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蕉 《白蕉论艺》

白蕉 《白蕉论艺》
白蕉 《白蕉论艺》

白蕉《白蕉论艺》

摘要

白蕉是上个世纪帖学复兴的领军人物,其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以行书的的数量最多,也最为世人所称道。白蕉行风格的形成归结起来共三个内因一个外因:内因;一、性格使然。二、其书法审美的影响。三、取法“二王”。外因;碑学兴盛至极之后帖学渐趋复醒,历史的规律使然,要探究白蕉的行书风格就必须要弄清“三内一外”。

关键词白蕉行书风格二王书法审美

In Baijiao script style

Abstract

banana is the leading figure of the revival of tie learning in the last century. The calligraphy works left behind are most numerous and most praised by the world.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tyle of Baijiao boils down to a total of three internal external factors: a character, a cause. Two, the influence of its calligraphy aesthetic. Three, the two kings \"\". The external cause; after the flourishing of the tablet learning, the tie learning is going to wake up again. The law of history is imperative. To explore the style of running banana leaves, we must understand \"three inside and outside\". Keywords calligraphy calligraphy aesthetic style Erwang Baijia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海上“狂人”白蕉 4

第二章白蕉书学思想 4

第一节积极推行书法普及 4

第二节白蕉的书法精髓 5

第三节碑学与帖学的认识 5

第三章风格的继承关系 6

第四章审美在其行书中的具体显现 10

第一节白蕉行书之古 10

第二节白蕉行书之萧散 10

第三节白蕉行书之雅 11

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第一章海上“狂人”白蕉

白蕉祖籍上海金山县张堰镇,其擅书画能篆刻,沙孟海先生誉其为;“三

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白蕉《白蕉论艺》[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0年],在诸多才艺中,白蕉以书艺为最高,其自誉;”诗第一,书第二,画第三”[ 白蕉《白蕉论艺》[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0年]。沙孟海在《白

蕉兰题杂存卷题跋》:“白蕉先生题兰杂稿长卷,行草相间,寝馈山阴,深见

功夫。造次颠沛,驰不失范,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白蕉《白蕉墨迹

集粹》[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3年]。

白蕉之“狂”源于他对自己书法的自信,其自铃“晋唐以后无此作”[ 白蕉

《白蕉论艺》[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0年],这种未将当代书家置之眼角的“狂傲”之态,与董其昌学习魏晋三年自谓逼古,复不将文征明等人置之眼

角之态颇为相似,陈巨来先生曾将白蕉列为“海上十大狂人”之一,可见其

“狂名”坐实,白蕉之狂实属“清狂”,非无名之狂,陈巨来在《安持人物琐忆》里透露了白蕉之狂:“余久知其为一狂而懒之名士,报刊上亦时见其文字,小品文似专学袁中郎一路者。及见之后,觉和蔼可亲略无狂态也”[ 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记十大狂人事》[M] 见《万象》2013年第一期]。从陈巨来先生回

忆来看,白蕉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学者,有傲气,但无狂态,或可说这是一种内

心充满自信的清狂,非旁落无人的张扬。白蕉言:“甚矣哉!艺之使人傲也,

此昔闲余语。大概使人傲者,自似天下第一,视人皆二三等,或未入流也。余

谓傲无不可,然在意而不再容,在意者必有成,在容者徒其厌”[ 白蕉《白蕉

论艺》[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0年

]。他对狂傲之度作了界定,并表现出他对故作狂傲之人的厌恶。

人之狂,无度者,实为无知,狂而有所依者,实乃士人之长情也。

第二章白蕉书学思想

白蕉在世时,所发表的文章并不多,其去世后夫人及弟子整理了他的遗稿,终

得见于报刊,白蕉的书学思想在其文章中表露无遗,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白

蕉对书法的普及想法和践行。二、白蕉书法艺术的精髓。三、对碑学于帖学的

认识。

第一节积极推行书法普及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书法普及活动在上海开展,白蕉在活动中充当着领先者地位,他曾与叶恭绰、启功、邓散木、吴永清等三十八人探讨书法普及问题,在

实际践行的问题上,白蕉提出许多确实可行的方案,如其提倡:“艺术专科院校,应该重视书法与国画并行建系,或者国画系应该考虑开设书法学科,对于

书法的学习,应先学习书法史和理论,楷行两种必修,篆隶草,可设为选修,

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对于书帖的出版及古代碑帖的展览,需注重考

究选定。出版界可以聘请‘专家’选定古代墨迹和好的碑帖予以出版,博物馆、美术馆可以开古代的名迹展览会和现代的法书展览会以及碑帖展览会,平时陈

列宜开辟专栏,以成立专馆。”[ 白蕉《白蕉论艺》[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

社 2010年]

