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2)

胡经国

三、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

1、古生代以前阶段

在古生代以前,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⑴、太古-早元古代即前震旦阶段

主要是中朝准地台的形成(终止于距今17亿年左右)。

⑵、晚元古即震旦亚代阶段

主要是扬子准地台和塔里木地台的形成(终止于距今7~8亿年左右)。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扬子旋回的重要性。

扬子旋回是指元古代末的一个构造旋回,以滇东为代表,主要的构造运动称为晋宁运动,年龄值为距今8亿年左右;另一个重要的构造运动称为澄江运动,年龄值为距今7亿年左右。

现有一些资料说明,扬子造山旋回形成的地台的范围远不限于扬子准地台和塔里木地台。柴达木北缘、东昆仑、秦岭、阿尔金等地均发现相当于震旦系的地台型沉积不整合于经受褶皱变质的震旦亚界或前震旦亚界之上。而在天山、北山等地则可见和扬子、中朝南部、塔里木等地一样的地台型早、中寒武世含磷岩系。说明这些地方当时还不是处于活动的地槽状态,而是处于稳定的地台状态。这也就是说,经过扬子造山旋回,曾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范围辽阔的地台,暂称其为古中国地台。这个地台在震旦系和下寒武统沉积时,经历了差不多2亿年的发展。

2、古生代以来阶段

古生代以来,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明显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古生代阶段和中、新生代阶段。在空间上,发展成为三大构造域,即: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

⑴、古生代阶段

古生代阶段,主要是古亚洲构造域的形成。古亚洲构造域经历了兴凯、加里东、华力西三个旋回的发展。早寒武世末,当萨彦-北蒙古-额尔古纳地槽褶皱隆起时,中国境内扬子构造旋回形成的古中国地台开始解体,形成昆仑、秦岭等中国中、西部的古生代地槽。经过加里东旋回,到华力西旋回之后,随着中亚蒙古地槽的完全封闭,西北利亚地台和塔里木、中朝、扬子等地台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巨大的克拉通,即古亚洲。

⑵、中、新生代阶段

中、新生代阶段,中国主要处于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

域的控制之下。

①、滨太平洋构造域

滨太平洋构造域分为内外两个带。

内带,主要为新生代构造带,即西太平洋岛弧带。

外带,主要为中生代构造带。它除了包括中国东南沿海华力西褶皱系、东北亚中生代地槽褶皱带以外,大部重叠于中国东部较老、但时代不同的构造单元之上。这些构造单元自北向南为:内蒙古大兴安岭和吉黑华力西褶皱系、中朝准地台、秦岭褶皱系东段、扬子准地台、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等。造成总体呈北东-北北东方向的隆起和坳陷,强烈的地台盖层褶皱、断裂,以及大量的火山岩(以中酸性为主)和大规模花岗岩。

②、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以雅鲁藏布江深断裂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喜马拉雅为新生代构造带;北部,包括滇藏地槽褶皱系及松潘甘孜、秦岭褶皱系,为中生代构造带(印支、燕山)。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发展,给予原来的古亚洲构造域十分强烈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天山、昆仑、祁连等老褶皱带的大规模纵向线状隆起和被多旋回磨拉斯充填的山前坳陷带的发展。

③、印支造山运动的重要意义

在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印支造山运动(印支旋回)的重要意义。印支运动是指三叠纪中、晚期至侏罗纪前发生的构造运动。

在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印支褶皱最为广泛。那里的古生代-三叠纪地槽——秦岭、松潘甘孜、三江等在此时封闭。它们与中南半岛上的印支褶皱一起,构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印支褶皱系。

在滨太平洋构造域,印支运动的意义在于,它是该地区地质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打破了中国东部古生代(古亚洲)的构造格局,开始了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东部的印支褶皱断裂带。

