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1990.04.20•【文号】国海管字[1990]196号•【施行日期】1990.04.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新闻出版正文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1990年4月20日国海管字(1990)196号)国务院、军队有关部门,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各海洋产业部门:随着我国沿海经济建设、海上生产作业及国防建设事业的发展,海洋环境状况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特别是海洋灾害问题日益为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所关心与重视。
为顺应客观需要,开拓更为广泛的海洋公益服务领域,我局根据多年及当年的近海污染监测、近海标准断面监测、船舶测报、海洋浮标监测、沿海海洋台站观测,以及各类专项调查所获资料,结合海洋环境的研究、预报和警报等综合分析结果,于每年第一季度末发布上一年度的“中国海洋环境年报”,以便各部门及时了解、掌握这些情况,并对当年可能出现的异常与灾害及早作准备,以保障沿海及海上生产、开发活动的安全、海洋环境的保护、预防和减轻海洋灾害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海上执法管理提供依据。
在此基础上,还将编制内容更详细、信息量更大的三份专项公报或年报,即“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平面公报”及“中国近海海域环境质量年报”。
这三份材料社会更为关心,定于每年五月份发布。
鉴于“年报”的使用范围较大,为不断改进并完善此项工作,望各部门及时将“年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反馈我局,同时还望各部门将自行开展的海洋环境研究、调查所获成果通报我局,以期使“年报”内容更充实、服务效果更好。
来函或材料请寄:天津市七十五号信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邮政编码:300171。
葫芦岛近岸海域海水石油类污染状况监测

葫芦岛近岸海域海水石油类污染状况监测作者:李丹来源:《河北渔业》2019年第08期摘要:为了解葫芦岛近岸海域石油类对海水水质的影响,2018年对葫芦岛近岸海域开展海水石油类监测工作,结果表明:5月份打渔山产业园区到望海寺海域范围有轻度污染;8月份仅望海寺海域H08站位有轻度污染,其它海域均没有受到石油类污染。
关键词: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石油类葫芦岛市位于渤海辽东湾西南部,全市海岸线长261km,近岸海域面积辽阔[1]。
石油类物质是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沿海的陆源污染、船舶和油田污染是海域污染的主要原因。
葫芦岛市龙港区和连山区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
拥有数十家工矿企业,大部分分布于葫芦岛市五里河、连山河、茨山河等入海河流沿岸,大量工业排污和生活废水随河流入海,对近岸海域环境造成很大压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公布的《2017年中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一般,与上年相同,优良点位比例为67.9%,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石油类[2]。
石油类污染物在进入水体后,会在水面上形成厚度不一的油膜。
油膜使水面与大气隔绝,使水中溶解氧减少,从而影响水体的自净作用,致使水体底质变黑、发臭。
油膜、油滴还可以贴在水体中的微粒上或水生生物上,不断扩大和下沉,会向水体表面和深处扩展,破坏水体正常生态环境[3]。
为了解葫芦岛近岸海域石油类对海水水质的影响,在2018年5、8、10月分别对葫芦岛近岸海域海水开展监测工作,采集海水樣品进行监测分析。
1监测区域和监测方法1.1监测区域站位布设根据葫芦岛市近岸海域的实际情况,葫芦岛近岸海域监测范围布设28个水质监测站位,即H01~H28,覆盖全市海洋面积3492km2。
站位布置见图1。
所在站位海洋功能区及坐标见表1。
1.2监测方法水质样品的采集、贮存与运输按照《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GB17378.3-2007)[4]的要求进行。
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你认为环境问题有哪些?哪些是当前最重要的?主要的污染物是什么?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对于特定区域的环境问题来说,一般采用的监测方案是什么?具体的测试分析方法有哪些?处理/处置方法有哪些?环境问题及其处理方法摘要:本文将概述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并着重介绍笔者认为的当下最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情况及其监测、处理方法。
关键词: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监测1.环境问题广义上的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演变、自然灾害或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分为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
1.1原生环境问题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这种环境问题由自然界本身所引起,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所参与,一般不能为人所预见和预防,现在所研究的环境问题多为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
1.2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环境污染是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了变化,环境的自净能力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现象。
生态破坏则是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引起的。
1.2.1环境污染根据环境因素的不同可将环境污染分为以下几种。
水体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或超过了有害程度,导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并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的现象。
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调控路径

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调控路径【摘要】海洋经济是我国近年来新兴经济增长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决定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是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处于转型的阶段,需理清沿海城市总体现状,针对问题制定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四粱八柱,推动区域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调控路径新时期我国海洋经济一直围绕着海洋高质量发展开展。
通过创新产业发展路径、贯彻绿色发展以及坚持改革开放从而促进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我国海洋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海洋产业为基础,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其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化建设。
针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概念内涵的理解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当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学者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从而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
赵晖等以天津市为例进行研究发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多的体现在海洋经济结构、海洋资源禀赋、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海洋开放共享等内容;李大海等通过对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从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创新能力、升级海洋现代服务业等角度提出要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以此来确保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由此可以发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比较丰富,从微观层面来看,其主要是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同步提升,力争以最少的要素投入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并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从宏观层面来看,其是指海洋经济的协调、均衡、全面发展,具体包括了陆海统筹、海陆经济、区域协调一体化等,以确保海洋经济发展成果能够实现对全体人民的惠及;从中观层面来看,其一般是指调整和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具体包括了市场主体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的升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系统、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治理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及治理摘要:2012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海洋沉积物质量良好。
