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系统构思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系统构思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系统构思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系统构思

--站在行政实践与理性思维结合的定位上

内 容 提 要

政府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8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各国行政改革呈现出各种特点,并对我国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进行机构与行政体制改革,也即行政改革,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传统的力量又制约着它,使改革成效打折,当人们关注98改革并寄于满腔希望时,应该对它进行系统构思,明确它的内涵,明确它的内容,明确它的道路,明确它的趋势方向及特点。所以本文从行政体制改革最基本的概念入手,从职能转变,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展开,明确它的道路,阐述合理、有效、权威、创新(包括服务)等新趋势及特点等角度来阐述对行政改革的理解。

前言

政府改革或行政体制改革已成为当代的世界性潮流。80年代以来,无论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还是转轨国家都掀起了政府改革的热潮。从英国的"撒切尔主义"、美国的"重塑政府"运动和日本的"小政府,大社会"改革,到俄罗斯等东欧国家精简政府的改革和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都表明了这一点。政府改革或行政体制改革则构成当代公共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因而,研究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问题,总结各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对于相互转轨时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而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显著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早已烂熟,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不占统治地位,他们的政府行政改革目标是如何建立更廉洁、更高效的政府。说到底,是一个如何减轻纳税者负担、降低行政成本、提供优质服务的问题。而建立和培育市场经济却是中国政府的职责,但我国以往的行政职能、行政组织结构、行政活动方式和行政关系都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配套,新的发展态势要求我们做出更大胆的努力,构造出不仅适应,而且能驱动社会发展的行政系统。由我国国情所决定,我国未来现代化的进程,不可能依靠充足的资源或资金来完成,也不可能依靠外援或自发完成,唯一可能的是,依靠社会调控体系的高能量和灵活性,依靠它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性来推动,这就要求行政系统的目标选择要领先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所以使行政系统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也成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方向。而本文拟通过对行政实践与理性思维结合的基础上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略作系统构思。

一、行政体制改革的涵义和作用

行政体制是行政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结合部,其涉及面广,内容庞杂;行政体制改革所涉及的因素或内容也十分广泛,影响深远。因而有必要对有关行政体制改革的含义及其作用等最基本的问题作简要的论述。

要了解什么是行政体制改革,必须要先从行政体制概念谈起。行政体制又称政府体制、政府管理体制或行政管理体制。对这个概念的含义,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这里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定义:

张文寿:行政管理体制泛指国家机构、企事业等单位的组织机构设置与管理权限的划分的制度。但此解释过于狭窄,行政管理体制应包括行政组织、人事行政和政府管理决策。

张国庆:体制是制度的、具体的、外在的表现形式和实施方式,是对有关制度主体,包括正式组织、社会团体及个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行政体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置、职权的划分与运行等制度的总称,……主要体现在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置上。此外还包括一个国家长期的行政历史中积淀下来的行政关系和行政规范。

谢庆奎:"体制",不是体系与制度的总称,而是体制与机制的总称。行政体制,是指行政系统的权力划分、组织结构、职能配置、运行机制等的关系模式。

参考上述学者的定义,本文这样定义,行政体制是国家推行政务所建立的管理体制,是指行政组织的设置、行政职权的划分、人事制度、行政制度与行政方式、行政运行机制等的关系模式。简要地说,行政体制就是政府的责权结构及其运行方式。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体制以经济体制为基础,必须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经济体制可以认为是所有制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的总称,在经济管理体制中,包括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方式。所以,行政体制可以认为是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结合部。

而行政体制改革或政府(体制)改革,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行政职权划分、行政组织结构、人事制度和行政管理方式、行政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

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其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行政体制改革的含义:第一,行政体制改革在本质上是从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因此,在设计实施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或回避行政体制改革的从属关系或割裂二者的内在联系,不能抛开改革的政治目的。历次行政改革的"怪圈"现象

证明,政治权力不作一定的转移或调整,行政体制改革是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并获得长期的、稳定的社会效应的。第二,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国家行政权力的重新定位和划分及行政职能的重新配置问题。其中行政权力的划分决定行政职能的配置。第三,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行政机构是行政权力和行政职能的载体,如果没有行政机构,行政体制也就不存在了。因此,行政体制改革的另一个关键是要在转变职能的基础上进行机构改革。第四,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一个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

因此,就其实质而言,行政体制改革也就是行政主体即政府机关自身管理体制的自我变革、调整和完善,是一种制度创新。改革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目的是要适应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政府自身提供制度安排的能力,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而回顾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历程,我们就可以发现,虽然行政体制改革这一概念本身也是在90年代初才提出的,但是这一改革的历史过程是清晰的,行政体制改革所反映出的社会时代内涵也是极为深刻的。它大体上围绕着三大主题、四条主线展开的。三大主题是: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四条主线是: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央与地方权限的调整划分、加强行政法制建设。这已涉及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它是行政体制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调整、理顺和完善。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一目标选择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选择,是我国社会生活形态转型的客观诉求,也是我国政府从行政发展到发展行政的自然趋势。

因而,行政体制改革作为一种政府制度的创新活动,亦是一系列具体新制度安排代替旧制度安排或构造一系列新制度的过程。它所带来的预期净收益将大于预期净成本。通过行政体制改革,改进行政管理,调整结构,改革财政能力等将能够增强政府的公共行政能力,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率、活力,获得公众对长期经济改革的支持,降低社会成本,在世界竞争中站稳脚跟。具体地说,对于经历了20年行政体制改革的中国来说,政府管理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这种改革,不仅改变着政府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职能设置等外部的存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乃至行为规范等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推进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和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了政府管理的整体水平,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及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强了政府的宏观调

控,促进了高素质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的建立。

二、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应该指出,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单项改革到综合改革、配套进行,由局部探索到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由突破旧体制到建立新体制的发展过程,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在精简机构、职能转变、公务员制度建设以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更大的进展。但是我国的行政体制仍然未能摆脱过去为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形成的格局,并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弊端仍未得到根本医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政府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不合理。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按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发布各种行政指令来实现,实行直接的计划管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权基本上集中于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手中,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实施严格的层次节制控制,这样旧的政府体制混淆了政府与企业的职责。

(二)各级政府组织之间的职权划分不科学。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因而,政府职能与结构的合理配置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我国的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既不齐备,又缺乏力度,而地方的自主权限尚不明确,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目的远未达到,且地方政府内部的机构、人事以及结构和功能的改革还未展开。尽管历次机构改革中注重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初步形成了纵向的分权模式,但中央政府相对高度集权的状态一直没有改变。

