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现代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和保健。而营养和饮食是保持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水生动物的养殖也在逐步兴起。养殖水生动物对于提供优质优量的蛋白质和营养素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现代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解决了水生动物饲养中营养需求的研究,为水养殖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 现代水生动物代谢

水生动物的代谢活跃程度与动物本身的特征以及其养殖环境有关。例如,养殖水生动物的水质、水温、饵料和养殖面积都会影响水生动物的代谢活动。与其他动物相比,水生动物更注重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的摄入。

2. 现代水生动物饲养营养需求

对于现代水生动物,养殖者需要了解动物的生长规律,进而制定出合理的饲养计划以满足其营养需求。水生动物的营养需求包括生长所需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元素、维生素等。通过合理的饲养营养需求,可以加速生长并提高养殖效益。

3. 现代水生动物饲料的制备

现代饲养水生动物的饲料需要包含必需的营养素,例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元素。饲料制备可以采用新型高科技面粉机械,通过分选、挤压、搅拌等方式将各种配料充分混合,得到一种均匀的养殖饲料,可以满足水生动物吸收必需的营养素,并促进其生长发育。

4. 现代水生动物饵料添加物

现代饲养水生动物时,还需要添加一些特殊的物质,如预生物质、酶制剂、保健制剂等。预生物质可以帮助水生动物增加消化道细菌的数量,以促进营养吸收。酶制剂可以帮助水生动物分解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以提高其消化率和利用效率。保健制剂则可以预防或治疗水生动物所患的一些疾病。

总之,营养和饲料对于水生动物的生长和养殖至关重要。现代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配合水养殖业发展,能够提高水生动物的养殖效益,保证水生动物的健康生长,以满足现代饮食、保健和健康要求。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部分资料

