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概况之宗教信仰

合集下载

云浮的宗教信仰情况如何?

云浮的宗教信仰情况如何?

云浮的宗教信仰情况如何?一、基督宗教在云浮的发展云浮市作为广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宗教信仰情况多种多样。

其中,基督宗教在云浮市的信徒数量逐年增长,成为云浮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在云浮市,基督宗教最早传入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从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到最初的教堂建设,基督宗教在云浮开始发展。

2. 如今,在云浮市内,有多个基督教教堂供信徒祈祷。

信徒们积极参与教堂的活动,通过礼拜和宣讲会等形式,加深对信仰的认识。

3. 基督教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扶贫帮困、教育支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这也使得更多的人对基督宗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二、佛教在云浮市的状况除了基督宗教之外,佛教也在云浮市的宗教信仰中占有一席之地。

佛教的信仰方式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深受云浮市民的喜爱。

1. 云浮市内有众多佛教寺庙,其中以云浮西山南华禅寺最为著名。

这里保存着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香客前来朝拜。

2. 佛教文化在云浮市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云浮,不仅仅是为了观赏风景,更是为了感受佛教文化的熏陶。

3. 在佛教寺庙中,僧人们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援助和帮助。

这种饱含慈悲之心的行为,使得佛教信仰在云浮市民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三、道教信仰的情况在云浮市的宗教信仰中,道教也有一定的存在和发展。

道教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受到部分市民的喜爱和信仰。

1. 云浮市内有多个道观,道教的教义在当地的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道观中的道士们主持了许多重要的宗教仪式,吸引了一大批信徒前来参观和膜拜。

2. 随着云浮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身心健康和内心的宁静。

道教的修身养性理念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与追求。

3. 道教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云浮市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许多人将传统的道教思维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潮州 宗教风情

潮州 宗教风情

潮州宗教风情
潮汕地区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宗教信仰,它是潮人历史文化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世界上的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均能在潮汕地区的乡镇轻易地被发现,并拥有广大的信众。

因此,在潮汕地区的乡镇里宗教的寺院,道观,礼拜堂,教堂为数不少,而且,常呈现相依为邻的分部。

此外,潮汕本地的传统宗教信仰纷繁杂陈,从崇拜的对象来看,民间杂神多为本地自造,如:三山国王、大湖神、孙雨仙、虱母仙、花公花妈、许娘娘、陈元帅、九天圣王、飞龙王等等。

因此,潮汕地区被称为宗教信仰博物馆。

岭南宗教民俗文化

岭南宗教民俗文化

岭南宗教民俗文化
岭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这里有着丰富的宗教和民俗文化。

1.道教文化:岭南地区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道教文化传统。

在岭南地区,人们信奉道教神仙,如太上老君、三官大帝、文昌帝君等,每年都会举行各种道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2.佛教文化:佛教在岭南地区也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寺庙和佛教文化景点吸引了大量的信众和游客。

岭南地区的佛教文化以禅宗文化为主,禅宗文化注重禅修和内观,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3.民间信仰:岭南地区的民间信仰也非常丰富,人们信奉各种神祇和祖先,如土地神、城隍神、财神、灶神、门神等。

每年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也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4.民俗文化:岭南地区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如龙船竞渡、赛龙舟、舞狮、舞龙、踩高跷、踩旱船等,这些民俗文化活动不仅具有娱乐性,也反映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总之,岭南地区的宗教和民俗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

广东省人文地理经济介绍

广东省人文地理经济介绍

广东省人文地理经济介绍广东省,位于中国的南部,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广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

广东省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是山地和丘陵,南部是平原和台地。

广东省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广东省的河流主要是珠江水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珠江三角洲。

广东省有着悠久的的历史文化,岭南文化是广东地区的主要文化。

广东的传统文化包括粤剧、广东音乐、岭南画派等。

同时,广东省也是中国的重要革命圣地,中国在广东进行了多次革命斗争。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中国的前列。

广东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拥有众多的城市和工业基地,是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广东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其中电子、电器、玩具、服装等行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广东的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金融、旅游、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广东省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广州的陈家祠和潮州的开元寺。

