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和中医药防治(全文)
2024年PPT冠心病的中医药防治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冠心病患者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其中 ,心绞痛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胸部压迫性疼痛,可放射至手臂、下颌、背 部等。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点,冠心病可分为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类型。
由瓜蒌、薤白、半夏等中药组成, 主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等症状 ,具有通阳散结、祛痰宽胸的功效 。
生脉散
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等中药组成 ,主治气阴两亏、心悸气短等症状 ,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的功效 。
9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手段
2024/2/29
针灸
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常用穴位有内关、心俞 、膻中等。针灸治疗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
PPT冠心病的中医药防治
2024/2/29
1
目录
2024/2/29
• 冠心病概述 • 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 典型案例分析 •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认识进展及挑战 • 中西医结合在冠心病防治中优势探讨 • 健康生活方式在冠心病防治中作用推广
2
01 冠心病概述
2024/2/29
3
冠心病定义与发病机制
拔罐
通过在人体特定部位拔罐,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的目的。拔 罐对于缓解冠心病患者的胸痛、心悸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推拿按摩
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和穴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状况,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推拿按摩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的作用,可缓解患者的胸闷、心悸等症状。
10
03 典型案例分析
力量训练
适量进行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以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
冠心病的微循环功能障碍和调节机制

冠心病的微循环功能障碍和调节机制冠心病作为一种心脏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然而,除了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血管供血不足外,冠心病患者还经常伴随着微循环功能障碍。
微循环是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到的区域,通过一系列微小的血管组成的网状结构来维持组织的血液供应。
本文将讨论冠心病的微循环功能障碍以及涉及的调节机制。
一、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定义和表现微循环功能障碍是指在血管营养供应区域内,由于血流动力学异常或内外环境因素导致微循环内血流分布不均匀或灌注不足,造成局部组织缺血,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
在冠心病中,微循环功能障碍会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的发生,并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表现主要包括:1. 心绞痛症状:患者会感到胸痛或不适感,可向左肩、背部、颈部等部位放射,且多发生在运动或精神紧张时。
2. ST段改变:在心电图上,出现ST段压低、压平或抬高等改变,反映了心肌缺血。
3. 心电图检查:运动负荷心电图检查中,患者可能出现运动诱发的ST段压低、抬高或ST段下斜型压低。
二、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调节机制1. 冠状动脉自主神经调节:冠脉微循环的血流主要由冠状动脉自主神经调节,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来提高微循环血流量,而副交感神经则通过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来使微循环血流量减少。
当交感神经兴奋或副交感神经抑制过量时,都可能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
2. 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具有调节血管舒缩的功能,当内皮细胞产生异常,如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会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从而影响微循环的血流。
3. 冠状动脉代谢耗氧平衡:冠状动脉的代谢和耗氧平衡也对微循环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当心肌代谢增加或冠状动脉供氧减少时,微循环可能会因为血管舒缩不足而出现功能障碍。
4. 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系列内源性舒张因子,如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E2,对微循环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当内皮细胞损伤或功能受损时,这些舒张因子的释放会受到抑制,导致微循环功能受到损害。
冠心病中医药防治方案

冠心病中医药防治方案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一种心脏疾病。
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以下是一份针对冠心病的中医药防治方案:一、中医药的基本原则1.辨证施治:根据冠心病患者具体的证候特点,进行辩证施治,以求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2.统筹兼顾: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应综合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经验,结合科学医学的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全面治疗。
二、中医药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采用中药煎剂、中药颗粒等形式,根据冠心病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具有活血化瘀、祛痰化痰、理气养血等作用的中药,调配成方剂进行治疗。
