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前苏联政治体制改革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概小组讨论:

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对比中国改革成功经验

一、改革失败原因探讨

失败原因:

1.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路线。

2.对斯大林的态度评价的不全面,引发消极的后果。

3.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赫鲁晓夫首先采取了精简管理机构,裁减冗员,下放企业的措施。

4.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

5.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

教训:

1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心任务必须是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经济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必须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3必须在改革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

4在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的同时,必须坚决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从国外的因素来看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因素,但是归根结底,是苏联、东欧党的领导者推行了一条错误的路线,错误的方针和政策,严重脱离了群众所造成的。国内的因素,还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赫鲁晓夫时期已开始埋下了种种危机。比如说赫鲁晓夫的苏共20大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鼓吹什么“全民党”、“全民国家”,把党和人民的思想搞乱了。思想教育也名存实亡。

同时戈尔巴乔夫自身改革的缺陷也非常显著:

1、指导思想搞多元化

2、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

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葬送的直接政治原因。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产阶级国家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只能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是这样一种专政,它是由最后一个剥削阶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达到无产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试想一下,戈尔巴乔夫连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最基本、最核心的原则都放弃了,改革能不失败吗?

3、经济上搞私有化

苏联经济改革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搞私有化,而且是以乞求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援助为条件的私有化,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一措施动摇了社会主义的经济。

其实,从最深层次上来讲,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只是小修小补,同时又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导致它的失败。

根本原因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托洛茨基关于“超工业化”的思想,在列宁逝世后的党内斗争中,这成为了托洛茨基“意图损害农民利益”的罪证。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1929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建国思想

改革失败原因:

一、对旧体制的基本矛盾缺乏深刻的总体认识,改革没有明确的目标模式

二、改革长期停留在运行机制的浅层次上,始终未触动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关系

三、改革缺乏打攻坚战的坚强领导核心,未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上下硬功失

四、产品经济观始终难以破除,成为改革深化的最严重的思想阻碍

二、中国与前苏联政治体制改革比较

1.政治体制改革的起点

两国原政治体制都具有高度集权的特点,这是两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为认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两国都对原政治体制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在反思与批判的过程中,苏共犯了致命的错误:他们把开放政治制度作为社会改革的先导,一开始就表现出对其政治体制的怀疑,把对政治体制模式的反思批判,变成对苏共近百年革命活动的清算,变成对十月革命后苏共历史和苏联国家历史的否定;他们对斯大林的评价采取了全面批判的态度,在“不留有空白点”的口号下,对舆论不加引导,把对斯大林和历任领导的错误以及体制弊病的批判,变成了对共产党的领导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这些都在人民群众中特别是在青年思想上造成了严重的混乱,使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错误思潮泛滥成灾,并导致了人民群众对十月革命道路、对苏联共产党和对社会主义信仰的动摇。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就是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解体。

中国于1978年开始国内的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共清醒地认识到,能否正确评价毛泽东与中国革命及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直接关系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败。在充分肯定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做出伟大贡献的同时,也指出他晚年所犯的错误,将毛泽东思想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论点区别开来,从而正确地评价了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避免了简单化与全盘否定的错误做法。邓小平的指点,使党把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把批评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坚持毛泽东思想统一了起来,从而为即将开始进行的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政治体制改革的切入点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领导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但没有把重点放在长期发展较弱的农业上,而是为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到了重工业。其结果不仅没能解决连续多年经济发展速度下滑的问题,而且还使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严重挫伤了群众的改革积极性,也增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困难。戈尔巴乔夫和苏共简单化地把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归咎于苏联的政治体制存在着所谓的“障碍机制”,认为必须彻底改革政治体制。为此,苏共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提出了“一切权利归苏维埃”、“党政分开”等旨在“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的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宣布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首位,以图摆脱经济体制改革遭遇的困境。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提出的改革方案成为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切入点。苏联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后,国内“政治热”不断升温,在“公开性”、“民主化”的口号下,民主派人士利用苏共和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错误,在各级人民代表的选举中向苏共夺权,而苏共却无力控制国内的政治局势。与此同时,苏联各地经常发生工人的罢工集会和群众的示威游行,且规模愈益扩大,更是直接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苏共根本无法领导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其结果是政治体制改革并没有使经济体制改革摆脱困境,反而使经济体制改革因陷入各派政治力量斗争的泥潭而无法继续,并最终导致了苏联整个改革的失败。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此次中央全会上,党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全会成立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加强了党的集体领导,建立了对权力的监督制衡机制,破除了新的个人崇拜,这些对于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打破思想僵化,端正思想路线,进一步对党的领导体制、组织体制、干部体制及行政体制进行改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随后,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以改革邓小平所提政治体制中“主要的弊端”为切入点,中国开始了政治体制改革有序、缓慢、坚定的发展进程。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七大,政治体制改革都是历届党代会报告的重要内容。三十多年来,尽管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改革的步伐时快时慢,改革的重点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有所调整,但改革的精神却始终如一,改革的大部分内容是连续的一贯的,从而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了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

3.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上,戈尔巴乔夫选择的是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主张政治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武装力量非政治化和国际关系人道主义化,他的目的是要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来改造苏共和苏共的指导思想,用西方社会民主党的理论来替代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制度是集权的专横的制度,因此,他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消除权力垄断,克服异化,依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多党制、议会制模式,来改造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最终取消苏共的执政地位,使苏共变成像西方社会民主党那样的议会党,全面抛弃社会主义制度,达到全面恢复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目的。可以说,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直接导致了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在中共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