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新生儿PICC置管术

新生儿科新生儿PICC置管术

洗手、戴口罩

评估患儿(病情要求无出血倾向,病情较稳定,出生三天以上的早产儿,估计需要

长期

输液、经济状况、穿刺部位的皮肤和血管状况,首选右侧贵要静脉)

家属谈话签署知情同意书

备齐用物(PICC穿刺包一只包括止血带、切割器、穿刺针、尺、导管。治疗包一只包括

镊子1把、治疗巾3块、纱布3块、洞巾1块、血管钳2把、棉球、小药

杯、

弯盘。无菌手套2副、肝素帽、棉签、安尔碘、胶布、头皮针、10ml注

器2付、0.9%NS、肝素盐水1-5u/ml、皮肤保护膜、PICC专用贴膜、垃

圾桶三只)

环境准备,个人准备(洗手、戴口罩,核对患儿将其平卧于远红外辐射抢救床上,手

臂外

展90度,头转向穿刺侧,由一名助手负责维持体位及穿刺前扎止血带)

测量穿刺点至上腔静脉下1/3的距离即穿刺点至左胸锁关节的距离,测量双侧臂围

手臂下垫小毛巾,放好止血带

戴手套,消毒(范围整个手臂、腋下、指尖两遍与另一位助手戴好手套后配合)

建立无菌区(打开治疗包,第一块治疗巾垫在手臂下,再铺洞巾,第二第三块治疗巾铺于患儿身侧形成一无菌区域)

将无菌物品递送至无菌区域(穿刺包镊子肝素帽贴膜纱布注射器等)

戴手套,装上肝素帽,切管(根据测量长度延长2cm切割)

预冲导管(10ml注射器抽肝素盐水1-5u/ml预冲导管,导管外用0.9NS湿润)

助手扎止血带

实施穿刺(去掉穿刺针保护套,松动针芯,两侧持针,绷紧皮肤,进针见回血,降低

度再进针少许,推外套管进入静脉,助手松止血带,操作者左手中指按压外套管前端,

减少血液溢出,退出针芯)

置入导管(用镊子夹住导管前端,将导管匀速送入静脉,松开左手中指,固定外套管针翼,送至所需长度加1cm)

保护无菌区域,拍床边片,确认导管位置

按压外套管上端,退出外套管,劈开并移去外套管

抽回血再次确认穿刺成功,正压封管

清理穿刺点(移去洞巾,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待干后应用皮肤保护剂

固定导管,覆盖无菌敷料(将体外导管放置呈S状弯曲,用胶布固定圆盘,在穿刺点上方

放置4*4cm小纱布吸收渗血,并注意不要盖住穿刺点,覆盖贴膜

在导管及穿刺部位,贴膜下缘不要超过圆盘,用第二条胶布从圆盘

下交叉固定导管,第三条胶布再固定圆盘)

连接输液,观察滴速

整理用物,安置病人

终末处理,洗手

穿刺后记录(记录置入导管的长度,胸片位置,导管的型号,规格批号,所穿静脉名称,臂

围,穿刺过程描述—是否顺利)

PICC置管术的操作流程

PICC置管术的操作流程 - 1. 做好准备,保证严格的无菌操作环境。 2.选择合适的静脉 l 在预期穿刺部位以上扎止血带 l 评估患者的血管状况,选择贵要静脉为最佳穿刺血管 l 松开止血带。 3.测量定位 l 测量导管尖端所在的位置,测量时手臂外展90度 l 上腔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 l 锁骨下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胸骨切迹,再减去2厘米 l 测量上臂中段周径(臂围基础值):以供监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新生儿及小儿应测量双臂围。 4.建立无菌区 l 打开PICC无菌包,带手套。 l 应用无菌技术,准备肝素帽、抽吸生理盐水。 l 将第一块治疗巾垫在患者手臂下。 5.消毒穿刺点 l 按照无菌原则消毒穿刺点,范围穿刺点上下10厘米两侧至臂缘。 l 先用酒精清洁脱脂,再用碘伏消毒。等待两种消毒剂自然干燥。 l 穿无菌手术衣,更换手套。 l 铺孔巾及治疗巾,扩大无菌区。 6.预冲导管 7.扎止血带,实施静脉穿刺: l 穿刺进针角度约为15-30度,直刺血管,一旦有回血立即放低穿刺角度,推入导入针,确保导入鞘管的尖端也处于静脉内,再送套管。 8.从导引套管内取出穿刺针 l 松开止血带 l 左手食指固定导入鞘避免移位 l 中指轻压在套管尖端所处的血管上,减少血液流出 l 从导入鞘管中抽出穿刺针。 9.置入PICC导管:将导管逐渐送入静脉,用力要均匀缓慢。 10.退出导引套管 l 当导管置入预计长度时,即可退出导入鞘 l 指压套管端静脉稳定导管,从静脉内退出套管,使其远离穿刺部位。 11.撤出导引钢丝:一手固定导管,一手移去导丝,移去导丝时,动作要轻柔。 12.确定回血和封管 l 用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生理盐水,确定是否通畅 l 连接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 l 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肝素钠浓度:50u-100u/ml)。

