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思考
苏州区域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苏州区域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挑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提出,苏州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也面临着区域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苏州区域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现状和挑战入手,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苏州的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现状和挑战1.1 现状苏州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之一,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禀赋。
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提出,为苏州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苏州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逐步加大对长江经济带的融入力度,积极参与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苏州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1.2 挑战苏州在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苏州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之一,压力巨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发展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严重制约了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实施。
苏州在与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不足,各地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和不协调性,甚至存在着争夺资源的现象,这也对苏州的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苏州在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对接以及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二、对策和建议2.1 加强产业协同发展为了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苏州应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积极推动产业合作和交流。
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开展产业项目、加强资源整合,共同打造长江经济带上的产业集群,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可以加强对接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各地的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整个长江经济带的产业水平,实现共同发展。
2.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苏州地处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在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过程中,苏州应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加强环境整治,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升,为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

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而长江流域则是中国历史中非常重要的地区。
当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长江经济带地区成为了中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
本文将会着眼于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一、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的现状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的现状可以用朝阳群众中常说的“涨势如虹”来形容。
随着长江经济带地区的持续发展,许多城市迅速崛起。
这些城市不仅规模逐渐扩大,且城市建设质量也大大提高。
例如南京和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它们的人口和GDP都在不断攀升。
此外,长江经济带地区的苏州和无锡等城市也在迅速崛起。
可以说长江经济带城市的发展趋势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在产业的转型升级方面,一些传统的产业正在转型为新的产业类型,这不仅对地方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还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居民收入。
二、长江经济带城市规划的意义城市规划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而且与人们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
在长江经济带城市规划方面,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其一,城市规划能够使城市的建设有序进行。
长江经济带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往往会导致城市建设的混乱。
城市规划的存在,不仅可以实现城市的合理利用,而且可以根据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来规划城市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此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城市规划能够帮助城市实现转型升级。
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到城市的空间发展,还要结合地方生态、经济、人口、产业等各方面因素来进行规划。
在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落实规划使城市的转型升级变得更加有序和高效。
三、长江经济带城市规划的特点长江经济带城市规划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着眼于产业转型。
长江经济带地区的传统产业正在整体升级中,城市规划以产业转型为主要目标,为支持和加强新产业而进行规划。
此举可以使城市在转型中实现更高效的利用。
其二,注重生态环保。
长江经济带地区是一个生态敏感地区,城市规划要真正做到“人文地域生态和谐”,要使城市的发展同时落实保护大自然的各项措施。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常州的机遇与应对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常州的机遇与应对长江经济带是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之一,旨在通过加强长江流域地区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常州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产业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常州的机遇与应对进行探讨。
一、常州的机遇1.地理位置优势常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长江经济带中段,紧邻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交通十分便利。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常州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2.产业基础雄厚常州市的产业结构多元化,涵盖了机械制造、化工、轻工、电子信息等众多领域。
特别是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常州已建立起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优势。
这为常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政策支持为了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国家和江苏省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措施,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产业引导等方面。
