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苯并芘的风险评估

合集下载

苯并芘在食品中的危害及预防

苯并芘在食品中的危害及预防

苯并芘在食品中的危害及预防来源:中国食品报时间:2012-11-09近期,由监测机构查出某食品中含有“苯并芘”物质而引发的食品安全再度成为热点话题,那么其危害程度究竟有多少?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的专家给出了解答。

目前,由食品污染所导致的疾病已成为全世界最为广泛关注的安全卫生问题之一,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已上升至各种疾病总发病率的第二位,其中苯并芘污染最为常见和广泛。

因此,清楚认识和了解苯并芘,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来减少其危害便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据专家介绍说,苯并芘又称苯并(а)芘,英文缩写B(a)P,是一种常见的高活性间接致癌物。

食品中苯并芘的主要来源包括:熏烤食品污染;高温油炸食品污染;食品包装蜡纸及包装纸的油墨污染;粮食晾晒在马路上时受到的沥青污染;工业排放“三废”使环境大气、水和土壤污染;不洁的空气如厨房油烟可被一些食品吸附而受到污染。

熏烤食品时所使用的熏烟中含有多环芳烃,其来源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熏烤所用的燃料木炭含有少量的苯并芘,在高温下有可能伴随着烟雾侵入食品中;二是烤制时,滴于火上的食物脂肪焦化产物热聚合反应,形成B(a)P,附着于食物表面;三是由于熏烤的鱼或肉等自身的化学成分如糖和脂肪,其不完全燃烧也会产生苯并芘以及其他多环芳烃。

比如熏鱼,制作过程中其脂肪燃烧不完全,加上烟雾的污染,成品中苯并芘含量高达67μg/kg;四是食物炭化时,脂肪因高温裂解,产生自由基,并相互结合(热聚合)生成B(a)P ,如烧焦的咖啡豆、熏红肠甚至淀粉等,也含有不同程度的苯并芘。

经检测,烤焦的鱼皮B(a)P高达53.6μg/kg—70μg/kg。

多次使用的高温植物油、油炸过火的食品都会产生B(a)P,煎炸时所用油温越高,产生的苯并芘越多。

另外,食用油加热到270℃时,产生的油烟中含有苯并芘等化合物,吸入人体可诱发肿瘤和导致细胞染色体的损害;而油温不到240℃时,其损害作用较小。

油墨中含有炭黑,炭黑含有几种致癌性多环芳烃,尤其B(a)P的含量较高。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编制说明

为 0.4ml(油脂)和 1ml(其他 3 种食品)。定容体积与取样量对应,便于结果计算。
进样体积:由 10μL 调整为 20μL。在色谱峰形对称的前提下提高了仪器检测灵敏度。
表 6 色谱参考条件的整合
序 参数

GB/T 22509
NY/T 1666
SC/T 3041
整合后
1
色谱柱
多环芳香烃柱
C18
次独立测试
次 独 立 测 试 差<15%
次独立测试
结果的绝对
结果的绝对
结果的绝对
差值不大于
差值不大于
差值不大于
两个测定值
两个测定值
两个测定值
的算术平均
的算术平均
的算术平均
值 20%。
值 20%。
值 20%。
8、定量限
最低检测浓度 依据 GBT 27404-2008 对测定低限的计算公式
计算:标准曲线最低点
4、仪器和设备 检测仪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配有荧光检测器。该设备在食品检测实验室是通用设备。 5、分析步骤 5.1 试样制备
4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把 4 种食品分成三类撰写。分别是植物性产品、动物性产品、液体油脂。
根据 GB 2760 附录 F《食品分类系统》,油脂及其制品分成不含水的油脂与水油状脂肪乳化制
国际标准:ISO 15302:2007《动植物油脂 苯并(a)芘的测定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以上 2 个国外检测方法标准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2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三、标准的重要内容及主要修改情况
与标准文本相对应,下面从范围、原理、试剂和材料、仪器和设、分析步骤、分析结果的表述、

22151239_浅谈食用植物油中苯并_[α]_芘的风险管控

22151239_浅谈食用植物油中苯并_[α]_芘的风险管控

质量控制2010年8月,国内最大生产茶油厂商生产的产品被查出含有超出国家标准6倍的强致癌物苯并芘。

事件发生后,产品被下架,问题产品被召回,公司被停产整顿,事件导致市场损失过亿。

作为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重点项目,苯并[α]芘一直备受来自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本文就植物油中苯并[α]芘的危害、风险及其风险管控展开讨论与研究。