(完整版)PICC置管术后的维护

PICC置管术后的维护 一、定义 PICC的全称: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由外周静脉(贵要经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7天至1年)。 二、PICC置管的目的 ●保护外周静脉,预防化学性静脉炎和药物渗漏性损伤 ●建立中长期安全静脉通道 ●减少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 ●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 三、PICC导管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症:长期静脉输液的病人、化疗、胃肠外营养(PN)、刺激外周静脉的药物、缺乏外周静脉通路、家庭病床的病人、早产儿。 2.禁忌症:肘部静脉血管条件差;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不能固定;乳腺癌术后患侧肢体静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欲插管位置有放射治疗史、血栓形成史、外科血管手术史;确诊患者对器材过敏;菌血症、败血症 . 四、PICC的优点 ●相对外周留置针: 减少治疗中断;保护静脉系统;提供可依赖的通路 ●相比中心静脉导管:减少CVC置管并发症;操作简单;减少病人外伤的发生;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病人 痛苦轻 ●增加病人满意度 五、PICC的分类 目前国内使用的PICC一般为硅胶或聚氨酯材质,按导管型号可分为1.9Fr、3Fr、4Fr、5Fr 及6Fr;其中成年人一般选择4Fr、5Fr,儿童选择3Fr,新生儿选择1.9Fr。按导管结构分为前端开口式,三向瓣膜式;按导管功能分为耐高压注射型及非耐高压注射型;另外还有单腔、双腔及多腔之分。PICC的长度从50厘米到65厘米。

六、导管维护 A-C-L导管维护三步曲是最新的导管维护流程 A— Assess 导管功能评估 C— Clear 冲管 L–Lock 封管 (一)维护目的 ●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脱落; ●保持局部干燥,防止感染发生; ●冲洗导管内血液和高粘稠液体,保持输液通畅,防止导管堵塞。 (二)PICC导管维护主要内容: 1.冲洗导管: 适当的冲管与封管技术能保证导管内的正压和导管的完整性. 使用10ml以上注射器冲封管。小于10ml的注射器可产生较大的压力,如遇导管阻塞可致导管破裂,在测定导管压力前,严禁使用小于10ml注射器。 输液前: 用10-20ml生理盐水冲管,确认导管通畅后再输液,防止发生配伍禁忌。注意:不能抽回血,避免血液残存、粘附在导管壁内,引起堵管及血栓的形成. 输液中:输注高浓度、大分子液体后时及时手动冲管(即当有脂肪乳、白蛋白、甘露醇或其他粘滞性液体等时,中间间隔冲管后接下一组.注意:一定用脉冲方式冲管,不可使用重力静滴方式.) 输液后:用10—20ml生理盐水以连续脉冲方式冲管,当剩余最后0。5—1ML盐水是,边直推注射器的活塞边分离注射器(即脉冲冲管加正压封管). PS:脉冲与直冲的比较 脉冲:产生正、负压形成涡流,可有力地将粘在导管壁上的内容物冲洗干净 直推:水注入只能在导管中心流动,无法冲洗导管壁,容易造成导管腔狭窄而堵塞导管 2.更换敷料: (1)更换敷料的原则 ●更换敷料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技术。 ●PICC穿刺时建议使用无菌透明贴膜固定。 ●如需用纱布,通常应用于透明贴膜下面。 ●所有透明贴膜上应该清楚地记录更换敷料的时间. ●更换透明贴膜时固定胶带也应更换。 ●更换透明贴膜时,应彻底消毒病人皮肤使病人感到舒畅。

PICC置管术

PICC置管术 一、目的 1、提供长时间静脉给药管道。 2、减轻患儿频繁穿刺的痛苦。 3、减少药物对外周静脉的刺激,可输注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高渗营养液,高浓度电解质,钙剂等。 二、适应症 1、需长期输液的患儿。 2、需输注刺激性药物,腐蚀性或高渗透压的治疗者。 三、禁忌症 1、确诊或疑似导管相关性感染,菌血症或败血症。 2、患者的预置管部位不能完成穿刺或固定。 3、预置管位置有放射史,血管外科手术史,外伤史,静脉血栓史,动静脉瘘,肢体肿胀者。 4、有严重出血性疾病,严重凝血障碍者。 5、上腔静脉压迫症 四、操作步骤 (一)评估 1、核对置管医嘱 2、核对患儿身份 3、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案,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过敏史。 4、穿刺部位有无感染或损伤。 5、心理状况和合作程度。 (二)准备 1、护士:衣帽整洁,戴口罩,洗手。 2、患儿:平卧位,穿刺侧肢体外展90°,必要时排尿、镇静 3、环境:整洁、温度适宜。 4、用物:型号适合的PICC导管,PICC穿刺包(隔离衣、无粉手套、消毒器具、大小 治疗巾、洞巾、纱布、剪刀),血管鞘包(塞丁格穿刺组套),超声包(耦合剂、导针器、无菌薄膜套、橡皮筋),血管超声仪,1ml、10ml、20ml注射器各一副,生理盐水,2%利多卡因,75%酒精,1%碘伏,肝素帽,明胶海绵,弹力绷带,必要时备

肝素盐水。 (三)操作 1、洗手戴口罩。 2、携用物至患儿床边,核对患儿信息。 3、协助患儿做好准备,取合适体位。向患儿及家长解释操作目的及流程。 4、选择静脉和穿刺点。 ①在预期穿刺部位10cm以上扎止血带。 ②选择穿刺静脉:首选贵要静脉,血管超声仪评估患者血管。 ③选择穿刺点,做好标记,松开止血带。 5、测量定位 ①术侧手臂外展900。 ②测量置入长度:测量穿刺点至对侧胸锁关节的外侧缘的距离。 ③测量臂围:肩峰至尺骨鹰嘴中点,儿童应测量双臂围。 ④记录所测数据。 6、消毒 ①打开PICC穿刺包。 ②戴无菌手套。 ③助手协助倾倒消毒液,抬高穿刺侧手臂。 ④75%酒精摩擦消毒皮肤3遍: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整手臂消毒。 ⑤1%碘伏摩擦消毒皮肤3遍: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整手臂消毒。 ⑥脱手套,洗手,待消毒液自然干燥。 7、建立无菌区域 ①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无粉手套。 ②建立最大化无菌区域:手臂下铺无菌巾,前臂包裹无菌巾,全身铺大单,穿刺点铺洞巾。 ③无菌薄膜套包裹超声探头,妥善放置。 8、穿刺前准备 ①按使用顺序将穿刺物品按序放置,抽取生理盐水,利多卡因。 ②分别预冲连接管,减压套筒,肝素帽,PICC导管,润滑亲水性导丝,观察导管完整性。 ③浸润导管外部,使导管充分浸泡于生理盐水当中。 ④扎止血带,嘱患者握拳,使静脉充盈。

