑之美》,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引导学生领悟雕塑艺术之美。从本课前后知识的联系来看,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学生已欣赏过中西方绘画作品、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创意设计作品等对遗产、美术门类形式、优秀美术作品以及艺术家均有所了解和感悟。学习《雕塑之美》一课,无疑在学生的头脑中又增加了对一种艺术形式的深刻了解,再一次给学生的视觉和心灵带来震撼和享受。

二、学生情况

五年级学生对雕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身边随处可以见到雕塑作品,陌生是因为他们对雕塑的相关知识、如历史、形式、材质、内容、作者等都缺乏了解,更没有深入观察和感受。因此,从哪些角度引导五年级学生去了解和欣赏雕塑作品,激发他们对雕塑这一艺术形式的喜爱之情,是本节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雕塑这种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感受古今中外雕塑作品的魅力与内涵,了解现在代雕塑的突破与创新,初步认识著名雕塑家。学习用美术语言评述雕塑的美感、表达欣赏感受,提升对雕塑艺术的认识能力,

培养欣赏评述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对雕塑作品观察、研究、评述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外部形态美,感悟蕴含于作品的内涵美,从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欣赏体会雕塑之美。

4、教学难点:理解古今中外雕塑作品的内涵,并用美术语言、文字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

四、教法学法:

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相关资料,在对比观察、小组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欣赏方法,感受雕塑作品之美。我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雕塑作品。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雕塑基本特征,认识什么是雕塑。

2、展示本册教材开篇跨页中享利摩尔的《着衣母婴卧像》等一系列作品,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雕塑

3、出示课件,对比观察雕塑作品,了解基本分类。(圆雕、浮雕)

4、点明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欣赏雕塑作品,感受其美感。板书:雕塑之美

(二)、观察特征感受外在美

1、分清本教材中的雕塑哪些是古代的,哪些是现代的,哪些是东方的,哪些是西方的。初步感受古代与近现代雕塑作品的表现内容、形象、特点和材质。

(三)重温笔墨

1、出示马三立照片:观察面部特征。怎样用国国画工具和技法来表现肖像呢?

2、进一步感受东西方雕塑作品的造型特点和审美特征。(欣赏教材中的《卢舍那佛头像》《摩西》对比东西方雕塑有什么不同,东方:形象圆润秀美,表情安详仁慈是一种理想的美。西方写实面部形象逼真传神,充满力量美。)(四)深入探究体味内涵美

1、课件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其社会价值。欣赏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八组汉白玉浮雕,(引导学生从创作背景和作者内心世界出发,去欣赏、理解作品,逐层深入,感受艺术大师的情怀与思想境界。)

这组雕塑是纪念性雕塑,雕塑作品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2、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感受作品的艺术风格。

课件介绍罗丹生平驻艺术风格:欣赏罗丹的《圣堂》及其作品,感受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想。(罗丹善于用雕像的动态和姿势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内涵。并注入了令人无法忘怀的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

(五)评述、表达感受

以《加莱主民》为欣赏内容,请学生尝试用文字表达感受。

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

(六)、评价总结

讲述罗丹创作《加莱义民》的故事,总结本课。

五、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认识了雕塑这种造型巨魔的表现形式,能够感受古今中外雕塑作品的魅力与内涵。提升了对雕塑艺术的人识能力。

板书设计:

雕塑之美

圆雕浮雕

魅力内涵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doc

第一课《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而对于生长于南方小县城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三)引导延伸,丰富内涵 提示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都有心情和表情。 三、学生操作,教师辅导 作业要求: ⑴可以用绘画或泥塑的形式创作。 ⑵展开丰富想象,根据作品创意表现不同的表情,并配以相应的色彩。 ⑶题目自拟。 四、作业展评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学会喜、怒、哀、乐不同表情的特征及美术表现方法。学生能够理解心情与表情的关系,并掌握美术语言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人文关怀之情,提高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察表情,感受特征。 ⒈做游戏,展示不同的表情。 请四个小组的同学分别到黑板前根据对应的表情色卡用不同的形状在上面摆放出不同的表情,并对特征加以说明。 请学生根据不同的表情进行交流。 提示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都有心情和表情。 ⒉讨论人类与大自然的人文关系。

