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产业链研究
大亚湾石化区产业链0908

18
外购轻油 8 加氢汽油 34.5 (自裂解汽油加氢/苯抽提装置来)
外购MTBE 1.09
裂解汽油 34 (中海油)
EO 1.8 (自乙二醇装置)
表面活性剂(科莱恩公司)
碳九重芳 7.16
精对苯二甲酸PTA (开氏集团)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 ……用于生产聚酯纤维、聚酯瓶等。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PBT ……工程塑料。
其它副产品……丙烯(碳三链)、苯(苯乙烯链)、石油焦(制煅后焦)、加氢尾油(制润滑油、白油)、液化石油气、硫磺(制硫酸)、液氨等。
21
大亚湾石化区合成材料企业情况表
甲苯 14.15 碳八混芳 6.04
97#汽油 14.3
表面活性剂 产品 2-3
苯乙烯 56 (自SM/PO装置)
PO 7 (自SM/PO装置) 丙二醇 6 (自丙二醇装置) 聚多元醇 13.5 (自多元醇装置) 乙二醇 32 (自乙二醇装置) 碳四抽余液 17.5 (自乙烯装置)
碳五馏份 7.5 (自乙烯装置)
成品油……汽油、航空煤油、柴油 聚乙烯PE (中海壳牌)
塑胶制品 (宏商等)…… ……属合成材料中塑料类,用于薄膜、电线、包装材料等。
碳二链
环氧乙烷 EO、乙二醇 EG (中海壳牌)
表面活性剂 (和桐、科莱恩)…… 属精细化工类,用于洗涤剂、化妆品等。
聚丙烯 PP (中海壳牌)-塑料制品(群富等)……属合成材料中塑料类,用于包装袋、电器、汽车保险杠等。
六是投入巨大,效益显著
对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要求高,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专业化园区。 新加坡裕廊化工区,基础设施、公用工程建设投入约60亿美元,项目总 投资逾200亿美元,产值逾200亿美元。
中国石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开题报告范文

中国石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开题报告范文开题报告Title: 中国石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1. 研究背景和意义石油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源消耗的加剧,石油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已经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加强石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提高石油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对外依存度,推动石油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2. 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中国石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探讨如何提高石油资源的开采效率、提高石油加工技术水平、推动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石油勘探与开发技术的研究,包括油田储量预测、油井设计与施工、油藏改造与提高采收率等;- 石油加工技术的研究,包括常见石油产品的生产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能耗;- 石油产业链的研究,包括石油资源配置与流通、石油需求与供应情况分析,推动石油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石油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包括减少石油开采和加工对环境的污染、推动石油产业绿色发展。
3. 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石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步骤主要包括:- 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研究国内外石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最新进展;- 实地调查和访谈石油勘探、开发和加工企业,了解其技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分析和比较不同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效果,评估其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 提出相应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4. 研究的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获得以下成果:- 对中国石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石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创新和升级;- 提高石油资源的开采效率和利用效率,提高石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外依存度,改善国家能源安全。
化工产业链分析

(中国占10%)占31.5%,而非洲仅占3.9%,中南美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成立之初,石油输出国组织只有5个成员国。1961年卡塔尔■1962年利比亚51检伯联直會长国)■19里年阿尔亚.