海水、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的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气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处于本底范围内。
但近岸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灾害多发等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经河流排海的氮、磷入海量较上年明显增大,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依然较低。
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近年来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2012年我国近海海域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符合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6 910、30 030和24 70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67 880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了24 080平方公里。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增加了8 870、6 990、6 700和1 520平方公里。
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海域。
3、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由于江河携带大量的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的重点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2年72条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05万吨,较上年有所增加。
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等主要河口区环境状况受到明显影响。
同时我国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依然较差,水体富营养化是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的主要环境问题。
75%以上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40%以上的排污口邻近海域为重度富营养化。
二、我国海洋污染的成因1、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的污染海洋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污染主要表现在;(1)生活废弃物、生产(工作)废弃物和含油污水排入海洋。
(2)意外漏油、溢油、井喷等事故的发生。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编制组二○○七年五月目录1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背景与任务来源2 我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现状与特点3 制订《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目的、原则、方法和依据4 主要内容及适用范围5 关于规范条文的说明6 与其行业规范的比较《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1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背景与任务来源1.1编制背景近岸海域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受陆源污染物影响大、多介面相互作用强烈的敏感区域。
系统而科学地在该区域开展环境监测,以持续地获取真实而全面的水文、化学、生物等基础数据,是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实施和加强对近岸海域环境管理的重要举措,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成立以来,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和环境监测总站的部署,以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中心站为主干的各网络成员,迅速而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监测工作,包括于1997年和1998年的开展的渤、黄海和东、南海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监测数据,并掌握了我国近岸海域的基本环境状况,为环保主管部门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但总体上说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在我国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力量薄弱,技术支持缺乏。
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一个适用于广域范围的《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1~7-1998),国家海洋局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监测规程,但这个规范和这些规程是依据近年来海洋部门各种实际工作情况来制订的,不适用于环境保护部门已经在开展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各项专题监测,且在应用于受陆源直接影响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时就受到各种限制。
简单的如《海洋监测规范》规定,化学需氧量和重金属汞指标不需过滤直接测定,这就导致在入海河流影响区域(如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这两项指标的监测结果受气候和海况的影响差异很大,不能真实的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发布(2015-03-13)2014年我国管辖海域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
本网讯近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陆源排污压力巨大,海洋环境灾害多发等问题依然突出。
根据《公报》,2014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5.2万平方公里、4.1万平方公里和5.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夏季重度富营养化海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
重点监测的44个海湾中,20个海湾春季、夏季和秋季均出现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
《公报》显示,2014年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自然分布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海草、红树等群落结构保持基本稳定。
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的海洋生物资源、自然遗迹和生物多样性等保护对象基本保持稳定。
但81%实施监测的近岸河口、海湾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部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
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不合理开发是造成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差的主要原因。
2014年,主要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较差,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72条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劣于第五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的比例均超过50%。
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60万吨,较2013年增加5%。
但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仍然较低,445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全年达标排放次数仅占监测总次数的52%。
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差,91%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无法满足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根据《公报》,2014年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基本保持稳定。
