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

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自学辅导:(8分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巩固整理:(20分钟)

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浙教版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抽样之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内容: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平均数。了解加权平均数,会计算加权平均数。会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②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因,积极创设源于生活的问题情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他人合作,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以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能力的养成为主,具体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Ⅰ、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某果农种植的100棵苹果树即将收获。一慈善家叔叔想要收购一批苹果,然后将所赚的钱捐给希望工程。在付给果农定金前,需要对这些苹果树的苹果总产量进行估计。

<1>果农任意摘下20个苹果,称得这20个苹果的总质量为4千克。这20个苹果的平均质量是多少千克?

根据以上两个问题,你能估计这100棵苹果树的苹果的总产量吗?

动动你的小脑筋,帮帮这为慈善家叔叔。

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个引入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Ⅱ、动手操作建构概念:

接着,每组请一位同学上来,分别给他们5,6,4,9根火柴棒,让他们自己想出一个办法使他们每个人手中的火柴棒一样多,下面的同学也一起思考。这样通过操作,讨论,交流,可以概括出“移多补少”的方法,最后让学生为操作得到的结果“6”起个名称。从而引出平均数及其含义。指出在实践中常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例如引入部分的例子。这样体现了“小组合作发现——全体交流汇总”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然后让学生练习“做一做”题目{定义,板书}

Ⅲ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数学其实是对实际生活的提炼,应还原于实际生活,因此我对书本例题增加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背景。让学生通过谈论与交流等活动,及时内化对平均数的理解,与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

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老师准备了实物投影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教具;学生4人一组准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学具。

三、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

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采用淡话导入,问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过哪些带有“数”(板书:数)这个字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说发现数学真和“数”这个字联系紧密,于是设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数”这个字有联系的数学知识,它是什么呢?老师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发现这个秘密。你们有信心吗?本环节学生谈的过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做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的准备。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分二步进行)

第一步、动手实践,感知均等。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桌上4个不同高度的水杯的水倒匀,鼓励学生用最少的次数,最快的速度完成。

学生充分活动后,小组汇报实验过程时,请完成最快的一组到前面边演示边谈谈怎样快又准的分均,从而渗透移多补少、巧合均分的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估计预测,探究解疑。

让学生估计一下现在水面的高度,并把这个数记下来。那准确的高度是多少呢?让学生探究解决。预计学生会用尺子量,或先求总高度,再求每杯水的平均高度。学生得出结论后,最好选择有差异的两个小组汇报并板书,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肯定学生的方法后,让学生看板书说想的过程。教师再让学生说4厘米怎样得来的?通过这样的强化,学生明确4厘米就是把4杯水的总高度平均分成4份,就求出每杯水的平均高度,我们可以叫它什么数呢?(板书:平均)让学生再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由此揭示课题,突破重点。

本环节让学生在实践、猜测、探究中亲历亲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能力。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目的是降低个人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学生讨论时,老师参与其中,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使课堂教学在着眼发展,凸显主体中进行。

第三环节:应用扩展(分四个层次进行)

(1)、列举实例:生活中什么地方你遇到过平均数?学生谈完,教师出示一组平均数的资料。此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老师出示的资料,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对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起到缓解的作用。也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1、未来100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将达180岁。

2、一年里,有1032万顷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森林正已平均每分钟20公顷的速度减少着。

3、一天平均笑15次。

4、通过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的身高明显上升。7~12岁男生平均身高增长厘米,女生增长厘米;13~15岁男生平均身高增长厘米,女生增长厘米。

(2)、尝试练习:出示例3,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我

检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和自己的身高对比,以及猜测全县四年级学生的身高为一组,推广对全省以至于全国四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3)、明辨真伪:深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关注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前了解自己家每月平均电费的支出,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教育。