陈家祠是中国南方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而闻名。

开元寺是广东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广东还有许多其他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如佛山祖庙、珠海渔女等。

广东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特点。

这些资源为广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得到了广泛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科的背景和意义,概述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阐述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科的进展和未来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人文—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和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涵盖了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人文—经济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国内外学界的热点。

广州 宗教

广州 宗教

广州宗教【2005•发现•广州】发现点主题:宗教广州的宗教形态可谓非常丰富,除了天主教和基督教传入广州稍晚之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在广州均有上千年历史:255年,西域人支疆梁接到广州从事翻译佛经,是目前所知佛教传入广州的最早记载;306年,葛洪从中原南来广州从事道学研究和写作;隋末唐初,西亚各国商人来到当时已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的广州,伊斯兰教从此传入广州……可以说,宗教文化是广州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一部分,而众多保存至今的寺、观、教堂既是宗教活动场所,也融合了优秀的建筑、绘画、雕塑、园林、音乐等艺术元素,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荔湾区1.华林寺(荔湾区佛教)3分南朝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印度名僧达摩从海路到广州,在华林寺附近登岸并建“西来庵”,是达摩在我国最先传播佛教之地。

后人为纪念这位高僧,称其登岸处为“西来初地”,一直沿用至今。

西来庵历代均有扩建,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701年)改称华林寺,是当时的广州佛教五大丛林之一。

地址:广州下九路西来初地华林寺前街31号要求:请在寺门口合照,相片中出现“华林禅寺”四个金字2.仁威庙(荔湾区道教)3分该庙始建于宋皇祐四年(1052年),仁威庙是一座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

自宋以来,历代乡民皆"率其私钱"修葺或重建。

清乾隆年间重修前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进房舍。

后两进和东序则是乾隆年间增建的。

现主体建筑略呈梯形,占地2200平方米,坐北朝南。

仁威庙内的木雕十分精致,头门均做成木雕的工艺构件,雕刻吉祥纹饰,遍施金彩。

而顶部为五山风火山墙。

正脊是石湾文如塑造的陶塑人物瓦脊,上有"同治丁卯"字样。

其木雕、石雕、砖雕各具特色,陶塑、灰塑工细劲秀,给人们留下深刻而强烈的印象,仁威庙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丰顺宗教调研报告

丰顺宗教调研报告

丰顺宗教调研报告丰顺宗教调研报告引言: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信仰的外在表达,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顺县是中国的一个小县城,拥有多元的宗教信仰。

为了深入了解丰顺县的宗教状况,本次调研报告将从基本情况、信仰特点和地方宗教文化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基本情况:丰顺县是广东省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人口众多,宗教信仰多元。

根据调查数据,丰顺县的主要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其中,佛教和道教的信徒数量最多,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徒数量稍逊一筹。

在丰顺县的宗教场所中,佛寺和道观是最为普遍和重要的。

佛寺和道观在丰顺县的乡村和城区都有分布,信徒可以前往礼佛、上香、参与法事等活动。

此外,丰顺县也有一些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堂和清真寺,供信徒聚会、礼拜和祈祷使用。

二、信仰特点:丰顺县的宗教信仰特点主要集中在佛教和道教上。

佛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丰顺县的佛教信仰也是如此。

佛教强调修行、慈悲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在丰顺县的佛寺中,信徒们可以向佛像顶礼、念经、烧香,并且参与法会等活动。

佛教在丰顺县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平静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道教也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之一,在丰顺县的道观中,信徒们可以学习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的道教思想。

丰顺县的道观也是民间信仰活动的场所,信徒们通过燃烧香烛、拜神礼仪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祈祷。

三、地方宗教文化影响:丰顺县的宗教信仰不仅是个人信仰表达,也是地方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和道教的实践活动成为丰顺县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景观。

例如,在佛寺中的传统庙会,信徒们除了可以参与宗教仪式,也可以欣赏文艺表演、品尝美食等,使宗教成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

