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区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现状及优势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简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一种利用循环水系统进行养殖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水循环使用,不仅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还能够提高养殖效率。
本文将介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原理、优势以及应用领域。
原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主要依赖循环水系统,其原理如下:1.水源供应:养殖场需要有稳定的水源供应,可使用自然水源或人工供水。
2.净水处理:养殖水需要进行净化处理,以去除杂质和有害物质,保证水质达到养殖所需的标准。
3.循环水系统:将净化后的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养殖池或缸中进行养殖,同时通过排水系统将污水排出,形成闭合循环。
4.水质监测:循环水养殖过程中需要对水质进行定期监测,确保水质达到养殖所需的要求。
如有必要,可以使用水质处理设备进行调节。
优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相比传统养殖方法具有以下优势:1.节约水资源:采用循环水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少水的消耗。
养殖过程中,只需要补充少量的水,大部分水可以循环使用。
2.提高养殖效率: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能够提供恒定的水质环境,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定期监测水质,及时调节和处理,可以减少疾病传播风险,提高养殖效果。
3.环境友好:减少水的消耗意味着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压力,同时通过良好的水质调节和处理,可以减少养殖过程中的废水排放,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较小。
应用领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在多个养殖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为常见的应用领域:1.鱼类养殖:无论是淡水鱼还是海水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都能够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2.海鲜养殖:对于海洋中的贝类、虾类等海鲜,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能够模拟海洋环境,提供适宜的养殖条件,促进生长和繁殖。
3.水生植物养殖:如水稻、水果和花草等水生植物,通过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可以实现节约用水和提高产量的目的。
4.藻类养殖:藻类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通过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可以大量生产藻类,用于食品、药品和能源等领域。
结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一种节约水资源、提高养殖效率的养殖方法。
生态工程化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

生态工程化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水资源短缺的加剧,传统池塘养殖业的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工程化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应运而生。
这种养殖模式通过循环水利用和水质净化,实现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生态工程化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开展了大量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统设计、构建和运行管理等方面。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部分不足之处,如系统效能不高、运行稳定性差等。
生态工程化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高效性:系统应最大化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效益,同时减少对环境和水资源的浪费。
可持续性:系统应具备良好的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确保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的环境权益。
系统性:系统设计应全面考虑各组成部分的协调性和整体性,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
易操作性:系统应具备易于操作和维护的特点,以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使用和管理。
生态工程化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养殖池:养殖池用于养殖水产品,可采用圆形、方形等多种形状。
设计时应考虑养殖品种的生长习性和养殖密度等因素。
过滤装置:过滤装置是循环水养殖的核心部分,可包括物理过滤、生物过滤和化学过滤等。
设计时需考虑过滤材料的选型和过滤装置的结构设计。
水质监测与调控装置:该装置可以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自动调整水质参数,以保证水产品质量和生产环境的稳定性。
水泵与管道:水泵用于推动水循环,管道则用于连接各组成部分,实现水的流通与循环。
设计时需考虑水泵的功率和管道的材料、尺寸和连接方式。
供电与控制系统:供电系统为整个系统提供电力,控制系统则对整个系统进行自动化控制。
设计时应考虑电源的稳定性和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生态工程化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的运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养殖管理:根据水产品生长的不同阶段,合理安排投饵量和饲料种类,同时及时清理残饵和排泄物。
天津市水产养殖概况

天津市水产养殖概况一、基本情况1999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已发展到56.35万亩,其中:淡水养殖面积49.90万亩,海水养殖面积6.45万亩;养殖水产品产量达到17.93万吨,养殖品种已达20多种;全市渔业总产值达12.27亿元(90年不变价),占大农业总产值的13.87%。
二、重点工作(一) 克服不利因素使水产养殖业呈现较好发展态势据分析,除受干旱影响较大的地区外,全市水产养殖业平均亩效益比1998年增长20%左右,全市渔业经济呈现较好发展态势。
1999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比1998年增加7600亩,淡水鱼种总投放量2381万公斤,其中名特优苗种投放量占21.38%.海水养殖各类苗种投放量比98年增长32.3%,其中,三疣梭子蟹、梭鱼、日本对虾、河鲀、鮸状黄姑鱼比1998年增长300%;全市养殖水产品产量占全市水产品总量的77.92%。
