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问候话语分析对比

英汉问候话语分析对比

在人际交往中,问候话语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不同语言中的问候话语各有特色,本文将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问候话语进行对比分析。首先,英语中的常见问候话语有“Hello”、“Hi”、“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等。这些问候语的使用通常与时间、场合、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例如,“Hello”和“Hi”通常用于非正式场合,而“Good morning”则更加正式。此外,“How are you?”通常用于询问对方的近况,而“Hello”或“Hi”则更加随意。

相比之下,汉语中的常见问候话语有“你好”、“大家好”、“吃了吗?”等等。这些问候语的使用通常与文化背景、年龄、职业等因素有关。例如,“你好”是标准的礼貌用语,适用于各种场合。而“大家好”则更加随意,用于与多人打招呼。另外,“吃了吗?”则更加口语化,常用于日常问候。

在语法方面,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话语也有所不同。英语通常使用代词、动词和冠词等词汇,而汉语则更加灵活,有时会省略主语、谓语等成分。例如,“How are you?”在英语中是完整的句子,而在汉语中则可以单独成为一个问候语。

此外,英汉问候话语还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英语中的问候话语通常对方的情况,如“How are you?”或“What’s new?”,而汉语中的问候话语则更加对方的生活状况,如“吃了吗?”或“忙不忙?”。这种差异反映了英汉文化中不同的交际风格和价值观念。

总之,英汉问候话语在语法、用词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通过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交际,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帮助。

问候语作为日常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建立和保持社交关系的重要手段。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问候语虽有共通之处,但受文化因素的影响,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将从跨文化语用对比的角度,对英汉问候语进行深入分析。

跨文化语用对比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比分析语言的运用特点和方法。这种对比不仅语言的结构和形式,更重视语言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使用规则和功能。英汉问候语的跨文化语用对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英汉问候语的异同点

1、语音方面:英语中的问候语发音较为清晰明了,一般不会出现音

变现象。而汉语中的问候语发音则较为复杂,如“你好”的发音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方言产生变化。

2、词汇方面:英语中常见的问候语包括“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而汉语中则有“你好”、“大家好”、“吃了吗”等多样化的问候方式。

3、语法方面:英语中的问候语语法较为固定,一般遵循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式结构。而汉语中的问候语则没有固定的句式,可以根据语境和亲密程度进行调整。

英汉问候语的差异对比

1、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英语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因此英语中的问候语更个人情况。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和谐和社会关系,因此汉语中的问候语更强调对对方的关心和尊重。

2、社会结构的差异:英语文化中,社会等级观念较为淡薄,因此问候语没有明显的等级区别。而中国社会等级观念较为浓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之间问候的方式会有所不同。

3、交际风格的差异:英语文化中,人们倾向于直接、坦率的交流方

式,因此英语中的问候语较为简洁明了。而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含蓄、委婉的交流方式,因此汉语中的问候语较为注重礼节和面子的维护。

在全球化背景下,英汉问候语的跨文化语用对比对于提高我们的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了解英汉问候语的异同点及差异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因为文化误解而引起的交流障碍。此外,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掌握英语问候语的用法及文化背景能够更好地融入英语文化环境,提高英语交流能力。

总之,英汉问候语的跨文化语用对比是培养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掌握两种语言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其文化背景和差异,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应对跨文化交流中的挑战,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在新闻评论中,元话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元话语是用来引导读者理解新闻评论的言语,通过元话语的使用,新闻评论者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英汉新闻评论中的元话语使用,探讨其异同之处和原因,并揭示元话语在英汉新闻评论中的实用性和价值。

在英语新闻评论中,元话语的使用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引用:英语新闻评论经常引用权威人士、专业机构或相关专家的观点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些引用通常以“said”、“declared”、“warned”等动词形式出现,以突出评论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2、强调和解释:英语新闻评论常常使用“indeed”、“certainly”、“clearly”等词语来强调和解释自己的观点,以增加评论的说服力和清晰度。

3、评价:英语新闻评论常用形容词、副词等对事件或行为进行评价,如“shocking”、“surprising”、“brave”等,以表明评论者的态度和立场。

相比之下,汉语新闻评论中的元话语使用则表现出以下特点:

1、转述和引述:汉语新闻评论常常采用转述和引述的方式,介绍多方的观点或证据,以呈现事件的多元面貌。常用的转述和引述词包括“据悉”、“有消息称”、“有人认为”等。

2、总结和归纳:汉语新闻评论常常在评论中对事件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总之”、“综上所述”等词语来强调评论的结论性观点。

3、劝告和提醒:汉语新闻评论常用“应该”、“不应该”等词语来表达对事件或行为的看法,以提醒读者注意或引导读者认同某种价值观。

造成英汉新闻评论中元话语使用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语言习惯:英语和汉语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这反映在新闻评论的元话语使用上。英语倾向于使用直接、明了的表达方式,而汉语则更注重含蓄、委婉的措辞。