一、名词解释: 、蛋白质互补:在饲料地配合中,利用各种饲料氨基酸含量和比例地不同,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地饲料蛋白质配合,相互取长补短,弥补氨基酸地缺陷,使饲料氨基酸地比例达到理想地状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氨基酸地平衡:指配合饲料中各种必需氨基酸地含量及其比例等于鱼、虾类对必需氨基酸地需要量. 、必需氨基酸:动物不能自身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动物地需要,必需由饲粮提供地氨基酸. 、氮地平衡:动物所摄取地蛋白质地氮量与在粪和尿中排出地氮量之差. 、必需脂肪酸:鱼虾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提供或仅能通过一些特定地前体物形成地一些多不饱和脂肪酸. 、蛋白质饲料:指干物质中粗纤维地含量在以下,粗蛋白含量在以上地饲料. 、能量饲料:指粗纤维地含量小于,粗蛋白质小于地饲料. 、预混料:是由一种或多种饲料添加剂与载体或稀释剂按一定比例配置地均匀混合物. 、浓缩料:是由蛋白原料和添加剂预混而成,饲喂时需补加能量料.浓缩料预混料蛋白饲料 、总能:指饲料中地有机物质完全氧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氧化物时释放地全部能量. 、消化能:饲料中可消化养分所含地能量,即动物摄入饲料地总能与粪能之差. 、代谢能: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及鳃排泄能后剩余地能量. 、能量蛋白比:磅饲料所含总能()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地比值. 二、简答: 、如何提高饲料中蛋白质地利用率? 根据水生动物地营养需求配制全价均衡地配合饲料是保证饲料蛋白质高效利用地重要条件. ①由于草食性地水生动物对蛋白质地需求水平低于杂食性地水生动物,杂食性地水生动物低于肉食性地水生动物,要根据水生动物地食性合理供应其蛋白质需要,既不要少,更不能多.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②水生动物有不同地摄食习性,对于撕食地水生动物如鳗鱼、河豚鱼,要将粉状饲料做成面团状;对于吞食地水生动物,适宜于投喂颗粒料,对其稳定性要求不高;对于抱食地水生动物如虾蟹类,其采食地颗粒水中稳定性要好;对于滤食性地贝类,如鲍鱼,其配合饲料有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热点与趋势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热点与趋势 ——第七届世华会概览 2008年9月20日-24日,第七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目前,世华会已经发展成为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领域重要的学术平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从事水产动物营养及相关领域研究的科学家的参与,大会同时邀请世界上知名的水产动物营养专家及企业界人士做各种专题报告。通过世华会,可以大体了解到目前水产动物营养及水产饲料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热点以及产业状况。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下面就此次研讨会的一些体会与大家简单的分享。 1.水产动物营养研究热点 1.1 蛋白、能量与新蛋白源开发 蛋白质是水生动物饲料中成本比重最大的部分,因此对不同动物蛋白营养生理的研究以及对油脂、碳水化合物的蛋白节约效应的探讨一直是水产动物营养研究的热点。与以往相比,本届世华会上对于水产动物蛋白需求的研究大大减少,而对动物饲料中的适宜蛋白能量比,以及油脂、碳水化合物对蛋白质的节约效应的研究依旧占一定的比重。 一直以来,鱼粉是水产动物饲料中最主要也是价格最昂贵的蛋白源。由于近年来鱼粉资源的匮乏以及蛋白原料价格的波动,水产饲料中替代蛋白源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心的话题。因此,在此次世华会上,对替代蛋白源的研究占了非常大的比重。研究者主要探讨了肉骨粉、鸡肉粉、羽毛粉、发酵豆粕、豆粕、血粉、棉粕、菜粕、DDGS、酒糟粉、玉米蛋白粉、复合蛋白等在不同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利用情况。其中,豆粕和菜粕的研究比以往有所偏少,这可能主要是因为豆粕和菜粕已经成为了水产饲料中比较普遍的植物蛋白原料,且价格也一直在高位运行。而玉米深加工和水产品深加工的副产品,如玉米DDGS、玉米蛋白粉、柠檬酸渣、鱼排粉等的研究相应增多。 此外,研究者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探讨各种蛋白原料在动物饲料中的极限用量。一方面,通过基础营养学的研究,找到限制替代蛋白源利用的因素和代谢机理。二是通过不同的手段,如微生物发酵、酶制剂的使用、补充晶体氨基酸等,改善替代蛋白源的蛋白利用效率。展望未来,替代蛋白源的研究依旧会是水产动物营养研究热点,下一步的研究重点,一是发现鱼粉中除氨基酸外刺激动物快速生长的物质,如牛磺酸、胆固醇等,通过在植物蛋白中添加这些添加剂来提高植物蛋白的用量;二是通过在替代原料生产的过程中进行工艺改善,从而提高其利用率,如在淀粉、酒精工业中先行提取蛋白的技术,植物蛋白源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技术等等;三是与基因技术、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技术相结合,研究新饲料原料对水生动物生长、健康以及肌体代谢情况的影响。 1.2 氨基酸需求与晶体氨基酸利用 动物对蛋白质需求的本质是对氨基酸的需求。因此,在本届世华会上,虽然蛋白需求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氨基酸需求的研究却相对很多,不但包括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等主要的限制性氨基酸,组氨酸、精氨酸、色氨酸、异亮氨酸需求量及相关营养生理的研究都有涉及。在此次会议上,各方人士也倡议,未来的饲料标准不应该再设定饲料蛋白低限,因为反应饲料质量的更多的是其中氨基酸的平衡和利用率,而不是粗蛋白水平的高低。 此外,对晶体氨基酸的利用方面的研究,也是本届世华会上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们发现,通过调整饲料PH值、增加投喂次数、合成必需氨基酸为小肽、包被,甚至延迟投喂氨基酸都可以一定程度改善鱼类对结晶氨基酸的利用。在南美白对虾上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添加晶体氨基酸(赖氨酸、含硫氨基酸、苏氨酸)的方法能够降低饲料粗蛋白水平(或鱼粉水平)而不降低虾的生长。在花鲈上的研究也显示,晶体氨基酸的添加能够提高肉骨粉替代鱼粉的量。但是总体来看,晶体氨基酸还是存在易溶失、电解质不平衡、消化吸收不同步等问题,通过包膜、微囊等工艺处理的氨基酸可能是今后产业上的一个发展趋势,而且在研究中也显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绪论 营养:是指动物摄取外界物质,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的总称。 营养物质:指能在动物体内消化吸收,供给能量,构成体质及调节生理机能的物质。 六大营养成分:水分、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 营养管理 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所有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由氨基酸构成的含氮的高分子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及少量的硫组成。 蛋白质分类:结构蛋白,功能蛋白,储存蛋白。 粗蛋白(CP):蛋白质含氮量/16% 营养素三种功能:①供给能量②构成机体③调节生理机能 *蛋白质的营养生理功能: A.用于体组织蛋白更新,修复及维持 B.是水生生物的主要能量来源 C.用于生长(体蛋白质的增加) D.组成激素和糖类等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的物质 外源性氨基酸:通常将饲料在消化酶的作用下产生的氨基酸称外源性氨基酸 内源性氨基酸:体蛋白质在组织蛋白酶作用下分解产生的氨基酸或由糖类等非蛋白物质在体内合成的氨基酸。 抗营养因子:指的是饲料原料中所含有的一些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代谢及对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不良影响的物质 摄食与消化生理 消化:将饲料中的大分子物质在消化系统中经过消化酶等作用而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即为消化 吸收:4种吸收方式,扩散,过滤,主动运输,胞饮 ①水生动物吸收蛋白质的主要部分是:小肠 ②水生动物吸收糖类的主要部分是:小肠 ③水生动物吸收脂肪的主要部分:肠管 ④无机盐主要在小肠内被吸收 消化率:是动物所摄取的饲料成分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养分的百分比,有两种划分方法:①营养成分法②测定方式 表观消化率:未扣除粪便中来自体内成分的结果 水产动物蛋白质最适需要量的确定方法: 蛋白质浓度梯度法:采用不同梯度蛋白质含量的试验饲料来饲养鱼类,测定各试验组鱼类增重率,蛋白质效率指标,确定蛋白质的最适需要量 简述被鱼虾消化吸收后的氨基酸的分配去向。 答: I=Im + Ie + Ig + Ir。其中Im: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部分;Ig:用于生长的部分;Ir:用于性腺发育的部分;Ie:分解作为能量的部分。 代谢氨:粪中肠粘膜脱落细胞,黏液和消化液所含有的氮 内生氨:尿中排出及鳃分泌成的氨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复习资料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复习资料 1. 水产动物营养:动物将外界物质经摄食、消化、吸收利用,转化为自身机体组织的过程, 称为营养。 2. 水产动物的营养需要特点:⑴对能量的需求量低; ⑵对人工饲料的需求相对较少; ⑶对饲料的消化能 力低;⑷对蛋白质的需求量高,需要的氨基酸种类多;⑸对脂肪的消化率高;⑹ 对糖类的消化率低; ⑺对饲料中矿物质的需求量较少;⑻对饲料中维生素的需求量较多;⑼对营养素的需求受环境的影响 大;⑽摄食情况不易观察。 3. 水:水是水产动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饲料中的水分常以两种状态存在。一种是含于机体细胞间、与 细胞内物质结合不紧密、易挥发的水, 称为游离水或自由水 ;另一种是与细胞内胶体物质紧密结合在 起、形成胶体水膜、难以挥发的水, 称为结合水 4. 蛋白质的定义: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是所有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蛋白质的分类: ①按形状溶解度分类可分为纤维状蛋白质,球状蛋白和结合蛋白; ②按结构可分为简 单蛋白质, 结合蛋白质和衍生蛋白质; ③按来源可分为动物蛋白质和植物蛋白质。 6. 蛋白质的营养功能: ⑴供给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生长⑵供给机体组织蛋白质更新、修补以及维持体蛋 白现状⑶可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及转化为糖类、脂肪⑷机体内一些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的物质的组成成分。 7. 氨基酸: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根据来源可分为: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半必需氨基酸。 ⑴必需氨基酸:只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和数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 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 酸。鱼类的必需氨基酸有十种: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精氨酸、苏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⑵非必需氨基酸:指动物体自身能够合成, 而不需要从饲料中获得的氨基酸。鱼类自身能够合成八种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脯氨酸、胱氨酸、酪氨酸。 8. 提高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方法:①利用蛋白质的互补作用;②添加相应的必需氨基酸;③供给充足的非 氮能量物质;④加热处理;⑤抗氧化剂处理。 9. 确定水产动物对饲料蛋白质最适需要量的方法:①蛋白质浓度梯度法;②使用营养价值高的蛋白质饲