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平均数”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及地位 “平均数”是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第八章《数据的代表》第一节的内容。“数据的代表”是“平均水平”的量度,本章中有三个量度: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具体情景下进行有选择的应用。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求平均数的求法,这对本节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今天所学的平均数对后面所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能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的数据的处理能力。 2、教学目标 (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难点:加权平均数中“权”的理解。 接着,为了讲清重点与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谈谈我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较抽象培养思维的重要学科,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课堂中主要还是起到一个启发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能顺着老师正确的思路摸下去,从而学到变抽象为具体。本节中“权”的概念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本人采用通过“题启发,学生讨论,体会抽象,感受具体”教学方法。 最后我具体说一说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程序 1、引例:某次初二(1)班与初二(2)班的数学成绩列表如下 初二(1)班:57 63 67 67 68 72 72 75 80 85 85 85 86 88 88 90 90 95 100 100 初二(2)班53 56 68 75 76 76 78 78 84 88 88 89 89 89 90 91 91 91 98 98 让学生帮助看看那个班的平均成绩更好,因为学生已经接触过算术平均数,这个忙学生一定会很乐意帮忙的。 2、想一想:算术平均数的变式 57+63+67*2+68+72*2+75+80+85*3+86+88*2+90*2+95++100*2 初二(1)班—————————————————————————————— 1+1+2+1+2+1+1+3+1+2+2+1+2 53+56+68+75+76*2+78*2+84+88*2+89*3+90+91*3+98*2 初二(2)班—————————————————————————————— 1+1+1+1+2+2+1+2+3+1+3+2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6章 数据的分析(平均数)说课稿 (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数据的分析(平均数)说课稿(新版)湘教版 年级: 姓名:

《平均数》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平均数》。接下来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训练、说程序五个方面向大家做相关的解说。 一、说课标 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数学思考:经历用平均数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的观念。 解决问题:感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加权平均数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本节课研究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考虑到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了解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因此确定本节课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由于“权”在不同情境中表现意义不尽相同,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目标是:加权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关键:对“权”的理解. 二、说教材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中占据20%的分数.从教

材编写特点来看,平均数在统计学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进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利用方差来研究数据离散情况时,也要用到平均数。可见平均数是统计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本节课的内容来看,平均数在本节课中主要涉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本节课重点是加权平均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问题1,由师生共同探究完成,初步体会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接下来设计了例1,由小组合作完成,这道例题反映权是反映数据的重要程度. 而问题1中的权是指数据重复出现的次数,通过两道题的探究,让学生对权有了全面的认识. 三、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愿意展示自己和帮助别人.同时经过初一阶段的学习和锻炼,已经具备基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知识层面上看,小学阶段已经学会计算多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统计计算工作繁重,往往非一人力量所能完成,需要同学间合作完成,从本节内容来看,计算数据虽然不是很多,但同样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分配工作,合作完成任务。因此,在学习环节的设计中,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问题1中求北京队和广东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的计算就可以分给四个小组分别进行。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联系与区别,而非平均数的计算课,因此,在学习活动中要尽量减少计算工作,重点指导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反复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联系与区别以及对“权”的理解,最终学会合理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 四、说训练 为了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我设计了问题1和例1,通过具体计算求出每个问题中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通过对两个问题中计算结果的分析、判断,体会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的观念,进而达成数学思考目标.通过对小明计算做法的探究及例题中问题(2)的探究,感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达成解决问题目标.为了达成情感态度目标,我设置了一道关于班级中平均每个家庭一周内扔垃圾袋数量的统计,使学生通过实际考察、统计、计算、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平均数》说课稿8篇

《平均数》说课稿8篇 《平均数》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认识平均数的第二课时,完成课本第43页例2及练习十一3、4、5题。本例通过求两支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比较这两支球队的身高情况,使学生理解: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不能反映其总体情况,应该用一个统计量来描述这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和其他组数据进行对比,平均数就是这样的一个统计量。要比较两支篮球队的身高情况,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所以要先求出两个球队各自的平均身高,再用两个平均身高进行比较。通过此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已经认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初次学习简单的平均数,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学习平均数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求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

的意义的理解,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充分感受到平均数的作用,从而产生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和实践能力。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平均数是统计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是教学的重、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由于平均数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原理,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景,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自学、引导为主,辅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充分提供充分从

《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精选3篇)

《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精选3 篇) 《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时。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

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苏教版]四上《平均数》说课稿

[苏教版]四上《平均数》说课稿 四上《平均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 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六、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欲,提出问题 师:体育课上,同学们在进行套圈比赛,一起来看看。比赛分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规定每人套15个圈。 师:(出示比赛成绩)这是比赛的情况,你觉得哪组套得更准些?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师:比赛继续进行。(课件继续出示)现在哪个组套得更准些呢? 我觉得女生组套得更准些。因为她们套中的个数多呀! (学生讨论、交流) 师:由于人数不相等,这次比套中的总个数就显得不公平。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呢?(比每人套中的个数)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师(出示男生套圈统计图):不计算,你认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你是怎么想的?小组里互相讨论讨论 2、移多补少,平均数的意义。 师:指名汇报,显示移多补少的过程,结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师:这里的“7”是什么意思?是指“王宇”套中的个数吗? (学生讨论、交流,结合统计图汇报) 师指出:这里的“7”指这组男生的整体水平。统计学上把它叫做“平均数”。(板书:平均数)在这里,“7”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出示女生套圈统计图):你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如果用一条线像表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个数那样表示女生的,你觉得这条线可能放在哪儿?(学生思考、汇报)出示一条线置于“10”的位置,能放在这儿吗?为什么?出示一条线置于“4”的位置,能放在这儿吗?为什么?你觉得她们的平均数在哪些数之间?(4~10)师:现在怎么办?学生汇报“移多补少”,课件演示过程 师:这里的“6”是哪些数的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女生组的

