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合集下载

中国水环境概况

中国水环境概况

中国水环境概况我国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国家和水质型缺水的国家。

联合国规定,地区年人均水资源量小于1 700 m3,称为资源型缺水。

我国人均水资源,已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国家。

同时,因为水源的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我国还是一个水质型缺水的国家。

为便于衡量水质状况,方便评价水体,我国把水体分为如下几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区;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区域。

据此标准,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处于一个相当严重的局面。

根据水利部1997年的统计[1],全国河流中,污染河长(包括Ⅳ类、Ⅴ类河长占总河长27.7%,劣Ⅴ类河长占15%)已占总河长65 405 km的42.7%。

完全污染、失去水的使用价值的劣Ⅴ类河流占总河长的15%。

而松辽、黄河、海河、淮河的污染河长竟达到65%~80%。

如果按Ⅴ类和劣Ⅴ类计,严重污染的河长占本流域评价河长的百分比依次为:辽河流域70.4%、淮河流域69.5%、海河流域67.3%、太湖水系46.7%、黄河流域32.1%。

与1984年相比,十几年来受污染河流的长度翻了一番。

10多年过去了,2008年中国环境质量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

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浙闽区河流水质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海河、辽河、淮河、巢湖、滇池、太湖污染严重,七大水系中,不适合作饮用水源的河段已接近40%,其中淮河流域和滇池最为严重。

工业较发达城镇河段污染突出,城市河段中78%的河段不适合作饮用水源;城市地下水50%受到污染,水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危害。

水产养殖2渔业环境条件

水产养殖2渔业环境条件

二、底栖动物
种类:各种水生昆虫及其昆虫幼虫、水蚯蚓、 蚌等。 种类:各种水生昆虫及其昆虫幼虫、水蚯蚓、螺、蚌等。 水蜈蚣等。 如:龙虱 、水蜈蚣等。
三、微生物:以细菌最重要。 微生物:以细菌最重要。 四、浮游生物:以浮游方式生活,缺乏游动能力或游动能 浮游生物:以浮游方式生活, 力 很弱的一个生态类群。 很弱的一个生态类群。 特点: 特点:1、生物量大(5千万—1亿个/升) 生物量大( 千万 1亿个/ 2、变动大,有昼夜和垂直变化、水平变 变动大,有昼夜和垂直变化、
2、CO2 、
1)来源:水生生物呼吸作用和有机物质分解 )来源: 2)对鱼的作用:高浓度CO2对鱼有麻痹和毒害作用。 )对鱼的作用:高浓度 对鱼有麻痹和毒害作用。
CO2≥80mg/L,鱼呼吸困难 , CO2≥ 200 mg/L,鱼死亡 ,
3、NH3 、
1)来源:氧不足时,含氮有机物分解;水生生 )来源:氧不足时,含氮有机物分解; 物代谢产物。 物代谢产物。 2)对鱼的作用:对鱼有毒性,可使鱼产生毒血症. )对鱼的作用:对鱼有毒性,可使鱼产生毒血症
云南滇池(60万亩), 20世纪60年代 水质为Ⅱ 世纪60年代, 云南滇池(60万亩), 20世纪60年代,水质为Ⅱ类,人类可以直接 滇池 万亩 饮用,被誉为“高原明珠” 70年代为 年代为Ⅲ 1988年到1999年 年到1999 饮用,被誉为“高原明珠”; 70年代为Ⅲ类;1988年到1999年,由 于人类不重视环境保护,将其作为昆明城市的下水道, 于人类不重视环境保护,将其作为昆明城市的下水道,每年入湖污 水量达1.85亿吨。水质污染十分严重,属异常富营养化水体, 水量达1.85亿吨。水质污染十分严重,属异常富营养化水体,水质 1.85亿吨 高锰酸钾指数、BOD、TN、TP等指标超标率分别为83.3%、 等指标超标率分别为83.3% 劣Ⅴ类。高锰酸钾指数、BOD、TN、TP等指标超标率分别为83.3%、 100%、100%、100%。 100%、100%、100%。 每年湖内蓝藻大量繁殖,致使鱼类大批死亡,滇池的鱼产量成倍下 每年湖内蓝藻大量繁殖,致使鱼类大批死亡, 56亿 10多年来 各部门对滇池的综合治理已达56 多元, 多年来, 降。10多年来,各部门对滇池的综合治理已达56亿多元,但水质没 有好转。滇池蓝藻裂变已经到了“生态癌”阶段。 有好转。滇池蓝藻裂变已经到了“生态癌”阶段。

