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要知识点
第六章-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
• 从技术角度而言,分割管理模式给风险评 估的实施与推动制造了许多人为障碍。
• 目前,这种模式已被修改:1.建立另外的权 利机构来协调分割各个机构的权利。2.直接 废除,改用其它两种模式。
• 典型代表中国和日本。 • 中国采用分割模式,同时在中央层面上采
取很多决策和措施来协调。
.
• 日本,实质性地整合原有部门并成立食品 安全委员会,而该委员直接隶属内阁,享 有极高权威性。
• 1997年1月, FAO/WHO联合专家咨询会议 提交《风险管理与食品安全》报告,规定 了风险管理的框架和基本原理。
• 1997年,CAC做出决策,采用有关风险分析 术语的基本定义,并把他们包含在新的CAC 工作手册中。
.
• 近年来,在病原微生物、食品营养素、源 自生物技术动物饲料等方面的风险评估, 已召集了若干次专家磋商会。
.
•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可为质量监督、食品 卫生监督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提供技术依 据,并能及时准确制定、修订相关食品安 全法规标准,确保食品生产经营过程能够 优质、安全、有效的运行,确保消费者身 心健康利益。
.
2.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发 展
• 2.1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 风险分析在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领域得到公
食品的安全风险评估

食品的安全风险评估
食品的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以确定食品是否符合安全标准,以及识别和控制潜在的风险,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的安全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性风险: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病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污染风险。
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菌落总数、致病菌、外源菌等指标,评估食品的微生物污染风险。
2. 化学性风险: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添加剂等化学物质的风险。
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评估食品的化学物质污染风险。
3. 物理性风险: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异物、如玻璃渣、金属片等物理杂质的风险。
通过对食品的外观、口感、颜色等进行检测,评估食品的物理杂质风险。
4. 营养成分风险:食品中可能存在的营养成分不足或超标的风险,如维生素、矿物质等的含量不符合标准。
通过检测食品的营养成分含量,评估食品的营养风险。
5. 过敏原风险:食品中可能存在的过敏原,如花生、鸡蛋、牛奶等对食品过敏的人群会引发过敏反应的风险。
通过检测食品中的过敏原含量,评估食品的过敏原风险。
通过对食品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可以制定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和管理策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食品行业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保障公众健康:通过评估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降低食物中毒、疾病等健康风险。
提高食品质量: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风险评估,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 平。
促进产业发展:通过风险评估,帮助企业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 质量,促进产业发展。
加强监管力度:通过风险评估,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监管力度,保障食品 安全。
接触等
评估暴露剂量: 根据食物摄入 量、空气浓度、 皮肤接触时间
等计算
确定暴露频率: 根据饮食习惯、 生活环境等因
素确定
评估暴露时间: 根据食物保质 期、空气污染 持续时间等因
素确定
暴露途径:通过食物摄入、 接触或吸入等途径
危害性:可能导致人体健康 受损或死亡
敏感性:不同人群对同一风 险的敏感程度不同
确定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危害 分析危害的来源和影响因素 评估危害的严重性和可能性 确定危害的控制措施和预防措施
危害类型:生物 性、化学性、物 理性
危害来源:原材 料、生产过程、 储存运输
危害程度:急性 、慢性、亚急性
危害范围:个体 、群体、区域性
确定暴露途径: 食品摄入、空 气吸入、皮肤
法规完善: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经验和技术,提高全球食品安 全水平
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食品安全的良 好氛围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加强技术研发,提高食品 安全检测技术水平
加强信息共享,建立食品 安全信息数据库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 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安全风险识别:你需要知道的关键

食品安全风险识别:你需要知道的关键标题:食品安全风险识别:你需要知道的关键一、引言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食品安全风险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何有效地识别这些风险,防止其对公众健康造成影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食品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类食品安全风险是指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主要包括化学性风险(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生物性风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和物理性风险(如异物污染等)。
三、食品安全风险识别的关键点1. 食品来源:了解食品的生产地、加工过程、储存条件等信息,有助于评估其可能存在的风险。
2. 包装标识:查看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表、营养标签等信息,可以初步判断食品的安全性。
3. 食品外观与气味:观察食品的颜色、形状、质地等外观特征,闻其味道,如有异常应避免食用。
4. 个人感受:在食用后留意身体的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四、食品安全风险识别的方法1. 现场检查:通过实地考察食品的生产和加工环境,可以直观地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
2. 实验室检测:通过科学的检测方法,可以准确地测定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
3. 信息系统监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食品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控。
五、结论食品安全风险识别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判断。
只有充分认识并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才能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六、建议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则应加强自律,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确保所生产的食品符合安全标准。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方也应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的监管和研究,共同构建食品安全防线。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是什么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是什么在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引人关注。
