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困难的名词解释
内科 名词解释

1.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分泌物排出体外,又称重力引流。
2.肺源性呼吸困难:是指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呼吸困难称肺源性呼吸困难。
3.呼吸衰竭: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也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造成机体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因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症。
4.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显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5.重症肺炎:根据肺炎的肺部病变的范围、器官灌注和氧合状态,只要出现任何一项则可认为是重症肺炎。
6.肺脓肿:由多种病原菌尤其是厌氧菌引起的肺部化脓性炎症,肺组织坏死形成脓腔。
7.慢性肺脓肿:如急性肺脓肿治疗不彻底,或支气管引流不畅,炎症迁延超过3个月称为慢性肺脓肿。
8.原发感染:结核分枝杆菌首次侵入人体称为原发感染,其结果可能引起原发型肺结核或形成潜在病灶。
9.继发型结核:一种为内源性复发,因原发性结核感染时期遗留的潜在病灶内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活动而发生的结核病。
另外一种为外源性感染,因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再感染而发病。
两种不同发病方式均称为继发性肺炎。
10.原发病灶:结核分枝杆菌首次侵入人体时,如果其类脂质等成分能抵抗溶酶体类的破坏作用而存活下来,在肺泡巨噬细胞内外生长繁殖,肺组织出现炎性病变,称为原发病灶。
11.原发综合症: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形成典型的原发综合症。
12.栗粒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X线胸片和CT可发现由肺尖至肺底呈栗粒结状结节阴影,所以称为栗粒型肺结核。
13.结核球:是继发性肺炎的表现之一。
多由于酪样病变吸收和周边纤维膜包裹或干酪空洞阻塞性愈合而形成的。
14.结核毒性症状:因结核分枝杆菌的毒性作用和机体发生的变态反应,结核病人表现为长期地热、午后潮热、倦怠乏力、盗汗、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结核毒性症状。
护士三基试题集名词解释

1。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搏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通常说的心输出量指每分输出量.2.败血症:病菌进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引起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3。
人工自动免疫:是用人工方法接种菌苗、疫苗或类毒素等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来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4。
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0.5℃).5.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6.临床前预防:又称二级预防,即在临床前期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疾病有可能及早治愈或不致加重.7.药物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1/2表示。
8.隐性黄疸:指患者血清胆红素虽已超过正常范围但仍在34.4 umol/L以下,巩膜和皮肤尚无可见的黄染。
9.细胞凋亡: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是与坏死不同的另一种细胞死亡形式。
10。
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11.稳态:在外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机体内环境各种理化因素的成分、数量和性质所达到的动态平衡状态。
12。
有效通气量:平静呼吸时,每分钟进入肺泡参与气体交换的气量称为肺泡通气量(即有效通气量).13。
抗体:在抗原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4。
组织性缺氧:因组织中毒、细胞损伤等因素引起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引起的缺氧。
15.脑死亡:近代认为死亡应当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性丧失,整体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即全脑功能的永久性消失。
16。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散的内分泌细胞和某些神经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17。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8.缺氧:当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19.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0.5℃)。
诊断学名词解释31339

发热名词解释1.发热(fever)2.稽留热(ontinued fever)3.弛张型(remittent fever)或败血症热型4.间歇热型(intermittent fever)5.波状型(undulant fever)6.回归热(recurrent fever)7.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问答题1.发热的分度有哪几种?2.临床上感染性发热的病原体常有那些?3.临床上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哪几类原因?4.对发热为主诉的患者问诊要点包括哪些?【参考答案及题解】名词解释1.当抗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2.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3.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4.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5.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6.指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7.指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问答题1.①低热37。
3—38℃②中等度热38。
1—39℃③高热39.1—41℃④趋高热41℃以上2.感染性发热的病原体常见的有: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3.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②抗原—抗体反应③内分泌代谢障碍④皮肤散热减少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4.①起病时间、季节、起病缓急、病程、热度高低、频度、诱因;②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③多系统症状询问④患病以来一般情况⑤诊治经过⑥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治疗或分娩史、服药史、职业特点等。
内科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肺源性呼吸困难:是指呼吸系统疾病引起患者自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并伴有呼吸活动用力、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
2、咯血: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的出血经口排出。
3、三凹征:指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
4、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5、体位引流: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又称重力引流。
6、心源性呼吸困难:又称气促或气急,是患者在休息或轿轻的体力活动中自我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并有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的异常。
7、心源性水肿:是指由于心功能不全引起体循环淤血,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
8、阿------斯综合征:由于心排血量突然下降而产生的晕厥。
9、期前收缩:又称早搏,是异位起搏点过早发出冲动引起心脏堤前收缩。
1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11、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的血压升高。
12、消化性溃疡: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等自身消化发生的慢性溃疡,其深度到达或穿透黏膜肌层。
13、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
14、肝性脑病:过去称肝性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
15、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负荷过重,不能把回心血量充分排出,造成动脉系统缺血,静脉系统淤血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简答1、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表现形式?常见的病因。
答: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表现形式:1;劳力性呼吸苦难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3;端坐呼吸困难常见的病因:左心力衰竭、右心力衰竭、心肌病。
心包炎、心脏压塞。
2、洋地黄中毒的表现及处理。
答:洋地黄药物中毒的表现:1;各种心律失常见于室性期前收缩2;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视力模糊、头痛、绿/黄视处理:1;立即停用洋地黄2;补充钾盐,停用排钾利尿剂3;纠正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可选用利多卡因,缓慢心律失常用阿佗品3、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点。
病理名词解释(3)