1 危害多环芳烃(Polycyelic aromatic hydrocarbon,简称PAH)广泛分布在环境中,是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的碳氢化合物的总称,苯并[a]芘是多环芳烃的一种。

它的致癌性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775年,英国报道烟囱清洁工阴囊癌的发病率高,经多年的研究证明苯并[a]芘是一种主要的致癌因素,苯并[a]芘对人类和动物来说,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自最初发现其可导致皮肤癌后,经深入研究发现其对机体各脏器如肺、肝、食道、胃肠等均具有致癌性。

苯并[a]芘还具有致突变性,可引起形态和结构及功能改变,遗传物质复制错乱,导致遗传缺陷和疾病。

2 风险食用油脂本身并不含有或很少含有苯并芘,但在种植、加工、运输和烹调过程中,往往会被污染。

在日常检测中发现,芝麻油、花生油、油茶籽油和葵花籽油等具有特色风味和色泽的油品更易受到苯并芘的污染。

这些油在制取过程中,需要高温炒籽或蒸胚,高温蒸炒产生植物油特有的风味和色泽的同时,伴随着有害物质的产生,苯并[a]芘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1]。

3 去除在油脂精炼工艺中,常使用漂白土和活性炭进行吸附,可在碱性除酸过程、脱色和脱臭等工艺过程中降低油脂中苯并[a]芘的含量。

4 检测由于苯并[α]芘是多环芳烃中具有代表性致癌力强烈的一种物质,因此,大都以苯并[α]芘作为检测对象,同时鉴于苯并芘的强毒性,且80%来自食物,世界各国对其含量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欧盟委员会法规(EC)NO1881/2006规定,可直接消费或作为食品成分的油类和脂肪类(不包括可可油)中苯并[a]芘的最高残留限量为2 μg/kg。

苯并芘

苯并芘

9
苯并芘的预防
• 采取除尘措施。 • 烟熏、烘烤食物最好少食或不食。 • 注重膳食结构,合理搭配食物 研究
发现,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类蔬 菜有助于抵抗苯并芘。 • 不吸烟,吸烟产生的苯并芘, 是吸 烟者产生肺癌的首要因素。
2020/4/14
10
问题?
国外曾有研究,用炭火烤制的烤鸡其苯并芘平
均含量吃可高一达只9烤00鸡ng腿/kg摄。入一的只苯烤鸡并腿芘大相约当20于0g重, 可以吸估多算少其支苯香并烟芘含?量为180ng。
• 双区理论:苯并芘分子内两个亲电碳原子的距离约 为01278nm, 与最优致癌距离0128nm十分接近。 也与DNA双螺旋股间负性中心的距离相接近。 它能与DNA共价结合,造成碱基移码突变。
2020/4/14
4
苯并芘的体内代谢
胃肠道 吸收
呼吸道
血液
皮肤
乳房 脂肪组织
积累储存
肝脏 代谢
体外
• 血中半减期不超过1 min,一般在10 min左右
• 加工中机械传动部件润滑油滴漏污染食品; • 包装材料(蜡纸、废报纸油墨时的炭黑)含
有苯并芘会污染食品; • 粮食类晒在沥青马路上,沥青中苯并芘造
成污染。 • 工业“三废”含有苯并芘排放造成环境
污染,会通过食物污染食品链。
2020/4/14
7
苯并芘的风险评估
•G一B2包76香2-烟20内05含中有对0食.品32中ug苯的并苯芘并的芘限;量要求 • 燃烧1食kg品煤,可产生苯并限芘量2(10MuLgs;)/(ug/kg) • 汽车每行驶1h,可排出约300ug。 熏烤• 目肉前估计如40年内进食5 苯并芘总量达 植物8油0000ug,就有可能致1癌0 。因此,人 粮食体每日进食苯并芘的量5 不能超过10ug。

苯并芘检测实验报告

苯并芘检测实验报告

苯并芘检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苯并芘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广泛存在于环境和食品中。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准确、灵敏的方法来检测样品中的苯并芘含量,评估其潜在的健康风险,并为相关领域的质量控制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结合荧光检测器进行苯并芘的检测。