这些政策措施将为常州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常州在长江经济带中脱颖而出。
二、常州所面临的挑战1.需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虽然常州的产业基础雄厚,但仍然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要想在长江经济带中立于不败之地,常州需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优势产业。
2.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在常州日益突出。
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等问题影响了常州的形象和发展。
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常州需要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
3.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城市,常州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
然而,目前常州的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常州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打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三、应对策略1.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为了应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机遇和挑战,常州需要大力推进产业升级,着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中国,长江经济带是一个重要的地区,它包括了长江流域的一些省份和城市,这些地区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地理位置优势。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都非常明显,这篇文章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些问题。
首先,长江经济带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长江流域是中国最为繁华的地方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带之一。
长江经济带地处中国的东部,紧邻着中国的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贸易和物流发展都十分发达。
长江经济带还包括了一些重要的城市,例如上海、南京、武汉等等,这些城市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还有着很多的企业和高等教育机构,拥有了不同的科技和技术优势。
此外,长江经济带还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煤炭、水力等,这些资源的开发也是长江经济带的优势之一。
然而,长江经济带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化进程也非常快速。
这导致了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等。
环境问题对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另外,长江经济带的贸易和物流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长江经济带虽然位于中国东部和沿海地区的交界地带,但是由于其他地区也在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长江经济带的贸易和物流竞争力相对较弱,长江经济带的部分省市有着较高的物流成本。
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长江经济带的各级政府和企业家们采取了许多措施。
第一,环境保护成为了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任务之一。
各级政府分别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例如关闭高耗能污染企业、加强排放控制、推广清洁能源等等。
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有助于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竞争力。
第二,长江经济带的各级政府和企业家们也加大了对于科技和技术的投资。
这有助于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
第三,长江经济带的各级政府和企业家们也同样加大了对于物流和贸易的投资。
这有助于降低物流和贸易成本,提高长江经济带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都十分明显。
苏州区域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苏州区域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挑战及对策研究近年来,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之一的苏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基础,成为了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随着国家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苏州市在经济、环境、城市规划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苏州区域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挑战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苏州市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生态环境挑战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此其生态环境在长江经济带的融入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长期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苏州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难以忽视。
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成为了重要任务,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好苏州的生态环境将是一个重大挑战。
2. 经济结构挑战苏州以其发达的制造业和工业基础而闻名,但随着国家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推动,苏州的经济结构也面临着调整和转型的挑战。
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下降,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成为了苏州经济发展的关键。
在区域融入长江经济带的过程中,如何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将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3. 城市规划挑战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城市规划也备受关注。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城市规划需要更加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形象,与此同时也需要满足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求。
城市规划的挑战将来自于如何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保持城市活力和竞争力。
二、苏州区域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对策研究1.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针对生态环境问题,苏州可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大气治理、水质保护等工作。
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鼓励企业和居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守护好苏州的生态环境。
2. 经济结构调整对策在经济结构方面,苏州需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对策建议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对策建议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区域之一,也是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带之一。
