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研究愿景_曹志耘
云南文山话单字音声调的实验研究

云南文山话单字音声调的实验研究王菲;达震鑫【摘要】相对于传统耳听手记的声调研究方法,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可以使语音的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化.该研究使用实验语音学方法考察了文山话单字音音高、调域、调长等,结合实际听感对实验值和传统值之间的区别做了探讨,得出文山话单字音的声调格局是:阴平为次高升调调型,调值为445;阳平为降调调型,且降幅较大,调值为532;上声为次高降平调调型,调值为433;去声为次低降平调调型,调值为211.【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6)005【总页数】4页(P58-60,88)【关键词】文山话;声调;声学实验;调值;调域;调长【作者】王菲;达震鑫【作者单位】文山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文山663000;昌吉学院中语系,新疆昌吉83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一、概述文山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云南话隶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文山话则是其中滇南片的方言分支。
早在1940年、1957年曾有过关于云南方言的大规模系统调查,由于种种原因,鲜有关于文山方言的研究著述[1](P16-17)。
1986年吴积才、颜晓云在《云南方音概况》中始有论述,1989年出版的《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描绘了文山方言的概况,2005年曹志耘的《汉语方言地图集》再次细致地记录了文山各县方言的情况。
对文山话单字音声调的调值,吴积才等认为是:/阴平/——[55],/阳平/——[42],/上声/——[44],/去声/——[211][2];曹志耘则认为是:/阴平 /——[445],/阳平/——[32]/[31]/[21],/上声 /——[55]/[44],/去声 /——[22]/[11]/[33][3](P326)。
出入较大的在于阴平和去声的调型上,吴积才等认为阴平是高平调、去声是低降调,曹志耘则认为阴平是次高升调、去声是次低平调。
另外,关于阳平的调域跨度虽有所差别,但作为一个降调则是公认的。
永济方言研究综述

永济方言研究综述作者:师红利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1期【提要】本文主要介绍80年代以来永济方言语音、词汇语法及其与文化的研究成果,其中语音研究成果较多,词汇语法等相对薄弱,并指出永济方言的后续研究空间。
【关键词】永济方言研究词汇与语法方言与文化永济古称蒲坂,属山西运城市管辖,西临黄河与陕西隔河相望,南依中条山与芮城接壤,东临运城,北邻临猗。
永济方言属中原官话汾河片解州小片。
有学者描写过永济方言的特点,但深入研究还远不够。
本文旨在综述永济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及其与文化研究成果,指出各领域后续可研究空间,希望引起更多人关注永济方言。
一、永济方言语音研究最早研究永济语音的是吴建生和李改样《永济方言咸山两摄韵母的分化》(1989)。
文章指出:“咸山两摄的古舒声字,除了按开合口、等和声母的发音部位分化外,还按今声调不同而分读两组韵母,今读阴平、阳平、上声的字,韵母是鼻化的[æ iæ uæ yæ];今读去声的字,韵母是[ai iai uai yai]。
” 这正是目前学界讨论的热点“调值分韵”现象的反映。
文末说明了这种现象的地理分布,基本围绕城关形成半环状,分布特殊。
但对其演变原因和分布特殊性有待探讨。
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纷纷进行方言志编纂,1990年由吴建生、李改样主编的《永济方言志》问世。
一导言包括地理历史概况和方言概说;二语音分析(城关话)包括声、韵、咸山两摄韵母分化、单字調、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儿化、轻声;三同音字表;四永济语音和北京语音比较;五分类词表;六语法特点包括“圪”用法、重叠、人称代词、子尾、程度副词“太、真、扎”等;七语法例句;八标音举例。
该书系统记载了永济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对永济方言的深入研究有巨大价值。
在《永济方言志》基础上,有学者对其“文白异读”进行深入分析——《永济方言的文白异读》卫岩(2009)。
文中对永济方言文白异读进行语音层次特点的分析,“古全浊声母仄声今文读音声母不送气,白读音声母送气,这种白读送气现象是唐宋西北方音的继承;开口二等逢晓匣文读声母是,白读是[x],这种白读音保留的是《中原官话》时代的读音层次。
汉语高元音研究综述

汉语高元音研究综述学者对汉语高元音从音系学角度展开的研究主要涉及音位划分、高元音的功能特征和高元音分调等问题,从音变角度展开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高元音前化、高化、舌尖化和摩擦化。
而且,笔者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通过声学实验的方法对汉语高元音的声学特性进行分析。
标签:汉语高元音音系学音变声学特性一、引言汉语中的高元音是指舌位高的元音。
这里的舌位是根据舌头隆起的最高点在口腔中所处位置的高低确定的。
[5]根据林焘、王理嘉(1992),一般将元音的高低位置分为四度:高、半高、半低和低。
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最常见的高元音是处于这四个位置中的最高度[i]、[y]、[ɯ]、[u]四个元音。
不过高元音常常伴随继续高化(朱晓农称为“高顶出位”)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随着语音的历史演变,已经成为汉语方言中一个很普遍的语音事实,因而在这里我们所讨论的高元音还包括几个高顶出位元音:[ɿ]、[ʅ]、[ʮ]、[ʯ]。
语言学界对汉语高元音作过不少研究,涉及其音位的讨论、高元音音变的探讨以及对高元音声学特性的研究等。
二、高元音音系学意义的研究根据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1995),舌位高的元音有:[ï]([ɿ]、[ʅ])、[y]([ʮ]、[ʯ])、[i]、[ɪ]、[y]、[ɯ]、[u]这7类,因此高元音是7个音位,他将[ɿ]和[ʅ]、[ʮ]和[ʯ]分别归为一个音位。