苯并芘在特定的色谱条件下能够与固定相和流动相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分离。

通过荧光检测器检测其荧光信号强度,并与标准曲线对比,计算出样品中苯并芘的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一)材料1、苯并芘标准品2、甲醇(色谱纯)3、乙腈(色谱纯)4、超纯水5、待测样品(如食用油、烟熏食品等)(二)仪器1、高效液相色谱仪(配备荧光检测器)2、色谱柱(C18 柱,250mm×46mm,5μm)3、超声波清洗器4、离心机5、移液器6、容量瓶7、过滤膜(045μm)四、实验步骤(一)标准溶液的配制1、准确称取一定量的苯并芘标准品,用甲醇溶解并定容,配制成浓度为100μg/mL 的储备液。

2、将储备液逐步稀释,得到浓度分别为01μg/mL、05μg/mL、10μg/mL、50μg/mL、100μg/mL 的标准工作溶液。

(二)样品前处理1、食用油样品:取适量样品于离心管中,加入一定量的乙腈,超声提取 30 分钟,然后离心分离,取上清液过045μm 滤膜,待进样分析。

2、烟熏食品样品:将样品粉碎均匀,称取一定量置于具塞锥形瓶中,加入乙腈,振荡提取 1 小时,然后离心分离,取上清液过045μm 滤膜,待进样分析。

(三)色谱条件设置1、流动相:甲醇水(85:15,v/v)2、流速:10mL/min3、柱温:30℃4、进样量:20μL5、荧光检测波长:激发波长 365nm,发射波长 410nm(四)样品测定分别将标准工作溶液和处理后的样品溶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和荧光强度。

五、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一)标准曲线绘制以苯并芘的浓度为横坐标,对应的荧光强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苯并芘污染物的毒性数据评价

苯并芘污染物的毒性数据评价

苯并[a]芘污染物的毒性数据评价苯并[a]芘(Benzo[a])pyrene)是一种五环多环芳香烃类,结晶为黄色固体,其化学式:C20H12,英文表示为BaP。

苯并[a]芘性质稳定,沸点310℃~312℃,熔点178℃,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甲醇,溶于苯、甲苯、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中。

在日光和荧光作用下易发生光氧化反应,臭氧也可使其氧化[1]。

这种物质是在300到600°C之间的不完全燃烧状态下产生的。

苯并[a]芘存在于煤焦油中,而煤焦油可见于汽车废气(尤其是柴油引擎)、烟草与木材燃烧产生的烟,以及炭烤食物中。

苯并芘为一种突变原和致癌物质,从18世纪以来,便发现与许多癌症有关。

其在体内的代谢物二羟环氧苯并芘,产生致癌性的物质。

除了致癌性外,BaP还具有很强的致畸性、致突变性和内分泌干扰物的作用。

BaP是多环芳烃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环境污染物,是确认的人类致癌物。

BaP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

1. 苯并[a]芘毒性数据BaP被认为是高活性致癌剂,但并非直接致癌物,必须经细胞微粒体中的混合功能氧化酶激活才具有致癌性。

动物试验包括经口、经皮、吸入,经腹膜皮下注射、均出现致癌。

许多国家相继用9种动物进行实验,采用多种给药途径,结果都得到诱发癌变的阳性报告[3]。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BaP高污染区,它与肺癌,皮肤癌、胃癌等的高发相关[4]。

1983年国际癌症机构将BaP确认为人类致癌物。

有关BaP其致癌机制方面的研究不胜枚举,也较为深入,从BaP的结构、代谢物及其与DNA嵌合的角度,曾提出“K区理论’夕、“湾区理论”及“双区理论”,但具体致癌的分子机制仍不是十分明确。

其毒性作用机制主要与BaP 及其代谢活化产物可干扰钙稳态、损伤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形成DNA和蛋白质加合物、干扰基因表达等有关[5-7]。

有关专家对我国云南宜威地区肺癌发病率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室内燃煤空气中BaP污染严重,但居民发生肺癌是由于暴露与环境致癌因素和机体的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级致癌物苯并芘,可能就潜伏在你身边!医生提示:这4种食物尽量少吃

一级致癌物苯并芘,可能就潜伏在你身边!医生提示:这4种食物尽量少吃

一级致癌物苯并芘,可能就潜伏在你身边!医生提示:这4种食物尽量少吃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或许都听说过苯并芘。

在世界卫生组织中提到,它属于1类的致癌物,并且很可能就藏在我们的身边,特别是今天要说到的这几种食物,远离苯并芘,希望尽量不碰。

一级致癌物苯并芘,可能就潜伏在你身边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中心将致癌物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1级、2级、3级和4级。

其中一级为明确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物质,长期接触1级致癌物与癌症的发生之间有关系。

