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研究进展【摘要】中医药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本文通过对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药理机制、针灸、拔罐疗法以及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研究表明,中医药在缓解神经痛症状、促进神经修复和调整免疫功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将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合评价显示,中医药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药理机制、针灸、拔罐疗法、联合治疗、疗效、潜力、研究、临床实践、治疗效果1. 引言1.1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研究进展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神经损害性疾病,疼痛持续时间长、难以治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困扰。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的治疗方式,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和潜力。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临床疗效、药理机制、临床应用探讨以及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等方面。

不仅有大量临床实践证实中医药能够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疼痛症状,还有许多实验研究揭示了中药在调节神经痛相关途径中的作用机制。

针灸、拔罐疗法等中医疗法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中也显示出显著的效果。

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临床实践方式,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和潜力。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相信中医药将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为促进中医药在神经痛治疗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研究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显著。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药治疗进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药治疗进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药治疗进展一、本文概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常见的带状疱疹并发症,表现为疱疹皮损消退后,疼痛持续存在。

由于其病程长、疼痛剧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医药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其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拔罐等多种手段。

本文旨在对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治疗策略。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促进中医药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概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

带状疱疹初次感染后,病毒会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病毒会再次活跃并大量复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

皮疹消退后,神经痛仍可持续存在,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PHN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甚至数十年。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症状为疼痛,这种疼痛可以是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疼痛的部位通常与皮疹分布的区域一致,常见于胸部、腰部和面部。

患者还可能出现痛觉过敏、痛觉超敏、痛觉异常等症状。

目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神经阻滞和手术治疗等。

由于PHN的发病机制复杂,部分患者对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寻求中医药治疗成为了一种新的选择。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个体化治疗、副作用小、整体调节等,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三、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理论基础深厚,源远流长,主要源自中医的经络理论、脏腑理论以及气血津液理论。

关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药治疗进展

关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药治疗进展

关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药治疗进展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特点是以皮肤感觉神经为主的局部神经炎症。

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为疼痛性水疱性皮疹,多发生在胸沿神经、头面部及躯干部位。

由于带状疱疹病毒一旦侵入神经节,便可持续潜伏终生、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受其他诱因影响时激活病毒而引起单纯疱疹,甚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的常见并发症,患者在疱疹消退后仍然持续不断的疼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疼痛、麻木、刺痛、灼痛、或电击样疼痛。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镇痛药物、理疗、神经阻滞、神经电刺激、手术等。

这些方法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医生开始关注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进展。

中医药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由于病毒侵入神经,气血不畅,导致机体防御功能下降,致使病毒长期潜伏在神经内,导致气血不足、瘀滞、经络阻塞、经络传导障碍而形成的疼痛。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是通过激活气血、活络经络、祛风散寒等方法来改善病情,缓解疼痛。

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表明中药具有明显的抗病毒、镇痛和免疫调节作用。

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方子主要有疏肝扶正、理气祛湿、祛风活络等。

川芎活血丸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活络的功效,可通过改善微循环,促进神经再生,减少疼痛传导来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当归四逆汤可活血祛瘀,补益气血,强身健脾,使机体内环境趋于温和,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缓解作用。

中药还能辅助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增强免疫力,促进机体康复。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倡导巧用针灸、推拿、气功等中医疗法。

针灸能够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消炎止痛的作用,如天柱、曲池、合谷等穴位,都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常用穴位。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i s .J 1 An n C l i n L a b S c i 1 9 8 2 S e p一0e t( 5) :r r e T, M i n o n J M, R i g o J .N e o n a t a l A B O i n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u n d e r l i e s a p o t e n t i a l l y
4 . HD N 基 因 探 针 检 测
[ 2 ] 李笋. O型血孕妇血 清 I g G抗体效价 与新 生儿溶血病 发生关 系分析[ J ] 中国现代 药物应用, 2 0 1 2 , 2 1 ( 6 ) : 2 8— 2 9 3] Ku r t z E M , P a p p a s A A ,C a n n o n A .L a b o r a t o r y i d e n t i i f c a t i o n o f e r y t h r o b l a s t o s i s f e t a l —
5 . 结语 而对于临床 实验室而言, 其承担着为 临床提供 准确 的数 据以便 医生早期诊 断新 生 儿溶血病, 适时进行干预治疗及后期随访的重大责任。随着检验 检测技术 的不 断发展 ,
快速诊断和急性 管理新生儿 溶血病必将成 为一个 重大 的实验检测领域 。 _ l 0 J
参 考 文 献
1 . 3新 生 儿 脐 血 检 测
胎儿发生 H D N的风险较高 , 如果未 检测 出, 则可排除 H D N的风险。 L 8 J 以往建议在孕 l 6周时做基因诊 断 , 现有专 家主张植 入前诊断 , 若 丈夫血型 基因为 杂合子基 因, 对可能孕有或已有过 H D N胎儿 的高位育龄妇 女 , 采用体 外受精 , 在发育 到 6 — 8个细胞期时 , 在显微操作下活检单卵裂球细胞 , 进行基因分析 , 选取缺失 H D N等位 基 因的胚胎植入母体 内+ 从而避免 H D N 。 l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研究进展