中国水质状况

中国水质状况

中国⽔质状况⽔污染所引发的争论⽔污染⽔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导致其化学、物理、⽣物或者放射性等⽅⾯特性的改变,从⽽影响⽔的有效利⽤,危害⼈体健康或者破坏⽣态环境,造成⽔质恶化的现象。

⽔污染主要是由于⼈类排放的各种外源性物质(包括⾃然界中原先没有的),进⼊⽔体后,超出了⽔体本⾝⾃净作⽤(就是江河湖海可以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物⽅法来消除外源性物质)所能承受的范围,就算是⽔污染了。

中国⽔资源状况:中国⼤⼩河川总长42万公⾥,湖泊7.56万平⽅公⾥,占国⼟总⾯积的0.8%,⽔资源总量28000亿⽴⽅⽶,⼈均2300⽴⽅⽶,只占世界⼈均拥有量的1/4,居121位,为13个贫⽔国之⼀。

中国640个城市有300多个缺⽔,2.32亿⼈年均⽤⽔量严重不⾜。

中国有82%的⼈饮⽤浅井和江河⽔,其中⽔质污染严重细菌超过卫⽣标准的占75%,受到有机物污染的饮⽤⽔⼈⼝约1.6亿。

2007年,“包孕吴越”的太湖蓝藻泛滥,导致整个流域陷⼊饮⽤⽔危机,惨痛的⽣态教训还历历在⽬。

近⽇,富⼠康等企业⼤量排污导致太湖⽀流重⾦属超标再次引起⼈们的关注。

有环保组织发布报告显⽰,富⼠康、⿍鑫等企业设在江苏昆⼭的⼯⼚⼤量排污,可能导致太湖⽀流部分河段底泥中的重⾦属污染物严重超标。

媒体称中国监管机构已就此展开调查。

中国是全球13个贫⽔国家之⼀,全国近半城市缺⽔。

今年7⽉以来,全国各地持续⾼温⼲旱的天⽓。

全球舆论都在担⼼,中国旱情将使全球粮价上涨,甚⾄造成通胀恶化和社会动荡。

韩国媒体称缺⽔是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引擎熄⽕的“毒素”。

⽆独有偶,美国投资⼤师罗杰斯认为,如果中国不解决⾃⼰的⽔问题,就不会再有中国故事,终结中国繁荣的不是房产泡沫,⽽是⽔危机。

终结中国繁荣⾔之尚早,但⼭东潍坊被曝光往地下注渗污⽔,上海黄浦江死猪等层出不穷的⽔污染事件,已是中国⽔资源陷⼊危机的最好证明。

8⽉2⽇,环境保护部公布了2013年上半年中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显⽰,上半年中国地表⽔总体为轻度污染,渤海湾、长江⼝、杭州湾、闽江⼝和珠江⼝等五个重要海湾⽔质极差。

海州湾近岸海域水质现状与趋势分析

海州湾近岸海域水质现状与趋势分析

海州湾近岸海域水质现状与趋势分析海州湾是江苏省海州市的一个重要海湾,位于东经121°32'-122°57',北纬34°31'-35°17'之间,是由连云港至日照港间的浅滩及陆地间所形成的。

海州湾近岸海域的水质状况对于当地的渔业、旅游业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海州湾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及其趋势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根据较早的调查数据和研究,可以得知海州湾近岸海域的水质总体较好。

早期的监测数据显示,海州湾的COD、氨氮和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普遍低于相关水质标准。

这说明海州湾近岸海域的水质状况较为良好。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城市化的进程,海州湾近岸海域的水质状况出现了一些变化。

