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复合的基本原理总结

合集下载

复合种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法

复合种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法

复合种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法一、复合种植的基本概念与意义复合种植是一种农业种植技术,它通过在同一片土地上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实现作物间的互补与互利。

这种种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产出,还能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对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以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1.1 复合种植的定义复合种植,又称混作或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对环境条件的需求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因素,合理搭配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

这种种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的产出率。

1.2 复合种植的生态效益复合种植能够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同时,不同作物的根系结构和养分需求不同,能够相互补充,减少对化肥的依赖,从而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3 复合种植的经济价值通过复合种植,农民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产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此外,复合种植还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复合种植的实践应用与技术要点复合种植的实践应用需要考虑作物间的相容性、生长周期、空间利用等多方面因素。

合理的复合种植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2.1 复合种植模式的选择复合种植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

常见的复合种植模式包括高矮搭配、深浅根系搭配、不同成熟期搭配等。

2.2 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包括作物的选择与搭配、种植密度的控制、田间管理等。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保证作物间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避免相互竞争。

田间管理则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进行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2.3 复合种植的资源循环利用在复合种植过程中,作物的残体、落叶等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回归土壤,实现养分的循环利用。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优化与稳定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运行与它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结构是否合理、优化,决定了功能的优劣。

只有各组分结构协调、合理,才能发挥稳定、持续和高效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空间(水平、垂直和多层次)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食物链)结构。

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不一定等于系统中各部分要素简单相加之和。

而一个结构合理的系统,其整体功能必定大于各部分独立存在时的功能之和。

相反,一个结构不合理的系统,其整体功能则很可能小于各部分独立存在时的功能之和。

生态系统也不例外。

例如,作物生产是一个种群过程,群体产量的形成绝非各个体单独种植时产量的简单相加。

对于农作物种植系统而言,在氮、磷、钾均缺乏的情况下,不论单独使用其中的任何一种肥料,都能够获得作物产量的提高;但是如果采取氮、磷、钾科学配比,综合优化施肥方案,就会取得比三种肥料分别单独使用时产生的增产量之和更高的增产量。

反之,如果各种肥分搭配不当,安排不合理,完全有可能出现整体效果小于部分之和的情况。

农业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它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只有在具有一个能保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过程畅通的良好结构,才能产出更多的产品,更好地发挥各种有益的效能。

常规现代化农业生态系统的最大缺陷之一就是它的不稳定性,因为这种农业模式盲目地追求高投入、高产出;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农田土壤结构破坏和地力衰退;不加选择地滥用杀虫剂、除草剂,导致有害昆虫天敌数量的下降,使得虫害的发生更加频繁,损失也更加严重。

生态农业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替代农业经营方式,它主张合理利用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并强调通过调整和优化结构,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以追求长期的、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二、系统的生态效率原理在生产力生态学中,生态效率是通过计算能流过程中各个不同点的能量的比值而得到的。

农林复合的基本原理总结课件

农林复合的基本原理总结课件
品种A的单位面积间作产量 品种B的单位面积间作间产量 LER 品种A的单位面积单作产量 品种B的单位面积单作产量 20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 种间他感作用原理
种间作用方式: 物理机械作用、生物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
生物化学关系又称为他感作用,是指供体植物通 过分泌生化活性物质对受体植物产生毒害作用或 促进作用。 萜类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
系统的基本特性:
组成成分方面 结构特性
动态平衡特性 系统演替
开放性 组分间相互作用
5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 结构与功能原理: 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系统结构的反映。
n
W> pi i 1,2,, n i 1
n
W pi 0i 1, 2,3, , n
i 1
乔灌结合的防护林系统
n
W< pi 0i 1,2,3,, n
应用——种植密度
影响植物种群密度的因素主要有: ① 种群的结构和繁殖特性; ② 光、温度、水分、大气、土壤等物理环境因子; ③ 种内和种间因素。
29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III 生态场理论(例)
合理密植可以使植株充分利用光、水、肥等资源,是提高玉米 产量的重要环节。 种得太稀难以高产、高效;种得太密易造成的空秆、秃尖,遇 到不良环境条件还会出现倒伏、病害重等情况,同样会造成减 产。那么,究竟该怎样确定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呢?
rm2 N 2
K1 K2
NNKK1211NN21
Ln((K N ) / N ) a rt
(N sn N sn1 ) /(tn tn1 ) rs N sn1 (K s N sn1 N mn1 ) / K s
(Nmn Nmn1 ) /(tn tn1 ) rm Nmn1 (Km Nmn1 Nsn1 ) / Km 18

