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检查手段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冠状动脉有创功能学检查研究进展

Vol.42No.6Jun.2022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冠状动脉有创功能学检查研究进展蒋越,何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30[摘要]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verse,FFR)作为一项有创功能学检查技术,其诊断效能已被大量研究证实。
由于其优于传统的单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现已成为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金标准”。
然而,FFR由于需要使用血管扩张药物进行血管预处理,且加之冠状动脉压力导丝的通过性能不佳、检查操作时间长等因素,FFR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无法广泛使用。
因此,瞬时无波比(instantaneous wave-free ratio,iFR)及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等FFR的衍生指标应运而生。
已有研究证实,这些指标与FFR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此外,这些衍生指标在测量中简化了操作流程,避免了血管扩张药物的使用,同时可以取得与FFR接近的功能学数据,给术者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并减少了患者的不良反应,有望成为FFR的替代检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近年来,多项重要研究的发表为冠状动脉功能学检查提供了新的循证证据支持,研究内容涵盖检查方法学的更新、诊断效能的对比、检查范围的扩展、长期随访数据的公布等多个方面。
该文对近年FFR、iFR、QFR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功能学检查;血流储备分数;瞬时无波比;定量血流分数[DOI]10.3969/j.issn.1674-8115.2022.06.017[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progress of invasive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IANG Yue,HE BenDepartment of Cardiology,Shanghai Chest Hospital,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200030,China[Abstract]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is an invasive functional examination.Its diagnostic performance has been confirmed by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Because of its superiority to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pure 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CAG),it has now become the“gold standard”for diagnosing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However,the need to use vasodilators for vascular pretreatment,poor coronary pressure guide wire passing performance,long inspection operation time and other factors make FFR limited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could not be widely used.Therefore,derived indicators of FFR such as instantaneous wave-free ratio(iFR)and 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have been generated.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these indicator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FFR.In addition,these derived indicators simplify the operation process in the measurement,avoid the use of vasodilators,and can obtain functional data close to FFR at the same time,which provide reliable support for the operator and reduc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patients.Therefore,they are expected to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as an alternative to FFR.In recent years,the publication of a number of important studies has provided new evidence-based data.These studies include the update of examination methodologies,the 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performance,the expansion of examination scope,and the publication of long-term follow-up data,etc.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lated studies in recent years.[Key words]coronary artery disease;coronary functional assessment;fractional flow reverse(FFR);instantaneous wave-free ratio (iFR);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心源性死亡中最主要的病因。
