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信息作战力量建设情况讲解

合集下载

美军分布式作战概念分析

美军分布式作战概念分析

美军分布式作战概念分析美军分布式作战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系统,将各个作战单元、武器装备、指挥控制系统进行高度联合,实现作战分散、快速、灵活、隐蔽的新概念作战模式。

该概念下的作战模式比传统的集中作战模式更加灵活和高效,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战争形式。

一、美军分布式作战的背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战争形式也在发生着改变。

传统的集中作战模式在面对现代高技术作战中已经显得有些束手束脚,容易受到敌方的打击瘫痪。

而分布式作战的模式则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增强作战单元的生存能力和打击力量,提高作战效率和有效性。

1. 高度联合:分布式作战要求各个作战单元、武器装备、指挥控制系统之间实现高度联合,通过信息网络进行有效的共享和传输,实现实时的指挥与控制。

2. 作战分散:分布式作战强调作战单元的分散部署,可以减小敌方的打击范围,提高作战单元的生存能力,增加敌方目标。

3. 快速反应:分布式作战要求各个作战单元能够迅速响应指挥部的命令,迅速调整作战部署,实现快速、灵活的作战行动。

4. 高效打击:通过信息化技术和网络系统的支持,分布式作战可以实现高效的打击,有效利用各个作战单元的火力和资源,形成联合打击力量。

1. 适应性强:分布式作战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多变的战争形式,可以根据实际作战环境和敌情实时调整作战部署和行动。

4. 管控灵活:分布式作战中各个作战单元的指挥控制更加灵活,有利于指挥员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调整部署和行动,更好地发挥作战力量。

5. 信息共享优势:信息化技术和网络系统的支持,实现了各个作战单元之间的实时信息共享和传输,有利于指挥员更好地掌握战场情况和指挥作战。

1. 技术挑战:分布式作战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系统的要求较高,需要解决各个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

2. 指挥控制挑战:分布式作战要求指挥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快速、有效的指挥与控制,需要解决信息共享和联合作战指挥问题。

3. 生存能力挑战:分布式作战要求各个作战单元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需要解决隐蔽部署、隐蔽行动和有效的防护措施。

从C4ISR到GIG再到C4 美军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未来发展综述

从C4ISR到GIG再到C4 美军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未来发展综述

标准化联接,实现了战场的一体化指挥 息系统集成为一个陆海空军共用的被称
控制。这种一体化的联合指挥控制能力 为“诸网之网”的全球网,以实时方式和
在 2003 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 真实图像向指战员提供全面的态势感知
力,使美军的各军兵种协同作战效能大 能力,使信息得以通畅、及时地流向任何
大提高。
11 F o r e i g n T a n k
《国外坦克》2007 年第 9 期
综合述评 美军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未来发展综述
息系统的规模和内涵,在 C3I 系统的基础 上增加了另一个 C(计算机),使 C3I 系统 演变为 C4I 系统。C4I 系统为美军打赢海湾 战争功不可没,但也暴露出了各军兵种 C4I 系统不能互联互通的严重的“烟囱”问 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世界任何地方 的美军部队在任何时间从任何综合电子 信息系统都能获得所需的任何信息,美 军于 1992 年提出了“武士”C4I 计划,并 启动了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 C C S )建设 计划。1995 年,美军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普遍采用 2.0 版 GCCS 软件后,各军种的 C4I 系统基本实现了互联互通。1997 年, 美军决定将监视(S )和侦察(R )纳入 到综合 C4I 系统中,从而启动了 C4ISR 系 统的建设。同年,GCCS 因采用了联合作 战规划与实施系统(JOPES)软件而具备 了支持联合作战的能力,2002 年,GCCS 软件升级到 5.0 版后又具备了情报分析 能力及与盟国的互操作能力。2 0 0 3 年, GCCS 软件又升级到 6.2 版,从而使 C4I 系统和监视与侦察实现了综合集成,初 步建成了一体化 C4ISR 系统。C4ISR 系统 的一体化大大提高了美军数据实时共享 能力和联合作战能力。例如美军在“沙漠 风暴”行动中,各级指挥员只能了解 10 万平方千米战区内约 15% 的重大事件,而 伊拉克战争中数字化部队的指挥员可了 解战场 90% 以上的重大事件。再如,在伊 拉克战争中,陆军的“爱国者”防空反导 系统可以接收海军的 DDG-75“宙斯盾” 驱逐舰为其提供的预警信息,从而实现 了陆军防空反导力量和海军防空反导力 量的信息共享和联合作战。