平均数(2)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说课稿

6.1平均数(2)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1节第2课时的内容——加权平均数,也是在学习算术平均数之后进一步探究数据的处理方式。数据处理可以帮助我们对事情做出判断和决策。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重要程度却并不一定相同,根据它们不同的重要程度而进行数据的处理显得非常必要。加权平均数就是针对数据不同的重要程度而引进的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二、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的计算和应用,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及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2. 通过自主设计权重,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 3. 通过课堂练习,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 通过对邱成桐和菲尔兹奖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 2. 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并能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和权的含义。 2.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算术平均数,并初步具备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能力,但对每个数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然不能对一些问题作出判断。根据学生以上的认知基础,预测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可能产生的认知障碍,所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为什么要引入“权”,如何理解与应用“权”这两个方面。 五、教法与学法 1. 教法学法:由内容分析、目标分析、学情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法学法确定为:教法上,主要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具体利用了讲授法、实验法、

练习法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2. 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引领学生体现数据的重要程度,从而引入“权”的意义,帮助学生合乎情理的建构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六、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引出“权” 1. 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 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 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 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什么是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2)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 先以情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不同并找出来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体会数据赋予“权”的意义。 二、合作探究,感受新知 活动1:感受权对平均数的影响 2.某学校进行广播操比赛,比赛打分包括以下四项: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每项满分10分)。其中三个班级的成绩分别如下表。 (1)各班四项成绩的算术平均数分别是多少? (2)若将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0%、20%、30%、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3)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平均数的应用技巧,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如:“你们平时有没有听说过平均数?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2. 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示意图和具体例子,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给出计算平均数的公式。

3. 计算方法(1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多个例子,引导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如:“请计算以下 一组数据的平均数:10,15,20,25,30。”并指导学生按公式进行计算。 4. 实际应用(20分钟) 教师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如:“小明每天骑 自行车上学,他记录了一周的骑行时间(单位:分钟):20,25,30,35,40,25,20。请问他一周平均每天骑行多长时间?”并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取关键信息, 并进行计算。 5. 讲解技巧(10分钟) 教师总结计算平均数的技巧,如:“当数据较多时,可以使用累加法,将数据 逐个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并给出注意事项,如:“在计算平均数时,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避免因为单个数据的误差导致结果偏差较大。” 6.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如:“某班级同学的考试成绩 如下:80,85,90,95,85,80。请计算该班级的平均分。”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解答。 7. 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拓展问题,如:“还有其他什么情况下 可以使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呢?”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平均数的应 用技巧,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

《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精选3篇)