从单纯的人物表情延伸到大自然的表情,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二、学生操作,教师辅导。 ⒈作业要求: ⑴可以用绘画或泥塑的形式创作。 ⑵展开丰富想象,根据作品创意表现不同的表情,并配以相应的色彩。 ⑶题目自拟。 ⒉、教师引领:时刻用轻松的语言引导学生,用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作。 3、作品展评,体会成功。 ⑴互评⑵自评(说明创意或讲述自编故事)⑶教师讲评 三、小结: 四、课后拓展: 1、回家后可以对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和外婆等进行人物头像写生,写生时注重分析不同年龄层以及男女性别差异之间的表情差异。 2、可以适当进行速写练习,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好人物的脸部表情。 教学后记: 第七课夸张的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特点,同时观察人物的变化特点。 2、指导根据学生自己的想象,同时模仿运用大师的表现方法和脸谱表现的特点,设计出有新意的人物形象。培养对人物的审美情趣。 3.启发学生观察感受人物五官、表情特征,探索用泥塑造型语言,夸张塑造,大胆趣味地表现人物头像,提高学生对人物特征的观察及立体造型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模仿大师作品表现方法,设计有特点的作品

第一单元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 五年级下册 说课稿

1 古诗三首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三篇古诗,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这三首诗都是宋诗,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古代乡村的生活风貌,充满景趣与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课是三首古诗,也是本学期的第一课。学习古诗,要多读,朗读时除了读准字音外,还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读准诗歌的节奏与断句。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重点是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古代生活画面之美,教学时对于诗歌的关

键句要作重点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内涵。本课课后安排了一次小练笔,因此要让学生准确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将古诗改写成小短文。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结合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课堂上主要是能把古诗读得流利、顺畅,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童年的生活都是充满乐趣的,我们一起看看千年前,儿童们天真烂漫的生活吧。 二、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昼耘桑晓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提示易写错的字:“耘”的偏旁是“耒”,不要写成“未”。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电脑美术》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电脑美术》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第16课《电脑美术-反色效果》,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说课要求,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 《电脑美术-反色效果》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第16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二、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学习Windows画图程序的操作,绘制简单的装饰画。 2、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Windows画图程序的其它功能,对装饰画进行改变大小、色彩反色等操作。 3、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学习造型及反色处理技巧。 四、教学难点:造型及色彩的选择。 五、教学准备:

教师:教师准备电脑演示操作示范作品以及电脑软硬件设备。 学生:在家练习电脑画图,熟练掌握色彩的填色操作。 六、教学过程: 1、做好学生进电脑教室上课的准备工作,安排好每位学生的座位及上机的电脑。 2、欣赏经过色彩反色处理的电脑装饰绘画作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色彩的对比色与反色之间的关系。 3、复习学过的Windows画图程序的各种绘图方法,色彩运用及构图等知识内容。 (1)、教师演示改变线条粗细、色块形状和橡皮大小等操作方法,并展示改变后的效果,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和掌握。

(2)、教师带领共同完成一些改变线条粗细、色块形状和橡皮大小等操作。 4、学习新内容 (1)、教师演示依照课本范图的作画步骤操作,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自己看图操作。 (2)、教师演示改变图象大小、色彩反色等操作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特意在色彩上色时运用所学过的对比色上色,复习巩固和运用所学过的色彩知识。) (3)、将反色的两张图片并置,分析其色彩联系。 5、布置练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电子画笔和颜色,改变线条粗细、色块形 状和橡皮大小等设置,通过想象与构思、设计并画出一个有趣的形象,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操作,制作出具有独特情趣的装饰画,然后进行改变图象大小、反色等处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3.月是故乡明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仍怀念自己的家乡,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章中对于景和事的描述都是为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服务的。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具体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捉知了、看月亮、游玩、做梦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写这些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样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瑞士、莱蒙湖、平沙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耄耋、燕园圣地、点缀”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3)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人教版全)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人教版全) 时:1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并从中体会到乐趣。教学重点:认识形状的概念和形式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 1、欣赏各种平面形状师问:看了这些形状,你们能给他们归类吗?为什么?生答:略 2、导入课题:《形的魅力》二、发展阶段: 1、《形的魅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展示各种形状。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生答:略师小结:形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点、线、形状、色彩等) 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 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化): 有规则-- 无规则正面和侧面结合。通过这样几个教学环节教给学生一种变的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创造出新颖、生动、色彩别致的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生