美军战场感知能力建设及其启示

美军战场感知能力建设及其启示

有参 战部 队 和支 援 保 障 部 队对 战 场 空 间 范 围 内 的
敌 、我 、友各 方 兵力兵 器部署 、武器装 备和 战场环 境等 信 息 的 全 面 实 时掌 握 的 过 程 。战 场 感 知 包 括 “ 信息获 取 ” “ 、 精确 信 息控 制 ” 和 “ 一致 性 战场 空 间理解 ” 三 个要 素 。 “ 息 获取 ”指 及 时、充 分 、 信 准确 提供敌 、我 、友 部 队的状态 、行动 、计 划和 意 图等信 息 ; “ 确信 息 控制 ”指 动态 地 控制 和集 成 精
E 1 72
战场感知
信 息
文献 标 识 码 A
中 图分 类 号
近期 几 场高 技术 局部 战争表 明 ,谁 拥有感 知 战 场 态势 的能 力 ,谁 就 能够透 彻地 了解对 手 ,掌握 我 情 ,洞察环 境 ,先 敌决策 ,快 于对手行 动 ,从而 完 全控 制战场 以 至赢得 战争 胜利 。众所周 知 ,现代 战 争被人 们喻 为 “ 知 者 的 胜利 ” 感 。军 事哲 学 已经 从 “ 吃小” 进化 到 了 “ 吃 慢 ” 大 快 ,在 “ 发现 即摧 毁”
统 的互联 、互 通 ,保证 持续 发展 。对一 般部 队 的一
代装 备 ,以更换通 信设 备 为主要 方式 ,提 高抗 干扰 能 力 和通信 能力 ,形 成战 术统一 ,互联 互通 。
步 集成 为一体 ,把作 战人员 、作 战平 台与装 备等纳
入统 一的网络 中 。
战术 指挥 、控制 、通信 、计 算机 、情报 、监视 与 侦
察等 各种信 息资 源 ; “ 致性 战 场 空间 理解 ” 是 指 一 参战 人员对 敌 、友 和 地理 环 境 理 解 的水 平 与速 度 ,

美国西太平洋地区导弹防御系统建设情况分析.doc

美国西太平洋地区导弹防御系统建设情况分析.doc

美国西太平洋地区导弹防御系统建设情况分析导弹防御系统是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军在1993年正式提出“战区导弹防御计划”路线图时就表示,要将东亚地区作为重点,建成以美国为主,日、韩、澳大利亚以及台湾地区参加的“联合战区导弹防御体系”。

随着其重返亚太战略的不断推进,美国将更加重视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导弹防御系统建设与发展。

美国西太平洋地区导弹防御系统部署现状目前,美国已经开始在西太平洋地区部署陆基和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并加紧开展与盟友的导弹防御合作,充分利用日本、韩国的战略资源,建设强强联合、情报共享的导弹防御体系。

预警探测系统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导弹预警探测除了得到“国防支援计划”(DSP)、“天基红外系统”(SBIRS)、“空间跟踪与监视系统”(STSS)等天基预警探测系统的支援外,还重点部署了陆基预警雷达和海基“宙斯盾”系统。

陆基预警雷达主要是部署在日本航空自卫队车力基地(青森县)的AN/TPY-2陆基X波段雷达。

该雷达隶属美陆军第94防空反导司令部,是一种多功能雷达,可以搜索、探测、跟踪和识别弹道导弹威胁,并与其他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无缝集成。

目前,美国还计划在日本部署第二部X波段雷达,初步选定京都西北部的丹后市航空自卫队基地作为部署基地。

除了前沿部署预警雷达外,美军还支持该地区的盟友购买或发展相关系统为其提供支持。

例如,美国将本土退役的“铺路爪”大型预警监视雷达出售给台湾,该雷达探测距离超过3000千米,可监视大陆东部纵深内陆地区的导弹发射。

这部预警监视雷达名义上为台湾建设,实际可能是美空军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的组成部分。