农林复合经营规划设计研究概述

农林复合经营规划设计研究概述

农林复合经营规划设计研究概述摘要:文章概述了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基本内涵,并从指导原则、设计步骤、评价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对农林复合系统规划设计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农林复合经营;规划设计;农林复合经营既是一种古老的土地利用方式,又是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由于各国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使得农林复合经营至今尚未完全统一、普遍认可的定义,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做了不同的解释。

其基本内涵可以概述为:农林复合经营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物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的时空搭配,形成多物种、多时序、多产业和多层次的合理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为了建成稳定、多样和高效的林农复合经营系统,发挥其最大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1农林复合系统规划设计指导原则农林复合系统进行结构设计时考虑的因素比较复杂,涉及生态、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本文综合李文华、刘洋、章家恩、王锐等的观点[1-4],将农林复合规划设计的原则概括为以下几点:(1)适地适树原则:树木与作物品种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的多样性,使得农林复合系统结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适地适树原则;(2)结构最优原则:不仅要求设计的系统具有结构稳定性,保证能量金字塔的生态规律,还要符合结构优化原则,尽可能运用各种方法对系统的结构进行整体优化设计,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等;(3)效益原则,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所设计的模式和物种的选择在优先保证当地农民生活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还应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使综合效益最大化;(4)可持续性原则:人为的干扰不能超过土地的承载力,要考虑环境的自我维持与恢复,此外,要考虑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的投入能力,确保在农林复合系统的建立和运转过程中达到循序渐进、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目的。

2农林复合系统规划设计步骤(1)收集规划区域的农、林、牧、副、渔业等的历史和现状等资料,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背景和农民的需要,找出研究当地生态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限制条件,确定规划的总体目标;(2)调查规划区域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状况、地形条件及土壤条件等,提供基础信息;(3)在农林复合系统设计的原则和理论指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系统内各组成成分和结构的合理配置。

《家乡的农林复合类》课件

《家乡的农林复合类》课件

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
03
面临的挑战
目前农林复合经营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源环境压力、技术瓶颈、政策
支持不足等。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农林复合经营的可持
续发展。
02
CATALOGUE
农林复合经营的类型
农林间作
总结词
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距、株距和深度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和林木,使农 作物和林木和谐共生的经营模式。
01
02
03
保持水土
树木的根系可以固持土壤 ,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 地资源。
调节气候
林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同时也可以调节气温和 湿度,改善气候条件。
涵养水源
树木可以涵养水源,净化 水质,保障水资源的安全 和可持续利用。
社会效益
促进农村发展
农林复合经营可以促进农 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 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村的 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合理配置,实现生态 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充分利用土地、光、热、 水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
通过多样化经营,增加经 济收益。
为农村提供就业机会,促 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林复合经营的重要性
生态保护
通过合理配置,减少对环境的 破坏和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土地生产力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 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市场前景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人们对合 经营产品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
政策支持
政府将加大对农林复合经营的支 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 惠等政策措施,促进其快速发展 。
国际竞争力提升
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农林 复合经营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将 得到提升,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

生态工程学答案

生态工程学答案

生态工程学答案1、生态工程:是应用自然生态系统原理,通过同自然环境合作,进行的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双方都有利的复合生态系统设计的科学;生态工程是建立在少花费、低能耗而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又能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生态保育、生态恢复、生态更新和生态管理等的技术综合。

2、环境工程:是研究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生态工程等工程技术领域。

3、生物工程:是运用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生物体制造人类所需产品、改造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应用技术领域。

4、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四、简答(每题6分,共30分)1、何为生态工程学?生态工程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答:是应用自然生态系统原理,通过同自然环境合作,进行的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双方都有利的复合生态系统设计的科学;生态工程是建立在少花费、低能耗而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又能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生态保育、生态恢复、生态更新和生态管理等的技术综合。

