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人体词语认知的对比分析
人体词在英汉语言中的隐喻特点分析

象, 但是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 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
种修 辞 手段 , 一种普 遍存 在 的认 知方 式。隐喻 不但 渗透在 语 言 更是 里 , 渗透 在 思 维和 活 动 中 , 也 它一 般 是从 熟悉 的 , 有形 的 , 具体 的 , 常 见 的概 念域 来 认 知生 疏 的 , 象 的 , 抽 罕见 的 概 念域 , 而 建 立起 从 不 同概 念 系统 之 间 的联 系。 ( 寅 ,0 7 王 20 ) 隐喻 的本 质是概 念 表征 , 形成 过程 又称 概念 化 。 其 它涉 及两 个 领 域 , 域 和 目标 域 , 将 对源 域 的 经验 理 解 映 射( 射 ) 既源 人们 或投 到
人体 隐喻 方面 的 异同 。
h a te i ero h c c f cy等等 。 另外 , 他 人体 词也 有类 似 的表达 : ( e 其 船头 t h h a f k ) edo aa e, ( e c fh be 等 。 以说 在这 些概 念 隐 l 桌面 t e teal等 hr o i t ) 可
而来 的 。
1 . 隐喻
在 传统 的修 辞观 念 中 .隐喻 是一 种 修辞方 法 ,是一 种语 言现
其次 是人体 域 向抽 象域的 映射 。 日常 生活 中 , 不仅将 人体 人类 词 映射 到具 体事 物 的表 达 , 而且 还映 射于 抽 象 的表达 , 反 映了 人 这 类更 高层次 的 表达 。 比如 “ , 的情感 常常会 表现 在脸 上 , 且通 脸”人 而 过 人的脸 色可 以观 察其 心情 ,脸” 人 的心理 的一 种外在 表征 。章 编号 :6 3 2 1 (0 1 1- 2 17 - 1 12 1 )1 0
从认知角度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的HEART

莱考夫和约翰逊 的概念 隐喻理论 , 从认知角度对人 体词语“ 进行 了英汉两种语言对比研 究并找 出 心”
其相 同点和不 同点。 关键词 : 认知语 言 学 ; 认知 角度 ; 念 隐喻理论 ; 比 概 对
研 究
中图分 类号 :0 H8
文献 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987 (0 1 0-0 80 10 -96 2 1 )309 -3
Th o e c mpr h n i u n ft a l to e e sve t r o r nsa i n i h i h fa pt to e r n t e lg to da a i n t o y h
MU J n—f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 1 u a g e . a
[ ] 王宏. 7 多元 互补 , 和谐 共进—2 0 06年全 国翻译高层研
p c :t cu a d pa it n o txu la a tbl e t sr trla a tbh a d c ne ta d pa i — s u y i
t . d r t e p e s f t e c mb n t n o a  ̄mg y Un e r mie o h o ia i fl n h o e
3/ 4 04
9 .0 81o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 然科学版) 01 第 1 卷 第 3 自 21年 2 期
JC aghnIs T c . N tS iE i)2 1 , o.2 N . . hneu t eh ( a c d. ,0 V 11 , o3 n. . . I
1 ! 璺
坠
CN . 32 /N 22 1 3
从认知角度对 比研究英汉两种语 言中的 H A T E R
英汉人体隐喻化对比研究

由于 文 化 的 特 殊 性 . 是 所 有 的 带 颜 色 的表 达 方式 都 能 在 英 汉 不 本文 以人体隐喻为研究内容 , 运用映射模式探讨 了两种语言 在人 的 是 . 体 隐 喻上 的异 同 。 同时 分 析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中 隐 喻 机 制 异 同 的 原 因 。
两种语言中一~对应上。( 王银 平 ,o 7 2o )
【 yw r sme p o;u nbd ; a pn Ke o d ] t hrh ma oy m p ig a
人 体 外 的 任 何 概 念 域 。人 们利 用 这 种 方 法 , 以更 深 层 次 地 理 解 相 关 可 引 言 隐 喻是 一 种 普 遍 现 象 , 方 对 隐 喻 的 研 究 最 初 是 从 修 辞 学 的 角 度 的事 物 和 概 念 。这 是 一 种 更 高 层 次 的 认 知 形式 。我 们 将 以颜 色 为例 来 西 开 始 的 。 些 年 来 , 喻 逐 渐 成 为 认 知语 言学 家 的研 究 兴 趣 。 ao 和 说 明这 个 问 题 。 近 隐 L kf 颜 色 是 一 种 很 常 见 的 自然 现象 。我 们 生 活 在 一 个 多 彩 的世 界 里 , Jh sn发 表 的 《 们 赖 以 生 存 的 隐 喻 》 志 着 隐 喻 在 认 知 语 言 学 领 o no 我 标
t e wo d.I s p p r y a p y n h h o e fc g i v i g i t s a d c mp rn t p o s o o y p rs i n l h a d C i e e a ms t t d h d i a e ,b p l i g t e t e r s o o n t e ln u si n o a g me a h r fb d a t n E g i n h n s . i o s u y i i c i s t e me a h rc lme h n s n h e s n . h t p o a c a imsa d t e r a o s i
英汉语味觉词语情感隐喻认知对比

( )laeg emes et od n n ug a t l h w 1Pes i w e w rs dl g aet t e s o v a a h l
mu hI m lv d c a oe .