2.针灸治疗:采用针刺、艾灸等手段调理经络和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供血,缓解疼痛和胸闷不适感。
3.推拿按摩:通过对特定部位的按摩和推拿,调理气血,舒缓心脏紧张和血管收缩,增加血液供应。
三、中医药的具体方剂和药物选择1.血瘀证:龙胆泻心汤是较常用的方剂,其中含有龙胆草、生地黄、没药等成分。
此外,如桃红四物汤和川芎茛芍散等也可作为补充选用的方剂。
2.痰瘀证:当患者出现胸闷、咳嗽、痰多等症状时,可选用桔梗化痰汤、金银花清瘟解毒汤等具有祛痰化痰作用的方剂。
3.气滞血瘀证:桂附地黄汤常作为理气舒血的方剂使用,可调理心脏气血不畅所引起的胸痛、心悸等症状。
4.心气血虚证:选用参芪养心汤、当归四逆汤等具有补气养血作用的方剂进行治疗。
四、中医药的辅助保健措施1.调整饮食:合理安排膳食,减少高脂、高糖和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适量增加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
2.适度运动:根据冠心病患者身体状况,合理安排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提高心脏功能和心血管代谢。
3.心理调适:冠心病患者要积极面对病情,保持乐观的态度,适当调整压力,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对心脏的不良影响。
4.禁烟限酒:戒烟戒酒对冠心病的防治非常重要,可减少冠心病发作的风险。
5.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心电图、血脂、血压等检查,及时了解病情,并作适当调整。
冠心病中医药管理方案(一)

冠心病中医药管理方案(一)冠心病中医药管理方案概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药在其管理方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方案旨在针对冠心病患者制定中医药管理方案,综合运用中药、针灸等传统疗法,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方案目标•有效控制冠心病的发作频率和程度•减少冠心病相关症状,如胸痛、疲劳等•改善心梗后的康复效果方案内容中药治疗1.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选用适宜的中药方剂,如丹参、麦冬、广藿香。
2.中药治疗一般采用中药汤剂或颗粒剂,按医生建议的剂量和服用频率进行服药。
针灸疗法1.采用针灸疗法辅助治疗冠心病,常用穴位包括心俞穴、神门穴等。
2.针灸疗法可通过调节气血循环和缓解心脏负荷,缓解胸闷、心悸等症状。
饮食调理1.饮食上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原则,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2.增加蔬菜水果摄入,提高纤维素摄入量,有助于降低血脂和血压。
3.限制食用油炸食物、高胆固醇食品,如猪油、油炸小吃等。
运动保健1.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可促进心肺功能的改善。
2.避免激烈的运动和剧烈的体力劳动,避免过度劳累对心脏的负担。
心理疏导1.冠心病患者常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2.可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注意事项1.在方案执行过程中,患者需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并定期进行复诊。
2.方案执行期间,如出现不适症状或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向医生报告。
3.方案并非适用于所有冠心病患者,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以上方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制定。
请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

• 证机概要——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 代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 两方均能辛温散寒,助阳通脉 • 前方—重在通阳理气,用于胸痹阴寒证,见心中痞满, 胸闷气短者 • 后方—温经散寒为主,用于血虚寒厥证,见胸痛如绞, 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脉沉细者 • 常用药——桂枝、细辛—温散寒邪,通阳止痛 • 栝楼、薤白—化痰通阳,行气止痛 • 当归、芍药、甘草—养血活血 • 枳实、厚朴—理气通脉 • 大枣—健脾和营
• 代表方——栝楼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 两方均能温通豁痰 • 前方偏于通阳行气,用于痰阻气滞,胸阳 痹阻者 • 后方偏于健脾益气,豁痰开窍,用于脾虚 失运,痰阻心窍者 • 常用药——栝楼、薤白—化痰通阳,行气止痛 • 半夏、胆南星、竹茹—清化痰热 • 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 • 石菖蒲、陈皮、枳实—理气宽胸
• 2.饮食失调 • 过食膏粱厚味,嗜好烟酒→损伤脾胃→运化失 健→湿→痰浊→上犯心胸,阻遏心阳→胸阳不 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胸痹 • 痰浊痹阻,留恋日久→痰阻血瘀,痰瘀互结→ 胸痹 • 嗜食辛辣醇酒厚味→湿热内蕴→湿郁成痰,热 郁化火→痰火犯于心胸→心阳被遏
• 3.情志失调 • 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津液不布→痰浊 •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气郁 化火→灼津为痰 →气滞痰阻→血行不畅 →气滞血瘀,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 心脉痹阻→不通则痛 • 因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乏,故 七情太过,是致病的常见原因。
3.痰浊闭阻证
• 症状——胸闷重而心痛微—痰浊内阻,痹阻心脉,气血 不能正常流通 • 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湿偏盛 • 遇阴雨天诱发或加重—痰为阴邪,阴乘阳位,胸阳 不展,气机不利 • 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痰湿困脾,气机 不畅,纳运失职 •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痰湿内盛之象 • (痛、闷、胖、痰) • 证机概要——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 滞 •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冠心病中医药防治方案

冠心病中医药防治方案冠心病中医药防治知识单位:(4)苏冰滴丸:由苏合香脂,冰片组成,口含或吞服,每次2~4粒,可以较快地缓解心绞痛,治疗胸闷气短等。
(5)冠心二号片:由丹参、赤芍、川芎、红花、降香组成,功用理气活血止痛,有强心和扩张血管的作用。
每次服5片,1日2次,该药可较长时间服用,一般没有副作用,不属于速效药物。
中医食疗:1、大蒜粥:紫皮蒜30克,置沸水中煮1分钟后捞出蒜瓣,再将粳米100克煮粥,待粥煮好后,将蒜再放入粥中略煮。
可早晚食用。
2、芹菜红枣汤: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
每日2次。
3、木耳烧豆腐:黑木耳15克,豆腐60克,葱、蒜各15克,花椒1克,辣椒3克,菜油适量。