白蕉在《我道其东》一文中提到国内已不再注重和提倡书法,而东邻日本,对

书法却极其重视,如果我们再不重视,恐怕今后就要落在日本人后面。该文后

来虽成为白蕉被打为“右派”的罪证,但是也给当时的国人提了个醒。

白蕉对书法的普及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更体现在他的实际的践行中,如他积

极的参与书法讲座活动,其讲课多是针对初学者,讲课的内容,浅显易懂,幽

默诙谐,其提出:“静”、“兴”、“恒”三字,作为书法学习的要诀,意在

让初学者静下心来,不被功利和速成之心所惑,要引发学习者的兴趣,让其进

入到不知不觉不知肉味的境界。

第二节白蕉的书法精髓

白蕉在书学上有极高修养,其书法精髓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其《书法十讲》中,

其有“书髓论”提出:“书法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必须心静、性情、神韵、气味四者相合”[ 白蕉《白蕉讲授书法》[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4年]。

心静:“心静要闲静,要达到闲静就必须胸无凝滞,无名利心”。

性情:白蕉提出:“性情要灵和,要达到灵和就必修放空自己,持有中庸之道”,孔子在《中庸》言:“怒而未发,发而皆中节,为之中和”。

神韵:神韵生于胸襟,胸襟需恬淡高矿,胸襟恬淡,高矿之人,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得失所扰,常以不破之态示人。

气味:气味生于人品,人品逸者,其书自逸,如右军,人品雄者,其书自雄,

如颜鲁公。

总归其四条,白蕉详尽的阐述了学识与人修养的关系。

第三节碑学与帖学的认识

在中国书法史上自清代以来,人们逐渐形成碑学与帖学两大系统的认识,阮元

认为:“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圆,法术深刻,则碑据其胜”[ 阮元《北碑南帖论》,《揅室三集》[M] 上海:中华书局 1993年],阮元

对北碑的倡导还是持相对客观的态度,至包世臣,康有为后,将倡导碑学的思

想推向偏激,认为帖学已没有那么重要,将碑学推到一个至高的位置。

对于这种倡碑的大风尚,白蕉正视碑学的发展,知道这是历史的选择性,清代时,馆阁体、学董之风盛行,导致当时整个书坛书法的审美,偏向恶俗、秀媚,遂以雄强、端庄、朴茂风格取胜的碑书便应运而生,白蕉对碑学和帖学的认识

是客观的,他不随大流,有着自己鲜明的立场,同意阮元的见解,反对包世臣,康有为的观点,更难得可贵的是他不纠结于碑、帖之争。他认为:“从包慎伯

到李梅庵、曾农髯的据边蚓粪为止,曾经风靡一时,占过所谓“帖学”的上风,但到了现在,视乎风水又转了。从主张学碑与主张学帖的两方面互相攻击的情

况来说,在我看来视乎都毫无意义”[ 白蕉《云间言艺录·客去录》,见《书法》2007年第十二期]。

对于碑与帖的长处,他与阮元的见解极为相近,他认为沉着厚重,以点画取胜,碑宏肆,帖潇散,虽然他强调,碑帖各有所长,但事实上他对帖学作出了典范。

第三章风格的继承关系

白蕉行书风格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从“二王”中取法,另一方面与其书法审

美有着直接的关系,白蕉认为行书首推王右军,次之谢安石、大令。唐后书家

行书皆不可作为学习之对象,自称:“复翁攻书不见唐以后人”,其行书审美

风尚要求稳秀、清洁、风神萧散,绝不可草率,从白蕉的观点看,从“二王”

中取法,是因为“二王”行书风格与白蕉书法审美相契合。

白蕉行书的根基在于帖学,其书法一生以“二王”为旨归。潇洒飘逸,不落尘俗,与其淡泊孤高的性格相统一。白蕉帖学论的提出,给当时崇尚碑学,沉闷

的书坛,带来一股奇异高古的气息,其影响可见一斑。“二王”书风从晚清至

民国走向颓势,一些有学之士,不随大流,挣脱尚碑观念的束缚,高举“二王”的旗帜,走晋唐的传统帖学之路,该现象是对当时风尚的一种挑战,更是“全民”尚碑后历史的必然,随着帖学慢慢兴起,白蕉这一帖学的领军人物,自然

