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课程考核大纲

《管理会计》课程考核大纲

【考核目的】

通过考核,加强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学习和课后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指导和监督,引导学生按照教学大纲中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计划完成学习任务,把握学生对管理会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管理会计知识掌握上的不足,不断提高学生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形成,通过课堂和课后的以国内A股上市公司或案例为对象的学习、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和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同时,为以后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达到正确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与考核提供有益的信息。

【考核范围】

本课程考核:首先,要树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现代考核理念;其次,要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把考核内容定位在:一是对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上;二是在对管理会计的四项基本职能(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等职能)的运用上;三是在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核上,即以国内A股上市公司或案例为对象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上;四是通过减少单个知识技能的考核,增加知识能力体系的考核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考核方法】

本课程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形成性考核占50%,终结性考核占50%。

1. 形成性考核由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各章记分作业和到课出勤次数两部分构成。各章记分作业分数小计36分(8章计分作业,每章计分作业合格者得4. 5分,8章×4. 5分/章=36分),到课出勤次数分数小计14分(每到课出勤1次得0. 5分,全学期授课次数28次)。合计形成性考核分数50分。

2. 终结性考核是在形成性考核的基础上,对本课程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查。终结性考核分数为50分,考核方法为期末笔试闭卷,每个学生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完成考试试卷。考核要求:考核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管理会计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期末考试对试题的要求】

题型比例:客观性试题占40%,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题;主观性试题占60%,

包括计算分析、综合题。

难度等级:分为较易、中等、较难三个等级,大致的比例是20:60:20。

【期末考试的具体内容】

是指每门课程中具体章、节以及每节的具体知识点。要求以章为单位,明确识记、理解、运用的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述

知识点:

1. 管理会计的一般概念

2. 管理会计假设与原则

3.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考核目标:

1. 了解:(1)管理会计的产生(2)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3)管理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2. 理解:(1)狭义管理会计(2)广义管理会计(3)管理会计假设

3. 掌握:(1)管理会计的具体假设(2)管理会计的原则(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

知识点:

1. 固定成本的定义、内容、特点及分类

2. 变动成本的定义、内容、特点及分类

3. 混合成本的定义、内容、特点及分类

4. 相关范围对成本性态的影响

5. 成本性态分析的程序

6. 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

考核目标:

1. 了解:(1)成本的含义(2)成本的分类(3)变动成本法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

2. 理解:(1)成本性态的含义(2)成本按其性态分类

3. 掌握:(1)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混合成本的定义、内容、特点及分类(2)相关范围对成本性态的影响(3)成本性态分析的程序和方法

4. 运用:(1)使用EXCEL进行高低点法分解混合成本(2)使用EXCEL进行散布图法分解混合成本(3)使用EXCEL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法分解混合成本第三章变动成本法

知识点:

1. 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前提

2. 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

3.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4. 两种成本法的分期营业利润的计算和营业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

考核目标:

1. 了解:(1)成本计算的含义(2)成本计算的分类

2. 理解:(1)变动成本法(2)完全成本法(3)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3. 掌握:(1)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2)两种成本法的分期营业利润的计算和营业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

4. 运用:(1)使用EXCEL编制贡献式和传统式损益(2)使用EXCEL编制两种成本法的分期营业利润的计算表和差额综合分析表

第四章本量利分析原理

知识点:

1. 保本点的含义

2. 保本点的确定方法

3. 保利点的含义及其计算

4. 本量利关系图

5. 多品种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

考核目标:

1.了解:(1)边际贡献(2)单位边际贡献(3)贡献边际率

2. 理解:(1)本量利分析的含义(2)保本点(3)保利点(4)边际

3. 掌握:(1)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2)有关因素对保本点、保利点的影响(3)多品种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的各种方法、特点及使用范围

4. 运用:(1)使用EXCEL进行保本分析(2)使用EXCEL进行保利分析

第五章预测分析

知识点:

1. 定性分析法

2. 定量分析法

3. 销售预测分析

4. 利润预测分析

5. 成本和资金需要量预测分析

考核目标:

1. 了解:(1)预测的含义(2)销售预测的含义(3)利润预测的含义(4)成本预测的含义(5)资金需要量预测的含义

2. 理解:(1)预测分析的含义(2)预测分析的特点(3)预测分析的程序(4)利润灵敏度(5)经营杠杆

3. 掌握:(1)定性分析在各种预测中的具体分析方法(2)定量分析在各种预测中的具体分析方法(3)概率分析法

4. 运用:(1)使用EXCEL进行平均法的销售预测(2)使用EXCEL进行修正时间序列回归法的销售预测(3)使用EXCEL进行因果法的销售预测(4)使用EXCEL利润敏感性分析计算表(5)使用EXCEL进行概率分析法的利润预测

