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论文
农村初中生抑郁焦虑症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论文

农村初中生抑郁与焦虑症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摘要】目的为了解农村中学生群体中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抑郁症状与焦虑症状的发病率,探讨致病相关因素。
方法以横断面调查方式,采用美国国立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由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所中学1349名1-3年级的中学生整群进行普查。
结果调查1349人,有22.61%的有抑郁症状,11.42%的有焦虑症状,有21.3%的有抑郁伴有焦虑症状,其致病原因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离异或死亡,学习压力有显著关系。
结论抑郁与焦虑症状在中学生群体中发生率较高,罹患率22.60 %,其中男生676例,女生673例,男女之比无显著差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希引起全社会及家庭的关注。
【关键词】初中生抑郁焦虑调查分析中图分类号:r74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364-02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survey he xinchu he xinyun li liwen jiang zhiyong li huizhipengzhi ehexun(psychiatric disease hospital of hunan province, hunan anhua 413522)【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econdary school population in rural mental health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ndanxiety symptoms, the incidence of disease-related factors. methods to cross-sectional survey method, using the stream called the national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ces-d) and prepared by the zu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the 2 secondary schools 1349 students in grades 1-3 cluster census. results of survey 1349 people, 22.61% hav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11.42% have anxiety symptoms, 21.3% of the depressive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anxiety, its causes and family economic status, parental separation or death, the pressure ha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 conclusion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in a high incidence of secondary groups, prevalence 22.60%, of which 676 cases of male and female 673 cases, male to female ratio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tudent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family hope aroused the concern of the whole society.【keyword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depression and anxiet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可由各种原因引起,表现多样不一,轻者通过心理调节或减轻压力和改善环境可自行缓解,重者可发展为抑郁障碍或焦虑症。
高血压病流行病学特点社区管理论文

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社区管理摘要:通过分析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高血压病管理中存在的误区,提高对高血压病的管理水平,增强居民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合理用药,更好地控制高血压病,减少其并发症。
关键词:高血压;流行病学;社区管理【中图分类号】r18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70-02在我国,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的进展,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
1991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高血压的现患率已经达到11.6%,比1959年的5.11%和1979年的7.73%分别增长了127%和50%[1]。
高血压病是导致多种心、脑、肾、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之一,其通过影响这些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疾病。