此外,在美国支持下,日本也生产部署了用于导弹预警的J/FPS-5雷达,虽然雷达波长为L波段,探测和跟踪精度较差,但有效探测距离在1200千米以上,已分别部署在鹿儿岛县的下甑、本州岛中部的佐渡、青森的大凑和冲绳的与座岳4个基地,实现了覆盖日本全国的预警能力。

除陆基系统外,美国还在该地区部署了多艘“宙斯舰”舰,它们携带有AN/SPY-l多功能雷达,能对空中和海面目标进行自动搜索、检测、跟踪并对“标准-2”(SM-2)、“标准-3”(SM-3)拦截弹进行制导。

2021外军信息支援能力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3

2021外军信息支援能力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3

2021外军信息支援能力现状与发展趋势范文 0信息支援能力概述 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行动,部队行动规模庞大,作战样式、手段、方法以及武器装备的种类等都将急剧增加,造成战场信息量空前庞大。

许多国家越来越依赖航天侦察、监视、通信、气象和导航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支援,而且将其作为必要和关键因素[1]. 信息支援能力是独立于任何作战单元或平台自身信息能力之外且具有整体性、交互性、通用性的信息保障能力,是一种跨军兵种、跨作战部队、跨指挥机构、跨武器平台、跨信息系统的信息交互能力,是融合作战单元和作战要素、构成联合作战体系的粘合剂和倍增器[2]. 1外军信息支援能力现状 1.1美国 美军借助强大的国内经济与科技实力,以及高度集成一体化的电子信息装备,其信息支援能力居世界各国军队前列。

1.1.1具备强大的综合信息感知能力 美军的战场信息通过情报监视侦察系统感知并获取,通过严密监视及时探明外来目标及其有关参数,快速处理所获信息,为各类打击武器提供精准信息,为联合作战部队行动提供保障,为各级指挥机构决策提供支撑,为有效保存和使用己方战略资源提供必要的预警时间。

1.1.2具备全境信息共享传输能力 美军的信息基础设施能够实时交换战场目标类型、空间位置、运动状况、目标参数等各种作战信息,实现作战单元之间的信息按需共享。

同时,信息基础设施还能够提供遍布全球、安全可靠、配置灵活的宽带网络,将分布在美国本土乃至全球的传感器、武器平台、信息资源、作战人员等,集成为陆海空天一体化的作战体系。

1.1.3具备实时信息分发控制能力 美军的战略指挥控制系统,即全球指挥控制系统,是美国防部将各类指挥控制系统高度融合,有效保障执行全球联合作战任务的核心工具。

系统关键功能包括应急计划、部署和控制部队、后勤保障、空中作战、火力支援、情报和计划、实施和管理军事行动的手段等。

可为部署在美军9 个作战司令部的 650 个主要台站和 1 万多个联合或盟军工作站提供支援。

美军军力编制与建制

美军军力编制与建制

美军军力与编制根据国防部重组法,是国家统帅当局(总统与国防部长)、联合作战司令部、作战部队。

只有国家统帅当局能发布作战命令,其他都是执行者。

而且参谋长联席会议并不在美军的指挥链内,它只是作为国家统帅当局与各联合司令部之间的"沟通渠道",传达信息而已。

现在的联合作战司令部有五个战区司令部和四个职能司令部。

五个战区司令部有:欧洲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北方司令部、南方司令部,中央司令部。

四个职能司令部为:战略司令部、特种作战司令部、运输司令部、联合部队司令部。

原航天司令部并入了战略司令部。

国防业务局: 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国防给养局,国防合约审计局,国防合约管理局,国防财会局,国防信息系统局,国防情报局,国防法务局,国防后勤局,国防安全援助局,国防保安局(原国防调查局),国防威胁处理局(原现场核查局),导弹防御局(原弹道导弹防御组织),国家地理情报局(原国家测绘制图局),国家安全局(对内称为中央安全署),五角大楼保卫局。