[ɿ]、[ʅ]音标的使用就是高本汉提议的,后来又仿造了[ʮ]和[ʯ]。
国内学者对汉语高元音的音位也展开了讨论。
2013全国百优博士论文

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公布基础研究类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名称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论文题目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哲学哲学何欢欢姚卫群《中观心论》及其古注《思择炎》对外道思想批判的研究北京大学张伟倪梁康质料先天与人格生成——对舍勒现象学的质料价值伦理学的系统研究中山大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孙乐强唐正东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研究南京大学教育学教育学刘希伟刘海峰中国历史上的"高考移民":清代科举冒籍研究厦门大学心理学杜忆李量对听感觉运动门控自上而下调节的动物模型和神经机制北京大学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王莉宁曹志耘汉语方言声调分化研究北京语言大学沈杏培朱晓进小说中的“文革”:当代小说对“文革”的叙事流变史(1977-2009)南京师范大学王雪松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与形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历史学马孟龙葛剑雄西汉侯国地理复旦大学肖灿朱汉民嶽麓書院藏秦簡《數》研究湖南大学理学数学陈学长尹会成Sn上的预定纯量曲率问题的几何流方法南京大学张会春朱熹平Alexandrov空间上的Ricci 曲率中山大学物理学马滟青赵光达重夸克偶素在高能对撞机上产生机制的研究北京大学方哲宇朱星表面等离激元纳米结构制备与近场光学表征北京大学王靖朱邦芬半导体中与自旋相关的新奇量子现象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金贤敏潘建伟远程量子通信的实验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龚明郭光灿量子点光学性质的经验赝势计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蒋尚达高松稀土单离子磁体的设计、合成与磁性北京大学王朝张希超两亲分子的可控自组装与解组装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梁海伟俞书宏纳米纤维宏观组装体的制备及功能化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肖斌郭庆祥基于新导向基拓展的Pd催化C-H键官能团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谭元植郑兰荪**稳定化的非IPR富勒烯厦门大学李剑锋田中群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厦门大学陆良秋肖文精稳定硫叶立德和缺电子组分的串联反应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天文学谢基伟周济林双星系统中行星的形成及动力学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田晖涂传诒太阳过渡区结构与太阳风起源的观测研究北京大学生物学游富平蒋争凡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北京大学鲁斐然施一公大肠杆菌膜蛋白UraA和AdiC的结构和转运机制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王启军赵国屏Salmonella enterica中心代谢关键酶的赖氨酸可逆乙酰化修饰研究复旦大学李颖舒红兵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武汉大学工学力学王立锋李英骏预热烧蚀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射流状尖钉形成机制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王朋黄柏标表面等离子体增强AgX (X=Cl, Br, I)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和光催化性能研究山东大学陶友田杨楚罗高效有机电致磷光双极传输主体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武汉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桂南樊建人复杂两相流动中颗粒碰撞的DEM-LES/DNS耦合模拟研究浙江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蒋卫祥崔铁军变换光学及其应用东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赵燕高会军非线性系统中时滞及丢包问题的模糊控制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俞扬周志华演化计算理论分析与学习算法的研究南京大学建筑学朱渊王建国现世的乌托邦-- 基于"中介"(In-between)视角的"十次小组"(Team 10)城市建筑理论研究东南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彭锋孙润仓农林生物质半纤维素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化学改性的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刘贤伟俞汉青生物电化学系统中的强化生物与化学催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农学植物保护刘慧泉姜道宏真核生物非逆转录病毒内生化与进化基因组学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医学基础医学徐胜曹雪涛MHC