2、文化背景:英语和汉语背后的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英语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而汉语文化注重群体主义和和谐。这种文化差异导致英语新闻评论更加强调个人或特定群体的观点,而汉语新闻评论则更加注重平衡各方观点。

3、新闻传统:英美国家的新闻传统较为悠久,新闻评论在报纸杂志中有着重要地位。相比之下,中国的新闻评论起步较晚,但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迅速发展。这种不同的新闻传统也影响了元话语的使用。通过对比分析英汉新闻评论中的元话语使用,我们可以发现其异同之处和原因。在实用性方面,元话语对于增强新闻评论的说服力、清晰度和可信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使用元话语,新闻评论者

可以更好地引导读者理解自己的观点,并使读者更容易被说服。此外,了解不同语言背景下的元话语使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新

闻评论的质量和影响力。

总之,英汉新闻评论中的元话语使用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新闻评论的特点和差异。通过研究这些差异及其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新闻评论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并为提高新闻评论的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xx 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一、课堂篇 1. 做读书人 第一节课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 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要真正喜欢书、真正喜欢读书,对书有感情,看到书就想读,情不自禁;要自觉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大学生一定要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有比较多的课外阅读,特别是人文方面的阅读;秉承“继承,批判,创新”的精神,将所学的知识学“透。” 2. 思维方式 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3. 文化与语言 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人和英美人在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模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有不少差异,因而两种语言也大相径庭。开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语言研究的一种新途径。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得学习这门课程。 连淑能先生认为,语言历来与文化密切相关,尤其与哲学、社会、逻辑、思维、心理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连先生的《英汉对比研究》中的绪论便是“语言与文化”。 然而,什么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印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就说道,定义某一事物,要注重它的外在和内在,而文化的内在是什么?文化就是人类从野蛮到文雅的转化过程,文化的核心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那什么又是语言?语言和言语有何区别?很多人会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没错,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是由形、义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形,就是形式,语言的形式便是语音,分节的发音成为思想媒介的精神劳动,是按照持续的、不变的功能进行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英语中的礼貌用语通常包括先称呼对方的姓名或称谓,然后表达自己的请求或感谢,并在结尾再次表示感谢或祝福。汉语中的礼貌用语则更加注重对对方的尊重和恭维,通常使用各种尊称和谦称,使谈话双方感到和谐而舒适。 以下是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 1. 问候 英语中的问候通常使用"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简单的短语,而汉语中则更多使用"您好"、"早上好"、"下午好"等尊敬的语言。 英语:Hello/ 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汉语:您好/早上好/下午好。 2. 称呼 英语中的称呼通常使用对方的名字或姓氏,或者使用诸如"Mr."、"Mrs."、"Ms."等尊称;中文称呼则更加注重使用各种敬称如"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等。 英语: Mr./Mrs./Miss/Ms. + 姓氏; First name / Last name. 汉语:

尊敬的+ 姓名; 敬爱的/ 亲爱的+ 姓名。 3. 请求 英语中请求的方式通常比较直接,例如"I would like to..."、"Can you..."等句型,而中文中通常更多地使用加上谦词的委婉表达方式,如“如果没有别的安排,麻烦您能否……”;“不知有没有这个可能,请您帮个忙……” 英语:I would like to... / Can you.... / Could you... / May I... 汉语:麻烦您... / 烦请您... / 请您帮个忙... / 如果方便,麻烦您…. 4. 感谢 英语中通常使用"Thank you"、"Thanks"、"Appreciate it"等简洁的语言表达感谢之情,而中文则通常通过使用多个谢词和谦语表达谢意。 英语:Thank you. / Thanks. / Appreciate it. 汉语:非常感谢您。/ 多谢您。/ 感激不尽。 总体来说,英语和汉语的礼貌用语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英语更倾向于使用直白、简单的表达方式,而汉语则通过尊称、谦词等手段来表达尊重和舒适。无论在哪种语言中,礼貌用语都是建立良好社交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汉日常招呼语

英汉日常招呼语、寒暄语对比 招呼语、寒暄语具有建立、维持和调节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也是礼貌现象的常规用语。作为言语交际的先导语,招呼语、寒暄语是否得到恰当的使用则直接影响社交过程的第一步。礼貌原则是各种文化通用的原则,但不同的文化下不同语言使用者的具体表现并不相同。 招呼语存在于所有的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一种语言。他是交流谈话的一个还得开端,也是建立和保持社交关系的一个好的开始,通过招呼语的使用,交流者之间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社会关系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和促进。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英汉招呼语存在很大差异: 第一,汉语中认为有礼貌的招呼语在英语中并不一定礼貌。 第二,汉语的称呼体系比英语的称呼体系要复杂的多,如汉语认为称呼作为独立的招呼语更有礼貌,英语则不这么认为。 第三,汉语肯定式招呼语“你好”等使用频率最高,且越来越普及。 第四,非语言交际因素在英汉招呼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且两种语言在此方面也存在众多差异。 第五,英汉招呼语使用当中的语用失误主要集中在礼貌程度、内容和称呼三个方面,其中,尤以礼貌程度的语用失误最高。 中文问候语中包含有具体的和表达关心的事实,其中最值得注意的特征是它通常会以个人的事件作为问候的主题,比如年龄、收入和婚姻等。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话题。而且询问得越详细,越能表示出关心。从古至今,食物不仅仅是人们日常饮食所需,更是大家交谈、闲聊的话题中心。所以,人们彼此见面的时候,首先就是问:“你吃了吗?”“你吃了饭没有?”(Have you eaten something ?)当然中文问候语的内容也会随着交谈者的不同、场合的不

