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福州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评价及污染原因分析资料

合集下载

东海近岸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东海近岸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东海近岸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赵婧嫄;杨群慧;季福武;曾婷【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年(卷),期】2024(44)4【摘要】收集分析近10a东海近岸海水和沉积物中全氟烷基物(PFASs)、多氯联苯(PCBs)、多溴联苯醚(PBDEs)、有机氯农药(OCPs)、邻苯二甲酸酯(PAEs)和多环芳烃(PAHs)等六种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基于半数效应浓度(EC50)或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对海水和沉积物中POPs的生态风险评估,表明东海近岸大部分海域的PCBs、PBDEs和OCPs生态风险较低,但在杭州湾附近海域处于轻微至中等生态风险水平.PAHs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低及以下风险,PAEs处于中等偏高风险.PFASs处于中等及以下风险,但其中的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长江口附近的生态风险较高.来自陆源输入的POPs在东海近岸海水和沉积物中的分布主要受到长江冲淡水、大气干湿沉降、沿岸流和潮汐作用的影响,呈现出绝大多数污染物含量在长江口和杭州湾附近较高,且向外海和南部沿岸总体降低的趋势.在浙闽沿岸泥质区、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物中部分污染物含量明显较高,与泥质区细颗粒泥沙对POPs的结合能力较强密切相关.长江冲淡水与东海海水交汇过程中温盐差异形成的“大陆边缘过滤器”效应,使得沉积物中部分POPs含量在盐度1~5的海域较高.东海的季节性低氧使得DDTs和PCBs等POPs普遍发生还原降解作用.除生物降解作用之外,生物泵和生物扰动等也会影响POPs在东海的分布.虽然我国已加强了对POPs的管控,但目前东海近岸的局部海域的POPs污染仍然存在,有待未来进一步完善POPs的监测手段和风险评价标准,并继续加强对新污染物的监测和环境行为研究.【总页数】30页(P2217-2246)【作者】赵婧嫄;杨群慧;季福武;曾婷【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5【相关文献】1.环渤海陆域和近岸海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调查与控制对策2.春季东海北部近岸水体中的溶解无机碳和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多沙河流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影响因素分析4.黄海近岸底栖贝类体内典型有机污染物分布5.土壤微塑料与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抗生素作用影响因素综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州市污染综合整治规划现状调查分析

福州市污染综合整治规划现状调查分析

福州内河水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建议1、福州内河水系概况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生命物质,水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尤其是内河的水质状况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福州是一座水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古城。

福州城区港汊密布,湖塘错落,素有“水乡泽国”之称。

福州城内内河纵横交错,丰盈的河水滋润着这个城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因此称之为“桥最多的美丽水城”。

福州不仅内河众多,而且闽江、乌龙江交汇而过,水质清澈、水量大,如今的闽江两岸更是风景秀丽、景色怡人。

福州主要整治的内河水系2、整治前的福州内河的状况福州内河历来是航运、排涝、纳污等的主要通道,但是随着福州城区的扩大、人口的膨胀和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处理设施的不足,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内河,河道普遍淤积,河道排水不畅,内河来水不足,水流流速缓慢,水体自净能力低,污染物不能及时排出,造成内河水体污染严重,部分河道出现季节性黑臭,严重影响了福州市环境和内河沿岸居民的生活环境。

对内河水质监测表明,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pH是福州城区内河的主要污染项目,它们的污染负荷占全市内河的90%以上, 2004年福州城区内河主要有机污染指标BOD5和氨氮年均值超过V类标准。

表1为1995~2004年福州城区内河主要污染物监测统计。

表11995~2004年福州城区内河主要污染物监测统计河道项目晋安河光明港白马河大庆河达道河化工河氨氮范围4.8~60.5 4.2~8.4 8.3~17.1 5.6~38.1 7.0~15.9 28.3~143均值 20.1 7.1 10.4 12.1 14.1 63.0超标率100% 100% 100% 100% 100% 100%BOD5范围8.2~34.5 5.7~26.6 12.0~26.8 17.6~62.7 14.2~33.8 14.0~50.7 均值 18.7 10.1 18.6 35.1 19.8 29.8超标率 90% 20% 100% 100% 100% 100% CODmn范围4.7~16.6 3.4~6.9 6.3~11.8 7.1~37.6 5.5~11.3 10.0~36.4 均值 7.5 4.5 8.9 20.1 7.7 21.2超标率 10% 10% 10% 80% 40% 80% 表1可以看出:福州城区内河有机污染比较突出,其中氨氮的污染尤为严重,监测河流氨氮年均值均超过地表水V类标准。