I类分子和白细胞介素17对天然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吴晨林东昕遗传变异与食管癌和小细胞肺癌易感性及临床疗效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叶丰步宏HDAC1/2在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发育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四川大学窦国睿王雨生Notch信号通路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第四军医大学药学韩波陈应春手性仲胺催化的不对称碳-碳键构建以及环加成反应研究四川大学军事学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张巍李英成利益、财权与制度安排——军队财务改革的逻辑分析框架军事经济学院应用基础研究类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名称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论文题目学位授予单位名称济学应用经济学郑若谷干春晖国际外包承接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上海财经大学徐舒甘犁中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演化--技术进步与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西南财经大学法学法学陈儒丹邵景春《WTO争端解决机制不对称性研究--系统与结果如何向原告倾斜》北京大学政治学马华徐勇民/主学步:农民的民/主能力建设——以“南农实验”为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朱雪玲姚树桥首发未服药青年重性抑郁症脑网络连接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南大学理学数学王焰金谭忠N a v ie r-S t o k e s 方程的自由边界问题与Vlasov-Boltzmann方程的流体极限厦门大学物理学周非凡邢达肿瘤激光免疫疗法的免疫调控机制及应用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学吴江维杨公社ATGL肝脏组织特异性敲除小鼠的产生及其引起的渐进性脂肪肝机理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学力学顾雪楠郑玉峰镁基材料的体液降解与生物相容性研究北京大学李博冯西桥软物质材料的表面失稳研究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机械工程刘英想陈维山纵弯模态超声电机理论与实验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光学工程闫兴鹏王东生端泵高重频MOPA激光器模式特性及非线性频率变换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冯胜飞张新平波导耦合金属和介电材料光子晶体光谱学特征研究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马静南策文多相磁电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原型器件探索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高丽敏张佐光碳纳米管监测复合材料微观损伤的表征方法与其机理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亚张跃准一维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力电性能与器件基础北京科技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张勇金保昇气固流化床非球异质颗粒介观混合特性的实验研究与三维DEM直接数值模拟东南大学李庆何雅玲流动与传热的介观格子Boltzmann方法基本模型研究及其应用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帅智康罗安高效无功与谐波动态控制方法及应用研究湖南大学周国华许建平基于纹波的开关功率变换器控制技术及其动力学行为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诸葛菁王阳元新型纳米MOS器件研究北京大学陈珊珊康俊勇超大面积石墨烯化学气相沉积生长、性质及应用研究厦门大学陈益凯杨仕文基于四维天线理论和强互耦效应的阵列天线技术研究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武楠匡镜明多模式卫星接收机中的同步技术研究北京理工大学李潇高西奇利用统计信道状态信息的MIMO闭环传输理论研究东南大学周正春唐小虎低相关序列设计及其相关编码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白雪茹保铮空天目标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新方法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董德尊廖湘科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识别与构建技术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土木工程刘红波陈志华弦支穹顶结构施工控制理论与温度效应研究天津大学水利工程覃晖周建中流域梯级电站群多目标联合优化调度与多属性风险决策华中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丁明珠元英进酵母对纤维素水解液中复合抑制剂耐受的系统分析与解耦天津大学韩璐车顺爱新型介观晶体结构及形成机理的电子显微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李华路建美共轭分子设计合成及其电存储性能研究苏州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蒋小伟万力盆地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特征中国地质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