PICC置管操作

PICC置管操作流程 1操作前准备:医生下医嘱,操作者初步评估血管情况。开展穿刺前病人教育:向患者讲明置PICC导管的意义、用途、注意事项,并简单介绍操作程序。随时准备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同时做好心理指导,避免紧张。与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2选择导管:根据病人的经济水平,用药方案,血管情况选择导管。在输液流速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最小最细型号的,管腔最少的导管。因为较粗的导管易引起周围血液动力学改变而增加置入后并发症,增加静脉炎或血管阻塞的可能。健康的静脉一般是可容纳较细的导管的。 3备物:PICC穿刺包一个(含PICC导管一条、穿刺导入针一个,BD导管包内有软尺,其他导管需另备软尺)、10ml注射器2支、肝素帽或无针正压接头1个、无菌无粉手套2副、0.9%生理盐水100ml一袋、肝素盐水适量(成人为100u/ml生理盐水、儿童为10u/ml生理盐水)、穿刺术包一个(镊子1把、孔巾1块、治疗巾2块、无菌透明敷贴1块、胶布纱布若干)、止血带、消毒棉签、消毒剂、一次性隔离衣、一次性手术帽,(BD导管包内有切割器,巴德三向瓣膜管需备无菌剪刀一把) 4病人及环境准备:穿宽松的上衣,上厕所排空大小便,若患者四肢发凉可用热毛巾敷上臂以助血管扩张。彻底清洗术肢,必要时先行沐浴。环境要减少人员走动,尽量在治疗室单独进行。 5操作者准备:洗手、戴口罩、戴一次性手术帽(无菌操作前穿一次性隔离衣),再次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宣教工作。 6选择静脉:首选贵要静脉,90%的PICC导管放置于此,因其血管粗直、静脉瓣较少,当手臂与躯干垂直时为最直和最直接的途径,经腋静脉、锁骨下、

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其位于肘窝前连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血管粗直,但静脉瓣较多,分支因人而异,个体差异大,当肘正中静脉加入贵要静脉形成最直接的途径达上腔静脉时可作为首选。第三选择是头静脉,其血管前粗后细且高低起伏,在锁骨下方汇入腋静脉,因进入腋静脉时有较大的角度,导管易反折于腋静脉,所以10%的患者经头静脉穿刺时不能顺利进入腋静脉,引起进管困难或导管易位。另应尽可能避免接受乳房切除术和/或腋窝淋巴结清扫、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肢,及上腔静脉压迫和颈部淋巴结肿大者。既往有锁骨下静脉穿刺史的一侧手臂不作首选。一般不选择下肢静脉穿刺,以免静脉栓塞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选择左右臂各有优缺点,左臂活动少,能减少导管对血管的摩擦,导管折叠次数也少;另因其测量时较右臂长,如果穿刺失败有利于再次修剪,但路径较长。而右臂活动多,血管粗,穿刺路径短,但活动较多易损伤导管,且如穿刺失败,因已修剪较短不利于再从左臂穿刺。 7选择穿刺点:穿刺点常规首选肘窝区肘下两横指处,如果进针位置过下,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回流受阻或导管与血管发生摩擦而出现并发症;进针位置过上易损伤淋巴系统或神经系统,且上臂静脉瓣较多也不宜作穿刺点。 8测量长度:测量时上肢外展90度,一般预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二、三肋间注意外臂的测量不能十分准确地显示体内静脉的解剖。如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损伤、心包填塞等。 9测臂围:于肘上10cm处测量臂围,用于监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渗漏、栓塞等,新生儿及小儿应测量双臂臂围。 10建立无菌区:打开PICC无菌包,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应用无菌技术准备肝素帽、抽吸生理盐水,将第一块治疗巾垫于病人准备插管的手臂下,注意病人的手臂外展90度放置。