高血压病是我国40岁以上人群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
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对其认识不足,缺乏基本知识。
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有效的高血压管理,来提高居民的防治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合理用药。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控制高血压,减少其并发症。
1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高血压病有着“三高三低”的特点,三高是指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三低是指知晓率低、服药治疗率低和控制率低。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2025年全球患高血压病的人口将会达到15亿[3]。
据统计,每年我国新增高血压病患者的人数在300万人以上。
从脑卒中患者来看,我国现有500余万人,每年新发病约有150万人,死亡20万人,其中有76%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4]。
而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甚至还不足5%[5]。
当前,我国高血压病的现患人数在2亿以上,发病年龄呈现低龄化的特点,而对于高血压病的知晓率仅有30.2%。
更让人吃惊的是,治疗率和控制率低至24.7%和6.1%[6]。
因此,为了更为有效地降低高血压病导致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必须要提高高血压病的控制率。
一起中学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

一起中学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病学调查2009年10月16日--22日,清水县郭川乡中学发生发生流感样病例疫情,经流行病学调查、采样,送甘肃省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确诊为一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基本情况清水县郭川乡位于清水县西部,距县城52公里,郭川中学在乡政府所在地。
该校现有教职工55人,学生720人,为寄宿制学校,共三个年级14个班(初一4个班,初二4个班,初三6个班)。
10月22日,流调人员初步筛查出流感样病例10例,随对10例流感样病例流行调查、采样。
9例经省疾控中心流感网络实验室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甲型h1n1流感。
2流行病学概况2.1时间和地区分布:首发病例为2009年10月16日,21日发病6例,为发病高峰,至22日一周内发病9例,出现多个甲型h1n1流感校内感染病例的确诊病例,且病例呈现明显的聚集性。
按照流行病学定义确定为暴发。
9例病例均发生在学校的3个年级6个班。
每个年级有2个班发病,发病1例的3个班,2例的3个班。
2.2年龄、性别分布:9例病例全为学生。
年龄为12-16岁;男性7人,女性2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3.5:1。
2.3临床特点:9例病例均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发热,畏寒、乏力、咳嗽、咽痛、流鼻涕,打喷嚏等临床症状普遍存在,少数患者出现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
病例均有发热史,发热1-3天,最高体温39.0℃的病例1例,38.0℃-39.0℃之间6例,37.5-38.0℃之间的2例,无肺炎、支气管炎等并发症发生。
2.4接触史:9例病例发病前7天内无外出,没有接触过疑似或确诊甲型h1n1流感病例。
首发病例感染来源不明。
病例之间有相互接触,或同班,或同宿舍。
5免疫史:9例病例均未接种过甲型h1n1流感疫苗。
3实验室检验4预防控制措施按照属地化管理、联防联控的原则,在地方政府及其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的领导下,教育、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联防联控。
宫颈癌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62·HPVE。
、E,基因是两种病毒癌基因,转染上皮细胞后具有转化生长能力,其持续表达维持了其恶性表型。
E6、E,蛋白通过激活细胞周期调节因子P;。
和Rb蛋白,成为肿瘤恶变多步骤进程中的始动环节。
其中E。
蛋白能与Psa蛋白结合,并通过依赖蛋白酶系统将其水解,使其对细胞生长负调节功能丧失。
E,蛋白可与Rb蛋白结合,使得正常状态下与Rb结合的转录因子E。
F一1解离出来,诱导细胞周期激活,引起细胞失控性生长。
3.2其他因素与宫颈肿瘤除HPV感染外,宫颈癌发生过程中还有其他一些继发性或先天性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因多个分子事件的参与导致了细胞的转化。
3.2.1基因改变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宫颈癌细胞中存在非随机性染色体异常,如第1、3、5、11和17号染色体上有等位基因缺失。
3.2.2激素HPVl6的uRR区包含一些激素调控元件,它允许非E。
蛋白依赖性早期基因转录,所以糖皮质激素,类固醇激素如雌、孕激素等可以增强病毒转录,但正规的激素替代疗法(HRT)并不增高宫颈癌发病率。
3.2.3免疫状态某些HLA基因型在宫颈癌患者中较正常人更为常见,说明宫颈癌易感性可能部分由调节对HPV免疫反应的先天遗传因素所决定。
在间变细胞及癌细胞中HLA一1类抗原下调,而HLA—I对于识别病毒抗原十分重要,相反正常宫颈上皮细胞不表达的HLA一Ⅱ类抗原在宫颈癌细胞表面都可发现。
病变部位的角化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相似,说明它们可能直接参与免疫监视。
吸烟者、肾移植、HIV患者易患CIN和鳞癌,可能与系统免疫能力下降或局部免疫功能缺陷有关。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清除病毒能力亦下降,导致病毒持续感染状态,从而增加了发病率。