第六章短期经营决策

知识点:

1. 短期经营决策必须考虑的因素

2. 生产经营决策的基本方法

3. 产品定价决策的基本方法

考核目标:

1. 了解:(1)决策的含义(2)经济决策的含义(3)决策分析的特点(4)决策分析的原则(5)决策分析的程序(6)决策分析的分类

2. 理解:(1)短期经营决策的含义(2)短期经营决策的内容(3)短期经营决策的假设(4)生产经营能力的含义和表现形式(5)相关业务量(6)相关收入(7)相关成本的含义和具体包括的内容

3. 掌握:(1)是否生产的决策(2)生产什么的决策(3)怎样生产的决策(4)产品定价决策

4. 运用:(1)使用EXCEL编制差别损益分析表(2)使用EXCEL编制相关损益分析表(3)使用EXCEL编进行规划求解计算

第七章全面预算

知识点:

1. 全面预算的含义

2. 全面预算的作用

3. 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

4. 全面预算的编制程序

考核目标:

1. 了解:(1)固定预算(2)弹性预算(3)增量预算(4)零基预算(5)定期预算(6)滚动预算

2. 理解:(1)全面预算的含义(2)全面预算的体系(3)全面预算的编制程序

3. 掌握:(1)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2)全面预算的内容

4. 运用:(1)使用EXCEL编制全面预算表(2)使用EXCEL编制弹性预算表

第八章责任会计

知识点:

1. 责任会计的基本内容

2. 责任会计的基本原则

3. 责任会计的实施基础

4. 责任中心的类型及其划分

5. 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与考核

6. 司令部转移价格的制定方法考核目标:

1. 了解:(1)责任会计制度(2)责任报告(3)内部仲裁(3)责任会计的原则(3)内部仲裁

2. 理解:(1)责任会计的含义(2)责任中心的含义(3)成本中心(4)利润中

心(5)投资中心

3. 掌握:(1)责任预算的编制程序(2)各责任中心责任报告的内容与格式(3)各责任中心业绩评价考核的指标

4. 运用:(1)使用EXCEL编制责任预算的编制(2)使用EXCEL编制各中心考核指标计算表

【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其大写英文字母填在题干后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 管理会计不要求()的信息。

A. 相对精确

B. 及时

C. 绝对精确

D. 相关

2. 造成“某期按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净利润不相等”的根本原因是

()

A两种方法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方式不同

B. 两种方法计入当期损益表的固定生产成本的水平不同

C. 两种方法计算销售收入的方法不同

D. 两种方法将营业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表的方式不同

……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备选答案中有2-4个答案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其大写英文字母填在题干后括号内。少选、多选、错选都不得分。每题2分,共20分)

1. 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

A. 多层主体假设

B. 理性行为假设

C. 合理预期假设

D. 充分占有信息假设

2. 在相关范围内固定不变的是()

A. 固定成本

B. 单位产品固定成本

C. 变动成本

D. 单位变动成本

……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管理会计既能够提供价值信息,又能提供非价值信息;既提供定量信息,又提供

定性信息;既提供部分的、有选择的信息,又提供全面的、系统的信息。()

2. 酌量性固定成本与经营能力成本均与企业的业务量水平无直接关系。()

……

四、计算分析题:(第1题12分,第2. 3题每题6分,第4. 5题每题8分,共40分)

1. (12分)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第一、二、三各年的生产量(基于其正常生产能力)都是8000件,而销售量则分别为8000件、7000件和9000件。单位产品的售价为12元。生产成本:单位变动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5元。固定制造费用基于正常生产能力8000件,共计24000元,每件产品应分摊3元(24000/8000)。销售与管理费用假定全部都是固定成本,每年发生额均为25000元。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销售税金,分别采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各年税前利润。

2. (6分)设某企业成本、收入与产销量(假定产销平衡)的关系,是用下列非线性函数来表示

TR=3x—0. 04x2

TC=10+0. 2x+0. 04 x2

X代表销售量;单位:万件

要求:(1)计算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

(2)计算最大利润的销售量

(3)计算利润的最大值

(4)计算最优售价

……

五、综合题(共20分)