(三)机构臃肿,冗员充塞,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导致层次重叠、关系不顺、效率低下等弊端愈演愈烈,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四)组织人事制度改革迈不开大步。我国传统的及现在仍在部分实行的组织人事制度是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相适应的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它的弊端主要表现为:(1)是管理对象庞杂,缺乏科学分害;(2)是管理方式陈旧单一,严重阻碍各类人才的成长;(3)是行政权限过分集中,责权分离,管人与管事相脱节;(4)是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竞争、激励机制。这种状况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很不适应。行政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了一系列改革,然而单项改革难以发挥整体效应,也无法实现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进行系统配套改革,全面改革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

这样,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从综合的高度推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意味着首先要对政府职能重新进行定位。政府职能从它作用的领域看,包括了两个基本职能,即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政府职能本身是个发展的过程,政府随着经济、社会及周围环境及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职能结构的调整。因此,政府职能的转变,也就是"职能结构的调整或合理化"。在转轨时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包括:实现从计划调节到市场调节的转变,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的转变,从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的转变;职能转变的基本途径是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与社会分离。职能转变后的政府主要从事宏观调控,为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政府职能的重点转到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检查监督等宏观管理上来,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逐步转给企业、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尽可能多地把社会管理职能交由社会行使,实现社会职能社会化,这是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

(二)政府机构改革。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有着为一切组织和经济活动制定规则,把非正式惯例等约束固定下来作为正式约束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功能。它深刻地影响着制度创新,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轨迹。因此,政府必须精干、高效。然而,由于政府机构存在着不断的自我扩张、膨胀以及机构设置不科学、行政效率低下,容易产生"寻租"现象等弊端,因此必须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以建立精干、高效的现代政府组织。在转轨时期,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为:(1)裁减、撤并专业经济管理部门;(2)充实加强政府综合协调职能部门(宏观调控部门);(3)建立健全经济调节、监督部门等。机构改革的目标是朝着"小政府,大社会"方向发展。

(三)行政权力结构的调整。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分配问题以及政府与企业、社会的关系问题,历来的各国政府行政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行政权力是政府职能配置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转变政府职能就必须重新界定政府的权力,不调整或改变权力关系,转变职能就无从谈起。古今中外,政府管理的实践表明:"行政管理的生命线就是权力,权力的获得、保持、增长、削弱和丧失是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所不能忽视的,忽视了这点,其后果几乎可以肯定就是丧失现实性和导致失败。"因此,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权力关系的重新调整,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的划分和政府与企业、社会关系的调整两个方面。在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划分上,要在坚持中央宏观调控权力的前提下,着重下放权力,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主动性。在政府和企业关系问题上,坚持政企分开,赋予经济主体高度的经营自主权,政府不再以公共权力主体身份介入经济活动中;同时,实行政府与社会相分离,还权于社会,实现公用事业由社会实体来承担,政府只限于运用法规、政

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有序、快速、健康发展。

(四)人事制度的改革。政府人事制度是政府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个精干高效、运转协调的政府必然是人事制度科学、合理的政府。在现代行政管理运动中,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是制度安排的提供者。因此,建立一个适应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高效政府管理体系,是提高政府提供制度安排的意愿和能力的主要保障。而这一切都有赖于行政人员来进行,否则政府行政管理便无从谈起,国家职能也就无法实现。正如行政学家梅耶士所指出的:"不论政府组织如何健全、财力如何充足、工作方法如何精当,但如果不能获得优秀人才到政府中供职,仍不能对工作作有效的实际推行。"因而,改革人事制度,建立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就成为各国行政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人事制度,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通过建立监控机制,实现干部人事的依法管理和公开监督;通过建立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并加速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造就一支充满活力、效率和积极性的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使国家公务系统的运转效率不断提高。

(五)行政行为的规范。行政运行机制是对行政主体行为方式、原则和程序的规范性约束,它规定和影响着行政管理的基本方向和性质,是行政体制的灵魂。它包括决策、执行、反馈等环节,是个动态的过程。行政运行与政府结构、功能等结成一体推动着政府机器不停地运转,实现政府的既定目标。因此,要保证政府管理体制的高效和协调,就必须完善行政运行机制,通过加强行政立法,建立健全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完善行政运行的协调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以规范行政程序,克服行政行为的随意性,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实现依法行政的目的。

四、行政体制改革的道路

而回顾与展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国行政改革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精兵简政。这是一项应该常抓不懈的工作,也是历次机构改革都应强调的。

第二阶段,职能转变。这是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于1988年机构改革首先提出的。

第三阶段,依法行政。这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大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政权力的覆盖性、公正性越来越差。必须建立依法行政体系。我国的行政改革现处于第二、三阶段之间,方向应朝向第三阶段努力。行政体制改革的这种过程,是由它的复杂性、多元性等特点决定的。是通过由"外延型"改革向"内涵型"改革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来的。这里所说

的"外延型"和"内涵型",只是对行政体制改革发展态势、改革的侧重点的某种描绘。所谓"外延型",是指在改革中,特别是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在基本不触动政府组织结构、权力关系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行政体制模式的前提下,注重机构的裁减、合并、人员的精简等量的控制方面。而"内涵型",则是指在重视控制政府规模、人员数量的前提下,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调整政府的组织结构、权力结构以及合理配置政府职能等方面。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践看,上述两种现象在改革的不同发展阶段是明显存在的,并从总体上呈现出由前期的"外延型"向后来的"内涵型"深化、发展的趋势。这从理论上一般分为机构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现在一般结合使用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机构改革。"从概念上机构改革相对独立的领域、任务和目标,是要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行政体制改革相对独立的领域、任务和目标,是要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它们之间有既相区别又密不可分的内在机制和制约作用。这种关系在十五大报告中有明确的结论。十五大报告一方面把"推进机构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任务之一,另一方面又分别提出"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国家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由此可见,十五大报告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及其与机构改革的联系与区别的论述,全面总结了以往的实践经验和认识过程,理论上更加界限清晰、内涵明确、表述精当,大大提高了科学指导的准确性、权威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现在我们这样概括,理想中的改革应该是既包括机构的撤并、重组,又包括新的行政管理方法、行政管理制度的出台,也关注新经济体制所要求组织机构的运行过程。改革可概括为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完善决策体制,实行行政决策科学化;完善行政执行体制,理顺行政运行中的各种关系;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加强行政法制建设等,即改革不是对传统管理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也不是简单的机构调整,而是政府制度的创新,即逐步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增强国家竞争力需要相适应的政府体制。通过政府制度的创新,提高政府政治能力和有效性。 现实的改革经历了由浅层次到深层次,由单纯机构改革到综合配置的"渐进"过程,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也不留下不少弊病。这是因为十几年来我们在进行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时,一方面比较自觉地与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另一方面又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忽视了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发展自身的规律,没有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单纯的"精简式"机构改革思维中走出来,代之以体制创