3.2.4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实验表明,某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丫一干扰素、B一转化生长因子能抑制HPV转化细胞中E、E,表达,从而引起细胞增殖下降。
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能与HPVl6E。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与资料分析若干问题论文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与资料分析若干问题探讨【中图分类号】r 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455- 01食物中毒事故是最严重的食品卫生事件,也是衡量一个地方公共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
但在实际工作中对食物中毒的调查往往存在专业方面的不足。
现着重对食品卫生监督员在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中的薄弱点进行探讨。
1 食物中毒事故流行病学调查的性质及其法律效力食物中毒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是流行病学理论在卫生防病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从方法学的角度来看,是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综合应用,整个调查过程都属流行病学调查。
对病例的调查是为了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分布,以建立病因假设;结合对非病例的调查是为了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检验病因假设;对现场卫生学的调查是为探索病因提供线索;对样品的检验是为了确证疾病的病因。
总之,整个调查过程都是为了食物中毒的病因研究和评价。
从流行病学病因理论看,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揭示疾病因果关系的科学论证强度都远不如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
从法律上说,我国《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689—1996中明确规定:由于取不到样品或取到样品已经无法查出致病物质或者在学术上中毒物质尚不明的食物中毒,其诊断标准主要依据包括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
因此,流行病学调查结论作为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是充足的;从科学上说,虽然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不能百分之百地确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但其调查结果的科学价值(如验证暴露和疾病是否确实存在联系、联系的性质和程度等)不能否定和怀疑。
因此.必须纠正对流行病学不了解的人士,尤其是法律界人士的片面观点:他们从证据学的角度认为,只要菜肴未采集到或菜肴致病菌未检出的情况存在,就不能靠流行病学来推导、判定某饭店是食物中毒事故的肇事单位。
对这些人士务必耐心向其解释:虽然未能取得直接证据,但运用科学的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大量间接证据仍能认定食物中毒。
论文分析 -流行病角度

北京世纪坛医院1011210591一、《临床应用抗生素现况调查分析》(1)研究方法:现况调查(2)研究因素:抗菌素的应用现况(3)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2份常见感染性疾病住院病例110份。
(4)研究指标:抗菌素的临床使用率(5)代表性:代表性强,随机从医院病例中抽取样本,但没有样本量计算,抽样患者的抗菌素使用率高,个体差异不大,样本能反应总体。
(6)偏倚:文章对应用抗生素的现况调查难免存在选择偏倚和信息偏倚,也是现况调查的主要偏倚。
二、《2型糖尿病肾病影响因素病历对照研究》(1)研究方法:病例对照(2)病例组:2006年5月-2007年5月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
(3)对照组:无糖尿病肾病的2型DM患者。
(4)配比因素:同年龄、同性别的配比条件。
(5)研究指标:OR值,与C/C相比携带C/T和T/T基因的OR值计算,后者基因型可显著增加DN的发病的风险。
(6)可比性:采取了同年龄、同性别的配比,病例组和对照组均衡性好,可比性强。
(7)分析偏倚:病例对照研究采取现换率,有选择偏倚,同时询问病史可能存在回忆偏倚。
三、《早产儿婴儿期神经行为发育随访结果分析》(1)研究方法:队列研究(2)暴露组:2008 年4 月~2009 年3月在烟台毓璜顶医院儿童保健中心接受保健服务的381 例早产儿作为研究组。
(3)非暴露组:随机抽取同时期在毓璜顶医院儿童保健中心体检的足月儿350 例作为对照组。
(4)指标:NBNA 评分差别,早产儿组NBNA 评分≤35 分者22 例,与对照组( 6 例) 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 =8. 163,P = 0. 043 ) 。
早产儿与足月儿DQ 处于临界水平/低下的例数比。
(5)可靠性:可靠性一般,婴幼儿的神经发育变化大,与多因素有关,是先天还性,还是后天性,很难控制和预测。
(6)偏倚:本文中指出,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失访例数增多,随访率逐渐下降,至1 岁时降至71. 0%( 519 /731) 。
如何撰写高质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 第八讲 非劣效性和等效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规范

优于对照, 即优效性试验( s u p e r i o r i t y t r i a l ) 。其中, 以安慰剂 作对照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一直 以来被视为药物开发中的