现代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现代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和保健。而营养和饮食是保持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水生动物的养殖也在逐步兴起。养殖水生动物对于提供优质优量的蛋白质和营养素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现代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解决了水生动物饲养中营养需求的研究,为水养殖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 现代水生动物代谢 水生动物的代谢活跃程度与动物本身的特征以及其养殖环境有关。例如,养殖水生动物的水质、水温、饵料和养殖面积都会影响水生动物的代谢活动。与其他动物相比,水生动物更注重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的摄入。 2. 现代水生动物饲养营养需求 对于现代水生动物,养殖者需要了解动物的生长规律,进而制定出合理的饲养计划以满足其营养需求。水生动物的营养需求包括生长所需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元素、维生素等。通过合理的饲养营养需求,可以加速生长并提高养殖效益。 3. 现代水生动物饲料的制备

现代饲养水生动物的饲料需要包含必需的营养素,例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元素。饲料制备可以采用新型高科技面粉机械,通过分选、挤压、搅拌等方式将各种配料充分混合,得到一种均匀的养殖饲料,可以满足水生动物吸收必需的营养素,并促进其生长发育。 4. 现代水生动物饵料添加物 现代饲养水生动物时,还需要添加一些特殊的物质,如预生物质、酶制剂、保健制剂等。预生物质可以帮助水生动物增加消化道细菌的数量,以促进营养吸收。酶制剂可以帮助水生动物分解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以提高其消化率和利用效率。保健制剂则可以预防或治疗水生动物所患的一些疾病。 总之,营养和饲料对于水生动物的生长和养殖至关重要。现代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配合水养殖业发展,能够提高水生动物的养殖效益,保证水生动物的健康生长,以满足现代饮食、保健和健康要求。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一、填空题 1、必须脂肪酸的种类:亚麻酸、亚油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 2.概略养分分析六大营养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 3.蛋白质分类:结构蛋白,功能蛋白,储存蛋白 4.脂溶性维生素的种类:Va,Vd,Ve,Vk 5.水生供能物质蛋白质,猪供能物质碳水化合物 二、名词解释 1.营养:营养是一个过程,包括摄食,消化,吸收,代谢 2.必须氨基酸(EAA):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少,不能满足其需要量,如果不从饲料中补充,会出现缺乏症,补充后,缺乏症部分恢复,必须从饲料中获得的氨基酸 3.限制性氨基酸:对象是饲料,根据饲料中EAA含量与需要量相比,凡低于需要量的氨基酸成为限制性氨基酸 4.氨基酸平衡:在体蛋白合成时,需要所有EAA都存在,且据动物需要量保持一定的相互比例关系,饲料中其他氨基酸含量和比例等于动物对氨基酸的需要量 5.理想蛋白质:该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蛋白质的组成和比例完全一致,包括必须氨基酸之间和必须氨基酸与非必须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利用率为百分之百 6.饲料添加剂:为了某种特殊的需要而向饲料中添加的某种或某些微量的物质 7.养分:凡经过动物消化吸收,再经过代谢成为体组成成分或参与体内代谢调控的化学实体,成为养分或营养物质 8.必须脂肪酸(EFA):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较少,不能满足其需要量,不添加会出现缺乏症,添加后缺乏症部分缓解,这种含有乙烯基官能团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成为必须脂肪酸 三、简答题and论述题 (一)影响水生动物蛋白质消化的主要因素 ~饲料 -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严重影响对蛋白质的消化!首先,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可消化性低,会加速饲料的排空速度,阻碍细胞内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吸收;其次,水生动物对淀粉的消化率弱,是的消化蛋白质的胃蛋白酶被屏蔽了一部分。-抗营养因子 首先,可溶性非淀粉多糖增加饲料在消化道的黏度,使消化酶接触面积减少。其次,影响蛋白质活性因子,如胰蛋白酶活性因子。 -饲料中其他营养物质含量是否满足需要,无论缺乏或过量都会降低其消化率 -饲料加工因素 首先,粉碎粒度,越细,单位体表面积越大,和消化酶接触面积越大,消化吸收越好。其次,膨化或糊化可以提高碳水化合物的可消化性,温度的浮动使之更易消化。 ~动物 不同品种的消化道发育结构长短不同,消化能力不同。 同一品种不同发育阶段,随着体重增加,消化道发育逐渐完善,消化酶分泌逐渐增多,消化能力增强。