新、职能调整、工作机制和程序创新的新思路,这也是在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还没有发展到与传统体制形成尖锐的冲突时而采用的方式。这样就表现为每一次改革都是全面性改革,每次改革都有时限要求和明确的任务和目标,中央与地方都要进行,这种方式在规定的期限内效果十分明显,往往形成突破性进展。但由于制度性建设难以跟上,这种政策性战略突破,往往又在改革之后,在各方面强烈要求下,政府机构、人员又在原有的体制轨道上强行反弹。在这种情况下,行政体制改革自然地沿袭了改革前"外延型"改革的模式,把重点放在精简机构与人员的数量方面,也就人们通常理解的机构改革的表面含义上。这种"外延型"改革模式,至少是后来机构、人员再度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使在改革道路未突破之前,改革始终重复着上一轮的过程。

这样,从"外延"到"内涵"的转变是必然的,从88年提出政府职能转变,到92年提出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要使政府管理体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从管理的指导思想、政府组织结构、权力结构、职能配置乃至管理方式多方面,进行根本变革,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以及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体制等一系列改革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由"外延"转向了"内涵"轨道。这是改革的正确道路。而下一步的行政体制改革,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建立,意义非常重大,又有相当大的难度。行政体制改革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的,它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而最终得以完善,因而,行政体制改革仍然是渐进的.吸取以往改革的经验,今后的行政体制改革应根据"成熟一个改革一个,成熟一批改革一批,逐步到位"的原则,尽量减少大规模和集中式改革,以力求政府机关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也确保政府制度的成熟。

四、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趋势及特点

在理解了行政体制改革内容、道路后,明确行政体制改革所应追求的目标,也就是改革所追求的政府体系所具备或将具备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势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下面仅从相互关系的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一)行政组织的合理化。政府机构即政府的组织结构形式,所谓政府机构改革就是政府组织机构形式的调整和变化。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体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一方面,政府组织是行政管理体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制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诸多变量中,政府组织结构形式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组织结构是政府职能正常行使的物质载体,政府职能的调整和转变,必然要求政府组织结构作出相应的变化,同时机构改革又进一步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因而,实现行政组织的合理化就成为改革的一个新趋势及特点。而什么是

行政组织合理化呢?行政组织合理化是政府管理现代化的一个指标,它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组织的要素排列组合发生的新质变化。如行政权力配置的科学化,行政组织运行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我国行政组织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提高行政组织的合理化,这是我国行政组织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与要求,也是行政改革的一个方向选择,行政组织的合理化内容包括,行政组织体制的合理化、行政组织结构的合理化、行政组织运行的合理化。第一,行政组织体制的合理化。行政组织体制通常是指政府体制,是整个政府改革组织体系中纵向、横向各种机构的职能、地位、权限、领导关系和运行程序的总体配置的组织制度。其中政府机构职能体系总体配置的合理化,对于政府体制的合理化起决定作用,而政府体制合理化则是行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的基础。因而行政组织体制合理化带有整体性、系统性。因为它包括了行政组织的所有要素的合理配置关系。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权力配置,权力配置是行政组织体制的核心,行政权力的配置方式构成了行政组织的纵向权力与横向权力的结构方式,如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都具有权力配置的结果;集权与分权也是权力配置的结果。我国行政组织权力配置改革的内容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二是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这两个问题制约我国行政组织体制合理化的决定性因素。第二,行政组织结构的合理化。行政组织结构是指,一个行政机关内部的机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的法定形式。从系统理论角度看,就是指对一个行政机关的系统结构所作的规定或设计,是侧重于微观行政组织的概念。第三,行政组织运行的合理化。即要达到行政组织运行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所谓规范化就是对行政运行的程序有合理的规定,这些规定以行政规章、条例、政策等形式颁布、公布,使政府组织运行程序公开、透明,可以被监督。所谓标准化是指以同种方式完成相似的工作程序。政府组织的管理应有统一的、共同的方式。虽然每个政府部门的具体职责不同,但所有政府的工作都可以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这就是标准化。所谓专业化是组织合理分工的体现,按照管理专业化的标准,我国行政组织改革的方向是,将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分离,形成专业化的决策部门。而决策部门又按照"谋"与"断"分离。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的分离,是政府组织管理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与要求,我国政府组织改革迟早要按照这种要求进行。第四,行政组织机构的现代化。实现行政组织机构现代化是行政组织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现代化的政府组织机构特征是:信息机构灵敏、快捷;决策机构权威、科学;执行机构高效、务实;监督机构强而有力。

(二)政府权威的合理定位。 行政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的过程是长期的,新的机构、机制的正常运转和效能的发挥都需要一定的"磨合期"。

因而在转型时期,也就是在改革过程中,政府权威的合理重塑或者是定位是必须的,这是因为在改革中,如果过早地减少政府权威,权威流失严重,会导致社会失序、失范、失控;如果权威持续增长或增长过度,又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因而合理定位政府权威,是行政改革必须明确的一个新趋势。而鉴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转型时期的政府应是一个强大的政府,转型时期的社会应是一个强大的社会。"双强横式"是实现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具体途径,对转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转型时期政府权威的合理定位,关键是在强政府与强社会的分析框架中,把握政府权威的"度"。这个度,关键是要以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为基本尺度和基本准则,包括广度、深度、力度等。具体地说,行政改革中所要求的政府权威应是这样定位的: 第一,强化宏观调控权威,弱化微观管理权威。宏观调控,微观搞活,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在现实的行政实践活动中,往往出现宏观调控乏力、微观管理过死的局面。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树立政府在宏观调控领域的绝对权威,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同时,限制、强化政府在微观管理领域中的权威,避免直接干预,反复无常。第二,强化行政指导的权威,弱化强制型权威。行政指导是市场经济上百年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关于国家观念、市场功能、政府角色、行政模式的认识和政策不断演进的结果。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其所辖事务的范围内,对于特定的人、企业、社会团体等,运用非强制性手段,获得相对人的同意或协助,指导行政相对人为或不为,以实行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积极的管理形态,也是民主的管理形态,而行政指导是政企双方一致、共同受益基础上采取的民主而积极管理的行政手段,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它的广泛推行,必将引起行政观念、行政方式的深刻变革,大幅度地提高行政效益,更好地树立政府的形象。因此,除了行政强制性非用不可的领域,要逐渐地运用行政指导,树立行政指导在社会经济文化管理中的权威。第三,强化法理性权威,弱化人治性权威。法治思想是治国的基本方略,是转型时期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根本要求。人治权威与法治权威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弱化人治权威的根本途径是加强法治。建立法治权威,是转型时期政府权威合理定位的目标和灵魂。第四,维护中央政府权威,规制地方政府权威。对于一个后发国家来讲,要有领导、有秩序地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有一个具有高度权威的中央政府,这是社会现代化运动的各项规律的反映,也是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经验总结。同时尊重和维护地方的自主权,保证地方政府在管理地方事物中拥有足够的权威。第五,强化组织权威,弱化个人权威。各级政府的领导集体,都要注重强化组织权威,弱化个人权威。这是转型时期,