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诊断及研究进展(综述).doc

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诊断及研宄进展(综述)冯红兵柳铁中心医院心内科545007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作为一种内皮功能不全引起的微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随着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其临床诊断被逐渐重视。
木文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综述,为临床的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血流;临床诊断;发病机制;研究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临床中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特征,且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类似表现,随着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在临床中被视为一种新的心脏综合征[1-2]。
其特点是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见冠状动脉明显变化,但远端的血流灌注存在着延迟的现象。
自Tamble等在1972年对部分有胸痛症状的患者进行此类报道以后,临床中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逐渐被人们认识及深入研宄[3]。
木文就冠状动脉慢血流的诊断进行相关的综述。
1冠状动脉慢血流的诊断以及临床表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的诊断目前仍旧使用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检查的过程中, 正常情况下3个心动周期内造影能够将末端的血管充分充盈[4]。
Gibson等研究表明,冠状动脉血流的速度的定量评价可以采用TFC以及校正的TIMI帧数进行,行冠状动脉造影时,将图像的釆集速度设为每秒30帧,这样定量计算,右冠状动脉为23.5帧左右,前降支为38.6帧左右,左旋支为26.3帧左右。
因左前降支帧数较多,因此在运用时将TFC除以1.7, CSFP诊断标准为:(1)有胸痛或者胸闷史;(2)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正常或者狭窄长度不超过40%; (3)造影时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TIMI血流≤2级,或者至少1个冠状动脉分支CTFO27 帧;(4)远端血管充盈需要至少3个或者3个以上的周期[5-7]。
冠状动脉慢血流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的胸痛或者胸闷,可以是情绪激动或者劳动吋诱发不适,需要经过休息或者含服硝酸酯类药物才能够缓解,正常持续的吋间长达30分钟以上。
冠脉微循环诊断标准

冠脉微循环诊断标准
冠脉微循环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症状:存在心绞痛或其他心血管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或轻度狭窄。
2. 心肌缺血证据:通过心电图检查或心肌灌注显像等方式证实心肌缺血存在。
3. 冠脉流量储备(CFR):正常CFR值为2.5或更高,若小于2.0则表示微循环功能异常。
CFR的测定方法包括放射性同位素、超声多普勒或药物应激试验等。
4. 血管内皮功能:通过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如通过利用气压袖缩放试验或使用超声测量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等方法)检测血管内皮功能,一般认为血管内皮功能差是冠脉微循环功能异常的表现。
5. 表面心电图:观察心电图表现,常见表现为心跳过速、T波倒置或ST段改变等。
以上是冠脉微循环诊断的常用标准,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仍然存在标准化方案的缺失。
冠脉CTA在冠心病患者诊断的研究进展

冠脉CTA在冠心病患者诊断的研究进展陈睿; 胡允兆; 黄裕立【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9(032)007【总页数】3页(P963-965)【关键词】冠脉CTA; 冠心病; 临床诊断; 研究进展【作者】陈睿; 胡允兆; 黄裕立【作者单位】广东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广东省湛江市 524023;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心血管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 R445冠心病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且在老龄化趋势加深的今天,冠心病患病群体不断增大,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及堵塞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患者冠状动脉功能出现明显改变,若不及时控制病情进展,可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坏死,患者死亡率极高。
冠心病的病变位置在冠脉血管内部,因而CT的断层扫描手段更有利于发现局部病变,而冠状动脉造影已经成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但是,冠脉造影作为有创检查手段,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因而必须探索更为安全、简单、可靠的诊断手段。
