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肺水肿新[1]

合集下载

极简医学——高原性肺水肿

极简医学——高原性肺水肿

极简医学——高原性肺水肿高原肺水肿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任何前往高原的人,均有可能发生高原病(high-altitude illness)。

高原肺水肿,是一种危及生命的非心源性肺水肿,也是严重高原病最常见的致命表现。

高原肺水肿,通常发生在海拔2500米以上,而在3000米(10,000英尺)以下,不常见。

→对于无高原肺水肿病史者,在4日内上升到海拔4500米时发病率为0.2%,但在1~2日内上升到该海拔时发病率为6%。

→对于有高原肺水肿病史者,2日内上升到海拔4500米时复发率为60%。

病理生理学发生高原肺水肿时,低压缺氧引起肺血-气屏障破坏,导致血浆和部分红细胞在肺泡内异常积聚,会影响气体交换,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这种破坏,源于高海拔时,机体对缺氧的一系列适应不良反应,其中很多因素由基因决定。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发病率取决于个体易感性、到达的海拔高度、海拔上升速度及在高海拔停留的时间。

约50%的高原肺水肿患者,会出现急性高山病的症状。

患者可能同时发生高原脑水肿。

与高原肺水肿发病率增加相关的因素包括:男性、环境温度较低、已存在呼吸道感染、以及剧烈运动。

成人临床表现通常表现为轻微干咳、劳力性呼吸急促、及爬坡困难。

症状通常在到达较高海拔后2~4日出现。

随着高原肺水肿进展,呼吸困难在休息时也变得明显,并且在任何活动尝试时变得严重。

心动过速、呼吸过速、和低热较常见。

高原肺水肿的一个主要临床特点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从劳力性呼吸困难,进展为静息时呼吸困难。

血氧饱和度通常为50%~75%。

影像学检查胸片通常显示特征性的斑片状肺泡浸润影,主要在右侧胸中部,随疾病进展会变得更融合和呈双侧分布。

鉴别高原肺水肿、与心力衰竭、或肺炎鉴别可能很困难,特别是患者有共存疾病且年龄较大时。

在这类患者中,高原肺水肿是一种排除性诊断。

一般说来,高原肺水肿伴有明显的虚弱和低氧血症,这种表现比大多数肺炎病例中的更严重。

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措施的研究进展

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措施的研究进展
(3)高原肺水肿敏感的个体同时有高 表达的内皮素 -1,它是一种潜在的内皮细 胞起源的血管收缩剂。在高原地区,内皮 素 -1 阻滞剂可以降低健康志愿者的肺动脉 压 [7],同时降低缺氧环境下高原肺水肿敏 感个体的肺动脉压 [8]。
(4)肺泡清除率降低,高原缺氧条件 将抑制鼻粘膜上皮 Na+ 的转运,影响肺部 液体的吸收 [9],促使高原肺水肿的发生。
2 临床诊断
2.1 早期表现
一般在第 2-4 天发病,很少超过 4 天 发病。表现为:运动耐受力降低,体力恢 复减慢;劳力性呼吸困难,胸闷,干咳, 接着是静息下呼吸困难和咳嗽;很多病例 出现痰中带血,泡沫痰;体格检查出现心 动过速和呼吸急促;听诊出现非对称性分 布的啰音。
2.2 心电图表现
电轴右偏,右束支传导阻滞,右室高 电压,右房增大。血流动力学显示,肺动 脉高压和肺血管阻力增加,而肺动脉楔压, 心输出量,全身动脉压降低。
<< 下转 57 页
4 治疗措施
(1)最有效的措施是立即降到 1000m 以下,补充氧气;注意保暖,因为冷刺激 会加重高原肺水肿;也可采用高压氧舱模 拟下降到 1500m 以下,作为暂时的治疗方 式。
(2)如以上措施没办法实施,必须采
用药物治疗来舒张血管以降低肺动脉压力。 有研究发现硝苯地平可降低 50% 的肺动脉 收缩压,提高肺水肿治疗的超声学评分。 但也有研究显示,硝苯地平治疗无有益的 作用。这进一步支持高原肺水肿最基本的 治疗措施是降低高度和氧气。
1 病理生理
与肺水肿相关的肺动脉高压主要是由 以下因素造成:交感活性和内皮素 -1 升高, 一氧化氮水平降低 [2]。
(1)高原旅游面临两个主要情况:过 度的体力消耗及暴露于寒冷的环境,这都 可能引起肺水肿敏感人群的交感活性增加, 与肺动脉高压密切相关。