海隆食品公司下属有一投资中心海盛公司,海盛公司规定的最低投资报酬率为8%,该公司20×5年的有关资料如下表(单位:元)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为海盛公司编制业绩报告,并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课程大纲 一. 适用对象 适用于网络教育、成人教育学生 二. 课程性质 本课程的性质是:《管理会计》是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环境对企业管理的需要而从传统成本会计体系中分离出来的,并且与财务会计一起成为现代企业会计的两大支柱。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现代企业对具有会计特征的管理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完善和方法的丰富,也为管理会计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条件。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科学与会计学科的有机结合,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本书由从事大学会计教学尤其是管理会计教学工作多年的老师编写而成的。书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管理会计的方法原理及其应用。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既注重所述内容的现实适用性,又致力于理论探索的前瞻性;以此使读者扩大视野、开拓思路,从而为他们能适应有关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综合而灵活地运用书中所述的原理和方法,提高理论洞察力。 本著作特点可概括为:(1)在保持管理会计原有风貌同时,注重对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讲解,(2)内容简洁,适合学生使用。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财经院校、管理院校有关专业的学生学习“管理会计”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企业管理干部自学或进修“管理会计”课程的参考用书。

学时安排: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管理会计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2)掌握管理会计的概念; (3)重点掌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4)弄清管理会计的内容。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1)管理会计的概念;(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第一节管理会计的概念 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和任务,按照某些原则、程序和方法,针对管理对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或职能。 第二节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简要回顾 (一)管理会计的形成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 第三节管理会计的内容 管理会计的内容可以按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两部分:基础性管理会计和未来发展新领域。 第四节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主要目的不同 2.遵循公认会计原则方面不同 3.工作对象的范围不同 4.工作的着眼点不同 5.方法体系不同 6.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管理会计》课程考核大纲

《管理会计》课程考核大纲 【考核目的】 通过考核,加强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学习和课后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指导和监督,引导学生按照教学大纲中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计划完成学习任务,把握学生对管理会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管理会计知识掌握上的不足,不断提高学生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形成,通过课堂和课后的以国内A股上市公司或案例为对象的学习、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和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同时,为以后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达到正确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与考核提供有益的信息。 【考核范围】 本课程考核:首先,要树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现代考核理念;其次,要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把考核内容定位在:一是对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上;二是在对管理会计的四项基本职能(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等职能)的运用上;三是在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核上,即以国内A股上市公司或案例为对象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上;四是通过减少单个知识技能的考核,增加知识能力体系的考核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考核方法】 本课程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形成性考核占50%,终结性考核占50%。 1. 形成性考核由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各章记分作业和到课出勤次数两部分构成。各章记分作业分数小计36分(8章计分作业,每章计分作业合格者得4. 5分,8章×4. 5分/章=36分),到课出勤次数分数小计14分(每到课出勤1次得0. 5分,全学期授课次数28次)。合计形成性考核分数50分。 2. 终结性考核是在形成性考核的基础上,对本课程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查。终结性考核分数为50分,考核方法为期末笔试闭卷,每个学生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完成考试试卷。考核要求:考核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管理会计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期末考试对试题的要求】 题型比例:客观性试题占40%,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题;主观性试题占60%,

《管理会计》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英文名称:教学对象:学时学分:先修课程:执笔人:修订时间:1109306 Management Accounting 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 共 54 学时(其中实验 8 学时) ,3 学分 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 审校人: 一、课程简介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限选课,开设于第五学期。它是现代会计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是一门技术性、实用性、综合性很强的新兴边缘学科。它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特有基本职能,成为企业管理者有效地控制现在、科学地规划未来,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有用工具,也是财会、经济、管理等方面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现代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相关信息。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配合所构成的经济信息系统,共同服务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一些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管理会计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能够有效地控制现在,科学地规划未来,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按照预期的目标发展,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胜地位。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教授法为主、讨论法为辅 四、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为考试,考试的形式是闭卷考试。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 30%+实验成绩 10%+期末考试成绩 60%组成。 五、课程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课程教材: 王郁茹、冉铖主编,《管理会计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2、主要参考书: [1] (美)威廉.罗奇主编,《管理会计与控制系统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2]贺颖奇、陈佳俊主编,《管理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3]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主编,《管理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管理会计学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授课学时/学分:54/3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各种预测、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的技术方法及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加强企业管理、改善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鉴于管理会计的方法灵活多样,又没有固定的工作程序,同时由于管理会计工作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此课时,应具备扎实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和管理学、统计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应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为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做大量的练习和案例。 三、本课程的教学环节

