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体词语的语言现象考察
英汉人体词“eye(眼)”的隐喻研究

[ 中图分类号 ] 1 m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62 2720 )2— 0 8 0 17 —11(09 0 07 — 2
点, 以及英汉语 中关于“】( ” e 眼) 的隐喻投射表达的差异 。
人体词隐喻化包括三种类型 , 即人体域到非人体域 的结 构投射 , 非人体域反过来到人体域 的投射 以及人体域 内部两 个器官之间的投射 。 J L 参照这种分类 法 , 4 结合 “y( ” ee 眼) 的隐 喻类词意义的特点 , 本文将人体词“y( ” e 眼) 的隐喻表达 的产 e 生主要分为“y( ” ee 眼) 向非人 体域 的投 射 、ee眼 ) 向人体 “y( ” 域内部其 他器 官之 间 的投 射两 种 , 从这 两个 层面 考察 “y ee ( ” 眼)的隐喻 化投射 的特点。 ( )ee 眼) 向非人体域 的投射 - “y( ” 眼睛是人类的视觉器官 , 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 的重要来 源。人类将对人体眼睛的认识广泛用于多种非人体概念域 。 ee 眼) 向非人体域的投射 可以分为对具体域的投射、 y( ” 对抽 象域 的投射和空间域 的投射 。 1“ e 眼)对具体域的投射 、e ( ” y 人体名称最 早被用 于指称具体 物体 的相 似部位 。在英 汉语 中, 由人体域 向非人体域中具体域的投射主要表现 这种 为无生命的实体。眼睛 凹陷于面部上 方 , 形状 如洞孔 , 因此 这一特征常被投射到其他非人体领域 的事物 上去 , 从而扩展 出“ 洞穴” 的隐喻义 。英汉语 中都有 以“y( )来 比喻其他 ee 眼 ” 形状如眼孔之 物。汉语 中无 生命 的实体 有 “ 眼、 眼 、 针 风 窗 眼、 泉眼 、 眼、 眼、 炮 枪 猫眼 、 虫眼” 。英语 中有“ e f o . 等 y oa a e pt
人类认知核心词表研究

人类认知核心词表研究摘要:核心词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个极其重要工具与手段。
对斯瓦迪士基本词表、雅洪托夫核心词、多尔戈波尔斯基北欧语言核心词、南岛语基本词汇数据库等人类认知核心词表进行梳理,探讨Swadesh核心词表的来龙去脉,有利于语言比较研究。
关键词:语言;人类认知;斯瓦迪士词表1. 引言语言是人类认知事物、描写世界和认知世界的工具[1]。
词不仅是语言的物质表现形式之一,更是概念结构的表现形式, 是语言认知活动的基础。
换言之,概念是词义的基础,词义是概念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词又通过概念来反映世界上的事物或现象[2]。
人们通过词汇认知事物,并对其进行概念化。
因此,人类认知核心词成了人们认知世界的一个极其重要工具与手段。
2. 人类认知核心词表2.1斯瓦迪士词表斯瓦迪士词表(Swadesh Wordlist),是由美国语言学家莫里斯•斯瓦迪士(Morris Swadesh, 1909~1967)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所提出的一个人类语言认知词表[*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含博士后研究)项目(留金法[2014]5050号);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英汉语序语法化及其演变规律研究”(12YBA265);吉首大学博士基金项目(编号:jsdxxcfxbskyxm201217)。
根据对比分析不同语言之间核心词的同源关系,就能大致判断出语言之间的亲疏远近,同时,这些核心词汇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速率,而分析两种语言中核心词汇的不同比率,则可以推算出它们之间分化的大致时间,并因此提出了语言年代学概念及相关公式和方法,对语言系属关系比较与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斯瓦迪士词表(Swadesh Wordlist)是单纯为测试同源词建立的词表,后人称之为核心词表。
但在世界范围语言历史研究中,斯瓦迪士词表却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成为语音、词汇、语法,特别是跟历史演变相关的语音史、词汇史和语法化研究的基础词表[3]。
对于世界范围的语言来说,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大多数词在大多数语言里都是核心基本词,它在语言年代学的统计上有一定价值,对于人类语言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摘要:Taboo word(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存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
目前,中英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所谓的文化休克,因此了解哪些话语是被禁止的是十分重要的。
英汉禁忌语在语言和词汇层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的迥异。
