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课后答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第二单元《动物》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我们观察蜗牛,要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清单(背诵版)

教科版三下科学第 1 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清单 1. 河水奔流,鸟儿飞翔,运动员跑步,车辆行驶,卫星. . . . . 这些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3. 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运动。 4. 如果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 5. 如果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静止的。 6.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7. 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来描述方向。 8. 在地图中的方向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 9. 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10.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例如:在行驶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是运动的。 11. 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魏巍青山在后退。 12. 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13. "生地日行八万里. 温天通看下何”的意思 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坐地”的

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干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1. 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 2. 集裴箱的运动方式叫做平移。 3. 一个物体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的过程(物体的各个点没有变化)叫做平移。 4. 钟表指针的运动方式叫做旋转。 5. 一个物体围绕者一个中心沿圆形轨迹运动,就叫做转动。 6. 一个物体反复来回时所做的运动叫做摆动。 7. 钟摆的运动、秋千的运动是摆动。 8. 在围绕中心转动的同时,物体的整体做移动叫做滚动。 9. 圆球的运动方式是滚动。 10. 一个物体在接近其平衡状态下来回往返运动并最后停在“零点”叫振动。如尺子、水珠落入水面等。 11. 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移动、转动、摆动、滚动、振动等。 12. 同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运动方式,如落地风扇有转动和摆动两种运动方式, 汽车有移动、转动、滚动13. 在物体不同的位置上贴上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观察与描述物体的运动。

三年级科学下答案()

三年级(下)科学《课程标准》达标练习题第一单元 一、我是知识小百科( 21分) 1、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仪器是司南。 3、推和拉都会产生力,推力和拉力具有大小和方向。 4、用磁铁沿同一方向把缝衣针摩擦几十次,就做成了小磁针。 5、指南针是根据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成的。在使用它时,首先要把指南针放平,等指南针停止摆动时,就能指出南北方向。 6、天平是人们根据杠杆尺的平衡原理制成的。它是称量物品质量的仪器。 7、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 表示;指北的一端叫做北极,用 N表示。 8、当我们在桌面或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时,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与桌面或地面之间有摩擦力。 二、火眼金睛( 14分) 1、早在③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①1000②500③2000 2、物体越①,摩擦力越大;物体越②,摩擦力越小。①重②轻 3、使用天平时,我们必须用①取砝码。①镊子②手 4、摩托车之所以能够减震,是人们利用了弹簧具有②的性质。①弹力②弹性 5、天平称量物品时,右盘放①。①砝码②物品 6、条形磁铁,②磁性最强。①中间②两端

7、当两个磁铁相互接近时,同极①,异极②。①相斥②相吸 三、我是小法官( 12分) 1、弹簧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2、摩擦力对人们的生活只有不利的一面。(×) 3、环形磁铁没有南北极。(×) 4、我们穿的鞋子底部设有花纹,是为了增大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 5、推能产生力,而拉不会产生力。(×) 6、物体与物体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四、在括号中标识出天平各部分的名称( 10分) 指针、托盘、游码、底座、砝码 五、名词简答( 8分) 1、弹力:像弹簧这样,压缩或拉伸时,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就是弹力。 2、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六、我是小小科学家( 20分) 一、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请你设计实验证明。 (1)实验课题: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有关。 (2)实验材料:弹簧秤、木块、粗糙的木板、比较光滑的木板、玻璃板

最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q 最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学科:科学下册 年级:三年级 任课教师:

教科版修订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备课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探究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本着“天天有自信.日日在提高”的理念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1)班和(2)班的科学教学工作.这两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