1、朱海芳编著《管理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彭韶兵主编《管理会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3、自学考试教材《管理会计》 4、余茹莲《管理会计》首都经贸大学 5、毛付根《管理会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6、孙茂竹《管理会计》人民大学出版社 7、温坤《管理会计》人民大学出版社 8、韩文莲《管理会计》首都经贸大学 9、颜敏《管理会计》首都经贸大学 10、张学功《管理会计》首都经贸大学

第一章总论(2课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管理会计的概念、职能和内容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 二、管理会计的职能 三、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预测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管理会计最初萌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传统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初——50年代)和现代管理会计两个发展阶段。 二、管理会计产生发展的原因 第三节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第四节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一、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2.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从总体上了解什么是管理会计,着重掌握管理会计的概念、职能、基本内容以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

《管理会计》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教学大纲 一、说明 (-)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管理会计学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学会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中,进一步加工和运用企业内部财务信息,预删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规划经营方针、控制经营过程和考评责任业绩的基本程序、操作技能和基本方法。 要求掌握管理会计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按照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内容选取应该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以决策、控制为主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复杂的计算用Excel解决,重点把握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关注管理会计发展新领域。 (三)教学方法 以理论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要形式,注重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 作业要求: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字迹工整,不得抄袭他人作业。作业占考核总成绩的10%,期中考试占考核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占考核总成绩的80知期末考试采用笔试(白分制)。(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二、大纲内容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论管理会计的一般概念 1.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管理会计概念、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管理会计的发展、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章成本习性分析成本及其分类 1.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成本习性的理论;掌握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高低点法、散布图法和一元线性回归法)。 重点与难点:••元线性回归法进行混合成本分解。 第三章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的含义 1.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关系对变动成本法的评价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变动成本法的概念;理解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优点;掌握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的区别。 第四章本量利分析本量利分析概述 1.盈亏临界点分析保利分析 2.本量利关系中的敏感分析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多品种的本量利分析要求;掌握本量利分析的概念、单一品种本最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多品种的本量利分析第五章短期经营决策 1.短期经营决策概述短期经营决策分析常用的方法 2.生产决策存货决策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经营决策的程序;理解经营决策的概念:掌握经营决策中的成本概念; 熟练运用经营决策的技术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亏损产品是否停产;是否接受特殊订货;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教学大纲 1 .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课程类别: 口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因专业课程 □其他 2 .课程性质:□必修课国选修课,课程总学时:34总学分:2 5,适用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6.先修课程: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会计 一、课程简介 《管理会计》是一门将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它主耍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和决策,确定目标,安排缜密的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加以控制和考核,目的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管理会计扩展了传统企业会计的职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为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提供有用的信息,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决策、规划、控制、业绩评价等各种技术方法及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实际应用管理会计技术或进一步研究管理会计理论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管理会计的定义 第二节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管理会计有一个总括的认识,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第 二章变动成本法(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成本分类 第二节混合成本的分解 第三节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计算,熟悉两种成本法的区别,了解两种成本法优缺点。 第三章本量利分析(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本一量一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第二节本一量一利分析

《管理会计》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日期: 教研室: 适用专业:会计学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课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管理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管理会计学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学会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中,进一步加工和运用企业内部财务信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规划经营、控制经营过程和考评责任业绩的基本程序、操作技能和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运用案例教学,加强对学生分析和解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授,重点掌握管理管帐的定义、职能和内容;熟管理管帐与财务管帐的主要区别和联系;了解管理管帐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趋势;一般了解管理管帐原则和管理管帐机构。 【基本内容】 一、管理会计的含义 二、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三、管理管帐与财务管帐的关系 四、管理会计的地位及其组织 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 【讲授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重点掌握:成本的主要类型,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混合成本的含义、特点、内容,进一步分类,降低途径、项目、相关范围,成本性态分析目的与方法,各种决策成本的定义;一般掌握边际利润。 【基本内容】 一、本钱及其分类 1.管理会计中成本的概念 2.多种成本的分类 二、成本性态与相关范围