为了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们必须提高对禁忌语的了解,并且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在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
关键词:禁忌语不同点文化成因。
一、定义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18 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 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taboo),并将该词引入英语,并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使用。
顾名思义,所谓禁忌语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人们说某种话,或忌讳人们说某种话。
二、禁忌语的演进原始时代——愚昧(ignorance),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不足, 人们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能理解甚至困惑、恐惧。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
人们竟以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 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
他们盲目的崇拜迷信语言的力量, 认为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 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 反之则得到庇护。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促成了禁忌语的产生。
封建时代——偏见(p rejudice), 中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都以等级森严著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黎民百姓的言语都要受到限制, 他们不允许使用上级的所谓高贵语言表达, 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于是, 禁忌语随之产生了。
现代社会——民主(democracy),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
现如今,人们愈来愈注重人类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愈来愈追求平等和自由。
汉语“头”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

汉语“头”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作者:王坤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4期摘要: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
隐喻对“头”的语义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头”的本义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向具体域、空间域、时间域、抽象域的投射,对“头”类词语进行了转喻分析,综合描述了“头”类词语的词义演变方式。
关键词:“头” 隐喻转喻一、隐喻中国传统语言学一直将隐喻归于修辞学范畴,隐喻被认为是背离正常语言形式,寻求语言生动性、形象性的修辞手段。
但是,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隐喻并不是脱离明喻而存在于文学语言中的独立修辞工具,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语言想象,还是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
隐喻指通过一事物理解和解释另一事物,是把一个领域(来源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领域(目标域)的认知方式。
人类在认识世界时,往往把熟悉的、已知的、简单的、具体的范畴投射到陌生的、未知的、复杂的、抽象的范畴中去,利用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似性,通过隐喻和映射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新事物。
例如:人们通过“金钱”这个相对具体的的领域去认识、理解相对抽象的“时间”。
“金钱”与“时间”之所以能隐喻,是因为两者存在“可转移、可浪费、可节约”等相似点。
早期人类的一种典型的思维特点是把人自身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用自己的身体来感知外部世界。