金标准, 在确认新药疗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 如果 已经有了疗效肯定的药物 , 仍用安慰剂作对照, 会面临伦理 学的质疑。随着有效药物的大量出现 , 有突破性疗效的药物
情况 。
设和备择假设正好倒过来; 第I 类错误指的是错误的接受了
一种劣效的新处理 , 第I 类错误指的是错误地拒绝了一种非 劣效的处理。 ( 2 ) 试验设计 : 非劣效性或等效性试验要求参照处理的 效果是确定的或已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使用安慰剂或空白对 照会被视作不符合伦理学原则。 在非劣效性或等效性试验中, 受试者和结局的测量方法
1 0 0 0 8 3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 : 作者单位 生统计学系
通讯 作者 : 詹思延, E m a i l : s i y a n - z h a n )b j m u . e d u . c n
在优效性试验之后作出非劣效的结论, 或者在非劣效性 试验后 , 与安慰剂相比, 得出新处理有效的结论 , 都是不合适 的。这种推断的前提是试验在所有方面维持不变 , 但这不可
或非药物的标准治疗。由于证明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 因此 只能将处理效果定义为预先指定的一个非劣效性差值( △ ) 。
等效性被定义为处理效果介于一 △和 △之间。 1 . 非劣效性和等效性试验的方法学问题 : 在试验设计、
实施 、 分析 和结果解读方面, 非劣效性 和等效性试验有其
特点[ ‘ 〕 。
了4 个高血压方面的大型“ 阴性” R C T, 对等效性试验的方法
{
不确定
2011年新疆皮山县麻疹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论文

2011年新疆皮山县麻疹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r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376-01【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调查;皮山,新疆2011年新疆皮山县麻疹大面积暴发流行,发病率高达28.53 / 10 万,疫情波及全县12个乡(镇、场)和一个社区。
为分析本次麻疹疫情的流行因素及实现2012年控制和消除麻疹目标提供有效的防控经验,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麻疹疫情资料来源于2011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及实验室监测数据。
1.2 方法采集麻疹疑似病例急性期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asa)法检测麻疹lgm抗体,试剂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配发,和田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有效期内使用。
2 结果2.1 发病概况 2011年2月起,皮山县麻疹疫情从局部暴发蔓延至全县大部分乡(镇),历时5个月,报告发病68例,发病率为28.53 / 10 万;实验室确诊病例 68例,占100%。
2.2 流行病学特征2.2.1 地区分布 68例患者中,桑株乡占42 例、固码镇8 例、阔什塔克乡4例、康克尔乡3 例、木奎拉乡1例、乔达乡1例、克里阳乡2例、皮亚勒玛乡1 例、杜瓦镇1 例、藏桂乡2例、科克铁热克乡l 例、社区1例、农场1例。
其中桑株乡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61.76 % ,固码镇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11.76%。
2.2.2 年龄、性别分布最小发病年龄为4月龄儿童,最大35岁。
男性37例,女性31例,性别比为1.19:1。
小于 8 月龄的 4例,占 5.88 % ; 8月一 3 岁7例,占10.29%;4 一 6 岁5例,占7.35 %; 7 一 9 岁 7 例,占10.29 %;10一 20 岁 32 例,占47.05 %;21 一 35 岁13例,占19.11%。
2.2.3 职业分布农民15 例,学生27例,散居儿童20例,托幼儿童5例,个体户1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页 流行病学疾病控制中的作用 摘要: ● 流行病学的定义、特点、原理、方法; ● 传统流行病学在第一次卫生革命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 现代流行病学在当今医学模式转变,我国面对一、二次 卫生革命的双重任务的形势下,对疾病控制具有显著重 要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
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这门学科与社会经济、卫生保健发展情况相适应,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门学科综合运用观察性研究,(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性研究(实验流行病学)理论性研究(理论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的方法,去完成这门学科在疾病控制,健康促进中揭示现象,找出原由,提供干预措施的任务。 这门学科在疾病控制中的作用,可以分几方面: 一、 疾病预防:无病时预防使其不发生,发生后使其得到控制或减少,直至消除。 二、 疾病的监测:长期地、连续地在一个地区范围内,一定时间周期内,一定人群内(三间分布)收集并分析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动态,以判断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并评价预防对策的效果或决定是否修改已制定的预防对策。 三、 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为了彻底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发掘病因及疾病的危险因素。有时,真正的病因尚未完全被阐明,而诸多危险因素已被发掘出来,据之以防制疾病,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流行病学工作并不拘泥于非找到病因不可,如找到一些关键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控制方法,也能在第2页