三年级下册科学试卷答案及解释

三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考试答案及解释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6分) 1. 所有的绿色植物只能用种子来繁殖后代(×)课本第2页最后一句话: 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 2.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课本第3页原话。 3. 蚕在生长过程中,有的蜕皮,有的不蜕皮(×)课本24页“提示”中说了,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蜕皮。 4. 所有的小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都不同(×)不变态的动物,例如猫、狗,幼年和成年样子相似。 5. 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课本47页,温度下降,说明热量减少,温度上升,热量增加。 6. 所有动物的生命周期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动物,生命周期各 不相同。海龟能活几百年, 而蝴蝶只有几个月的生命。 7. 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上课时讲过。 8. 温度计度数时应该平视(√)课本44页,如果仰视或俯视都会读不准确,平视才对。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植物的哪个部分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A )课本11页,中间的自然段,绿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养料。 A 绿叶 B 花 C 根 2. 蚕的生命是从什么开始的(C)从卵孵化出来的动物的生命都是从卵开始的。 A 蚁蚕 B 蚕蛾 C 蚕卵 3. 测量人体体温的温度计刻度范围一般是(B )真实的体温计的范围。其他两个选项范围太大了,体温不在这个 A 0℃~100℃ B 35℃~42℃ C -10℃~110℃范围内。 4. 下列哪种动物的发育要经历变态(C )猫和鲸鱼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形态的变化不明显。 A 猫 B 鲸鱼 C 蝴蝶 5. 冰在什么温度下会融化成水(B)冰在0度以上会融化成水,水在0度以下会凝结成冰。 A 0℃以下 B 0℃以上 C 100℃以上 6.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运输(A )和养料的功能课本13页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教材问题答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教材问题答案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1.1 我们周围的土壤 1、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哪里土壤多?哪里土壤少? 答:在农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田野里、道路旁、农家院子里等,只有荒山上的土壤少。在城市里,土壤就不多见了,只有花圃里、水塘边、操场上才有裸露着的土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泥路下、路砖下面都有土壤。 2、关于土壤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答:有虫、草、植物的根、水 3、挖开田野、花圃和水塘边等不同地方的土壤,观察这些地方的表层,你能发现什么? 答:土壤中有枯死的植物的根、落叶、有岩石和沙子。有活着的植物的根、幼芽、还会有蚂蚁、蚯蚓等小动物或动物尸体。 4、小草的根为什么这么长? 答:小草的根长得这么长,可以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深处吸收水份和养料,供给小草生长。 5、看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生活在土壤什么地方? 答:土壤中的小动物除了蚯蚓、青蛙、屎壳郎、蚂蚁还有蟋蟀、土蟞、田鼠等,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表层。 1.2 了解土壤

1、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 答:土壤是褐色的,土壤有些潮湿,能成团,土壤里有石子、小虫子、落叶、草根…… 2、做下面的实验,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答:(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看到纸巾潮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看到硬土散开,过一会儿又看到有气泡从土壤里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3)搅拌以后看到水变混浊,静上一段时间又看到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水面漂浮一些物质,水中上层物质颗粒较小,是黏土,下层颗粒较大,是沙粒。(4)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一闻,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3、为什么渗出来的水不一样多呢? 答:因为三种土的渗水性不同,沙土渗水性强,渗出来的水最多,黏土渗水性差,渗出的水最少,壤土的渗水性居中,渗出来的水也居中。 4、用更多的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答:①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沙粒多。黏土颗粒小,黏粒多。②用手捻一捻:沙土的沙粒硬捻不碎。黏土的黏粒不硬,一捻就成粉末。 ③和点水握一握:沙土不能握成团。黏土能握成团。 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实验准备: 沙土、黏土、壤土各一纸杯、水三纸杯,漏斗三只,沙布三块,烧杯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汇总