徐振波李琳糖生物安全中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行为的致毒及耐药分子机制研究华南理工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黄伟王振国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内外流一体化设计及飞行性能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张辉范宝春以减阻增升减振为目标的尾流的电磁优化控制南京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朱秀萍倪晋仁掺硼金刚石膜电极电化学氧化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机理及废水处理研究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李安安骆清铭用于绘制高分辨小鼠全脑图谱的断层成像系统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农学作物学张觅裴炎在胚珠表皮中时空调控生长素的生物合成提高转基因棉花的纤维产量和品质西南大学园艺学杨长宪叶志彪番茄Wo基因调控表皮毛形成和胚胎发育的机理解析华中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李勇郭世伟氮素营养对水稻光合作用与光合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郝格非杨光富农药合理设计的分子基础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医学临床医学权晟张学军中国人群白癜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安徽医科大学尹川谢渭芬肝细胞核因子4α诱导分化治疗实验性肝癌第二军医大学范晔肖颖彬心室辅助装置治疗儿童终末期心衰的临床疗效分析和心衰继发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第三军医大学黄景辉罗卓荆两种促神经损伤修复电刺激模式的建立及机制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赵领洲吴织芬TiO2纳米管抗菌与生物活性双功能种植体涂层的构建与评价第四军医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赵方辉乔友林子宫颈癌筛查方法及策略的研究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药学李翀陆伟跃抑制p53与MDM2结合的抗肿瘤多肽设计与靶向递送复旦大学军事学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王刚熊友存军人工资关系研究军事经济学院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邢立宁陈英武演化学习型智能优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杨思洛邱均平基于网络引证关系的知识交流规律研究武汉大学北京大学11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厦门大学 5东南大学 4华中师范大学 4南京大学 4第四军医大学 3复旦大学 3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3武汉大学 3第二军医大学 2哈尔滨工业大学 2湖南大学 2华南理工大学 2华中科技大学 2华中农业大学 2军事经济学院 2四川大学 2天津大学 2西南交通大学 2中山大学 2安徽医科大学 1北京工业大学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北京科技大学 1北京理工大学 1北京语言大学 1第三军医大学 1电子科技大学 1华南师范大学 1南京理工大学 1南京农业大学 1南京师范大学 1山东大学 1上海财经大学 1上海交通大学 1苏州大学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 西安交通大学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 西南财经大学 1西南大学 1浙江大学 1中国地质大学 1中国矿业大学 1中南大学 1。
关于语保工程和语保工作的几个问题

关于语保工程和语保工作的几个问题曹志耘(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 100083)提 要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规模浩大,任务艰巨,牵涉面广,政策敏感性强,社会关注度高。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但从总体上看,实施方案合理可行,工作进展顺利,社会评价正面。
特别是在政府统筹规划、规范标准设计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运用等方面,语保工程具有显著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本文回应大家对语保工程、语保工作关切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多语分用”的理念。
“多语分用”的本质是在“多语体”内构建一种分层分类的多语共存体系,使各语言、各方言之间形成主体和多样、高层和低层、正规和随意的多元互补关系,各司其职,和而不同。