将锅烧热,下菜油,烧至六成热时,下豆腐,煮十几分钟,再下木耳翻炒,最后下辣椒、花椒、葱、蒜等调料,炒匀即成。
中医茶疗:菊花山楂饮:菊花、生山楂各15~20克,水煎或开水冲浸,每日1剂,代茶饮用。
中医按摩:1、捏腋前将一手拇指放在对侧腋前,其余4指放在腋窝下,对合用力捏拿腋前肌肉0.5~1分钟。
双侧交替进行。
功效:活血通络,疏经止痛。
2、摩揉膻中穴将右手掌掌根紧贴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正中),适当用力顺时针、逆时针摩揉0.5~1分钟。
以局部发热为佳。
功效:宽胸理气,清心除烦。
3、团摩上腹将左手掌心叠放在右手背上,右手掌心放在上腹部,适当用力作顺时针环形摩动0.5~1分钟。
以上腹部发热为佳。
功效:宽胸理气,健脾和胃。
4、分推肋下将双手四指并拢,分别放在同侧剑突(胸部正中骨头的下端)旁,沿季肋(胸腔下缘)分推0.5~1分钟。
功效:调中和胃,理气止痛。
5、合按内关穴、外关穴将一手的中指和拇指放在另一手的内关穴(位于手掌侧腕横纹正中直上2横指,两筋之间)和外关穴(位于手背侧腕横纹正中直上2横指,与内关穴相对)上,两指对合用力按压0.5~1分钟。
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安神镇静,和胃理气。
6、掐按足三里穴将双手拇指指尖放在同侧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4横指,胫骨外侧约1横指筋间处)上,其余四指附在小腿后侧,适当用力掐按0.5~1分钟。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常见中医治法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常见中医治法冠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心绞痛、胸闷、气短等。
中医学认为,冠脉微循环障碍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方法主要是调理气血、活络经脉、化瘀消肿等。
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常见方法包括以下几种:一、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重要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
二、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另一种常见方法。
中药可以调理气血、活络经脉、化瘀消肿等,从而改善心脏病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
三、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推拿按摩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包括揉、捏、按、推等。
四、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一种传统方法。
气功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体内的自愈能力,缓解心脏病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气功包括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
五、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防止血液黏稠、降低胆固醇等,从而预防和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
常用的食疗方包括红枣、山药、莲子、芡实等。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针灸疗法、中药治疗、推拿按摩、气功疗法、饮食调理等。
但是,中医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该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由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同时,患者也应该积极配合治疗,坚持饮食调理、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
2024年度冠心病的中医药防治

2024/3/23
1
目 录
2024/3/23
• 冠心病概述 •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理论基础 • 辨证施治策略与实践 •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探讨 • 针灸等非药物疗法在冠心病中应用 • 康复期调理与保健建议
2
01 冠心病概述
2024/3/23
3
定义与发病机制
2024/3/23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 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 心脏病。
9
常用中药及其功效
通阳宣痹药
如桂枝、薤白等,有温通心阳 、宣痹止痛的作用。
健脾化痰药
如茯苓、白术等,可改善脾虚 生痰所致的心悸、胸闷等症状 。
活血化瘀药
如丹参、红花、桃仁等,能改 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流通。
2024/3/23
疏肝理气药
如柴胡、香附等,能缓解肝气 郁结引起的心痛症状。
温阳散寒药
如附子、干姜等,适用于心肾 阳虚、寒凝心脉引起的胸痛、 心悸等症状。
6
02 中医药治疗冠心 病理论基础
2024/3/23
7
中医学对冠心病认识
2024/3/23
本虚标实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基 础是本虚标实。本虚即心脏本身气血不足,标实则指因气滞 、血瘀、寒凝、痰浊等因素导致的心脉痹阻。
脏腑失调
中医认为冠心病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如 肝气郁结、脾虚生痰、肾阳虚衰等均可影响心脏功能,诱发 或加重冠心病。
8
治则治法与方剂选用
治则
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基本原则。 补虚即补益心脏气血不足,泻实则指 疏通心脉痹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和中医药防治(全文)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指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且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既往认为易损斑块的形成导致冠脉狭窄病变是心肌缺血的唯一条件,但有部分患者出现有典型的冠心病心绞痛症状,而冠脉造影结果未见明显异常,随着临床与基础领域的深入研究,冠脉微循环障碍越来越受到重视。
1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提出
一直以来易损斑块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被认为是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必要和唯一条件,然而1999年GUSTOⅡb试验等大量研究说明慢性冠脉狭窄与缺血性心脏病之间并无对应关系。
2011年PROSPECT研究发现,冠脉狭窄达85%的患者临床并未出现心绞痛等症状,但冠脉狭窄仅50%的患者反而出现心绞痛等症状,表明冠脉狭窄程度与心肌缺血之间并非都成正比,即无论是否存在严重的冠脉狭窄都有可能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