而苯并芘正是一级致癌物中的一员,什么是苯并芘?苯并芘是由芘和苯稠合而成的一类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主要是含碳物质在高温分解或者不完全燃烧后产生。

人在接触苯并芘后,可能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也会导致正常的细胞周期发生改变,继而让DNA损伤,增加人体患癌的风险。

吃了含有苯并芘的食物后,苯并芘会被肠道所吸收,而后通过血液循环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继而增加人体发生病变、癌变风险。

我们在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苯并芘的途径就是食物,想要避免这个情况要注意少吃那些含有苯并芘的食物。

藏有苯并芘的食物1:烟草据一项调查上发现,我国吸烟人数能够达到3亿以上的人,在这些人群当中,都饱受着烟草对身体健康的伤害。

而烟草中就藏有苯并芘这种致癌物。

即便是你选择可以让口气更清新一点的薄荷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口臭,但不可否认的是,薄荷烟中也含有苯并芘,从而增加人体罹患肺癌、肝癌、胃癌、结肠癌等癌症的概率,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

所以,还在享受吸烟快乐的人群,也不要以为烟草中只有苯并芘这一种致癌物。

要知道,烟草中能够含有69种左右的致癌物,多个致癌物加在一起,身体健康早晚也会拖垮,希望你不要再无所谓了。

藏有苯并芘的食物2:煎炸食物在煎炸食物中,也容易出现苯并芘的身影,特别是用了多次的油,反复加工出来的美食,虽然我们吃着没有什么异味,并且还十分诱人,但这样的食物中,因为高温的原因,很可能产生了苯并芘。

特别是炸糊了的地方,还很可能更危险。

食用油苯并芘标准

食用油苯并芘标准

食用油苯并芘标准
食用油苯并芘标准是为保护消费者免受非食品类添加物——芘(benzo[a]pyrene)健康危害而制定的。

这些标准于2010年11月17日正式生效,要求所有食品中芘含量不得超过30μg/kg,其中涉及粗油、脱脂粗油、精油和精制食用油4种产品。

芘是一种金属复合物,具有严重的毒性。

1975年被发现存在于某些食用油中,之后成为了许多食品安全法规的重点管理。

中国依据《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规,制定了芘含量标准。

主要要求是:1. 所有的食用油,不管原料是什么,在生产过程中必须确保不含芘,苯并芘含量不能超过30ug/kg;2. 食用油在生产工艺控制中,应该加入芘检测;3. 使用芘检测仪检测食用油,每批次苯并芘检测仪检测结果应小于30ug/kg;4. 食用油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抽检制度,以确保每批次产品检测结果不超过30ug/kg。

厂家可以采用消费者脱脂油、精炼油原料,并进行正确的工艺操作,避免污染食用油,确保芘含量能够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

此外,食用油企业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制定生产质量标准,充分保障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2 关键字 ---------------------------------------------------2 1苯并芘的理化性质及常见种类 -----------------------------3 1.1理化性质 ------------------------------------------31.2 常见种类 -------------------------------------------32 食品中苯并芘的污染来源 ---------------------------------3 2.1 熏烤食品污染 ---------------------------------------3 2.2 高温油炸食品污染 -----------------------------------3 2.3 沥青污染 -------------------------------------------32.4 石蜡油污染 -----------------------------------------43 苯并芘的危害性 -----------------------------------------4 3.1 致癌性 ---------------------------------------------4 3.2 致畸性和致突变性 -----------------------------------43.3 长期性和隐匿性 -------------------------------------44 预防措施 -----------------------------------------------4 4.1 制定标准限量 ---------------------------------------4 4.2 减少污染、远离苯并芘 -------------------------------54.2.1 煎炸方式 --------------------------------------54.2.2 炒的方式 --------------------------------------54.2.3 食品包装和储运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5 4.3 提高苯并芘污染残留的检测技术 -----------------------5 参考文献 -------------------------------------------------5食品中苯并芘的风险评估摘要:苯并芘是一种常见的高活性间接致癌物,摄入过量对人体危害极大。

本文对苯并芘的理化性质、食品中苯并芘的理化性质、种类、污染来源、危害性及预防措施等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从食品的角度来看,苯并芘对人体具有非常明显和潜在的巨大危害。