就进入我们的眼帘。

白蕉行书高古,原因在师法晋唐,延续“二王”脱俗超逸的书风,从其《二月

十八日行书信札》(图一)中可看到“二王”行书手札浓厚的韵味,通篇信手

挥洒,超逸卓群,字虽小,却有大气象,全篇分两节左下角落小款“白蕉顿首,二月十八日”。该手札章法布局萧散,单字成体,偶有二三组两字相连的组合,如“去秋”(图六)、“甚为”(图七)、“去也”(图八)和“顿首”(图九)皆为两字相连成体,从章法布局看,明显可以看到羲之《孔侍中帖》(图二)、《二谢帖》(图三)、《得示帖》(图四)的遗影,如《丧乱贴》(图五)虽略带草意,但始终是以行书为主,其中“酷甚”(图十)、“奈何”

(图十一)、“何言”(图十二),《二谢帖》中的“再拜”(图十三)、

“想邵”(图十四),再到《得示帖》中的“未佳”(图十五)、“乃行”

(图十六)均为两字成体。从单字看,除了气息与王字相近外,结体也可以达

到八九不离十的程度,如白蕉《二月十八日行书信札》中的“審”(图十七)、“不”(图十八)、“当”(图十九)及“顿首”等字,与王羲之《何如帖》

中的“審”(图二十)字,《孔侍中帖》中的“不”(图二十一)字,《丧乱贴》中的“当”(图二十二)字,及王羲之帖中常用的“顿首”二字,无论从

结字,笔法,还是气息上都均可以达到相仿的地步,从对比中可以见出白蕉学“二王”以得其精髓,近魏晋之风流。

(图一)(图二)

(图三)(图四)

(图五)

(图六)(图七)(图八)(图九)

(图十)(图十一)(图十二)(图十三)

(图十四)(图十五)(图十六)

(图十七)(图十八)(图十九)

(图二十)(图二十一)(图二十二)

第四章审美在其行书中的具体显现

白蕉书法深的“二王”精髓,加上自身的天赋及其独特的审美,最终形成自己

别具一格的行书风格,苏显双在《不朽的白蕉——白蕉书法艺术述评》中提到:“在白蕉书法中以行书存世最多,也最为人称道”[ 苏显双《不朽的白蕉——白蕉书法艺术述评》[D]中国知网]。白蕉行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尚韵,魏晋以后,

追求晋人神韵的书学者不在少数,但得其精髓者却少有人数,白蕉算是其中的

成功者,其外表文质彬彬,一派君子之相,但骨子里却桀骜不驯。今天看来也

正是白蕉这种既能够守静,又能够挣脱世俗羁绊的性格,使得白蕉才在尚尚碑

的大环境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行书风格道路。

第一节白蕉行书之古

“古”东汉许慎《说文》记“古,故也”[ 许慎《说文解字》[M] 江苏:江苏凤

凰美术出版社 2017年],即过往谓之“古”,对于整个书法史而言白蕉以“晋唐”法书为古,白蕉遵古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师法古人,二、守住古法,白蕉选帖直朝晋人“二王”而去,不能争辩的事实是“魏晋风度”直接导

致了“晋尚韵”的书法审美,取法乎上没错,但这样的结果,并不能够达到尚

韵这一最终效果,白蕉明智之处就在于其直朝尚韵的代表时期去,而尚韵书风

又以“二王”为代表,此师法古人。关于守住古法,很多书家也师从“二王”,但绝大多数根本没有完成遵循“二王”古法的使命,而白蕉是一个踏实研习

“二王”书风的书家,从他作品中字的每一个笔画来考察均有出处,皆遵循魏

晋法。

第二节白蕉行书之萧散

“萧散”《西京杂记》:“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箫散,不

復与外事相关”[ 吕壮译注《西京杂记》[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3年],

《重建润州鹤林寺记》:“士之箫散孤介,而不欲韦其本心者,往往匿迹於其中”[杨荣祥校注《方苞姚鼐文选译》[M] 江苏:凤凰出版社 2014年],此两则

谓之“箫散”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闲散舒适。白蕉行书之

所以不入于俗,风格自然,让人观来闲散舒适,根本原因在于其充分的理解

“二王”书法的精神内涵,魏晋时期仕人多尚“道”讲“风度”既思想多受道

家的思想,道家以清静无为、自然为思想旨归,晋书尚韵的书法审美,与道家

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反观白蕉一生,虽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白蕉是

