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应急预案》
麻疹暴发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
为有效应对麻疹疫情,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快速发现和报告麻疹疫情;2. 及时采取隔离、消毒、疫苗接种等措施,遏制疫情蔓延;3. 加强疫情监测,做好病例追踪、隔离和康复工作;4. 提高公众对麻疹的认识,加强疫苗接种工作。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预案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麻疹疫情防控工作,成员包括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社区等部门负责人。
2. 预案办公室:负责预案的具体实施,协调各部门工作,成员由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社区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
3. 预案执行小组:负责麻疹疫情的具体防控工作,包括病例发现、报告、隔离、消毒、疫苗接种等,成员由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社区等部门专业人员组成。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要加强对麻疹疫情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医疗机构要加强对疑似麻疹病例的筛查,及时报告病例信息。
3. 发现疑似麻疹病例,医疗机构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疾控中心报告。
4. 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按照规定程序报告上级卫生健康部门。
五、病例处置1. 确诊病例隔离治疗:确诊麻疹病例应立即住院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
2. 密切接触者管理: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并进行医学观察和疫苗接种。
3. 疫情控制:对病例居住地、工作场所等进行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六、疫苗接种1. 加强麻疹疫苗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力。
2. 对重点人群开展应急疫苗接种,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3. 鼓励公众主动接种麻疹疫苗,提高群体免疫屏障。
七、宣传教育1. 加强麻疹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麻疹的认识。
2. 通过媒体、社区等多种渠道,普及麻疹防控知识,引导公众正确应对麻疹疫情。
八、应急物资保障1. 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确保疫情发生时物资供应充足。
医院麻疹暴发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疾病,严重威胁儿童健康。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麻疹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报告麻疹病例,确保早隔离、早治疗。
2. 采取有效措施,切断麻疹传播途径,降低感染风险。
3. 加强医院感染防控,确保医疗秩序稳定。
三、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医院麻疹暴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麻疹暴发事件的统一指挥和协调。
2. 设立应急办公室,负责麻疹暴发事件的日常管理工作。
3.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麻疹暴发事件的监测、报告、调查、分析和防控措施落实。
四、预案启动条件1. 医院内发现2例及以上麻疹确诊病例,且存在共同暴露史。
2. 医院内发生疑似麻疹病例,经实验室确诊为麻疹病毒感染。
3. 医院内发生麻疹暴发事件,引起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关注。
五、预案处置流程1. 病例报告:临床医生发现疑似麻疹病例后,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在2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2. 确诊与隔离: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专家进行会诊,确诊麻疹病例,并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3. 采样与检测:对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采样,送检实验室进行麻疹病毒检测。
4. 流行病学调查:对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密切接触者,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5. 传染病报告: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要求,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麻疹暴发事件。
6. 防控措施:a. 加强医院感染防控,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隔离制度;b. 对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避免交叉感染;c. 对医院环境进行全面消毒,降低麻疹病毒传播风险;d.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麻疹诊断、治疗和防控能力。
7. 总结与评估:麻疹暴发事件得到控制后,对事件进行总结和评估,完善应急预案。
六、预案保障措施1. 加强麻疹疫苗的储备和供应,确保适龄儿童及时接种。
2. 提高医务人员对麻疹的认识,加强麻疹诊疗技术培训。
麻疹应急预案脚本

一、预案背景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对儿童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保障全镇儿童的健康安全,预防和控制麻疹疫情,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降低麻疹发病率。
2. 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麻疹患者,防止疫情扩散。
3. 做好麻疹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确保信息畅通。
4.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处理工作顺利进行。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预案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麻疹防控策略,协调各部门工作,监督预案实施。
组长:镇长副组长:副镇长、卫生局长2. 预防控制组:负责麻疹疫苗接种、疫情监测、病例调查等工作。