生态工程研究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增长、社会生产等各个子系统,但它研究的不是人口学、资源学、环境学和部门生产的单个组分,而是涉及人口、资源、环境及产业之间相互作用的横向联系,及它们之间的整体效应。

2、生态工程学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答:生态工程这一术语的提出,是生态系统学说出现以后的事。

奥德姆和密奇以及尤曼先后在其着作中都定义了“生态工程”。

早在50年代,我国着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就提出生态工程这一名词,在1984年给生态工程下了更为明确的定义:“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由于生态工程学是一门新的科学,其发展历史较短,它的理论原理和基本概念还正在逐步成熟之中。

6第六章2农林复合资料

6第六章2农林复合资料
高密度桐粮间作:小径材 3×4m、2×4m、2.5×3m (750~1500 株/hm2)
粮桐林网
枣粮间作
以枣主(300-450株/hm2) 以粮为主(85-115株/hm2) 枣粮并举(150-225株/hm2) 作物选择 首选小麦,其次豆类、第三油料、第四
瓜菜、第五玉米和谷类,高粱、高干玉 米、白薯不宜
(二)基本特点
复合性 系统性 集约性 等级性
二、农林复合系统的结构及分类
(一)结构 1 空间结构 2 时间结构
1 空间结构
各物种在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内的空间分布,包 括物种相互搭配、密度及所处的空间位置
垂直结构:各组分的成分垂直排列成层 水平结构:农林复合经营各组分的水平位置
和排列顺序形成的生物平面布局
分类指标(Nair 1985)
系统组分的产业组合:农林、林牧、农林牧等 组分的时空结构:密集混种型、稀疏混种型、
边界种植型、带块种植型;轮作、间种等 组分的功能生产功能包括粮食、木材、饲料等,
保护功能包括防风、水土保持等 气候的适应性:热带、温带等、平原、山区等 系统的社会经济和管理水平:高投入、中投入、
池杉网格种植优质香蕉
林带内缘种植的4年生荔枝
池杉--柑桔复合模式(早期间种不同时令作物)
林渔模式: 在林带保护下,鱼塘周围塘基上种植 香蕉,并间种作物和象草等。鱼塘一般放 养鳙、鳊、鲤、鲩四大家鱼,也放养加州 鲈鱼、桂花鱼等优质鱼。
池杉林网保护鱼塘养殖
林 --- 渔 复 合 模 式
14
林-禽(畜)-渔复合模式:
与林渔模式结合,饲养三鸟或养猪、 在鱼塘边建禽(畜)舍,既可增加三 鸟活动空间,又能用禽畜粪为鱼类提 供饵料。
鱼塘边放养狮头鹅

农业复合系统

农业复合系统

复合系统一、农业复合生态系统(一)定义及特征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是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及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非生物因素构成,在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不断干预和影响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复合体。

它既不是自然生态系统,也不完全是人工生态系统,而是自然与人工的复合系统。

从宏观角度看,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是由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大部分组成的综合体,各组成部分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而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是在对自然生态系统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不同。

在农业复合生态系统中,只有符合人们需要的植物、动物才得以扶持和发展,而妨碍此类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害虫、病菌、杂草等则被抑制和消灭。

因此,系统中生物少而单调,食物链短,反馈机制弱,自我调节能力差,稳定性低,易遭受不良环境因素的损害。

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其开放状况,是通过人类有目的的经济活动实现的。

系统生产的生物量中,相当一部分以农产品形式输出到系统外被人们利用;同时,人们从系统外输入各种有机肥料和化学物质,以补充土壤养分的消耗。

由于人们采取各种农业技术措施,加之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农业生产中投入大量能源、物质、资金、劳动力等,因此,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比自然生态系统高很多。

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在人类干预下由自然生态系统脱颖而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带有强烈的人为性,不可能脱离社会经济条件,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均会深刻地影响它的组成、结构和生产力。

[1](二)应用意义传统农业是用传统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农业动力,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地位的农业。