新生儿护理技术操作标准流程

儿科疾病护理常规目录 一、早产儿 二、新生儿颅内出血 三、硬肿症 四、肺炎 五、婴幼儿腹泻 六、急性肾小球肾炎 七、肾病综合征 八、病毒性心肌炎 九、病毒性脑炎

早产儿护理常规 症状护理: 1.保暖 ⑴早产儿室内温度应保持温湿度适宜,对体温较低、体重较轻的早产儿则给予暖箱保暖。 ⑵暖箱保暖:体重越轻箱温要求越高,体重在1501-2000克者,暖箱温度在30-32℃;体重1001-1500克者,暖箱温度在32-34℃,一般每4-6小时测体温一次,随着日龄增加而相应调整暖箱温度。 2.喂养:喂养以母乳为最优,若无母乳,可用配方奶粉。 ⑴吸吮及吞咽反射良好者,可直接喂母乳。 ⑵有吞咽能力,但吸吮力弱可用滴管喂奶。 ⑶吸吮及吞咽反射能力差者,但胃肠功能尚可,可采用鼻饲喂养,注奶前须回抽胃内容物,了解胃排空情况,遵医嘱调整注奶量。 3.密切观察病情 ⑴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采取侧卧位,定时更换体位,并轻拍背部。 ⑵供氧,发生青紫及呼吸困难时遵医嘱给予吸氧。 ⑶呼吸暂停时给弹足底拍背等刺激使其恢复自主呼吸,或用面罩接呼吸囊做加压呼吸,咽喉部有分泌物者应及时吸出,并报告医师。 ⑷遵医嘱按时完成补液量,必要时使用输液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一般护理: 1.预防感染,早产儿室内必须空气新鲜,每日上、下午各通风一次,地板、工作台、床架等均要湿擦,每周用消毒液消毒。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工作人员护理前须洗手,每日更换氧气湿化瓶及吸引器瓶内水。 3.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更换体位,病情允许可每日行温水浴。注意观察有无眼分泌物、鹅口疮、皮疹、脐炎及黄疸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健康指导: 1.注意保暖,热水袋水温低于50℃,防止烫伤,随天气变化添减衣服。 2.减少探视,避免与感冒者接触,防止呼吸道感染。 3.提倡母乳喂养,注意乳房的护理,勤换内衣,保持皮肤乳头的清洁,每次喂奶前用温开水清洗乳头。 4.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原则是由一种到多种,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 5.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注意皮肤皱褶处,如颌下、腋下、腹股沟等处,最好每日沐浴一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和感染。 6.按期进行预防接种和儿童体检。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生儿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经皮插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PICC是一种通过外周血管彻底插入到中心静脉的导管,在新生儿中的使用,不仅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本文将 探讨新生儿PICC的发展历程和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现状。 一、新生儿PICC的发展历程 新生儿PICC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PICC被引入临床实践。最初的PICC是由护士团队发明的,它是为了更好地给需要接受临床营养支持的患者提供便利,并且避免频繁的静脉穿刺。随着时间的推移,PICC的材料、制作工艺和临床应用技术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新生儿PICC。 目前,新生儿PICC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输注静脉营养支持、药物静脉输注、化验和血液透析等。由于新生儿皮下组织薄且血管较小,采用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技术难度较大,同 时穿刺操作一次成功率较低,给患儿带来疼痛和感染的风险。PICC的出现填补了传统置管技术的空白,也成为了新生儿静脉通路的重要选择之一。 新生儿PICC的置管过程相对来说更为简单,一般通过超声引导下插入,避免对患儿的血管造成伤害。而且PICC的设计使得患者无需频繁更换导管位置,减少了对患者的刺激,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PICC还减少了静脉穿刺操作次数,降低了患者感染的风险,提高了输液的安全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PICC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新生儿的静脉较小和脆弱,插入PICC的过程易损伤血管壁,导致出血、局部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由于PICC 置管的时间较长,需要严格的血管导管护理,否则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在使用PICC时,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新生儿PICC的材料和制作工艺也需要不断的改进。特别是新生儿皮下组织薄且血管较小,需要适合新生儿使用的特殊材料和工艺,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新生儿PICC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有望出现更加先进的新生儿PICC技术。这种技术将更好地满足新生儿静脉通路的需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的治疗效果。对于新生 儿PICC的临床应用还需要不断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探索PICC在新生儿治疗中的最佳使 用方法和最佳的医疗护理措施。

新生儿picc临床应用效果评价的方法与指标

文章标题:新生儿PICC临床应用效果评价的方法与指标 导言 新生儿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作为一种重要的静脉通路,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肿瘤治疗和长期静脉输液等领域。其正确使用和效果评价是保障患儿安全的关键。本文将从新生儿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与指标展开讨论,帮助您全面了解这一新生儿医疗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新生儿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1. 新生儿PICC固定情况的评价 PICC在插管后需要进行固定,否则可能导致插管脱出或移位。评价PICC固定情况的方法包括可视化评价和X线摄影评价。可视化评价主要通过观察PICC周围皮肤情况、固定带使用情况、PICC入口处有无外露等情况进行评估。X线摄影评价比可视化评价更为准确,可以明确显示PICC的位置和固定情况。 2. 新生儿PICC相关感染的评估 PICC相关感染是新生儿PICC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观察、血液培养、导管切口培养、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监测等。综合利用以上方法进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并处

理PICC相关感染。 3. 新生儿PICC的通路通畅情况评价 PICC作为静脉通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阻塞、堵塞等情况。评价通路通畅情况的方法包括血流动力学监测、血管超声检查、注射试验等。通过这些评估方法,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PICC通路不畅的情况。 二、新生儿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指标 1. 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PICC相关并发症包括感染、血栓形成、静脉炎等。评价新生儿PICC 临床应用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对发生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PICC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风险。 2. PICC置管成功率 PICC的置管成功率是评价PICC操作质量和护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PICC的使用效果和患儿的治疗效果。对PICC 置管成功率进行评价可以客观地反映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PICC的操作难易程度。 3. PICC使用通畅时间 PICC使用通畅时间是评价PICC通路通畅情况的重要指标。通畅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着患儿的输液效果和治疗效果。及时评价通畅时间,能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新生儿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用于新生儿的静脉置管,它通过外周静脉插入中央静脉,可用于输液、药物给予、血液采集等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生儿PICC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现状也在不断改善。 一、新生儿PICC的发展历程 新生儿PICC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主要应用于成人患者。随着对新生儿医疗需求的增加,新生儿PICC的研究和临床应用逐渐兴起。1997年,美国儿科学会发布《新生儿PICC置管安全与有效委员会指南》,标志着新生儿PICC的临床应用正式进入规范化阶段。此后,新生儿PICC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为新生儿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新生儿PICC的临床应用现状 1. 适应症扩大 随着新生儿PICC在临床上的不断积累经验,其适应症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除了用于输液、药物给予、血液采集等常见用途外,新生儿PICC还可以用于血浆置换、造影检查、心脏导管插入等特殊情况下的治疗和护理。这些扩大了新生儿PICC的适应症范围,提高了其在临床上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2. 技术改进 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新生儿PICC的相关技术也在不断改进。目前,一些新的PICC导管材料已经问世,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耐用性,可以减少感染和出现静脉栓塞的风险。导管置入技术和操作规范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使得新生儿PICC 的置管过程更加安全和精准。 3. 病患安全保障 新生儿PICC的临床应用现状也更加注重病患的安全保障。在新生儿PICC置管前,医护人员会进行详细的评估和术前准备,确保病患符合置管适应症,并且合理选择导管类型和长度。在置管过程中,医护人员会采取严格的消毒和无菌操作,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感染的风险。置管后,医护人员会定期对PICC导管及其周围部位进行检查和护理,确保导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新生儿PICC的前景展望 随着新生儿PICC在临床应用中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其前景展望也越来越广阔。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生儿PICC的相关技术和产品将继续得到改进和优化,使其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引言 PICC(穿刺置管)是一种在体表经静脉穿刺进入血管并经过导管插入到心脏末梢部位的一种取代静脉输液途径的方法,常用于长期静脉输液治疗中。在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中,PICC插管治疗的优势更为明显,下面将简要介绍PICC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1、PICC在治疗静脉炎和化疗中的应用 比起其他静脉通路,PICC没有破坏中心静脉的风险和不定时拔管的疼痛风险,因此它已成为了新生儿输液治疗的首选方式。在治疗中,PICC一般会插在手臂、锁骨下或颈部,固定在肱二头肌的侧上缘,这将使PICC更加稳定并减少对婴儿的不适。 在新生儿手术中,PICC可供给中心静脉其它支架压迫占位的化疗或输液,轻松获得血液数据,包括心律、血压和部分血气。同时,PICC的固定和护理对新生儿手术中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PICC插管的Nursing 1、PICC医护人员的培训 设备员必须具备技能培训证书,同时必须按照院方的护理流程和程序操作。所有医护人员必须清楚PICC的原则和操作流程,严格管理PICC的插管、维护及去留。 2、PICC的插管维护 插管时,一定要消毒双手且戴好护目镜和手套,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和操作流程,插管前要进行皮肤消毒,避免感染。同时,PICC插管后应该固定在患者身上,避免插管松动。 在使用PICC神学中,肯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感染和并发症,因此在护理方面要尤其重视。所谓由于组织损伤、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感染引起的PICC合并症较多,因此在使用PICC时,应注意每日对插管部位进行清洁消毒,同时注意防止感染。另外,还应注意:PICC端口是否有漏液,PICC存在的时间及患者对insertion解决疼痛的反应情况等。 结论 在新生儿的长期静脉输液治疗中,PICC是替代静脉输液另一种常用的途径。在临床应用中,医护人员应该清楚PICC的原则、操作流程和日常护理,掌握好PICC插管和维护等