福建近岸海域水质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

福建近岸海域水质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

江、 闽江、 龙江 、 木兰溪 、 秋芦溪 、 晋江 、 九龙江 、 、 , 晋江 东溪 其中以闽江为最大, 集水面积达 6 2m 。这 l条河流 09 k  ̄ 9 l 每年携带 大量 有机 污染 物 人海 , 各类 人海污 染 源 中 比 在 倒 最大 , 人海 主要污 染物 为化 学需 氧量 3681 氨氮 年 5 t 7、 和总氮 4 2、 油类 2 1 、 61 t 7 石 9 总磷 76 t 8t 6。 4 直 接人 海排污 口所排 放污染 物也是 人海污染 物总量 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2O 年 进行的 全省直排 人海污染 O4 弭查结果表明 , 排人海 的工业污 染源 、 直 市政 生活污染
万k . 海岸线长度为 33
, 居全 国第二 , 岸线 曲折率为
16 2 居全 国首位 。全省沿海设 区市有福州 、 门、 田、 :.. 厦 莆
泉闸 、 漳州和宁德 6 , 市 沿海地 区人 口 1 1. 万人 , 55 9 9 占全 染源 两部分组成 。陆源污 染源包括 工业 、 农业 、 生活污 水 省总人 口的 5 .%。近 年来 , 53 随着 海岸 带 区域社 会经 济 和经河流输 入海洋 的污染 物 ; 上污 染源 包 括港 口和海 海 的快速发展 以及 人类 海洋 活 动的不 断增 加 , 每年有 大量 的沿岸 工农 业废 水和生活 污水人 海。正确评价 近岸海 域 水质状况 . 对于保护海域 水域环 境 , 理开发 和利用海洋 合 资源是非常必要 的。本文根据 2∞ 年福 建省近岸海域 水 0 上船 舶污染源 、 水产养殖樗 染源 、 海洋倾废 污染 源等 。污 染物进入 近岸海域 的主要 途径有 : 流输送 、 口船 舶直 河 港 ( 混合) 人海 、 水排放 口、 排 污 海水养殖 、 大气输送 等 。福建 省人海污染源情况见表 I 。

湄洲岛环境现状分析报告

湄洲岛环境现状分析报告

湄洲岛环境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湄洲岛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著名岛屿,位于闽江口西南方向,素有“海上花园”美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岛屿环境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湄洲岛现有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以改善岛屿的环境质量。

2. 湄洲岛环境概况湄洲岛地处闽江入海口,周边水域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得该岛具备了良好的渔业发展条件。

同时,岛上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湄洲岛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水体污染、土壤退化、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给岛上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

3. 湄洲岛环境问题分析3.1 水体污染由于岛上的工业活动和农业生产,大量的废水直接排入周边的水域,导致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水体污染不仅影响岛上渔业的健康发展,还对岛上饮用水的安全造成威胁。

3.2 土壤退化湄洲岛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种植,长期的过度耕作和不合理的农业管理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田块肥力不断降低。

土壤退化问题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还对岛上的生态环境稳定造成了威胁。

3.3 生态系统破坏湄洲岛周边的生态系统丰富多样,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不合理的开发和不规范的管理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滥伐滥采、破坏岛屿自然景观等行为严重影响了岛上的自然生态平衡。

4. 湄洲岛环境治理对策为了改善湄洲岛的环境状况,我们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治理。

以下为针对湄洲岛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4.1 加强水体污染治理加强对企业的废水排放管理,建立健全废水处理系统,严厉打击非法排放行为。

加大对水域的监测力度,并指导渔民合理养殖和捕捞,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4.2 实施土壤保护与恢复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监管,推行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提倡有机农业和精细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开展土壤调查与评估,制定土壤保护措施,促进土壤质量的恢复与提升。