当认知进入更高级阶段,人类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已经熟悉的东西,例如人自身的身体和器官,来描述其他新事物,尤其是那些无形的、抽象的事物。
这符合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人类的认知经验是隐喻应用的心里基础,同时隐喻又是人类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促进认知的发展。
“头”作为人类身体一个重要而显著的部分,是人类赖以实现隐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源域。
二、“头”类词语的隐喻分析《说文解字·頁部》:“頭,首也,从頁豆声。
英汉身体部位词的隐喻研究——以“eye(眼)”为例

e e: t e o Y r a wi h h c o e s e . y h b di o g n 1 t w i h n e s
语 言应用 研究
淘
英汉身体部位词的隐喻研究
以 “ y 眼 )’ 例 e e( ’为
口朱 琼
摘 要 :隐喻 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文化及 思维的一种表现形 式。隐喻无处 不在 ,它是人类认 识事物 的重要手段 。从本质上说 ,隐喻就是 一个 由始源域映射到 目标域的过程 。本文主要基于L k f J h o 的概念 a o f ̄ o n n c f s 隐喻和映射理论 ,通过对身体部位词英语 “ Y ”和汉语 “ ee 眼” 所产 生的隐喻 性语料 进行分析 ,从而揭示 “ y ee
( og , itnr f ot p rr nlh 9 8 5 ). L nmm D coa 2 i yo C ne o yE g s ,1 7 :3 9 m a i
( )概 念 隐 喻 一 汉语 《 辞海》从 眼的构成及 功能方 面对 眼 的概 念进行 L k f和 Jh s n( 90 a o f o n o 18 )提 出 了概 念 隐 喻 理 论 , 认 了详 释 , 如 :视 觉 器 官 。 由 眼 球 和 眼 副 器 组 成 。 眼 球 是 视 为 隐 喻 意 义 是 两 个 处 于 不 同范 畴 的 概 念 相 互 映 射 产 生 的 。 觉 器 官 的 主 要 部 分 , 其 内 的视 网 膜 有 感 光 作 用 。 ( 海 , 辞 人 们 日常 生 活 中 通 常 参 照 他 们 熟 知 的 、有 形 的 、具 体 的 概 2 0 : 4 3 ) 05 7 7 念 来 认 识 、 思 维 、 经 历 和 对 待 无 形 的 、难 以定 义 的 概 念 , 许 多 与 “ ” 有 关 的 意 义 正 是 从 “ 觉 器 官 ”这 一 眼 视 形 成 了一 个 不 同 概 念 之 间相 互 关 联 的认 知 方 式 ( 艳 芳 , 赵 概 念 意 义 引 申 出来 的 , 如 汉 语 中 的 “ 眼 、 枪 眼 、 泉 眼 、 针 2 0 ) 。潘 红 英 ( 0 8 5 )指 出 , 隐 喻 的始 源 域 与 目标 锁眼 ”等 等 ,常被人 们用来描 述具体物 体的相似部 位 ,如 05 20 : 5 域之问存在着对 应关系 ,这 种对应关系就 是一个概 念,隐 身体上或 者物体上 的小洞 、小窟 窿等 。英语 中也有类似 的
反映人体器官的词语及其文化因素-论文

“
一步 一趋
“
一 下子 想 达 到极 高 的程度 叫 一 步 登 天
” “ ”
。 ,
“
比
喻利 用 亲密的关 系和感情 牵制 别 人 的行 动叫 拉 后 腿 或 扯后 腿
,
四 人 体 的 五 脏 六 腑 是 重 要 的内脏 器 官 古 人 把 心 当作 思 维 器 官 凡 是 思 想 器 官 和 思 想感
”
,
瞳 目结舌
”
入 神 时是 目 不转
“
“
”
。
东 西 太 多 眼 睛看 不 过 来谓
“ ”“
,
目不暇 接
”
,
复杂 纷 繁 的 东 西 使 眼 睛 感 到迷 乱 谓 眼 花 缭 乱
“ ”“
目迷 五 色 川 令 人 目眩
,
事情 十分迫 切 可 以 说 迫在 眉 睫
目光如 炬
” “
燃眉 之 急
目光 短 浅
秀 喻 长得 漂 亮
“ ”
眉 目清
一 饱 眼 福 喻有 运气看 到 许 多东西 形 容不 识字 的 人 为 目不 识 丁
“
形 容看 书
语言 文 字应用
看 得快 为 一 目十行 喻盲 目办事
,
。
“
”
眼 睛很有 神采 为 目 光炯 炯
“
“
”
“
闭 塞 眼 睛 捉麻 雀 比 喻 自 己 欺 骗 自 己 也
情等都 说作 心
“ ”“ ”
“
根 据脏 象 经 络学 说 心 与精 神 和 思 维 活 动 有密 切关 系 可 以表 现 人 的 种种 内
”
、
,
,
心 活动 高 兴时 心 花怒放
詈语转化为亲密语言的考察

詈语转化为亲密语言的考察本文首先阐述了詈语生成的语境和文化心理,然后对詈语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是如何被用作亲密语言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归纳,考察了这种现象的分类、特点和作用,最后考察了詈语转化为亲密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
标签:詈语语境亲密语言一、引言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如何运用语言,能彰显出个人的品德与文化素质。
有时候用脏话或詈语也能表示互相之间的亲密关系。
这正是所谓“亲极则恶,疏极则敬”的语言现象。
一般情况下,脏话是不能随便用的,但在特定的语境下这些话不但没有恶意,反倒能增进双方的感情。