PICC在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PICC在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的应用及护 理体会 摘要:目的:对外周静脉穿刺至中心静脉置管进行分析,探究其在新生儿中 的应用中具有的优质。方法:从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新生儿科重症监 护室中抽取50例的患儿,共有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25例,对这50例患儿 都使用PICC导管,使用PICC导管的最短时间为7d,最长时间为7d,平均时长 为(18.70±7.25)d。在使用PICC导管前持续的对患儿进行护理工作,并且在 对患儿使用PICC后发生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下来,以方便后续的研究。结果:在这50例患儿中,其中有3例在使用PICC导管时发生了穿刺失败的情况,有3 例患儿出现了局部渗血的情况,还有4例患儿出现感染以及1例患儿出现静脉炎 的情况。结论:在使用PICC具有明显的效果,以操作简便,使用后创口小以及 成功率高的优点,让PICC有了不错的应用效果,但使用PICC还存在着一定的危险,还可能让患儿出现并发症,在对PICC的使用技术上加以改进以及做好对患 儿的全方面护理工作将会大大提高PICC的使用效果。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 经外周静脉穿刺至中心静脉置管又叫PICC,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具有方 便安全及有效的特点。这项技术在1986年开始被美国进行使用,该技术用于在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以及急救中心等地点。这项技术能够对因早产而造成体重过低 的患儿进行补充营养物质,与深静脉置管相比具有众多优点,但在实际使用中仍 然存在许多问题,现将这几年来在该技术上的相关问题和护理体会一下进行说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中抽取90例的患儿,共有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25例;这些患儿中有2例在出生时的身体质量小

脐静脉置管

脐静脉置管 作为新生儿科医生,接诊抢救早产儿,是日常临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事情,在成功救治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过程中,静脉通路的建立十分重要,也是一大难点。在VLBWI的治疗中,周围静脉通道很难长时间保留,反复穿刺有一定难度,在输注高渗液体时,容易外渗造成皮下坏死,因此,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开展了PICC技术,逐渐开展了脐静脉置管术(UVC),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临床操作。 在新生儿使用UVC技术,能有效提高诊治水平,减少护理反复穿刺,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抢救成功率! 新生儿分娩后1-3天内,脐带未干,脐部血管清晰可见,管径相对较粗,可利用来做静脉置管。 以下将简单跟大家一起分享脐静脉置管术的操作要点,跟大家一起再次复习一次。 脐静脉置管术: 一、适应症:

1、中心静脉压力测定; 2、紧急静脉输液或给药; 3、交换输血或部分交换输血; 4、超低出生体重儿的长时间中心静脉输液 二、禁忌症: 脐膨出、脐炎、脐带畸形、腹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下肢或臀部有局部血供障碍时等。 三、器械准备: 脐静脉导管:(体重<1.5 kg,使用3.5Fr,≥1.5 kg,使用5.0Fr),新生儿脐动静脉置管包(包括:连接脐静脉插管和三通开关,5 ml注射器、眼科镊、弯头镊、有齿钳、无菌缝线、剪刀、手术刀、无菌巾等);新生儿穿刺护理包。