英 汉 语 味 觉 词 语 情 感 隐 喻 认 知 对 比
胡 广耀
( 江大学 文理学院 , 北 荆 州 长 湖 摘 要 : 感是 人 类 经验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语 言 中 。 情 在 人 的抽 象 情 感在 很 大程 度 上 是 通 过 建 立 在 人 体 感 知 基 础 上 的 隐 喻 表 达 的 。 文 以味 觉 形容 词 的 隐喻 表 达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 本 对英 汉 两种 日常语 言 中 的 有 关 这 两 个 形 容 词 的 情 感 隐喻 认 知 在 共
就 让 我 聆 听那 美 妙 的音 乐 , 听 你 们爱 我 的 喃 喃 细语 吧 。 听 ( )w es i s 美 的微 笑 。 2 S et ml 甜 e ( )w ef gac oag l sms 甜 的橘 花 香 。 3S etr rn e f rneb so 甜 a o o () 甜的声音。 4甜 () 姑娘长得甜。 5这 2甜 — — 愉 悦 、 . 畅快 的感 受 。
( ) h sr S ci rh w r u esu a e. 1 T el e ’ onf ea adi p r o r p s o s ot s r g
失 败 者对 奖 品 的轻 视 纯 粹 是 吃 不 到葡 萄说 葡 萄 酸 。
( ) o e t es u r p yfrs me n h s a e 2 Hel k d a l d o r a e o o ew o mu t v o i g o h
英汉身体部位习语的对比

的游 离 部 分 , 是 英 语 总 词 汇 中一 个 必 不 面 命 ” 出 自《 经 ・ 雅 ・ 》 匪 面 命 之 , 而 则 诗 大 抑 “
可 少 的 组 成 部 分 ” “ 使 用 习语 就 很 难 用 。不
言 提 其 耳 。 表 示 教 导 方 式 不 仅 是 当面 指 亮 ” 习 语 在 我 国 民 间广 为 流 传 。 ” 等
ij — 4 j】 i}
.。 。 。。 。 。 .
语 言 学 研 究
英 汉 身 体 部 位 习语 的 对 比 ①
钱 毅 ( 北京 信息职 业技 术学 院南校 区 北 京 1 0 7 ) 0 0 0 摘 要 : 言是 文 化的 裁体 ,习语 则是 语 言的沉 淀和 精 华。 语 习语 具有 来 源广泛 、 简意胲 、 动形 象等特 点 。 言 生 由于地 理环境 , 文化 背景 . 宗教 信仰等方 面的不 同,民族 、 国家和地 区之间的 习语各 具特 色,习语 的理 解极易断 章取 义 。 虽然英 汉身体部 位的许 多 习语被大 家耳 熟能 详, 但对此类 习语 的理解也 有许 多误解 。 文章将对 英汉 身体部 位的 习语的 民族性 , 民同性以及 习语 的构成特 点加以对 比分析 , 借此加深对 荚 汉 文 化 的 了解 , 而 促 进 跨 文 化 交 际 的 顺 利 进 行 。 进 关键词 : 荚汉 身体部住 习语 民族 性 民同性 构成 特点 中 图分类号 : G71 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 号 : 6 3 9 9 ( 0 10 () 0 -0 1 7 - 5 2 1 ) 1 a一0 7 7 6 2
独 特 的 固 定 的 表达 方式 。 普遍 认 为 成 语 (e 道还 治其 人之 身” c a a d ( 净的手 ) st }l n h n s e 洁 表 表 ( 一致 地 ” 。 (rvr ) 故(l s n)格言( yn s po eb 典 a ui s、 l o s ig)和 成 语 之 一 , 示 “ 全 体 ) a
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

英有汉无的现象还反映在各自的与语言体 系里。英语中冠词用来表达特指或泛指的 概念,而汉语中却没有这类词汇。如: The sun is red. 太阳是红的。 A book is on the d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k. 桌上有本书。 He is a crazy fellow. 他是个疯子。
搭配对于翻译中词义的确定具有重要意 义,我们要 注意各词之间的搭配关系及 其搭配意义。
语法
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最本质的差异可以总结为英 语语法是显性的,即可以通过形式看出来词性、 语法功能和语法关系;而汉语语法是隐性的,即 汉语的此句从形式上看不出他们的词性、语法功 能和语法关系。 1、词性 英语的词性可以表现在形式上,相当数量的英语 词具有词性词尾。 名词词尾 动词词尾 形容词词尾 -ment, -tion, ism, -ness -en, -ize, -fy -al, -ful, tive 除词尾外,冠词在英语句子中非常重要,它是标
再者就是汉语体系中含有量词,而英语体系里却 只有数字,没有量词的词类范畴。如: 一轮明月 a bright moon 一支铅笔 a pencil 一架飞机 a plane 一所学校 a school