丰顺县的宗教信仰还产生了一些地方传统习俗和艺术形式。

例如,丰顺县有“抢香火”活动,信徒们认为在佛寺或道观取得的香火有神灵的保佑,所以大家争相“抢夺”香火,以求亨通。

此外,丰顺县的传统戏曲、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广东省宗教简介

广东省宗教简介

广东省宗教简介广东宗教概况广东省是我国最早接触外来宗教并保存多种宗教的省份,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目前全省共有信教群众96万多人(其中佛教32万人,道教12万人,天主教20万人,基督教30万人、伊斯兰教2万人),县以上宗教团体230个,宗教教职人员6200多人,宗教活动场所2400处。

广东宗教有如下几个特点:1、五大宗教齐全,历史悠久,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除中国本土的道教由北往南传入广东外,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皆由海路经广东传入中国。

且佛、道、伊各教在广东传播已有一二千年的历史。

2、宗教对外交往密切。

广东毗临港澳台和东南亚,是祖国的南大门,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先行地区,对外宗教交往频繁,涉外宗教事务越来越多。

3、宗教文化遗产丰富。

五大宗教在广东传播历史悠久,积淀了比较丰富的宗教文化,如佛教的南华寺、光孝寺,道教的冲虚观,伊斯兰教的怀圣清真寺,天主教的石室圣心堂等寺观教堂,享誉海内外。

4、地域特色突出。

一方面五大宗教与岭南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宗教人文景观,另一方面我省宗教在地理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区域性。

全省信教群众、宗教活动场所、和教职人员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和粤东、粤西广大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重视做好宗教工作,分别于1982年、1991年、2002年三次召开了全省宗教工作会议。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及民族宗教工作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合理开放宗教活动场所,保护宗教界合法权益和正常宗教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决打击各种违法、非法宗教活动,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加强对宗教界的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引导宗教界为国家建设服务。

宗教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服务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省认真落实各项宗教政策,平反了宗教人士冤、假、错案,补发了“文革”中停发的宗教人士生活费,清退了被占的宗教房产和“文革”中停付的宗教房租,“文革”中被遣返的教职人员也回到了教会工作,被查抄的宗教财物基本上清退偿还,并恢复开放、重建和新建了寺观教堂,使信教群众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重点抓了解决落实宗教房产政策遗留问题的工作,省政府先后三次拨出专项经费帮助困难地区解决宗教房产遗留问题,各级政府共拨出数千万元帮助落实宗教房产政策和维修寺观教堂。

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十九章辅导:广东省基本概况

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十九章辅导:广东省基本概况

【导语】准备2019年考试,同样需要⼀点⼀滴的积累。

不积跬步,⽆以⾄千⾥;不积⼩流,⽆以成江海。

整理了“导游证《地⽅导游基础知识》第⼗九章辅导:⼴东省基本概况”,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 ⼴东省是中国历商品性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也是中国最早出现资本主义⽣产⽅式的省份之⼀。

⾃1989年起,⼴东国内⽣产总值在中国各个省区市中,连续占居第1位,成为中国经济规模,经济综合竞争⼒、⾦融实⼒的省份。

⼴东简称“粤”,省会⼴州。

【地理环境】 ⼴东省地处中国⼤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西,南临南海。

珠江⼝东西两侧分别与⾹港、澳门特别⾏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陆地⾯积17.98万平⽅千⽶,其中岛屿⾯积1592.7平⽅千⽶,约占全省陆地⾯积的0.89%,岛屿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

全省海域总⾯积41.9万平⽅千⽶。

⼴东省地势呈现西北⾼、东南低的总体特征。

主要⼭脉有北部南岭⼭脉,平原为南部珠江三⾓洲平原。

【⽓候特征】 ⼴东省属亚热带、热带东亚季风区,由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候,是全国光、热和⽔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