四、操作步骤: 1、确认可行脐静脉置管术的早产儿,生后保留脐带残端3-5 cm(部分资料提示可保留6-8 cm),脐带未干结,患儿放置辐射保温台,生后24小时内呼吸循环稳定的早产儿,跟家属沟通病情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2、选取合适型号的法国进口的脐静脉导管,由2名熟悉掌握脐静脉置管术的医师操作,计算置管深度: 公式一:体重×2+5 cm+脐残端长度(一般为0.5 cm); 公式二:体重×1.5+5.6 cm+脐残端长度; 公式三:肩缝到脐带距离×0.6; 计算深度参考范围: 3、置管过程中,患儿置于辐射台上保暖,仰卧位,适当制动患儿四肢,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患儿相关监测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整个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暴露消毒术野皮肤,以脐部为中心直径10-15m,常规消毒脐部和周围皮肤,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铺单;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摘要】 PICC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操作成功率高,适合极低出生体重儿或超 低出生体重儿。本文就PICC针对新生儿的适应证、操作方法、置管术后护理及并发症防治等综述如下。 【关键词】PICC 新生儿应用护理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指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尖端定位于上腔 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常为患者提供中至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等。PICC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操作成功率高,尤其适合极低出生体重儿或超低出生体重儿[1]。 本文就PICC针对新生儿的适应证、操作方法、置管术后护理及并发症防治等 综述如下。 1 PICC适应证 需进行大静脉输液的患儿:⑴23~30周的早产儿或体重<1500g的VLBWI;⑵ 需中长期输液,外周静脉条件差;⑶需使用高渗药物或粘稠性液体;⑷需要使用 输液泵或压力输液、外周静脉限制;⑸需应用刺激性或毒性药物。 2 操作方法 2.1确定穿刺点 可用于PICC的静脉包括属浅静脉的贵要静脉、头静脉等;属深静脉的腋静脉、股静脉等。贵要静脉直径最大、血流最大及到上腔静脉距离最近而成为首选 [2],其置管成功率可达100%[3]。最佳穿刺点为肘窝下约2cm处,经下肢血管置管易 发生肢体血管栓塞,故尽量不选择。经距离较长的左侧路径插管难度较大且易损 伤血管内膜,所以最好选择右侧路径[4]。 2.2导管选择 根据患儿情况尽可能选择型号最小的4G/1.9Fr导管,以减少静脉炎和血栓形成。 2.3确定导管长度 置管要求导管头部位于上腔静脉中上段,约胸骨右缘第二、三肋间为佳[5]。 置患儿于平卧位,穿刺侧手臂外展90°。从预穿刺点开始,沿静脉行程至右胸骨 旁线第三肋间长度为修剪长度。取无菌巾垫于患儿手臂下,以穿刺点为中心,以75%酒精、碘伏消毒各3次,铺无菌洞巾,更换灭菌手套,修剪导管长度,生理 盐水预冲导管、肝素帽,修剪小块纱布用于穿刺点止血。 2.4插管 再次消毒,待干,扎止血带。以5~30o进针,撤出针芯,送入导入鞘,松止血带,按压导入鞘上端静脉处以防出血。用镊子夹住导管前端沿穿刺针头向前推进,以每次0.5cm缓慢推进,可减少血管刺激、并能使导管更容易漂浮在中心循 环的适当位置[6]。导管到达肩部时,将患儿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贴近锁骨,送 入导管至所需长度后,将导入鞘撕裂,继续送导管至皮肤参考线。按压止血后, 清洁皮肤,用纱布块压于穿刺点上方,以无菌胶布覆盖圆盘,用透明敷贴固定接 肝素帽。 2.5位置确认 拍X光片确认导管位置。Schweickert[7]等认为,PICC尖端可位于腔静脉的下 1/3或者接近上腔静脉于右心房连接处,此处允许导管漂浮在血管内,从而减少 静脉血栓、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等并发症。 3 置管术后护理

PICC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

PICC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 一、定义 PICC英文全称: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rter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儿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7天至数月)。 二、PICC的应用指证 (一)适应症 1、早产儿。 2、须长期静脉输液的患儿。 3、胃肠外营养(PN)。 4、刺激外周静脉的药物。 5、缺乏外周静脉通路。 (二)禁忌症 1、肘部静脉血管条件差。 2、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 3、血小板明显减少,有凝血障碍者。 三、PICC的优势 1、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的痛苦和不适。 2、保留外周静脉,作为远期治疗的血管通路。

3、特别有助于高危和免疫抑制人群。 4、降低颈部和胸部插管的严重并发症,如血胸、气胸。 5、感染发生率小。 6、可由护士操作。 四、PICC导管特点 1、导管材料为硅胶,柔软,弹性好。 2、是一条放射显影的导管。使用时,可通过放射影像学确 认导管及尖端位置。 3、在静脉输液流速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最细型号 的PICC导管穿刺为佳。目前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 导管。 五、PICC穿刺静脉的选择 (一)贵要静脉 1、PICC插管的首选,90%的PICC放置于此。 2、直、粗,静脉瓣较少。 3、当手臂与躯干垂直时,为最直和最直接的途径,经腋静 脉、锁骨下、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 (二)肘正中静脉 1、PICC插管的次选。 2、粗直,但个体差异较大,静脉瓣较多。故应于静脉 穿刺前确认定位。 3、理想情况下,肘正中静脉加入贵要静脉,形成最直

PICC置管操作流程

PICC置管操作流程 1、操作前准备:医生下医嘱,操作者初步评估血管情况。开展穿刺前病人教育:向患者讲明置PICC导管的意义、用途、注意事项,并简单介绍操作程序.随时准备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同时做好心理指导,避免紧张。与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2、选择导管:根据病人的经济水平,用药方案,血管情况选择导管。在输液流速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最小最细型号的,管腔最少的导管。因为较粗的导管易引起周围血液动力学改变而增加置入后并发症,增加静脉炎或血管阻塞的可能。健康的静脉一般是可容纳较细的导管的. 3、备物:PICC穿刺包一个(含PICC导管一条、穿刺导入针一个,BD 导管包内有软尺,其他导管需另备软尺)、10ml注射器2支、肝素帽或无针正压接头1个、无菌无粉手套2副、0.9%生理盐水100ml一袋、肝素盐水适量(成人为100u/ml生理盐水、儿童为10u/ml生理盐水)、穿刺术包一个(镊子1把、孔巾1块、治疗巾2块、无菌透明敷贴1块、胶布纱布若干)、止血带、消毒棉签、消毒剂、一次性隔离衣、一次性手术帽,(BD导管包内有切割器,巴德三向瓣膜管需备无菌剪刀一把)。 4、病人及环境准备:穿宽松的上衣,上厕所排空大小便,若患者四肢发凉可用热毛巾敷上臂以助血管扩张.彻底清洗术肢,必要时先行沐浴。环境要减少人员走动,尽量在治疗室单独进行。 5、操作者准备:洗手、戴口罩、戴一次性手术帽(无菌操作前穿一