2)英有汉无 一些英语国家特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在汉语中也找 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这就造成了英有汉无的词 汇空缺现象。例如二十世纪初,西方的一些先进 理念刚刚传入中国,出现了一些新词,如 science, democracy,都是汉语中所没有的,最 初人们只好音译为“赛因斯”和“德莫克拉西”,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才逐渐翻译成“科学” 和“民主”。再如: humor logic jeep romantic 幽默 逻辑 吉普车 浪漫,罗曼蒂克 win-win e-mail 双赢 电子邮件,伊妹儿
英汉垂直空间维度词的认知隐喻对比研究

1 99 2: 5 7 8~ 5 81)
消 极 的 ,如 :i n l o w h i g h s p i r i t s ( 情 绪 低 落) ,f e e l
“ 隐喻普遍 存在于我们 日常生 活中 ,不但存 在于语 言中 ,
而且存 在于我们 的思想和行 为 中。我们 日常 思维和行 为所 语词典 》 《 柯林斯C O B U I L D 英语词典 》。 ( 本文 的语料除有 依赖 的概念系 统从本质上 说都是 隐喻性的 。”即 “ 隐喻 是 特别标 明外 ,均来 自上述语料) 我们对 一切抽象概 念范畴进 行概念化 的有力 的认 知工具 。
地 面 上 方 和 地 面 下 方 对 人 们 影 响 的 显 著 不 同 造 成 的 , 也 与
空 间隐喻是人们用 清楚 的、具体 的空间经验建 构复杂 地 面 上 方 和 下 方 的 严 重 不 对 称 有 关 。地 面 上 方 主 要 是 虚 的、抽 象的概念 的过 程, 是一种 以人类 空间经验为基础 的 空 ,下方 主要是厚重 的陆地和海洋 ,人往上移 动或者受 到 认知方 式。在所有 隐喻 中,空间隐喻对 人类 的概念 形成具 陆地 的 阻 挡 , 或 者 受 到 重 力 的 引 力 而 容 易 跌 进 海 洋 或 深 坑 有特别 重要的意义 ,因为 多数抽象概念 都是通过 空间隐喻 中受到伤害 ,这 是形成我们对 “ 高 、低 ”和 “ 深 、浅”认
隐 喻 是 通 过 人 类 的 认 知 和 推 理 将 一 个 概 念 域 系 统 地 、对 应
二 、垂直空间维度词的维度特点
任 永 军 、腾 向 农 ( 2 0 0 1 :2 3 )指 出 , 之 所 以 能 分 出
地 映射 到另一个概 念域 的结果 ,抽象 性的语义 主要是 以空 “ 高、低 ”和 “ 深 、浅 ”这两组相 反的维度 ,是 由重力在 间概念为基础跨域隐喻而成。” ( 王寅 ,2 0 0 7 :3 0 5 )
英汉名词性人体隐喻之比较

英汉名词性人体隐喻之比较作者:张树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2期摘要:人体隐喻以其精辟、形象、生动的特点,牢固地确立了它在英语使用中的重要地位。
名词性人体隐喻化认知,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经过英汉两种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折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展现出迷人的魅力。
因为语言就是一种世界观,人们一旦习得了这种语言,也就把其中包含一切文化观念、文化价值、文化准则、文化习俗的文化符号,深深地溶进了自己的思想行为之中。
因此,英汉两个民族在通过人体隐喻机制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时,便对世界做出了不同的切割和处理,使世界呈现出多样的色彩。
关键词:人体隐喻;比较;英汉;名词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92-03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是人类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并认识世界的基础和手段,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
远古时代,几乎所有的自然活动都被赋予人类活动的特征。
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人类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人类总是拿自己的身体当作认识世界的媒介,以人体及其器官为出发点,把对身体的认识映射到其它目标域中,在两个概念域之间确立相似关联,用隐喻化的认知方式去推论认识不熟悉的事物,从而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
