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科技社团活动方案

七巧科技社团活动方案
七巧科技社团活动方案

目录

一、社团名称 (3)

二、社团口号 (3)

三、社团宗旨 (3)

四、活动目标 (3)

五、社团活动常规设想 (4)

六、活动时间和地点 (4)

七、活动内容及过程 (4)

八、

临朐中学附属小学七巧科技社团活动方案

一、社团名称

临朐中学附属小学七巧科技社团

二、社团口号

七巧多姿多彩,科技无处不在

三、社团宗旨

七巧板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可塑性,因而学生非常喜欢参加。通过发动、组织学生参与“智力七巧板”科普系列活动,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兴趣,以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启迪他们的创造意识为目标。通过训练七巧板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和寒暑假活动内容,培育科学素养,促进科技教育活动的普及与发展。

《七巧板古诗配画》意在“以美带学,借学促美,陶冶情操,全面发展”,将古代语言文字中含有的大量美的因子,通过学生笔端构画出来,使之想象力得到培养,表现力得到提高,绘画语言得以丰富,并用七巧板的形式把图画意境表现出来。临朐中学附属小学七巧科技社团以“丰富生活、展示个性、培养兴趣、开发潜能”为宗旨,以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启迪他们的创造意识为目标。通过训练七巧板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和寒暑假活动内容,培育科学素养,促进科技教育活动的普及与发展。

四、活动目标

1.通过发动、组织学生参与“智力七巧板”科普系列活动,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启迪他们的创造意识。

2.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培育科学素养,促进科技教育活动的普及与发展。

具体目标:

1.知识性目标:使学生了解古诗配画特点,并运用恰当的形式用七巧板为古

诗配画。

2.能力性目标:通过欣赏古诗配画作品,培养学生对古诗配画作品的审美能力,提升其艺术修养。

3.情感性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受到美的熏陶。采取民乐配诵,诗配画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文化积累。

五、社团活动常规设想

本社团开创之初,在临朐中学附属小学小学部招收社员30名左右,今后根据实际情况增减人员。申请加入本社的社员,必须具备的条件:1.为临朐中学附属小学在册学生;2.自愿加入本社团;3.热爱七巧板相关专业方面的内容;4.

有较强的探究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强,善于与人合作;5.学习刻苦,积极要求上进。

六、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时间:每周两次;

活动地点:临朐中学附属小学七巧科技社团教室。

七、活动内容及过程

根据中年级段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本学期我们确定了“七巧板”的研究内容是七巧板古诗配画。

1.按样拼图诗配画: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根据古诗意境,通过模仿拼摆出画面。让学生熟悉各拼板之间的几何关系,掌握一定的组拼技巧和拼图的基本规则,引发学生对生活中活动的联想,促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高。

2.自主创意诗配画:在理解古诗意境的基础上,学生利用七巧板自主创作。开始学会运用“逆向思维”解决各种难题,同时将引发他们对“形状奥秘”的探究与思考。

具体内容:

八、活动实施:

1.教学活动时数:面向选修学生,开展七巧板古诗配画教学,每单周两课时。

2.采用模块化设计,突出问题式、探究化,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辟广阔的背景和空间,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感悟。

每个活动主题分“活动准备——我的拼摆——作品绘制——交流发现——活动评价”五个活动版块。

1、活动准备

根据学习的古诗,让学生分析古诗内容所表达的内涵,让学生找出古诗中的

景物,为了丰富画面,可以添加哪些景物?

2、我的拼摆

根据活动准备,想象景物的形状,进行抽象,拼摆出景物的形状,在小组内展开合作、交流,找出最合适的景物拼摆形状,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培养自主探究和发展的能力。

3、作品绘制

引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和自己图形的拼摆形式,对自己获得的信息及活动中的感悟、归纳,整理提升,然后进行构图,绘制。

4、交流发现

将自己绘制的作品与同学分享交流,并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画面,激活灵感,培养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5、活动评价

课程评价贯穿于七巧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1.体现过程性评价——“同桌眼中的你”。