然而,长江经济带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环境污染问题长江经济带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人口密集地区,产业集聚和大规模工业活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
对策建议如下:1. 加强环保监管:政府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环保监管体系,对企业的环保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企业合规运营,减少环境污染。
2. 推进绿色发展:鼓励企业进行绿色转型,推动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 加大环保投入:政府应增加环保投入,用于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并加大对环境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支持,推动环境治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
二、产业结构问题长江经济带地区在过去的发展中重点发展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导致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和重复,缺乏创新和竞争优势。
对策建议如下:1. 调整产业结构: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 促进创新创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的产生和应用。
3. 打造产业集群:鼓励企业进行合作和协同创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整体产业链的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三、生态破坏问题长江经济带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
对策建议如下:1. 加强生态保护:政府要加大生态保护投入,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功能。
2. 推进生态补偿: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补偿。
3. 加强环境教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力。
关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下沿线城市定位的若干思考--以重庆市为例

关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下沿线城市定位的若干思考--以重庆市为例唐淦海【摘要】“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为沿线城市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本文从沿线城市在两大战略下的城市定位出发,以重庆市为例,分析重庆市在融入两大战略中城市的定位、优势及建议。
研究指出,在“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战略下重庆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存在如水陆空交通基础设施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跟进完善,地域以丘陵山地为主,面临成都的城市竞争与挑战等不利因素,为此重庆应进一步发展,应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形成重庆新旧动力和动能的转换、新旧思维观念的转换、新旧体制的转换,形成一体化安排;发挥国家战略、国家规划、国家政策的叠加优势,形成一体化战略设计;发挥渝新欧国际铁路先行优势,主动引导整合资源;更加明确、更加集中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再造供应链,完善服务链,抢占价值链高端;推动供给侧改革,挖掘潜在消费需求和创造优质供给释放出来的崭新需求。
%To develop Belt and Road and Yangtze Economic Zone bring the great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ies along the line. This paper reach the urban orientation along the line and take Chongqing as example to analyze the reposition, advantage and proposal.【期刊名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年(卷),期】2016(041)006【总页数】2页(P86-87)【关键词】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城市定位;重庆【作者】唐淦海【作者单位】重庆资源与环境交易所,重庆 40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1引言“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是我国从“重陆轻海”转向“陆海统筹”,从碎片化布局到整体性规划,构建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相容并济的可持续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举措。
湖北武穴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沿江节点城市的战略思考

I呦啊删醐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Node city alone the nveL Development strategy,Wuxue city,
【作者简介】
陶磊,注册城乡规划师,工程师,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规划设计一院副总工程师。
毛芸,硕士,注册城乡规划师,高级工程师,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规划设计一院副总工程师。
汪峰,硕士,注册城乡规划师,工程师,现任职于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规划设计一院
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基础设施、生态 环境和城乡统筹6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 镇化水平进行评价,发现在长江中游城 市群里城镇化水平在省中心较高、边缘 地区较低的结构状况12’;郭庆宾等人以 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 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资源聚集能力的 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科技创新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就业机会、 对外开放水平、市场化水平和工资水平 等是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 演化的主要因素口1;方创琳等人认为长 江经济带城市群应以流域一体化和交通 —体化为主线,以差异化驱动力为支撑, 建成生态型、创新型城市群,重点建设 一批支撑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重大 工程和国家级新区【4J;卢丽文等人运用 动态因子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38 个城市的发展质量进行了评价,发现长 江中游城市群目前的发展质量并不高, 未来需加快中小城市建设【5】;余利丰通 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进行综合 评价,认为宜昌、鄂州符合建设次中心 城市的条件吲;陈德林认为在长江中游 城市群内,要深化咸宁、岳阳、九江三 市的紧密合作,使这个“小三角”在区 域竞争中得到率先发展口j。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思考新闻作者:管理员新闻来源:日期:2010-05-06浏览次数: 2545
2009年7月15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为我省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指明了方向。
《决定》明确指出:“大力提升武汉——荆州段的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培育1个至2个节点城市。
”笔者认为,可以将洪湖市率先打造成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洪湖市具有十分重要的“补链”作用
与湖北长江经济带相连的皖江经济带,之所以开发得比较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长江安徽段(即“皖江”)已经形成了城市带。
从马鞍山到安庆不足300公里的江段上分布有5座大中城市: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而在湖北长江中段武汉——荆州477公里的江段上,除去两头的武汉和荆州外目前尚无较具规模的中等以上城市。