急性高原肺水肿心得体会

急性高原肺水肿心得体会

急性高原肺水肿心得体会急性高原肺水肿是一种严重的高原病,常见于登山者、游客等突然进入海拔较高地区时。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痛苦的经历,但同时也使我更加珍惜生命,增强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年夏天,我和几个朋友计划去一座海拔较高的山上徒步旅行。

我们事先做足了准备,购买了登山用品和高原药物,带足了水和食物。

由于是第一次登山,我们充满了激动和期待,完全没有考虑到高原病的可能性。

开始时,一切都非常顺利。

我们雀跃着往前走,虽然偶尔感到有点气短,但并没有在意。

然而,当我们到达海拔3000米的地方时,我突然感到呼吸困难,咳嗽加重,而且出现了剧烈的头痛和心悸感。

我还脸色苍白、手脚发冷,意识到可能是急性高原肺水肿。

当时,我感到非常害怕和无助。

我们迅速找到一处离海拔较高的山庄,并向管理人员求助。

幸运的是,那里有专业的医疗人员,他们立即给我进行紧急救治。

他们给我吸氧、增加饮水量,并进行了药物治疗。

虽然症状有所好转,但我还是被要求立即下山治疗。

在下山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登山的艰辛和高原的残酷。

每一步都让我感到沉重,心脏疲惫不堪。

但我没有放弃,我知道只有下山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疗。

经过几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到达山脚下的医院。

医生诊断我患有急性高原肺水肿并使用了更强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症状逐渐好转,呼吸困难和咳嗽也减轻了许多。

在经历了数天的治疗后,我终于康复了。

这次经历让我对生命的脆弱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高原,氧气的稀薄让人感到无法呼吸,也让这个美丽而危险的地方显得更加神秘。

我体验到了自己身体差强人意的时刻,也深深明白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从那以后,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我学会了尊重自然,对高原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在登山之前采取了更加充分的准备措施。

我意识到,对于那些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居住和工作的人来说,每一天都可能是一种挑战。

我们需要更加保护自己,呼吁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高原病,以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急性高原性肺水肿的护理要点分析

急性高原性肺水肿的护理要点分析

急性高原性肺水肿的护理要点分析【摘要】急性高原性肺水肿是高原反应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常出现在高原地区的登山者或工作者身上。

早期护理干预包括迅速将患者转移到低海拔地区,吸氧和口服硝酸甘油等药物。

监测病情变化,包括呼吸频率、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供充足氧气是关键,可以通过氧气面罩或气囊等方式维持患者呼吸功能。

促进病人休息,减少过度活动和劳累,有助于减轻肺水肿的症状。

定期评估护理效果,观察病情变化并调整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

急性高原性肺水肿护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急性高原性肺水肿, 护理要点, 早期护理干预, 监测病情变化, 提供充足氧气, 促进病人休息, 定期评估护理效果, 护理的重要性1. 引言1.1 急性高原性肺水肿的概念急性高原性肺水肿是一种严重的高原病,通常发生在未经高原适应的人群身上。

当人体快速升高至高海拔地区时,由于气压的降低和氧气的稀薄,容易导致肺部血管渗漏,肺泡内液体增加,造成肺水肿的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气促、咳嗽、胸闷、烦躁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

急性高原性肺水肿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高原反应的过度,当人体无法适应高原环境时,容易导致肺部血管扩张、渗漏和肺泡水肿。

在高原地区旅行或登山时,一定要慢慢适应海拔变化,避免快速上升至高海拔地区,以减少发生急性高原性肺水肿的风险。

及时的护理干预和处理是关键,尤其是在出现肺水肿症状时。

监测病情变化、提供充足氧气、促进病人休息以及定期评估护理效果,都是非常重要的护理要点。

急性高原性肺水肿的护理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和支持。

通过综合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轻病人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早期护理干预早期护理干预对于急性高原性肺水肿的病人至关重要。