借助同桌之间的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所学的知识、情感动态等,引导学生对同桌进行评价,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和自己比较,双方受益。教师将评价记录在学生成长手册。

2.作品展示板:把同学们的优秀作品贴在展板上,互相学习。

3.期末评语:将日常评价积累下来,综合评价记入学生成长档案。

附评价表:

古诗《悯农》七巧板配画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为加强七巧板校本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而设计的,力求通过七巧板教学同语文教学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与作用。利用课文、古诗或自己所写的文章,根据其内容与情境,通过自己的理解、领悟,给它们配画,将语言文字转化成形象图画。文章配画具有艺术形象美,一目了然。易于理解文章的意思,避免了没有图文并荗的单调。

给文章配画分为选材、构思、构图与绘制四大环节。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配画的作画步骤和要领,能抓住主题给古诗配画。

2、大胆想像并运用所掌握的七巧板的知识技能进行绘画表现。

3、提高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古诗配画是这节课的重点。

难点是掌握作画的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直观引入法、游戏导入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古诗《悯农》

1.游戏导入

(1)老师说谜语,让学生猜,看谁能最快猜出

公鸡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

油亮脖子金黄脚,要比漂亮我第一。

你们猜,这是什么动物?请你用不同方式表达,好吗?(提示你可以用画,也可以用字都行)

(2)学生猜出后,问你是怎么猜出的?

学生说出其原因。

投影展示学生用七巧板摆出的公鸡作品,问:你们说他摆的像吗?为什么?揭示课题《给古诗配画》

2.深入研究

给文章或者古诗配画,首先得了解文章或者诗的内容,然后用七巧板拼出文章的主要事物。配画时,我们要从构图、描画景物、涂色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要抓住文章的形像化词语。

教师示范:

投影出示一首诗《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A、读这首诗,理解意思。

B、找出要描画的景物,依次用线划出来。

C、构图布局。

D、七巧板拼图。

小结:

给诗或文章配画时,首先要读懂文章或古诗,理解它的意思,再找出要描画的景物,然后进行构图布局,最后涂色。

3.作品欣赏:

4.学生创作:

(1)请同学自己找一段文章,然后再给它配上一幅美丽的画,好吗?

(2)学生创作

5.作品交流:

(1)展示学生的作品。说说你是怎样诗配画的?

(2)评议他画的像不像。

6.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本领?怎么给古诗配画呢?好,今天我真为同学们高兴,因为你们又学到了一种新的本领。

古诗《绝句》七巧板配画

教学内容:诗配画《绝句》

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多副七巧板组合,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拼摆出古诗的意境,创作过程可配上背景图案、颜色等。

2.通过多幅组合的创造活动,使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地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教学准备:

古诗《绝句》、七巧板、彩笔、铅笔、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七巧板热身练习

1.学生利用手中的七巧板自由拼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图形拼组,拼摆出老师指定的图案。

二、学习古诗《绝句》,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故事的意境。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分工设计

1.让学生说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事物有哪些?

黄鹂、翠柳、白鹭、船。添加:小亭子、雪山

2.让学生分组设计诗中不同的事物。

3.评比

四、整合

把分组设计的各种事物整合在一起,表现古诗的其他场景,初步完成故事情境的基本创作。

五、润色

把整合后的作品配上背景、颜色、文字说明等,一幅完整的作品就完成了。

六、收集作品,进行评比。

七、教学总结

古诗《小池》七巧板配画

教学内容:诗配画《小池》

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多副七巧板组合,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拼摆出古诗的意境,创作过程可配上背景图案、颜色等。

2.通过多幅组合的创造活动,使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地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教学准备:

古诗《小池》、七巧板、彩笔、铅笔、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七巧板热身练习

1、学生利用手中的七巧板自由拼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图形拼组,拼摆出老师指定的图案。

二、学习古诗《小池》,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故事的意境。

小池

泉眼无声溪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分工设计

1、让学生说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事物有哪些?

