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世界地理1含答案

2019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导学案:世界地理(1)含答案

【世界地理一考点复习】如何对区域地理进行综合分析

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包括区域要素、区域特征和特征成因的分析等。在区域综合分析比较过程中,强调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与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有机的结合。因此,区域地理复习应以区域特征分析为着力点,重视分析方法的培养。

1. 区域特征综合分析的基本内容是:

区域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区域人文地理特征(人口、聚落、交通、经济、文化等)

区域整治和开发利用(资源条件、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经济结构调整、重大工程建设

等)。

要运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重新梳理知识内容,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关注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典型案例的应用,研究自然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之间,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

①准确进行区域定位后,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

②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

③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

④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⑤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3 ?地理位置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1)绝对位置一一经纬度位置(确定一个区域范围或具体地点)。

(2)相对位置

①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②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③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或者邻国、邻省轮廓等进行分析判断。

④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4. 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1)地形

①地形类型与名称:可以根据区域位置得出,也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海拔高程及地形剖面图来判断。

②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地面起伏状况、地形分布上来描述。

③地势特征:主要从地面起伏变化的趋势上来描述。常用的描述语言有两种:一是某方

向高,相反方向低;二是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倾斜。

④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在地面起伏大的高原、山地主要是侵蚀作用;在低平的地区主要是堆积作用;在降水多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流水作用;在降水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是风力作用。

⑤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等。

(2)气候:从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这里主要介绍两个方面:

①气候类型: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②气候要素的分布:主要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一般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大区域气候要素的分布及气候特征;第二种是局部地区气候要素的分布,要根据其局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来分析,如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3)河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5. 人文地理特征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1)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2)农业:主要从区位条件及评价、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结构类型等方面分析,注意生产结构的调整及其影响。(3)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4)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5)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6)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

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两大方面。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内容只是区域特征分析和比较的一般思路,并不是每个区域特征的分析

和比较都要考虑上述所有因素,而是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泛练题

一、(2019齐鲁名校联考)“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

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下图为“一带一路”示意图,依据图文材料,回答1,

3 题。

1.古代中国的商船航行于海上丝绸之路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中国的商船一般选择夏季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出发,冬季从非洲东部沿海地区返回

B.夏季航行到索马里附近海域时发现此处水温较低,且海面上有大量捕鱼的渔船

C ?当他们顺风由中国泉州南下到新加坡时发现当地正午日影位于南方

D .返航时途经加尔各答可以大量购置棉花,带回国内

2 ?建设陆上丝绸之路一一铁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自然条件有()

①气候寒冷,冻土广布②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困难③多咼原山地,多地质灾

害④沙漠广布,气候恶劣

A .①②④B.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列关于沿线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变化可信的是(

①产业向沿海港口及国际铁路沿线、边境口岸等地区集聚②基础设施投资增大,高

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交通运输系统更完善③资源开发力度增大,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可能加大④欧洲国家通过提供大量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亚欧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A.①③

B.②③ C .②④D.①④

解析: 1.B 2.C 3.A

第 1 题,中国古代商船为实现顺风顺水航行,一般选择冬季从南方沿海出发,夏季从非洲东部沿海地区返回;夏季索马里附近海域由于吹离岸风,形成上升补偿流(索马里寒

流),

鱼类饵料丰富,是捕鱼的好时机;从中国泉州南下到新加坡时,正值北半球的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新加坡正午日影朝北;加尔各答并不盛产棉花。

第 2 题,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经过中亚地区,铁路沿线没有冻土分布。

第3题,“一带一路”主要发展的是铁路和港口交通系统,②错;欧洲国家没有通过提

供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④错。

二、(2019宁夏联考)下图中的甲、乙两国,一个是所在大洲的第二大花卉出口国,另一个有“木材之国”的美誉,是世界著名的木材出口国。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甲、乙两国自然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势都是中部低、四周高

B.都具有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

C ?甲国气候凉爽,乙国气候湿热

D ?都处于板块交界附近,多地震

2?乙国大宗货物的进出口不是通过河流而是取道从布拉柴维尔通向海洋的铁路,其主要原因是( )

A .铁路运输速度快,方便大量花卉的快速出口

B.铁路运距更短,可扩大木材的出口量

C ?河流下游多瀑布,不能成为出海通道

D .减少货物进出口对途经国家的影响

3. 2019年,图中的“木材之国”作出了原木出口量不得超出原木产量15%的限制,其原因或目的是( )

①延长木材产业链,扩大就业②国内原木短缺③提高原木的附加值,增加收入④ 特大洪水对原木运输造成了巨大冲击⑤保护森林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③④⑤D.①③⑤

解析: 1.C 2.C 3.D 第1 题,甲国水系呈放射状且西部河流流入海洋,说明该国地

势中部高、四周低;根据经纬度可知甲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安第斯山山间高原,海拔高,虽纬度低,但气候凉爽,乙国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乙国不在板块交界处附近,故只有C 项正确。第2 题,由图可知,图中河流下游有瀑布群,不可能成为出海通道,故不能通过河流运输进出口货物。第 3 题,结合材料及乙国气候湿热可知乙国为“木材之国” ,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不存在原木短缺的问题;洪水不会只影响原木的进出口而不影响原木生产这个环节;原木生产附加值低,产业层次低,吸纳的就业人口少,且大量出口原木会加剧森林资源的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