詈语存在于每种语言中,它是语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但是人们囿于传统观念,很少正式谈及它。
课堂上不教,词典里不收,研究者更是寥寥无几(胡士云,1997)。
人们为何要使用詈语?动机复杂多样。
或因为仇恨、憎恶;或因为关心、亲昵;或因为解困自保;或因为消气泄愤;甚至毫无因由,只是语言习惯而已。
考察使用詈语的动机,同时也能洞悉詈语的作用。
许多毒咒恶骂,确实是一些人的性格粗野,品德恶劣,人格低下的反映。
这种詈骂只能挑起事端,破坏事业,践踏人际关系,结果伤害了他人,同时也作贱了自己。
但另有一些詈语,却又是秉承大义,心怀善良,也是性格幽默,言语机智的反映。
第二种詈语,既可伸张正义,指斥顽愚,又可关爱他人,保护自己,有时还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成为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江结宝,1999)。
本文将对这种现象进行考察。
二、詈语产生需要特殊语境语境是语言运用的舞台,语言的表达时时刻刻都会受到语境的影响。
“橘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里说出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马云霞、温伟华,2007)。
詈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言语交际中时有发生。
人们通常视詈语为不良行为,有失大雅,所以往往对其嗤之以鼻。
不过,詈语还有其在特殊语境下的特殊含义。
在这些特殊的语境下脏话不“脏”。
因此,在考察特殊语境中的脏话意义时,会发现詈语在特殊语境下的得体性(张发祥,2007)。
人体词“手”和“lot”的认知语义研究

人体词“手”和“lot”的认知语义研究杨彦宝【摘要】通过对汉语的“手”和彝语的“lot”的语义比较,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依据,揭示了汉彝两种语言中具体的人体词的隐喻认知过程,发现两种语言的人体词在语义发展上具有较多的共性,由于语言使用环境的不同,语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1)002【总页数】3页(P137-139)【关键词】人体词;手;lot;语义【作者】杨彦宝【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认知语言学认为抽象概念是通过人的身体对物质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隐喻是这一过程中重要的认知方式。
语言中的人体词直接反映了人认知世界的过程和规律,所以,人体词的多义现象受到了众多语言学者的关注。
手是人最早认识和了解的身体部位之一,是所有语言里必不可少的核心词语。
在美国语言学家Morris Swadesh 于20世纪50年代编定的英语核心词《百词表》中,“hand”(手)居第48位。
本文试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对汉语的“手”和彝语对应词“lot”*本文的彝语使用彝文注音符号表示。
进行考察,就它们的意义体系进行深入细致的解析,具体而有代表性地揭示人体词语的语义特性和演变规律。
语料主要源自《彝汉大词典》、《当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和彝语在线网站。
一、“手”和“lot”的原型意义原型是用于描写语义范畴和语言意义的认知概念,原来表示“物体范畴最好、最典型的成员,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如麻雀就比鸵鸟和企鹅更属于‘鸟’的范畴。
”(赵艳芳2001,P60-61)由于认知范畴是作为认知概念储存在人的大脑中,其外部表现为语言中的词。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认知范畴与词义是等同的。
自然,范畴的扩展也就带来了词义的扩展,多个范畴交叉的结果就形成了多义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人体词语的语言现象考察提要人体词语是汉语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存在着丰富的语言现象。
本文立足于丰富的语言材料,以举例分析的方法归纳其语言现象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认为人体词语的语言现象一方面与语言内部自身的发展变化相关,其中涉及语法化、隐喻、映射等内容;另一方面与人类自身的认知心理有关。
关键词人体词语、语言现象、语言变异、变异原因一、引言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于根元在自己的专著《留心各种语言现象》中有一篇名为《有趣的“手”》,在文中,他列出了有关“手”的几个特殊的语言现象,“手”是人体词语中的一个常见词,它在实际的运用中是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人体器官词语的,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语言变异现象。
同“手”一样,其他人体词语也存在很多的语言变异现象,这些现象很值得我们进行研究。
人体词语指的是词汇中含有人体器官构成的词。