组长:卫生局长副组长:疾控中心主任、卫生院院长3. 应急处置组:负责麻疹疫情应急处理,包括病例隔离、消毒、防疫物资保障等。
组长:疾控中心主任副组长: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4. 宣传教育组:负责麻疹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疫意识。
组长:教育局局长副组长:宣传部部长、卫生宣传科科长四、预案实施流程1. 疫情监测:加强对麻疹疫情的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
2. 疫情报告:接到疑似病例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家组进行诊断。
3. 隔离治疗:确诊患者应立即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4. 消毒防疫:对病例所在区域进行消毒,加强防疫措施。
5. 疫苗接种:组织对未接种麻疹疫苗的人群进行补种,提高接种率。
6. 宣传教育:加大麻疹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防疫意识。
7. 应急物资保障:确保应急物资储备充足,满足应急处理工作需要。
五、应急响应级别1. 一般应急响应:针对局部地区麻疹疫情,采取常规防控措施。
2. 较大应急响应:针对较大范围麻疹疫情,启动应急预案,加大防控力度。
3. 特大应急响应:针对全省或全国性麻疹疫情,启动应急预案,协调各部门共同应对。
六、预案终止1.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病例数量持续下降,连续30天内无新增病例。
2. 各级应急响应措施已落实到位,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学校麻疹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麻疹在学校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报告和隔离麻疹病例,防止疫情扩散。
2. 做好麻疹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师生免疫水平。
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 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确保学校稳定。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麻疹防控领导小组组长:校长副组长:副校长、校医成员:各年级组长、班主任、食堂管理员、保洁员等职责:负责麻疹防控工作的全面领导、协调和监督。
2. 麻疹防控工作小组组长:校医成员:各年级组长、班主任、食堂管理员、保洁员等职责:负责麻疹防控工作的具体实施,包括病例发现、报告、隔离、疫苗接种、宣传教育等。
四、预防措施1. 疫苗接种(1)做好麻疹疫苗接种工作,确保适龄学生完成接种。
(2)加强疫苗接种宣传,提高师生对疫苗接种的认识。
2. 日常防控(1)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
(2)教育师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
(3)加强晨检、午检和晚检,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3. 宣传教育(1)开展麻疹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防疫意识。
(2)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渠道,普及麻疹防控知识。
五、应急处理1. 病例发现(1)班主任发现疑似病例,立即上报校医。
(2)校医对疑似病例进行初步诊断,确认后立即上报麻疹防控领导小组。
2. 报告隔离(1)麻疹防控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将病例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3. 防控措施(1)对病例所在班级和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2)对病例所在班级和密切接触者进行疫苗接种。
(3)加强校园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4. 信息发布(1)及时向师生通报疫情情况,做好心理疏导。
(2)按照要求向上级部门报告疫情。
六、预案实施与监督1. 本预案由麻疹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麻疹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麻疹疫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降低麻疹发病率。
2. 加强麻疹疫情监测,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疫情。
3. 保障麻疹疫苗接种者及密切接触者的健康安全。
4. 减少麻疹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三、组织机构1. 成立麻疹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麻疹疫情防控工作的统筹协调。
2. 设立麻疹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麻疹疫情应急处理的指挥调度。
3. 建立麻疹疫情应急队伍,负责疫情监测、调查、处置等工作。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 加强麻疹疫情监测,定期收集、分析、报告疫情信息。
2. 确保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对疑似麻疹病例,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五、疫苗接种与免疫策略1. 加大麻疹疫苗接种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疫苗接种意识。
2.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落实麻疹疫苗接种工作。
3. 对重点人群开展应急接种,提高群体免疫水平。
六、疫情处置1. 对确诊的麻疹病例,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2.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3. 加强疫情现场消毒,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七、应急物资储备与保障1. 建立麻疹疫情应急物资储备库,确保应急物资充足。
2.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确保物资质量。
3. 完善应急物资调配机制,确保物资及时供应。
八、宣传教育与培训1. 加强麻疹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控意识。
2. 定期开展麻疹防控知识培训,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
九、预案实施与评估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五年。
2. 定期对预案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预案。
十、附则1. 本预案由麻疹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 本预案如有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