水产养殖学(营养与饲料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水产养殖学(营养与饲料方向)专业 一、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 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21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需要的具备水产动植物增养殖科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后能在水产养殖、饲料生产等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推广、开发、营销和技术服务等工作。 具体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优良的学风、求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主要学习生物学和水域环境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水产增养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教学、水产增养殖实践性环节、饲料营销与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水产经济动植物增养殖技术、病害防治、饲料生产和营销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3.掌握水产经济动植物的增养殖技术、病害防治、饲料生产和营销策划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甲壳类、藻类的人工育苗、育种和成体的集约化养殖等生产环节的技术关键; 5.掌握内陆水域、浅海、滩涂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与规划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化养殖工程、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识;

6.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水产增养殖学、生命科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7.熟悉有关水产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水产养殖、捕捞和渔政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水产品贸易的有关法规;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9.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二、学期与学制 学期: 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 学制: 标准学制四年,学习期限为3-6年。 三、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毕业学分:180 授予学位: 农学学士。 四、专业核心课程与水产养殖学(营养与饲料方向)的形成 核心课程: 鱼类学、水生生物学、养殖水环境化学、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水产动物疾病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饲料分析及质量检测、鱼类增养殖学等。 形成: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资料(含部分答案)

2009级《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参考题 一、选择(举例) 1.下列微生物中可以用作微生态制剂的是() A.芽孢杆菌B.沙门氏菌C.乳酸菌D.双歧杆菌 2.下列原料中,既能作为能量源,还可起到粘合剂作用的是( ) A.肉粉B.糙米C.小麦D.米糠 二、解释 1.体增热;动物摄食后身体产生的热增加量 2.抗氧化剂;延缓或防止脂肪氧化的添加剂 3.呼吸商;营养物质氧化过程生成CO2与所消耗的O2量的容积比 4.预混料;一种或多种饲料添加剂与载体或稀释剂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均匀混合物 5.补偿生长;食物缺乏和营养缺乏的鱼在食物充足后表现出来的快速增长 6.表观消化率;钙的表观消化率AD=(食入日粮总钙量I-食入日粮后排泄物钙量E)/(食入日粮总钙量I) 7.鱼类营养;指鱼类摄食.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是一系列化学物理及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是鱼类一些生命活动的基础 8.饲料陈化;饲料在贮存过程中,质量会逐渐下降,由旺盛到衰老的现象 9.抗维生素指具有和维生素相似的分子结构,却步具备维生素生理功能的物质.它可以代替辅酶中维生素的位置,与维生素竞争和有关酶结合,从而削弱或阻止维生素与酶结合,使酶失活; 10.能量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18%。粗蛋白.<20%的一类饲料,如玉米、高粱、米糠。起供能作用 11.真消化率;TD=(I—E+e)/I*100 e表示消化过程中来自体内的成分 12.氨基酸平衡;配合饲料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及其比例等于动物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 13.浓缩饲料;由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微生素饲料和某些添加剂等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均匀混合物。 14.氮平衡;动物从食物中摄入的氮元素与由排泄物排出的氮元素的动态平衡状态。 15.精制饲料;纯化度较高的原料制成的饲料 16.蛋白质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18%蛋白质>20%的一类饲料如鱼粉、豆粕 17.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为满足特殊需要而加入的各种少量或微量元素 18.抗营养因子;植物代谢产生的并以不同机制对动物产生抗营养作用的物质 19.营养素;能提供动物生长发育维持生命和进行生产的各种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元素或化合物 20.必需脂肪酸;动物生长所必需,但动物体本身不能合成,必需由饲料直接提供的脂肪酸 21.糊化淀粉;利用高温或其他手段使淀粉粒结构破坏得到的淀粉 22.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需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23.配合饲料;根据动物的营养需要,将多种原料按一定的比例均匀混合,经加工而成一定形状的饲料产品24.褐变反应;饲料在加工和贮藏中因酚类物质被氧化或产生糖-氨基反应而发生的褐色变化 25.脂肪酸败;1油脂的不饱和键和空气中的氧发生加成,生成过氧化物,过氧化物进一步氧化或分解,生成有臭味的低级醛、酮、羧酸。2油脂在微生物或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脂肪酸,脂肪酸发生β-氧化,生成β-酮酸,β-酮酸脱羧或进一步氧化,生成低级的酮、羧酸。(脂肪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变质) 三、填空(举例) 1.脂溶性维生素中:属于天然抗氧化剂;具有抗出血动能; 2.鱼虾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有:、、、。 三、问答(含简述、论述、辨析) 1.蛋白质(或脂肪、糖类)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蛋白质:1、蛋白质是水生动物主要的能量来源(P27);2、体组织蛋白质的更新、修复以及维持体蛋白的现状; 3、用于生长(体蛋白质的增加); 4、组成机体各种激素和酶类等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的物质。 脂肪:1.供能储能作用:脂类是动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2.脂类在体内合成物质的作用3.脂类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4.其他作用:作为脂溶性营养素的溶剂;防护作用(皮下脂肪,尾脂腺);脂类是代谢水的重要来源;脂类的乳化特性:提高脂肪和脂溶性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对血液中脂质以及营养物质的跨膜转运发挥;胆固醇的生理作用:甲壳动物的必需营养素;促进正常蜕皮,消化、生长和繁殖;动物必须的脂肪来源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资料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及其所需配合饲料的科学 2. 必需氨基酸: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需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 3. 氨基酸平衡:指饲料可利用的各种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与动物对必须氨基酸的需求相同或非常相接近 4.氨基酸互补(蛋白质互补):指在配合饲料时,利用不同蛋白源的氨基酸组成特点,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饲料的配合,相互取长补短使饲料的氨基酸趋于平衡 5.必需脂肪酸:指那些为鱼、虾类生长所必需,但鱼虾本身不能合成,或者合成量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饲料直接提供的脂肪酸 6.脂肪氧化:指在有氧参与或在微生物脂肪酸的作用下,脂肪变成游离脂肪酸。再进一步氧化成醛、酮、醚等有害物质的过程 7.蛋白质节约效应:当饲料的可消化能含量较低时,饲料中的部分蛋白质就被作为能源消耗掉。在此种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脂肪,可以提高饲料的可消化能含量,从而减少蛋白质作为能源消耗,使之更好地用于合成体蛋白 8.代谢能:指鱼类生理代谢能够利用的那部分能量,摄入单位重量饲料的总能与由粪、尿及鳃排除的能量之差 9. 摄食热增耗:指动物在将摄取的食物转化为机体物质时,或者是在水解ATP为体内的生理和生化活动提供能量的时候,会产生热量排出体外,人们把动物由于摄食引起的那部分体增热特别的称为摄食热增耗 10.总能:指饲料中所含的全部能量,也就是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三大能源营养物质完全燃烧所释放出来的全部能量 11.标准代谢:指的是用于血液循环、细胞修复和再生、离子跨膜运输和肌肉协调等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 12. 消化能:摄入总能减去粪能后所剩的那部分能量 13.载体:指用于承载微量添加剂活性组分,并改变其物理性状,保证添加剂成分能够均匀地分布到饲料中去的可饲物料 14.稀释剂:指掺人到一种或多种微量添加剂中起稀释作用的物质,它可以稀释活性组分的浓度,但它不起承载添加剂的作用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_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_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1.下列哪项属于多糖()。 答案: 2.氧化脂肪饲喂鲤鱼可以引起“瘦背病”,饲料中补充维生素E可以缓解或抑制 该病的发生。 答案: 3.研究动物对饲料的消化率主要方式是体外消化率的测定。 答案: 4.米糠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采食过多易造成蛋白质消化不良。此外米糠 中淀粉酶活性较高,长期储存易引起脂肪变质。 答案: 5.维生素E与脂类代谢的关系极为密切,它能防止并破坏脂肪代谢过程中产 生的过氧化物。 答案:

6.()载体和稀释剂的水分的含量一般不超过20%。 答案: 7.配合饲料制作过程中水分添加量在20%-25%。 答案: 8.()通常情况下,肉食性鱼类对糖的利用能力低于杂食性鱼类和草食性鱼 类。 答案: 9.限制性氨基酸一定是必需氨基酸。 答案: 10.丙酸钙作为常用的防霉剂,它的添加量一般在()。 答案: 11.下列哪些不属于能量饲料原料()。 答案:

12.下列哪些不属于抗营养因子的是()。 答案: 13.下列哪类不属于可以参考的营养标准()。 答案: 14.一般渔用配合饲料原料应通过()目筛。 答案: 15.营养性添加剂包括()。 答案: 16.下列哪些不属于蛋白质饲料原料()。 答案: 17.糖原是糖类在鱼类组织中的主要贮存形式,而且主要存在于脂肪组织中。 答案:

18.()在饲料和鱼体脂肪中,都只有中性脂肪与脂肪酸。 答案: 19.脂溶性维生素主要有()。 答案: 20.鱼粉质量判别的基本指标包括()。 答案: 21.大豆的蛋白质品质较好,主要表现在()含量较高。 答案: 22.淀粉是饲料中糖类的种类之一,大量存在于植物的块根、块茎和种子中。如 面粉和小麦等。 答案: 23.微粒饲料制作过程中原料经微粉碎,粉料粒度要求通过200-300目筛。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12079 课程总学时/学分:45/2.5(其中理论45学时,实验0学时) 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在畜牧科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知识。本课程为本科生限选修课,通过学习可获得从事动物营养方面的生产及科研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掌握饲料营养和饲养、饲料营养质量检测、配合饲料配制等知识。本课以课程学习为主,主要包括饲料各组分的功能和代谢,营养需要的研究方法,各种动物的营养需要,营养标准与饲粮配合,各类饲料原料的营养特点。重点应掌握以上内容,并对课程有系统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重点是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及其对动物的营养作用、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影响、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以及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课程深度以讲述本学科基本原理为主,前沿性研究内容只略加介绍。其中部分内容与其它课程重复作为自学内容。要求学生提前熟悉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家畜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化学等课程相关知识,经本课程学习为后续的集中实践环节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程通过讲授、提问、讨论及自学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本专业学生的特点,理论联系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为目的进行编选的。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0.5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任务、作用、发展历史与现状。 教学重点: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任务、现状。 教学难点: 营养与饲料关系、动物营养与现代农业生产。 第一章动物及饲料(1学时)

水生动物营养学

水生动物营养学 营养是生物体正常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对于水生动物来说,了解其营养需求和摄取途径对于其健康和繁殖至关重要。水生动物营养学是研究水生动物营养需求、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学科。本文将讨论水生动物营养学的重要性、基本营养要素以及不同水生动物营养需求的差异。 一、水生动物营养学的重要性 1. 促进健康生长:了解水生动物的营养需求,可以为其提供合理的饲养和饲料配方,保证其获得充足的营养,从而促进其健康生长。 2. 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和饲料配方不仅可以提高水生动物的产量,还可以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 保护环境:恰当的饲料配方可以减少饲料残留物的排放,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保护水环境。 二、基本营养要素 水生动物的基本营养需求与陆生动物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 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动物体组织和细胞的基本成分,是水生动物的主要营养要素之一。蛋白质来源包括动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不同水生动物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和来源有所不同。