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健康评价与分析

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健康评价与分析

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健康评价与分析1.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2.莆田职业技术学校;3.福建省湄洲湾环境监测站蔡爱萍1,2洪雄业3 杨玉波3[摘要] 根据《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中的“河口及海湾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方法”,利用2006年~2010年以来福建省环保厅的近岸海域监测网络的监测数据及相关文献资料,对福建省近岸海域的海洋生态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评价结果显示:福建省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为60.3,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水环境、沉积物、生物残毒和栖息地环境处于健康状态,而生物处于不健康状态。

根据当前实际情况,该文从法律保障、管理机制和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适合保持生态健康的具体策略,为推动福建近岸海域经济发展与海域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福建省 近岸海域 生态 健康评价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中复杂的生物群落和环境条件组成的生命支持系统。

海洋是全球污染物的最终归宿,污染物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威胁。

海洋环境污染与破坏一旦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就会崩溃,从而产生生态安全问题[1,2]。

当人们在关注生态环境的同时,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国家海洋局[3]将生态系统健康定义为:“生态系统保持其自然属性,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关键生态过程稳定并持续发挥其服务功能的能力。

”1 概况福建省海域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海港资源、渔业资源、海涂资源、海洋矿产及海洋能资源相当丰富,是进行海洋开发、发展海洋经济的广阔场所。

近年来,沿海各地市一系列开发海洋的重要举措,表明福建省实施海洋大开发的时代已经到来。

由于近岸港湾资源的稀缺性、综合性和海洋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海洋生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使得这些海湾的开发与生态保护调控越发显得艰巨而复杂,并将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程的发展而日益凸显出来。

目前,仍鲜有文献对福建近岸海域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

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采用 Daniel 趋势检验的 Spearman 秩相关系数,分析 2004 年~2008 年全省近岸海域无机氮浓度变化趋势,在 α=0.05 显著性水平下,全省海域无机氮年平均浓度与时间的秩相关 系数为+0.3,低于秩相关系数临界值(0.90),上升趋势不显著, 见表 5。全省近岸海域无机氮变化趋势见图 2。
福建 省近岸海域污染 源主要来自陆域 和海域两大部 分,陆源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以及
2010 年第 6 期(总第 42 期)
95
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禽畜养殖、农业污染源等,污染物类型主要为 COD、氨氮、 石油类等。 2.1.1 直排海污染源
根据环境统计资料,2008 年福建省沿海 6 个地市直排
4042.46
24.30
28795.50
332.91
48.60
1441.80
591.50
946400.00
18395.65

30.40
25201.60
1878.72

87482.85 2453.28
1.67
3522.49
298.35
27.41
1004.18
14.20
36778.00
1299.54
59.17
2008 年福建省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仍是 无机氮、活性磷酸盐。
海域 名称
宁德 福州 莆田 泉州 厦门 漳州 全省
一类 8.3 8.3 9.1 18.2 0 0 7.7
表 1 福建省近岸海域质量现状(2008 年)
各类海水比例(% )
二类
三类
四类
劣 四类
功能 区达 标率 ( %)

闽江流域断面水质以及污染源排放情况介绍

闽江流域断面水质以及污染源排放情况介绍

一、闽江流域水环境现状 (1)闽江流域污染源情况1、闽江流域污染源排放总体情况2014年,闽江流域污染源COD 和氨氮的排放量分别为19.5万t/a 和2.4万t/a ,生活源COD 和氨氮排放量较大,分别占流域总量的58%和63%,其次是农业源COD 和氨氮排放量占流域总量的27%和27%,闽江流域涉及的福州、南平、三明3个地市中,福州市COD 和氨氮的排放量较大,其次是南平市,再次是三明市。

福州市以生活污染为主,生活源COD 和氨氮的排放量占流域47.9%和48.8%,工业源污染排放量较少,COD 和氨氮的排放量仅占流域10%和9%;三明市以工业污染为主,工业COD 和氨氮的排放量占流域45.0%和55.5%;南平市以农业源和工业源为主,农业COD 和氨氮的排放量占流域44.1%和42.0%,工业COD 和氨氮的排放量占流域41.1%和33.4%,见表2-7。

表2-7 闽江流域主要市污染排放量比例统计15%58%27%10%63%27%闽江流域分县区的污染排放情况,见图2-5。

由图可知,闽江流域污染源排放主要以福州市区、闽侯县、延平区为主,其COD Cr和NH3-N排放量占流域总量的40%和35%,尤其是福州市区,占流域总量的15%和18%,其次是沙县、永安市、邵武市、建阳市污染排放量相对较大,而泰宁县、永泰县、光泽县、松溪县、武夷山市、建宁县、明溪县等县区的污染排放量较小。