(二) 合理开发宜渔资源,,提前完成十万亩池塘开发任务99年是我市实施“九五期间十万亩淡水养殖开发工程”的第四年,四年来,我施工开发淡水养殖池塘面积100543亩。
该工程的实施和圆满完成,已经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 积极调整优化产业及品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经济效益表现在:1、养殖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名特优水产品蝉联显著增长。
养殖技术较成熟的优良品种彭泽鲫、异育银鲫等成为我市淡水养殖中调整结构的重点发展品种。
地产优良品种河蟹、梭鱼、鲈鱼等加大了池塘套养比例,产量呈恢复性增长;罗氏沼虾、刀额新对虾等新品种养殖有了新的进展。
其它名特优养殖品种罗非鱼、甲鱼、乌鳢等也都保持了一定的规模产量。
海水养殖改变了“一条虾”养殖模式,形成了鱼虾混养、蟹虾混养、日本对虾稀放精养、“两茬虾”养殖等等各具特色的多品种、多种养殖模式并存的可喜局面。
尤其是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河鲀已成为继中国对虾之后的我市主要海水养殖品种。
2、因地制宜,突出特点,渔业区域特色初步形成如:津南区沿海河地区实施了万亩名特优养殖工程。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发展现状简析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发展现状简析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自2012年开始在我国推广,至2018年底已在全国10多个省(区、市)建成流水养殖槽2000多条,覆盖池塘近4万亩。
笔者介绍了该模式的技术原理及要点、推广示范概况,总结出该模式推广过程仍存在吸污率偏低,净化生态养水区面积太小、配备不足,养殖品种需要进一步筛选的问题,继而提出研究制定粪污收集率测算标准方法,力争将粪污收集率提升至70%以上,严格防止过高密度养殖,推水养殖区占池塘面积不得超过5%,养殖名优品种的建议。
近年来,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又称“跑道鱼”养殖模式)在各地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18年底已在全国10多个省(区、市)建成流水养殖槽2000多条,覆盖池塘近4万亩。
为便于广大生产应用者加深对该模式的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汇总整理如下。
一、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介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是集成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生物净水技术、高效集污技术等于一体的新型池塘养殖模式。
该模式通过借鉴美国集约型池塘水产养殖技术(又称IRA-池塘跑道型水产养殖技术),并结合我国各地池塘条件转化升级而来。
(一)国外发展概况现代集约化池塘养殖技术和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IPA/IPRS),最早是在美国奥本大学、克莱姆森大学、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研发起来的。
近年来,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已经成为美国和全球推广该技术的主要倡导者。
他们在使用美国豆粕型水产饲料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大力推广这项养殖技术,2012年~2013年开始在我国推广。
随后该技术被世界上多个国家广为采用。
(二)国内发展背景池塘养殖在我国水产养殖中占重要位置。
我国传统池塘多建于20世纪70~80年代,建造时间较早、建设标准偏低、长期缺乏维护,目前普遍存在设施简陋、坍塌淤积、环境恶化和效益不高等问题。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以中央财政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等项目为引导,各地财政和养殖者不断加大投入,开展池塘设施升级改造(主要是护坡、固堤等),改造标准化池塘(包括新挖)120余万公顷。
池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池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第21期郎言所??腾兴华??王昕欣??蔡传峰??宗兆良当前,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池塘养殖模式形成的水资源消耗、土地资源利用、尾水排放造成的环保压力、综合效益提升空间有限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因此,人们正在推广的新型养殖模式,即以高密度集约化为特征的池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受到了肯定和欢迎。
但由于该养殖模式目前还处在推广应用的前期,配套管理技术和使用经验尚未成熟,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问题,再缴一部分学费。
一、存在的问题1.苗种放养失败。
北方地区,春脖子长,气、水温上升速度较慢,有的水槽建设完成后,泡池时间短,附着藻类没有形成光滑的保护膜,导致池壁粗糙,加上放养苗种多为传统池塘“散养”,没有密集生活习惯,鱼群游池,在池边剐蹭受伤,大量感染水霉而发病。
2018年春季,河南省某地曾经发生过6个水槽放养的草、鲤鱼苗种全部死亡,损失巨大。
2.池塘水质难以调节。
有些养殖户虽然注重了该模式生产的先进性和管理的方便性,却忽视了配套技术。
例如,在一些地区,以该模式所建水槽的数量与水质净化区面积的比例不协调,没有达到1个水槽10亩净化区的要求。
或排污次数少,或集污区面积较小,或排污不彻底等,导致水溶性含氮物质浓度变大,造成水质变差。
高温季节表现尤其严重,其具体表现可分为:有的亚硝酸盐持续偏高;有的蓝藻及早暴发而且持续不绝等等。
“为生活鱼类安一个厕所就能够长期维持良好水质”的愿望落空了。
3.吃食苗种放养单一危害大。
对于大多数建设该模式养殖设施的地方来讲,在一相对独立的水域,并联建设几个养殖水槽是常见的形式,管理方便,设备集中,蔚为壮观。
但是,本排列方式也存在着极大隐患,尤其是在放养规格一样、品种单一的情况下,往往发病感染的几率会更大。
例如,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鲤鱼急性烂鳃病等。
4.对供电、增氧设备安全运转要求太高。
工厂化水产养殖

工厂化水产养殖前言工厂化水产养殖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管理方法,规模化、集约化地进行水产养殖的方法。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水产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工厂化水产养殖以其高效、可控、环保的特点逐渐成为水产养殖业的主流。
工厂化水产养殖的优势1. 高效率工厂化水产养殖通过自动化设备和科学管理,可以控制生长环境,提高水产物种的生长速度。
相比传统养殖方式,工厂化养殖的生长周期更短,产量更高。
2. 节省资源工厂化水产养殖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源和土地资源。
通过循环利用水体和合理配置养殖池塘,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用水和土地资源。
3. 环保可持续工厂化水产养殖采用封闭式循环系统,充分控制养殖环境,减少废水的排放和农药的使用量。
这有助于保护水质和生态环境,降低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
4. 产品质量稳定工厂化水产养殖通过科学的饲养和管理,保证了水产物种的健康和生长质量。
养殖环境的稳定性使得水产产品质量更加稳定,符合市场需求。
工厂化水产养殖的关键技术1. 自动化设备工厂化水产养殖依赖现代化的自动化设备,如温度控制系统、水质监测系统、饲料自动投喂系统等。