近年来,冠脉CTA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其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较多,有必要深入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从而为冠心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更为高效的诊疗方法。
1 冠脉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冠心病是脂质代谢异常导致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动脉堵塞,其病变位置存在较大差异性,常规CT扫描难以有效发现斑块等病灶,因而多需要搭配造影剂,使血管显影,进而有效发现冠脉病变及血流异常。
冠脉CTA是针对冠脉的一种CT 造影手段,该技术依托于多层螺旋CT发展起来,先行胸部定位和扫描,再肘部静脉团注造影剂(碘比醇),设定扫描电压(120kV)、电流(130mA)和层厚5mm等参数, 利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技术施行冠脉成像扫描。
冠脉CTA检查中通过均匀缓慢静注造影剂,可有效观察冠状动脉内部影像,相关影像信息经VITREA站等图像处理软件重建后,可清晰显示冠脉管腔内病变、狭窄情况等。
冠心病超声诊断最新总结

冠心病超声诊断最新总结在冠心病超声诊断方面,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新进展。
主要包括:超声冠脉成像技术的发展,冠脉微循环评估的进一步改进,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应用以及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评估中的角色。
以下将对冠心病超声诊断的最新总结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超声冠脉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非侵入性地评估冠脉病变。
传统的超声冠脉成像技术采用二维超声和多普勒技术,可以直接显示冠脉的内膜和壁层情况,并能检测到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而近年来,三维超声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对冠脉进行清晰的三维重建,更直观地观察冠脉的病变情况。
此外,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可以检测到冠脉内的血流速度和方向,为冠脉病变的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其次,冠脉微循环评估是冠心病超声诊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的方法主要依靠冠脉造影来评估冠脉微循环,但这种方法需要侵入性操作,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而超声技术可以通过观察心脏的早期充盈速度、峰值充盈速度、持续时间等指标来评估冠脉微循环功能。
此外,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冠脉微循环的评估准确度,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冠脉病变情况。
第三,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应用在冠心病超声诊断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测量组织的应力距离曲线来评估其弹性和刚性,从而判断组织的健康状况。
在冠心病的评估中,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用来检测冠脉壁的弹性变化,从而早期发现冠脉病变。
此外,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对患者进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评估,有助于了解支架的功能和稳定性。
最后,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评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超声心动图可以直接观察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通过测量室壁运动的幅度和速度等指标来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功能。
此外,应用超声心动图还可以评估心室的舒张功能和充盈压力,帮助我们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心脏负荷情况。
综上所述,冠心病超声诊断在技术和应用方面都得到了持续的改进和创新。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冠心病的超声诊断将变得越来越准确和可靠,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PCI_术相关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8), 13518-13524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81887PCI 术相关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研究进展柴博峰1,沈有录21青海大学研究生院,青海 西宁 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青海 西宁收稿日期:2023年7月23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16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23日摘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临床最常用的血运重建方式,但是与其相关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其中包括PCI 术相关冠脉慢血流现象,表现为不明原因心绞痛等。
本文从发病机制、对心机的影响和防治三个方面对PCI 术相关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做一综述。