图2-5 各县区污染源排放量占比图2、流域工业污染源排放情况2014年,闽江流域工业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3.01万吨/年和0.25万吨/年,流域分布1849家重点工业,其中又以造纸、印染、化工重污染企业居多,流域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4个行业COD和氨氮排放量占流域的63.4%和75.8%。

闽江流域以重污染的基础工业为主,高附加值的工业产业较少。

2014年,闽江流域COD和氨氮排放量占全省工业总排放量的39.7%和48.2%,而闽江流域工业总产值6964.37亿元,仅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0.5%;尤其是三明和南平地区,三明和南平地区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行业比重较大,三明和南平地区大部分县区工业万元产值COD 和氨氮排放量大于闽江流域平均工业亿元产值COD和氨氮排放量4.33吨/(年.亿元)和0.355吨/(年.亿元),(2)流域水质情况1、闽江流域水域功能达标情况2006~2013年期间,闽江流域水质总体优良,历年水域功能达标率基本保持稳定,各河段水质功能达标率均在95%以上,Ⅲ类水体比例有所上升,但是Ⅰ类~Ⅱ类水质比例除建溪外,其它主要河段呈下降趋势。

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质现状评价

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质现状评价

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质现状评价作者:陈文花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6期[摘要]通过对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现状进行评价,进一步分析影响近岸海域水质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为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福建近岸海域水质现状1引言福建海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北起福鼎市沙埕港,与浙江海域相接,南至诏安湾,与广东海域相连。

福建海域十分辽阔,沿岸0~20m深的海域面积达8959.6km2,大陆岸线总长3324km,直线长度535km,岸线曲折率为1:5.7居全国首位[1]。

福建省沿海地区共包括六个地级市,按地理位置从东北至西南依次为宁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市和漳州市。

近年来,沿海地区以其特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台侨优势,表现出了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已成为福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前景最为广阔的区域。

然而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与日剧增,大量污染物通过河流输送、污水渠等途径直接或间接排放人海,另外近岸海域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业产生的大量生产废水直排入海,这些都将影响近岸海域海水水质。

本文对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影响近岸海域水质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为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监测概况2.1 监测时间与点位2007年共布设65个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监测点位分布情况见图1。

2.2 监测项目监测项目为:水温、pH、盐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汞、铜、铅、镉、石油类、叶绿素(a) 等15项。

2.3 评价标准和方法2.3.1 评价项目评价项目为: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汞、铜、铅、镉、石油类和非离子氨等11项。

2.3.2 评价标准根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2]对海水水质进行评价,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3]对海水水质进行定性分级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评价及污染原因分析张敏艳(福州市环境监测站 350011)【摘要】通过对福州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的分析评价,结合2010年福州市闽江、敖江、龙江入海污染物通量及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结果,进一步分析我市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的原因,为近岸海域水质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福州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污染原因福州市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温和,拥有辽阔的海域和绵长的海岸线,全市海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920公里,占全省的24.5%,乡级以上海岛海岸线390公里;潮间带滩涂面积582.76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8.1%;海洋生物种类达1580种;沿海港口、渔业、盐业及旅游业发达,并有较高程度的开发,随着沿岸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各种污染物排海量增加较快,对近岸海域环境已构成威胁。

1监测概况1.1 海水监测点位福州市近岸海域共有罗源湾、北茭、定海湾、连江东部海区、闽江口川石岛、闽江口梅花东、闽江口外、沙尾澳、福清湾、海坛海峡、长乐东部海区、平潭岛东等12个水质监测点位(含海域环境功能区点位9个),其中连江东部海区、闽江口外和长乐东部海区属于远岸点,不参与功能区评价,监测点位分布见图1。

1.2 监测时间近岸海域水质每年监测三期,监测时间为4月-5月(丰水期)、7月-8月(平水期)、10月-11月(枯水期),在落潮时采样。

1.3 评价项目与评价方法评价选用的项目为pH、溶解氧、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汞、铜、铅、镉和非离子氨共11项。