口了匾织。厄瓜多尔
200-350 °C的馆分称为煤、柴油馆分或中间镭分;
350-500 °C的馆分称为减压馆分或高沸馆分; 大于500°C的憾分称为渣油憾分。
油的密度不尽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尽相同。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 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68%的可釆储量,其余依 次为美洲、非洲、俄罗斯 和亚太地区,分别占14%、7%、4.8%和4・27%。2010年全球石油消费约为50亿吨,消费主要在发达
期货市场最著名的CRB商品指数中,NYMEX原油占有23%的权重,是 该指数中权重最高的商品,可见原油在商品中的地位。
原油简介
石油、原油、天然气等名词定义:
石油(Petroleum):指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炷类混合物,
具有天然性状;
原油(Crude Oil):指石油的基本类型,常压下呈液态,其中也包括 一些液态非桂类组分(天然液态绘类混合物);
原油
煤制烯桂
气制烯桂
石脑油
油品
乙烯
丙烯、丁二烯
聚乙烯
HDPE
氯乙烯
LDPE
聚氯乙烯
LLDPE
炷烯装置
合成橡胶
燃料油
纯苯、甲苯
、二甲苯
r F
P T A
V,丿
>
纺织行业
a_J
1F
■塑料加工企业
原油简介
新时代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新时代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摘要:新时代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正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和严峻挑战。
本文通过对该行业面临的四大关键挑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以促进其可持续、高效、创新的发展。
通过对挑战与策略的论述,本文旨在为新时代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深刻思考和实用建议。
关键词:石油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言: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愈加凸显。
然而,当前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如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创新不足、产业链不完善、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等。
在新时代,如何推动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动新时代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一、新时代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一)低水平重复建设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在一些地区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导致资源浪费、生产效率低下。
应采取措施加强规划引导,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合理分工合作,避免过度竞争,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1]。
(二)技术创新不足在全球石油装备制造业中,我国在关键技术领域仍相对薄弱。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强化科研投入,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
(三)产业链不完善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产业链,但我国目前存在产业链短板问题。
应推动企业加强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整体产业链水平,实现从上游到下游的协同发展。
(四)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需要更好地适应国际规则,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拓展国际市场份额。
二、新时代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策略(一)优化产业布局首先,政府层面应强化规划引导,通过科学的产业政策和规划,引导企业在不同地区实现合理的分工协作。
制定并实施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避免过度竞争,推动企业在技术、产能、市场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2]。
论涉油非法产业链的几个问题

生产 、 购买 等 方 面 的供 给能 力 与 消费 能 力 之 间 形
成 的矛盾 及其 化解 策略 , 也表 现 为在 石 油勘 探 、 开
采、 运 、 储 加工 、 流通 、 费等环 节 中 的权 利义 务 失 消
衡及 其 纠正和 加强 。本 文 围绕 影 响石 油 安全 的一
例 》 《 油 及 天 然 气 勘 察 、 采 登 记 管 理 暂 行 办 、石 开
2 中 国石 油 大 学 ( 东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 . 华 山东 东 营 2 7 6 ) 5 0 1
摘 要 : 油 非 法 产 业 链 成 因 隐蔽 , 展 势 头 猛 、 害 性 大 , 击 我 国的 石 油 安 全 形 势 , 其 内涵 、 质 和 发 涉 发 危 冲 对 本
展 态 势 需要 加 以研 究 , 其 需 要 创 新 视 角 , 强 预 见 性 。 尤 增
补 偿费 问题 , 国的补 偿率 和美 国 、 大利 亚 及一 我 澳
杂 的 内外 部关 系 和独 特 的 治理 模 式 , 从 法 律 角 _ l 度 可 以将 产业 链大 致分 为合 法产 业链 以及 非法 产 业链 。合 法产 业链 是指 符合 法律 要 求或 受 法律 保 护 的产业链 形 态 , 法产 业链 是 指违 背法 律 要求 , 非
一
9 3 —
李 娜 , 文 清 姬
链运 行架 构 , 以将 其 称 之 为 涉 油 非 法 产 业 链 。 可 为数 众多 的收 油 黑 窝 点 、 炼 坊 、 牌 储 罐 车 、 小 无 地 下加 油站等 就是其 代表 。这 一非 法 产业 链 涵盖 盗 窃 、 输 、 售 石 油等 多 个 环 节 , 成 流 水 化 作 业 运 销 形 的态 势 , 而且 有极 强 的复制 能力 和 自我 修复 功 能 , 为 了使 这一 产 业链 得 以存 续 并 产 生 回报 , 身 于 投
中国石油物资集中采购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石油物资集中采购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中国石油是我国最大的能源供应企业之一,其在石油产业链中的地