同和心理状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比如,人们会经常使用具有传统特色的问候语“你最近在忙什么?”或者“你去哪里?”由此我们能够看出中文的问候语中包含了许多具体的事项,并且根据他们相遇的时间和场合进行改变。总的来说,中文问候语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这些问候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表达人们对对方的兴趣、关心和亲密的友谊。对于这些问候语的回答要以被问候者的地位和具体的环境来决定。 在英语中,第一次见面时人们总是以“How do youdo ?”(你好)or“Hello,how are you ?”(你好吗?)作为问候语。英国人不愿意向其他人透露自己的隐私,也不愿意随便表示亲密,除非是他们的一些亲密的朋友。因此,在英语文化习俗中,个人的事务被看作不愿和别人谈论的个人隐私。在大多数英国人眼里,诸如“你要去哪里?”“你在干什么?”等中文问候语是非常不礼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英语问候语中的内容往往很中性,不带很多个人的感情色彩。他们喜欢谈论天气或者和各自个人事务无关的事情,比如“Lovely day,isn’t it ?”(真是个好天气,不是吗?),“It’s so cold today,isn’t ?”(今天好冷哟)“It’s extremelywindy today,isn’t it ?”(今天的风很大,对吧?) 汉英寒暄语最典型的差别:称谓语不同:称谓语能表现人际关系-我们可以从中确定他们之间的社会地位,亲属关系,感情的深浅。通常称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亲属关系称谓语和社会关系称谓语。1. 亲属关系包括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法律上的亲属关系,它是人类文化的特殊产物,是社会群体,宗教群体和系,它是人类文化的特殊产物,是社会群体,宗教群体和关系。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民间习俗和历史的不同,英语和汉语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汉语的亲属关系称谓语中更偏重男性的姓氏,从而有了直接亲属关系和间接亲属关系的称谓不同。这一特征也就造成了汉语亲属关系称谓的家族关系称谓的复杂和庞大。