基于一系列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研究,2012年意大利比萨大学Mario Marzilli教授等从冠脉微循环障碍方面提出冠心病的新机制,即“太阳系学说”:以心肌细胞为太阳,以严重冠脉狭窄、炎症、血小板和凝血、血管痉挛、微血管功能障碍和内皮功能异常为6大行星,六大机制导致心
肌微循环发生机械性或功能性闭塞造成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从“易损斑块”逐渐步入以“心肌缺血”为中心的研究。
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ESCSCAD)指南也着重强调冠脉微血管病变,忽视冠脉微血管病变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心肌缺血。
2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定义及分型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指冠状动脉小血管(<100~200μm)受到一种或多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微血管病变。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通常是指发生于直径小于300 μm心脏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2007年,Camici 和Crea 将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划分为4 种类型:①无心肌病,无冠脉微循环阻塞;②存在心肌病,但无冠脉微循环阻塞;③冠脉微循环阻塞;④医源性,即发生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
3 冠脉微循环障碍发病机制
微循环障碍发生过程:机械性压迫、平滑肌功能损伤、冠脉微栓塞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粘附因子暴露,白细胞和血小板活化,粘附因子、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粘附,过氧化物动态产生,致使血管基底膜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白蛋白渗出、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血管外肥大细胞脱颗粒,组织胺和5-羟色胺活性物质释放,以至
血流速度降低,血栓、出血、局部血流停止等一系列复杂连续的生理过程。
4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检测方法
4.1 临床表现
冠脉微循环障碍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典型或不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但冠脉造影检查未见明显冠脉狭窄等。
医源性加入术后,除了有心绞痛症状外,还可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主要以室颤、室性心动过速较常见)、心愿性休克、甚至猝死。
4.2 检测方法
目前的技术尚无法在人体内直接观察微血管,现有的技术通过测定心肌血流量、冠状动脉微循环血流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来反映冠脉微血管功能。
心肌血流量检测有:PET、心肌声学造影、MRI等;冠脉血流量检测有:冠脉内插管、TMI评分;冠脉血流储备CFR和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 等。
5 中医药对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的防治
在对冠心病的防治中,西医他汀类等药物的治疗有确切的疗效,随着
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机制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方面均得到论证。
第一个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注册的中医药循证研究、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S)”以及中医药冠心病的治疗过程和二级预防均显示着中医药在冠心病的治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运院士和吴以岭院士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PI-3K/Akt/HIF通路的活性,上调HUVECs HIF-1α蛋白表达水平,促进抗凋亡因子同时抑制促凋亡因子的表达,降低细胞凋亡率,从而提高缺氧细胞的增殖率等达到治疗冠心病目的;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增强纤溶性、抑制血栓形成、抑制SHR阻力血管重构等达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陈可冀院士研究的芎芍胶囊能够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的蛋白结合活性,减少血清中相关炎症因子,从而抑制炎性反应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
我们研究的天香丹是有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并用于临床30余年的院内制剂,已获得国家临床批件。
天香丹由红景天、丹参、唇香草和降香等药物组方而成,方中红景天为君,补肺脾肾精元之气;丹参为臣,养血活血。
二药相伍,气能生血,血能养气,气血互生,以补心肝之精血,且活血化瘀,补而不滞。
唇香草与降香相配,芳香开泄,通阳宣痹。
唇香草佐红景天,益气化湿,豁痰泄浊,通补结合,滋而不腻,散而有收,敛中有
散。
降香辛温,佐使红景天等药,益气温阳,调理气血,寒温并用,开合有度,标本兼治,阴阳相顾,补中兼通,通而未耗。
该方通补兼施,标本同治,体现了通补开泄法思想的主要内涵。
我们前期在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下对天香丹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天香丹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胸闷胸痛、心悸等临床症状,改善缺血症状;天香丹可通过免疫水平调控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前体蛋白(TpP)、纤维蛋白原(FIB)等减少血栓形成;从基因翻译水平调控核因子-κB(un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 -1β)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α)表达,控制炎症反应;从分子水平调控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等表达,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管新生,以达到抗动脉硬化,治疗冠心病作用。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具有多靶点、多层次、多环节效应,其作用机制涉及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血小板功能、抗氧化、保护内皮功能等多个层次,与目前冠心病“多远制”发病机制研究不谋而合,这给中医药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契机,中医药将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