1.成本性态的含义 2.成本按其性态分类 3.相关范围的意义 三、成本性态分析 1.成本性态分析的含义与目的 2.本钱性态分析程序 3.成本性态分析方法 第三章变动本钱法 【讲授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授,重点掌握变动本钱法的含义、前提,尤其是变动本钱法损益计算方法程序,变动本钱法与完全本钱法在本钱和收益确定上的区别;一般掌握两种本钱计算方法的损益,计算变动纪律和变动本钱法的应用。 【基本内容】 一、变动成本核算法概述 1.成本计算的各种方法 2.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前提 3.变动本钱法的优缺点 4.变动本钱法的沿革与发展趋势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管理会计学》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学》 MANAGEMENT ACCOUNTING 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要求 一、授课对象 《管理会计》的讲授对象为会计系会计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二、先修课程 《管理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其先修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学》、《中级会计学》、《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及《微观经济学》等。 三、学分学时分配 《管理会计》课程的学分为3学分,共18周课,54学时。课时分配表如下: 课程授课时间分配表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专业必修课。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是为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侧重于企业的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为企业培养高级财会人员。 学习这门课程目的在于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要求掌握预测、决策和控制理论和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预测前景、规划未来和参与决策,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以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要求学生了解管理会计的内容、管理会计的职能和管理会计的特点,掌握预测、决策、控制及业绩评价的基本理论,并能以此指导企业的实践活动。管理会计要求学生不满足计账、算账,而且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预测、决策及控制方法,为企业预测前景和规划未来服务。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论 一、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章内容是关于本课程的总括说明,通过本章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弄清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其职能及内容。 本章分别论述管理会计的概念,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管理会计职能作用,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二、讲授内容 (一)什么是管理会计 关于管理会计的定义,在理论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美国管理会计委员会给管理会计所下定义尤为引人注目。 (二)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1.管理会计初级阶段 2.管理会计发展阶段 (三)管理会计职能作用 1.参与企业预测 2.参与经营决策 2

管理会计大纲(精选五篇)

管理会计大纲(精选五篇) 第一篇:管理会计大纲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1.大纲适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会计学专业及其他各种形式专科学历教育有关专业所开设的管理会计课程。 2.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会计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会计学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是会计学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本课程的任务是结合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阐释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培养学生从事能够详细地分析过去,科学地筹划未来,并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使之按照科学决策确定的目标进行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 3.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管理会计》是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专科)的专业必修课。管理会计的先期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后续课程有财务管理等课程。 4.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形式组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理解和认识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掌握管理会计的方法、运用管理会计方法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信息。同时,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5.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织教学。除文字教材应力求通俗易懂、便于自学以外,电视录像课应充分发挥其特长,多用一些动画、图表、字幕等手段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说明。地方电大辅导教师除督

促学生阅读教材和收看电视录像课以外,应特别注意对作业的批改和讲评。 6.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本大纲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对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和掌握两个层次。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1.学时分配 本课程课内学时72,4学分,开设一学期。电视录像课采用专题讲授形式,根据专题可编制成20个左右的标准本。作业不少于18学时。 2.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一)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作为主要媒体,在体现《管理会计》学科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将自学指导书的内容合并入主教材中,易于学生边学习,边练习,更好地掌握知识。该教材的内容的选择、体系安排和体例的设计等各个方面,都充分考虑了学生以自学为主的特点。在预习、自习和复习三个阶段上始终给予学生同步指导。 (二)视听教材 视听教材包括电视录像、IP课件、网上辅导文本以及网络课程等。其中电视录像是由主讲教师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对文字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讲解,以及对学习思路和方法进行提示与指导。特别是发挥电视的特长,对某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运用动画等手段进行演示,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电视录像是与文字教材配套的一种主要媒体。 电视录像作为辅助媒体,起到对文字教材内容深化、扩展的作用。《管理会计》录像教材改变过去系统讲授的形式,采用“模块”式,主要讲授重点、难点,讲思路、讲方法,突出导学、助学作用。每一讲均为一个独立的专题,有明确标题。每一讲内容相对独立,侧重于对文字教材的补充和延伸,避免了与文字教材的简单重复。