中英对比问候语的差异

中英对比问候语的差异 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第二,谈近况。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三、告别语的差异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学生姓名:周丽平 指导老师:王亚琼 教学单位:外国语学院 摘要:当社会文明达到一定程度,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十分看重礼貌,东方和西方国家在内涵方面有所差异。这个课题以英汉礼貌用语以及双方的面子维持和礼貌策略,采用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策略、关联性与独立性等概念,就事论事的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具体的间接言语行为方面的文化差异。本文从信件为基础,就双方的礼貌策略和面子维持策略,包括感谢、祝贺、以及其他表情性文字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据此来分析翻译中必要的调整。 关键词:礼貌与面子策略;英汉礼貌言语行为对比和翻译 一、引言 礼貌是文明的象征,在中西国家礼貌运用广泛,但他们之间有鲜明的对比,在运用当中才能体出来。 二、礼貌与面子策略 贾玉新以Goffman(1959),Levinson(1983),Scollon和Scollon(1995)的有关理论为依据,认为礼貌是非对称性的,对听话人来讲是礼貌的行为(如祝贺,邀请,感谢),对说话人来讲可能是不礼貌的,即说话人必须有所付出;反之,对说话人有礼貌的(如命令,请示,请求,建议等),对听话人来讲可能不礼貌,构成对听话人面子的威胁。礼貌概念分为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从言语行为来看,积极礼貌可能包括承诺性和表情性言语行为,而消极礼貌则可能包括指示性言语行为,常常涉及到对别人自由的干扰,尽量委婉或策略地表示我们对其他人的尊重。积极礼貌是“对别人表示赞许”,消极礼貌是“对强加(行为)的回避”。R.Scollon 和S.W.Scollon在《跨越文化交际一话语分析法》中提到了关联面子(involvement face)和独立面子(independence face)两个原则,一方面我们要参与和别人的活动,并向别人表明我们在参与;另一方面我们要与其它参与者相区别,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关联面子强调“平等性”,而独立面子则强调“尊重性”。这两个方面相悖相反的,却同时发生。任何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面临对自己面子的威胁。 三、案例分析 3.1称呼语的使用和翻译 双方关系的协调,首先体现在双方对彼此的称呼上。般都是dear+full name。英语正式信件的称呼,一般是dear+Mr./Ms.+full name,可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汉语拼音并不能象英语名字一样标志性别,甚至姓氏和名字,(除非已经融入英语文化的名人,比如Jaekie Chen,否则一般的翻译就是Cheng Long),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项目方的格式,就是dear+full name。在翻译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 06秋专升本学员张先存学号z06205604001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国语言中,但由于语用文化价值差异和语用习惯特点的不同,人们对礼貌的理解、处理和运用方式则各不相同.中西方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的影响,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礼貌言行.而这种差异往往会影响我们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有必要了解汉英礼貌语用方面的差异. 一。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 例1:问候语 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别人见面打招呼,分手告别,也因东西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不同。西方人则注重逻辑,他们讲究科学,追求准确、系统的分析和实证,西方形式逻辑中有三大定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演绎推理中有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在语言上表现为重视语言的形式,人称要一致、单复数有讲究、时态有要求,主语和谓语要配合,介词讲究搭配等等,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例如:中文说“你吃了吗?”可以表示字面意义,也可以表示问候,这里的“吃”字后面的“饭”可以省略,不论早饭、中饭、晚饭都可以这样说,也不管什么时候吃的。而英语中可能要说三句不同的话“Have you had your lunch/super/dinner?” 而且他们并不能用来表示问候,除了字面意义,这三句话可能用来暗示一种邀请,但说话人至少要考虑到两个问题:吃的是哪一餐饭,用什么时态,这些问题不清楚,这句话就没法说。 所以,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客套话是:“吃过饭了吗?”“你去哪儿?”而与英美人打招呼,不要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或你在打听他的私事呢。而当他们正等着听你的下文时,你却谈起旁的事情。这样往往会使对方觉得莫名其妙。他们会想,不请我吃饭,干吗问我吃过饭没有?即使你见他正在用餐,一般也不能说“Are you having meal?”(你在吃饭?)或者“You are going to the dinning room?”(你去吃饭吗?)他们认为这简直是无用的话,明知故问,你不是看见我正在吃饭吗? 又如你正巧遇见一个美国人在修理他的汽车,你走过去说声“Hello. ”或者“Hi.”就行了。但是不能这样打招呼:“You are repairing your car?”(你在修车吗?)你这样一问,他会莫名其妙地瞪着你,不明白你是什么用意。 英美人互相打招呼时,一般只需说“Hello.”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等。如果遇上熟人,需要与对方多说几句,那么可以谈谈天气情况,或者说说即将来临的考试等。 英美人很尊重别人的隐私(privacy),他们一般不打听对方的私事,更忌讳问别人的年龄和收入。中国人路见时常问,“你去哪里?”,英美人则认为这是自己的私事。 别人邀请你到他家吃饭,当然不能吃完就走,总要再等半小时左右。主人谈兴正浓,你如果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事,也就不好意思打断他的话锋;主人显得疲倦,缺乏谈话兴趣了,或主人还有别的事要做,那么就该早些告别。关于这些礼貌与习惯,中外都是一样的。例2:告别语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和构想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和构想 英汉对比研究是一种探究英语和汉语之间异同的研究方法,对于语言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综述英汉对比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构想。通过了解英汉语言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为翻译、国际交流、语言教育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与此同时,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英汉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的异同,为翻译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文将介绍英汉对比研究的主要发展历程、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构想。 英汉对比研究的起源和背景 英汉对比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翻译。随着时间的推移,英汉对比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到语言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等多个领域。

英汉对比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平行语料库研究、对比分析、翻译研究等。其中,平行语料库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对大量英汉平行语料库进行分析,探究两种语言的异同。对比分析则通过对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结构、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对比,揭示两种语言的本质特征。翻译研究则从翻译实践和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的翻译过程和结果。 英汉对比研究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语言学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特征和演化过程。在翻译学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可以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指导,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在跨文化交际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种文化及其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英汉对比研究仍面临许多挑战,例如语言差异巨大、语料库资源有限等。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研究者们需要加大力度搜集整理英汉平行语料库资源,同时采用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研究者们还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论,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英汉对比研究的深入发展。 本文通过对英汉对比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

英汉礼貌用语语用差异

英汉礼貌用语语用差异 [摘要] 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其礼貌用语的使用差异。“语用”,顾名思义,就是指语言的使用。“语用差异”是指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本文试图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去分析中西方文化礼貌用语在谦逊与客套;招呼与告别;致谢;邀请和答复等方面的语用差异。 [关键词] 礼貌原则礼貌用语语用差异 1. 概述 礼貌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是人类交际的基本社会准则, 是对交际行为的规范, 是一种进行得体交际的策略, 也是缩小话语冲突、维护社会平衡以及友善关系的一种方法。表达礼貌的方式有很多, 其中语言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之一, 礼貌制约着语言的使用, 因此语用研究必然包括对礼貌的研究。 “语用”,顾名思义,就是指语言的使用。“语用差异”是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正如Leech在他的Principles of Pragmatics指出的那样,礼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带有明显的民族性。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提倡礼貌,重视礼貌。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衡量礼貌与否的标准也不相同,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不同的礼貌观念及表达方式。那么,英汉礼貌用语到底有何区别呢? 本文将试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1) 中西方两种礼貌准则;2) 礼貌用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使用差异。本文试图找出英汉礼貌用语的不同与相似之处,更进一步地剖析礼貌准则,从而在日常交往和跨文化交际中更加灵活地应用礼貌原则,使得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2. 英汉两种礼貌准则 礼貌是维系人们成功交际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英汉语言中却存在不同的礼貌准则,他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国情。 2.1 Leech的礼貌准则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在研究了礼貌现象及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礼貌准则,不仅完善了Grice的合作原则,而且回答了一些Grice的合作原则不能解释的问题。它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 策略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慷慨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 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大对他人的赞扬。