关键词PCI ,冠脉慢血流现象Research Progress of 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 Associated with PCIBofeng Chai 1, Youlu Shen 21Graduate Schoo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2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Received: Jul. 23rd , 2023; accepted: Aug. 16th , 2023; published: Aug. 23rd , 2023Abstract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ode of revasculariz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but its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affect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nd prognosis, in-cluding PCI-related 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 manifested as unexplained angina pectori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CI related 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 from three aspects: patho-genesis, influence on heart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柴博峰,沈有录KeywordsPCI, 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前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脏血管疾病,每年有1750万例相关死亡,约占全球死亡原因的31% [1]。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自从1967年Likoff等首先报道了一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以来,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历经半个世纪。
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治疗指南首次将此病列入冠心病的临床类型,并提出了初步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201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基础研究学组、介入心脏病学组、女性心脏健康学组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学组编写了《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这是国际上第一部关于CMVD的专家共识。
此后,有关CMVD的国际共识性文件迅速增多。
2018年,国际冠状动脉舒缩障碍研究组提出了1型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异常即原发性CMVD的国际诊断标准。
2019年,ESC发布了慢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将微血管性心绞痛归纳为慢性冠脉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2019年,美国心脏协会发布了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的科学声明,指出微血管性心绞痛、微血管痉挛和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可能是MINOCA的重要病因。
2020年,欧洲经皮心血管介入协会和ESC联合发布了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缺血的共识性文件,提出CMVD和(或)心外膜下冠状动脉痉挛是INOCA 的主要病因。
CMVD的定义、临床分型和流行病学一、定义CMVD是指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和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冠状前小动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所导致的急性和慢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
二、临床分型CMVD的流行病学数据多来源于欧美国家人群,部分研究纳入了亚洲人群,目前未见CMVD发病率种族差异的报道。
CMVD发病率在不同的临床类型中差异较大,由于疾病定义和诊断标准的差异,不同研究中发病率从最低的10%至最高的80%不等。
由于随访终点和时程的差异,不同研究中CMVD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亦有较大差别。
麝香保心丸治疗冠脉介入后微循环障碍的效果研究

麝香保心丸治疗冠脉介入后微循环障碍的效果研究张林伟【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9(014)022【总页数】3页(P70-72)【关键词】麝香保心丸;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微循环障碍【作者】张林伟【作者单位】253500 德州市陵城区中医院内二科【正文语种】中文经皮冠脉介入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 应用心导管技术, 对冠脉管腔进行扩张, 可解除其狭窄、闭塞状态, 进而恢复正常的心肌血流灌注。
随着患者心肌组织血氧供应恢复正常, 其心功能得以有效改善[1]。
在冠脉介入治疗后, 需要警惕血管内炎症反应、微血管病变以及内皮细胞损伤的发生, 其均可引起冠脉微循环障碍。
冠脉再通后出现“无复流”的情况, 说明存在冠脉微循环障碍, 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对于疾病的治疗恢复造成阻碍。
因此, 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后, 需要加强微循环障碍的防治,一般对于微循环障碍多采用药物治疗, 西医药物和中药均可作为选择[2]。