不少人认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那么,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其主要内容和方法有哪些呢?一、什么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指针对某种食品,根据现有科学数据和信息,综合评估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定量或定性描述可能的伤害程度和发生频率,以促进科学决策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通俗地讲,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通过对食品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其可能的风险情况,以便于制定出科学的、可行的防控措施,从而确保食品的安全。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1、危害鉴别危害鉴别是指对某种食品风险的起源、性质、来源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别。
其目的是明确食品是否存在危害、具体危害的性质和可能的来源等相关问题。
一般情况下,危害鉴别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第一步。
只有明确了风险的来源、性质等信息,才能更好地开展后续的评估工作。
2、危害评估危害评估是指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和判断。
评估包括对毒性的评价、慢性危害的评价、容量限制、质量限制等方面,并据此确定相关的参考限值。
评估结果是整个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核心内容之一。
3、风险特性分析针对某种食品,通过对其运输、加工、储存等方面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出其可能存在的风险特性。
风险特性分析是确定风险性与食品有关的因素,是决定以后风险监测、风险管理的依据。
唯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科学可行的防控措施。
4、情景分析情景分析是指对食品安全风险可能出现的情境进行分析和概括。
将其划分为自然性情景(如气候、天灾等)、技术性情景(如工艺变化、生产欺诈等)和社会性情境(如社会因素、人的因素等)三种情境。
该分析是风险评估的重要步骤,它所评估的风险在不同状态下、不同程度的情境下的变化情况,这将有助于风险控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1、定量风险评估定量风险评估是指基于数学模型,对食品安全风险的发生概率、伤害程度等进行具体的量化计算。
(精)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培训

阐述监管部门如何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以及企业在接受检查时应注意的事项 。
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
01
社会监督力量的构成 与作用
分析消费者、行业协会、媒体等社会 监督力量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以及 他们如何与政府监管部门形成合力, 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杂质
如头发、铁丝、玻璃碎片等,可能混入食品中,对人体造成 伤害。防控措施包括加强食品加工过程的卫生管理、使用安 全的食品加工设备和容器、加强食品检验和监管等。
放射性物质
如放射性核素,可能通过食品链进入人体,对健康造成危害 。防控措施包括加强食品原料的放射性监测、避免使用受污 染的食品原料和水源、加强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的监测和评估 等。
。
加工过程监控
对食品加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确保加工温度、时间等关键控制 点符合工艺要求,防止食品受到
污染。
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及防止交叉污染
储存温度控制
根据不同食品的储存要求,合理 设置冷库、冰箱等储存设备的温 度,定期监测并记录温度数据。
防止交叉污染
严格遵循生熟分开的原则,避免 生熟食品混放、混用容器和工器 具,防止交叉污染。
针对不同危害的防控策略
制定和执行严格的食品安 全法规和标准,确保食品 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卫生 和质量安全。
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 和教育,提高其食品安全 意识和操作技能。
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 体系,加强对食品生产、 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 的监督和检查。
推广先进的食品安全技术 和装备,提高食品安全保 障能力。
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 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 、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旨在评估食品中存在的潜在危害,以及这些危害对公众健康的潜在风险。
通过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内容。
一、食品安全风险的定义和分类1.1 食品安全风险的定义:食品安全风险是指食品中存在的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伤害的因素。
1.2 食品安全风险的分类:食品安全风险可以分为生物性风险、化学性风险和物理性风险三大类。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2.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目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确定食品中存在的潜在危害,并评估其对公众健康的潜在风险。
2.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步骤: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包括危害辨识、危害特性评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性评估四个步骤。
2.3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数据来源: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数据来源包括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监测数据等。
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模型3.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可以采用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方法。
3.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模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常用模型包括概率模型、统计模型和摹拟模型等。
四、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应用领域4.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4.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可以指导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措施。
4.3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在食品监管中的应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可以为食品监管提供参考依据。
五、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挑战和发展趋势5.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挑战: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面临数据不完整、评估方法不统一等挑战。