英汉问候话语分析对比

英汉问候话语分析对比 在人际交往中,问候话语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不同语言中的问候话语各有特色,本文将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问候话语进行对比分析。首先,英语中的常见问候话语有“Hello”、“Hi”、“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等。这些问候语的使用通常与时间、场合、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例如,“Hello”和“Hi”通常用于非正式场合,而“Good morning”则更加正式。此外,“How are you?”通常用于询问对方的近况,而“Hello”或“Hi”则更加随意。 相比之下,汉语中的常见问候话语有“你好”、“大家好”、“吃了吗?”等等。这些问候语的使用通常与文化背景、年龄、职业等因素有关。例如,“你好”是标准的礼貌用语,适用于各种场合。而“大家好”则更加随意,用于与多人打招呼。另外,“吃了吗?”则更加口语化,常用于日常问候。 在语法方面,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话语也有所不同。英语通常使用代词、动词和冠词等词汇,而汉语则更加灵活,有时会省略主语、谓语等成分。例如,“How are you?”在英语中是完整的句子,而在汉语中则可以单独成为一个问候语。

此外,英汉问候话语还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英语中的问候话语通常对方的情况,如“How are you?”或“What’s new?”,而汉语中的问候话语则更加对方的生活状况,如“吃了吗?”或“忙不忙?”。这种差异反映了英汉文化中不同的交际风格和价值观念。 总之,英汉问候话语在语法、用词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通过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交际,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帮助。 问候语作为日常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建立和保持社交关系的重要手段。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问候语虽有共通之处,但受文化因素的影响,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将从跨文化语用对比的角度,对英汉问候语进行深入分析。 跨文化语用对比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比分析语言的运用特点和方法。这种对比不仅语言的结构和形式,更重视语言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使用规则和功能。英汉问候语的跨文化语用对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英汉问候语的异同点 1、语音方面:英语中的问候语发音较为清晰明了,一般不会出现音

英汉语言学术语对比-汉语言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英汉语言学术语对比-汉语言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七种资料的总貌和简介 本词汇主要收录宏观与微观语言学及其各分科的专门术语,兼收常见于语言学文献中的相关学科如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的术语。书中提到的这样一段话,可以看出术语翻译问题的重要性———“为了使某项成就得以为全人类所理解、所接受从而真正体现为全人类共有财富的一部分,语际之间的术语转译与传播不言而喻是件何等重要的大事。语言学是门科学,当然不能例外。”全书均按英语字母顺序排列,这些英语词目的中文译文,已有通用译名者,一般遵从惯例;同名多译并存者,择要列之;尚未见译名者,编者自译。《语言与语言学词典》R.R.K.哈特曼F.C.斯托克著,黄长著、林书武、卫志强、周绍珩译,李振麒、俞琼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本词典所收的词目是编著者从众多纷繁的语言学术语中挑选出来的、使用比较广泛的、经常在语言学各个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中出现的词目,书中逐一对它们作了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的解释,还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语言学各领域的基本知识,是一本有参考价值的语言学工具书和入门书,可供广大中外文教学和科研人员以及语言学爱好者参考。这本词典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

其词条包括了那个时代传统术语和反映语言学最新发展的术语,前者如“名词”等,后者如“信息内容”等。 但是由于语言学是在不断发展的,该词典与90年代以来的这方面词典相比,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所收词条数目也会相对少一些。《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英英英汉双解)》JackC.Richards,JohnPlattandHeidiPlat著,管燕红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本辞典所收的词条,其内容不但包括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心理学、语言习得、话语分析,也包括教育理论、教学法、课程发展、成绩测试、能力评估、电脑辅助教学等。这是一本唯一全面收录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汇的英汉双解工具书,其释义清晰准确,中、港、台译词同时收录并列,还附有大量的例句、图表、参见指示和参考书目等,在当时是最能够反映出应用语言学用于语言教学上的最新发展的一部书,它能为有志于语言教学的人士提供切合需要的帮助。《现代语言学词典》[英]戴维克里斯特尔DavidCrystal编,沈家煊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第1版。本词典的第一版(国内有译本《语言学和语音学基础词典》,方立等译, 语言学院出版社)是1978年出的,经三次修订和增补,现在这个版本共收1400个主词条(中英文对应),释义中又含1400个黑体术语,1200个加引号的特殊名称,因此共对当今语言学文献中常出现的4000个术语做出了说明,数量比第一版增加一倍,是迄今为止(截止到2000年12月)最全面详尽、最新的一部语言学词典。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开题报告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开题报告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礼貌用语在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礼貌用语 也存在差异。中英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由于文 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这些不同之处可能引起交际的不便,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差异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探讨中英两种语言 在交际中的礼貌用语的不同表达方式和应用情况,以期提高跨文化交 际能力。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对比研究法,即对中英两种语言中的礼貌用语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它们在交际中的使用方式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具体方 法包括:

1.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对中英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进行分类整理。 2. 通过对比分析,探究中英两种语言中常用的礼貌用语表达方式的异同。 3.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礼貌用语的认知 和运用情况。 四、研究内容 1. 中英礼貌用语的基本特征 中英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存在着一些基本特征的差异。中文的礼貌用 语通常表现为比较简单的语言形式,而英文的礼貌用语则通常使用比 较复杂的语言形式。例如,在表示感谢的时候,中文通常使用“谢谢”这样的简单语言表达,而英文则可能使用“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help”这样的复杂语言表达。 2. 中英礼貌用语的语言形式 中英两种语言中常用的礼貌用语语言形式也存在着差异。例如,中文 中常用的“您好”、“对不起”、“请问”等礼貌用语,在英文中则

通常使用“hello”、“sorry”、“excuse me”等表达方式。 3. 中英礼貌用语的运用情况 中英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的运用情况也存在差异。例如,在商务场合中,中文中的“谈判”可能表示比较强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现代汉语和英语语料库,包括经典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社交媒体等多种文本类型。通过电子检索工具,收集大量语言数据,并对其进行筛选和分类,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有效性。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和共性。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搜集英汉礼貌用语的相关文献和语料库数据,对其进行筛选和分类,以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代表性。 第二步,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英汉礼貌用语的语义、语用和文化

英汉问候语差异及原因探讨

英汉问候语差异及原因探讨 问候语作为人们日常会话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从问候称谓、问候内容以及问候句式比较了英汉问候语的异同,并探讨了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标签:问候语;问候称谓;问候内容;问候句式 0 引言 问候语作为人们日常会话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不论第一次见面还是熟人打招呼,通常要彼此之间打招呼,问候的目的则是保持社会接触。本文从问候称谓、问候内容以及问候句式三个方面比较了英汉问候语的异同,并探讨了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1 英汉问候语的差异 1.1 英汉问候称谓的差异 人们见面交谈,一般都会先称谓对方。英汉问候称谓语有着极大的差异。首先,汉语的人称代词比英语要丰富、复杂。例如,汉语中第二人称就有“你”、“您”、“你们”“您们”之分,而英语中只有一个“you”,而且单复数均可用。一般说来,“您”是用来称谓比自己较高社会身份地位的人的,而地位较高的人称谓比自己地位较低的人为“你”就可以了。“您们”是“您”的复数,“你们”是“你”的复数。此外,汉语中还有很多用于称谓对方的敬语和称呼自己的谦语。例如,称谓别人用“先生”、“阁下”、“足下”、“君”等,称谓自己用“在下”、“鄙人”、“弟子”等。尽管汉语的代词比英语要丰富的多,但是却远远不如英语的频繁。通过下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差异。 (1) How are you? 最近怎么样? (2) How do you do? 您好! (3) How is your work? 工作怎么样? (4) How is your family? 家里都好吧? 另外,“老”是汉语中常用的称谓前缀,用在姓氏前面表示对被称呼人的尊敬。人们在称呼地位较高或者年龄较长的人时,多用“老”,如“刘老”、“张老”、“王老”等。但是在英语称谓中,就不能用old,因为“老”在西方文化中是“不中用的”意思,所以英美人特别忌讳别人称自己“老”。在称谓时可以直接称呼对方“Mr.”、“Miss”、“Mrs”、或“Madam”。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xx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一、课堂篇 1.做读书人 第一节课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 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要真正喜欢书、真正喜欢读书,对书有感情,看到书就想读,情不自禁;要自觉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大学生一定要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有比较多的课外阅读,特别是人文方面的阅读;秉承“继承,批判,创新”的精神,将所学的知识学“透。” 2.思维方式 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3.文化与语言 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人和英美人在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模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有不少差异,因而两种语言也大相径庭。开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语言研究的一种新途径。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得学习这门课程。 连淑能先生认为,语言历来与文化密切相关,尤其与哲学、社会、逻辑、思维、心理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连先生的《英汉对比研究》中的绪论便是“语言与文化”。 然而,什么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印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就说道,定义某一事物,要注重它的外在和内在,而文化的内在是什么?文化就是人类从野蛮到文雅的转化过程,文化的核心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那什么又是语言?语言和言语有何区别?很多人会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没错,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是由形、义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形,就是形式,语言的形式便是语音,分节的发音成为思想媒介的精神劳动,是按照持续的、不变的功能进行的,这一功能尽可能完整地承担起来和系统地表现出来,就构成了语言的形式;义,当然是语义,也就是所表达的观念。语言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同要素构成的系统,语言的符号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语言中的各种单位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组成一个系统。语言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单位,如音素、音节、节奏、语调群,语言系统就是由音素、音节、节奏、语调群等结构单位组成的一种层级体系。低一级的层级单位组成高一级的层级单位,最后组成语言这个复杂的系统。音素也可以说是音位,也就是实际上发出的每一个音,辅音、元音和声调又构成了音节,一个重音以及它所附带的轻度音节又成了一个节奏,节奏凑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语调群。然而,语言单位的重要性并不在于这些单位本身所呈现出的具体的特性,而在于它们之间所表现出的关系。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人们为了交流心理,为了进行交际,可以使用各种语言(汉、英、俄、日等)。这多种语言就成了交际工具。使用者多种语言的人们,或说,或听,或些,或读,这些说、听、读、写的活动,就是作为交际过程的言语。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现象,对于使用某个语种的人来说是统一的,每种语言都是有发言、语法、句法方面的一整套确定的规则,这些规则一经产生,就有着较大的稳定性。而言语则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表明的是一种心理交流的过程,它就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常有一定个体主观的反映和表述客观现实的印记。因为个别人的言语(由于缺乏统一性)不仅以偏离语言的标准和语法结构而互有区别(多人习惯等不同)。而且,同一个人的言语在不同场合,不同需要之下会表现出的言语方式和风格的不同,因此,言语不同于语言就在于是主观的心理过程。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源于言语,语言是从千变万化的言语现象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结构,即同质结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创造物,语言也是人类的创造物,所以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 许多文化现象只反映该文化现象本身,语言则不同,它不仅反映语言本身,而且其重要的职责是记录其他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