管理会计(本)大纲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会计 适用专业:财务管理(本科) 总学时(学分):32/2 理论学时:32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管理会计》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又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企业内部财务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它在帮助企业管理层进行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等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管理会计的教学重点内容是决策和控制,其难点在于货币时间价值的涵义及其计算。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课本内容,多做练习和案例分析。课堂上着重于全面地、系统地介绍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将其融入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责任考评等内容体系之中,通过一定的图表和例题来说明解释这些较为复杂的理论问题。 先修课程:本课程是在学习了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以及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的前提下开设。要求有一定的实践活动基础以及对社会、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基本了解(实践环节可与课程同步,主要为案例分析和实训)。 (三)课程考核办法 平时成绩占30%,包括考勤、课堂回答问题、案例分析;期末考核占70%,采取闭卷考试,时间为2小时。 二、讲授内容: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述 本章教学要求: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专门用于企业的决策、预测和控制的学科,是会计和管理的直接结合。它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以现代管理科学为理论指导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本章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一节管理会计的一般概念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 二、管理会计的职能 三、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四、管理会计的特点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50431 课程名称: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 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适用专业:会计学专业、工商管理专业 开课部门:经济管理系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管理会计》课程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学科专业课程。这门课程同时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该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学生核算知识与技能的延伸,对培养与拓展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同时也为工商管理专业进行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基本的工具。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管理会计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各种预测、决策、控制和业绩考核的技术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实际能力;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扎实基础,也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本课程强调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本课程在会计学专业是学生在学习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后,掌握了基本的财务理论与核算知识,熟悉价值管理理论与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管理会计》课程学习,掌握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该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学生核算知识与技能的延伸,对培养与拓展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后续课程为《财务分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本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是学生在学习了《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课程后,掌握了基本的财务理论与核算知识,熟悉价值管理理论与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管理会计》课程学习,掌握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后续课程为《财务分析》、《业

《管理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类别 学科专业类课程 2.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必修 《管理会计学》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3.课程目的 (1)系统的掌握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预测、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内容的技术方法及相关知识; (2)能将所学知识用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提高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4.学时与学分 学时为72,学分为4。 5.建议先修课程 管理学、会计学原理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述 计划学时:4 基本要求: (1)了解管理会计概念,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2)掌握管理会计的特点、基本内容以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管理会计的概念;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基本内容: (1)管理会计的一般概念;

(2)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3)管理会计的假设与原则; (4)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思考题: (1)什么是管理会计?与管理会计学有什么关系? (2)管理会计的职能有哪些?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 计划学时:6 基本要求: (1)了解成本性态的涵义; (2)掌握成本性态的分类; (3)运用成本性态分析方法进行相关决策。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成本性态的分类; (2)成本性态分析方法。 基本内容: (1)成本及其分类; (2)成本按其性态分类; (3)成本性态分析的程序和方法。 思考题: (1)结合各种成本的细分说明降低固定成本的正确途径。 (2)结合各种成本的细分说明降低变动成本的正确途径。 (3)何谓相关范围?为什么说相关范围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和可转化性的特点? 第三章变动成本法 计划学时:8 基本要求: (1)掌握变动成本法的定义及其优缺点; (2)理解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以及两种成本法分期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教学重点及难点: (1)变动成本法特点,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2)两种成本法分期利润差额的变动规律。

《管理会计》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系部名称:会计学系 课程代码: 0202024 课程名称:《管理会计》 课程类型: 专业主干课 计划学时:6 适用专业: 会计学 一、实验课程性质、任务 管理会计实验是一门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际相结合,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根本宗旨的会计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实践课程。通过实验,使学生巩固学习内容,掌握管理会计特殊的损益计算模式及分析内容,加深对会计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适应现代企业内容管理要求的会计人员。 本实验为《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实验,侧重让学生加深对企业内部管理中的本量利分析、长期决策分析及预算编制等基本知识的巩固。 二、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实验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本量利分析、长期决策分析及全面预算的编制。通过实验,让学生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更直观的结论。同时使学生理解在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的区别与财务会计中的相关分析方法。更加重视企业内部管理,通过企业实际经营效益。 实验教学要求: 在实验前必须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结合对财务会计相关内容的区分,,独立完成实验练习,保证实验资料的正确性、及时性、整洁性、规范性;实验过程中,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册。 三、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