全省平均⽇照时数为1745.8⼩时、年平均⽓温22.3℃。

1⽉平均⽓温为16℃⼀19℃,7⽉平均⽓温为28℃~29℃。

降⽔充沛,年平均降⽔量1300—2500毫⽶,全省平均降⽔量为1777毫⽶。

降⾬的空间分布基本上呈南⾼北低的趋势。

降⽔年内分配不均,4-9⽉的汛期降⽔占全年的80%以上;年际变化较⼤,多⾬年降⽔量为少⾬年的2倍以上。

洪涝和⼲旱灾害经常发⽣,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

春季的低温阴⾬,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东多发灾害性天⽓的原因。

【⾏政区划】 ⼴东省下辖21个地级市,划分为珠三⾓、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

⼴州和深圳为副省级城市。

深圳为计划单列市,深圳、珠海和汕头为经济特区。

全省共119个县级⾏政区,包括60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6个县、3个⾃治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概况之宗教信仰概述广东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除中国本土的道教由北往南传入广东外,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皆由海路经广东传入中国。

三国吴五凤二年(225),西域人支彊梁接在广州译出《法华三昧经》,是目前所知佛经传入广东的最早记载。

西晋光熙元年(306),道教理论家葛洪南来广州从事道学研究和修练,道教得在岭南绵延流传。

唐宋时期的伊斯兰教主要在旅居广州的外国侨民中流传,元代之后北方各省的穆斯林大批南下广东,由此演变成为岭南回族的传统信仰宗教。

天主教与基督教于晚明和清代相继传入广东时,因其倡导的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颇多矛盾而屡遭查禁,至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由两广总督奏请清朝庭允准,两教在广东率先“弥禁”从事传教活动。

其后,两教的传教活动以广东为依托向内地推进。

广州自古是中国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随着中外经济活动的频繁往来,包括宗教在内的外国文化得以最早进入岭南并向全国各地传播。

因此,岭南地区对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广东现有信教群众96万多人。

其中佛教32万人,道教12万人,天主教20万人,基督教30万人、伊斯兰教2万人。

县以上宗教团体230个,宗教教职人员6200多人,宗教活动场所2400处。

其中,18处宗教活动场所开放为外事参观点。

佛教有广州光孝寺、六榕寺,韶关南华寺、云门寺,潮州开元寺,肇庆庆云寺,深圳弘法寺;道教有广州三元宫、博罗冲虚观、花都广东圆玄道观;伊斯兰教有广州怀圣清真寺及光塔、先贤古墓;天主教有广州石室圣心堂、汕头教区主教座堂、深圳天主堂;基督教有广州东山堂、广东协和神学院、深圳基督教堂。

广东省省级宗教团体有:广东省佛教协会,成立于1982年。

广东省道教协会,成立于1994年。

广东省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于1998年。

广东省天主教爱国会,成立于1958年。

广东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成立于1981年。

广东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其前身为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于1958年,1984年改为三自爱国会。

广东省基督教协会,成立于1981年。

1988年,广东省政府颁布了《广东省宗教活动场所行政管理规定》,2000年,省人大审议颁布了《广东省宗教事务管理条例》。

基督教基督教在中国特指16世纪从天主教分化出来的新教。

清嘉庆十二年(1807)由英国伦敦传道会的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经澳门来到广州传教,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开教鼻祖。

清道光十年(1830),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进入广州传教,道光十五年(1835),美国驻华公使伯驾在广州开设眼科医局,又同裨治文等组织医药传道会。

道光二十四年(1844),清政府再开教禁,允准“华民习其教者,免治其罪”。

基督教才得以在香港、广东地区公开传教。

同治十二年(1873),浸信会华人牧师陈梦南开华人教会自主的先河,他和杨海峰等在广州创办了华人宣道堂,从而揭开了华人自立教会运动的序幕。

华人教会提倡中国教会“本色化”,提倡“洋教”(基督教新教从欧美传入,故称foreigh church。

)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祈求实现“三自”(自立自养自传),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基督教教务的本土化进程。