印支运动在前苏联远东、朝鲜、日本列岛和印尼诸岛的若干地区的表现也十分明显。

北美科迪纳拉地槽褶皱系早中生代构造格局的重大改变发生在距今200百万年左右,也与印支运动大致相当。

如果再进一步联系帕米尔以西特提斯地槽西段,一般都是晚三叠世或侏罗纪初在华力西褶皱或更老基底上裂陷再生的事实,以及冈瓦纳大陆自三叠纪晚期以来逐步分裂,等等,那么就会发现,印支运动是古生代以来地球构造圈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构造运动。

四、地槽发展的多旋回性

通过对中国大陆构造的研究,联系世界其它地区丰富的地质工作成果,使我们逐步建立了这样一个概念:地球构造圈的各个部分,例如地槽和地台,是多旋回、螺旋式、对立统一地向前发展着的。

地台是比较稳定的构造单元,一般缺乏造山运动。但是,中国的几个地台不同,其造山运动都十分重要。其多旋回发展主要表现为隆起和坳陷的发生和发展。

地槽是比较活动的构造单元,具有多旋回造山运动,多旋回发展表现十分突出;特别是在优地槽中,与多旋回造山运动紧密伴随的还有多旋回沉积作用,多旋回岩浆活动,多旋回变质作用,多旋回成矿作用。

现以祁连褶皱系和天山褶皱系为例简单说明如下。

1、多旋回造山运动与岩浆活动

天山地槽,特别是北天山是以华力西褶皱为主的优地槽;祁连地槽,特别是北祁连是以加里东褶皱为主的优地槽。这两个优地槽的造山运动(褶皱)都是多旋回发展的。前者,发生了7次造山运动,其中有3次最重要。后者发生了4次造山运动,其中以最后一次最重要。与造山运动大致同时,发生了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天山主要有5次;祁连主要有4次。而且,重要的花岗岩类岩浆活动与重要的造山运动相对应。

2、多旋回海相喷发岩

海相喷发岩也是多旋回的。在天山,以中性岩即安山岩为主,可分为4个旋回,并与4次主要造山运动旋回相对应。在祁连,以基性岩即拉斑玄武岩和细碧岩为主,也可分为4个旋回,并与4次造山运动旋回相对应。

3、多旋回基性超基性杂岩

基性超基性杂岩同样是多旋回的。在祁连发育得最好,可分为5个旋回,均与造山运动旋回相对应。其中,以旋回Ⅱ(€2-O1)最为重要。超基性岩和基性喷发岩以及放射虫岩一起形成比较标准的3个蛇绿岩套(Z、€2、O1)。相反地,天山超基性岩发育得不好,未形成蛇绿岩套。

4、多旋回火山类复理石建造

海相复理石或类复理石在这两处都很发育,同海相喷发一起形成多旋回火山类复理石建造。不过,在天山是安山岩-类复理石建造,而在祁连则是玄武岩-类复理石建造。在这两处地槽结束时,都有陆相磨拉斯,而祁连褶皱系的磨拉斯最为典型。

5、有方向性的螺旋式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地槽的多旋回性,并不只是简单的循环、重复,而是有方向性的螺旋式发展。例如:

祁连地槽,蛇绿岩套开始于旋回Ⅰ,到旋回Ⅱ特别是旋回Ⅱ2达到高峰,到旋回Ⅲ虽仍出现基性、超基性岩,但未形成蛇绿岩套,而旋回Ⅳ则只剩下余波。相反,复理石建造沉积,在旋回Ⅰ、旋回Ⅱ发展得不好,在旋回Ⅱ2和旋回Ⅲ有显著增强,到旋回Ⅳ达到高峰。褶皱断裂和花岗岩侵入,在每一个旋回都有明显的发展;但是看得出,从旋回Ⅱ到旋回Ⅲ到旋回Ⅳ由弱到强,而在旋回Ⅳ活动达到高潮。旋回Ⅴ代表地槽发展的尾声,也就是地槽沉积结束、大规模磨拉斯形成的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