法治社会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保证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条件。需要指出的是,政府权威的存在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转型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应根据社会情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政府权威。

(三)政府(行政)行为的高效化。行政改革,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有效的管理方式,一个目的是要实现提高行政效率。效率是公共行政的生命线。高效公共行政能促进经济发展,获取公民对经济改革的长远支持。同时,它也能够使政府获得更多的合法能力和制度整合能力,提高公民对政府和公共权威的长期信任,促进政治稳定和社会向心力。8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所实施的行政改革"不争论政府的大小而力求政府的效率",能否提高行政效率,已成为衡量各国改革成败的关键。因而,有人称"效率是行政管理价值尺度方面的最高准则",而行政改革对行政效率的影响最大。它是提高行政效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因而"有效政府"成为行政改革的又一个方向。而实现这个目标,从各国改革实践看,大多从以上四方面展开: 第一,调整政府理念。政府理念的调整,即重新给政府定位,转变政府职能。它涉及到政府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起何种作用,扮演何种角色这一基本问题。认清这个问题对公共行政效率的提高尤为关键。1997年世行发展报告明确指出"有效政府"理念,为行政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合理的理念资源。"有效政府"一方面重视政府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又强调,政府必须是有效率的。它指出,政府核心使命是建立法律基础、维持有效的宏观经济环境、投资于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保护环境等。也就是说,政府应集中于从事核心工作,政府要把社会办不好,而只能由政府管理的事情认真地管理起来,并努力管理好。政府要集中力量"掌舵",将政府职能与非政府职能分离,寻求更有效率的政府治理。第二,权力下放。政府理念调整的重要表现是权力下放或分权改革。它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重要方式,是对政府和社会关系的重大调整。权力下放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不同层次间政府分权,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分权,二是向基层组织和人民放权,使政府更加贴近人民,促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其中后者对提高政府效率和决策能力的意义更为重大。向地方分权,能使中央政府集中力量履行核心职能从而提高政府运作的效率和能力。而向基层和人民放权,政府把更多的社会管理权交给社区和人民,使人民在参加国家管理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实现自治民主。这样,政府在行政时才能得到广大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行政效率才能大幅提高。第三,调整公务员制度。行政效率的提高,不仅需要政府理念的调整,权力下放和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也需要有一支精明强干、公正廉洁、积极主动的公务员队伍。公务员是行政管理的主体,是

行政效率的力量源泉。人是决定性因素,只有公务员素质提高了,才能够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因此,调整公务员制度也成为各国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一般情况,各国政府从四个方面加以改革:首先,使公务员树立"利润、"竞争"、"投资"观念;其次,重塑公务员的伦理价值观,发扬团体精神,以"责任心"为首要道德准则;再次,健全基于个人才干的公务员招聘晋升制;最后,严惩公务员腐败行为。第四,信息行政建设。在现代行政中,能否大幅度提高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管理之中。各国政府为提高行政效率,树立政府形象,一直将信息行政的建设作为改革政府的重要基础条件。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行政管理越来越多地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与方法,为提高行政效率提供了重要保障。信息行政的发展,减少了人工劳动,使机构人员缩减,因而会大大降低行政成本。同时,信息行政也会带来一系列新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方法,为实现办公自动化和现代化创造条件。从深层次讲,信息行政是对传统、稳固、单一、迟缓政府体制的挑战,使政府从集权走向相对分权,从静止走向相对灵活,最终实现重组公共管理,改进政府组织,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信息行政发展中最关键的步骤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 因而,就中国政府而言,要想提高行政效率,成为"有效政府",就必须对传统体制不断加以改革。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精简机构,转变职能的政府改革,表明了中国政府通过行政改革来实现提高政府运作效率。

(四)管理创新与公共服务市场化。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创新的过程,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定位是宏观调控,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而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是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的技术手段。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实质上是政府管理制度创新。从目前我国政府管理制度情况看,以下改革和创新将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配套措施和内在要求。第一,将市场机制引入政府管理,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传统观念认为,政府是公共物品的唯一供给者。其实,随着人们对公共物品需求量的增加和多元化,单靠政府提供垄断性服务已不可能,常带来提供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等问题。鼓励和扩大社会力量进入公共物品领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政府职能和财政负担,而且可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和质量。而从各国的实践看,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必须对政府职能、行政管理范围、行政管理方式等进行研究变革,以求转变观念,明晰这项改革的目标、内容及操作方式。根据各国实践的经验以及许多学者的研究,要成功实现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改革,必须注意以下二个环节:首先,要重视公共服务制度基础的变革。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是

激励机制制约改革,其目标是通过激励机制的变革,使得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较高的效率,并使公共服务的消费更为公平。其次,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要与政府各个方面的改革进程相适应,在整个政府行政改革背景中进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也就是说,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应该与政府决策的民主化、政府行为的法治化、政府权力的多中心化相适应。只有在行政改革的系统进展之中,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才能真正取得成功。第二,实行政府决策与执行相对分离,建立法定机构。决定与执行分离符合部分政府职能社会化的改革目标(这一点前已阐明,此处不再重复)。第三,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和行政拨款项目制度。在全面进行清理的基础上减少政府和各部门的审批项目,尤其要取消各部门自设的审批项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逐步取消行政无偿拨款制度,改革政府投资体制。通过这些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管理方式创新。

结 论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行政体制必须重塑,政府机构必须重新定位,以最终确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体制。它需要政府职能,政府模式,政府行为,政府权力,政府组织机构等的重新定位。它需要明确改革的道路,它需要了解它的趋势。总之,它应该是有组织的、高效的、富有权威的体系,它应该是服务的、创新的行政。这是它改革的系统构思,当然这个体系还包括更多的特征共同构成理的中国的政府体系目标。

参考书目:

1.《国内政府间关系》 林尚立 浙江人民出版社

2.《政治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 吴大英 刘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行政现代化〉〉 卞苏微 中山大学出版社

4.《中国行政体制改革20年》 汪玉凯 中州古籍出版社

5.《中国机构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刁町 法律出版社

6.《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张文寿 当代中国出版社

7.《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研究》 张国庆 吉林大学出版社

8.《当代世界政治体制比较》 李敬德 中国物价出版社

9.《江苏社会科学》杂志 2000.2

10.《中国机构》杂志 2000.3.4

11.《理论与改革》杂志 2000.1.2

12.《中国政府与机构改革》 乌杰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3.《公共管理学》 陈振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4.《从机构改革到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顾家麒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专题二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专题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专题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许云昭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要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这一重要论断,科学总结了我们党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经验,深刻揭示了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基本规律,是我们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遵循。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些新要求,把握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规律,着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增强约束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科学性。首先,着力抓好教育制度建设,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约束力。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讲廉政党课等制度,建立健全党性定期分析、反腐倡廉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完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制度,建立基层党员轮训、流动党员教育制度,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新闻发布、对外宣传等制度,研究制定贯穿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全过程的反腐倡廉教育实施办法,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化水平。其次,着力抓好监督制度建设,增强反腐倡廉监督的约束力。按照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要求,积极探索加强监督的有效途径,认真落实加强对党政正职监督的办法,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岗位、重要职能、重要事项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体制,加强党的代表大会、委员全体会议、党代表大会代表的监督作用,健全和规范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加强上级监督和领导班子内部监督,严格执行党内监督的各项制度,加强巡视监督;拓宽监督渠道,构建“大监督”格局,健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监督的权

浅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

浅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 摘要:21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任务必然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切实加强行政管理的 理论研究,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 导是必然选择。本文首先详细论述了行政管理的基本内涵,进而阐释了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原则,最后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任务,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稳定运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 一、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 “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在我国和其他国家,其使用范围都是很广泛的。无论是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还是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 的管理,都被叫做行政管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专有概念,我国理 论界普遍把“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包 括一下三个方面: 首先,行政管理的实质是国家权力的运作过程。明确行政管理的实质,可以把 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同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活动 明确的区分开来,有助于人们深刻地认识政府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更加准确地理解 和把握行政管理的实质及其规律性;其次,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是人类社会 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活动。明确国家行政活动的管理属性,可以把行政管理同国家的 立法活动、司法活动区别开来,突显行政管理的“执行”功能,这有助于更好地借鉴 和吸收其他管理活动中的有益经验和作法,提高行政管理的操作和技术水平;再次, 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有着明确的规定性。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1.精简原则。 所谓精简,就是各级政府的规模要适度,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少而精。新时期坚持精简原则,一是机构、层次、编制定多少,必须严格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凡属重叠和多余的机构、层次、人员,一律合并和撤销。二是随着行政工作的发展, 应把某些事务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 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以降低国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提高 工作效率。 2.统一原则。 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的完整统一性。任何国家都只能 有一个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 是分级管理,都不能破坏国家行政管理的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是要坚持 行政目标的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的总体行政目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的行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管理创新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管理;创新 论文提要: 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建立适应社会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为目标,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服务政府建设为切入点。“十一五”规划从“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未来五年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中,完善体制机制是谋求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体制机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 重要问题。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1、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推进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果能顺利实现率先突破,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支持。 2、行政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经 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所谓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几个方面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发展。这就要求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协调一致,统筹兼顾才能谋求这种和谐。而能完成这一务的必然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只有在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否则谈不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 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制度保障。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新阶段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获得发展,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支持。例如,推进国企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政府职能转变,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 1、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制约各项改革的突破口 和瓶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各项改革的整体性和配套性更强了,难度也更大了。特别是在深化全面改革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又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如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各项改革就很难深入。 2、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切身利益的关注度越来越强,这与政府能够 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形成矛盾。我们正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过渡期,在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期望值也不断增强。但是,我国具有特殊的国情,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同时,由于财力有限,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只能逐步增加和提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只能逐步加快步伐。这种状况,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和期望值形成了反差。同时,人民群众不仅要参与改革,也要求分享改革的成果,希望尽快获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这就要求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既要引导群众参与改革,又要教育群众着眼于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而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3、政府管理由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管理的方式向主要以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间接 管理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更新政府管理理念,彻底抛弃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官本位的思想,实现由政府主体向市场主体的转变。其次,要改变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做法,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实行依法行政。再次,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这一切,都需