在发病初期,及时的干预可以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症状,提高其生存率。

高原性肺水肿的 CT表现

高原性肺水肿的 CT表现

高原性肺水肿的CT表现目的观察高原肺水肿(HAPE)的CT影像表现特点。

方法8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20~43岁,平均31岁,7例均进行CT平扫检查并复查,1例未行复查。

结果8例HAPE中6例发生于双下肺;HAPE早期和恢复期以肺间质异常表现为主;进展期与稳定期以肺实质病变为主;病程中,肺实质表现从磨玻璃样变到结节样实变,再融合为大片实变。

结论CT扫描可发现HAPE早期病例、判定病程、评价治疗效果。

标签:高原;肺水肿;CT表现高原肺水肿(HAPE)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急性高原病,多发生于初次进入高原或再次进入高原或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或再入高原者,见于海拔3000m 以上地区。

由于高原性肺水肿发病急,病情变化快,严重危及生命。

近年来由于我区旅游业发展,进入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而发生高原性肺水肿的人员时有发生,使笔者逐渐认识了高原性肺水肿的影像表现及其与临床疗效间的密切关系。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8例中,男7例,女1例;年龄20~43岁,平均31岁。

所有病人均有胸闷、气促、心慌,严重的有呼吸困难、咳嗽、咳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听诊两肺满布湿啰音。

其中4例病人发病前有受凉感冒史;8例病人均于就诊时行胸部CT扫描检查,其中7例于临床好转后复查CT。

1.2 仪器与方法本组病例均用德国西门子Balance 单排螺旋CT检查,平均层厚10mm,间隔10 mm;用感兴趣区薄层2mm,再骨算法重建。

2 结果2.1 高原肺水肿的病程分期采用王玮等[1]的方法:发病第1天为早期,第2~3天为发展期,第4~5天为稳定期,第5天以后为消散期。

2.2 CT表现分型[2,3]因高原性肺水肿一般与急性肺水肿(心源性)相似,故按一般肺水肿的方法分型,分为局限型、间质型、弥漫型、中央型4种。

8例人中,中央型4例,局限型1例,弥漫型1例,间质病型1例。

2.3 CT影像表现[4](1)肺纹理增多:以肺野中外带多见,增粗的肺纹理走形自然,边缘光滑或模糊;(2)网格状改变:范围较广的、网格状交织增厚的肺纹理;(3)磨玻璃样改变:肺野透亮度减低,密度增高,其内依稀可见肺纹理;(4)结节影:沿增粗的肺纹理走行的类圆形影,肺外带多见;(5)小片状影:类圆形或多角形,大小1~2cm,边缘清晰或模糊;(6)大片状影:呈地图状,边缘模糊且不规则,此种病变多由小片状阴影融合形成。

高原肺水肿

高原肺水肿

疾病名:高原肺水肿英文名: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缩写:别名:高海拔肺水肿;高山肺水肿ICD号:J98.8分类:呼吸科概述: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是高原地区特发病。

以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为其特点,如能及时诊断与治疗,完全能够治愈。

据记载1898年法国医师Jacottet攀登4800m的Blanc峰时,因患高原肺水肿死在海拔4300m的高山站。

后由他的同事在现场做了尸体解剖,成为世界上首例高原肺水肿尸检资料。

Hurtado于1937年在秘鲁首次报告了1例居住高原29年的男性,去平原短期停留几天后重返高原时发生肺水肿。

之后虽有大量的报道,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对本病的认识尚未完全统一,常常把本病误诊为急性肺炎。

1960年Houston才首次详细地描述了急性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情况。

次年,Hultgren等做了血流动力学的研究,并提出高原肺水肿是一种非心源性肺水肿。

流行病学:高原肺水肿的发病率取决于上山的速度、海拔高度以及到达高山后所从事体力活动的强度等因素。

世界各地报告本病的发生率相差很大。

一般来讲本病易发生于初入高原者,但高原久居者去平原地区短期居住后重返高原,或从一个高原转到另一更高海拔地区时也可发病。

据统计,青年人的发病高于老年人,男性高于女性,高原世居者似乎少见。

海拔高度、上山速度与本病的发生呈正比,发病最低海拔高度国外报告为2600m,国内为2260m。

Hultgren在秘鲁(3730m)调查的总发病率为3.4%,其中青年人为6%,老年人为0.4%。

国内报告成人最高发生率为9.9%、最低为0.15%。

国内有些学者认为,再入性高原肺水肿的发生率高于初入性,但无统计学资料进行对比。

病因:本病常因上呼吸道感染、劳累、过度体力活动和寒冷而诱发。

近年来在我国由于高原地区交通、住房、医疗等生活条件的改善,急性高原肺水肿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青藏高原抢救急性复发性高原肺水肿1例