首先,随着渔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海州湾近岸海域的养殖污染和船舶废水排放等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养殖污染主要指养殖废弃物(如饲料残渣、养殖废水和养殖物死体等)的排放,这些养殖废物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

船舶废水排放主要包括船舶上排放的污水和油污。

这些废水和废油的排放会导致海水污染和富营养化现象。

其次,工业和城市排污也对海州湾近岸海域的水质产生了影响。

近年来,随着海州市工业发展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扩大,工业和城市排污量也相应增加。

这些废水和废气的排放直接导致了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升高,从而对水质产生了负面影响。

特别是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物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比较严重。

基于以上问题,可以预测海州湾近岸海域的水质趋势将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恶化。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养殖废物、船舶废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都将继续增加。

这些排放物会导致海水的污染和富营养化,进而影响水质的良好状态。

为了改善和保护海州湾近岸海域的水质,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是必要的。

首先,加强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及时掌握和跟踪海州湾近岸海域水质的变化。

其次,加强对养殖、航运和工业等行业的监管,严格控制废弃物和废水的排放。

我国的水资源污染状况

我国的水资源污染状况

水污染现状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约为世界平均
水平的1/4,排在第121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
地表水污染普遍,特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有机污染严
重,湖泊营养化问题突出,地下水受到点源和面源污
染,近岸海域水污染加剧;
有关专家甚至预测,中国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比解决
缺水问题更加困难和艰巨。
污染。
地下水资源污染
针对我国44个城市地下水的调查表明,有42个城市地下 水已受到污染,并已发现数百种有害有机污染物。全国 地下水水质超标面积大于 200平方公里的城市占 11.1%, 超标面积在100-200平方公里的占18.5%,超标在20-100平
方公里的占 48.2% 。饮用水安全问题目前受到极为广泛
的注意。据对长江下游沿江城市自来水浓缩物的细胞染
色体试验,多呈阳性反应,提示了城市饮用水确实潜在
安全性问题。
治理
(1)治理与规划
我国应加强城市区域格局规划,尤其是在水源上游和水源保护区内 禁止建设有污染性的工矿企业 (2)建立水资源保护区 为从整体上解决中国水环境恶化的问题,必须有计划地建立不同类
流域水污染
监测的197条河流的407个断面中,一至三类、四五类和劣五
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9.9%、26.5%和23.6%。
七大水系中: 只有珠江、长江总体水质良好; 松花江为轻度污染; 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
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
我国河流污染相当严重。
船舶上的废水和各种 垃圾被倒入长江中
万千垃圾混合的海河水
我国水资源状况
中国水资源紧张,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 按1998年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21立方米, 仅为世界人均的1/4。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 个城市严重缺水。 中国的地表水资源主要集中在七大水系: 长江 (年径流量:9513亿立方米) 黄河 (年径流量:661亿立方米) 松花江(年径流量:762亿立方米) 辽河 (年径流量:148亿立方米) 珠江 (年径流量:3338亿立方米) 海河 (年径流量:228亿立方米) 淮河 (年径流量:622亿立方米)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治理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治理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及治理摘要:2012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海洋沉积物质量良好。

海水、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的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气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处于本底范围内。

但近岸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灾害多发等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经河流排海的氮、磷入海量较上年明显增大,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依然较低。

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近年来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2012年我国近海海域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符合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6 910、30 030和24 70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67 880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了24 080平方公里。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增加了8 870、6 990、6 700和1 520平方公里。

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海域。

3、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由于江河携带大量的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的重点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2年72条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05万吨,较上年有所增加。

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等主要河口区环境状况受到明显影响。

同时我国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依然较差,水体富营养化是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的主要环境问题。

75%以上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40%以上的排污口邻近海域为重度富营养化。

二、我国海洋污染的成因1、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的污染海洋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污染主要表现在;(1)生活废弃物、生产(工作)废弃物和含油污水排入海洋。

(2)意外漏油、溢油、井喷等事故的发生。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及评价(一)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

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

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16.9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3%,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善。

但2004年的数据显示,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加约2.7万平方公里,我国近岸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增加。