浅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目录 摘要 (1) 导论 (2) 一、政府管理职能的概述 (2) (一)市场经济下西方国家政府职能 (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本国政府职能 (3)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变迁 (3)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3) (二)当前政府行政管理主要弊端 (3) 三、推进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5) (一)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5) (二)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 (6) (三)科学设置政府机构 (7) (四)创新政府行政管理方式 (8) 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为适应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有效解决各自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公共行政改革,“经济全球化和政府作用”是各国认真思考的课题。 文章以政府管理职能入手,简要阐述市场经济下西方国家政府的职能,以及在不同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的职能及其转变。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中的主要弊端。随着中国的入世,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此文章提出了可行性较好的推进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导论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市场全球化和竞争全球化,当前形势下世界各国为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客观需要,相继开展了公共行政改革,“经济全球化和政府作用”是各国认真思考的主题。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直接面临竞争的是企业,承受最大挑战的却是政府。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一,也越来越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迎接这一严峻挑战,中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努力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廉洁、高效、法治、有权威、有能力的政府。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一政治文明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但我们注意到,当前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方面仍存在弊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文章以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为立足点,以地方政府为主要视角,对现阶段我国政府管理体制作了一些思考,并对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初步设想。 一、政府管理职能的概述 政府职能即公共行政职能,具体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从现代社会和各国政府行政实践来看,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角度,不同国家的政府职能各具特色。 (一)市场经济下西方国家政府职能 西方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历史,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职能,它大体经历了“守夜人”、“全面干预”到“混合经济”阶段,即从让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自由调节经济运行到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混合型”经济。混合型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管理职能既不直接干预经济运行,也不放弃间接影响和干预经济运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政府与经济关系的模式也非一致的,比较典型的有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德国模式和北欧模式。 尽管因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形成了各国政府职能上的不同特色。但综观各国,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职能作用大致表现为: 一是具有市场开拓的导航职能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必然使其表现出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其经济的发展必将付出昂贵的时间和社会成本,此时通过政府的导向力量,有利于促使市场经济系统整体抓住机遇,快速升级。 二是对市场运行的调控职能作用。西方各国政府纷纷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并逐渐使之成为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同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消除社会收入的分配不公,通过政府的积极作用,可以大大缓解由此所引发的社会矛盾。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研究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研究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过渡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得到进一步深化。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分析了深化行政管理体系改革的核心和重点,发现建设公共行政体制、实现民主法治管理、落实合理分权制度、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和优化行政管理结构这5项内容将成为行政管理体系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的行政职能正在发生改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使政府行政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其公信力得到提升。因此,相关人员有必要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问题展开研究,从而促进行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1建设公共行政体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要明确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目标,还要突出公众的意识,以便行使公共权力,继而使社会公共需求得到满足。为此,要加快公共行政体制建设,以便建立能提供公共服务的行政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在该体制的管理下,政府将执行公共意志,并且从事公共事务。通过明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建设公共行政体制的目标,为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打下基础,使政府尽快完成职能转变,继而有利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实现民主法治管理 以民主为基础进行公共行政体制建设,需要依靠法律提供保障。所以,民主法治管理的实现将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重点内容。从根本上来讲,只有实现民主才能够使公众形成公共意识。而在民主监督和公民授权之下,政府权力的公正性才能得到保障。近年来,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我国一些地区实现了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从而为民主法治管理的实现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了落实该项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以便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力,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等目标。在此基础上,政府管理才能够转变成民主法治,政府行政的科学性也将得到增强。因此,实现民主法治管理,是确保人民能够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能够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打下基础。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作用及改革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作用及改革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农村乡镇管理系统是一个很大的调整,改变政府和企业的最后一部分的地位,农村基层政治权力也被大大提高。乡镇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农村工作的第一线,依靠党和国家的政策实施乡镇。乡镇行政体制,关系到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可以赢得最后的胜利。本文分析了中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问题,从而探索深化乡镇改革的目标,改革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乡镇;行政管理;作用;意义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农民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全国进入“以工促农,在城市与农村”的发展阶段,最初的增加支持和保护农业和农村的条件和能力。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相对缓慢,这已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限制。乡政府系统,将是有效的实质性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影响,本文通过乡镇行政改革的背景和分析的弊端的前景,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改革的问题,基本思路对策。 一、乡镇管理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 (一)乡政府是国家的最基本的单位,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的群众,群众了解真正深入实际的想法与群众,建立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关心的问题群众,满足群众的需求。党的群众,发挥桥梁和纽带。 (二)作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制度转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促进各经济部门的发展,作为国家的基层单位,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在当前乡镇行政系统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重要贡献,但作为中国的农村税收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国的当前乡镇管理有有很多缺点,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发展乡镇功能,阻碍了中国的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国目前的乡镇行政系统实现的主要缺点为: (一)职能界定不够明晰 《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必须执行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优越的操控人民政府委托的其他事项。“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系统,政令渠道,以实现快速的优点,但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由于上述法律规定只是原则,乡镇政府的职能范围,并没有提供具体的职权范围,内容与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但没有提供具体的职责和权力。实际工作中,乡镇政府工作千头万绪,实施公共管理中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暨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观点综述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需要政府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为了认真总结各级政府部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有益经验,及时探讨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进展,2006 年8 月19 ~20 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在广东佛山联合召开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郭济,广东省委副书记、省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刘玉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夏书章、顾家琪,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国家机关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国内行政管理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科研院所从事行政管理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共380 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38 篇。 根据年会主题,本次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四大专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创新,政府决策科学化和依法行政,政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绩效评估。与会人员经过深入讨论,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管理运行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并对政府行政管理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现将会议的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会议首先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效管理和科学发展存在辨证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要靠高效管理,管理要以科学发展为方向。正确的发展观是高效管理的保证,现代公共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全面发展,强调协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回顾和分析了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认为改革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一是始终没有制定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理论研究尚不足,改革目标不清晰。二是由于改革总体目标不清晰,转变政府职能思路比较模糊,缺少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只注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而忽略了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转变职能没有新突破,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会人员强调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行政体制改革的进步能推进其它方面的改革,而其滞后则会对各方面改革造成体制性障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其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策和思路

试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和思路 从年至年,我国先后进行了六次行政组织改革,但一直未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年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我国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行政组织改革。这是解放以来的第七次改革,也是历次改革中规模最大、力度最大、机构变化和人员调整最大的一次。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原则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还给企业。()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制化。 按照上述目标要求,这次改革的具体做法是: ()加强宏观调控部门。适应政企分开的要求,改革计划体制与投资体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培育与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实现企业市场化、投资多元化。因此,将经济综合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其主要职责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经济、法律手段,改善宏观调控机制。 ()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求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要满足企业与市场的这种要求,政府与企业之间就必须取消行政隶属关系,专业经济部门不再是企业主管部门,不再对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进行任何行政干预。政府与企业之间,只是政府国有资产部门对企业的资产产权关系,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中央与地方的专业经济部门要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与管理方式,逐步融人以产业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部门。改革后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行业规划和行业政策,进行行业管理;引导本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维护行业平等竞争秩序。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要实行政企分开,切实转变职能,不再直接管理企业。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是: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政府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权益;向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监督企业资产运营和盈亏状况;负责企业主要领导干部的考核、任免。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国有资产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不能损害所有者权益。 ()适当调整社会服务管理部门。政府社会服务管理部门的任务是提供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以及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这种社会服务原则上应由中央政府制定法律、法规与政策,具体事务由地方政府去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社会事务是由企业办理的,企业不堪重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事务要由政府办理,企业要摆脱社会负担,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组织,全心全意搞好企业。 ()加强执法监督部门。随着市场对资源配置与经济调节作用的加大,还需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执法监管,以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按照行政决策立法与行政执法监督分开的原则,行政决策机构制定市场运行规则,执法监管机构建立综合执法队伍,实行市场与社会的统一执法监督。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改变目前部门立法、条条执法,或者地区立法、区域执法的条块分割局面,打破部门垄断、地区封锁,消除市场障碍,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管部门。 这次改革首先对国务院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简,国务院由原来的个组成部门减少为个,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分别由个、个、个调整为个、个、个。国务院各部门机关干部编制总数精简了一半。目前,正在进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的改革。当然,由于中国社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 国家行政学院 薄贵利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学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可以进一步提高政府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水平。 适应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应是加强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为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迫切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不断深化。 一、由行政管理体制走向公共行政体制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和确立的,其突出弊端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政资不分,各级政府都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导致政府权力过分集中,机构庞大,人员臃肿,职责不清,权责脱节,官僚主义严重,工作效率低下。这些弊端,经过多次改革,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和调整,但并没有从体制上根本消除。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对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的稳步推进,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要求政府管理体制必须转型,即由行政管理体制走向公共行政体制。所谓公共行政体制,就是执行公共意志,行使公共权力,制定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务,生产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行政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公共行政体制下的政府是民主政府、服务政府、公平政府、法治政府、分权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和效能政府。现代政府这些基本特征,是公共行政体制的基本要求和必然反映。 由行政管理体制走向公共行政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新形势下科学、合理、有效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必然选择。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多元主体公平竞争的经济,它要求政府必须从那些不该管的事务中退出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管好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民间组织管不了、管不好和不该管的事务,即社会公共事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而不能随意干预和侵犯其他主体的合法权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要求平等、公平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有效防止公权侵犯民权,消除各种特权现象。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公民社会的形成,公民文化的变革,都要求建立健全公共行政体制。 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核心定位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更加明确政府的职责权限,使政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有利于推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效