成黄褐色。种子是球形的,呈褐色。一株凤仙花大概能结出二十多个果实,每个果实一般有十七八粒种子。 12、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 13、凤仙花等植物的茎是垂直地面向上生长,叫直立茎;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它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缠绕茎;葡萄的茎攀缘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攀缘茎;红薯的茎平卧在地面蔓延生长,这样的茎叫匍匐茎。 14、研究植物根的作用的实验: 实验材料:油、试管、水,有根的一株植物 实验步骤: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把植物根浸入水中,2.在水面滴些植物油,并在水面处做标记。3.每天定时进行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我发现试管中的水在慢慢(减少)。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15、在三个密闭的透明玻璃钟罩内放入一些生物。1号钟罩内是一盆不缺水的绿叶植物;2号钟罩内是提供了充足食物和水的小老鼠;3号钟罩内是一盆不缺水的绿叶植物和有充足食物和水的小老鼠。任选一个钟罩分析钟罩生物会出现的现象和原因。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大。蚕卵的颜色变化:淡黄色--玫瑰红色—紫黑色。快要孵化出蚕宝宝的蚕卵颜色是紫黑色的。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49—56天 2、养蚕窍门四步骤。①移动…②桑叶新鲜…③“房间”清洁…④不喷杀虫剂 3、为什么要在蚕窝上扎小孔,洒水?(因为这样能够保证蚕窝内的含氧量,以及提高蚕对桑叶的采食量和吸收率。) 4、小蚕爱吃桑叶,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要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存。蚕的一生总共要蜕5次皮,其中幼虫期要蜕4次皮。

最全面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水 1、水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逐渐有气泡产生,水量减少; 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杯底产生气泡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 减少。 3、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4、当环境温度低于0 ℃,水的温度下降到0 ℃ 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碎冰中加盐,是为了使碎冰温度更低。 6、当环境温度高于0 ℃时,冰的温度上升到0℃,时冰开始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7、水结冰,体积变大;冰融化成水,体积变小。 8、水和冰的异同点:

9、冰、水、水蒸气三者都是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 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体积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的量比小苏打的量多。一般情况,50ml 水能溶解食盐18g,小苏打5g 。 11、搅拌、提高水的温度、物质颗粒越小,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可逆的过程,通过加热蒸发,可以将食 1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 盐和水分离。 13、过滤法可以将沙子从水中分离出来,蒸发法可以将食盐从水中析出。 14、磁铁可以用来分离木屑和铁屑。 15、物质只是在大小、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用橡皮泥做手工,水结冰等。 16、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相同。

三年级下册科学作业答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堂作业本》答案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活动记录 1.略2. 课堂练习 判断题:(1)√(2)√(3)√ 2、种植我们的植物 活动记录 1.凤仙花的生长发育记录表(表中日期仅供参考,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而定) 7天,47天,9天,15天,35天,110天. 2.略课堂练习 判断题(1)√(2)×(3)×(4)√(5)√ 资料阅读选择题(1)A (2)B (3)B (4)C 3、我们先看到了根 活动记录 通过观察种下的种子,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我们还发现,根生长的方向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 课堂练习 判断题(1)×(2)√(3)×(4)√(5)√ (6)√(7)√(8)×(9)√ 4、种子变成了幼苗

活动记录 课堂练习 1.填空题(1)阳光、空气。(2)叶。(3)太阳。(4)水分,养料。 2.判断题(1)√(2)×(3)√(4)√(5)√ 3.简答题因为小老鼠吐出的二氧化碳和叶子从根部吸收的水分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制造氧气和养料,这就是光合作用。其中氧气给小老鼠呼吸,所以,小老鼠不会被马上憋死。 5、茎越长越高 活动记录:(仅供参考) 观察凤仙花茎的高度变化统计图,我们发现:凤仙花在前三周茎生长速度很慢,第四周至第七周茎的生长速度很快,第七周以后茎的生长速度逐渐开始减慢。 课堂练习1.选择题(1)A (2)B 2.判断题(1)√(2)√(3)√(4)√(5)× 6、开花了,结果了 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 判断题(1) √(2) √(3) √(4) ×(5)√(6) √ 7、我们的大丰收 活动记录M填图省略 (1)一株凤仙花大约可以结出(20—30)个果实。一株凤仙花大约可以收获(300—500)粒种子。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大松坪小学三年级科学 任课教师:彭全友