油气区及邻近海域环境状况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基本满足增养殖活动要求。
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讲解)

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赋予的职责,现予发布《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国家海洋局局长:2014年3月北京概述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入海河流众多,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长江、珠江等1 500余条河流入海。
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2013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对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入海污染源、海洋功能区、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等开展了监测,布设监测站位8 700余个,获取监测数据250余万个。
2013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
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15%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约1.8万平方公里海域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海洋生境退化、环境灾害多发等问题依然突出。
依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海水水质分为四类:第一类: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第二类: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第三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
第四类: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1 海洋环境状况1.1 海水1.1.1 海水环境状况2013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要素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2007》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共同编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统一发布。
2007年,根据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实施方案》中确定的299个环境质量监测站位,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成员单位依据不同情况和监测条件,进行了二至三期的监测,共监测站位296个,其中渤海49个测点、黄海54个测点、东海95个测点、南海98个测点,监测面积277826平方千米。
2007年,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对607个污水日排量大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和169个入海河流断面进行了污染物入海量监测。
2007年,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对黄渤海、东海、南海的43个重要鱼、虾、贝、藻类的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自然保护区及养殖水域进行了监测,监测水域总面积1724万公顷。
海水质量评价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质量评价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海洋渔业水质评价标准采用《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中没有的项目,根据其特性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相应的类别标准;沉积物质量评价采用《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18668-2002)。
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判别法,即某一测点海水中任一评价指标超过一类海水标准的,该测点水质即为二类,超过二类海水标准的即为三类,依次类推。
平均浓度和超标率均以样品个数为计算单元,海水超标率计算统一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二类海水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沉积物超标率计算统一采用《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18668-2002)中的一类标准作为评价标准。
(本公报内容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的数据)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状况1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状况2007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与2006年相比略有下降。
按照监测点位计算,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2.8%,比2006年下降4.9个百分点;三类海水为11.8%,上升3.8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25.4%,上升1.1个百分点。
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类别见图1。
2007年近岸海域监测面积共277826平方千米,其中一、二类海水的面积为188443平方千米,三类海水面积32203平方千米,四类、劣四类海水面积57180平方千米。
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南海、黄海水质良,渤海为轻度污染,东海为重度污染。
九个重要海湾中黄河口和北部湾海域水质良好,辽东湾、渤海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水质为重度污染。
山东、海南和广东近岸海域水质优良;天津、上海和浙江近岸海域水质为重度污染。
丹东、葫芦岛等22个城市近岸海域水质较好,全部为一、二类水质;嘉兴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全部为劣四类水质。
2007年影响我国近岸海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溶解氧、pH、铅、铜和非离子氨有不同程度超标。
图1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类别2 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渤海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3.3%,与2006年比较,下降6.3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22.4%,上升0.7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铅。
黄海水质良好,一、二类海水比例为85.2%,与2006年比较,上升1.5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5.5%,下降0.6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东海重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28.4%,与2006年比较,下降13.1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55.8%,上升3.6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因子是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铅。
南海水质良好,一、二类海水比例为83.7%,四类、劣四类海水为8.1%,与2006年基本一致。
主要污染因子为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图2 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图3 四大海区一、二类海水比例图4 四大海区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3 重要海湾水质状况9个重要海湾中,黄河口和北部湾水质良好;一、二类海水比例超过80%。
闽江口为中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50%,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也为50%。
辽东湾、渤海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水质均为重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均不足40%。
图5 重要海湾一、二类海水比例图6 重要海湾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4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2007年,全国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变化不大,但普遍受到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影响。
山东、海南和广东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海水比例达到75%以上。
天津、上海、浙江近岸海域水质污染较重。