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

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1/3,受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受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东海主要污染区域相对集中且污染程度较重,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比重相对较大;南海总体污染程度较低,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汕头和湛江港近岸局部水域。

2、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20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2/3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

其中,辽河口、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乐清湾、闽江口、珠江口等海域污染较重,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

对我国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其直接承受沿海、沿江居民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及残渣、人畜粪便、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质及其他污染物,是污染物最为集中,密度最高的区域。

【2019-2020年整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9-2020年整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目录
海洋简介
污染及生态破坏
保护海洋
♥ 海洋简介
地球表面被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 洋,其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中含有 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 的97%。
主要有四个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冰 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目前为止, 人类已探索的海洋仅仅只有5%,还有95%的还是 未知区域。
♥ 主要问题
3.污损事件会更加频发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海上运输日益频繁,船舶数量增加很
快,加之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源自海上的污染也日趋 加剧。我国每年海上发生原油泄漏事故几十起,溢油可达上万 吨。船舶碰撞溢油事故也屡见不鲜。由于大型油轮和石油生产 平台大量增加,溢油事故发生的机率也大大增加,其规模和危 害程度也会加大。
♥ 海洋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
海洋环境 污染
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污染物 来源 自净 危害
陆地上的生产过程 大型港口 工业城市 河口附近
♥ 海洋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
海洋环境 污染
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污染物 来源 自净 危害
♥ 自净过程 海水的扩散,稀释,氧化,沉降,生物分解等作用逐渐 分解和消化废物
6.资源将会继续衰减和生态环境将会继续退化 随着污染的日益严重,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引
起生物资源的衰减,甚至造成许多排污口附近海域生物绝迹 。
♥ 海洋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
海洋环境 污染
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污染物 来源 自净 危害
废水 废物 有毒化学物质 放射性物质等
♥ 海洋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1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状况
2007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与2006年相比略有下降。

按照监测点位计算,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2.8%,比2006年下降4.9个百分点;三类海水为11.8%,上升3.8
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25.4%,上升1.1个百分点。

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类别见图1。

2007年近岸海域监测面积共277826平方千米,其中一、二类海水的面积为188443平方千米,三类海水面积32203平方千米,四类、劣四类海水面积57180平方千米。

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南海、黄海水质良,渤海为轻度污染,东海为重度污染。

九个重要海湾中黄河口和北部湾海域水质良好,辽东湾、渤海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水质为重度污染。

山东、海南和广东近岸海域水质优良;天津、上海和浙江近岸海域水质为重度污染。

丹东、葫芦岛等22个城市近岸海域水质较好,全部为一、二类水质;嘉兴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全部为劣四类水质。

2007年影响我国近岸海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磷酸盐。

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溶解氧、pH、铅、铜和非离子氨有不同程度超标。

图1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类别
2 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渤海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3.3%,与2006年比较,下降6.3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22.4%,上升0.7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铅。

黄海水质良好,一、二类海水比例为85.2%,与2006年比较,上升1.5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5.5%,下降0.6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磷酸盐。

东海重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28.4%,与2006年比较,下降13.1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55.8%,上升3.6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因子是活磷酸盐、无机氮和铅。

南海水质良好,一、二类海水比例为83.7%,四类、劣四类海水为8.1%,与2006年基本一致。

主要污染因子为活磷酸盐和无机氮。

渤海黄海
东海南海
图2 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图3 四大海区一、二类海水比例图4 四大海区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
3 重要海湾水质状况
9个重要海湾中,黄河口和北部湾水质良好;一、二类海水比例超过80%。

闽江口为中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50%,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也为50%。

辽东湾、渤海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水质均为重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均不足40%。

图5 重要海湾一、二类海水比例
图6 重要海湾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
4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2007年,全国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变化不大,但普遍受到无机氮和活磷酸盐影响。

山东、海南和广东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海水比例达到75%以上。

天津、上海、浙江近岸海域水质污染较重。

辽宁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71.4%,三类海水比例为14.3%。

四类海水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14.3%。

与2006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下降1.6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下降1.2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上升2.8个百分点。