关键词 语保工程;语言资源保护;多语分用Major Issues about Project for the Protection of Language Resources of ChinaCao ZhiyunAbstract China has recently embarked upon a large project of language preservation with ambitious goals, which is featured with broad 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sensitivity; it thus has attracted a great deal of public attention. The research team also has encoun-tered various diffi culties and challenges during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However, in general, given the positive feedback we have received from the public, the project framework has been proven feasible and it has been progressing well so far. Particularly, given its forward planning nature, the Project spearheads the language conservation due to the following three treats: it is government guid-ed, formulating an array of standards and criterions, and characteristic of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technology. This paper endeavors to answer the major concerns from the public about the Project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the mean time, to present the new concept we proposed as ‘Multiple-Languages-Respective-Domains’, the core nature of which is to construct a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yers of languages and regional variants within a multilingual community. Such a framework enable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mong lingua franca, regional languages and local dialects with each functioning within respective domains, achieving diversity in unity.Key words Project for the Protection of Language Resources of China; linguistic resource conservation; Multiple-Languages-Respec-tive-Domains作者简介:曹志耘,男,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学、地理语言学、语言资源。
方言岛消亡机制

方言岛消亡机制张宸瑞提要:文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方言岛的消亡机制。
研究在曹志耘(2005)提出的造成方言岛消亡的三个因素(地理交通、经济文化、语言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相关研究成果及思路,提出方言岛消亡机制中的五个因素:(1)地理分布及交通设施;(2)经济文化及人口流动;3)区内方言异同程度;4)语言态度及文化认同;5)社会制度及家庭关系。
本文讨论这五种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对方言岛生存结果的影响。
本文认为,方言岛的生存需要五个因素共同保证,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或几个因素,方言岛即难以保持并发生消亡。
关键词:方言岛消亡消亡机制一研究背景方言岛,指历史上操相同或相近方言的一部分移民迁入操另一种方言的人的居住地区,其所带入的方言在当地方言的包围下如同大海上的岛屿,即形成“方言岛”。
关于方言岛的成因,游汝杰(1990)提到两个,即方言自身变化和人口迁徙。
其中因人口迁徙而形成方言岛的情况尤多,又进一步分为两种:土著方言被移民方言包围成岛、移民方言直接成岛。
其中移民方言直接成岛又分七种:军队驻防、军屯、战乱、逃荒、垦荒、流放和侨居。
庄初升(1996)提到三种成岛类型:军事移民、政治移民和经济移民。
其他文章中也有提及方言岛成因,但无出以上几种观点。
方言岛类型的划分从以往研究观之有两种,《汉语方言岛及其文化背景》(游汝杰,1990)及《试论汉语方言岛》(庄初升,1996)中均提出,其类型可以按地理分布划分为七种:板块状一一巨岛型、点状一一孤岛型、斑点状——群岛型、带状——列岛型、块中点状——岛中岛型、流动状——浮岛型、沿海据点型(游汝杰,1990);也可大致分为四种:孤岛型方言岛、群岛型方言岛、列岛型方言岛、岛中岛型方言岛(庄初升,1996)。
方言岛的形成条件与过程极其精细具体,其保持条件较为敏感苛刻。
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文化风俗更新,大量原有方言岛的存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些曾经在特定环境下维持的小岛逐个瓦解,方言岛的界限不再清晰,岛内语言接触频繁,出现了普遍的消亡现象。
邯郸晋语内部语音差异研究

邯郸晋语内部语音差异研究本文通过对邯郸晋语区语音现象的整理与分析,探究了晋语区内部存在的语音差异及其成因,对进一步把握邯郸晋语区整体语音面貌,乃至分析研究邯郸方言音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邯郸方言晋语区语音差异意义一、引言汉语方言区的划分多以语音特点为主要依据。
晋语到底是否应从官话方言中析出独立成晋语区,学界尚存分歧。
但因为其保留有入声调,所以可以说是北方官话中较为特殊的一种。
前贤李荣(1989)《汉语方言的分区》,乔全生(2004)《论晋方言区的形成》,侯精一(1986)《晋语的分区(稿)》、(2006)《论晋语的归属》、(2008)《现代晋语的研究》等,以调类为划分标准,对晋语进行了八分,即并州方言、吕梁方言、上党方言、五台方言、大同-包头方言、张家口-呼和浩特方言、邯郸-新乡方言、志丹-延川方言。
其中邯郸-新乡方言即邯新片,是主要的晋语方言小片之一,有入声,但衰退较严重,平声分阴阳,上、去不分,一部分地区能区分尖团,并只保留阴入,阳入舒化,古全浊入今多归阳平,清入和次浊入多保留喉塞尾。
邯新片包括磁漳小片和获济小片,前者一般分尖团,后者一般不分尖团。