次性隔离衣),再次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宣教工作。 6、选择静脉:首选贵要静脉,90%的PICC导管放置于此,因其血管粗直、静脉瓣较少,当手臂与躯干垂直时为最直和最直接的途径,经腋静脉、锁骨下、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其位于肘窝前连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血管粗直,但静脉瓣较多,分支因人而异,个体差异大,当肘正中静脉加入贵要静脉形成最直接的途径达上腔静脉时可作为首选。第三选择是头静脉,其血管前粗后细且高低起伏,在锁骨下方汇入腋静脉,因进入腋静脉时有较大的角度,导管易反折于腋静脉,所以10%的患者经头静脉穿刺时不能顺利进入腋静脉,引起进管困难或导管易位。另应尽可能避免接受乳房切除术和/或腋窝淋巴结清扫、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肢,及上腔静脉压迫和颈部淋巴结肿大者。既往有锁骨下静脉穿刺史的一侧手臂不作首选.一般不选择下肢静脉穿刺,以免静脉栓塞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选择左右臂各有优缺点,左臂活动少,能减少导管对血管的摩擦,导管折叠次数也少;另因其测量时较右臂长,如果穿刺失败有利于再次修剪,但路径较长。而右臂活动多,血管粗,穿刺路径短,但活动较多易损伤导管,且如穿刺失败,因已修剪较短不利于再从左臂穿刺。 7、选择穿刺点:穿刺点常规首选肘窝区肘下两横指处,如果进针位置过下,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回流受阻或导管与血管发生摩擦而出现并发症;进针位置过上易损伤淋巴系统或神经系统,且上臂静脉瓣较多也不宜作穿刺点。 8、测量长度:测量时上肢外展90度,一般预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

新生儿下腔静脉PICC置管护理

新生儿下腔静脉PICC置管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 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以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 其顶端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技术。国内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PICC技术应用于新生儿和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输注有刺激性的药物和静脉营养[1],由于其具有操 作简单、成功率高、插管过程出现合并症少、相对安全、术后易于固定等优点,目前已成为 新生儿保持静脉开放的主要方法之一,成为一个成功的肠外营养方式,拔管后无不良影响, 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给药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患儿共30例。男14例,女16例;均为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2例, 低出生体重儿28例;胎龄最小27周;胎龄最大33周;体重最小750g,最大2200g。行PICC日龄<7d1例,最长留置时间30天,基本均在20天,顺利完成静脉高营养治疗。 1.2 方法术前准备征得患儿家长同意后,根据医嘱,查看相关生化指标,置患儿于辐射床,平卧位, 戴保暖帽,心电监护。由具有PICC穿刺经验的护士操作。 1.3材料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包(导管型号为1.9F,长度50cm),另备肝素帽,喷 雾敷料,无菌手套,肝素盐水稀释液1瓶。3m 1624型无菌敷贴。 1.4穿刺部位我科均采取下肢静脉选择穿刺,下肢中首选大隐静脉,其次为小隐静脉腘静脉,体表测量定位,使导管头端位于脐上2cm与剑突之间,取无菌巾垫在患儿的穿刺部位下,以 穿刺点为中心,安尔碘消毒3次,铺无菌洞巾,更换灭菌手套,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手套上的 滑石粉,用无菌纱布擦干手套,修剪导管长度,淡肝素(1~5U/m1)预冲导管,用于穿刺点 上方压迫止血,然后扎止血带,穿刺所选静脉。新生儿静脉表浅、易破,进针时贴近皮肤压 低角度直刺静脉,见回血后平行再送0.2~0.5cm[2],撤针心,送入导入鞘,松止血带,穿刺 者左手食指按压导入鞘上端静脉处。以防止出血,用镊子将导管通过导入鞘送入静脉,下肢 穿刺无需改变患儿体位,直接送入所需长度。术后立即摄X线片,确认导管顶端位置。正确 的导管尖端位置和有效的维护是保证PICC完成治疗的重要条件。准确定位将大大提高PICC 的留置时间。护士严密观察并记录导管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导管名称、导管型号、所穿刺静 脉名称、穿刺是否顺利、手术时间、插入深度、外露长度、双侧臂围及穿刺点局部情况。 2 中心静脉置管的日常护理 2.1 穿刺部位护理穿刺部位以透明敷贴覆盖,以便观察。每周换药2次,更换肝素帽1次, 换药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换药时观察导管皮肤有无红肿、压痛、分泌物等感染征象, 做相应处理。感染严重者拔管,导管尖端做细菌培养。 2,2 预防管腔堵塞新生儿PICC使用的导管为1.9F,是所有PICC导管中最细的,容易发生堵塞。导管持续输液小于5ml/h或输注静脉营养液者,予以生理盐水1 ml冲管,Q4h。 2.3 预防感染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最常发生穿刺点皮肤感染。因此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执 行PICC敷料更换流程,及时更换敷料,可有效减少感染机会。 2.4 预防导管脱出敷料固定牢固,体外导管“S”状固定,导管尾端也应用胶布妥善固定以增加 稳定性,防止用力牵拉导管,及时更换敷料,可有效预防脱管。 2.5 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机械性静脉炎常发生于置管后2~10h内,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形 血管发红、肿胀、疼痛,有时可以表现成局限症状:局部的硬结,这与穿刺、置管过程中穿 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的机械性摩擦刺激引发变态反应有关。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包括:穿刺前30min更换尿布、喂奶,将患儿置于预热好的辐射保温台上,减少哭闹,必要时