麻疹应急预案方案

一、背景与目的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儿童健康。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麻疹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麻疹防控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麻疹疫情应急处理工作。
三、疫情监测与报告1. 疫情监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麻疹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确保疫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
2. 疫情报告:发现疑似麻疹病例时,医疗机构应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做好隔离、治疗工作。
四、应急响应1. 一般疫情(Ⅰ级响应)(1)启动预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疑似麻疹病例报告后,立即启动预案。
(2)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病例来源、传播途径和感染范围。
(3)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4)疫苗接种:对病例所在地区儿童进行麻疹疫苗补种。
2. 较大疫情(Ⅱ级响应)(1)启动预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疑似麻疹病例报告后,立即启动预案。
(2)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病例来源、传播途径和感染范围。
(3)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4)疫苗接种:对病例所在地区儿童进行麻疹疫苗补种。
(5)健康教育:加强麻疹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3. 特大疫情(Ⅲ级响应)(1)启动预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疑似麻疹病例报告后,立即启动预案。
(2)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病例来源、传播途径和感染范围。
(3)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4)疫苗接种:对病例所在地区儿童进行麻疹疫苗补种。
(5)健康教育:加强麻疹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6)跨区域支援: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支援。
五、应急保障1. 人员保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学校等要组建应急队伍,明确职责,确保应急工作有序开展。
麻疹救治医疗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在我国,麻疹疫苗的普及使得麻疹发病率逐年下降,但仍有部分地区因疫苗接种率不高或接种不及时而出现麻疹疫情。
为有效应对麻疹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麻疹疫情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及时发现、隔离、治疗患者,减少疫情传播。
2. 加强麻疹病例的救治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3. 做好麻疹疫苗接种工作,提高疫苗接种率,降低麻疹发病率。
4. 加强麻疹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麻疹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三、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麻疹救治医疗应急指挥部由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公安、交通、卫生监督等部门组成,负责麻疹救治医疗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2. 麻疹救治医疗应急指挥部职责(1)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麻疹疫情监测、调查、救治和疫苗接种等工作;(2)制定麻疹救治医疗应急工作方案,组织实施;(3)协调解决麻疹救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4)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麻疹救治医疗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卫生健康部门,负责麻疹救治医疗应急工作的日常管理和协调。
四、预案实施流程1. 疫情监测(1)各级疾控中心要加强对麻疹疫情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2)医疗机构要按规定报告麻疹病例,及时上报疫情。
2. 疫情调查(1)对疑似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病例感染来源;(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3. 隔离治疗(1)对确诊的麻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2)医疗机构要为麻疹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
4. 疫苗接种(1)积极开展麻疹疫苗接种工作,提高疫苗接种率;(2)对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进行补种,确保疫苗接种率。
5. 防治知识宣传教育(1)通过各种渠道开展麻疹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2)加强对医务人员、社区居民、学校师生等群体的培训,提高麻疹防治能力。
麻疹应急预案

麻疹应急预案
一、预案目的
本预案旨在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麻疹的传播风险,保护易感人群,尤其是儿童的健康安全。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麻疹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二、组织结构
成立麻疹应急领导小组,由卫生部门牵头,教育、公安、宣传等相关部门协作,确保预案的有效实施。
小组负责统筹协调、资源调配、信息收集与发布等工作。
三、监测与报告
建立麻疹病例监测系统,各级医疗机构一旦发现疑似麻疹病例,应立即上报至当地疾控中心,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隔离治疗。
同时,加强对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的疫情监控。
四、预防措施
1. 加强疫苗接种:推广麻疹疫苗的接种,特别是对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的人群,如新入学的学生、新入职的员工等。
2. 宣传教育:通过媒体、讲座等形式普及麻疹知识,提醒公众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地方。