5.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发展趋势: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将趋向于多学科综合评估和动态评估。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对食品中存在的潜在危害进行评估,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引言概述: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一种科学方法,用于评估食品中存在的潜在危害及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保障公众的健康。
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定义和目的1.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定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一种系统性的过程,旨在识别、评估和量化食品中存在的潜在危害,以及这些危害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1.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目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决策者制定食品安全政策和管理措施,以减少或消除食品中的危害物质,保障公众的健康。
1.3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于确保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它可以帮助政府监管机构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引导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同时也可以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步骤和方法2.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步骤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一般包括四个步骤:问题识别、危害识别、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化。
问题识别阶段确定研究的目标和范围,危害识别阶段确定食品中存在的潜在危害,暴露评估阶段评估人群接触危害物质的程度,风险特征化阶段评估危害物质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2.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定性方法通过描述食品中存在的潜在危害和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进行风险评估。
定量方法则通过收集数据、建立模型,对危害物质的暴露和风险进行量化评估。
2.3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数据来源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需要依靠大量的数据,包括食品成分分析、暴露评估数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等。
这些数据来源可以是实验室测试、监测数据、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
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挑战和应对措施3.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挑战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面临着数据不完整、不确定性高、风险评估模型复杂等挑战。
此外,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差异也增加了风险评估的复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知识点第一章1、食品安全概念: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
食品卫生:为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危害人体健康而采取的综合措施。
(范围不同、结果安全、卫生指标限值)食品质量:颜色、香气、滋味、质构、功能、营养。
食品营养:人体从食品中所能获得的热能和营养素的总称,包括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2、食品安全危害因子:生物危害因子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寄生虫、病毒等;化学危害因子包括天然存在的化学物(植物毒素、动物毒素、真菌毒素)、有意加入的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农药、兽药等)、外部或偶然引入的化学物;物理危害因子包括玻璃、金属等。
3、食源性疾病:概念、范畴、流行情况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三要素包括:传播疾病的媒介——食物;致病因子——食物中的病原体;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范畴:食物中毒、食源性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病、食源性变态反应、营养不均衡慢性病、有毒有害物质。
流行因素:国际贸易和旅游增加,食品供应全球化;环境变化;人群变化;生活方式变化;微生物变化;社会因素第二章1、风险、危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等基本概念危害---食品中的一种生物学、化学或物理制剂,还可能是食品中的生物学、化学或物理条件,有导致对健康不利作用的潜在可能风险--- 风险是指某种特定危险事件(事故或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也就是说,风险是由两个因素共同组合而成的,有害作用的发生概率以及有害作用的严重性风险分析----就是对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根据风险程度来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去控制或降低风险,并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保证风险相关各方保持良好的风险交流状态。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是一种系统的用组织科学技术信息及其不确定性信息,来回答关于健康风险的具体问题的评估方法。
风险评估--由于人类暴露于食源性危害而产生的已知的或潜在的有害作用的科学性评价.风险管理---对减少或降低所评估的风险,选择恰当实施方法的政策进行权衡的过程风险交流---在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和其他相关团体之间进行的一种关于风险信息和意见交流的互动过程2、风险分析的基本框架——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及三者的关系三者的关系——风险评估基于科学,风险管理基于政策,风险交流关于风险的信息和意见的互动交流。
风险评估---对食品的某一危害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确定危害的因素,风险管理---制定措施,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风险交流---所有相关机构间进行的关于风险分析过程、相关风险、风险因素以及风险观察的一个信息意见互动交流,包括风险评估解释和风险管理决策基础3、风险评估的要素——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危害识别--生物、化学以及物理危害的鉴定,识别可能产生不良作用的生物、化学、物理因子。
指识别或确认可能存在于某种或某类特定食品中,并且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危害描述---有害作用评价,定性或定量评价危害因子对人体健康的不良作用;暴露评估——膳食摄入量的估测;风险描述---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作用的可能性及严重性。
4、风险预测——是描述食品安全问题及其内涵的过程,以识别各种风险管理需要决定的相关风险或危害的要素,是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联系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的纽带。
风险预测的内容包括:对相关产品、商品和状况的简要描述,期望取代风险的代价(如人体健康、经济),潜在的后果,消费者对风险的认知,风险和利益的分布。