本研究以2016年10月~2018年3月期间于本院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微循环障碍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麝香保心丸的应用对于冠脉介入后微循环障碍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3月期间于本院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微循环障碍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例。
观察组患者中, 男24例, 女21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58.62±6.13)岁。
对照组患者中, 男25例, 女20例;年龄51~74岁, 平均年龄(59.03±6.25)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西医药物进行治疗, 给予注射用前列地尔(北京赛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1022109)10 μg+500 ml生理盐水, 1次/d, 静脉滴注给药;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浙江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33127)10 mg/次, 1次/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检查手段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近年来,随着对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发病机制及诊疗手段认识的深化,人们发现仅解决心外膜冠脉血管的病变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CHD患者的症状及预后。
随之冠脉微循环障碍(CMD) 便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1],但CMD目前尚缺乏完全可靠的检查手段以有效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因而对其检查方法的重视与完善便显得尤为紧迫。
下面笔者便就CMD现有的检查手段作一综述。
1 CMD 的定义、分类及评价指标CMD是指冠状前小动脉、微小动脉等共同组成的冠脉微循环系统受到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影响后,结构和(或)功能异常而导致心肌血液供需失衡,最终出现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2]。
前小动脉直径为100~500 μm,微小动脉直径<100 μm,其在冠脉造影时均不能显示。
按其发生的临床基础可分为四种类型:无心肌疾病和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心肌疾病的CMD;医源性CMD,包括PCI术后、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及心脏移植术后等[1]。
2017年我国学者在CMD专家共识中将之分为三种类型:不合并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合并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 及其他类型CMD[3]。
目前,虽然心内膜心肌活检可观察小冠脉,但因其有高度侵入性,且对微循环不能进行功能评估而难以在临床应用,所以现多以测量冠脉血流量( CBF) 和冠脉血流储备(CFR)来评估冠脉微循环。
对于CHD患者,心外膜动脉阻塞性疾病常常与CMD共存[4]。
而CFR 降低在没有心外膜阻塞性狭窄的情况下,作为CMD的标志才比较可靠。
这是因为CFR是通过静脉注射半衰期短的腺苷、双嘧达莫、乙酰胆碱等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5],对心外膜大动脉和冠脉微循环实现最大血管舒张时,对其流量进行综合测量而获得的CBF 或心肌血流量(MBF)与基线时相应指标的比值。
但临床中,很难区别这两种情况对心肌灌注的影响。
对CFR 的临界值,有学者建议为2.0,< 2.0即为CMD [6]。
另有学者认为CFR>2.6即可排除CMD,临界CMD为1. 5 -2.6,< 1. 5 可诊断为CMD[7]。
2 冠脉微循环功能评估方法因尚不能对微血管成像的影像学技术的局限性,目前临床开展的CMD检查方法主要聚焦于评估冠脉微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其包括CMD 的有创检查与无创检查。
2.1 CMD的有创检查2.1.1 选择性冠脉造影(CAG)CAG是将冠脉造影导管选择性地送至左、右冠脉内,注射对比剂后,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心肌呈色分级(MBG) 及TIMI心肌灌注帧数(TMPFC)获得心肌显影速度,从TIMI计帧法(TFC) 及校正的TIMI 计帧法(CTFC)测得心外膜冠脉显影速度,以评估CMD。
其中TMPG和MBG 均仅能对冠脉微循环功能进行半定量评估,主观性较强。
通过测量对比剂进入心肌至排空所需的帧数而获得的TMPFC,是将造影图像以数字方式客观呈现,对评价心肌微循环功能较TMPG 更为精确。
有研究显示,对急诊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TMPG可以反映心肌的存活率,并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8]。
MBG与AMI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9]。
TFC能反映微血管的功能状态,它是在CAG时观察造影剂前向的血流情况,但缺点是存在较强的主观性。
CTFC通过对造影图像时间轴的量化,经血管长度校正后将TFC以数字化的方式客观呈现,帧数越多表示冠脉微循环功能越差。
该指标既能评估冠脉血流,也可对CMD 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评估作用[10]。
因而CTFC作为一个客观的连续性变量指标,可为CAG无明显狭窄的慢血流患者提供诊断依据,其价值日益受到关注[11]。
CAG后可即时评价以上各冠脉微循环指标,是CAG的优势,但其易受到主观性的影响并因冠脉灌注压及心率的影响,而难以准确反映冠脉血流储备。
2.1.2 冠脉内热稀释法冠脉内热稀释是使用在杆部及头端均带有温度传感器的冠脉内压力导丝,在冠脉目标血管静息及最大充血期间,分别测量所推注的室温下生理盐水从近端至远端温度传感器触发的平均时间差值(T值) ,所获得的静息T 值与最大充血T 值之比即为CBF。
有研究表明,该方法所获得的CBF 与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密切相关[12] 。