很大程度上解决防病的问题。如经多方研究显示,吸烟与肺癌的发生有明确的相关性,号召人们不吸烟对减少肺癌的发生就有明显作用。 四、 疾病的自然史:疾病在人的个体中有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如亚临床期,症状早期,症状明显期,症状缓解期,恢复期。在传染病有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极期,恢复期。这是个体的疾病自然史。疾病在人群中也有其自然发生的规律,叫人群的疾病自然史。自然史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意义。如我们了解到乙型肝炎有很大可能通过孕妇垂直传播给新生儿,就可以用注射疫苗来早期预防。 五、 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在评价人群有关疾病,健康诸问题时,个体测量是办法之一,实验室检验也是办法之一,但归根结底要看人群中的效果,看是否降低了人群发病率,是否提高了治愈率和增加了健康率等等。只有人群中的结果才能最终说明人群中的问题,显然,只有流行病学才能承担此任务。 以上列举了五项流行病学的用途,由上述可见流行病学用途之广泛,既涉及疾病又涉及健康;既解决现实问题又深入研究;既考查局部的措施效果,又评价全局的卫生工作,可谓广泛地触及到了公共卫生及保健工作的各个方面。 流行病学有其鲜明的学科特点: 1.群体性:关心的是人群中的大多数,不仅仅注重个体的发病情况; 2.研究疾病的三间分布(人群、时间和地区),以疾病的分布为第3页
起点来认识疾病。 3.对比性:对比调查、对比分析,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线索。 4.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常常用相对数。 5.社会医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 6.预防为主: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它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 这门学科要求:一是记住人群,二是记住预防。进行决策及采取措施时更常需运用社会手段,如加强宣教,改善生活与经济条件,改进卫生设施及医疗保健服务等。着眼于社会人群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流行病学方法是医学科学中不可缺少的群体宏观研究方法,与微观的实验室研究方法和个体的临床研究方法并列为医学三大基础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是直接应用到具体防病的应用学科。从上述学科定义、用途、特点可以看到其在疾病控制中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医学领域中,无论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实验医学都要以其为基础,在我国它已成为学习现代医学的必修课。 流行病学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历史实践中充分显示了其在疾病控制中的巨大作用,无论是在“第一次卫生革命”的学科形成期,还是在“第二次卫生革命”的现代发展期。流行病学与社会经济、卫生保健发展情况相适应,无论从防病的总任务或是学科的方法来看,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甚至是质的飞跃。流行病学已成为医学中当第4页
之无愧的重要学科。 第一次卫生革命指的是西方开始了工业革命,人们开始聚集于城市的时期。包括烈性传染病在内的各项疾病和传染病广泛袭击人类,此时期内出现了许多堪称流行病学典范的事例。接种牛痘以预防天花;关于法罗群岛麻疹大流行的调查;关于伦敦霍乱流行的调查;关于伤寒的调查等。利用霍乱死亡名单,以标点地图等方式提示了死亡的分布规律,分析出污染的饮用水及其传播途径,并推论其病源可能为一种活的物质,进而追溯出某水厂为其污染的源头,经采取关闭措施控制了发病。这是一次成功的流行调查分析及控制流行的案例,成为流行病学史上不朽的里程碑。在这一时期,流行病学以防制传染病为主要任务。它以首先在发达国家内取得了控制天花、古典型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和一批主要肠道及儿童呼吸道传染病的伟大成就,而进入现代发展期。 现代发展期大约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至现在,也叫现代流行病学时期。它与学科形成期的主要区别是防病的总任务由局限于传染病扩大而为人群的一切疾病和健康状态,方法由传统的调查分析扩展为充分利用多种资料来源进行整套定型的统计分析研究,其中尤其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利用有决定性的关系。这时由于战后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科学技术呈现前所未有的进步,传染病大大地得到了控制,一些慢性非传染病日渐成为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主要问题。人类疾病谱和死亡谱有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对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逐步转向控制,降低和预防这些疾病,并进一步希冀保持,促进健康和延长寿命,从而使流行病学面临着人们所第5页