而位于邯郸区内的晋语磁漳小片也有不分尖团的情况,这也是邯郸晋语内部语音复杂性的表现。
邯郸的城邑,肇起于商殷。
古本《竹书纪年》中已有商末殷纣王在邯郸建“离宫别馆”的记载。
邯郸之域在西周时属于卫国,春秋时为晋地,战国时,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历经八代王侯,延续了158年的繁华。
特别是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开改革之先河,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富国强兵,国势大盛,雄踞战国七强之列,使赵国成为可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之一。
从战国到东汉,邯郸兴盛长达500年之久。
三国魏时邯郸沦为一般的县城,隶属于魏郡、广平郡,东晋后又改属魏郡。
隋唐时,邯郸先后归属或复辖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小县。
唐五代时,邯郸东部的大名悄然兴起。
宋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五路,邯郸县属河北路磁州,而大名为河北路治所(省府)。
祝畹瑾 徐大明 与甘柏芝教授 谈话

祝畹瑾曹志耘徐大明周庆生与甘柏兹教授(2007-09-09 08:40:16)转载▼分类:语言研究标签:人文/历史社会语言学互动编者按在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北京大学祝畹瑾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曹志耘教授、南京大学徐大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周庆生教授与著名社会语言学家甘柏兹教授进行了一次座谈,就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现状、方言学与社会语言学、言语社区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根据座谈录音整理而成,发表前未经谈话人审阅。
曹志耘(以下简称曹):今天,我们很高兴借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机会邀请甘柏兹教授与我们座谈,感谢甘柏兹教授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请教问题。
我想首先请在座的中国学者分别介绍一下中国社会语言学有关领域的研究情况。
バ齑竺鳎ㄒ韵录虺菩欤:在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者主要分布于中文系、少数民族语言系和外语系。
今天很巧,我们各方面的代表都有。
祝畹瑾教授和曹志耘教授分别代表外语系和中文系里的社会语言学者,而周庆生教授是少数民族语言系的代表。
先请曹志耘教授介绍一下中文领域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ゲ埽菏导噬衔冶冉鲜煜さ幕故呛河锓窖浴K以我简单介绍一下汉语方言的概况、汉语方言研究的概况和汉语方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概况。
汉语方言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复杂的方言之一。
从历时角度来看时间非常悠久,从共时角度来看目前各地方言之间的差别非常大,所以从纵的和横的两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汉语方言是最复杂、最特殊的一种方言类型。
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汉语方言开始于20世纪初,方法也是从西方引入的。
当时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历史语言学的,长期以来,汉语方言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上是历史语言学的一部分。
直到最近一、二十年汉语方言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才有一些新的变化,比如我们目前在做的《汉语方言地图集》的调查研究属于地理语言学范畴。
自从社会语言学引入中国以来,也有一些学者利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和汉语方言现象,比如我本人曾做过济南和北京这些城市的语音变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5期汉语方言研究愿景*曹志耘提要本文在分析汉语方言研究历史、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学理研究”到“问题研究”转型的主张。
呼吁研究者把目光从方言内部转向方言外部,从方言本体转向方言的使用者、方言生存的环境以及方言所承载的文化,去关注、解答和解决方言在使用及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自己的研究工作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汉语方言;方言文化;问题研究《现代汉语词典》“愿景”:所向往的前景。
本文所谈的是笔者个人对汉语方言研究“所向往的前景”。
一汉语方言学的发展已接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本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培养体系日趋完备,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
不少高校成立了以方言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例如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方言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方言与文化研究所、南昌大学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方言研究所、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省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基地,等等。