马礼逊在广东传教期间,将《圣经》翻译成中文,并编纂出第一部中英文对照字典《华英字典》。

广东人梁发(1789~1855)参与了圣经的印刷,此后由米伶施礼成为基督教新教信徒,并成为第一个华人基督教牧师。

他是第一个接触和应用西方现代印刷术的中国人。

他撰写的《劝世良言》在社会上引起相当深远的影响。

晚清至民国时期,基督教在广东开展的宗教文化活动主要是创办教育机构,设立神学院,培养本地的神职人员;翻译教义、出版刊物;开设医院等。

基督教在广东早期的传教活动受外国的“差会”等教会组织影响甚深,是国内基督教与外国教会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

至20世纪50年代初,广东基督教界掀起了“三自爱国运动”,断绝了与国外的教会一切关系,真正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

广东基督教的主要人物有吴耀宗、熊真沛、谭沃心、唐马太等。

省内基督教主要堂点有:广州中华基督教仁济堂、基督教河南堂、基督教十甫堂、基督教东山堂、基督教救主堂、基督教锡安堂、基督教沙河堂、基督教芳村堂、基督教光孝堂、东石浸信会堂、中华基督教惠爱堂,顺德中华基督教会勒流堂、容奇基督堂,汕尾基督教堂,汕头锡安堂,海丰公平基督教堂,高州基督教堂,梅州东门礼拜堂,南海基督教西樵堂,陆丰东海基督教堂,肇庆浸礼会礼拜堂,江门基督教江门堂,惠州基督堂,佛山莲花堂,中山石岐太平堂,湛江霞山福音堂,云浮腰古福音堂,阳江青云堂28处。

天主教明嘉靖三十年(1551)西班牙籍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co javier)和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葡萄牙籍传教士伯来笃(Melchior Nunez Barrets)等由海路抵广东上川岛传教未果。

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占据澳门后,大批天主教士进入澳门,在澳门成立主教区,并建立了多座天主教堂。

天主教依此为据点向中国内地传播,澳门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活动中心之一。

天主教在广东的传教活动始于明万历十年(1582),意大利籍耶稣会会士罗明坚(Michaele Ruggieri)在澳门进入广州,并获准在肇庆居住了四五个月。

罗明坚成了第一个进入内陆的天主教传教士。

次年, 意大利神父利玛窦(Matteo Ricci)与罗明坚等人正式移居肇庆,并创建中国内地第一所耶稣会会所。

会所为欧式建筑物,是欧洲近代建筑术传入广东之始。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天主教放禁,西方各国的天主教徒大批进入岭南进行传教活动,并深入广大城乡。

除广州外,汕头、梅州、湛江等地,均成为天主教的布道中心。

天主教在广东的早期宗教文化活动,主要是在社会上创办育婴堂、医院、安老院、中小学等慈善公益事业,自设女修院、小修院培养本土的神职人员。

并定期在教堂传经布道,向社会传播天主教教义。

广东天主教初属澳门教区,清咸丰八年(1858),罗马教廷将广东、广西的教务从澳门教区划出,设置粤桂监牧区。

清光绪元年(1875),广东天主教会独立设监牧区。

民国35年(1946),广东划为一个教省,设立广州总主教区,部分地区教会仍属澳门、香港教区管辖。

天主教自进入广东境内传教,长期以来教务一直被梵蒂冈教庭控制,教会的重大会务、主要神职人员的任免、经费的安排均需由梵蒂冈决定。

建国后,广东天主教界宣布脱离梵蒂冈的控制,实行自主自办教会,并自行选举教区主教,依行政区划调整教区。

广东辖地教会全部由中国神职人员主理,经费自筹。

1981年6月, 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和广东天主教爱国会分别发表声明,坚决反对梵蒂冈非 法任命广东教区主教的行径,坚持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

广东近现代的天主教著名人物有冯祝万、叶荫云、陈亦新、邓以明等。

广州市圣心大教堂是天主教广州教区主教座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63年奠基,1888年落成。

建筑面积2754平方米,东西宽35米,南北长78.69米,由地面至塔尖高58.5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花岗石构筑的哥特式天主堂。

该教堂的全部墙壁、柱子都是用花岗石砌造,故又称为石室。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源于阿拉伯半岛,传入广东始于盛唐时期,至今有1000余年。