现在的国防部专业机构: 美军新闻署,军事医保规划署,华盛顿本部勤务署,经济调整办公室,国防部人力资源署,国防战俘与失踪人员办公室。

美军陆军部组成陆军部总部陆军部长办公室(陆军部长)陆军副部长陆军副部长帮办,主管外事陆军副部长帮办,主管战研陆军部长行政助理陆军审计官公关处、立法联络处、弱小企业援助处陆军助理部长,主管采购、后勤、科技陆军助理部长,主管公建陆军助理部长,主管财务*(兼陆军财政官)陆军助理部长,主管设施、环境陆军助理部长,主管人力、预备役事务陆军首席信息官(中将级,兼陆军网络技术司令部司令),主管C4I 信息系统(G6)陆军参谋长办公室(陆军参谋长(上将级))陆军副参谋长(上将级)陆军次参谋长(中将级),主管人事(G1)陆军次参谋长(中将级),主管情报(G2)陆军次参谋长(中将级),主管作战、策划(G3)陆军次参谋长(中将级),主管勤务(G4)陆军次参谋长(中将级),主管物资、项目(G8)陆军助理参谋长(少将级),主管设施国民卫队局陆军局长(中将级)陆军军法长(少将级)陆军军医长(中将级,兼陆军医务司令部司令)陆军预备队司令(中将级)陆军牧师长(少将级)陆军工程兵司令(中将级)陆军士官长美国陆军的一级司令部陆军部队司令部(上将级)陆军装备司令部(上将级)陆军医务司令部(中将级)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上将级)陆军空间与导弹防御司令部(中将级)陆军特种作战司令部(中将级)陆军太平洋司令部(中将级)陆军工程兵部队(中将级)美国驻欧陆军(上将级)美国驻韩陆军(中将级)地面运输与分配司令部(少将级)原军事交通管制司令部美国陆军部的直属单位华盛顿卫戍区(中将级)陆军情报与保安司令部(少将级)陆军刑事调查司令部(少将级)陆军网络技术司令部(中将级)美军体制和指挥体系美国现代军事体制和指挥体系始于1947年的国家安全法。

深度解析美军的作战指挥链

深度解析美军的作战指挥链

深度解析美军的作战指挥链作为联合作战的先行者,美军拥有当今世界最为系统完善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这一系统也为美军全球部署、机动、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撑——解读美军“作战指挥链”军眼聚焦美军现役部队只有130余万人,全球驻军、全球机动、全球作战,面对不确定的对手、不确定的战场、不确定的战争样式,基本做到了“招之即来,来则能战”。

美军高效行动的背后,有一整套结构合理、责权分明、不断升级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

层级精干责权分明——“作战指挥链”如何构成在美军军语体系中,并没有“作战指挥体制”或“领导指挥体制”的术语,而是将相应或相似体制统称为“指挥链”。

美军“指挥链”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行政指挥链”,也就是所谓的军政系统或领导管理体制,以“总统和国防部长-军种部长(军种参谋长)-军种部队”为基本主线,主要负责对机关和部队领导、管理、军种训练、军种联合基础训练和后勤保障;二是“作战指挥链”,也就是所谓的军令系统或作战指挥体制,以“总统和国防部长(通过参联会主席)-联合作战司令部-作战部队”为基本链条,主要负责对部队的作战指挥、控制、协调和联合训练。

现代作战爆发突然,节奏快、强度大,作战指挥的效率直接影响着战争运行,指挥链层级越少,权力越集中效率越高。

美军“作战指挥链”由最高指挥当局、各联合作战司令部和军种组成部队三级构成,军种完全退出作战指挥链,联合作战司令部成为整个作战指挥链的枢纽和重心,大幅提升了指挥效率。

首先,在最高层,由总统和国防部长构成的最高指挥当局负责制定战略决策。

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就国家安全问题向总统提供咨询。

参联会由参联会主席、副主席、陆军参谋长、空军参谋长、海军作战部长、海军陆战队司令和国民警卫局局长等组成,是总统和国防部长的主要军事咨询和参谋机构,也是维系军政和军令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纽带。

参联会主席是美国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防部长的首席军事顾问,拥有美国武装力量军官的最高军衔,但没有作战指挥权。