2014.3.1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

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 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板书设计: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内部:胚根、胚芽 教学反思: 2、种植我们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三年级科学(下册)试题及答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及答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 1、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_______ 开始它的新的生命。 2、选种要挑选_______ 的、没有受过_____________ 的种子。 3、种子萌发先萌发出_____ ,再长出_______ ;植物的根向___ 生长,根的生长速度_____ 。 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______ 和_____ ,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_______在土壤中。 5、植物的茎具有_______ 植物及_______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6、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__________、________,以及适宜的_________和________等条件。 7、植物的_________能依靠提供的能量,利用_______和_________制造自己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8、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等方式写观察日记。 二、判断 1 、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 ) 2 、“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只有春天才是播种的好季节。( ) 3、凤仙花是从种子开始它新的生命的。( ) 4、植物一生生长所需养料全部是叶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 ) 5、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 6、凤仙花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 7、凤仙花的种子先长芽,再长出根。() 8、每种果实中的种子的数量是一定的。() 三、选择 1、在自然条件下,______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 A.有些 B .很多 C .全部 2、植物自己制造“食物”的器官是________。 A.根 B .茎 C .叶 D .根、茎、叶 3、植物叶片交叉生长,伸向四面八方,主要是为了________。 A.植物身体的平衡 B .能最大限度地接受太 4、金鱼缸里养些小草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A.释放氧气 B .显得美观 C. 清洁水质 5、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一定都需要_______。 A. B. 水分 C. 土壤 6、具有支撑植物作用的是_______。 A. 根 B. 茎 C. 叶 四、连线将下面的植物与它们的外部形态连线。 凤仙花攀援茎 牵牛花缠绕茎 葡萄直立茎 红薯匍匐茎 五、回答: 开花植物的生长一般经历哪几个阶段?它们的身体分为哪六个部分?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 通过科学课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运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的基本性质,体验科学课的探究学习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观察,实验方法和工具,仪器的使用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观察物体的方法,认识物体的性质和作用,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想办法验证假设的能力;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珍爱生命、关心环境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以及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材的整体结构 1、主线。教材主要围绕“性质与功能”统整规定 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地球宇宙三个方面下 关的科学教学内容。 2、单元结构。内容设计力求从儿童的视野中组织 学生活动。学习的重点在于通过调查、观察、

实验、设计、制作搜集信息等各种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亲身探究科学的过程,激发对科学探 究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单元构成及目标设定 1、常见材料单元是全册书的基础单元,让学生了 解人们对材料的使用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培养 学生了解新材料、关心新材料的兴趣。 2、声单元通过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 物体、自制乐器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制定计划、实验操作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3、光单元让学生认识有些物体是能发光的,有些 物体是透明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 路线是可以改变的,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 质的兴趣和能力。 4、电单元通过分析电在生活中的应用,懂得有些 材料容易导电,有些材料不容易导电,培养学 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人合作和交流的科 学态度。 5、磁单元通过磁铁的性质,寻找磁在生活中的用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 2、一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长成一棵植物,这棵植物又能结出许多种子,植物的物种就是这样不断繁衍的。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4、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5、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6、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 7、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8、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9、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太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10、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11、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温度和空气。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12、植物的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谢后结果,果实是花由发育来的。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13、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 14、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15、凤仙花的叶子部杲展的「讯4芷株I交.义心卡是为了吸收巫多的丁光。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本册教学内容与目标 科学概念 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植物”单元中,学生们将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 在“动物”单元中,学生们将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初步概念。 在“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中,学生们将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陶瓷等常见材料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气”单元,学生们将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其中一、二单元涉及到生命科学的相关内容,而三、四单元则涉及了物质科学的相关内容。 科学探究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同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并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第一单元植物 单元教学目标与建议

最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新审定)

