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方言与文化

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它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完整地保留了中古《切韵》系统的入声,有独立的韵母系统,调值高而短,有喉塞尾,如“剥、药、桌、八、鸭”等字。同属洪巢片的南京话虽有入声,但入声字在实际语流中塞音韵尾往往消失。

二是扬州话里中古全浊声母今读都是同部位的清音声母,塞音、塞擦音的仄声字不送气。它曾经是明朝时期的官话,保留了较多汉语古典雅音的语言。至今还有很多古汉语词汇,以及一些生动的、有意思的口头语。以扬州方言为载体的曲艺有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剧等。这些曲艺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多用普通话交流,只有有空回家了,才能和父母温习温习扬州话。回味扬州方言却是很有味道,以前在家经常会看电视上扬州一台,扬州小六子和小小两人主持的《绿杨茶馆》节目,被诙谐、有趣的扬州话深深吸引,他们用地道的扬州方言讲述扬州市发生的大小事情,渗入市区,农贸市场,大商场,农田等各个领域,以别具一格的方言特色讲述地方事务,深入人心,亲切近人。而如今、身在外地,说扬州话已经成为一种奢侈。若是听到有人说起扬州话,会有一种“或恐是同乡”的感慨。前去搭讪,讲几句家乡话,早已是激动的不知所措。乡音对于孤身在外的孩子是不可多得的渴求,只是听上那么几句,已经让人热泪盈眶了。回忆起从前,伏案桌前,灯下写

意。抿几口清茶,看一本小书,当母亲到房间里道几句“碎告吧”,亲切而温馨的话语,时常回响在耳畔。现在回想起那些属于自己的独特言语字符,真是温暖了一颗心。比如说“多晚(念wn)子”,意思是几点。“现在多晚子啦?你多晚子去玩?”、在扬州,“乖乖”有三个意思:一是长辈称呼小孩;二是用来骂人,如北京人骂人时说的“孙子”;三是感叹词,表示惊奇,有好的意思。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思。、“蹲(念dēng)”,长时间在某地的意思,比如“我在杭州蹲了大半年了”。、家(念ga)来:回家的意思,“小丫(a)头,在外头玩了这么久,还不快家(ga)来!”一声声,一句句,融入了扬州地方的特色,充斥了我对家的思念。

文化之美在于个性,一个有方言的城市大多是有故事的城市,方言的变迁其背后是文化的变迁,也因为此,传统语境中,方言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乡情的代名词。我们提倡留住方言,并不是有意排斥普通话。确实,在语言的工具性越来越剥夺其他属性的今天,如果依然固守方言,那只会犹如一只仿制的古董让人掩鼻。但如果放弃方言,则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是一把火把祖上留下来的老宅子烧光的“昏蛋”。在文化交流、交锋、交融加剧的今天,我们提倡留住方言,其目的只是为了给城市留住根,让我们的城市保持传承,让我们的历史不至割裂。我们提倡留住方言,更不是为了和普通话抢市场,我们应该鼓励人人练好普通话,人人学好外语,以进一步扩大对外交往交流。但也应该给方

言留一丝空间。回想起一些我们的专属名词,仍记得:在扬州,有种潮湿叫湿侉侉的;有种黑色叫黑鼓六毒的;有种姿态叫神支舞支的;有种天气叫雷打霍闪的有种遗憾叫咙,有种不屑叫井干;有种报应叫该阴,有种累叫痿死了;有种板凳叫爬爬;有种生气叫起毛;有种哭泣叫抽千;有种表扬叫呱呱叫;有种惊讶叫乖乖隆地咚;有种不负责任叫搭浆;有种很不负责任叫瞎糗;有种问时间叫多晚子哪;有种问题的出现叫糗糟了;有种感叹叫六鬼,有种睡觉叫挺尸;有种什么情况叫抓;有种变态叫走头六;有种精神状态叫神气大六国扬州方言经过了时代的变迁,但历史上仍然还保留了一些经典的桥段。这些段子的流传,得益于扬州评话以及众多清朝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以下有一些习语,这几句都是文学典籍里常用的扬州话。比如说“八怪”,这个词广为人知,是由于有八个扬州人合称“扬州八怪”;但“八怪”最初在扬州话里并不是指八个人,而是说一个人不遵守“八戒”,便称这个人为“八怪”,后慢慢演变成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合规范,便称这个人或这种行为为“八怪”。而“扬州八怪”们贬为褒用,意指自己不合俗流,但细究起来我们应该称他们为“扬州的八个八怪”。

再比如说《红楼梦》里林妹妹初进贾府时,贾母拿凤姐打趣,对林妹妹说,这(凤姐)是我们南边俗称的“辣子”。“辣子”并不是说凤姐“泼辣”,扬州姑娘林妹妹心里明白,贾母是说凤姐是个“无赖”。扬州人素称泼皮无赖为“辣子”,扬州评

话里最著名的一出《皮五辣子》,讲的就是皮五这个“无赖”。扬州这样的城市最值得骄傲的,单以文化论,我们不逊色于任何一座城市。而扬州方言正是扬州文化的一个构成,如果失去方言,那么扬州的美丽无疑会逊色得多。就在前几天,有四位市民成为扬州方言发音人。相关方面对扬州方言的重视,充分体现了其对历史文化的理性及智慧。这种对方言对文化的重视,让扬州显得如此出彩,可以预期,扬州在文化传承上的领先优势还将延续乃至扩大。历史上江苏的南京话曾是淮语的代表,记得去年的一部电影《金陵三钗》就是用地道的南京话讲述的。但由于近来的几年,对南京话侵蚀严重,使得南京话严重北化,淮语特色已经大多衰退,现在的南京已经和普通话的听觉差距不大。而实际上,老南京话和现在的新南京话是有很大不同的。现在南京城区不少老人的发音就不同与南京年轻人,反而和扬州话相似。所以现在淮语的代表方音被一致认为是扬州话。扬州江淮语言史上,随着帝王都邑的转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汉语方言的消长,曾有两次大变动,六朝时期的建康话和明代的南京话都曾上升为全国性的通语。东晋政权在建康建立,洛阳话成为主要语言,但扬州话并未立刻蜕变,直到隋炀帝游江都时,还“好为吴语”。王导在建康时好为吴语,可知隋末扬州尚有吴语的存在。历史的长河里,不变的语言背后有着光辉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初修运河;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我梦江南好”,与扬州结下不解之缘;唐朝时“赢得青楼薄幸名”的风流才子,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世

休说;宋朝姜夔的扬州慢“二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道出了扬州的兴衰。朝代更替,历史变迁,百转千回,不变的还是那传承至今的语言。不管历史如何变迁,我们都不会丢弃家乡扬州话,那个承载着仙人智慧,遗留千年的宝贵财富,那段专属于我们的汉语方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