《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精选3篇) 《均匀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精选3篇) 作为一位出色的教师,时常会需求预备好说课稿,仔细拟定说课稿,那么咱们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样写的吗?以下是xx搜集收拾的《均匀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欢迎阅览与保藏。 《均匀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一、说教材 1、教育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榜首单元的第4课时。 2、教材剖析: 跟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展开,核算学已成为现代数学办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使用数学的重要范畴。大到科学研讨,小到学生的日常日子,核算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规范》中也将核算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范畴,着重展开学生的核算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根底上,向学生介绍核算的开端常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开端知道核算后进行教育的,它包括两部分,即算术均匀数和加权均匀数(较杂乱的均匀数问题)。 3、教育重、难点: 均匀数是核算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核算方针的一般水平,用处很广泛。所以进一步了解均匀数的意义,把握求均匀数的核算办法是教育的要点。而本课的均匀数又和曩昔学过的均匀数的办法不同,澄清悉数数据的总和与悉数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联络便是教育的难点。 4、教育方针 在学生核算出均匀数的根底上应充沛引导学生了解均匀数概念所包含的丰厚、深化的核算与概率的布景,协助他们知道到均匀数在实践日子中的实践意义与广泛使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处理实践问题,然后获得必要的展开。依据这样的知道咱们定为:常识方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均匀数的意义,把握求算术均匀数的办法。 才干方针:能从实践日子中发现问题,并依据需求搜集有用的信息,培育学生的战略知道和使用数学处理实践问题的才干。 情感方针:经过小组学习活动培育学生的协作精力和立异质量,领会数学与日子的紧密联络,促进学生特性调和展开。 二、说教法: 求均匀数作为一类使用题,若教育内容脱离日子实践,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活跃创设实在的、源于日子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展开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立异为宗旨,选用多媒体教育等有用手法,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评论法,向学生供给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激起学生的学习活跃性,使学生自动参与学习的全进程,充沛发挥教师的主导效果,扮演好安排者、引导者与协作者的人物。 三、说学法: 在学法辅导上,尽力营建持平、民主、调和、安全的教育气氛,充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经过调查、操作、比较、剖析等活动,让每个学日子跃参与,依据自己的领会,用自己的思想办法自动探求,去发现、构建数学常识。经过小组协作中的相互评论沟通,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往来,共享同伴的成功,解说自己的主意,倾听他人的定见,获得活跃的情感领会。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点评,以进步处理问题和归纳归纳的才干。 四、说教育进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从各组的假期作业调查报告学会理财中得知以下一些数据: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说课稿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说课稿 一、课程背景 本次课程是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单元。该单元是数学课程中的基础概念之一,通过学习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能够运用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讲解、示例演练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增强他们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互帮互助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运用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 1.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通过示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2.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场景; –分析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3.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结合实际问题,讲解如何运用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引发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知。 2.概念讲解: –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讲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场景。 3.示例演示:

平均数说课稿一等奖

平均数说课稿一等奖 平均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组数据中各个数值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到的值。在数学教学中,平均数是初等数学必学的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首先,我将通过引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假设小明每天吃的苹果数量为2、3、4、5、6,我们可以通过求平均数来计算小明平均每天吃几个苹果。通过这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接下来,我将介绍求平均数的方法。首先,我们需要将给定的数据相加,然后再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通过这个简单的步骤,我们就可以得到平均数。在教学中,我将通过具体的计算示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过程。我将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亲自动手计算平均数,巩固他们的计算技巧。 然后,我将介绍平均数的应用。平均数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例如,在考试成绩中,平均分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班级或学校的整体水平。在商业中,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通过介绍这些实际应用,我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最后,我将通过几个有趣的问题来拓展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例如,如果一个班级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那么班级里最高的学生身高可能是多少?通过这样的问题,我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通过这样的说课设计,我相信学生们会对平均数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他们将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具体的计算示例和实际应用来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同时,通过拓展问题的设计,我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均数说课稿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 课题:20.1.1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单位:长垣一中初中部 姓名:滑艳华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平均数》。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做法。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在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中,以平均数最为重要、应用最为广泛,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将在真实、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中,研究加权平均数,既是对小学学过的平均数的进一步深化,也为学习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知识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平均数理解有三个角度:算法理解、概念理解、统计理解。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在具体情境境中,理解掌握加权平均数及权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1)经历求加权平均数的过程,体会权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2)根据加权平均数的求解过程,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此前,学生对平均数已有认识,但是加权平均数较为复杂且应用广泛,而数据的“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我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而把对“权的理解”作为本节的难点。 二、教材处理 为了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机盎然。在备课时,我根据课标,大胆对教材进行整合:以生活中常见的调制咖啡和鑫鑫旺超市中糖果混合问题作为引例,把课本的引例作为课后作业;并把课本上的例1、例2进行加工,继续以鑫鑫旺超市招聘活动为实际背景。利用变式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

人教版《平均数》说课稿

人教版《平均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4个人,再除以4)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4 =52÷4 =13(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4?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3篇

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3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

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自学辅导:(8分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巩固整理:(20分钟) 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 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平均数

平均数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第一节《平均数》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是《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平均数》是数据的分析第一节的内容,平均数在初中阶段主要涉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在小学我们就已经学习过,本节课着重研究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延伸,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结构的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结构心里特征,确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其解决不同情境下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情境探求过程,感悟提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必要性及“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化对“权”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及对“加权平均数”的本质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的客观事实,体会“根据不同数据的权来计算其平均数”的合理性。 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和计算;要突破的教学难点是: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论,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领提升的方式展开教学,从实例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归纳、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新知识学习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究,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并在恰当的时候对学生适当的启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感悟,深化认识,形成技能。