先对苯并芘的性质、污染来源及危害性有详细了解,后采取相应的有效防治措施,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关键字:食品;苯并芘;食品污染1苯并芘的理化性质及常见种类1.1理化性质苯并芘[benzopyrene],简称B(a)P,是一种由5个苯环构成的多环芳烃,其分子式为C20H12,分子量为252.30,常温下为无色至淡黄色针状晶体(纯品),性质稳定,沸点310~312℃,熔点178℃,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甲醇,溶于苯、甲苯、二甲苯、氯仿、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中。

日光和荧光都使其发生光氧化作用,臭氧也可使其氧化。

1.2 常见种类主要有1,2-苯并芘、3,4-苯并芘、4, 5-苯并芘等十多种多环芳香烃。

其中1,2-苯并芘最初由煤焦油中分离出来,为深黄色晶体,熔点179~179.3℃。

煤、石油、褐煤、页岩等燃烧或蒸馏时,都能产生1,2-苯并芘,被煤烟污染的空气和吸烟产生的烟雾中也可以检查出1,2-苯并芘,1,2-苯并芘有强烈的致癌作用。

3,4-苯并芘是由5个苯环构成的多环芳烃。

环境中3,4-苯并芘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燃烧产生的废气,机动车辆排出的废气,加工橡胶、熏制食品以及纸烟与烟草的烟气等。

大气中致癌物质有3,4-苯并芘、二苯并芘等十多种多环芳香烃。

4,5-苯并芘是1,2-苯并芘的同分异构体,没有致癌作用。

2 食品中苯并芘的污染来源2.1 熏烤食品污染熏烤食品时所使用的熏烟中含有多环芳烃(包括B(a)P),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a.熏烤所用的燃料木炭含有少量的苯并芘,在高温下有可能伴随着烟雾侵入食品中;b.烤制时,滴于火上的食物脂肪焦化产物热聚合反应,形成B(a)P,附着于食物表面,这是烤制食物中B(a)P的主要来源;c.由于熏烤的鱼或肉等自身的化学成分——糖和脂肪,其不完全燃烧也会产生苯并芘以及其他多环芳烃。

比如熏鱼,制作过程中其脂肪燃烧不完全,加上烟雾的污染,成品中苯并芘含量高达67μg /kg;d.食物炭化时,脂肪因高温裂解,产生自由基,并相互结合(热聚合)生成BaP,如烧焦的咖啡豆、熏红肠甚至淀粉等,也含有不同程度的苯并芘。

经检测,烤焦的鱼皮BaP可高达53.6~70μg /kg。

2.2 高温油炸食品污染经检测,多次使用的高温植物油、油炸过火的食品都会产生B(a)P,营养专家发出警告,油炸食品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反复煎炸食品的植物油,极有可能发生上述反应,产生一定量的致癌成分。

煎炸时所用油温越高,产生的苯并芘越多。

另外,食用油加热到270℃时,产生的油烟中含有苯并芘等化合物,吸入人体可诱发肿瘤和导致细胞染色体的损害;而油温不到240℃时,其损害作用较小。

2.3 沥青污染沥青有煤焦沥青和石油沥青两种。

煤焦油的蒽油以上的高沸点馏分中含有多环芳烃,石油沥青B(a)P含量较煤焦沥青少。

我国一些地方的农民将粮食晒在用煤焦沥青铺的马路上,从而使粮食受到污染。

2.4 石蜡油污染包装纸上的不纯石蜡油可以使食品污染多环芳烃,不纯的石蜡纸中的多环芳烃还可污染牛奶。

3 苯并芘的危害性B(a)P对人的健康有巨大危害,它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进入机体,在肠道被吸收,入血后很快分布于全身。

乳腺和脂肪组织可蓄积B(a)P。

B(a)P对眼睛、皮肤有刺激作用,是致癌物和诱变剂,有胚胎毒性。

动物实验发现,经口摄入B(a)P可通过胎盘进入胎仔体内,引起毒性及致癌作用。

B(a)P主要经过肝脏、胆道从粪便排出体外。

3.1 致癌性目前已经检查出的400多种主要致癌物中,一半以上是属于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其中,苯并芘是一种强致癌物,它不仅是多环芳烃类中毒性最大的一种(其毒性超过黄曲霉毒素),而且也是所占比例较大的一种,约占全部环境中致癌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20%。

研究证实,B(a)P在整个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多数中间产物无致癌性,仅有少数能转化终致癌物。