语言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体词语来源于人类自身,因此与人类密切相关。
关于人体词语,学术界也做了很多研究,如文雅丽(2004)对人体头部同称器官词,即以“眼”与“目”、“口”与“嘴”、“面”与“脸”、“头”与“首”、“牙”与“齿”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历史来源、义项分布、构词特点、语义语用等进行系统的分析描写;李佳(2006)指出人体器官名词分为单义器官名词和复合义器官名词,认为只有单义器官名词有量词用法,并对其进行量词分类和详细阐述。
另外,还有人体词语的语法化以及与其他民族的人体词语的比较研究,在此不做一一介绍。
本文着重从各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出发,进而归纳出人体词语在使用中发生变异的原因及规律。
人体词语的词性都是名词,在单独说的时候就仅仅表示其本义,但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人体词语则在其本义之外还发生了一些变异。
人体词语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怎样的语言变异现象?这些语言现象有哪些特点?出现这样的语言变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实际应用中有何语用效果?本文将试着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语料来源:一是来自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语料库资源;二是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实际用例;三是借鉴一些相关文章的用例。
本文将通过举典型例子进行归纳分析的途径来展开研究,并针对语言现象的特点考究其原因。
二、语言现象2.1人体词语一般语言现象人体词语的一般语言现象是指在语言应用中没有发生语汇、语义和语法方面的明显变化的语言现象。
(1)巴顿的头撞在了车顶部菱形灯的尖角上。
(2)他感觉脸上滚烫的无法,也无法睁开眼睛(3)突然,昏睡中的蒋经国嘴里发出一串含糊不清的声音。
(4)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手拄破棍,仰天长号,其状极为凄惨。
(5)经淮阴、南京等医院诊断:腰五椎、骶一椎破裂,造成外伤性瘫痪。
(6)在一次施工中,他救了战友,立了功,可自己的腿砸断了。
(7)五分钟后又从原路滑入底层,脚刚着地,随着一声威严的“站住!”在以上列举的几个人体词语的一般语言现象中,可以观察到其中的人体词语词性为名词,表示的是人体器官的意义,没有其他特殊的用法和含义。
如“头”指的就是人的头部,“眼”指的就是人的眼睛,以上例子中的人体词语就是其本义在语境中体现。
2.2人体词语的语言变异现象语言变异(language deviance)是指偏离语言常规(linguistic norms)的语言形式。
这种语言形式可以产生比较突出的语用效果,可以满足比较复杂或者比较特殊的语用要求。
Geoffrey Leech在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中提出了八种语言变异形式。
即词汇变异、语音变异、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语义变异、语域变异、方言变异和历史时代变异。
1人体词语作为汉语中的基本语汇,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并且其使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因此,人体词语发生语言变异是很正常的。
人体词语的语言变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语义和历史时代上。
由于汉字系统结构的一个特点是不使用“变音”的办法也能构词、转化词性和实现语法功能,这一点区别于拼音文字,拼音文字是用变音的办法构词和转化词性的。
所以,汉语发生语法变异现象与语音的关系不大。
另外,从汉字的书写结构系统看,书写有规律,形体差异度高,是汉字书写系统的重要特点,也因为这一个特点,使得字与字之间区分明显,个性突出,所以在考察人体词语的语言变异现象是可以不考虑书写变异这个因素。
此外,本文是从汉语整体视野来看人体词语的语言变异的,语域变异和方言变异可以不做考虑。
人体词语语言变异的具体表现如下:2.2.1人体词语量词化人体词语量词化是指人体词语由名词变成人体器官量词。
戴清娥把汉语人体器官量词分为原型人体器官量词和非原型人体器官量词。
2原型人体器官量词是指人体器官量词通过人体词汇转义后,获得量词的功能,具有表示计量单位功能和特征,表示事物性状相对独立的个体单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量词。
3这类量词可以分为外形特征类和替代类两种。
外形特征类,如:(8)上差不多每隔十公尺就有一眼油井的现象,充分说明了当年产油的盛况。
(9)全县在抗旱中修造了八座水库,挖出了一千零七十七眼山泉(10)院里有一口井,井边正留着一只麟趾底鞋。
(11)奶奶家的那口大铁锅用了十年了。
(12)它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生动地反映出欧洲社会发展的轨迹。
(13额木尔的几个屋顶上插了红旗,每面红旗上都写着天棚里的人数,等待着救星。