美军网络中心战发展趋势

美军网络中心战发展趋势

美军网络中心战发展趋势作者:王晓汪洋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4期摘要:为了实现全球范围的信息共享,谋求信息优势,彻底主导信息化战争,美军提出了网络中心战概念。

网络中心战适应了信息时代的需要,是美军多年来寻求以技术优势获取作战优势的必然结果,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美军的文化观念、组织结构、作战理论和装备建设,在美国军事转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网络中心战;信息;美军引言美国网络中心战在未来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网络中心化的太空作战是未来作战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网络中心化的太空作战,是在网络中心战理论指导下的太空作战。

未来太空作战,是对网络中心战理论的极大检验,太空战理论是对网络中心战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美军网络中心战,是以信息网络为中心,依托高性能信息网络对战场感知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火力打击系统及所有参战部队甚至作战平台等各类作战资源进行综合集成,同时在物理域、信息域和认知域高速度、快节奏地展开,以谋求信息优势、决策优势和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作战理论。

美军2020年太空战理论包括四大作战概念:控制空间、全球交战、全面力量集成、全球伙伴关系。

控制空间,是指确保进入空间和在空间运行的自由,以及必要时确保阻止敌方利用空间的能力;全球交战,是指对全球的全面监视、全球导弹防御和在空间运用力量;全面力量集成,是指将空间力量及从空间获取的信息与陆海空三军力量集成起来,以期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资源;全球伙伴关系,指利用民用、商用空间力量增强军用空间力量[1]。