2、让学生分组设计诗中不同的事物。

3、评比

三、整合

把分组设计的各种事物整合在一起,表现古诗的其他场景,初步完成故事情境的基本创作。

四、润色

把整合后的作品配上背景、颜色、文字说明等,一幅完整的作品就完成了。

五、收集作品,进行评比。

六、教学总结

古诗《清明》七巧板配画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为加强七巧板校本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而设计的,力求通过七巧板教学同语文教学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与作用。利用课文、古诗或自己所写的文章,根据其内容与情境,通过自己的理解、领悟,给它们配画,将语言文字转化成形象图画。文章配画具有艺术形象美,一目了然。易于理解文章的意思,避免了没有图文并荗的单调。

给文章配画分为选材、构思、构图与绘制四大环节。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配画的作画步骤和要领,能抓住主题给古诗配画。

2、大胆想像并运用所掌握的七巧板的知识技能进行绘画表现。

3、提高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古诗配画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掌握作画的方法和步骤。

四、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直观引入法、游戏导入法。

五、教学过程:

1、活动准备

清明有哪些习俗?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学习古诗《清明》。

用七巧板拼摆各个形象。为了丰富画面,可以添加哪些景物?

2、我的拼摆

根据活动准备,想象景物的形状,进行抽象,拼摆出景物的形状,

在小组内展开合作、交流,找出最合适的景物拼摆形状。

3、作品绘制

引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和自己图形的拼摆形式,配画时,我们要从构图、描画景物、涂色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要抓住文章的形像化词语。对自己获得的信息及活动中的感悟、归纳,整理提升,然后进行构图,绘制。

4、交流发现

将自己绘制的作品与同学分享交流,并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画面,激活灵感。

在绘制这幅作品时,你经过了哪几步?

A读这首诗,理解意思。

B找出要描画的景物,依次用线划出来。

C构图布局。

D七巧板拼图。

5、活动评价

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反思,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后续活动提供策略,评价方式体现主体多元化(自评、同学评、家长评、老师评)和形式的多样化(展示台、同学的话、妙笔生花、我学会了等),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生动活泼地发展。

6、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本领?怎么给古诗配画呢?好,今天我真为同学们高兴。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七巧板配画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为加强七巧板校本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而设计的,力求通过七巧板教学同语文教学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与作用。利用课文、古诗或自己所写的文章,根据其内容与情境,通过自己的理解、领悟,给它们配画,将语言文字转化成形象图画。文章配画具有艺术形象美,一目了然。易于理解文章的意思,避免了没有图文并荗的单调。

给文章配画分为选材、构思、构图与绘制四大环节。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配画的作画步骤和要领,能抓住主题给古诗配画。

2、大胆想像并运用所掌握的七巧板的知识技能进行绘画表现。

3、提高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古诗配画是这节课的重点。

难点是掌握作画的方法和步骤。

四、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直观引入法、游戏导入法。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游戏导入

A(1)老师说谜语,让学生猜,看谁能最快猜出

公鸡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

油亮脖子金黄脚,要比漂亮我第一。

你们猜,这是什么动物?请你用不同方式表达,好吗?(提示你可以用画,也可以用字都行)

(2)、学生猜出后,问你是怎么猜出的?

学生说出其原因。

投影展示学生用七巧板摆出的公鸡作品,问:你们说他摆的像吗?为什么?

B、揭示课题《给古诗配画》

2、深入研究

给文章或者古诗配画,首先得了解文章或者诗的内容,然后用七巧板拼出文章的主要事物。配画时,我们要从构图、描画景物、涂色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要抓住文章的形像化词语。(4)教师示范:投影出示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读这首诗,理解意思。

B找出要描画的景物,依次用线划出来。

C构图布局。

D七巧板拼图。

(5)小结:

给诗或文章配画时,首先要读懂文章或古诗,理解它的意思,再找出要描画的景物,然后进行构图布局,最后涂色。

3、作品欣赏:

4、学生创作:

(1)请同学自己找一段文章,然后再给它配上一幅美丽的画,好吗?

(2)学生创作

5、作品交流:

(1)展示学生的作品。说说你是怎样诗配画的?

(2)评议他画的像不像。

6、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本领?怎么给古诗配画呢?好,今天我真为同学们高兴,因为你们又学到了一种新的本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