3. 环境消毒:定期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
五、应急响应
一旦发生麻疹疫情,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包括隔离治疗患者、追踪密切接触者、扩大疫苗接种范围、加强社区防控等措施。
六、后期恢复
疫情得到控制后,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预案内容,并对受影响的地区和人群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
七、预案演练
定期组织麻疹应急预案的演练活动,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确保在真正的疫情面前能够迅速有效地响应。
八、附则
本预案的解释权归麻疹应急领导小组所有,根据实际情况可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应急预案》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及全身丘疹为特征。
麻疹患者为唯一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
目前,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为做好麻疹的预防控制工作,及时采取有效的医疗救治措施,防止麻疹疫情蔓延,保护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以建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以“力争不蔓延、确保不死亡”为工作目标,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要求,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入手,抓好麻疹防治工作,为保障我辖区广大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一)医疗救治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郭于春副组长:唐波成员:严为民孙元海刘清平王扬眉陈琦职责:贯彻落实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工作部署;制定和修订麻疹医疗救治应急预案;负责应对突发麻疹疫情和麻疹医疗救治应急预案的演练、实施、指挥和协调工作。
(二)临床救援组组长:严为民副组长:李林洲成员:陈海军王扬眉刘清平刘玉英职责。
负责预检分诊工作,对发热、皮疹、咳嗽等病人做好体温测量,对疑似病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指导病人的诊断、治疗、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疑难、疑似病人的会诊及病人的转诊、转院工作。
(三)感染控制组组长:孙元海副组长:夏尊琦成员:陆绪菊尹绍先刘申霞职责。
熟练掌握《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负责就诊流程和防护指导以及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
(四)消毒隔离组组长:刘清平成员:王扬眉曹辉华刘海珍职责:负责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配备和流程管理,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的监督指导;空气、排泄物、物体表面、和医疗用品的消毒及监测;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
(五)疫情报告组组长:唐波成员:刘清平刘海珍曹红萍职责。
负责麻疹疫情网络直报工作,负责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规范管理及培训;负责疫情登记,确保24小时内疫情报告通讯畅通,及时收集、上报传染病报告卡。
三、工作要求(一)切实加强应对麻疹医疗救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人员要明确工作职责,落实责任目标,从预案下发起立即进入应急准备状态,随时准备开展应对突发疫情的医疗救治工作,要求各成员必须24小时开机,如因信息不畅通造成的损失及后果将追究当事人责任。
(二)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演练和医疗救治工作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全员培训,使其熟练掌握麻疹相关防控知识、诊疗方案、处置原则、工作流程等。
加强麻疹病例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做好麻疹疑似病例的诊断和报告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对病人进行隔离和医疗救治,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规定要求,配备有一定临床经验、经过麻疹诊疗知识培训的医师出诊。
对具有发热、出疹等症状的患者进行预检和筛查,对疑似病人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同时进行医学观察,临床诊断病人转隔离病房治疗,排除的患者转普通门诊治疗。
(四)严格落实感染控制要求建立并落实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完善工作规范和流程,有效开展消毒隔离工作,科学实施医护人员个人防护。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严格实验室质量控制。
加强麻疹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管理,对麻疹就诊病例要做好隔离,原则上隔离至出疹后5天,症状严重者延长至14天,减少与他人接触,避免感染其他患者。
要加强人流和物流的管理,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五)完善疫情报告管理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等规定进行麻疹病例的网络直报工作。
保证报告病例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一定做到不瞒报、不误报、不漏报。
对于门诊就诊病例,接诊医生要详细填写病人真实情况和联系方式,并及时通知上报疾控中心,以便开展个案调查等工作。
(六)妥善做好病例转运工作要设置专门的区域停放转运救护车辆,配置洗消设施,配备专门的医护人员、司机、救护车辆负责麻疹病例的转运工作,并做好病例转运交接记录。
(七)做好医疗救治物资贮备工作储备必需的抢救设备、药品、防护用品、消毒用品等。
要及时评估储备的医疗资源,一旦资源不足,应及时汇报。
张公庙镇中心卫生院xx年六月十五日第二篇:麻疹疫情应急处置预案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1、概述麻疹是由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乙类传染病,常在冬春季发病和流行,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常可引起暴发及较大规模流行,尤其易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等处引起暴发。
麻疹潜伏期一般为10~11天,最短为7天,最长为2l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