防御性太空对抗作战是通过采取主动和被动行动,以保护美国及盟友的太空能力免遭敌方攻击和干扰,从而保护美国/盟友利用太空能力达成其优势。

防御性太空对抗作战以敌方的太空对抗能力为目标,以确保利用太空能力和太空作战的自由。

太空对抗作战可对攻击美国太空资产的举动起到威慑作用。

强大的太空对抗传递这样的信息:潜在对手若攻击美国的太空资产,必将受到惩罚。

进攻性太空对抗作战是通过阻止敌方利用太空获取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国防部为了实现多军兵种和多国部队联合作 战的设想,从1996年开始颁布并要求强制执行针对 c3I系统互操作性的“联合技术体系结构(JTA)”。JTA 是一套为生成、使用或交换信息而规定的最低限度、 必须强制执行的标准和指南,适用于所有国防系统的 采办。JTA标准体系经过多年修改,内容包括:信息 处理标准、信息传送标准、信息建模、数据元素和信 息交换标准、人机接口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等,涉及 C4ISR、CS(战斗支持)、M&S(建模与仿真)、WS(武 器系统)。
美军信息化建设特点
(4)增加太空计划投资,加速军队信息化发展 2006年6月,美国防部推出了 ( 2006 ~ 2011
年未来防御计划》” (FYDP),该计划规定,2006财 年国防部整个太空计划 (包括研究、开发、测试与评 估,采办、运行与维护)预算比2005财年增长2.5 %, 达223亿美元。其中,2006财年非保密重大太空系统 的研制与采办费达69亿美元,占全部经费的31% , 比2005年增长了40.8 %。2010年,非保密重大太空 系统的投资将达到高峰,为100亿美元,而其中军事 卫星通信系统所占的份额最大,约为40亿美元 。
美军信息化建设状况
1.2 美军典型信息化导弹武器 1)战斧巡航导弹
战斧巡航导弹采用多种方式制导:全程用惯性制导,中 段用地形匹配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制导,不断修正惯 性制导的误差,使导弹能够始终保持预定航迹;飞行末段 用数字式景像匹配末制导,其理论定位精度可达6m。
美国战斧式巡航导弹
美军信息化建设状况
美军信息化建设特点
(6)加强ISR系统建设,缩短“侦察一打击”的 反应 时间
美军信息化建设状况
1.4美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思路
以C4I系统建设为龙 头,逐步实现各种作战 职能和各个作战单元的 一体化;大量采用信息 技术,不断提高武器装 备的信息化、智能化水 平;推行“横向技术一 体化”,采用共同的软件、标准和规程对现有武器系统进 行改造,使其具有通用性、联动性;强调“经济可承受性 ”,坚持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原则,发展经济实用的 武器装备H。
美军信息化建设特点
2.1、推进C4ISR系统建设,提升网络中心战能力
(1)营造“网络中心化”文化,突出强调更 新观念对推动军事转型的重要性 (2)组建网络空间司令部,提升网络空间利 用能力 (3)实施数据战略,使信息成为力量倍增器 (4)增加太空计划投资,加速军队信息化发 展 (5)按“网络中心化”原则,构建以)捕鲸叉反舰导弹
捕鲸叉导弹系列包括舰射型 RGM一84、空射型AGM.84、潜 射型UGM.84等,还发展了对陆 攻击型捕鲸叉lB、1C、1D和防区 外空地导弹——斯拉姆(SLAM)等 。
“捕鲸叉”Block III导 弹
美军信息化建设状况
1.3信息技术标准化推进联合作战和型号标准化
美军信息作战力量建设情况
1 美军信息化建设状况 2 美军信息化建设特点 3 美军信息化发展趋势 4
美军信息化建设状况
1.1航母战斗群——高度信息化的海战场
美国航母战斗群具有很强的协同作战能力(CEC)。战 术旗舰指挥中心(TFCC)是美国海军多层次、网络化c3I 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以航母为核心的美国远洋舰队 在海上作战的最高指挥机构。利用装于航母上的海军模 块化自动通信系统(NAUMACS)直接与舰队卫星通信系 统(FLATSAT—COM)进行全球通信;利用联合战术信 息分发系统(JTIDS),通过一个公共用户网络将航母与 各特遣部队(如侦察、反潜、防空、对陆支援等)全面联 系起来,可与陆军、空军等进行作战行动协调。舰队卫 星通信系统是旗舰指挥官与岸上的舰队指挥中心(FCC) 进行通信联系、接受指示和命令的主要渠道。
美军信息化建设特点
(2)组建网络空间司令部,提升网络空间利用能力 美国国防部认为,全球通信网络是美军最脆弱的
环节。在传统 战场上,美军面对敌人时游刃有余, 但在与虚拟世界的敌人作 战时却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在找到击败网络战场敌人的办法 之前,我们不 会赢得世界反恐战争的胜利” 。为击败网络空 间的 敌人,2006年l0月,美国空军组建网络空间司令部 ,旨在 建立一个与空军航天司令部和空中作战司令 部列的司令部, 为美国总统、作战司令部司令提供 可信赖的网络空间作战力 量,以确保其拥有自由进 入并利用空中、太空以及网络空间的能力。
美军信息化建设特点
(3)实施数据战略,使信息成为力量倍增器 2006年8月出台的《国防部第8320.2号指令:国
防部网络中心化数据共享》和《国防部网络中心化数 据战略》则提出了实施数据战略的具体目标,即数据 明确、易懂 、可靠和具有互操作性。为实现这些标, 要求研发数据检索、数据互操作、数据安全标识 ,以 及保证 源 头数据质量的手段与途径,以便使计划人 员和用户都能正确 理解 跨 系统和跨部门数据的涵义 。为此,国防部首席信息官于200 6年9月颁布了《网 络中心战参考模 式 》,并提出了实施数据战略的举 措。
美军信息化建设特点
(5)按“网络中心化”原则,构建以网络为基础的 指挥控制系统
2006年国防部首席信息官战略计划提出,未来将 在网络的基础上发展和改造指挥控制系统,重点发展 国防信息系统网络及其全球信息栅格带宽扩展(GIG— BE)、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S)和网络中心业务服务 (NCES)等项目。
美军信息化建设特点
(1)营造“网络中心化”文化,突出强调更新观念对推 动军事转型的重要性
建立“网络中心化”文化是指,随着互联网协议和网 络服 务等“网络中心化”能力和技术的发展,加强对 国防部工 作人员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 网络中心化 ”所带来的 好处,使联合部队指挥员理解网络对增强 其作战能力 的作用,从而使政策制定和资金使用等决 策层到作战行 动的战术层都形成利用不断涌现的信息 共享能力实现 作战构想的共识,营造通过试验和作战 演示验证这些 构想的良好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