病理名词解释(3)102.“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指假如劣性应激持续作用于机体,则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引起疾病,甚至死亡。
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
103.警觉期(alarm stage)是指当应激原作用后反应迅速出现,持续时间短,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高兴为主,伴有糖皮质激素(GC)增多。
104.抵挡期(resistance stage)是应激原持续作用后机体的反抗或适应阶段。
此期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逐渐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逐渐增加。
105.衰竭期(exhaustion stage)是指当持续强烈的有害刺激,使机体抵抗能力耗竭,GC持续增高,但GC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下降,机体出现明显的内环境紊乱。
106.心理社会呆小状态(psychosocial short statue)是指在失去父母或生活在父母粗暴、亲子关系紧张家庭中的儿童,可出现生长缓慢、青春期延迟,并常伴有行为异常,如抑郁、异食癖等,称为心理社会呆小状态。
107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是指许多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外伤性疾病、炎症和免疫性疾病时,于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天),机体发生的以防备反应为主的非特异性反应。
108.急性期反应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 APP)指炎症、感染、组织损伤时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升高,这些蛋白质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
109.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是指细胞在应激原特殊是环境高温诱导下所生成的一组蛋白质。
110.热休克蛋白的“分子伴娘”(molecular chaperone)指热休克蛋白中大多数是细胞的结构蛋白(称为结构性HSP),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蛋白质进行准确的折叠、移位、维持以及降解,因此被称为“分子伴娘”。
111.应激性高血糖或应激性糖尿:应激时,胰岛素的相对不足和外周胰岛素依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胰岛素耐受);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主要表现为高血糖,甚至可以超过葡萄糖的肾糖阈8.96mmol/L(160mg/dl)而出现糖尿,称为应激性高血糖或应激性糖尿。
诊断学名词解释

《诊断学》名词解释总结第一篇常见症状症状(symptom): 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疼痛、眩晕、发热、黄疸、呼吸困难等。
体征(sign): 医师客观检查到的患者身体方面的异常改变。
如黏膜出血、腹部包块、心脏杂音等症状学(symptomatology):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发热(fever):发热是指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热型(fever type):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
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驰张热 (Remittent fever):又称为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渐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
回归热 (Recurrent fever):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持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兽医临床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1)