2. 脂肪:脂肪是水生动物身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也是脂溶性维生素 的运载体。水生动物对脂肪的需求量较大,但过量摄入脂肪会增加水 生动物体内脂肪含量,影响鱼肉质量。 3.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水生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对于一些 底栖动物和某些特定的水生动物,如螃蟹和虾类,断食和缺少碳水化 合物会对其生长和繁殖产生不良影响。 4. 矿物质和维生素:矿物质和维生素是水生动物体内许多重要酶和 代谢物的组成部分,对于其正常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不同的水生动 物对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需要量和种类存在差异,需要针对性地提供。 三、不同水生动物营养需求的差异 不同种类的水生动物具有不同的营养需求,以下以常见的水生动物 为例进行简要介绍: 1. 鱼类:鱼类是水生动物中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鱼类对蛋白质 的需求较高,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应占总量的20-40%。饲料中还需包 含适量的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 2. 虾类:虾类是水生动物中另一个重要的养殖对象。对于虾类来说,蛋白质是其最重要的营养需求。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应占总量的30-45%。此外,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的含量也需要根据不同种类和生长阶段进行调整。

水生动物的营养要素

水生动物的营养要素 渔用饲料是水生动物生长、发育的能量来源,是提高养殖业产量和质量的物质基础。 渔用饲料中究竟含有哪些营养要素?这些营养要素和水生动物有什么关系?只有掌握这些知识以后,才能更好地了解各种渔用饲料的特点,根据各种水生动物的营养需求,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种饲料,发挥饲料的最大效益,促进水生动物的快速生长、发育,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价廉物美、营养丰富的水产品。同时也是提高水产养殖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渔用饲料是由各种复杂的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组成的,其成分如下表所示。 (一) 水分 水是水生动物体组织中含量最多最重要的成分,是各种营养物质代谢过程的介质。渔用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运输和代谢过程以及生命活动的维持,都离不开水。 在各种渔用饲料中,水分含量的变动范围在5%-95%之间。植物幼嫩时含水量多,随植物的成熟程度,含水量逐渐降低。籽实类一般含水量在10%左右,陆生的青绿植物一般含水量较多,水生的渔用饲料(如芜萍、紫背浮萍)含水量高达95%以上。 由于水生动物生活在水中,水的矛盾并不十分突出,水的重要性尚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蛋白质 蛋白质是水生动物体生长和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是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水生动物的一切细胞和组织都由蛋白质组成。在大多数细胞中,蛋白质约占细胞干物质的90%以上。同时,对酶和激素的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和脂肪、碳水化合物一样,能产生热量,但后二者不能代替蛋白质的功能。此外,蛋白质可以作为水生动物体内能量的来源或转化成脂肪或糖元,成为水生动物体内能量的贮蓄物质等。因此,蛋白质是水生动物饲料中最主要的营养物质,是评价渔用饲料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习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营养: 机体摄食、消化、吸收、转运、利用饲料中营养素的过程。 2.营养素: 营养素是指在动物体内消化吸收、供给能量、构成体质以及调节生理机能的物质。动物需要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六类。 3.蛋白质: 蛋白质由氨基酸构成的含氮的高分子化合物,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所有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氮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 4.氮平衡: 是动物所摄取的蛋白质的氮量与在粪中和尿中排出的氮量之差。 5.必需氨基酸: 体内必不可少,而机体内又不能合成的或者合成的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需从食物中补充的氨基酸,称必需氨基酸。 6.半必需氨基酸: 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在体内能分别由蛋氨酸和苯丙氨酸合成,如果饲料中能够直接提供两种氨基酸,在动物体内就不必耗用苯丙氨酸和蛋氨酸来合成这两种非必需氨基酸,具有节省苯丙氨酸和蛋氨酸的功用,所以半胱氨酸和酪氨酸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或半必需氨基酸。 7.氨基酸平衡: 指配合饲料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以及比例等于动物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 8.限制性氨基酸: 指在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鱼虾的需要量和比例不同,其相对不足的某种氨基酸称之为限制性氨基酸。

9.蛋白质互补性: 也叫氨基酸互补作用。将多种饲料合理搭配在一起,令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相互补偿,使其比例接近鱼虾需要模式,以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这种现象成为蛋白质互补作用。 10.蛋白质效率: 用含有试验蛋白质的饲料饲喂动物一段时间,从体重增加量和蛋白质的摄取量,求得结果为蛋白质效率。不同饲料蛋白质利用率不同,利用率越高,用于合成鱼虾体蛋白质的部分越多。 11.糖: 多羟基醛或者多羟基酮以及水解以后能够产生多羟基醛或者多羟基酮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12.糊化: 利用高温或者其他手段使淀粉结构破坏的过程称为-糊化,糊化的作用可以提高生淀粉的利用率和颗粒料的粘结性。 13.糖原: 又称动物淀粉,是唯一的动物来源的糖类,分布在动物肝脏和肌肉组织中,是动物体能量贮备物质,但机体需要时,随时可以分解释放出能量。 14.无氮提取物: 是复杂的一组物质,包括淀粉、可溶性单糖、双糖,一部分果胶、木质素、有机酸、单宁、色素等。在植物性精料中(籽实饲料),无氮浸出物以淀粉为主,在青饲料中以戊聚糖为最多。淀粉和可溶性糖容易被各类动物消化吸收。常规饲料分析不能直接分析饲料中无氮浸出物含量,而是通过减除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计算求得。 15.乙醚提取物: 粗脂肪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的乙醚浸出物。粗脂肪中除真脂肪外,还含有其他溶于乙醚的有机物质,如叶绿素、胡萝卜素、有机酸、树脂、脂溶性维生素等物质,故称粗脂肪或乙醚浸出物。 16.不饱和脂肪酸: 脂肪酸中氢原子数目不及碳原子数两倍者,称为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根双键个数的不同,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食物脂肪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有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根据双键的位置及功能又将多不饱和脂肪酸分为ω-6系列和ω-3系列。