行政管理学设计方案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 专业:行政管理 主考学校:__兰州大学___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讲师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2018年4月8日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ownship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

目录 内容摘要.....................................................................I 正文目录...........................................................................II 一、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 (3) <一)现行财政体制下乡镇财政收入严重不足 (4) <二)压力型行政体制下乡镇的行政表现 (4) 二、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依据和出发点 (5) 三、当前我国乡镇行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6) <一)乡镇行政区划不合理 (6) <二)乡镇行政管理方式落后 (6) <三)政府职能庞杂、错位 (7) <四)党政不分、政事不分 (7) 四、深化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措施 (8)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8) <二)培育农村自治组织 (8) <三)深化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9) <四)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 (9) 参考文献 (Ⅲ)

乡镇行政管理试题

二、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2.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3.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 4.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气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1. 集权制是指行政决策权由上级行政机关掌握,下级行政机关依上级机关的指令处理政务的行政领导体制。 2. 行政领导者是指依据国家法律行使行政权力,在行政领导活动中承担相应责任,处于领导、决策地位的人员。 3. 群体决策是指一定行政单位的全体成员公共分享决策权力,根据一致意见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决策社会监督。 4.是指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公民、社会舆论等社会行为主体,依照法定的权力,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 。 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 2.中央政府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权力和政府职能的划分、政府的组织形式和动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3.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 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4.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 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行政改革的动力。 (1)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2)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3)社会演变的要求;(4)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5)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 2.简述法制监督的特征。 (1)法制监督是权力分配的均衡;(2)监督的对象是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3)监督的范围具有广泛性;(4)监督方式和手段具有多样性;(5)以权力制约权力。 1.政府政治职能主要包括:阶级专政职能;军事保卫职能;社会治安职能;民主职能。 2.录用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公开原则;平等原则;竞争原则;择优原则; 原则 1.一般来说,政府决策目标的产生有哪几种? 1.(1)立法机关确立的决策目标;(2)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3)上级政府或上级领导机关下达的具体决策目标;(4)上级政府或上级领导部门下达的粗略目标;(5)针对组织本身的发展所确定的决策目标。 2.简述法治行政的特点。2.(1)职权法定;(2)法律保留;(3)法律优先;(4)依据法律;(5)职权与职责统一。 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政府干预应该遵循的原则。 (1)政府和市场两者的功能有很大的区别,它们不能互相代替;(4分)(2)政府干预经济仅界定在弥补和防止市场失效的范围;(4分)(3)政府干预也必须讲究成本收益;(4分)(4)发展中国家政府一般对市场的干预比发达国家广泛得多,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3分) (以上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2。试述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行政指挥是保证行政执行活动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2)行政指挥是高效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的根本保证;(3)行政指挥是高质量地达成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4)行政指挥是保证各种行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5)行政指挥是衡量行政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组织与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 1.试分析行政执行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行政执行是行政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2)行政执行是检验和修正行政决策的最好尺度;(3)行政执行是行政领导者的一项主要责任;(4)行政执行的效果是评估、判断行政管理工作的客观依据。 2.试述我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1)公共行政的目的是效率,公共行政的价值是公平;(2)公平和效率历来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说两者矛盾是指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平的实现,相反,追求公平时又会或多或少妨碍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说两者统一则是因为效率是最终实现事实上公平的基础和主要途径,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公平程度愈高,社会愈稳定,也就愈能提高效率。 (3)长期以来,我国虽然也十分重视效率和公平问题,但却把公平放在了优先地位,并且对其错误的理解为平等、“平均主义”的同义词,致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效率的提高。所以,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如何正确地处理效率愈公平的关系,在保证公平的同时提高效率,就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第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第二,平等原则;第三,公平分配的原则;第四,机会均等、能者优先的原则;(4)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大