根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对海水水质进行评价,根据《福建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对海水水质状况进行定性分级评价。

图1 福州市近岸海域监测点位分布图2 水质状况评价2.1 各测点水质状况2006年-2010年福州市近岸海域各测点水质类别比例见图2。

各测点中,三个远岸点(连江东部海区、闽江口外、长乐东部海区)与北茭、平潭岛东测点的I类-II类水质比例均达到100%,水质状况为优;定海湾测点的I类-II类海水比例为80%,水质状况为良好;闽江口梅花东和沙尾澳点位水质状况为一般;罗源湾、闽江口川石岛、海坛海峡水质状况为差;福清湾水质状况为极差。

综合来看,离海岸越近的海域水质污染越严重,三个远岸点所在海域水质则处于清洁水平。

可见,福州近岸海域水质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污染。

0%20%40%60%80%100%罗源湾北茭定海湾连江东部海区闽江口川石岛闽江口梅花东闽江口外沙尾澳福清湾海坛海峡长乐东部海区平潭岛东劣四类四类三类二类一类图2 2006年-2010年福州市近岸海域各测点水质类别比例2.2 主要污染因子根据福州市2010年近岸海域各测点的污染物浓度监测值, 从中选取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总汞、铜、铅、镉、石油类、非离子氨等9项进行污染负荷的评价,见图3。

活性磷酸盐、无机氮、石油类在各测点所占的污染负荷均较大,污染负荷之和介于62.9%-79.5%之间。

由此可知,影响福州近岸海域水质的污染物主要是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石油类。

0%20%40%60%80%100%罗源湾北茭定海湾闽江口川石岛闽江口梅花东沙尾澳福清湾海坛海峡平潭岛东铜镉非离子氨铅化学需氧量汞石油类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图3 2010年福州市近岸海域各测点主要污染因子污染负荷示意图3 海水污染源分析海水污染源根据污染物的发生地点可分为陆源型、海洋型和大气型。

3.1 陆源型污染陆源型污染源是指陆上工业、生活、农业或其它污染物通过管、渠、沟、河及地面径流等直接入海,它是福州市近岸海域污染的主要来源。

3.1.1陆源型污染途径陆源型污染的途径有经入海河口入海和直接排海两种。

结合2010年福州市闽江、敖江、龙江入海污染物通量及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数据(参见表1)分析可知,经入海河口入海的污染物占陆源污染物总量的95%以上,而三条入海河流中,闽江的排污量最大,其次是敖江、龙江;直排海污染源中畜禽养殖业的排污量显著大于工业企业。

不论是经入海河口还是直接排入海域,氮、磷的入海量总是居各污染物之首,其次是石油类。

表1 2010年福州市入海河口及直排海污染物入海量比较单位:吨/年3.1.2陆源型污染来源不论是经过何种途径进入海域,究其来源,都不外乎是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排污等。

根据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得出的数据,化学需氧量、氮、磷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源、蓄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种植业的污染;石油类和重金属的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排污。

各类陆源污染物具体来源见表2。

表2 福州市陆源污染物来源情况单位:吨/年工业源7127.88 845.84 ———37.8 0.12 0.0002 0 畜禽养殖28243.44 4379.55 9974.08 1543.42 —————水产养殖11343.97 2179.3 3470.5 596.31 —————种植业—478.15 3263.44 355.3 —————生活源67444.48 9313.6 13103.54 1112.9 4428.98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762.6 58.48 — 1.38 —0.85 0.014 0.005 0.002途径化学需氧量总氮氨氮硝酸盐氮总磷石油类铅铜汞镉入海河口闽江921754.17 90707.62 15324.23 22033.38 3527.09 —21.36 4.93 3.13 —敖江21095.91 2039.67 1523.63 1405.831 280.10 ——8.02 ——龙江4947.37 1355.09 243.22 114.10 48.47 1.67 0.03 0.91 0.01 0.02直排海工业(含污水厂)2082.37 387.63 158.59 —15.71 6.66 ————畜禽12031.20 5024.72 2245.37 —805.98 —————3.2 海洋型污染海洋型污染源是指船舶、海上设施的倾废排污等。