在心外膜狭窄不明显时,还可通过测量最大充血时的远端冠脉压( Pd) 和使用热稀释法同时所测的平均时间(Tm)的积来计算微循环阻力指数(IMR); 当心外膜明显狭窄时,测量冠脉楔压(Pw) (即冠脉完全狭窄或以球囊完全堵塞前向血流时,病变远端的平均压力)以抵消侧支循环对其的影响,并结合主动脉内压力Pa计算校正的IMR = Pd×Tm ( Pd - PW ) / ( Pa -Pw) [13]。
中国有学者认为中国正常人群IMR为13.2~22.4[14],国外有研究将IMR>25界定为心肌灌注异常[15]。
目前IMR的参考区间仍未达成共识。
择期PCI时,PCI 相关的微血管损伤可用IMR 预测[16] ,IMR 与急性冠脉闭塞后微血管阻塞的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等不良预后亦密切相关[17] 。
IMR较CFR有低可变性及高重复性优势,且不受心外膜冠脉血管狭窄程度影响,受心率及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亦较小,因而反映微血管功能优于CFR。
与其他有创检测方法相比,目前IMR被认为是评估CMD最准确的指标[18]。
但IMR 检测价格昂贵,临床难以常规开展。
2.1.3 冠脉内多普勒(ICD) 速度及压力测定ICD是将顶端具有探头的超声多普勒血流导丝经引导导管插入目标冠脉并送至其远端,然后经该冠脉注入腺苷,分别记录稳定基础状态及血管最大充血反应状态下的多普勒血流速度频谱,然后算出平均峰值冠脉血流速度(CFV)与平均基线CFV的比值,即可测得CFR。
所获得的CFR 可评估疑似心肌缺血患者的微血管功能。
随后出现的ICD双传感器导管,可同时测取冠脉内压力和流速,通过计算冠脉最大充血状态下的压力测定值与平均峰值血流速度的比值,即可获得另一衡量微血管功能的有力指标-充血微循环阻力(HMR),其不依赖于心外膜狭窄。
有研究显示,包括HMR、IMR等的冠脉微血管阻力升高是CMD的标志,且在预测CMD的准确性及敏感性方面,HMR均优于IMR[19],但HMR的临床研究证据目前尚不充足。
以上均属于有创检查的检测手段,技术要求高、手术时间长且费用昂贵,难以在临床中普及。
但对需要行冠脉检查的CHD患者,可极方便地通过导管技术评估冠脉微循环功能,以期为进一步的治疗选择及其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2.2 CMD的无创检查2.2.1 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TDE)和三维超声成像TTDE 可测量心外膜冠脉的冠脉血流速度(CBFV),以替代CBF。
在静脉给予腺苷或双嘧达莫等药物后,测量心外膜冠脉充血状态下平均舒张期峰值流速与静息状态下的基线流速的比值以评估冠脉微循环功能。
因双相的CBFV 舒张压大于收缩压,故而通常仅需测量靠近胸壁且比其他冠脉分支更易可视的左前降支远端的舒张期CBFV即可,其适用于超过90% 的患者。
有学者对9例CMD患者行腺苷负荷TTDE检查,所有患者均出现了区域性舒张功能障碍,表明CMD患者可能存在左心舒张末压增高所致的舒张功能异常[20]。
同时TTDE 测量的CBFV与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ICD测得的CFV一致性极高[21] 。
TTDE 评估CHD患者CMD简便、经济、可重复,在90% 以上左前降支可获得满意声窗,但该技术对其他冠脉血管效果不理想,且超声医生需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
冠脉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能观察冠脉内血流的实时变化,是一种评价CMD的新的无创技术。
其使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观察到CMD区与冠脉血流的TIMI帧数高度相关,对评估早期CMD引起的心肌损伤极为有益[22]。
2.2.2心肌声学造影(MCE)MCE是一种新型的评估心肌微循环灌注的技术。
其使用的声学造影剂六氟化硫微泡(声诺维)溶解度低,稳定性好,外膜被脂质、白蛋白或半乳糖等包裹,直径约1~8μm,体积小于红细胞,因而具有红细胞的血流动力学特性,易进入微血管,并能较长时间保留于其内而不被溢出或吸收[23]。
对心肌灌注进行评估时,是通过向周围静脉注射该微泡造影剂,使用高机械指数超声发射击破心肌中微泡等超声技术采集微气泡背向散射信号,通过绘制微气泡时间与所获得的信号强度的变化曲线,可计算出MBF。
有学者采用MCE对CMD 患者和对照组进行检测,结果显示CMD 患者的MBF显著降低[24]。
另有研究发现,CMD 患者的心肌血流储备均受损[25]。
MCE 评价CMD 与PET相比,有研究表明其相关性良好[26]。
而且负荷MCE可准确检测出SPECT显示的灌注异常区;通过对PCI 患者术前和术后的MCE进行比较,发现其可安全评估PCI术后患者的心肌微循环功能。
采用MCE对疑似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的589个节段进行观察,可发现心肌灌注缺损越重的阶段,MCE的定量值指标越低。
MCE评估CMD时,因其有更佳的空间分辨率,亦无电离辐射,故而优于PET和SPECT。
同时其可于床边进行心肌评估,耗时短、费用低廉,因而临床较CMR更普及。
但因其易受所配备的相关仪器及参数调节的影响干扰,有一定主观性,因而需要超声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
2.2.3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该核医学技术是运用心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摄取来实现MBF评估,所测得的充血及静息状态下的MBF比值即为CFR,目前认为该技术是无创性量化评价CFR的“金标准”[27]。
大量研究证实,心脏PET测量静息/应激心肌灌注有助于CMD检测[28],PET测量的CFR也可用于预测预后[29]。
其优点是无创、准确,可进行静息和充血状态下的MBF量化,但其弊端是空间分辨率低、耗时、昂贵、技术要求高,并有放射性损伤。
2.2.4 造影增强的心脏核磁共振成像(CMR)该技术是通过注射钆造影剂,观察心肌不同时期摄取钆后产生的信号强度的变化,来评估CHD或疑诊患者的心肌缺血及其心肌微循环功能。
正常心肌随着轧造影剂首过信号强度均匀上升,从而获得首过心肌灌注显像。
若某一区域持续低信号表明此区域微循环障碍,表现为延迟信号增加。
在静息和血管扩张后,可分别测取其心肌灌注摄取率,并计算出其比值,即获得心肌灌注储备指数( MPRI ),而MPRI 对诊断CMD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冠脉血运重建后的CMD以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预后已在临床中应用CMR评估。
经CMR检测明确有CMD的X综合征患者,有研究显示与有创检查测得的CFR明显相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