为及时发现我区的麻疹疫情,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本方案适用范围和术语界定本方案适用于在l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时的预防控制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在开展疫情应急处置时必须遵循本方案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1麻疹病例定义参照国家标准《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83—xx)执行。
2.1.1疑似病例:(1)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2)发热(38"c或更高)。
(3)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
具备(1)加(2)条者,或同时伴有(3)条者。
2.1.2临床诊断病例:(4)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5)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6)流行病学史。
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
疑似病例加(4)条或(5)条或(6)条。
2.1.3实验室确诊病例:(7)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 抗体。
(8)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9)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附录a),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疑似病例加(7)条或(8)条或(9)条,以及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1)至(5)条中任一条加(7)条或(8)条或(9)条。
2.2暴发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的规定,在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确定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必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网上开展麻疹的相关信息报告。
2.3监测病例定义在麻疹疫情发生后,为了及时发现和掌握新的麻疹病例,相关的医疗卫生机构在辖区范围内开展麻疹的主动搜索等有关监测工作,期间发现的病例称之为监测病例。
而其搜索的范围按现场实际、疫情波及地等情况,由疾控中心具体确定。
3、部门职责与组织保障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要求,县卫生局、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以及其它相关部门必须切实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强对麻疹预防控制工作的组织领导、技术支持、后勤保障、监督检查等工作,提高麻疹预防控制工作的成效。
3.1部门职责3.1.1县卫生局应组织相关部门提供麻疹应急处置所必要的经费、物资等保障,敦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相关部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3.1.2县卫生局应急办应组织、协调疫情的调查处理和医疗救治工作,正面引导宣传,加强与其它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3.1.3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麻疹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医疗救护、现场救治等工作;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标本的采集;及时发现疫情,及时报告。
3.1.4县卫生监督局应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医疗救治、防控措施等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积极开展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3.1.5县疾控中心负责对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医学观察和疫苗应急接种;指导收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麻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开展对有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小学校、幼儿园的麻疹病例的主动搜索;落实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工作;进行有关样本的采集,并在3日内完成实验室检测工作(有条件地区);负责疫情个案报告的审核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
3.2组织保障3.2.1制定应急技术方案和有关操作规程根据全市麻疹防制的总体要求,科学分析的疫情发生趋势,制订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和有关操作规程。
对主动搜索发现的病例应由疾控中心负责进行网络直报。
3.2.2开展专业培训和应急演练在疫情高发季节之前以及在流行期内,疾控中心应对辖区内卫生管理人员、防疫人员、检验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等进行专项培训,强化麻疹病例的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的意识,进行流行病学、临床学、病原学、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培训,推广有效控制疫情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根据本街道实际情况,适时开展麻疹防制工作的应急演练,锻炼出一支疫情意识强、行动迅速、处置高效的善战队伍。
3.2.3配备各类所需物资县卫生局均应根据疫情预测和防制工作的实际需要,储备足量的疫苗,配备必要的治疗药械,必要的治疗药品、器械和病床等。
4、应急准备4.1组织准备根据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事件的级别,疾控中心向县卫生局提出成立相应的应急指挥组织机构的建议。
应急指挥机构应迅速组织现场调查工作组到达现场,必要时,地区和市级相关单位和部门也要派人协助调查与处理。
现场调查组一般包括流行病学、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等专业人员,现场调查组应设立负责人,组织协调整个调查组在现场调查工作,调查组成员应明确各自的职责。
4.2物品与器械准备现场调查组奔赴现场前应准备必需的资料和物品,一般应包括:(1)调查和资料分析用品:麻疹个案调查表以及其它相关表格、记录本;(2)标本采集和现场检测用品。
标本采集记录表、标本采集用拭子(注意用于pcr检测标本采集的拭子,应使用灭菌人造纤维拭子和塑料棒)、自封式塑料袋、标签纸、油墨耐水的记录笔等。
(3)应急用麻疹疫苗。
5、疫情报告5.1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对于获得麻疹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