说明: 1、一门试验课程至少有一个实验项目是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2、开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应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70%以上。 3、实验类型:指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等实验。 a. 演示性实验:指为便于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直观演示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其事物的形态结构和相互关系、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教学过程。 b. 验证性实验: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方法与技能为目的,验证课堂所讲某一原理、理论或结论,以学生为具体实验操作主体,通过现象衍变观察、数据记录、计算、分析直至得出被验证的原理、理论或结论的实验过程。 c.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d.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4、每组人数:指分组实验时每组学生人数,分组如实填写,否则为空。 四、实验课成绩考核方式 1、实验成绩:预习10%、操作过程40%、实验报告40%、实验记录10% 2、无期中抽考、有实验课本课程最终成绩=平时成绩×0.1+实验成绩×0.2+期末考试成绩×0.7。无期中抽考、无实验课本课程最终成绩仍按原办法执行(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按3:7计算) 3、有期中抽考、有实验课本课程最终成绩=平时成绩×0.1+实验成绩×0.2+抽考成绩×0.1+期末考试成绩×0.6。有期中抽考、无实验课本课程最终成绩仍按原办法执行(平时成绩、抽考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按2:2:6计算) 4、折算等级制:优≥90、良≥80、中≥70、及格≥60、不及格<60 五、建议选用教材与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孟焰.管理会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 2.郭晓梅.管理会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3.吴大军.管理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3 4.陈振婷.管理会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 5.5 5.吕长江.管理会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 6.7

成本管理会计考试大纲

《成本管理会计》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财务管理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科、教学需要。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目标 现代成本会计作为一门会计管理学科,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作为一个生产与销售成本的整体核算系统,计算生产与销售货物的成本;另一方面,作为成本管理系统,对生产与销售货物的成本,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分析和评价,促使企业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目的和主要教学内容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对工业企业及商品流通企业的成本核算业务进行处理,并且,能够运用成本核算的资料进行相应地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考核分析。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和分析、商品流通企业的成本核算等。 三、课程考核(考试的内容、要求、方法、时间) 本课程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各章节中需要掌握的内容约占考试内容的70%~80%,需要熟悉和了解的内容约占考试内容的20%~30%。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四、考核内容 第一章总论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大家掌握成本的经济实质;成本会计的对象;成本会计的职能;熟悉成本会计的任务和作用;了解成本会计的原则。 2、重点及难点: 成本会计的经济实质;成本会计的对象和成本会计的职能。 第二章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掌握工业企业费用要素和产品的生产成本项目,以及这样分类核算费用的意义;熟悉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及成本核算的帐簿设置;了解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帐务处理程序。 2、重点及难点: 本章学习的重点是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各种费用界限的划分及划分费用界限的原则;工业企业费用要素和产品成本项目及其这样分类的意义。 第三章费用在各种产品以及期间费用之间的分配和归集 1、教学基本要求:

管理会计课程大纲

《管理会计(双语)1102301135》教学大纲 Management Accounting 适用专业:会计学课程编号:1102301135 前修课程:大学英语、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分:2.5 总学时:40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必修课程。 课程目的:管理会计是会计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本课程为的是使学生掌握国外管理会计理论 的精髓,重点学习吸收国际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的预测分析、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全面预 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内容,从而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管理会计的框架。本课程在讲授管 理会计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同时,结合利用国外案例进行阐释,从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管理会计英语词汇,从而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阅读英文相关材料了解国外企业管理会计的基本状况,树立国际观念和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意识,并能够运用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策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内容理论总学时:40学 时 Lecture 1:Setting the context; rol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 managemen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cost concepts and classifications. 4学时 基本要求:overview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cost defini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various definitions of “cost”;fixed, variable and mixed cost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behavior);total costs and costs per unit;a closer look at manufacturing costs 重点:financial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compared 难点:cost drivers;additional note about material (both DM and IM) Lecture 2: Budgetary planning and control. 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 4学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管理会计》课程是面向财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管理会计学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学会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中,进一步加工和运用企业内部财务信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规划经营方针、控制经营过程和考评责任业绩的基本程序、操作技能和基本方法。课程目标如下: 1、了解管理会计概念,掌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掌握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掌握变动成本法的概念、两种成本法的区别和联系,设计两种成本法利润表,并进行比较分析。 2、理解多品种的本量利分析要求;掌握本量利分析的概念、单一品种本量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3、了解经营决策的程序;理解经营决策的概念;掌握经营决策中的成本概念;熟练运用经营决策的技术和方法。 4、了解全面预算的概念、作用和编制原则;理解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和概率预算的编制方法与原理;掌握业务预算的编制方法。