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习题

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习题LT

1、影响摄食量的主要内部因素有哪些? (1)胃容积的大小直接影响摄食量: (2)同—品种的饱食量随着体重的增加呈直线指数函数增加;然而日摄食率 呈指数函数减少。 (3)鱼、虾的摄食量与其空腹状态有关; (4)有些鱼、虾的食欲受其群体的影响, 体行动时比单独行动时摄食量大; (5)鱼、虾的摄食量大小还与其对试验饲料的习惯程度有关; (6)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也会影响摄食量。 2、什么是消化率?测定动物对饲料的消化率有哪些方法? 消化率是动物从食物中所消化吸收的部分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表示不同饲料源的营养物质的可被消化吸收的程度。 研究动物对饲料的消化率主要有两种方法:体外消化法和体内消化法。 体外消化法是利用酶试剂或研究对象的消化器官的酶提取液在试管内进行的消化试验。此法虽简便但无法反映体内消化的真实情况,所以缺乏可靠性,已很少采用。 体内试验法又分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 直接法是测量动物对饲料的总摄入量和粪便的总排出量便可求得饲料的 总消化率。 间接法的原理是在饲料中存在的或人工均匀掺入的一种完全不被消化吸 收的指示剂,它可以随食物在消化道内一起移动,本身无毒,也不妨碍 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且定量容易。根据指示剂及营养 成分在饲料和粪便中的含量变化,便可计算营养成分的消化率。 3、间接测定消化率的指示剂应该具备什么样条件?有哪些物质可以作为指示 剂? 条件:完全不被消化吸收,它可以随食物在消化道内一起移动,本身无毒,也不妨碍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且定量容易。 外源指示剂:氧化铬、Fe 2O 3 、TiO 2 、BaSO 4 、144CeCI和32P-磷钼酸铵等等。 内源指示剂:酸性不溶灰、粗纤维、色原等常作内源指示剂。 1、问答题 1、动物性蛋白饲料包括哪些?其营养成分的特点是什么?

水生动物营养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概念: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及其所需配合饲料的科学 营养:营养是指动物摄取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经消化、吸收、代谢转化为自身机体组织的过程 营养物质:指能在动物体内消化吸收、供给能量、构成体质及调节生理机能的物质(主要包括水、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和维生素六大类物质) 饲料:凡能直接或间接加工后被动物摄食、消化、吸收利用的,且在一定条件下无毒的物质 水产养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竞争更加激烈、环境污染、疾病问题、饲料原料的紧缺、养殖环境的恶化、科学人才滞后和人才紧缺 水产动物营养需求特点:1、对能量的需求低;对糖的需求量低,利用能力差;(鱼、虾)对脂肪的需求量和利用率较高2、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较高,但对游离氨基酸的利用能力较低3、鱼、虾对维生素C、维生素B6、维生素E及烟酰胺等需求量大,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低4、鱼、虾一般对饲料中的矿物质要求低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工养殖的水产动物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研究内容:1、水产动物对各种营养素的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情况2、各种营养素对水产动物营养作用3、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病因和防治措施4、水产动物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时对各种营养素的最适需求量等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研究目的:1、学术目的:通过机体的生长和体内的化学变化来认识养殖动物的营养生理机能、营养生化变化和营养需要,阐明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对动物机体的影响2、应用目的:研制高效、低成本的配合饲料,为提高养殖生产水平服务 水产动物营养研究的现状:定性研究的多、定量的少;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深度不够 水产动物营养研究的方向:扩大研究对象;加强定量研究;加强对幼体营养需求的研究 水产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素有: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矿物质、水 水产动物的营养特点:1、对能量的利用率高2、对人工饲料的需求量相对较少3、对饲料的消化率低 4、对蛋白质需求量高,要求必需氨基酸种类多 5、对脂肪的消化率高 6、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 低7、对饲料中矿物质的需求量少8、对饲料中维生素的需求量大9、摄食情况不易观察10、对营养素的需求受环境因素影响大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1、供给生长、更新、修补组织的材料2、参与机体免疫3、作为部分能量来源4、参与构成酶、激素和部分维生素5、参与遗传信息的控制6、参与体液调节及血凝7、具有运输功能。 蛋白质(氮)代谢平衡:B = I -( F + U )B:氮的平衡;I:摄入的氮量;F:粪中排出的氮量; U:尿中排出的氮量1、氮的总平衡,即B=0,I=F+U。2、氮正平衡,即B>0 。3、氮负平衡,即B<0 。 鱼、虾类对蛋白质的需要包含两个意义:1、维持蛋白动态平衡所必需的蛋白质量,即维持体内蛋白质所需要的蛋白质量2、能使鱼、虾类最大生长,或能使体内蛋白质积蓄达最大量所需的最低蛋白质量。 糖类: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后能够产生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糖类的种类:按结构分单糖、低聚糖、多糖;按糖类的生理功用,可分为可消化糖类(无氮浸出物)和粗纤维 糖类的生理功用:(可消化糖类)1、是鱼、虾类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2、可为鱼、虾类提供能量;3、是合成体脂的重要原料4、可为鱼、虾类合成非必需氨基酸提供碳架5、可改善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粗纤维)6、促进消化7、保障健康8、提高饲料效率 脂类的生理功能:1、脂类是鱼、虾类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2、可为鱼、虾类提供能量3、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在体内的运输4、提供鱼类生长的必需脂肪酸5、可作为某些激素和维生素的合成原料6、提高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 脂类的消化、吸收及代谢:脂类的吸收部位在回肠前部盲囊,吸收的脂类主要包括脂肪酸、甘油二脂、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大纲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发展与鱼类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化学、有机化学、组织学、微生物学、分析化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水产动物的营养原理、饲料及饲料原料的种类、化学组成、特性、营养价值评定方法、质量标准、合理利用途径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进行水产动物饲料加工与生产,将所学的大量基础理论和知识运用于水产饲料工业实践中。 二、课程目标 1、饲料中的中各种营养物质及其对动物的营养作用; 2、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对动物产生的影响; 3、水产动物的不同种类、不同生理状况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最适需求量以及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 4、提高水产动物对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 5、具备分析和解决水产动物实际生产中饲养问题的理论基础; 6、具备认识各种饲料原料的属性及其应用的范围; 7、具备掌握渔用配合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能力; 8、具备设计渔用饲料配方及了解其生产工艺的能力。 三、课程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的营养生理和营养需求,掌握饲料的营养成分及生理功能,掌握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方法,熟悉常用饲料原料的性质以及特点,掌握饲料的加工工艺及其储存方法,学会配置渔用配合饲料。每章教学完毕布置思考题,课程结束要求学生交一篇课程论文,引导和充分调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巩固和拓宽所学知识内容。 四、课程内容 (一)绪论 1课时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发展概况,了解我国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取得的成就。