位非常重要。
随着国内石油市场的不断扩大,石油物资采购成为中国石
油企业日益重视的一个方面。
目前,中国石油在石油物资采购方面还存
在着许多问题,如采购流程复杂、采购成本高、效率低下等。
因此,研
究如何优化石油物资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对于中
国石油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石油物资集中采购的管理模式,分析其对企业
发展的影响,提出优化措施,以实现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和管
理水平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详细研究中国石油物资集中采购的管理模式,包括采购流程、采购
成本、采购安全等方面。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
1、中国石油物资集中采购的现状及问题
2、物资集中采购的管理模式
3、物资集中采购对于企业的影响
4、物资集中采购的优化措施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为中国石油企业在物资采购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帮助企业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优化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企业
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本研究对于推广和完善物资集中采购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望对其他企业在物资采购方面提供帮助和启示。
石油石化产业链保理业务模式创新

、
石 油 石 化 产 业 链 生产 环境 催
生保 理 业 务
作 为全 国最 大 的 油 田和 重 要 的石 化 基 地 , 石
的连 带保 证 责任 担保 或 追 加卖 方 企 业设 备抵 押 等 方式 , 以基准 利 率至 上 浮2%D优惠 利率 水平 为石 0  ̄ 油 石 化产 业链 上 的中小 企 业 提供 应 收账 款 保理 融
( ) 一 引入 中介 机 构 , 间接 确认 中直 大 企 业 应
收账 款 。确 认应 收账 款是保 理业 务发展 的关 键点 ,
企业 依 赖性 强 ,依 靠 向中直 大 企业 销 售 货 物 和提 供服 务生存 。一 方面 , 中直大企 业凭 借雄 厚 的资金
实 力 、 高 的信 誉 度 和稳 定 的 收益 , 成 了层级 较 较 形
业 为 买方 , 展非 主动授 信 的国 内保 理业 务 , 用 开 利 中直 大企 业潜 在 信用 ,采 取 同时 追 加卖 方母 公 司
企 业 融 资难题 ,完 善和 延 伸 了资 源 型城 市 接 续 产 业 链 条 ,为 资 源型 城市 转 提供 了有 力 的金 融 支
持。
一
资。
油 经 济 支撑 着 大 庆 地 方 生 产 总 值 的半 壁 江 I , J 地 J
方 经济 的8 %以上 由石 油 石 化 产 业 链 上 下游 产 业 O
带 动 。石油 石 化产 业链 上 众 多 中小 企 业 对 中直 大
二 、主 动 适 应 中直 大 企 业规 定 要 求 , 新保 理 业 务运 作 模 式 创
款 的中直 大企业发 出《 审计 询证 函》 进行询 证 , 要求
欠 款企业 对所询证 的 内容 给予确认 , 成功得 到 中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 石油产业链研究 石油产业链包括:石油开采业、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石油流通业。国家“十一·五”规划加大了石油、天然气上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油气资源的勘探力度,实行油气并举,稳定增加原油产量,提高天然气产量,扩建和新建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战略导向。石油行业集中度相对于其他行业较大,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陕西延长集团等四大骨干企业占有主要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强。2004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使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成为最大受益者,但对炼油业存在一定不利影响,由于原油成本占石油加工业成本的50%左右,近期国际原油价格高位,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盈利水平下降。而石油炼制、成品油加工业由于价格传导能力较强,短期内高油价不会对这类企业带来实质性不利影响。石油行业作为大宗基础性、原材料产品,在它链条的绝大部分节点上,银行都可以开展贸易融资业务。
一、石油产业链认识 1、石油产业链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讲它包括四个方面:一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二它是涉及的行业广泛、产业链长;三它的价格波动将通过产业链进一步传导、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四是石油产业链各个环节对价格因素的传导和转嫁能力不同,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石油产业链按照产-供-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多个链条。最上游是原油开采业及其原油进口;其次是原油的中间商或原油进口商(代理商);中游一般是原油加工企业,即炼油企业;再下个环节是成品油中间商;最后是原油加工产品的需求行业:化学行业、橡胶行业、塑料行业、运输业等行业。这是石油产业大的产业链。
油田(国内或国外)—原油中间商(国内或进口商)—炼厂—石油产品中间商—石油产品用户(成品油产品用户或化工产品用户)。在这个石油大链条上,上游和一个或多个下游都可形成一个石油产业链条。例如,国外原油商和我国进口商形成一个小链条,再往下延伸,可以到炼厂,也可以进一步到成品油销售公司或者是化工企业,从而形成不同的石油产业链条。
现阶段各节点在石油产业链中的地位。石油开采业及原油进口,处于产业链的 1 龙头, 具有支配地位。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业,从属于上游,而对下游又具有支配作用。化学工业,完全受石油及其制品资源的支配。
2、成品油产-供-销产业链。这是石油大产业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小产业链。原油开采及进口.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其资源的拥有及价格的变化对中、下游具有强势地位.原油的炼制及加工,处于产业链的上中游,其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加工能力及其管理水平.成品油中间商,其核心竞争力来自于货源组织及贸易的安排与执行能力.成品油销售企业,其核心竞争力来自于营销网络.