名词解释1、捏粉状:也称面团状,是触感的一种,特征是稍柔软,手指按压如同压于生面团上,留有指痕,手指挪开后指痕缓慢平复,多无热无痛,见于体表的水肿(浮肿)。
2、稽留热:是热型的一种,以高热持续数天,且每日昼夜温差很小(在1.0℃以内)为特点。
可见于胸膜炎、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猪瘟、猪丹毒等。
3、陈一施呼吸:又称潮式呼吸,为典型的病理性呼吸节律,其特征为呼吸逐渐加强、加深、加快、当达到高峰以后,又逐渐变弱、变浅、变慢,而后呼吸中断,约经数秒乃至15~30秒钟的短暂间歇后,又重复出现。
4、贫血: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量含量低于正常值的综合征,主要表现是皮肤和可视黏膜苍白以及各组织器官由于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5、癫痫:是一种暂时性大脑皮质功能异常的神经功能性疾病。
临床上以发病突然。
迅速恢复、反复发作、呈现意识丧失、全身强直性痉挛、尿失禁为特征。
6、清音:也叫满音,是叩诊音的一种,其振动持续时间较长、音响强、清脆。
如叩打正常家畜肺区中部所发出的声音,表明肺组织弹性、含气量、致密度正常。
7、弛张热:是热型的一种,机体发热,昼、夜间有较大的升降变动(可变动于1.0~2.0℃或以上)而不降至常温,可见于许多化脓性疾病及败血症,小叶性肺炎以及非典型经过的某些传染病(如腺疫等)。
8、呼吸困难:是一种复杂的病理性呼吸障碍,表现为呼吸费力,辅助呼吸机参与呼吸运动,并伴有呼吸频率、类型、深度和节律的异常改变。
9、尿结石:是指尿路中形成的盐类结晶凝结物刺激尿路黏膜而引起出血、炎症和阻塞的一种泌尿器官疾病。
临床上以排尿困难和血尿为特征。
10、中暑:是动物热射病和日射病的总称,是由于纯物理因素引起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的一种急性疾病。
临床上以突然发病、病程急剧、出汗、体温升高和一定的神经症状为特征。
11、浊音:又叫实音,其音响较弱,音调较高,振动持续时间较短,叩诊不含气得组织,如扣打正常家畜臀部肌肉丰满处,心脏、肝脏等器官的体表投影位置所发出的声音。
内科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肺源性呼吸困难:是指呼吸系统疾病引起患者自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并伴有呼吸活动用力、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
2、咯血: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的出血经口排出。
3、三凹征:指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
4、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5、体位引流: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又称重力引流。
6、心源性呼吸困难:又称气促或气急,是患者在休息或轿轻的体力活动中自我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并有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的异常。
7、心源性水肿:是指由于心功能不全引起体循环淤血,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
8、阿------斯综合征:由于心排血量突然下降而产生的晕厥。
9、期前收缩:又称早搏,是异位起搏点过早发出冲动引起心脏堤前收缩。
1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11、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的血压升高。
12、消化性溃疡: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等自身消化发生的慢性溃疡,其深度到达或穿透黏膜肌层。
13、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
14、肝性脑病:过去称肝性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
15、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负荷过重,不能把回心血量充分排出,造成动脉系统缺血,静脉系统淤血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简答1、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表现形式?常见的病因。
答: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表现形式:1;劳力性呼吸苦难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3;端坐呼吸困难常见的病因:左心力衰竭、右心力衰竭、心肌病。
心包炎、心脏压塞。
2、洋地黄中毒的表现及处理。
答:洋地黄药物中毒的表现:1;各种心律失常见于室性期前收缩2;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视力模糊、头痛、绿/黄视处理:1;立即停用洋地黄2;补充钾盐,停用排钾利尿剂3;纠正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可选用利多卡因,缓慢心律失常用阿佗品3、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困难的名词解释
呼吸困难,也被称为呼吸困难症、短气或气喘,是一种症状,指人在呼吸过程中感到困难,无法自如地吸气或呼气。
呼吸困难可以是一种临时性症状,也可以是某些慢性疾病的表现之一。
呼吸困难的病因非常复杂,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下面将对几种常见的导致呼吸困难的原因进行解释: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COP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肺
部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这些疾病导致肺组织受损,气道狭窄,以及气体交换的障碍。
患者呼吸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肺组织受损,气道阻塞导致肺容积减少,呼吸肌力量下降等。
2. 心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等都可以导致呼吸困难。
心脏疾病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导致肺部血液淤积和肺水肿,引起呼吸困难。
3.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气道高度敏感,易发生痉挛和肿胀,导致气道阻塞。
在哮喘发作时,患者呼吸困难是因为气道收缩和肿胀导致气道明显狭窄,气流受限。
4. 肺部感染:肺炎和支气管炎是常见的肺部感染,感染引起肺组织炎症和充血,导致气道狭窄和肺功能异常,从而导致呼吸困难。
5. 肺血栓栓塞症(PTE):PTE是由肺动脉或其分支阻塞所引
起的疾病,通常是由血栓形成或其他物质,如脂肪、气体或羊水等导致。
PTE引起呼吸困难的原因是因为肺动脉阻塞导致肺循环障碍,肺血流减少,导致肺功能下降。
总而言之,呼吸困难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
正确的鉴别和诊断呼吸困难的原因对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非常重要。
因此,如果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应尽早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