B(a)P为前致癌物,在体内经代谢转化后可转化为终致癌物。

根据哺乳动物的诱癌实验,对小鼠皮肤涂抹或皮下注射多环芳香烃,通常只是在给药部位局部引起肿瘤。

接触煤烟多的工人,接触多环芳香烃也多,肺癌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另外,大量研究工作证明,吸烟与肺癌有重要关系,特别是年轻时开始吸烟者更为突出。

3.2 致畸性和致突变性B(a)P对兔、豚鼠、大鼠、鸭、猴等多种动物均能引起胃癌,并可经胎盘使子代发生肿瘤,造成胚胎死亡或畸形及仔鼠免疫功能下降。

B(a)P是许多短期致突变实验的阳性物,但它是间接致突变物,在Ames实验及其他细菌突变、细菌DNA修复、姐妹染色单体交换、染色体畸变、哺乳类细胞培养及哺乳类动物精子畸变等实验中均呈阳性反应。

3.3 长期性和隐匿性B(a)P如果在食品中有残留,即使人当时食用后无任何反应,也会在人体内形成长期性和隐匿性的潜伏,在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之前有一个漫长的潜伏过程,它影响的可能是人类的子孙后代。

因此,有科学家甚至担心,人类的进化是否将会被这类物质终止。

4 预防措施4.1 制定标准限量我国目前对B(a)P的限量标准为:空气质量(室内外)日平均浓度0.01μg/m3以下;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为0.01μg /L以下;肉制品、粮食的食品卫生标准为5μg /kg以下,植物油为10μg /kg以下,熏烤动物性食品为5μg/kg以下。

4.2 减少污染、远离苯并芘4.2.1 煎炸方式日常生活中应慎食油炸食品,对于反复热过的含油剩菜以及烧饼(据调查,一些不法商贩常用炸油条用过的旧油涂抹于烧饼上)应尽量少吃。

煎焦了的鱼不能吃,鱼煎焦后会产生较多的苯并芘;另外,鱼肉中的蛋白质含量丰富,如果鱼肉烧焦了,高分子蛋白质就会裂变成低分子的氨基酸,并可形成致突变化学物质。

因此,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使用煎炸的方式,必须用煎炸时也应注意火候的掌握。

4.2.2 炒的方式通常炒菜前都要把食用油烧开,而食用油加热到一定温度会产生油烟,这种烟雾中含有许多具有致癌作用的烃类有机物。

日常炒菜时,不要使油长时间处于烧开状态,注意控制油烟(比如注意厨房通风,有条件的应在做饭时使用抽油烟机)。

炒完一道菜后,锅四周往往会产生一些黑色锅垢,其中也含有苯并芘,因此一定要刷锅后,再做下一个菜。

4.2.3 食品包装和储运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防止一些食品包装纸的油墨污染,尽量使用纯净的食品用石蜡包装材料;储运时应注意运输工具的卫生及避免食品被废气烟气污染。

4.3 提高苯并芘污染残留的检测技术为了严格把好食品安全质量关,必须细致作好检测工作,并提高苯并芘污染残留检测技术。

在检测项目方面,应有针对性和重点性,重点不可偏离人们日常食用的食品:粮食、水果、肉类、奶类及其制品,蛋类、鱼类、果汁饮料类、植物油。

目前,世界各国除了将国外已有且先进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引入,使之适应本国国情外,还应建立一批本国监督执法中迫切需要的快速检测方法,大力开展多残留系统检测方法和快速筛选方法的研究,研制重要的检测设备和检测试剂盒,苯并芘检测分析技术是当今食品安全和环境科学领域前沿技术,各国已建立起强大的苯并芘检测分析体系,并应达到国际分析质量保证考核目标。

参考文献:[1]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张莉,李岩,陈献文,熏烤动物性食品中苯并(a)芘含量抽样调查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6(2)[3]王卫,工艺改进以减少熏烤兔肉苯并[A]芘含量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5(4)[4]肖莉,施天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沥青烟雾中3,4-苯并芘的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1997(2)[5]王家锦,穆莹,宋桂宁,魏星,王代,赵亚妹,王妍,苯并芘致癌致畸作用的观察与研究[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1997(4)[6]何兴舟,室内燃煤空气污染与肺癌及遗传易感性)))宣威肺癌病因学研究22年[J],实用肿瘤杂志,2001(6)[7]刘双,刘泽英,胡尚基,吸烟与肺癌发生的回顾性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1999(3)[8]吴永宁,现代食品安全科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4[9]赵勤,王卫,熏烤肉制品卫生安全性及其绿色产品开发的技术关键[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