英汉称谓语及社交常用语对比

第一节英汉家庭称谓和社交称谓的语用对比 称谓是人们在相识或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的看似简单的问题。家庭称谓是指在家庭范围内部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称呼语;社会称 谓是社会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在言语交际中的称呼语。它对人际关系 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有决定性的影响。现在,让我们 来看看英汉语言中是如何运用称谓进行交际的。 1. 英汉家庭称谓差异 在用英汉语言进行交际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称谓的词语常常在交际双方理解称谓意义方面造成很大的难度,。汉语中的很多称呼语表达了较具体的关系,而英语却没有这样的对应词。因而影 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英汉家庭称谓对照表:

从上述英汉对照表可以看出,汉语当中家庭称谓远比英语家庭称 谓详尽繁杂得多。就拿汉语中的堂、表亲属关系来讲。从以上对照 表可以看到,汉语有八个不同的称呼,而英语却只有一个词“cousin”统称之。实际上,以上只是部分亲属关系,还有很多的亲属关系,比如,“姨奶奶”、“嫂子”、“弟妹”、“小舅子”、“外甥”等 更细繁的方式来区别亲属关系,给英汉言语交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是英汉家庭称谓的差异之一。 英汉家庭称谓的第二个差异是:汉语中,同辈家庭成员和亲戚的称谓需要根据年龄的不同加以区别。比如有大哥、二哥;大姐、二 姐等的区别。英语当中则非常简单,不分年龄,同辈男性通用同一 称呼:“brother”,同辈女性都称呼为:“sister”。汉语称比父亲年 长者为“伯伯”,称比父亲年轻的为“叔叔”,但英语中一律用“uncle”这个词。 2. 英汉社会称谓差异 社会称谓理所当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同一社会群体中,任何言语交际都无不面临相互间约定俗成地、适当地称呼问题,而 交际双方的关系因此得到建立和维护。但是,在跨文化的英汉言语 交际中,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称谓已成为一个不小的问题 而受到重视。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 英汉问候语差异浅析 问候语是日常交际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跨文化交际的起步,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社交习惯。英汉两种语言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其问候语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本文将从语言基础、问候语差异、礼貌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英汉问候语的异同。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英语是以拉丁语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而汉语则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系统的不同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此外,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和介词,而汉语则多用动词。这种语法结构的差异也影响了问候语的表达方式。 在问候语方面,英汉两种语言各有特色。英语中的问候语通常简短明了,常见的有“Hello”、“Hi”、“Good morning”等。而在汉语中,问候语则更加多样化,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有不同的问候方式。例如,“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你好”、“你们好”等等。此外,英语中的问候语往往直接切题,而汉语中的问候语则更注重寒暄和礼节,例如询问对方是否吃过了饭、最

近工作如何等。 从礼貌程度来看,英汉两种语言在称呼上的差异也值得我们。英语中往往使用“Mr.”、“Mrs.”、“Miss.”等称呼,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使用“老师”、“师傅”、“小姐”等称谓。在敬意和谦逊的表达上,英语中的敬称和谦称相对较少,而汉语中的敬称和谦称则更为丰富。例如,“请”、“谢谢”、“对不起”等英语中的礼貌用语,在汉语中往往被表达为“劳驾”、“承蒙”、“不敢当”等更具有谦逊意味的词语。 总的来说,英汉问候语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以及交际风格的不同。在日常交往中,我们需要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学习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技巧也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 能力。在面对不同文化时,保持开放的心态,理解和接纳不同的问候方式和礼貌程度,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在面对英汉问候语的差异时,我们应当尽量去适应和理解这些差异,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或忽视。通过深入了解英汉问候语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英汉语调对比