由于能源、肥料等农业生产要素短缺,生产者不得不重复利用秸秆、人畜废弃物等资源,以维持农业生产力水平,因此,传统农业已具备了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

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创造了多种传统复合农业模式,如平原地区的稻一猪、稻一渔、稻一菇、草一鹅一稻、桑基鱼塘草一渔等模式,丘陵地区的甘薯一猪一菜模式,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等,这些模式基本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利用,保持了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清洁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I 边缘效应原理
Beeher(1942) 在鸟类研究中发现,在群落交错地 带鸟的数量比邻近群落的多 两个或多个不同生物地理群落交界处的复杂结构, 不同生境的各类共生种群密度变化较大、某些物 种特别活跃、生产力亦相应较高的现象称为边缘 效应。
一是边缘效应带的群落结构复杂
二是边缘效应使边缘地带常具有较高的生产力 三是边缘效应以强烈竞争开始,以和谐的共生结束
22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 种间他感作用原理(例)
23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 种间他感作用原理(例)
原料 刺槐根 介质 水 对象 茅草根茎 小麦种子 茶树种子 指标 生根、发芽 萌发 结果 抑制 出处 王九龄 1986
泡桐根、苹果根、 水 杨树根和桃树根 橡胶叶片 芒萁植株 水 水
抑制,桃根 > 杨树根 > 苹果树 祝心如等 1997 根>泡桐根 曹潘荣等 1997 叶居新等 1987
31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III 生态场理论(例)
树种 杉木 柳杉 水杉 池杉 密度(株/亩) 74-167 74-167 64-110 18-110 株行距(m) 3×3—2×3—1.4×4—2×2 3×3—2×3—2×2 3×3.5—1.5×4—2×3 3.5 × 10.5 — 4 × 6 — 3.5 × 3.5 — 3 × 4 — 3 × 3— 2× 3 — 1.5 × 4 — 1.5 × 2 × 6 (宽 窄行) 3×4—1.5×4—2×3 1.5×2.8—1.5×2—1.3×2(林-参间作)
生态要素2 w x 10 15 10 5
y 5 1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求: (1) A、B物种分别对于生态要素1和2的生态位宽度及归一化 生态位宽度 (2) A、B物种的整体生态位宽度及归一化的整体生态位宽度 (3) A、B物种分别对于生态要素1和2的生态位重叠度及整体重叠 15 度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I 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格局
5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概念(Definition):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某一空间内所有生物(包括动、 植物和微生物 )及其环境 (包括光、热、水、土、气候、 地貌等),通过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 及信息传递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具有统一 功能的综合体。
系统的基本特性:
组成成分方面 动态平衡特性 开放性 结构特性 系统演替 组分间相互作用
8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I 生态位原理——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
假设:环境已充分饱和
i 生态位完全重叠 资 源 轴
(group 2 ) 资源轴(group 1)
9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I 生态位原理——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
假设:环境已充分饱和
i 生态位完全重叠 ii 生态位包含 资 源 轴
(group 2 ) 资源轴(group 1)
萌发,幼苗生 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长 马尾松、猪屎豆、 天 兰 苜 蓿 、 紫 花 萌发 对马尾松促进,其他抑制 苜蓿等
他感作用随受体植物种类和生长发育阶段也有所变化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拓宽和深入。 Luo S. 2013. Allelopathy in South China Agroecosystems. Allelopathy. 145-157. 24
29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III 生态场理论
物理学中的场是指力的作用空间和范围 生态干涉力的作用空间范围即为生态场 生态干涉力是生物内部、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 存在的内在原因
应用——种植密度 影响植物种群密度的因素主要有: ① 种群的结构和繁殖特性; ② 光、温度、水分、大气、土壤等物理环境因子; ③ 种内和种间因素。
17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II 食物链原理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麻虾,麻虾吃泥巴 i 加环 ii 减耗 iii 交换链
18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V 种间竞争与互补关系原理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Logistic growth model) dx/dt=rx(1-p)
K1 N1 dN1 rm1 N 1 dt K 1 K2 N2 dN 2 rm2 N 2 K dt 2
LER 品种A的单位面积间作产量 品种B的单位面积间作间产量 品种A的单位面积单作产量 品种B的单位面积单作产量21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 种间他感作用原理
种间作用方式: 物理机械作用、生物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 生物化学关系又称为他感作用,是指供体植物通 过分泌生化活性物质对受体植物产生毒害作用或 促进作用。 萜类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 根、叶、果实为主 渗透、挥发、淋洗
Ln((K-N)/N)=a-rt
dN1 K 1 N 1 N 2 rm1 N 1 K1 dt dN K N N 2 1 2 r N 2 m2 2 dt K 1
Ln((K N ) / N ) a rt
6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 结构与功能原理: 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系统结构的反映。
n
W> pi i 1,2,, n
i 1
W pi 0 i 1, 2,3,
i 1
n
, n
乔灌结合的防护林系统 W< pi 0i 1,2,3,, n
n i 1
7
W代表整体功能,Pi为第i组分的功能,n为系统组分数目。
4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六大组成成分
• • • • 无机物 有机化合物 非生物成分 气候因素 生产者 (producer) • 消费者 (consumer) 生物成分 • 分解者 (生物群落) (还原者) (decomposer)