谓的“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定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先后成立了各级卫生防疫、寄生虫防治、地方病防制等机构。整顿和发展了生物制品研究机构,大面积使用多种疫苗。颁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并相应在医学院校设立了卫生系,这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流行病学性质的研究机构,大力培养各级流行病学专业人才。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就在全国基本上消灭和控制了血吸虫病等五大寄生虫病。以后又消灭了天花和古典型霍乱,控制了人间鼠疫,还曾以防制与取缔娼妓结合的措施一度在全国内基本消灭了性病;大力提倡新法接生,显著地降低了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以后的二、三十年间,在防制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流脑、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等防疫战线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我国对慢性病如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结核病、糖尿病及精神和神经系统疾病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取得了可观的基线数据资料,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了胃癌、食管癌、肝癌、宫颈癌和高血压等病的病因和防治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颁布,使防疫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80年代初,实行了儿童免疫大规划,使我国的免疫预防工作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进一步完成了消灭和控制有关传染病的任务。 目前我们面临的是既要完成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第一次卫生革命任务,又要开始进行防治慢性病和促进健康为主要任务的第二次卫第6页
生革命。 既往的社会卫生措施,通过公共卫生革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代以前的一些主要危害人群健康的,相当多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得到了控制。这些控制措施主要以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主要依赖群体预防,从增强个体免疫力,如疫苗接种;到改善社会卫生状况,如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劳动力和改良农产品品种提高全民的营养水平;通过市政工程改善城市供、排水和垃圾处理系统,以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通过大力加强环保措施改善大气、生态环境以减少某些新地方病、肿瘤的发生。但是,在大量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被消灭以后,出现了两个趋势:一个趋势是难以彻底治愈的慢性病成了医院的主要对象;另一个是传染病的新发和复燃。这两种趋势的出现和19世纪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慢性病涉及到每个人的行为,新发和复燃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和结核病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之密切程度,甚于传统的传染病。而行为的干预和改变,一方面要依靠社会卫生措施,如群体的健康教育;但另一方面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预防,更重要的是通过健康促进使其行为有所改变。 疾病构成的转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日益暴露出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性的缺点。越来越多地研究资料表明,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并非生物因素所能完全解释,疾病不单纯是由生物因素所引起;采用生物医学时代的最新成果,也难以治愈许多现代疾病。如许多非传染性疾病,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起的作用甚至大于生物因素;即使是以生物因素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在流行与防治上也受第7页
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尤其是社会防治措施的力度、卫生服务因素的强弱,从根本上决定了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趋势。许多疾病的病因已经不是单纯明确的一种或几种,而是日趋复杂化,呈现多因多果,各种病因相互叠加发生作用的现代病因模式。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是人类疾病谱的转变,人类对疾病与健康认识社会化的产物。随着疾病谱和死亡谱的转变,现代的疾病病因日趋复杂,发病机理难以确定,过分专科化、单纯生物医学的方法无法确切诊断某些慢性非传染病的病因,在治疗和预防方面逐渐显现出单纯生物医学的无能为力。冠心病的多病因性、艾滋病的行为危险因素占主导地位的特征使得那种认为必须彻底明确生物学病因才能进行有效预防的生物医学思想,渐渐地被控制疾病危险因素才能进行有效预防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思想所取代。 这都是流行病学科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应用所阐明的。用现代医学模式的思想去看流行病学对疾病控制的作用,就愈加得出其不可替代、极其重要显著的结论。 在现代医学模式中,流行病模式转变也正在经历着四个阶段: 阶段一:主要表现:死亡率高且有波动,出生率高。 主要死因:与饥荒、瘟疫有关的感染性疾病流行为主; 主要原因:饥荒减少,发送饮食和环境卫生,战争控制。 阶段二:疾病流行衰退 主要表现:死亡率不断下降,主要发生在年轻人群,出生率持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