影响海域水质的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铅和铜。

河北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75.0%,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25.0%,无三类海水。

与2006年相比,各类海水比例基本持平。

影响海域水质的主要超标因子是无机氮。

天津重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30.0%,三类海水比例为20.0%,四类海水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50.0%。

与2006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下降10.0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上升10.0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持平。

海域水质主要受到无机氮和非离子氨影响。

山东水质优,一、二类海水比例为90.2%,三类海水比例为4.9%,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4.9%。

与2006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下降6.8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上升4.8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上升2.0个百分点。

只有青岛市和潍坊市近岸海域出现超标情况,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活磷酸盐。

江苏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8.8%,三类海水比例为25.0%,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6.2%。

与2006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上升6.3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持平,劣四类海水比例下降6.3个百分点。

影响海域水质的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

上海重度污染,无一、二类海水,三类海水比例为10.0%,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90.0%。

与2006年相比,三类海水比例上升2.8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下降2.8个百分点。

海域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活磷酸盐。

浙江重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20.0%,三类海水比例为14.0%,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66.0%。

与2006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下降11.1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上升5.1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上升6.0个百分点。

海域普遍受到无机氮、活磷酸盐影响,部分海域化学需氧量超标。

福建中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48.6%,三类海水比例为20.0%,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31.4%。

与2006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下降22.8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上升17.1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上升5.7个百分点,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活磷酸盐和铅。

广东水质良好,一、二类海水比例为80.4%,三类海水比例为7.8%,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11.8%。

与2006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下降4.3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上升4.0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上升0.3个百分点。

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局部海域活磷酸盐和非离子氨超标。

广西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77.4%,三类海水比例为13.6%,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9.0%。

与2006年比较,各类海水比例基本相同。

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

海南水质优,一、二类海水比例为96.0%,三类海水比例为4.0%。

无四类和劣四类海水。

与2006年比较,一、二类海水比例上升8.0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下降8.0个百分点。

个别海域水质受化学需氧量和铜的影响,但程度较轻。

图7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
图8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各类海水比例
5 沿海城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全国监测的54个沿海城市中,丹东、秦皇岛、大连、葫芦岛、滨州、东营、烟台、威海、日照、汕尾、惠州、江门、茂名、海口、三亚、文昌、琼海、陵水、昌江、儋州、临高和澄迈等22个城市近岸海域水质较好,全部为一、二类水质;嘉兴市近岸海域水质较差,全部为劣四类水质;盘锦、泉州、厦门、汕头、温州、漳州、唐山、莆田、阳江、青岛、盐城、钦州、北海、防城港、连云港、珠海和湛江等17个城市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在50%以上。

图9 全国沿海城市一、二类海水比例
图10 全国沿海城市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
6 海水浴场水质状况
2007年6月1日至9月30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16个沿海城市对28个海水浴场开展了水质监测工作。

共监测392个次,发布17期海水浴场水质周报。

监测结果表明:海水浴场水质为“优”的个次占46.7%,比2006年(45.48%)上升1.22个百分点,“良”占30.4%,比2006年(38.19%)下降7.79个百分点,“一般”占15.1%,比2006年(6%)上升9.1个百分点,“差”占7.1%,比2006年(10.3%)下降3.2个百分点。

影响浴场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为粪大肠菌群。

在16个沿海城市28个海水浴场中,每周水质均为“优”的浴场为锦州孙家湾浴场、威海国际海水浴场、日照海水浴场、珠海飞沙滩海滨浴场、北海银滩公园浴场、三亚大东海和亚龙湾共7个浴场,与2006年相同。

水质较好的有舟山朱家尖浴场、青岛金沙滩海水浴场和葫芦岛313海滨浴场,“优”的个次占80%以上。

水质一般的有厦门鼓浪屿浴场、深圳大梅沙海滨浴场、厦门曾厝埯浴场和葫芦岛兴城海滨浴场,“差”的个次所占比例分别为37.5%、35.29%、31.25%和23.08%。

主要污染因子为粪大肠菌群。

图11 沿海城市海水浴场水质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