唐宋两代最盛。

唐代的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外商云集,尤以阿拉伯、波斯商人为多,称为“蕃客”。

伊斯兰教即由这些商人带入中国。

由于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关系,信奉伊斯兰教的商人聚集一地,其居住地称“蕃坊”。

唐宋时期“蕃坊”的范围,以今广州市光塔路的怀圣寺为中心,南抵惠福西路,东以米市路为界,西至人民路,北到中山六路。

现光塔路、大纸巷、蓬莱北、擢甲里、朝天路、仙邻巷、鲜洋街等街巷名,均是唐宋时期“蕃坊”街道的遗称和遗址。

广州怀圣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兴建的清真寺,该寺相传为阿拉伯传教士阿布·宛葛士所建。

该寺名怀圣,取怀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之意。

明代以后,内陆地区回族人陆续移居岭南(主要移居广州、肇庆等地),岭南伊斯兰教徒以这些回族人为主,所属教派为逊尼派。

明成化四年(1468),南京回回军首领羽士夫、马黑麻等,率领回回军1000多人,南下平乱并留戍广州,分驻于今芳草街、越华路、光孝路、解放北路四个据点(时称“四卫”)。

他们从此定居广州,开宗立户,繁衍子孙,成为有史可考的、最早大批从北方南下广州的回民。

广东境内的穆斯林主要集中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

肇庆是回族穆斯林的第二个聚居地,据清道光年间所修《肇庆府志》的记载:肇庆城内设有85间“回回营”供回族军士居住,其时,穆斯林人口有2000多人,清代起陆续有穆斯林从肇庆迁徙至广州。

伊斯兰教在广东的宗教文化活动,主要是由阿訇定期主持在清真寺举行穆斯林的礼拜活动、每年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会礼。

从清代至民国时期,广东的清真寺与教会组织刊印重版了古兰经的阿文读本及中文的译本十余种,并开设了中、高级经堂培养阿訇,兴办各种社会公益事业。

近现代广东境内的伊 广州市圣心大教堂肇庆市清真寺斯兰教著名人物有沙梦弼、马景廉、杨汉光、马德光等。

道教道教创立于东汉末年,是中国本土宗教,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魏晋时期传入广东。

早期的道教著名人物主要有东晋的郑隐、鲍靓和葛洪。

西晋光熙元年(306),江苏省道教徒葛洪(283-363)因避战乱到广州炼丹弘道。

南海郡太守鲍靓将女儿鲍姑许配与葛洪,并在广州越秀山南麓建越冈院(今三元宫之前身)作修道场,这是岭南有记载的最早的道宫。

东晋咸和二年(327),葛洪转往罗浮山炼丹著述,创建了岭南道教圣地。

时建南庵都虚观,后改“冲虚观”,为岭南道教祖庭。

葛洪在粤数十年,创立了岭南道教一派。

著述颇丰,其代表作有《抱朴子》内外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并在道学、儒学、医学等方面均有卓越的贡献。

历代知名道士还有唐代卢眉娘,宋代陈楠、白玉蟾,明代宋超月,清代杜阳栋、李明彻等。

广东境内道教宫观集中分布在广州、粤东的惠州和潮梅汕地区,粤北、粤西地区有部分分布。

主要宫观有:广州市三元宫、纯阳观、广东圆玄道观,博罗县罗浮山冲虚古观、黄龙古观、酥醪观、九天观,南雄市洞真古观,惠州市元妙观,陆丰县玉清宫、紫竹观,揭阳市娘宫观、北极古庙,南海市云泉仙馆、庆云古洞,开平市梁金道院,广东圆玄道观高州市潘仙观,潮阳市海棠古观、玉龙宫,惠来县赤松观,清新县太和古洞,梅州市赞化宫,平远县真武庙等23处。

佛教佛教源于古印度,两汉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

传播中最具影响的为禅宗二十八祖菩提达摩(Bodhidharma)。

梁大通元年(527)九月,达摩经三年航海于广州首登中国陆地,成为中国佛教禅宗始祖。

从西晋至隋朝时期,佛教在广东的早期传播活动主要是翻译佛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