这些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和调节养殖环境,保持最佳的生长条件。
2. 循环水处理技术循环水处理技术是工厂化水产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利用过滤、氧化和沉淀等处理方法,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去除,保持养殖水体的洁净。
3. 饲料研发与配方饲料是水产养殖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响着水产物种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
工厂化水产养殖需要进行饲料的研发与配方,以满足不同物种的营养需求。
4. 生态环境控制工厂化水产养殖需要保持养殖环境的稳定性,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的控制。
通过控制这些因素,可以提高水产物种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工厂化水产养殖的应用领域1. 鱼类养殖工厂化水产养殖在鱼类养殖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控制环境和饲养管理,可以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保证产品的质量。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要点_概述及解释说明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要点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养殖方式,通过循环利用水体和科学管理方法,可以使养殖过程更加稳定和可控。
与传统的养殖方式相比,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具有节约用水、低排放、高产量等优势,已经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介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首先,在引言部分进行概述,明确文章要探讨的主题和重点。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中将详细介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的概念、原理,以及它的发展历史和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会详细解释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的要点,包括循环水系统设计与运行原理、水质管理与监测控制以及养殖设备与工艺技术。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对该技术的优势进行分析,并讨论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发现,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包括其概念、原理、发展历史以及相关的要点解释说明。
通过对该技术的分析和评估,可以深入了解其优势和挑战,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希望通过本文能够提高人们对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的认识和了解,推动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2.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概述:2.1 定义和原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是一种使用循环水系统进行养殖的方法。
它通过将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次利用,使养殖过程中所需的水量大大减少,同时实现对水质的控制和管理。
这种技术基于生物、机械和化学等原理,通过合理设计和运营循环水系统,确保养殖过程中良好的环境条件,提高生物产量和健康状况。
2.2 发展历史: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并在之后不断得到了发展和推广。
最早应用该技术的是淡水鱼类的养殖行业,随后逐渐扩展到海洋鱼类、虾蟹、贝类等其他水产品的养殖领域。
近年来,由于其对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性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增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并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助推山区渔业转型升级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助推山区渔业转型升级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第11期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具有节水、节地、生态环保、生产可控性强等优点,是一种基于生态学原理的生态循环水养殖技术,能有效降低养殖水体的污染。
目前,全国已有10余个省(市)示范应用流水养殖槽2000多条,推广面积3万余亩,有力助推渔业转型升级,是现代渔业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但在推广应用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就山区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思考。
一、背景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以大娄山山脉为分水岭,把全市河流分为乌江、赤水河和綦江三大水系,均属长江流域。
全市10km以上的河流共463条,有水流的河总长9148.5km,地下径流量为42.25亿m3,大水面25万余亩,山塘水库9.33万亩,池塘养鱼1万余亩。
主要养殖方式有网箱养殖、稻田养殖、流水养殖、池塘养殖、山塘水库养殖等。
2017年以来,为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保护和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我市全面拆除网箱养殖1690.5亩,彻底消除了网箱养殖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网箱养殖拆除后,全市水产品总量减少4万余吨,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仅为6.5kg,这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标准49.91kg。
为保障水产品市场供给,创新养殖方式,提升养殖效能,加快推进渔业转型升级早已迫在眉睫。
在环保相关政策法规的新要求下,传统水产养殖暴露了养殖尾水直排直放、过度追求高密度、种业发展质量不高、饲料转型升级慢、疫病防控压力大等问题。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是建立在已有的池塘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池塘进行工程化改造,将池塘分为小水体推水养殖区和大水体生态净化区两大区域,其整个养殖系统由池塘、流水槽、增氧推水系统、粪污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通过在水槽安装推水设备,使原来静态池塘形成动态流水,在小水体推水养殖区末端,加装底部吸尘式废弃物收集装置,将粪便、残饵吸出至池塘外污物沉淀池中,处理后再利用,从而让养殖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