5、了解责任会计的内容和基本原则;理解责任中心的建立和考核方法;理解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的一般方法和原则;掌握责任会计的概念。 6、了解平衡计分卡的产生背景;掌握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原理;理解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目标与指标设计。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1)教学目标1的达成度通过闭卷考试进行综合考评; (2)教学目标2的达成度通过课堂讨论和项目的完成进行考评; (3)教学目标3,4的达成度通过闭卷考试和课堂小组讨论的成绩综合考评; (4)教学目标5的达成度通过课程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 五、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平时出勤、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平时出勤。平时出勤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以此,将在总评成绩中扣除2分。无故缺勤5次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 2.平时作业。作业至少分三次完成,另外要求对具体内容做专项实验设计。成绩占总成绩的30%o 3.期末考试。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占总成绩的70%。 六、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建议教材 [1]孙茂竹.管理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主要参考书 [1]加里森.管理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2]毛付根.管理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形芳珍.管理会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制订人: 审核人: 2020年12月

管理会计考核大纲与评分标准

《管理会计》考核大纲与评分标准 一、考核大纲设计思想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考核内容与方式。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培养记账—算账—看账中的财务决策与规划能力,即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和控制现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提高参与企业经济预测、决策、预算、成本控制、评价考核的专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精确阅读与迅速获取知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可转移能力。 为了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是否掌握了培养目标中的专业能力与可转移能力,课程总成绩将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考核,有小组作业,有个人作业;期末考试机考、闭卷,注重知识考核。 二、考核内容

三、考核形式 平时成绩总分40分,从5个具体的项目完成情况与课堂表现情况来评分。5个具体的项目包括创业计划设计、预测分析书、决策分析书、全面预算报告、创业计划分析书;5个项目涵盖了整门课程的全部知识,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了专业能力与可转移能力。5个项目中有2个项目(创业计划、财务分析书)是团队共同完成的,形成了课程作品;其余3个项目是个人独立完成的;5个项目即考核了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能力,又考核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表现从参与课堂讨论、随堂测试成绩、作业笔记等方面进行考核。期末考试总分60分,试题库由10套以上高质量试卷组成,覆盖课节大于95%,注重知识考核,上机闭卷。考核方式完全涵盖课程预定的能力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情况 1.课程中文名称:管理会计 2.课程英文名称:Managerial Accounting 3.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理论课 4.适用专业及层次:资产评估本科 5.总学时:资产评估专业51学时,其中理论课时41学时,实践课时10学时。6.总学分:资产评估专业3学分 7.选用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管理会计学》 主编:孙茂竹支晓强戴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第8版 8.学时分配 9.推荐参考书 [1] Jack R.Meredith,Scott M.Shafer著,陈曦译,MBA运营管理(第二版) .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理查德B.蔡斯,尼古拉斯.J.阿奎拉诺,F.罗伯特.雅各布斯著,任建标等译,《运 作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九版; [3] 蔡维灿.管理会计,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4] 曹惠民.管理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5] 余绪缨.管理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0.课程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现代管理会计学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学会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中,进一步加工和运用企业内部财务信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规划经营方针、控制经营过程和考评责任业绩的基本程序、操作技能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授课结束安排10课时的课程实践操作。通过实践环节锻炼,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12.考试要求 本课程的考试既要考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程度,又要考察学生运用管理会计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覆盖讲授内容,学生应力求全面复习,重要的知识点要融会贯通。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与核算题、综合题等形式。 二、各章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管理会计的本质,了解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了解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内容】 第一节管理会计的定义 一、国外会计学者及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定义 二、国内会计学者及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定义 第二节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一、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 二、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 三、以重视环境适应性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阶段 第三节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 一、管理会计的对象 二、管理会计的目标 三、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计量和估值 四、管理会计的作用基点 五、管理会计循环 第四节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第二章变动成本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经营决策中的成本概念,掌握成本按性态分类的特点和混合成本的分解,掌握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特点。

《管理会计(F2)》-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会计(F2)》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03603 课程名称:管理会计(F2) 英文名称:F2 Management Accounting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 3 适用对象: 会计专业(ACCA)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初级财务会计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 本课程主要内容是成本与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将现代化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本课程从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需要出发,论述了预测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会计和分析评价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将掌握现代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会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中,进一步加工和运用企业内部财务信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规划经营方针、控制经营过程和考评责任业绩的基本程序、操作技能和基本方法。 英文简介 The Cost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is a comprehensive and crossing branch of accounting, combined with modern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It has discussed the basic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of prediction and decision accounting, plan and control accounting as well a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ccounting with the subject of enterprise in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and the needs of internal management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Through studying the course, th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basic theories and fundamental approaches of modern cost management. Learn to use the basic procedure, operational skills and fundamental approaches of further processing and applying the enterprise’s internal financial information, predicting the economy prospect, participating to make operational policy, making out the operational guidance,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al process and evaluating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environ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全面、系统介绍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