这种以人类身体经验为基础形成的隐喻,在人类认知的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人体名词的隐喻义人体名词包括人体部位名词如头、眼、脸、口、手、脚、腿、背、胸等和人体器官名词如心、肺、肝、胆、肾、肠等。
从语义角度,人体名词分为两大类:人体名词的本义,纯粹表人体义;人体名词的隐喻义,表示非人体义。
大部分人体名词除了其指人身体部位或器官的本义之外,一般都有隐喻义。
隐喻义,即在词的使用过程中,由本义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成为词的一个固定义位的意义。
人体名词的隐喻义指的是人体名词在人体器官或部位义项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各种隐喻义,既包括人体器官或部位意义,也包括非人体器官或部位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人体词语认知的对比分析
【摘要】本文以英汉人体词为研究对象,从认知的角度,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和实体隐喻理论对英汉人体词在结构、隐喻意义、隐喻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英汉人体词在结构上异大于同。
在隐喻意义上,相同的喻体其隐喻意义有同有异;在隐喻机制上,隐喻意义因取象视点的不同而不同。
本文还指出造成英汉人体词异同的认知原因一一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异同以及语言结构本身的因素。
【关键词】人体词认知隐喻文化差异
一、引言
在过去的20 年中,传统的语言学受到了挑战,它不能解释一些语言现象,所以认知语言学便应运而生。
它描述和解释语言构造,并分析其认知功能基础。
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汉语言进行分析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英汉人体词语在结构、隐喻意义及隐喻机制等方面进行对比,旨在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探究造成差异的认知理据。
人类最初的生活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由此而派生出了实体隐喻。
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
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
实体隐喻最典型的和具有代表性的容器
隐喻。
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身体分界面、里外等。
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
二、英汉人体词语的对比
(一)结构对比
1.HBW+HBW
当我们表达感情或传达信息时,不仅仅使用一个HBW ,有时使用两个或多个强调作用。
在英汉语中,“ HBW+HBW ” 都比较普遍。
在汉
语中,这种结构通常直接由两个人体词构成,形成并列结构,如:手足、嘴脸、唇舌、唇齿。
而在英语中,这种结构比较少,通常由两个人体词用“and “连接起来的情况比较多,如:“ heart and hand”、“ heart and soul”、“ eyes and ears”,etc。
而其他由“ N-N ”(两个名词相同)的结构中,英汉语中看起来
意义相同,如:心连心=heart linked to heart ;面对面=face to face,etc。
不同之处:在汉语中,这种结构的连词通常为动词,即
“ N+V+N ”在英语中,大多数都是介词,结构为:N+Prep+N , 而且
英语中通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构:have+HBW+prep+one 's +HBW 来组
成隐喻,如:have an eye in one' s head有眼力)。
2.颜色词+HBW
英汉语中由“颜色词+HBW ”的例子很多。
在汉语中,
有红脸、黑心、红眼病、黄脸婆等。
英语中有:red eye、blue
eye、black bone、blue nose、yellow belly and green
hands 。
这种人体词在搭配上一样但意义有区别。
“红脸” 指“腼腆的”,在英语中,我们使用have a red face (有一个红脸)来表示。
而在汉语戏剧中,红脸代表“ loyal and brave ”而“白脸”意思为“ hypocrisy,sinister and insidious ” 所以汉语有“一
个人唱红脸,一个人唱白脸”之说。