风险预测的流程:食品/危害组合、初步筛选、咨询、审核、细化、风险排序、风险管理的优先次序第三章1、危害识别的4个方法:毒理学研究、食源性疾病的监测、食品污染物的监测、流行病学研究2、毒理学研究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质的性质、来源于形成以及他们的不良反应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价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成为毒物(poison)特点:有毒物质主要通过化学损伤使生物体遭受损害、毒物与非毒物之间无明显的界限毒物作用的三个时相:接触相、动力学相、毒效相。
接触相:外源化学物质的结构、理化性质、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以及降解过程及降解产物;动力学相外源化学物质随食品进入人体后被我们机体吸收、分布、代谢、最终排泄出来的过程;毒效相随同食品进入人体的外源化学物质,对我们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作用,那么损害的机制是什么,就是毒效相。
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toxicity)。
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毒性较低的物质,需要较大的剂量,才呈现毒性。
但是一个物质的“有毒”与“无毒”,毒性的大小也是相对的,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影响毒性的因素:剂量、接触途径、接触期限、接触速率和接触频率接触途径:呼吸道)——经呼吸道吸收的是气态毒物、气溶胶和颗粒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肺泡上皮细胞对脂溶性、水溶性分子及离子具有较高的通透性,吸收速度快,进入肺部的毒物有的进入血液,有的被咳出或吞咽进入肠胃,或者长久留在肺泡内形成病灶。
皮肤——一般外源物不易透过皮肤而被吸收,经皮肤吸收的主要是小分子化合物,尤其是脂溶性又具有一定水溶性的化学物质。
大多数有机磷农药可通过皮肤引起中毒或死亡。
消化道——消化道是外源物进入食物链的主要吸收途径,主要部位是小肠和胃。
外源物的理化性质、胃肠的蠕动和内容物的多少以及胃肠道内的酸碱度都是吸收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接触期限——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食品中的外源化学物的来源、性质和结构;食品中各主要外源化学物(天然物、衍生物、污染物、添加剂)在机体的代谢过程和对机体毒性危害及其机理;食品外源化学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食品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健康的危险性评估研究方法: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动物实验:动物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
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例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等。
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脉鼠、家兔、仓鼠、狗和猴等。
哺乳动物在解剖、生理和生化代谢过程方面与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但体内试验影响因素较多,所以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微生物进行毒理学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毒性的筛选和机制研究。
临床观察和现场调查——对人群的观察和调查在毒理学研究中具有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外源性化学物质对人体最终危害证据的最可靠来源临床观察——指对短期或长期接触外源性化学物质的人体或人群的直接观察。
主要通过药物的临床实验研究和中毒病人的治疗处理来获得毒理学资料。
这是临床毒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现场调查:包括卫生学调查和医学调查。
卫生学调查是指外源物的性质、来源和分布以及人群接触外源物的原因、方式和接触程度等的调查。
医学调查是通过人群的体格检查,结合各种实验室的辅助检查,观察毒物对人体健康的早期影响现场调查是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对接触人群健康影响以及有害效应的重要环节,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和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报告系统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工作流程(1)监测对象到试点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医院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专管人员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医院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所在地CDC,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6)试点医院所在地CDC接到纸质报告卡并审核后,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并协助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会诊确认,该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7)经专家组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由试点医院所在地CDC通过网络填报电子报告卡上报,并将信息反馈试点医院。
(8)国家和省级CDC在接到报告后,确认是否应启动流行病学调查,若需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应通知试点医院所在地CDC按照《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个案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网络上报;地市级和县(区)级CDC也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启动流行病学调查。
(9)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其它信息,对报告病例/事件进行综合评估。
卫生部门职责:负责成立由临床医学、食品卫生学、流行病学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进行会诊确认;医疗机构职责: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发现、会诊、报告、排查等工作程序;组织医务人员培训向疾控机构提交报告卡、会诊记录单、病历复印件等,若无病例,每月底向辖区CDC进行零报告;协助CDC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样本等疾控中心职责:负责对试点医院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的审核和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网络直报;负责对医疗机构报告的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4、食品污染物的监测食品污染物是指不是有意加入食品中,而是在生产(包括谷物栽培、动物饲养和兽药使用)、制造、加工、调制、处理、填充、包装、运输和包藏等过程中,或是由于环境污染带入食品中的任何物质。
可以分为生物性污染物、化学性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三类。
农残监测:(1)审查农药成分、化学性质、使用方式、分析方法(2)评估农残的去向以及在良好农业生产操作下农作物中农残水平,建议可能出现的农残最大限量值(MRL值)。
一般MRL由国际公认的机构如欧盟、FDA等确定(3)计算农残膳食摄入量(膳食消费量*MRL 值),把农残膳食摄入量和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值进行比较,评估MRL推荐值(4)评价各国政府、企业等提交的农残实验数据、市场监测数据兽药残留监测:①依据国内、国际标准,建立有效的审批制度和审批后的监控程序②进行兽药残留的检测、违禁药物的检测并取得相关证据- ③消费者饮食中的残留量的评估5、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是研究特定人群的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律及影响因素,借以探讨病因,阐明流行规律,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