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技术之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

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技术之经外周插管的 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 (一)目的 1 .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 2.静脉输注高渗性、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化疗、胃肠外营养(PN)等。 (二)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年龄、血管条件、意识状态、治疗需求、心理反应及合作程度。 2.了解既往静脉穿刺史、有无相应静脉的损伤及穿刺侧肢体功能状况。 3.评估是否需要借助影像技术帮助辨认和选择血管。 4.了解过敏史、用药史、凝血功能及是否安装起搏器。 5.置管期间,定期评估穿刺点局部情况、导管位置、导管内回血情况,测量双侧上臂臂围。 (三)操作要点 1.PICC置入 (1)确认已签知情同意书。 (2)摆放体位,充分暴露穿刺部位,手臂外展与躯干呈90° 角。 (3)测量预置导管长度及上臂臂围,并记录。

(4)按照无菌操作原则,使用无菌隔离衣、无菌的无粉手套、帽子、口罩、无菌大单。 (5)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20cm,两侧至臂缘;先用乙醇清洁脱脂,待干后,再用碘伏消毒3遍,或选择取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许可批件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6)置管前检查导管的完整性,导管及连接管内注入生理盐水,并用生理盐水湿润导管。 (7)扎止血带,15。-30°实施穿刺,确定回血后,降低角度进0.5cm再送导入鞘,确保导入鞘进入静脉内;放松止血带,拔出穿刺针芯,再送入导管;到相当深度后拔出导入鞘;固定导管,移去导丝,并安装输液接头。 (8)将体外导管放置呈“S”状或“L”型弯曲,用免缝胶带及透明敷料固定。 (9)透明敷料上注明导管的种类、规格、置管深度,日期和时间,操作者姓名。 (10)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做好记录。 2.成人PICC维护 (1)记录导管刻度、贴膜更换时间、置管时间,测量双侧上臂臂围并与置管前对照。 (2)输液接头每周更换1次,如输注血液或胃肠外营养液,需24h更换1次。 (3)冲、封管遵循SASH原则:S-生理盐水;A-药物注射;

picc护理技术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技术 (一)目的 1、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 2、静脉输注高渗性、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化疗、胃肠外营养(PN)等。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出凝血情况。 (2)评估患者局部皮肤组织及血管情况。 (3)由医生负责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2、PICC置管操作要点: (1)做好准备, 保证严格的无菌操作环境。 (2)选择合适的静脉: ①在预期穿刺部位以上扎止血带。 ②评估病人的血管状况,选择贵要静脉为最佳穿刺血管。 ③松开止血带。 (3)测量定位: ①测量导管尖端所在的位置,测量时手臂外展90º。 ②上腔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 ③锁骨下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胸骨切迹,再减去2厘米。 ④测量上臂中段周径(臂围基础值):以供监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新生儿及小儿应测量双臂围。 (4)建立无菌区: ①打开PICC无菌包,带手套。 ②应用无菌技术,准备肝素帽、抽吸生理盐水。 ③将第一块治疗巾垫在患者手臂下。 (5)消毒穿刺点: ①按照无菌原则消毒穿刺点,范围穿刺点上下10厘米两侧至臂缘。 ②先用酒精清洁脱脂,再用碘伏消毒。等待两种消毒剂自然干燥。 ③穿无菌手术衣,更换手套。④铺孔巾及治疗巾,扩大无菌区。 (6)预冲导管。 (7)扎止血带,实施静脉穿刺:穿刺进针角度约为15-30度,直刺血管,一旦有回血立即放低穿刺角度,推入导入针,确保导入鞘管的尖端也处于静脉内,再送套管。 (8)从导引套管内取出穿刺针:

①松开止血带。 ②左手食指固定导入鞘避免移位。 ③中指轻压在套管尖端所处的血管上,减少血液流出。 ④从导入鞘管中抽出穿刺针。 (9)置入PICC导管:将导管逐渐送入静脉,用力要均匀缓慢。 (10)退出导引套管: ①当导管置入预计长度时,即可退出导入鞘。 ②指压套管端静脉稳定导管,从静脉内退出套管,使其远离穿刺部位。 (11)撤出导引钢丝:一手固定导管,一手移去导丝,移去导丝时,动作要轻柔。 (12)确定回血和封管: ①用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生理盐水,确定是否通畅。 ②连接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③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 (13)清理穿刺点,固定导管,覆盖无菌敷料: ①将体外导管放置呈“s”状弯曲。 ②在穿刺点上方放置一小块纱布吸收渗血,并注意不要盖住穿刺点。 ③覆盖透明贴膜在导管及穿刺部位,加压粘贴。 ④在衬纸上标明穿刺的日期。 (14)通过X线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3、PICC置管后的护理要点: (1)置管术后24小时内更换贴膜,并观察局部出血情况,以后酌情每周更换1-2次。更换贴膜时,护士应当严格无菌操作技术。换药时沿导管方向由下向上揭去透明敷料。 (2)定期检查导管位置、导管头部定位、流通性能及固定情况。 (3)每次输液后,封管时不要抽回血,用10毫升以上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10-20毫升以脉冲方式进行冲管,并正压封管。当导管发生堵塞时,可使用尿激酶边推边拉的方式溶解导管内的血凝快,严禁将血块推入血管。 (4)治疗间歇期每周对PICC导管进行冲洗,更换贴膜、正压接头。 (5)密切观察患者状况,发生感染时应当及时处理或者拔管。 4、指导患者: (1)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放松,确保穿刺时静脉的最佳状态。 (2)告知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要擅自撕下贴膜,贴膜有卷曲、松动、贴膜下有汗液时及时请护士更换。 (3)告知患者避免使用带有PICC一侧手臂过度活动,避免置管部位污染。 (三)注意事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