原油开采(油田)或国外原油商—原油经营企业或进口商—炼厂—成品油中间商—成品油销售企业—成品油用户。在这个链条上,价格的话语权由上往下逐步减弱。
3、石油行业的组织现状。我国现在的石油行业按照上下游结合的原则,组建南北两个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公司.在陆上形成区域分割的,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的垄断格局.中石油,侧重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同时经营石油化工业务.中石化,侧重石油化工发展,同时经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中海油,承担海洋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业务.
4、我国现阶段的石油流通体制。一个国家的石油流通体制,包括两个部分:原油流通体制和成品油流通体制。石油流通体制的格局,决定着原油、成品油以及相关石油产品的控制权、批发权、销售权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价格。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往往被垄断在少数利益集团的手中,我国目前的状况也是如此。
我国现阶段石油流通体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内生产的原油和进口的原油统一由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企业进行加工炼制;中石油和中石化具有石油进口经营权.另外中国石油进出口公司承担部分石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公司负责国内全部成品油的批发业务;加油站核发[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2001年9月以后新建的加油站必须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公司参股或控股.
目前,我国三大石油集团强调上下游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在石油产品销售上实行内部价格,刻意保持上中游以至省级以上一级批发部门的高价获取盈利,让二级批发和零售微利,甚至亏损,造成了苦乐不均、吃大锅饭的现象。
这种石油流通格局,被业内专家称之为“缺乏管制的行政性垄断”,西方国家的垄断企业往往是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取的,而我国石油行业的垄断,则不是通过充分市场竞争而形成的,而是行政性垄断,自然行政的垄断,没有核心的比较优势。
5、我国成品油的价格形成机制。这个机制大致有三个步骤:首先是确定目标市场价格.它是纽约、新加坡及鹿特丹三地市场前一个月成交价格加权平均后得出的价格(简称三地率)。当三地率波动超过8%时,国家发改委应相应调整国内零售中准价;二是形成中准价.它是以目标市场的成品油交易价格为基础,根据典型运杂费及国内关税,加上由国家确定的成品油流通费用,形成由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最后是形成零售价.它由中石油与中石化在中准价上下浮动8%的范围内,制定出旗下石油销售单位具体的成品油零售价格。
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有其自身的弊端:一是形成的价格滞后,不能及时灵敏地反映市场变化;二是单一与国际价格接轨,不能真实反映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三是透明滞后的定价机制,刺激投机,干扰正常的经营和市场秩序;四是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接轨不对称,影响了成品油生产经营的正常安排;行政色彩浓厚。 二、石油产业链的源头 1、国际原油市场。原油作为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是对各个国家都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商品。世界原油贸易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市场游戏规则已相当完善。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现货市场有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荷兰的鹿特丹和亚洲的新加坡。
石油现货市场由单纯的剩余市场演变为反映原油的生产、炼制成本、利润的边际市场(Marginal Market),现货价格也逐渐成为石油公司,石油消费国政府制定石油政策的重要依据。为了摆脱死板的定价束缚,一些长期贸易合同开始与现货市场价格挂起钩来。这种长期合同与现货市场价格挂钩的做法,一般采用两种挂钩方式,一种是指按周、按月或按季度通过谈判商定价格的形式,另一种是以计算现货价格平均数(按月、双周、周)来确定合同油价。
石油现货市场有两种价格,一种是实际现货交易价格,另一种是一些机构通过对市场的研究和跟踪而对一些市场价格水平所做的估价。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方价格这是非欧佩克成员的产油国自己制定的油价体系,它一般参照欧佩克油价体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而上下浮动。