遵奉道家的,但从他的书法审美要求上,确可以找到其观点与道家思想相契合

之处,如白蕉在其《书髓论》提到“心静”[白蕉《白蕉论艺》[M] 上海:上海

书画出版社 2010年]即要到闲静,胸中无碍,不被名利所困,这与道家提倡

“静以修身”这与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如出一辙,白蕉行书风格得萧散之意,

这与其自身的修养有着极大的关系,当然不能否认的是呈现在右军书法中的

“魏晋风度”对其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第三节白蕉行书之雅

人们对于白蕉行书之“雅”,是公允的,“雅”《白虎.礼乐》;“雅者,古正也”[ 陈立《白虎通疏正》[M] 上海:中华书局 1994年],“古正”高古之意,“雅”是晋人书法的结晶,秦篆以后,至汉隶,遂至“魏晋南北”时的“北碑

南贴”,汉隶在沿袭秦篆的同时慢慢的向楷过渡,最后现已行草书,晋人继古,右军由上,白蕉得晋人之“古雅”。沈尹默与白蕉同学“二王”,沈重视的是

法度,被程序化所束缚,难免有刻意之嫌,而白蕉重视的是“二王”精神,即

重视“古雅”的气息,毫无疑问,在众多学“二王”的书家中,白蕉是同时代

的佼佼者,悟得羲之书法的萧散,古雅真谛,同时行草学王献之得其风流,自

由洒脱的真谛。白蕉同沈尹默行书作品比较来看,沈尹默显得更加严谨,趋向

程序化,字显得俗态,而白蕉不过分强调“二王”技法上的东西,革除了多余

的束缚,以行云流水之势,在不刻意之处巧妙的运用“二王”的笔法,就是这

样的一种审美趋向,使得白蕉行书更富于晋人之雅韵,刘军在《白蕉书法风格

探究》中言“通关白蕉的书法作品,他在用笔上简化了起笔和收笔的顿挫,是

为儒者风范,在结构上出现随机的结构脱离,收放自如,全无匠气”[ 刘军《白蕉书法风格探究》[D]中国知网]。白蕉行书以“古”、“萧散”、“雅”,形

成其行书风格的精神内涵,给世人展现一种高古,有情趣的大美,白蕉的作品

用笔追溯古人,结体简洁,明晰,章法疏密有度,其行书作品无论从细节还是

整篇,都给人予一种舒畅之感,这种感觉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加是其精神内

涵的显现。

总结

白蕉是上个世纪少有的书学奇才,其有文人的“狂傲”之气,白蕉之狂,

信心来源于自身的才艺,“狂”历来都是文人身上的一种独特的品质,白蕉以

这样的一种傲骨,在全名“尚碑”的时代,走出一条帖学复兴之路,这与其性格,书法审美有着重要的联系,其在当时书坛颓靡,没有新意的大环境下,大

力的推行帖学,并提出自己学帖的理论知识,这是时代号召者的证明,白蕉之

大成,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空谈上,更是体现在他的书法实践活动的践行上,白蕉行书风格内在原因有如下几点,其一师法“二王”,擅取古意;其二锐意

进取,不被大环境所束缚,坚持走帖学路线;其三他领先于同辈之人的书法审

美观,直接导致其行书风格的最终形成。纵观白蕉的一生,其才艺显其卓,以

行书淋漓尽致的展现他的才华,白蕉是时代的先行者,是推行帖学的中流砥柱,是“二王”书风最有力的承继者。

参考文献

[1] 、[2]白蕉《白蕉论艺》[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0年

[3] 白蕉《白蕉墨迹集粹》[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3年

[4] 白蕉《白蕉论艺》[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0年

[5] 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记十大狂人事》[M] 见《万象》2013年第一期

[6] 白蕉《白蕉论艺》[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0年

[7] 白蕉《白蕉论艺》[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0年

[8] 白蕉《白蕉讲授书法》[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4年

[9] 阮元《北碑南帖论》,《揅室三集》[M] 上海:中华书局 1993年

[10] 白蕉《云间言艺录·客去录》,见《书法》2007年第十二期

[11] 苏显双《不朽的白蕉——白蕉书法艺术述评》[D]中国知网

[]12 许慎《说文解字》[M] 江苏: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7年

[13] 吕壮译注《西京杂记》[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3年

[14] 杨荣祥校注《方苞姚鼐文选译》[M] 江苏:凤凰出版社 2014年

[15] 白蕉《白蕉论艺》[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0年

[16] 陈立《白虎通疏正》[M] 上海:中华书局 1994年

[17] 刘军《白蕉书法风格探究》[D]中国知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