2.学术活动非常活跃除了“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年会”这样的全国性、综合性学术会议以外,每年还举办多个分区或专门性的学术会议。
分区会议涉及各大方言区或方言地区,尤以粤语、闽语、客家话、吴语、官话、东南方言、海外汉语方言学术研讨会最为频繁,专门性会议例如地理语言学、濒危方言、方言民俗、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等等。
3.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当中,在沿袭传统的描写、比较、分析方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运用了地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以及新型录音摄像设备、电脑绘图技术、方言调查处理软件、数据库等等,尤其是数据库已经成为方言研究的重要工具。
此外,地*本文研究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方言文化典藏”(11JZD035)资助。
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也开始逐渐与方言调查研究相结合。
4.研究成果丰硕据笔者不完全的统计,2001-2010年十年间,大陆出版的方言专著151部,仅《方言》、《中国语文》两家杂志发表的方言论文就达644篇,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立项的方言研究课题达105项。
也是在这个时期,汉语方言学者完成了规模宏大的《汉语方言地图集》的调查编写工作(已于2008年出版),完成了《中国语言地图集》的修订增订工作(尚未出版),在《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2002)。
此外,还创办了《中国方言学报》(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粤语研究》(澳门粤方言学会)等刊物,与已有的《方言》杂志、《吴语研究》、《湘语研究》、粤语会议论文集、闽语会议论文集、客家话会议论文集等一起,构成了一个比较全面丰富的汉语方言学术园地。
二现代化、全球化、城市化、网络化这“四化”彻底改变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在这种大变革中,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各种语言方言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延续千百年的语言格局和语言生态发生了巨大的、不可逆转的改变。
随着这种碰撞和改变,各种各样的语言问题、方言问题应运而生。
以汉语方言领域来说,目前在方言文学创作、方言歌谣曲艺整理、方言节目表演、方言教学、方言用字、方言人名地名、方言鉴别和刑侦、方言信息处理、方言规划、方言政策等等方面,都存在大量悬而未决的问题。
其中,最突出、最严峻的问题无疑是方言的生存危机和保存保护问题。
在当今社会中,汉语方言的使用空间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弱,总体上呈现出日益萎缩的态势,有些方言甚至已经走上消亡之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现象所引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造成方言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的信息严重流失,结果造成文化断裂、文化雷同和文化苍白,对我国优良的语言文化多样性造成严重的和不可挽回的破坏。
第二,语言权、母语权是人权的重要体现,同时,方言是一个区域或一个族群内部认同的主要标志,方言的萎缩、消亡大大弱化甚至消解了既有的母语权益以及区域认同和族群认同。
这种状况越来越引发方言使用者的焦虑感和危机感,并促使他们奋起保护方言。
在现体制下,这种行为很容易造成社会对立和冲突。
在这样的形势面前,作为政府、学术界、社会大众三者中的一方,汉语方言学界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对策呢?应当作出什么样的行动呢?这是学术界和学者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自索绪尔以来,语言学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也产生了像“社会语言学”这样把语言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的学科,但从总体上说,近百年的语言学基本上都把目光和精力投注在了语言结构本身或者说语言内部。
方言学是语言学的组成部分,亦莫能外。
汉语方言学自诞生以来,一直致力于汉语方言本体现象的调查和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汉语方言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来看,方言本体的调查和学理研究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这些方言工作者即使穷其一生也仍然无法全部完成这项工作。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继续只局限于方言的学理研究而不去关注与方言相关的各种“问题”呢?对于部分学者来说,继续做这样的研究是无可厚非的。
但对于整个汉语方言学来说,显然是不可以的。
因为这已不完全是学者个人选择的问题,而是一种历史选择,是一种历史使命。
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汉语方言研究工作者应该自觉适应外部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科的重点和方向,应该把目光从方言内部转向方言外部,从方言本体转向方言的使用者、方言生存的环境以及方言所承载的文化,应该去关注、解答和解决方言在使用及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该让我们的研究工作为社会服务。
三这种学术转型就是笔者个人对汉语方言研究的一个愿景,为了方便起见,本文称之为“面向问题”。
早在1919年,胡适先生就发表了著名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