人教版《平均数》说课稿

人教版《平均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1 教材背景 本节课是数学课,属于数学中初中数学7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数的统计与概率”中的第二章节“平均数”。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基本性质以及平均数的应用。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们将深入了解平均数的内涵、意义,并学会通过实际问题应用平均数。 1.2 学情分析 学生是初中7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3~14岁左右,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及运算能力。在数学方面,他们已经会进行简单的运算,并能使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偏差等概念进行数学分析和处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发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1.3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2.理解平均数的几何意义; 3.学会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4.发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2.1 课前准备 在上课前,我们需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向学生们作简要介绍,并做以下准备: 1.备课笔记和实例分析; 2.明确板书内容及形式,准备好课件; 3.预先处理好教学设备,并检查其可用性,如教室投影仪等。

2.2 导入和讲解 本节课的导入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来激发他们的 兴趣,例如:“如果有十支笔,每支笔重量不一,如何计算这些笔的重量平均值?” 等等。接着,再通过简要讲解来引入全文的重点内容。 2.3 操作演示 进行一些案例演示,例如:“同学们借钱还的红包数量各不相同,班里借款经 费的平均值是多少?”这一演示能让学生们了解到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如何计算平 均数,以及平均数的几何意义等。 2.4 课堂练习 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们可以通过课堂上的数学实例练习来巩 固刚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各种类型的题目实操训练,例如计算平均数、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等等。 2.5 总结与评价 最后,我们需要对本节课进行评估:“有哪些内容学生们了解了?有哪些地方 理解仍然有待提高?”通过简单地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们能够对所学的内容有更深 入的理解,同时也更好地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策略 3.1 思维导图法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思维导图法来进行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 分析能力,这可以在设计问题时发挥重要作用。该方法可使学生快速理解问题,并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有助于他们的思维发展。 3.2 讨论法 在教学中,通过讨论任务和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个体学习、集体小组讨论、教师问答等,都可以通过讨论法来加深学生对教材细节的了解,扩大思维范围,促进知识的形成和掌握。 3.3 课堂练习法 在课堂上,大量练习可帮助学生更快、更精、更全面地掌握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做模拟练习、使用工具等方式进行课堂练习,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促进知识的消化和早日运用。

平均数说课稿

20.1.1平均数说课稿 丰产中学任宪国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拜泉县丰产中学的任宪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十章第一节平均数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说一下我对本节课的设计与安排。 一、教材分析 数据的分析是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统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平均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与中位数、众数相结合,通过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现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以此平均数(特别是加权平均数)是统计中重要的一个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会从不同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 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难点:对“权”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差、底子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不要使用一些拔高的题作为例题,而且在讲解的方法上最好选用最朴实的语言,农村生活中较常见的例子,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三、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种双边性活动,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猜想、探索过程中的引导,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行为做好预测,安排好学生的每一步活动。 我个人对于本节课的安排是结合书中的例题以及农远资源的视听装置:计算机和网络,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复的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相对于枯燥的教师讲授来说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我通过农远资源在网上找的这样两道例题作为导入: (1)一次数学测验中,有三位同学的成绩分别是75分、80分、85分,那么在这次测验中这三位同学的平均分是多少? 学生根据小学时学过的平均数的知识很容易就可以做出来。 (2)初二年级有三个班,再一次数学测验中,这三个班的平均分分别是75分、80分、85分,那么在这次测验中初二年级的平均分是多少呢? 如果这三个班的人数分别是50人、45人、55人呢? 在(1)中只要运用之前小学学过的平均数的求法即可,(2)看似与(1)相同但又好像有不同之处,我还特别的向学生强调三个班的人数,由此引发学生小组的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得到“在平均数的计算中有些值得不同会对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引入书中的问题。 2、例题分析

《平均数》说课稿(通用13篇)

《平均数》说课稿(通用13篇) 《平均数》说课稿(通用1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均数》说课稿(通用1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均数》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认识平均数的第二课时,完成课本第43页例2及练习十一3、4、5题。本例通过求两支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比较这两支球队的身高情况,使学生理解: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不能反映其总体情况,应该用一个统计量来描述这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和其他组数据进行对比,平均数就是这样的一个统计量。要比较两支篮球队的身高情况,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所以要先求出两个球队各自的平均身高,再用两个平均身高进行比较。通过此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已经认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初次学习简单的平均数,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学平均数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求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充分感受到平均数的作用,从而产生学平均数的需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