但在英文中,很少有这样的结构。
汉语“红眼”指的是“嫉妒” ,但英语中“ red eye” 指的是“ a
plane which fly in the evening ”。
3.数量词+HBW 这种组合形式汉语比英语较为多见,反映了这个国
家的
文化,如:“a” “or” “一” +HBW。
英语中,使用“ by+a+HBW ”指一点儿,如“ by a nose” “by
a neck” etc。
汉语中“一+ HBW ”非常普遍,^口:一
面之交,一弹指间,等。
当表达“非常危险”时,英汉语同样用法。
如:hang by a hair(千钧一发),etc。
4.“ two ”或“ =” +HBW
英汉语中,这类词一般含有贬义。
如,“两面三刀” ,“ have
two left feet ” (笨手笨脚)等。
汉语中,其他词:“二皮
脸”“二眼”“二郎腿” 等。
汉语中“三” 表示许多,如:“三头六臂” ,“三寸不烂之舌” ,而“三只手”指小偷。
上面我们分析了三种人体词的结构,发现异大于同。
“异”集中在两方面:语法结构以及意义。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一个词能很容易新生成其他意义。
词的意义也可以更加拓宽。
所以人体词以人体器官为原型,扩展其意义。
通过结构上的对比,我们发现英汉语中此类结
构的词甚多,也很活跃。
造成此差异的理据为语言内在结构的约定俗
成。
(二)隐喻意义的对比分析
1.相同实体,但意义不同汉语中,“拖后腿”“插一脚”“一肚子的火” “抽血”在翻成英语后意义有所改变,也就是说,他们的隐喻意义不同。
如,“ pull somebody ' s leg”并不指“拖后腿”而是
指“取消别人或与别人开玩笑” 。
2.相同实体相同的意义有许多人体词有相同的本体,英汉语隐喻意
义也相同。
如:heart和“心”不仅原义相同,其隐喻意义也相同,如:
倾心=to give one ' s heart to; 伤心=to break one' s heart。
跨语言及跨文化交际的相互影响也导致人体隐喻的相互借用。
汉语中,许多词从英语中借用过来,如:(1)“口齿” 指the“express ability ”;(2)“眉目”指“ case or condition”。
上面我们用本体隐喻理论分析了英汉语的隐喻意义。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相同的人体词其隐喻意义也有异同。
(三)隐喻机制的对比分析由于文化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各个国家知识结构不同,所以当隐喻生成时,其原型范畴和目的范畴不同。
即人体隐喻的思维方式和机制并不一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相同的取象视点取向视点是指联想中介,是一种隐喻思维的视角
和中心
映射。
在英汉人体词语中,heart (心),eye (眼),head (头)是最容易与其他词搭配的。
所以这些词被广泛用于组成隐喻。
而且,其取向视点也相同。
“ heart”和“心”有表达思
维的功能。
所以用它来隐喻思维与感情。
我们用“眼”
“ eye ”
来看,所以用来表达特殊感情。
所以,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Head “头”是用来思维的器官,所以用来表达欣赏。
英汉语中人体器官都用来表达人的感情:英美人喜欢用
“breast,bosom,chest and bone” 来表达感情如:a troubled anxious breast (心烦意乱)。
2.不同取象视点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差异,不同国家在隐喻上
有不同的取向视点。
如:汉语喜欢用“梅花”来组成隐喻。
但日本人喜欢用“樱花” ,而西方人喜欢用“ violet and tulip ” 来组成隐喻。
另一原因是认知差异。
说到人体词,相同的词会表达不同的喻体。
如:汉语中,“她的脸红得像苹果” ,“她的脸像苹果一样红” ,我们是用其形状及红色来表达其相似性。
英汉人体词语的差异可以归纳如下:词语语义结构的差异以及隐喻取象视点的不同,主要的论据为认知和文化。
在跨文化中,在某种程度上人体手势的特征也有些重叠,但由于不同国家地理历史习惯及心理因素,不同的人体词其意义也有差异。
三、结论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人体词进行研究,分析了其相似性与差异性,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及实体隐喻理论,主要对英汉人体词进行了三方面的对比分析:结构,隐喻意义和隐喻机制,得出了以下结论:(1)结构上异大于同;(2)相同的本体其隐喻意义有同有异,不同的本体隐喻意义不同;(3)由于取象视点不一样,其隐喻意义有差异。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