我省虽然武汉——黄石段、宜昌——荆州段比较发达,但在武汉——荆州这一段形成明显的“断链”。
如果说,在全国长江经济带上上海是“龙头”,重庆是“龙尾”,湖北是“龙身”,那么武汉——荆州段就是“龙身”的“腰”,而处于这一江段的洪湖市就是一节重要的“腰脊椎”。
洪湖中心城区陆路东距武汉145公里、西距荆州201公里,水路178公里抵武汉、299公里抵荆州,交通区位较优,特别是港口辐射力较强。
洪湖港务局1985年前一直管辖武汉市的金口、邓家口、水洪口等港务站,2007年10月港口体制改革前管辖着咸宁赤壁、陆溪口、嘉鱼、潘家湾、簰洲湾等12个港务站。
在《湖北省港口布局规划(2002~2020)》中,洪湖港与鄂州港、黄州港、宜都港、枝江港等一起列为“重要港口”。
近年来,洪湖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和毗邻武汉的地理优势,积极建设集约化、规模化的大型深水码头,发展临港经济,努力形成以长江港口岸线为主体,以内河湖泊港口为补充,水陆互换、江湖并驱的港口城市格局。
目前,洪湖市已经委托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着手编制洪湖新港和旅游码头、新滩工业园区码头的控制性规划,启动了港口码头建设的相关前期准备工作。
通过“港”、“城”互动,洪湖市能够迅速“补链”,可为湖北挺直腰杆出力。
长江流经洪湖市域135公里,占全省长江干线总里程的12.7%,是全国长江
岸线最长的县市之一。
同处这一江段的岳阳市是湖南唯一的临长江城市,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在实施“3+5”城市群优先发展战略,推动环湖沿江产业带的形成,举全省之力打造岳阳港省级航运中心,夯实湖南现代化航运物流平台。
今年荆岳长江大桥建成、随(州)岳(阳)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后,从洪湖城区出发到岳阳仅需20分钟。
2008年4月30日《长沙晚报》一篇题为《随湘江流淌长沙寻找出海口》的文章,在阐述长沙市对接武汉城市圈的优势时写道:“湘江北去,直奔八百里洞庭,开启长沙蓝色经济文明的伟大征程。
是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对接,共同承载‘中部城市引擎’的战略之举。
北拓到洞庭湖后,长沙才真正成为通江达海的城市,长沙经济也将由内陆经济过渡到蓝色海洋经济。
”很显然,湖南将港口和航运作为了两大城市群的对接点。
将洪湖市打造成节点城市,不仅有利于在这一江段逐步缩小与岳阳的差距,为湖北“补链”,而且能加快两个“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对接,与湖南共同打造“长江中游经济带”。
洪湖市具有战略机遇叠加的优势
目前,我省正在实施“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着力推进“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
洪湖市既是武汉城市圈的观察员,与武汉东湖开发区建立“区市协作关系”多年,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同时,又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仙洪试验区的主体。
“两圈一带一区”四大区域战略集于一个县市,全省唯一。
近两年,洪湖市抓住“两圈一带一区”的重大机遇,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努力打造与中等城市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
2008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多家,已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较有影响的石化设备产业集群、水产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和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等支柱产业。
洪湖市水产面积和水产品总量这两项数据已多年居全国县(市)第一位,水产品及其他各类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75家,已有数十种水产品直接出口东南亚和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3000多万美元。
2008年洪湖市实际完成财政收入3.19亿元,增速达31.35%,居荆州市8个县市区第二位,仅次于荆州区,一举扭转了长期“甩尾”的局面。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洪湖市仍然保持了较快发展。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工业增速达到了28.7%。
完
成财政收入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都开足了马力,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外贸出口分别比上年增长44.4%、20.4%、22.6%。
现在,制约洪湖发展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汉洪高速公路及东荆河大桥修通之后,投资者纷至沓来。
紧邻武汉市汉南区的新滩工业园,已吸引一批投资者落户;规划面积3338亩,总投资45.1亿元的洪湖能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由武汉企业投资10亿元的乌林温泉项目进展顺利。
对洪湖建设节点城市具有决定意义的“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项目,其规划建设面积达30平方公里,通过2.5-4公里宽的生态观光带与现有24平方公里建成区的主城区相连。
目前,该项目已在省发改委和省鄂西圈办的组织下顺利推进。
洪湖市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
洪湖市人民政府驻地为新堤,早在1926年10月就设立“新堤市”(“汉口特别市”也在同年设立)。
1927年3月成立中共新堤市委,9月在新堤成立鄂中南区特委。
1929年8月成立鄂西游击总队,11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师,1930年2月成立红六军,洪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1931年6月在瞿家湾成立湘鄂西省临时委员会、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和湘鄂西军事委员会。
1932年1月,正式成立中共湘鄂西省委员会。
洪湖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极大贡献。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系统地总结了过去党领导战争的经验,明确指出:“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坚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明。
”
1928年至1940年,新堤与汉口、沙市、宜昌、沙洋、樊城、老河口、武穴一起被称为湖北省“八大重镇”。
正是因为洪湖当时的重要地位,1938年10月由田汉、任光、冯乃超率领政治部第三厅机关工作人员曾在此进行过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活动。
1949年5月16日新堤解放,21日成立新堤市军事管制委员会,26日在此成立沔阳专署,辖汉川、汉阳、沔阳、嘉鱼、蒲圻、监利、石首7县及新堤市。
1951年6月,为纪念洪湖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功绩国家决定设立洪湖县,并撤销沔阳专署,洪湖县划归荆州专区。
1987年7月,设立洪湖市。
在历史上,洪湖(新堤)是我国最早的设市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全国著名的
革命老区。
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
“一曲洪湖水,唱遍天下知”。
洪湖是全国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拥有红色旅游系列景区。
“洪湖”已成为享誉中外的品牌,每年吸引无数游客。
洪湖市中心城区具有较强实力和较大规模
从经济实力看,在荆州市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情况》中,洪湖市新堤街办在全荆州市106个乡镇街办中名列第五,前四位分别是荆州区纪南镇、沙市区关沮乡、沙市区锣场镇、洪湖市府场镇。
通常而言,城市规模应当只算城区范围,而不是整个市域。
按照这个概念,洪湖市中心城区新堤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在6个县市中名列第一。
从城市人口规模看,洪湖城区人口已达到19.3万人,也居6个县市第一位。
同时,现有建成区面积最大,到2020年将达60平方公里(含“洪湖岸边是家乡”旅游城),届时将居湖北县级市最前列。
在《湖北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对全省包括武汉在内的36个设市城市进行的综合评价中,洪湖列第23位,紧随恩施州府恩施市(第21位)、地级城市咸宁(第22位)之后,并规划到2020年将洪湖与孝感、咸宁、恩施、随州、天门等9个城市一起打造为40万至50万人(指城区人口)的中等城市。
该《规划》已于2003年8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实施,是目前我省关于城市定位法律效力最高的法规。
而根据国家相关部门规定,20万人以下为小城市,20万至50
万人为中等城市,超过50万人为大城市。
因此,洪湖市依照该《规划》到2020年应当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