独立思考,共同探讨,观察尝试、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特点,同时观察中国京剧脸谱中人物脸谱的变化特点。 2、让学生收集各种身边的物品,运用于人物表现之中。 3、指导根据学生自己的想象,同时模仿运用大师的表现方法和脸谱表现的特点,设计出有新意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模仿大师作品表现方法,设计有特点的作品。教学难点:学生大胆想象,设计富有创意和夸张的形象。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毕加索大师的作品,和相关的京剧脸谱的资料,制作课件供学生欣赏。学生准备 1、收集身边各种现成品用于人物的表现之中,并带好相关的绘画工具。教学目标 一、导入游戏;(形状的改变) 1、大家已经看到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小朋友,她呀还会变了!(电脑多媒体课件)如果你在这些(头发、眼睛、鼻子、嘴、脸型)小按纽上面点击一下,她就会变成另外一幅模样,你想玩一玩吗?看她是怎么变的? 2、学生玩游戏,分别点头发、眼睛、鼻子、嘴、脸型,感受造型的变化。(两个同学玩) 3、她什么变了?(头发、眼睛、鼻子、嘴、脸型)她是怎么变的?(五官的造型变了)揭题:变(贴)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12).docx

《5.草船借箭》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而“草船借箭”就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个小故事。《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本单元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提升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二)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三)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三、说学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3.白杨(说课稿)

3.《白杨》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炼,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热情歌颂他们不但把自己奉献给新疆,还为边疆培育下一代建设者的精神。50年代,数以万计的各式人才涌向新疆,甚至把自己的子女带到新疆,扎根新疆,开始了艰苦创业,建设者多达1330多万。《白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那个年代,那种热情,对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或许都有些陌生,更何况是生长在现代社会的孩子们,“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所以,如何通过文本,让他们了解那种精神、又如何把那种精神和现代社会联系起来,让他们所接受都是很重要的。下面我就《白杨》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说目标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A类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B类目标: 1.认真读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C类目标: 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感悟,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情,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上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阅读要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关于“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在上个学期也已经接触过了,比如说《落花生》,文章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上个学期的要求比较简单,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明白文章深蕴的道理,但是这个学期

浙江人民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三篇

浙江人民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三篇 第一课椅子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功效及造型的椅子,初步学习椅子设计的基础知识。 2.能够设计出各种不同造型及不同功效的椅子,应用立体纸工的情势来表示。 3.培育学生热爱设计、敢于发明、勇于摸索的学习精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应用立体纸工的情势来设计。制造各种不同造型和不同功效的椅子。 难点:启示学生摸索创新。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筹备 (学生)彩色卡纸或瓦楞纸、剪刀、美工刀、固体胶或双面胶等。 (教师)筹备课件。(各种不同功能、不同造型的椅子图片) 教学进程: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肢体表演。教师:椅子不但供给人休憩,还记载着不同的故事。无论儿童的小木椅,还是老人的竹摇椅都让人充斥着记忆。请你试着用肢体来表示一种椅子的造型,可单独进行也可和同窗合作来表

示。 (2)细心回忆在你生涯中看过的各式各样的椅子你感到哪一张最特别而让你印象深入?揭示课题《椅子设计》。 2.领导欣赏,加强体验。领导学生欣赏书中图片及其他艺术家的各种设计作品启示设计灵感。 (1)认识不同功能的椅子造型的差别。 (2)比较平日生涯中我们所看到的椅子和艺术家所创作的椅子有什么差别。 3.自主研讨,激发创意。 (1)引诱谈话:我们从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不同造型和不同功能的椅子例如口腔医院供给应病人所应用的椅子它的功能中就有一种是为了让病人在看牙齿时能转移疼痛注意力椅子上加装了电视和按摩装备呢。 (2)同窗相互交换感受和设计意图。 ①你想设计一把怎样的椅子?你感到你幻想中的或是未来的椅子会有哪些功能? ②你设计的椅子会供给应哪些人应用?它有什么特色?合适摆在什么处所? 4.支配作业,创作表现。 (1)用立体纸造型来设计、制造椅子,激励学生充足施展想象力和发明力,设计出造型新鲜、功能多样、颜色和谐的椅子纸作品。(2)可另附设计阐明。

