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1课《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准确、熟练朗读全文,基本达到熟读成诵。

2.借助页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3.观景赏物,揽胜探美

4.品味语言写法、评说成败得失

【学习重难点】

文言文重在朗读,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翻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理解作者于写景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学习方法】

朗读与赏析法;联想与想象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课时】

1课时

【学习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浙江境内的富春江就是一处人间仙境,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在此流连忘返,吟诗作赋,成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而南朝梁代骈文家吴均所写美文,更以其独特的视角、超然物外的情怀和凝练精湛的笔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雄奇秀丽的画卷。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去欣赏富春江迷人的景致,去感受这篇模山范水经典作品的非凡魅力。(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入乎其内

出示:

学生仔细听录音示范朗读,尤其注意体会其在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等方面的处理,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3.学生根据刚才归纳出的朗读注意点以及录音示范朗读齐读课文,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1.自由朗读,互相订正生字读音;默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内质疑释疑。

2.先体会文章情感和内容特点,确定并标注语段内不同句子的情感语调、节奏停顿、语速快慢,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组合,自选方式(如一人演读,男女生两人分读,三人接读,四人齐读)。过会儿开展小组比赛。

展示:

1.齐读生字词。

2.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质疑释疑。

3.朗读展示比赛;并引导评价。

“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朗读展示我们理解的程度。

教师示范朗读第一节;然后出示朗读这一节的说明:

出示: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语调高昂,一字一顿。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语调舒缓,欣喜的情感;“荡”“东”“西”适当拖音。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一句语速较快,第二句速度放慢,“水”字拖音,最后一句中的“独”“绝”读得简短铿锵有力。

本小节总体语调变化过程:高昂——舒缓——铿锵有力

学生朗读其他小节,教师点评读得是否到位,并加以指导:

第二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前两句语调较高,后两句语调轻,语速缓,读出赞叹情感。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语调突然高昂,“箭”“奔”重读。

第三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前两句语调平顺,语速中等;第三句语调升高,语速加快,第四句语速减慢,其中“上”字要拖音,“互相”“轩”“邈”三者后要有拖音;第五句与第三句同;第六句“千百”语速减缓,拖音,“成峰”一字一顿,铿锵有力。这六句朗读变化过程:语调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前五句语速较快,一气呵成;“猿则百叫无绝”一句“猿”突然有较长的停顿,其后五字一字一顿,语速缓慢。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三两句语速较快,二四两句语速变缓,且一字一顿。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一三两句语速较快,二四两句语速缓慢,特别是最后一句,语调越来越低,“见日”两字一字一顿。

关于演读,教师示范一句: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竖起大拇指,做赞叹状反复吟诵,赏析其"美"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情趣等内容。

1.揣摩语言,体会作品的语言美

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明确:

①本文的语言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本文的语言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表扬)如: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三、观景赏物,揽胜探美——沉乎其中

前面通过朗读感受了富春江景致的非凡魅力,现在我们游览一下富春江,仔细观览有哪些令人赏心悦目的景物,它们都有什么特征,这里的“水”“异”在哪里,“山”“奇”哪里呢?

下面我们做一名游客,神游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出示:

做游客

1.拍照片——说明照片内容和拍摄的理由,题写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2.当画家——介绍用怎样的形态和色彩,表现景物特征。

3.写游记——简述游踪或细致描绘你心目中的富春江景色。

4.写诗歌——可以依文写诗,也可引用古诗。

自主选择你想做的其中一种角色或活动方式,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关键是让书中的山现出来、水动起来、美丽的鸟儿活起来、泉声蝉鸣响起来。

学生准备。

展示:1.拍照片、绘画、写游记、作诗歌四项内容每一项先展示其中的一个,同时教师及时进行点评。

2.在展示时让学生个人或全体朗读相应语句。

引导学生总结:刚才同学们神游了富春江,现在该总结一下你看到的景物及其特征了。景物主要是写了“奇”山和“异”水。

其中“水”异在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其中“山”奇在山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是写出了高峻峭拔。

奇在山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声音奇妙,如动听的乐曲。

奇在山色——“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木葱茏茂密,隐天蔽日。

生成板书:异水水清水深水急

奇山山形山声山色

设计扇形板书,最后将“山”“水”去掉,以突出水之“异”山之“奇”)

四、品味语言写法、评说成败得失——出乎其外

富春江的景色丰富多彩,令人美不胜收,描写富春江迷人景致的诗文词赋可谓汗牛充栋,而为什么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只用了短短144个字,就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富春江的奇异景色,成为模山范水的经典之作呢?它的构思独特在哪里?它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他深厚的语言功底究竟又表现在哪里?

出示:

座谈、采访活动

两人一组,一为吴均,一为吴均时代的儒生。

做吴均:就你们对本文思路、写作手法、语言运用(包括锤炼词语修辞运用)等方面的认识用一种吴均向儒生谈创作体会或二人采访对话的方式交流看法。

做儒生:就本文的文体、思想倾向、内容表现、行文构思等方面向吴均“吹毛求疵”。

学生准备。

展示(不必求全,根据学生回答点到为止):

吴均创作谈:⑴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⑵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条理清楚。

⑶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

⑷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⑸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议论浑然一体。

⑹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读来琅琅上口;用词精当优美。

⑺本文情景交融。在如许美景中自然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隐逸情怀。

(8)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9)讲究词语的锤炼。

儒生“吹毛求疵”:

1.思想倾向探究:

请问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写人、抒情还是写景?(是写景,反衬景物之魅力;也是抒情,抒发追求自然,淡泊名利的情怀)

“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这几句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仁人志士应“济苍生,安社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拯民于火,“兼济天下”,退隐避世的思想态度是不可取的;或者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下,洁身自好也是迫不得已。)2.文体探究:书信一般有事说事,怎么写起富春江景色来了?目的是什么?(活用书信文体,描写景物,借以委婉表达思想意旨,意趣盎然。)

3.语意思辨:“横柯上蔽”到“有时见日”这一层显得多余——因为这一节前面两层已分别从视觉、听觉写出“奇山”特点,第三层再从感觉上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层次

分明,结构完整,为什么还要加上“横柯上蔽……有时见日”呢?(学生可就此展开思考辩论)

如果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教师可出示(或说出)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

出示:吴均生活在政治黑暗的南北朝时期。他出身寒微,好学而有俊才,一生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时,因私撰《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到了焚书免官的惩处。他深感官场生活的黑暗和痛苦,寄情山水,希望从山光水色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安宁。

结束语:

奇山异水的富春江,钟灵毓秀,风物独绝。手捧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静观万物之妙,谛听天籁之音,一种物我偕忘的超然之心油然而生。最后,让我们在全文的朗读/试背中结束对富春江美景的探寻!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在文章导入部分,采用画面、音乐加诗文句的形式来设置情境;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声色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朗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与朱元思书》最经典处在于,作者描写景物生动,形象,作者把富春江两岸如诗如画的美景准确描摩出来了;文章的语言极精炼、有韵味。可以通过对本文的朗诵,让同学们深入感受到祖国语言之美,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师能通过听读、自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工具书的辅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习主体的热情。再适当教以方法,开展以小组讨论、竞赛的形式,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