三大功能群
①生产者:自养生物,主 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 括蓝绿藻和一些能进行光 合作用的细菌。 ②消费者:异养生物,主 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 种动物。 ③分解者:异养生物,把 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 无机物,包括细菌、真菌、 放线菌和动物等。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I 生态位(niche)原理——概念 Grinnell于1917指出生态位表示栖息地再划分的 空间单位,定义其为是指物种的生物群落中的 地位和作用。 Elton(1927) 关系 Dice(1952) 空间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 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 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东北地区东部山坡地,选择红松、落叶松、云杉、 水曲柳等树种进行带状混交,形成较大的边缘地 带,实践证明,不仅森林病虫害明显减少,而且 获得了较高产量,实现了长短结合。
黑龙江省宝清县兴国村的稻—苇—鱼—鹅—貂生 物循环系统。
27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II 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 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30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III 生态场理论(例)
合理密植可以使植株充分利用光、水、肥等资源,是提高玉米 产量的重要环节。 种得太稀难以高产、高效;种得太密易造成的空秆、秃尖,遇 到不良环境条件还会出现倒伏、病害重等情况,同样会造成减 产。那么,究竟该怎样确定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呢?
一般情况下,平展型玉米品种单株生产能力强,但不耐密植, 适宜种植密度为每667平方米3000~3500株; 耐密型玉米品种主要靠群体优势发挥增产潜力,适宜种植密 度为每667平方米4000~5000株; 半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单株生产能力和耐密性介于平展型和紧 凑型之间,适宜种植密度为每667平方米3500~4000株。
( N sn N sn 1 ) /(t n t n1 ) rs N sn 1 (K s N sn 1 N mn 1 ) / K s
( Nmn Nmn1 ) /(tn tn1 ) rm Nmn1 (Km Nmn1 Nsn1 ) / Km
19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V 种间竞争与互补关系原理(例)
8 6 4 2 0 0 -2 -4 2 4 6 8 10 12
y = -0.8389x + 6.1715 R² = 0.936
20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V 种间竞争与互补关系原理(例)
双方受益型
单方受益型
双方受损型
损益互存型
Mead等(1980)提出利用土地当量值(LER)来表示
25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I 边缘效应原理
i 加成效应 生态位扩宽 ii 协合效应
新有机整体的协同作用 iii 富集效应 向边缘区域移动
26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VI 边缘效应原理(例)
在混交林中,不同混交树种其混交边缘行林木生 长量有的高于纯林,有的低于纯林。可见,树种 间关系是否适应决定着边缘效应的正负效应。
10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I 生态位原理——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
假设:环境已充分饱和
i 生态位完全重叠 ii 生态位包含 资 源 轴
(group 2 ) 资源轴(group 1)
11
iii 生态位部分重叠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II 生态位原理——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
假设:环境已充分饱和
i 生态位完全重叠 ii 生态位包含 资 源 轴
(group
iii 生态位部分重叠
iv 生态位邻近 v 生态位完全分开
2
) 资源轴(group 1)
12
生态系统学原理及其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