(2)我国水产饲料工业了解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2、教学重点: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的发展趋势 3、教学难点: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的发展史。 (二)水生动物的食性及消化生理 2课时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水产动物的食性分类:了解草食性、杂食性、肉食性虾蟹类水产动物的摄食要求。 (2)水产动物对饲料的消化与吸收:掌握消化道结构和消化生理特点。 2 、教学重点:鱼虾蟹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特点。 3、教学难点:鱼虾蟹消化道结构和消化吸收生理。 (三)水生动物营养基础 16课时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蛋白质营养:掌握蛋白质的组成、功能、消化、吸收、代谢原理和利用效率,掌握能量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指标的含义 (2)脂类营养:掌握脂类的组成、功能、消化、吸收、代谢原理和利用效率 (3)碳水化合物营养:掌握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功能、消化、吸收、代谢原理和利用效率 (4)维生素营养:熟悉维生素的种类、功能和生物学价值 (5)矿物质营养:熟悉矿物质的种类、功能和生物学价值 (6)能量营养:掌握能量营养物质的来源、消化、代谢原理和利用效率,掌握能量价值评定指标的含义 (7)营养物质的相互关系:掌握各种营养物质间的互作关系 (8)营养物质利用的研究方法:掌握各种试验方法的原理、试验条件、试验过程和优缺点 2、教学重点:各种营养素的化学组成、生理作用、消化吸收代谢、缺乏症过多症,水产动物营养物质利用的研究方法 3、教学难点:各种营养素消化吸收代谢过程及生理作用 (四)基础饲料与饲料添加剂 8课时 1、教学内容与要求 (1)掌握饲料的分类及相应特征、常见商品饲料介绍。 (2)掌握常见饲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教学思考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教学思考 作者:杨志刚陈乃松李松林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07期 摘要:结合《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多年教学工作,阐述了从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和增强人民教师的使命感等几方面提高教学效果的思考。 关键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7-0249-02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一门关于水产动物营养原理和水产饲料学的课程,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大类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蛋白质、糖、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能量的营养原理和营养需求量,同时还讲授水产饲料原料的化学组成、分类、成分特性、饲用价值、品质判别、原料标准、配方技术、加工工艺、饲料法规与质量管理等内容。其最终目的则是阐明各类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特性及如何用适宜的饲料满足水产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解决水产动物的营养供给问题。饲料占水产养殖生产成本的50—80%,是水产动物养殖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对现代水产养殖生产和饲料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推动和技术储备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营养学的理论知识及使用饲料原料设计出科学、实用的高性价比的水产配合饲料产品。为将来的继续学习或就业奠定专业基础。本人自2006年来上海海洋大学任教以后,就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起初是辅助陈乃松教授承担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营养学原理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蛋白质营养和糖类营养等的教学。后面相继承担动物科学专业必修课《动物营养学》、《饲料卫生学》和《饲料行业调查实习》、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方向研究生课程《分子营养学》、水产养殖专业必修课《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和《饲料产业综合调查》、水生动物医学专业选修课《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和水族科学专业必修课《观赏水族营养与饲料学》部分章节的授课工作,并参加了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观赏水族营养与饲料学》的编写工作。在十多年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授课过程遇到很多教学的瓶颈和考验,在周洪琪、陈乃松和成永旭等老教授的悉心帮助和耐心指导及自己的不断努力下逐一攻克并逐渐提升教学质量,对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不断思索,现总结如下。 一、优化教学内容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优良的教学质量和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教学内容提供的可靠保证,教学内容的优化始终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研室的老师积极参与麦康森院士修订主编的新版《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材的编写,以新版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并结合水产养殖的新发展和饲料行业的新特色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体系,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在总结水族科学专业“水产动物营养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