3 内外合 治法
为感 受湿 热 毒 邪 、 滞 肌 肤 而 发 。现 将 近 年 来 中 医 郁 治疗带状 疱疹 的研 究综 述如等" 将 8 9例 患 者 分 为 肝 经 湿 热 证 4 9
例、 气滞血瘀证 3 4例、 胃湿热证 6例, 脾 分别用清肝
1 g 土 茯 苓 3 g 金 银 花 1 g 败 酱 草 1 g 半 枝 莲 5、 0、 2、 2、
6, 子 9, g栀 g 黄芩 9 ) g 治疗 带 状 疱 疹 前 期 神 经 痛 2 0 例 。结 果 痊 愈 ( 痛 完 全 消 失 , 后 遗 神 经 痛 ) 7 疼 无 1
例, 好转 ( 痛 症状 明显 减 轻 , 后 遗 神 经 痛 ) 疼 无 3例 , 痊 愈率 8 % , 有 效 率 10 。张 梅 用 梅 花 点 舌 5 总 0% 丹 治疗 头面 部 带 状 疱 疹 1 5例 , 设 立 对 照 组 。两 1 并
实用中 医药杂 志 2 1 0 2年 7月 第 2 8卷 7期( 总第 2 4期 ) 3
【 NAL oF P RACTI AL TRADI ONAL C TI CHI NES E EM l o1 曼 1 l 2
中医治 疗 带状 疱 疹研 究进 展
索 1 g 当归尾 1 g 生甘 草 5 , 5, 5, g 白花蛇舌 草 1 g 柴胡 5,
上 肢加 姜黄 1g腰 以下 加 川 牛膝 9 , 血疱 加侧 柏 5, g有 叶 2 g紫草 1g疼 痛甚 加 制乳 香 9 、 0、 5, 制没 药 9 ) g g 内
服及 外用雄 黄酊 ( 雄黄 粉 5 g 7 %酒 精 10 L 擦 0加 5 0m )
组 均 口服 阿昔 洛 韦 , 治疗 组 加 服 梅 花 点 舌 丹 。结 果 疼 痛减 轻 时间 、 疼痛 消失 时间 、 后遗 神 经 痛 发生 率 治 疗 组 优 于对 照组 。吴 奇志 等 自拟 中药 治疗 眼部 带

谈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药进展

谈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药进展

谈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药进展带状疱疹治愈后,患者病患区域如果还存在疼痛持续一个月者,都称为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老年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且临床症状较重,疼痛常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诱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因还不是很明确,目前众多学者认为是由于带状疱疹治疗不彻底,病毒没有完全清除所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药在近年来不断取得进展。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因热毒损伤阴血、经络失养、余邪未尽、痹阻经络,从而造成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本文着重对近5 年来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进展概况进行综述。

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药进展详解:一、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治疗1、血府逐瘀胶囊血府逐瘀胶囊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心肌供氧量,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黏度,减少红细胞、血小板聚集,改善人体血流动力学、微循环、代谢及免疫功能等作用。

2、新癀片新癀片是在传统古方片仔癀基础上改制的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该药主要成分三七、牛磺酸、去氧胆酸、皂苷、延胡索酸等具有抗菌、抗炎、镇痛、利胆等作用。

4、刺五加与丹参注射液中医理论认为刺五加有散瘀祛风、除湿、补肾安神、益气健脾之功效。

现代研究认为刺五加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及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利于组织的修复,与丹参联合应用更是相得益彰。

二、中药方剂加减辨证治疗中药汤剂内服药物组成:龙胆草、白花蛇舌草各20g,板蓝根、黄芩各15g,山栀子、生地、柴胡、延胡索、当归、丹参各10g,木通、木香各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配合加味茶五倍散3剂外敷。

处方:儿茶、五倍子、马钱子、炉甘石、独角连各6g,黄连、冰片各1g,每日1剂。

三、中药外用治疗用20%辣椒素酊直接涂抹于疼痛处,4次/d,治疗8周,共治疗PHN 35例。

结果治愈29例,治愈率达82.9%,显效4例,无效2例。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研究进展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最难治愈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与病毒感染、风寒湿邪入侵、气血不畅、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具有中药养心安神、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等作用,经过长期的研究及实践,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临床治疗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方法,主要包括内服中药、外敷中药、针灸、推拿等。