海洋型污染对福州市近岸海域水质的影响相对较小。

3.3 大气型污染大气型污染源是指大气沉降或大气降水使污染物入海。

海水中无机氮由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组成。

以2010年为例,福州市三个入海河口硝酸盐氮的入海量(23553.31吨)大于氨氮的入海量(17091.08吨),近岸海域海水硝酸盐氮浓度均值(0.205mg/L)亦大于氨氮浓度均值(0.034mg/L)。

而陆域污染源的废水中,氨氮排放量占总氮排放量的大部分(参见表2),显然与入海河口及近岸海域海水中各型态氮含量不一致,可推测海水中的硝酸盐氮有来自大气型污染物的贡献。

根据2010年福州市降水离子分析结果:降水中首要阴离子组分为NO3-(57.8 μeq/L)。

硝酸根离子居降水中各阴离子之首主要是由于工业的发展,机车保有量的上升,增加了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排放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成分为NOX ,这些NOX的一部分与大气中的其他阳离子组分、水分结合,通过降水汇入地表径流,形成硝酸盐、亚硝酸盐,最终汇入海域,成为海水中无机氮的组分。

2010年福州市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的结果显示,2010年福州市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NOX 为114989.39吨,其中工业废气排放的NOx有93682.05吨,占81.47%,机动车尾气排放的NOx有21032.19吨,占18.29%。

如此大量的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气中,经降水随地表径流入海,其对海水无机氮含量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4 海水功能区污染原因举例分析福州市近岸海域各功能区测点中,污染最严重的是福清湾,其次为闽江口川石岛、罗源湾、海坛海峡。

虽然流入福清湾的龙江每年所携带的污染物总量不大,但直排海污染源中,福清的直排海污染物排放量却远大于福州其余的沿海县(市),其中以畜禽养殖业的排污量尤为突出,参见图4、图5。

另外,福清湾地处陆地狭角,东侧有平潭岛及一系列小岛阻隔,属半封闭形海湾,不利于与外海间的水质交换,污染物易积聚在此。

图4 2010年福州市各沿海县(市)直排海污染源氨氮排放量图5 2010年福州市各沿海县(市)直排海污染源总磷排放量闽江口川石岛点位靠近闽江入海口,而闽江每年污染物排海量居福州市三江之首,闽江口川石岛区域海水水质必然受到影响。

罗源湾是典型的口小腹大的几近全封闭海湾,海水交换与自净能力极差。

沿岸工业企业、畜禽养殖业的废水及生活污水携带污染物排入海中,多是积聚在该区域,形成反复污染。

由图4、图5可以看出,有直排海污染物的各县(市)中,福清市排污量居首,其次就是平潭县。

海坛海峡点位位居福清市与平潭县之间,与福清湾点位相邻,其水质一方面受到平潭县直排海污染源的污染,另一方面它也受到到福清湾水质的影响,水质状况自然不容乐观。

5 总结福州市近岸海域污染主要来自陆源型污染,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集中式污染处理设施排污等方面。

对海水污染最显著的氮、磷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农业污染、生活污染,而石油类和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和集中式基础设施的污染。

此外,大气型污染对海水无机氮浓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在关注直排海工业污染源的同时,更需要重视直排海养殖业排污对海水的影响。

同时,对于海水的污染防治,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污水的治理上,还应该考虑到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有可能增加水中无机氮的浓度。

加大力度治理工业废气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对于海水污染的防治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1]国家环境保护局.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2]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福建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S]福建,2008.[3]福州市环境保护局.福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6年-2010年),2011.[4]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福州市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调整方案[E],2008.[5]郑小宏.闽江口海域氮磷营养盐含量的变化及富营养化特征[J].台湾海峡,2010,29(1):42-46. abrupt 突然的,意外的;唐突的,鲁莽的 2次【一男讲词】:ab/rupt。

ab-加强语气 +rupt-词根:突、破 =abrupt唐突的,突然的(突然而出) 【刨根问底】:为什么“rupt-突、破”呢?开头辅音字母“r-小草”表示“生长、破土而出”的含义,“-upt”是词根中表音成分。

【同类举例】:r-象“小草”形→rupt-突、破→r-表义,upt-表音→解释:似“小草”破土而出c-象“手抓”形→cept-抓、拿→c-表义,ept-表音→accept-接受(ac-往里)【造词奥秘】:辅音字母“r”开头的单音节词汇有三大含义“草、长、顶破”、“跑”、“旋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