辽宁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71.4%,三类海水比例为14.3%。
四类海水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14.3%。
与2006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下降1.6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下降1.2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上升2.8个百分点。
影响海域水质的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铅和铜。
河北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75.0%,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25.0%,无三类海水。
与2006年相比,各类海水比例基本持平。
影响海域水质的主要超标因子是无机氮。
天津重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30.0%,三类海水比例为20.0%,四类海水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50.0%。
与2006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下降10.0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上升10.0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持平。
海域水质主要受到无机氮和非离子氨影响。
山东水质优,一、二类海水比例为90.2%,三类海水比例为4.9%,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4.9%。
与2006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下降6.8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上升4.8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上升2.0个百分点。
只有青岛市和潍坊市近岸海域出现超标情况,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江苏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8.8%,三类海水比例为25.0%,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6.2%。
与2006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上升6.3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持平,劣四类海水比例下降6.3个百分点。
影响海域水质的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
上海重度污染,无一、二类海水,三类海水比例为10.0%,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90.0%。
与2006年相比,三类海水比例上升2.8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下降2.8个百分点。
海域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浙江重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20.0%,三类海水比例为14.0%,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66.0%。
与2006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下降11.1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上升5.1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上升6.0个百分点。
海域普遍受到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影响,部分海域化学需氧量超标。
福建中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48.6%,三类海水比例为20.0%,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31.4%。
与2006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下降22.8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上升17.1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上升5.7个百分点,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广东水质良好,一、二类海水比例为80.4%,三类海水比例为7.8%,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11.8%。
与2006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下降4.3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上升4.0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上升0.3个百分点。
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局部海域活性磷酸盐和非离子氨超标。
广西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77.4%,三类海水比例为13.6%,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9.0%。
与2006年比较,各类海水比例基本相同。
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
海南水质优,一、二类海水比例为96.0%,三类海水比例为4.0%。
无四类和劣四类海水。
与2006年比较,一、二类海水比例上升8.0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下降8.0个百分点。
个别海域水质受化学需氧量和铜的影响,但程度较轻。
图7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图8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各类海水比例5 沿海城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全国监测的54个沿海城市中,丹东、秦皇岛、大连、葫芦岛、滨州、东营、烟台、威海、日照、汕尾、惠州、江门、茂名、海口、三亚、文昌、琼海、陵水、昌江、儋州、临高和澄迈等22个城市近岸海域水质较好,全部为一、二类水质;嘉兴市近岸海域水质较差,全部为劣四类水质;盘锦、泉州、厦门、汕头、温州、漳州、唐山、莆田、阳江、青岛、盐城、钦州、北海、防城港、连云港、珠海和湛江等17个城市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在50%以上。
图9 全国沿海城市一、二类海水比例图10 全国沿海城市四类、劣四类海水比例6 海水浴场水质状况2007年6月1日至9月30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16个沿海城市对28个海水浴场开展了水质监测工作。
共监测392个次,发布17期海水浴场水质周报。
监测结果表明:海水浴场水质为“优”的个次占46.7%,比2006年(45.48%)上升1.22个百分点,“良”占30.4%,比2006年(38.19%)下降7.79个百分点,“一般”占15.1%,比2006年(6%)上升9.1个百分点,“差”占7.1%,比2006年(10.3%)下降3.2个百分点。
影响浴场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为粪大肠菌群。
在16个沿海城市28个海水浴场中,每周水质均为“优”的浴场为锦州孙家湾浴场、威海国际海水浴场、日照海水浴场、珠海飞沙滩海滨浴场、北海银滩公园浴场、三亚大东海和亚龙湾共7个浴场,与2006年相同。
水质较好的有舟山朱家尖浴场、青岛金沙滩海水浴场和葫芦岛313海滨浴场,“优”的个次占80%以上。
水质一般的有厦门鼓浪屿浴场、深圳大梅沙海滨浴场、厦门曾厝埯浴场和葫芦岛兴城海滨浴场,“差”的个次所占比例分别为37.5%、35.29%、31.25%和23.08%。
主要污染因子为粪大肠菌群。
图11 沿海城市海水浴场水质状况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物状况2007年,影响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依然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个别海域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溶解氧、pH、铅、铜和非离子氨超标。
1 近岸海域海水主要污染物监测结果表明,四大海区的主要污染物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铜除黄海海区未见超标样品外,其它三海区均有超标;铅在东海和渤海海区有超标;溶解氧、pH、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在各海区均存在超标样品,但超标数量均较少。
表1 全国近岸海域海水主要污染物海区主要污染物最大超标污染物超标倍数全国无机氮(11.3) ;活性磷酸盐(7);石油类(6.8)无机氮11.3渤海非离子氨(2.6);无机氮(11.3);化学需氧量(0.7);铅(2.3);铜(1.3);PH;活性磷酸盐(1.1);石油类(5.1);溶解氧无机氮11.3东海无机氮(8.6);铅(0.9);非离子氨(1.4);石油类(2.8);无机氮8.6 活性磷酸盐(2.3); 铜(0.4); 化学需氧量(2.2)黄海无机氮(3.1);PH;石油类(1.8);活性磷酸盐(2.6)无机氮 3.1南海非离子氨(2.8);无机氮(8.7);活性磷酸盐(7); 无机氮8.7 石油类(6.8); PH; 化学需氧量(0.2)2 营养盐无机氮测值范围为0.004~3.69毫克/升,均值0.339毫克/升,样品超标率为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