他指出:“要知道舆论家的第一天职,就是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
”“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
”然而,当时社会上的实际情况是空谈成风,各种理论、口号、“主义”满天飞,“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
有鉴于这种“高谈主义的危险”,他大声疾呼:“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
”“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
”(胡适1983:342)可见,“面向问题”不是什么新主张。
从历史上看,我国的方言调查往往是与民风民俗、诗歌歌谣的采集记录以及训读古籍的需求等结合在一起的。
周秦时代,中央王朝每年八月就要派輶轩使者到各地去采集方言民俗,西汉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正是在这种传统背景下诞生的。
上世纪初叶的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研究会”,发起了搜集民间歌谣的运动。
在歌谣调查整理工作中,人们自然遇到了方言词的用字、注音、释义等问题,于是提出了调查方言的要求,认为“研究方言,可以说是研究歌谣的第一步基础工夫”(沈兼士《今后研究方言之新趋势》,载《歌谣》纪念增刊,1923年12月,此处引自沈兼士1986:42)。
可以说,现代汉语方言的调查首先是出于民间歌谣调查研究的需要,而由“歌谣派”提出来的(游汝杰2004:237)。
在现代汉语方言学的发展过程中,也一直有人关注方言与文化的关系,关注方言的应用问题。
远者如罗常培先生的《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罗常培1989:150-161),贺登崧(W.A.Grootaers)神父对山西、河北等地方言、民俗和宗教现象的调查(参看贺登崧2003:157-163)。
近者如周振鹤、游汝杰的《方言与中国文化》(1986),该书论及方言与移民、方言地理与人文地理、历史方言地理与文化背景、方言与地名、方言与地方文艺、方言与民俗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其后有林伦伦《潮汕方言与潮汕文化》(1991),王建设《泉州方言与文化》(1994),侯精一《平遥方言民俗语汇》(1995),李如龙等《福建双方言研究》(1995),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1996),张映庚《昆明方言的文化内涵》(1997),李如龙《福建方言》(1997),李如龙《方言学应用研究文集》(1998),罗福腾《汉语方言与民间文化新观察》(1998),罗昕如《湖南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2001),刘镇发《客家———误会的历史、历史的误会》(2001),詹伯慧等《广州话正音字典》(2002),黄尚军《四川方言与民俗》(2002),徐波《舟山方言与东海文化》(2004),邢向东主编《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丛》(2004),甘于恩主编《七彩方言———方言与文化趣谈》(2005),邢向东主编《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丛(二)》(2006),邵慧君、甘于恩《广东方言与文化探论》(2007),伍云姬《湘西瓦乡话风俗名物彩图典》(2007),李如龙、姚荣松主编《闽南方言》(2008),王新作《三峡峡口方言词汇与民俗》(2009),等等。
在日本,也有平田昌司等人的《中国の方言と地域文化》1-5分册出版(1994-1996)。
(曹志耘2005)此外,应该指出,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汉语方言普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服务的。
近几年来,随着方言生存危机的日益加重,社会各界对保护方言的呼声越来越高,汉语方言学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方言的保存和保护问题,并开展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
例如,自2001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了“中国濒危语言方言调查研究与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课题(张振兴主持),迄今已出版丘学强《军话研究》(2005)、陈立中《黑龙江站话研究》(2005)、陈云龙《旧时正话研究》(2006)等著作。
自2008年以来,国家语委和教育部语信司牵头组织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项目,计划对全国所有汉语方言县的有声语料进行调查记录和保存,目前已在江苏、上海、北京、辽宁、广西先行实施。
2010年,由语文出版社申报的“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侯精一、李守业、曹志耘总主编)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立项,并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该项目拟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编写出版20卷分地方言民俗图典,以反映中国方言民俗的概貌。
2011年,“中国方言文化典藏”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详见下文)。
同时,“汉语方言博物馆”的建设工作也已被提出来(曹志耘2010),并在社会上得到积极的反响。
此外,“西北方言与民俗学术研讨会”自2004年以来已连续举行了5届,“濒危方言学术研讨会”已于2009、2011年连续举行了2届。
然而,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科研管理部门的学术导向和评价体系,还是研究者本身的学术理念和学术兴趣,学理研究仍然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