关于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关于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2-01-17T09:53:06.763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9月下期供稿作者:刘敏[导读] 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注重改革和完善日常机制 刘敏 (上海华汽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1)09-0000-01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为适应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有效解决各自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公共行政改革,“经济全化和政府作用”是各国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对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骤 1.1982年,中国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第一次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但是以前计划经济时期,行政权力依然集中,严重影响了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当时的行政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所以进行了第一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经济权限、人事管理权限、财政收支权限和人事管理权限,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精简干部队伍,但是很不彻底。 2.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1988年开始推行的。这次改革的重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党政关系,精简机构和人员,克服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等等。这次改革首次提出了要转变政府职能。 3.第三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在1993年开始的。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为掌握政策、统筹规划、信息引导、提供服务、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上,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队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4.我国的第四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1998年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为中心的而进行的改革,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行政改革,宏观调控、社会监管和公共服务是政府转变后的主要职能,真正把生产经营交给企业。调整政府机构,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划分、加强行政体系法制建设。 5.2003年,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第五次改革。这次改革是对1998年改革的继承和发展。按照推进刑侦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持政企分开、统一、精简、和依法行政的原则,使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完善政府机构设置,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形成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分析 (1)我国的政府职能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和改善。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政府的制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和完善,政府的管理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府干预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市场的作用凸显;加强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2)不断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和方法。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形成了惠及全体国民的基础服务体系。首先是推行行政责问制,积极完善发展创新决策机制;其次,促进政务公开;再次就是改善行政审批制度,促进审批制度的规划性和合理性。 (3)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了政府组织领导机构。在此情况之下,我国逐步建立起来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想适应的框架结构,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的制度建设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规范了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资料显示,社会舆论对政府刑侦管理体制的普遍评价不高,包括对政府的行政道德评价、政府的行政效率评价等。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不强,甚至发生了与政府有关的冲突事件。当前的国内理论界都认为中国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难点和重点都在政府领域,行政管理体制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三、国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世界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压力,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普遍进行了行政管理改革,在控制机构规模、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1.转变政府职能。1988年,英国政府开始推行行政管理部门改革,通过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和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政府从包揽一切社会事务开始“卸载”自身事务。改革措施的最大特色就是执行与决策分离。在政府内部设置独立的执行机构,实行经理责任制,这样就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英国政府在2002年设置的执行机构负担了75%的公共服务任务。美国也开展了历时八年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重塑政府运动。德国政府采取了非连续性渐进改革模式,转变公共组织机构。 2.借鉴经验,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美国形成了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决策机制和管理体制。首先是注重选民的意向和利益,决策目标明确。其次是决策程序规范,注重民主讨论、辩论以及对结果进行绩效评估,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做出决策。最后决策是公开透明的,制定了《政府公开法》《信息自由法》等法律,决策受民众和法律监督。 3.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在国外,政府间的关系改革,主要就是中央向地方分权倾向,地方的自主程度高。1982年,美国政府推行“还钱于州与地方”,这就是政府在下放权力给地方政府,各州和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分担公共服务供给,同时也分享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 4.政府认真贯彻绩效管理。英国政府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服务承诺制。自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建立现代绩效管理和现代公共支出以来,全国推行服务承诺制,向社会公布了中央政府制定的全国性的工作绩效标准。 5.权利制约机制的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政府十分注重对权利的约束,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比较严密完善,美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是以分权制衡为特征的。实施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模式。 四、深化我国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1.科学合理地定义政府职能。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改革依我看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改革 依我看 10春行政管理ⅹⅹ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内容。由于教育本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特点,管理体制的改革往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育中其他领域的改革;而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对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相关问题的关注与分析,有利于我国整个国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也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向前推进,但目前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是对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一、目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 (一)僵化的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现状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分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县(区)四个层次,从高层到中层再到基层,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管理,形成教育行政管理的纵向系统。在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所属职权范围内还设有直属单位,按其职能管理相应的教育事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教育部为首的纵横交织的完整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倾向于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就形成了不管哪一类教

育哪一类学校的管理,基本上是集中统一管理模式。比如统一的行政管理模式,统一的教育政策和措施,统一的教育大纲、课程设置标准,统一的考试和评价,正是由于这样划一的僵化的官僚的行政管理造成政教不分、政事不分、教育机构臃肿等弊端。另外这样僵化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容易使下级管理部门或者学校层面深受权力的影响,使其或是依附于权力部门,或是屈服于行政压力而敢怒不敢言。 (二)不合理的行政机构设置 在机构设置方面,存在机构庞杂和职能划分不清的状况。有的职能部门“名不符实”,或者不同部门职能方面有交叉,容易造成权力分配不当,责任不清的现象。目前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还不是很合理,而且各部门的权责和功能还不是十分相匹配,需要进一步的调整以实现功能和责任的一致性。 其行政方式方法又较单一。行政机关的职能要靠一定的具体的活动、手段、程序等行政行为来实现。但目前教育行政机关的行政形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通过开会,制定公文,检查评比等方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文山会海”十分严重,另外所发的文件中具有强制性的规范性的文件比较少,更多的是关于指导、检查等内容。在教育行政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上,根据精简和高效的原则,必须科学地设计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部门,合理设置行政职位。 (三)不健全的法制建设 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种规章制度比较多,各个部门都会制定相关自

浅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浅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发表时间:2012-01-17T16:11:04.860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9月下期供稿作者:杨璐 [导读] 提高行政管理绩效,促进社会进步和协调发展是政府管理重要。 杨璐 (上海朗科品牌设计,上海 200000)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1)09-0000-01 摘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 1.1982年,中国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第一次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但是以前计划经济时期,行政权力依然集中,严重影响了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当时的行政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所以进行了第一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经济权限、人事管理权限、财政收支权限和人事管理权限,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精简干部队伍,但是很不彻底。 2.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1988年开始推行的。这次改革的重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党政关系,精简机构和人员,克服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等等。这次改革首次提出了要转变政府职能。 3.第三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在1993年开始的。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为掌握政策、统筹规划、信息引导、提供服务、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上,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队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4.我国的第四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1998年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为中心的而进行的改革,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行政改革,宏观调控、社会监管和公共服务是政府转变后的主要职能,真正把生产经营交给企业。调整政府机构,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划分、加强行政体系法制建设。 5.2003年,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第五次改革。这次改革是对1998年改革的继承和发展。按照推进刑侦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持政企分开、统一、精简、和依法行政的原则,使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完善政府机构设置,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形成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 1.政府职能不完善。 政府转变职能还不到位,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导致了对微观经济领域的干涉较多,同时使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等方面处于薄弱状态。政府的越位主要表现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如有些地方行政审批事项依然过多,地方政府仍然存在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现象,代替企业招商引资等,从而影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政府管理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对国有资产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对市场监管体制还要不完善,行政垄断、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较为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建立。 2.政府运行的透明度不高,监督不到位。 这些年来,在行政民主化浪潮的推动下,各级政府也采取了行政公开、增强政府运行透明度的举措,如政务公开、决策公开、价格听证等。然而,这些做法目前只停留在形式层面,尚未制度化,在实际操作上,人为影响的因素很大。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公开与否往往取决于政府官员的主观意志,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封锁、截留、蚕食信息,漠视、剥夺公民的知情权,以及利用手中掌握的信息资源“寻租”等非正常现象并不少见。而对政府的监督却缺少有效办法,监督渠道单一,监督手段有限。人大、政协监督缺乏刚性,公民、新闻舆论监督缺乏途径、制度、法律的保障。 3.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 由于政府职能定位的不清晰,因此承担职能的相应部门机构也存在职责交叉、责权脱节、效率低下和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之间的关系即“块块”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强调“上下对口”,造成“上下一般粗”,下级机构臃肿是政府机构臃肿的重要原因。”“二是政府部门之间即“条条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理顺,政府职能互相交叉,宏观管理不利的状况依然存在,部门分割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再者,政府部门既负责公共服务决策也负责公共服务的执行,这就造成决策与执行的一体化,从而引发政府管理中部门权力化,权力利益化,利益法制化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政府部门的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 三、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1.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政府管理本质的概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求政府在管理方式上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转向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上来,从对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过多的管制转向为他们的服务上来。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的政府就是一个能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政府只有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合法性与价值。而且,服务型政府不仅仅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各种服务职能,更为重要的是,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的目标模式,是对政府管理的本质概括。 2.大力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效率是现代政府管理的生命线也是现代管理的主要目标政府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各国政府改革的事实一再证明,政府管理和其他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