英汉语调对比 作者:王莉 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9期 【摘要】英语语调历来是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难点。本文以汉语单音节句为着手点,从语义功能、调型的语义含义及音高三方面对汉语声调和英语语调进行对比,以期找出两者间的异同,为英语语调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声调语调音高 一、引言 英语语音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部分。英语语音教学历来以正音为主,而近年来,许多研究已表明中国学习者在习得英语语音时,出现的问题不再是音段(元音、辅音等)的教学而是在超音段(如节奏、语调)教学上。语调研究也逐渐成为英语语音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学习者在学习任何一种外语语音时,他们所习得的目的语常常受到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和干扰。而“这种影响和干扰程度的大小,往往与人的年龄成正比”。因而,在针对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语调教学中,对比母语与英语的语调异同也不失为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虽然英语是一种语调语言,但与汉语声调和语调的本质都是音高的变化。英语语调的音高变化是由落在语句的最后一个重读音节上的调核所承担,调核的音高变化可以对语调的意义有所改变。而汉语语调的音高变化由汉语语句的字调和附加其上的语调共同承担,若想对声调与语调进行对比,就需将两者放在同一层面上进行对比,而汉语的单音节句就是最好的着手点。汉语单音节句因独词成句,有一定的语调意义和词汇意义,但语调则由字调决定,并且后面语句的语调对其无影响,因此在此层面上,可以将汉语声调(在单音节句中也可称语调)的音高与英语调核的音高变化进行对比。本章拟从语义功能、调型的语义含义、音高这三个方面进行对比。首先需了解汉语单音节句语调与英语语调各自的语调对语句意义的作用,即汉语语调与英语语调的语义功能。 二、英汉语调对比 英语语调中,一个字无论使用什么语调对其词义是没有任何改变的,但将字置于句中,若字承担语调调核的音高变化,即语调变化着落于该字,此时会因为使用的语调不同,蕴含着说话者不同的意图、态度与情感,从而使整句话所表达的意义也有所差异。简而言之,也就是同样的语句,如果使用的语调不同,也会使语句意义发生改变。 1.英汉语调的语义功能。

英汉恭维语对比分析

英汉恭维语对比分析 【摘要】恭维语是一种积极的言语行为,它明确或含蓄地表明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某些“好”事物,包括所有物、品质、才智或能力的称赞。通过运用恭维语,说话人可以问候和鼓励对方,缓解双方之间的矛盾,增进彼此的关系等等。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汉恭维语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中美恭维语为研究对象,从恭维语语言产生原因、差异的具体体现等方面对英汉恭维语作初步的探讨,旨在揭示中美两国在恭维语使用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恭维语;文化;话题 一、恭维话题中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等级观念和平等意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儒家思想中“礼”的理念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的思想中,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君臣父子的等级关系是通过言语来实现的。从小到大,人的成长总是受到生存生长环境的影响。当要称赞或者表扬别人的时候,通常弱化自己的作用,强调他人。因此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中国文化较侧重体现了等级观念的“权势”关系。而在英美文化中,人们有着“天生人人平等”的观念。正如谚语“ 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人们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会注重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因而,应美人在人际交往中,总是从“双方是平等的”的角度,自觉地遵守这种“一致性”的原则。

(二)集体主义和本位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步调一致、无私奉献,共同富裕,同时中国的处事态度是追求中庸。这两点从某种程度上看是相符合的。在中国人眼里,当面指出他人的缺点是很不礼貌的行为,人际交往中过分强调自己的分量也是不太合适的。英美文化强调的则是个人主义,也就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这决定了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性格外露、直率、好动、好斗、富有冒险精神及性格独立,珍视个人自由的特点。 二、外表恭维语话题中的文化差异体现 英语恭维语中,最常见的句法结构是np is (really) adj,如:your blouse is (really) beautiful,占其调查总数的53.6%。居第二位的是i (really) like / love np结构,如:i like your car。(16.1%)/verb(really) a adj np结构居第三位,如 you have a beautiful smile。(14.9%)贾玉新的研究表明汉语恭维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句型也是np is (really) adj。如:你的头发真漂亮。占调查总数的67%之多。这点和英语是类似的,但是汉语中基本找不到英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i (really) like / love np结构。两种不同的文化决定了这种差异,英美文化强调个人,自我意识和尊严,因而喜欢从自我的角度表达观点,在表达恭维的时候他们通常使用第一人称的句式。而中国文化中,中国人交往喜欢弱化自我,强调他人。所以第二人称的恭维语使用率很高。 英美人非常看重对对方外貌和衣着的恭维,这种恭维占主要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