内服中药加强体内营养,调节气血,增加机体抗病能力,治疗带状疱疹和神经痛。

可选用温经理气、舒筋活血的中草药,如桑白皮、红花、川芎、当归、白芷等。

外敷中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温通络气,消炎镇痛,防止扩散和深入,可选用艾叶、桂枝、牛膝等。

针灸与推拿结合可促进体内气血的流动、扩充外周的气血供应和消除病变引起的乏力、倦怠、运动障碍等症状。

因此,中医针灸和推拿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方法包括复方中药口服、中药颗粒、中药贴敷、灌肠等。

复方中药口服可选用玄参、连翘、黄连、藁本、桔梗等中草药组成,以清热解毒、泻火利湿、振奋脾胃、平肝止痛为主。

中药颗粒选用可选用香附、白芷、川芎、当归等中草药组成,以温通经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为主。

中药贴敷选用艾叶、桂枝、熟地等中草药制成粉末,用水调成糊状,敷在患处并加盖保护,不但可以减轻疼痛,还可以促进局部气血循环、消炎等。

此外,适当的中药灌肠,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体内毒素的排出,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

方剂治疗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时候,还有很多具有一定疗效的方剂,如悬鱼草颗粒、龙胆泻肝丸等。

悬鱼草颗粒主要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早期治疗,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缓解疼痛和消除红肿。

龙胆泻肝丸成分主要由龙胆草、枸杞子、柴胡、甘草等组成,以清肝明目、平肝熄风、疏肝解郁为主,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研究进展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疼痛性神经病变,其特点是疼痛持续时间长,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研究进展受到了广泛关注,临床上发现中医药在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显著的疗效。

一、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病因病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病毒性感染病,易于通过空气传播。

带状疱疹病毒一旦感染后,则会长期潜伏在感染者的神经节细胞内。

当感染者的免疫力下降时,带状疱疹病毒可能会再次激活,引起带状疱疹发作。

在带状疱疹的发作期间,病毒可通过神经纤维跨传到皮肤上,形成水疱和疼痛。

治疗不当或免疫力低下时,带状疱疹病毒可能会引发神经痛的持续时间长达数月,甚至数年。

1. 中医药治疗的基本原则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基本原则是“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祛病症、调整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 中药治疗目前的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药物主要以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为主要治疗方向。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延胡索、丹参、黄芪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对缓解神经痛症状、促进神经的修复和恢复有良好的效果。

在服用中药的过程中,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调配出适合患者治疗的中药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也有良好的效果。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改善机体的内环境,促进神经的修复,从而减轻疼痛感。

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温针、濡针、电针等。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针灸治疗可明显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 效果确切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确切,其疗效已经被大量的临床实践所证实。

中药成分多样,作用较全面;针灸手法灵活,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个性化治疗,因此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中医药达到的疗效会更加出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的进展情况,其中主要探讨了中医内治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法;中医内治法;辨证分型治疗;带状疱疹;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7-0317-02
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中,发现运用中药内治法治疗带状疱疹均有较好的疗效,并可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肯定了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确切疗效和安全性。

1.带状泡症的介绍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门诊的常见病,具有簇集水疱,急性期疼痛较重,后遗神经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目前,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了了中医治疗法和西医治疗法。

在西医治疗中,主要采用抗病毒、止痛、免疫调节剂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帮助病患者缓解症状,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神经痛,但是西医治疗方法的疗效并不明显。

而中医药治疗方法在带状疱疹治疗中应用时间较为长久,不仅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治疗方法,而且辨证细致、用药灵活,具有比较显著的疗效,且副作用小,复发率较低,中医药在治疗带状疱疹方面前景广阔。

根据中医药学理论,带状疱症的发病机理在于脾失健运、经脉不通、气滞血瘀、情志受损、肝郁气滞、饮食没有节制等原因,因此根据中医治疗方法,主要针对肝、脾论治,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包括了肝胆湿热型、脾虚湿蕴型、气滞血瘀型,治疗的思路注重整体治疗,着重于清热解毒、利湿导滞、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与此同时中医药治疗方法有助于促进带状疱症的愈合以及神经恢复的进程,有效地对后遗神经痛产生预防作用,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远期疗效比较理想,由此充分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

2.中医内治法
2.1 肝胆湿热型
肝胆湿热型的病患者通常的病因在于病患者长期的情志不调,情绪长期处于忧郁的状态中,容易发怒,对自身的肝阴造成了损害。

主要症状表现如下: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口干舌燥、面红目赤、舌苔颜色呈黄等等。