1.运动和位置 【教材简析】 《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 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学生通过活动能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目标】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作业及答案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作 业及答案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作业 第一课:身边的材料 1、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 2、石油、木头、棉花、沙子都是天然材料。 3、像玻璃这种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4、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材料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天然材料,另一种叫人造材料。 5、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有材料制成的,你知道哪些材料答:我们身边常见的天然材料有:粘土、沙、石、木头、棉花;人造材料有:玻璃、陶瓷、橡胶、塑料、纸等。 6、玻璃使用什么加工的答:玻璃是由含石英的沙子、石灰石、纯碱等混合后,在高温炉内融化,经过工人师傅成型,冷却后制成的。 第二课:塑料 1、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塑料还可以代替钢铁做建筑材料。 2、塑料杯遇到热水会变软。塑料的优点有:轻便、防水、透明、耐磨等。缺点:埋入土里不容易降解。 3、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有点,又什么不足答: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耐磨等性质,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但塑料不易降解,容易造成污染。 4、一只手带塑料手套,一只手带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答:不一样,因为塑料手套的透气性差,防水性好,而棉布手套的透气性好,防水性差。 5、你都知道哪些新材料 答:防弹玻璃、记忆金属、人工钻石、变色眼睛 第三课:倾听声音 1、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答:(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为什么有高有低(3)怎样让发声物体停止发声 4、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答:物体发声时会产生振动,共同之处是,物体发声时都会产生振动。 5、物体停止发生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答:物体停止发生时的共同现象是震动停止。这进一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第四课:物体传声 1、声音能在液体、固体、气体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2、我们在地球上能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朵里。 3、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就可以断定是否有火车要来,这说明火车的声音是通过铁轨传送过来的。 4、用铅笔敲击进水管的一头,在另一头听到的金属管震动的声音是通过金属管传送过来的。 5、上课了,同学们能在四面八方听到铃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6、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必须借助无线电话 答: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宇航员在月球上无法听到对方发出的声音,所以要借助无线电通话。 7、当你走到小河边或池塘时,水面的小鱼便会立即游开,这是怎么回事 答: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脚步声通过大地传给小鱼,小鱼听到脚步声便游开了。 8、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声音可以通过什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答:因为地球上有各种物体,如空气(气体)、水(液体)、木头(固体)等,都能传播声音,声音可以通过这些物体传到我们耳朵里。 第五课:自制小乐器 1、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学课标_说教材

学课标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首 先我说一下所说内容的整体框架。我将从课标、教材和建议三个方面来说。课标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具体要求三个方面;教材分析包括三年级科学总体目标、编写体例、编写意图、知识体系、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个方面。 一、首先我来说一下课标: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和发展性,三年级下册内容和生活密切相关,并且涉及领域广泛,很好地体现了科学的基础性和广泛性,教材内容就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展开,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科学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很好的体现了科学的发展性。 (二)基本理念: 其次我结合本册内容来说一下基本理念,科学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过程中要以探究为核心。学习内容不仅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还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学习方式应具有开放性,充分利用各种有用资源。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的,教师、学生、家长都应该参与进来,这样的评价有利于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具体要求: 下面我就新课程标准为抓手,结合本册内容以及三年级学生特点,对学生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具体要求: 科学探究方面: 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知识提出假设,对假设问题认真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学会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热爱大自然。 科学知识方面: 通过本册内容的学习,了解固体和液体的一般性质,知道人类、动物、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作用。 二、其次我来说一下教材: (一)首先说三年级科学下册总体目标: 观察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把整体分为部分有顺序的进行观察的方法,观察物体的形态构造和变化,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 实验能力方面:学习实验操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的经历和体验,进行保护生态环境教育。 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等方面的科学态度,并进行学科学、用科学教育。 (二)接着我说一下教材的编排体例: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试卷及答案