“一眼油井”、“一千零七十七眼山泉”中的“眼”已经不再表示“眼睛”之意,但用“眼”而不用其他的人体词语来形容“油井”和“泉眼”是因为“油井”和“泉眼”的外形特征和人眼有相似性。
同样的,用“口”来形容“井”和“铁锅”,用“面”来形容“镜子”和“红旗”也是因为它们在外形特征上的相似性。
外形特征类的人体器官量词着眼于事物呈现的外在形状,往往以某种具有该种外形特征的典型事物作为参照物。
4替代类,如:头:(14)这一天将近黄昏,一头小羊溜进了我们住的院子。
(15)这一年的腊月二十九,普米老人阿达用竹尖扣子在燕麦地里捕到一头野猪。
(16)官道上有个赶脚的,是个十四五岁的男孩,牵一头小毛驴,驴背上搭一条印花土布被子。
(17)于是,谷秸也给我制造了一头水牛。
1黄家修赵彦春《语言变异及其语用效果》现代外语1996年第四期12-13页2戴清娥《汉语人体器官量词的分类与认知阐释》宁波大学学报增刊3曹丹《中英人体器官量词认知比较》宿州学院学报2007年79页替代类是根据事物最具代表性的局部来表示其整体,即人类认知的突显原则(salience principle)。
“头”是位于人体最上部,动物最上部或最前部,包括了口、鼻、眼等最具特性的器官,最能导向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因此,用“头”来计量许多动物就是基于其强大的替代作用。
非原型人体器官量词在量词的语法化过程中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完全具备量词的语法功能,它们作为量词的语法功能必须依赖其原始语义才能完成。
曹丹把非原型人体器官量词度量衡类、借代类、可容类、和可附类四种。
1度量衡类,如:(18)他手里拿着书,在那块巴掌大的地上踱来踱去,眼睛不时地瞄一眼手忙脚乱的陈倩。
(19)他们俩之间只隔了一指宽的距离。
度量衡类人体器官量词是借用人体某一器官作为标准,计量事物的高长宽等外部特征。
以上例子就是用“巴掌大”和“一指宽”分别表示地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
借代类,如:(20)的确,他弹得一手好钢琴,水平完全可以参加室内乐的演出。
(21)他爽朗地笑着,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
借代类人体器官量词一般用来计量动作,是指动作凭借的工具。
如以上例子中的动作“弹”、“讲”凭借的工具是“手”和“口”。
可容类,如:(22)父亲说的伤心,女儿即使有一肚子的怨愤,也只好咽着不说。
(23)“我蔡锷病弱之身,只有一腔热血,不为共和洒,为谁洒?”(24)人人都想有一口白牙。
可容类人体器官量词是把人体器官当做容器,用来计量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以上例子中的“一肚子”、“一腔”、“一口”就是可容类人体器官量词。
可附类,如:(25)她瞧见自己的一头黑发,小小的红色发卡。
(26)他刚刚跑步回来,一脸的汗。
可附类人体器官量词表示事物所附的处所,如上例中的“黑发”附在头上,“汗”在脸上。
2.2.2语义的变异——多义性人体词语在词性上不仅仅是有量词化的特点,还有动词和形容词的词性变化因这些变化都伴随着语义的变异,所以本文不对人体词语的其他词性变化做详细阐释,但可以通过考察其语义特点的同时观察其词性的变化。
人体词语的语义具有多义性,如:头:(27)在一切存在着毛病的部队中,三个步骤中,头一个是首先重要的。
(28)谢导演说,独立制片厂不愿拍当局提供的本子,于是就拍纯娱乐性的影片,但拍来拍去,无非是"四头"片,即拳头(打斗片)、枕头(色情片)、噱头(喜闹片)、鬼头(鬼怪片),题材大同小异。
(29)他时我们公司的头儿。
眼:(30)当'破鞋'的女儿就更加困难:伙伴们不敢接近她,同学家长更是另眼相待。
(31)还是星儿心眼好,处处想着别人。
嘴:(32)沈妈的嘴巴再甜,甜到后来就显得有点多嘴了。
手:(33)保佬虽是百般柔弱,长大后却学了一手好山歌。
(34)这手踩水绝活,别说见,我连听都没听过。
(35)走到这幢楼正对面,老头并没有随手穿过马路。
(36)你以为我亲手给你找对象心里好受吗?(37)他刚买了一部新手机。
腰:(38)虽说有小姐妹撑我的腰,但我总是害怕。
(39)有一股泉水从山腰涌出,汇成清溪。
脚:(40)可是在舞台或银幕上还可以看到,有人把我们的战士扮演成粗手粗脚、没有文化教养的样子。
(41)无边无际的灯海,从山脚下,一直延伸到遥远,遥远。
肚子:(42)这年头,喝凉水都塞牙,谁肚子里没有火气?(43)别看他才高小毕业,肚子里可存了不少墨水,化学、数学、建筑学、经济学样样通!(44)浑身是油,满脸是汗的梁星明从机床肚子里钻出来,尴尬地出现在她的面前。
以上例子是部分人体词语的多义现象,如“头”可以表示“最先的”,也可做词尾,无义,还可以表示某单位或集团为首的人。
“手”的用法非常灵活,可以表示便捷的意义,如“手机”,还可以表示与手无关的意义,如“一手好山歌”、“这手踩水绝活”分别是与嘴和脚相关的,但却可以用“手”来表示;过马路也可以用“随手”,但没有“随脚”的说法。
“眼”并不长在心上,却可以说“心眼”,实际上表示的是人心或人的思想;“另眼相待”也不是说要用另外的眼睛来看,而是指要换个视角对待。
每个人只有一张嘴,但却可以说一个人“多嘴”,表示贬义爱管闲事。
“撑腰”不是真的去撑人的腰,而是表示支持的意思;“山腰”是表示山的中部而不是说山真的有腰部。
“粗手粗脚”也并非指人的脚、手很粗,而是表示人不细心之意。
“肚子里有火”实际上是指心里有火,所以“肚子”在这里指人心;“肚子里有墨水”也不是表面义而是是指人知识丰富;“机床肚子”指机床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