在带状疱疹的开始阶段,病邪对人体造成损害,积聚于局部皮肤,导致皮损消退后邪毒依然残留在人体的经络气血中,阻碍气血循环,气血运行的不通畅导致人体疼痛感产生。

由此可见,采用去除邪毒以及疏通经络的方法,可以帮助机体的气血改善运行,进而促使疼痛消失。

根据杨永禺清热解毒通络止痛治疗方法,采用了金银花、野菊花、黄芩等中药材,自拟解毒中药汤剂,对40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痊愈率达到了100%,具有着极为理想的疗效,值得临床应用以及推广。

根据郭青海的清热燥是解读通络治疗方法,采用了金银花、白纸、赤芍、浙贝母、当归尾等等中药材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治疗并且取得了97%的治疗效果。

根据范琴祛风通络治疗方法,采用了白芷、细辛、姜半夏、白附子、僵蚕、柴胡、夜交藤等中药材进行治疗带状疱疹患者,痊愈率达到了100%。

2.2 脾虚湿蕴型
脾虚湿蕴型带状疱疹患者发生的原因通常在于病患者平时饮食不节制所致,饮食习惯过于肥腻,对脾胃造成了过度的负担,长期以来就会对脾胃功能造成一
定的损伤,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痰浊中阴。

主要症状表现如下:病患者出现头部
感到沉重,胸闷,恶心,想吐,四肢乏力,舌苔比较后腻,脉象糯滑。

这种类型
的患者多数为年老体弱者,带状疱疹的急性期由于受到湿热邪气的损害,正气受
到损伤,导致气阴不足,筋脉失养,继而导致机体疼痛。

气虚容易导致人体乏力,阴虚容易导致人体脉络枯涩,气虚阴虚则容易导致人体血气运行迟滞,产生瘀血
积聚体内,继而导致疼痛发生。

因此,针对这种类型的患者可以采用扶正方法来
帮助病患者补气滋阴,同时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辅助治疗。

根据王一安的补
阳还五汤,采用了黄氏、赤芍、川弓、生地黄、红花、白芍、桃仁等等中药材,
对38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治疗,总疗效率达到92%。

根据吴祖兰的益气止痛方,采用了黄氏、当归、党参等中药材,对43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治疗,总有效率
达到88%。

根据丁华芍药甘草汤,采用了白芍、赤芍、甘草、当归、五灵脂等中
药材来治疗带状疱疹患者共138例,总有效率达到98%。

根据王海林增液汤,采
用了秦九、桃仁、红花、五灵脂、地龙、生地黄等等中药材,治疗带状疱疹患者24例,总有效率达到92%。

2.3 气滞血瘀型
气滞血瘀型病患者长期患病,因此对其自身的气血造成了损耗,过度思虑,
心肝遭到损害,气血有所不足。

主要症状表现如下:病患者出现疲劳,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失眠多梦,舌苔比较淡薄,脉象虚大或者沉细。

气滞血瘀型患者在带
状疱疹皮损逐渐消退之后,其斜度依然残留在体内,停留在经络内,对人体气血
运行造成阻碍,形成气滞血瘀,导致人体出现疼痛。

由此,针对该种类型患者采
用活血化瘀方法来对患者的后遗神经痛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根据朱晓
红的桃红四物汤,采用了当归、川弓、桃仁、熟地黄、柴胡等等中药材,对带状
疱疹患者38例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

根据蔡巧秀柴胡疏肝散,采用了
柴胡、甘草、香附、细辛、白芍等等中药材,对带状疱疹患者32例进行治疗,
总有效率达到95%。

根据张志勤的复元活血汤,采用了炒柴胡、天花粉、山甲珠、当归尾、甘草等等中药材,对带状疱疹患者32例进行治疗,共有28例患者治疗
痊愈。

综上所述,带状疱疹属于临床的一种常见皮肤疾病,其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后
遗神经痛,这成为该疾病治疗上的重点与难点。

根据中医药治疗理论方法,在辨
证分型的基础上,采用有针对性的中医药内治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具有显著的治
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方敏.血府逐瘀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8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36).
[2] 汪红卫,李燕芳,邹水泉,陈国栋,喻首华,仇龙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
痛与白介素2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23).
[3] 王乐荣,李其友,梁廷营.刺络拔罐放血为主治疗带状疱疹50例[J]. 中医
研究. 2009(11).
[4] 伍小敏,陈天葆.神经妥乐平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
效观察[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9(05) .
[5] 王朝霞.七厘散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2例[J].陕西中医.2009(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