五年级美术下册课件

五年级美术下册课件 有比一比,赛一赛的动力,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创作热情。) 师:1.你看,他们画的是什么内容?2.你有什么感想和感受,他们用的是什么绘画材料和工具,说说他们的绘画技法。(小组合作讨论) 小组开始积极交流,派代表发言。 师评: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创作就需要我们能大胆想象构思。 师:其实呀,这些小朋友和你们的年龄一样大,她们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构思,运用了不同材料和绘画技法展现了自己的飞天畅想,向你们证实了他们能行,那么你们想不想超越他们,也向更多的人来展现自己的飞天畅想呢? 生:想﹗ (五)学生想象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大胆设计造型独特的航天飞行器、奇异的外星人和壮观的太空城市,描绘出一幅未来人类在神秘太空世界进行探索、旅行的图片。教师巡回指导。 课件播放音乐。 (六)作品展示,共同评价。 意图: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师评,体现了多种多样的评价方

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谁愿意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谈谈你的飞天畅想,说出你作品的内容、所用工具、绘画技法、优点与不足。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自评、互评、师评。 接下来,其他学生都很自豪展示着自己亲手制作或几名同学合作的作品…………。 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你们的创意太好了!办法也是真多!我感到非常高兴。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家,请你们的父母来评一评,并写成文字与老师进行交流。 六、说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了解卫星是怎样传送电视节目的—外国的新闻内容就是通过卫星传播过来的。天气变化情况是通过卫星来观察云层而得知的。 【《童年的影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摄影的一般知识,感受摄影的基本技巧。掌握摄影的一般构图规律,能够拍摄较为生动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习摄影的过程,是一个在原有知识体系上构建新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捕捉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体验到了摄影的乐趣。通过欣赏分析作品,感受动态摄影虽然是静止无声的画面,但它呈现给人们的却是紧张激烈的竞赛气氛和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桥》说课稿 张晓玲 一、说教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感人的文章。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文章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文中用了很多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本文的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感受洪水凶猛。 三.说教法 本篇课文,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①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抓住文中一些描写洪水的词语和句子想像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让学生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形势危急,从而能

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②运用朗读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对比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③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四.说学法 在初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在学生扫清生字词障碍的基础上,让学生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去划出洪水凶猛的句子,再读一读从中去感受洪水来袭时的凶猛气势。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板块 在导入板块,课一开始我是以多媒体展示桥的图片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全班齐读,再以谈话的方式进入本课。 (二)初读板块 在初读板块,要学生达到的第两个目标: 一是通过让学生用心地初读课文,我要帮助他扫清阅读障碍。我主要从字音、字形、字义以及长难句疏通四方面予以重点指导。 纠偏字音:应注意“肆”的声母是平舌音,“搀、呻”的韵母是翘舌音。 注意字形:祭奠放肆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临写。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由莲山课件提供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资源全部免费《人教版美术》 五年级下册教案(全16课) 课题:第一课形的魅力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掌握形 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 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并从中体会到乐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形状的概念和形式。 2、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 教具学具:彩纸、挂历纸、剪刀、胶水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各种平面形状 师问:看了这些形状,你们能给它们归类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形的魅力》