2、国际原油的作价方式。目前,国际原油市场的原油都是以世界各主要地区的标准油为基准作价。按4个主要地域划分,主要有以下5种作价公式:一是美国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所有在美国生产或销售往美国的原油都以它为基准油作价。二是英国北海轻质原油。世界原油贸易中约有80%的原油以它为基准油作价,主要包括的地区有:西北欧、北海、地中海、非洲以及部分中东国家如也门等。三是阿联酋含硫原油DUBAI。从中东产油国生产或从中东销售往亚洲的原油都以它为基准油作价。四是远东市场分两种方式:马来西亚轻质原油。它是在东南亚代表轻质原油价格的典型原油。印度尼西亚官方价。以这种方式作价的主要有印尼原油以及远东地区部分国家的部分原油,如越南的白虎、中国的大庆等。 3、我国原油作价方法。我国自1998 年起,原油的作价机制开始与国际市场接轨,目前绝大部分原油的作价是与印尼的部分原油联动,少部分原油与马来西亚的Tapis 联动,每月以相当于官价的形式调整一次,应该说,我国原油的作价方式已基本上与国际惯用的方法十分接近。目前国内原油主要是国家计委按照国际同品质原油前一阶段的离岸均价来对国内原油价格进行相应调整。
4、我国原油的垄断形势。按国内目前的规定,只有中石化、中石油拥有国内陆地采油权,而中海油拥有海洋采油权(中海油所开采的原油供应给中石化)。目前国内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化和珠海振戎四家可以根据国内需求状况随时进口原油、成品油。另外根据中国对于WTO的协议,我国政府承诺给予其他中国企业一定的非国营贸易配额,原油基数为720万吨/年,入世后每年递增15%,成品油基数为400万吨/年,入世后每年递增15%。政府另有规定,所有进口原油均应交由中石油、中石化排产,相关单位不得私自销售。
5、对我国中石油、中石化与地方炼厂的关系认识。按照国家的现有政策,国内所有的自产及进口原油都必须交由中石油、中石化控制。两大巨头除分配极小部分原油给地方炼油厂之外,绝大部分原油交由自己的炼油厂来炼制;两大巨头的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各由自己的母公司控制,地方炼油厂生产的配额内的成品油也必须交由中石化、中石油的销售公司进行统一销售。中石油、中石化再通过其销售公司给各加油站制定每月的供给量和供应价格。
三、石油产业链的中游环节——炼厂(炼油) 1、对我国成品油批发企业的认识。我国成品油批发企业由1999年以前的8500
多家减少到目前的2500家,加油站由原来的10万多座减少为7.8万座; 但国内成品油经营企业无论是批发业务量还是零售量,都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以去年1。2亿吨的成品油销售总量计算,2500家批发企业,单个批发企业年销售量只有4万吨,单站加油量只有1500多吨,与日本、韩国相比差距很大。 2、中国成品油市场的未来格局判断。中国成品油市场将由三大力量决定。第一种力量是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公司控制着国内成品油供应的渠道,掌握着市场绝大多数的零售份额。国内加油站总量约8万座,其中,中石化有约3万座,控制国内近40%的成品油零售渠道,占有市场份额50%以上;中石油有约1.7万座,控制国内20%的成品油零售渠道,占有市场份额28%。第二种力量是民营油气企业。据统计,民营油气企业有8万多家,100万员工,拥有加油站4万多座,约占国内加油站总量的52%,占有市场份额不足20%。民营企业总体呈现规模小、分散化、技术弱、无品牌的弱势地位。第三种力量是国际大石油公司。BP、壳牌、埃克森-美孚等国际公司与中石化、中石油合资建立了几千座加油站。虽占份额小,但进入的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需求量最大、利润最高的沿海地区,加之这些公司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品牌上的优势,2007年放开成品油和原油批发业务后,这些国际大石油公司将成为中国企业的最大竞争者。
3、炼油行业的宏观分析。世界形势:据统计,2004年世界炼油工业共有700多家炼油企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约41亿吨,企业平均规模接近600万吨。近期,随着油品需求的增长和炼油毛利的增加,世界炼油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产能增加的同时,企业数量逐步减少,装臵规模不断扩大。炼油企业广泛采用清洁燃料生产工艺,努力增加清洁油品产量,不断提高加工深度,积极适应重质含硫原油加工,进一步增加轻质油品收率。从全球炼油业集中度的情况看,全球25家最大炼油公司占全球炼油总能力的比例已从1997年的49.3%提高至2005年的61.8%,这25家公司中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的数目已从1997年的8家增加至2005年的12家。在炼油集中度提高的同时是全球炼厂数目的减少,炼厂装臵规模的大型化,超大炼厂数目的增加。据统计,全球炼厂数目1998年为755座,2005年已减至662座,但炼油能力却比1998年增加了2.4亿吨/年;全球炼厂平均规模从1995年的543万吨/年提升至2005年的643万吨/年。全球2000万吨/年以上规模的超大炼厂: 1995年仅11座(其中属于国有公司的2座),2004年增至17座(国有公司5座),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