三年级科学下学期期末测试卷学校班级姓名座号分数 一、填空。(26分) 1、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种子等器官。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土壤、适宜的()和温度等条件。 2、蚕的一生会经历()、生长发育、()、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 3、物体的()程度,我们称为温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进行测量。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 4、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的性质制成的。 二、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20分): ()1、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 ()2、植物种子萌发时,根的生长方向一定是向上的。 ()3、每一个凤仙花果实里一般有2——5粒种子。 ()4、蚕宝宝一生要蜕皮3次。 ()5、蚕的一生变化:卵——幼虫——蛹——成虫。 ()6、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7、温度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8、零下5摄氏度可以写成—5℃。 ()9、磁铁各个部分的磁性强弱相同。 ()10、把两块磁铁吸合在一起,磁力会增强。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20分): 1.凤仙花种子萌发后最先长出来的是()。 A、根 B、茎 C、叶 2.、植物体各个部分所需的养料是由()来完成运输的。 A、根 B、茎 C、叶 3.下列动物中,要经历变态的是()。 A、猫 B、苍蝇 C、金鱼 4.下列动物中,由妈妈直接生下来的是()。 A、猫 B、苍蝇 C、金鱼 5.测量人体体温的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之间。 A、0℃—100℃ B、0℃—42℃ C、35℃—42℃ 6.夏天,在棒冰周围常常可以看到“白气”,这是()。 A、棒冰周围的水蒸气 B、棒冰里的水分变成的水蒸气 C、棒冰周围的水蒸气冷却形成的小水滴 7.在温度为()的地方,液态的水不能变成固态的水。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材料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材料 1、我们周围的土壤 一、问题解答 问题1: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哪里土壤多?哪里土壤少?(这一问题是为了拉近学生与土壤的距离) 答:在农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田野里、道路旁、农家院子里等,只有荒山上的土壤少。在城市里,土壤就不多见了,只有花圃里、水塘边、操场上才有裸露着的土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泥路下、路砖下面都有土壤。 问题2:关于土壤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 问题3:挖开田野、花圃和水塘边等不同地方的土壤,观察这些地方的表层,你能发现什么?(以学生实际观察结果为准) 答:土壤中有枯死的植物的根、落叶、有岩石和沙子。有活着的植物的根、幼芽、还会有蚂蚁、蚯蚓等小动物或动物尸体。 问题4:小草的根为什么这么长? 答:小草的根长得这么长,可以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深处吸收水份和养料,供给小草生长。 问题5:看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生活在土壤什么地方? 答:土壤中的小动物除了蚯蚓、青蛙、屎壳郎、蚂蚁还有蟋蟀、土蟞、田鼠等,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表层。 2、了解土壤 一、问题解答 问题1: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 答:土壤是褐色的,土壤有些潮湿,能成团,土壤里有石子、小虫子、落叶、草根……(以样土实际情况为准)。 问题2:做下面的实验,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答:(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看到纸巾潮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看到硬土散开,过一会儿又看到有气泡从土壤里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搅拌以后看到水变混浊,静上一段时间又看到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水面漂浮一些物质,水中上层物质颗粒较小,是黏土,下层颗粒较大,是沙粒。 (4)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一闻,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问题3:为什么渗出来的水不一样多呢? 答:因为三种土的渗水性不同,沙土渗水性强,渗出来的水最多,黏土渗水性差,渗出的水最少,壤土的渗水性居中,渗出来的水也居中。 问题4:用更多的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答:①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沙粒多。黏土颗粒小,黏粒多。 ②用手捻一捻:沙土的沙粒硬捻不碎。黏土的黏粒不硬,一捻就成粉末。 ③和点水握一握:沙土不能握成团。黏土能握成团。 3、肥沃的土壤 一、问答解答 1、仔细观察土壤的上层和下层,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答:土壤的上层颜色黑褐色,松散、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壤的下层颜色浅黄色,较硬、岩石增多。 2、你还知道哪此增加土壤肥力的例子? 答:除了种植绿肥,收集落叶和人畜粪便沤肥,修筑梯田外,还有秸杆还田,放养蚯蚓等。 3、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答:①蚯蚓在土中钻洞,有利于土壤通气排水,起到了松土的作用。 ②蚯蚓吃土及枯草,分解生物残体,排出粪便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4、土壤的保护 一、问题解答 1、你还能说出哪些动植物及人类离不开土壤的事例? 答:土壤里生长的粮食、瓜果、蔬菜可供人类食用,生长的棉花麻等可供人类作纺织材料。 土壤里生长的树木可供人类作建筑材料、家具材料、燃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