二、发展阶段: 1、《形的魅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新|课 |标|第 |一| 网 展示各种形状。 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 师小结:形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点、线、形状、色彩等) 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 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化): 有规则:几何形、几何直线形、几何曲线形、 无规则:不规则形、自由直线形、自由曲线形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各种形状组成画面(小组讨论)。 师小结:首先要创造出各种形状(剪出形状) 2、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四、学生作业:设计、制作一幅画。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品展示: 1、小组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六、收拾和整理: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七、教学延伸与拓展:用各种形状还可以创造什么作品或运用装饰像框等方 面。课题:第二课形体的组合课时:1课时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形体是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实物。掌握形体的基本知识,并学会应用各种形体来组成艺术作品。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形体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进行雕塑创作。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形体的基本特点。 2、学会运用各种形体进行雕塑创作。教具学具:各种形状的盒子、塑料瓶、易拉罐等、胶、剪刀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w W w .X k b 1.c O m 1、欣赏几何石膏形体师问:看了这些形体,有什么特点吗?为什么? 生答:是立体的 2、导入课题:《形体的组合》二、发展阶段: 1、形体的特点:是指具有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它可分为"自然形体""几何形体"。 2、《形体的组合》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展示各种建筑、雕塑形体等。师问: 请欣赏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师小结:形体是建筑、雕塑基本结构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清平乐村居》。 诗词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我们在追求着诗词教学如潺潺灵动的溪流,如一坛陈年老酒,能品出醇香美味,品出文化与韵味。近年来,已入选多种选本的《清平乐村居》即是此中代表。 下面,我从八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抒发了他向往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词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对比阅读,区别、体会诗、词的不同。 3、感受词人对平静生活的喜爱,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是: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是:提领诗眼、还原现场 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任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城区,农村的居住生活离学生遥远。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是我一直琢磨的问题。我决定采用补充资料法、引导想象法和朗读指导法进行突破。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特点,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辛弃疾的生平资料,在学习中,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对比为辅,理性认识;积累为重,预留空间。 四、说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词人相关资料,了解词人生平背景,同时我还制作了幻灯片。 五、说环节:根据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诵读感悟——提领内核——还原现场——纵横对比 六、说设计: (一)首先,创设情境: 在这个环节,我分五步推进: 1、读诗词,找区别。 课件投影:《清平乐村居》和清代高鼎的《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村居》,师提问:看看这首词和这首诗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后回答。目的是强化诗、词的认识,区别不同。 2、词人介绍,导入新课。

五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说课稿

14.刷子李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作家笔下的人”这组文章中的一篇课文。“刷子李”普普通通,却有“俗世奇人”之美称。首先是“俗世”中的“凡人”,因为他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艺人;可他又是“俗世”中的“奇人”,因为他刷墙的技艺高超,让“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他有才能、有个性,喜怒哀乐样样俱全,但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之称最为恰当。 这篇短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主要内容。作者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时,首先极力写他手艺之高,“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然后作者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浆、傅”等7个生字,会写“浆、傅”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粉刷、刷浆、规矩、徒弟、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师傅”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2.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说学情: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认知范围,所以我要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提前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作家冯骥才;熟读课文,感受刷子李的特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写的是“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文中的对话很多,也很适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因此,我们组选择这课为本次教研活动的教学内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体会欣赏描写目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二、说教学方法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将学生分为6个学习小组,让他们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引导他们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受到熏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三、说教学步骤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来设计: (一)谈话中设疑 课始,教师揭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脉络,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论,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说课稿 (5)【2020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3.人物描写一组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人物描写一组》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第七单元作家笔下的人专题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摔跤》是《人物描写一组》中第一个片段,选自作家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题目为编者所加。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塑造了小嘎子和胖墩儿这两个鲜活的儿童形象。片段中动词的准确运用兼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使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跃然纸上,堪称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是《人物描写一组》中第二个片段,选自作家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本文中的“他”就是祥子。《两茎灯草》选自清代作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五、六回,选作课文时有改动,题目为后人所加。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三个片断分别描写了小嘎子、祥子、严监生三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片断,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摔跤》主要侧重于动作描写,《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侧重于肖像描写,《两茎灯草》通过对严监生的两根手指和几次摇头这些细节描写,将严监生守财奴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三个片断都是人物描写的经典。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噶、绊”等12个生字,会写“搂、仗”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和理解“手疾眼快、一叉一搂、公鸡鹐架、冷绊子、挺脱、诸亲六眷、监生、一声不倒一声、已后、登时”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小嘎子、车夫、严监生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2.教学重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小嘎子、车夫、严监生这三个鲜活的人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全册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说课稿 1《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而对于生长于南方小县

城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再因为,本组的主题是“走进西部”。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第1课《草原》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草原》。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而对于生长于北方小县城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