青藏高原抢救急性复发性高原肺水肿1例
【 者简 介】 新 : 15 一 , 族 , 业 于 皖南 医 学 院 、 疆 医 学 院 临 床 医 作 吴  ̄(98 )汉 毕 新
学系. 中共 党 员 . 治 医 师 . 就 职 于 新 疆 地 矿 局 第 一 区 调 大 队 。 主 现
体温 升 高 至 3 c 以上 且 持 续 ,说 明高 原 肺水 肿 的发 生 可 能 8I =
取 半 卧位 . 即吸 氧 4 6Lm n, 茶 碱 02 + 0 立 ~ /i 氨 .5g 5 %G. S 2 快 速静 推 。1 4 0ml 7:0呋塞 米 2 g 5 %G S2 l 1 n 0m + 0 . 0m ,0mi 内静推 完毕 。1 5 7:0氨茶 碱 02 + %GS 10ml .5g 5 . 0 静滴 维持 。
是类 炎性 反 应机 制之 一 。
【 考文 献】 参
[】 吴 生 荣 , 生玲 . 居 儿 童 重 返 高 原 发 生 高 原 肺 水 肿一 例 报 告 [ . 原 1 苟 久 J高 】
医学 杂 志 , 0 1 () 1 - 7 2 0, 54 : 6 1 . [】 杜 翔 . 原肺 水 肿 治 疗 中 的常 见 并 发 症 分 析田. 原 医学 杂 志 ,1 4 1 2 高 高 23 ,4 0 ( :2 3 . 4 3—3 】 [】 陈 绪 文 , 惠 芬 , 勇 , 4 J 急 性 肺 水 肿 3例 死 亡报 道 [. 国现 代 3 张 胡 等.,L J中 】
定 , 有前 例 。 鲜
【 键词】 藏 高原 ; 场救 治 ; 关 青 现 急性 复发 性肺 水肿 ; 茶碱 ; 水剂 氨 脱
【 中图分 类号】R 9 . 5 43
[ 文献标 识 码】B
【 文章编 号】 1 7 — 7 12 1 )1 a 一 1 一 1 6 4 4 2 (0 0 0 ( ) 16 O

急性高原性肺水肿的护理要点分析

急性高原性肺水肿的护理要点分析

急性高原性肺水肿的护理要点分析【摘要】急性高原性肺水肿是高原反应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及时的护理非常关键。

早期识别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给予氧疗并控制液体摄入量。

卧床休息可以减轻心脏负担,促进病情缓解。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急性高原性肺水肿的护理要点分析在及时救治和细致观察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只有在护理措施得当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关键。

【关键词】急性高原性肺水肿、护理、早期识别、氧疗、液体摄入、卧床休息、观察病情、结论、高原反应1. 引言1.1 急性高原性肺水肿的护理要点分析急性高原性肺水肿是高原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一种由于高原环境引起的肺部水肿疾病。

在高原地区,由于空气稀薄,氧分压降低,容易引起肺部氧合功能障碍,进而导致肺水肿的发生。

对于急性高原性肺水肿患者,及时合理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减轻症状、缓解病情,甚至挽救生命。

在护理急性高原性肺水肿患者时,首先要进行早期识别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急促、胸闷、咳嗽、气促等症状,这时应及时进行氧疗,给予足够的氧气支持,以提高血氧饱和度。

要控制液体摄入量,避免加重肺水肿的病情。

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保持充足的休息是帮助患者尽快康复的重要手段。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定期监测体征、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以上护理要点的实施,可以有效帮助急性高原性肺水肿患者恢复健康,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是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对于这一严重疾病,护理人员需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技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

2. 正文2.1 早期识别症状急性高原性肺水肿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病态,对于早期识别症状的分析至关重要。

早期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呼吸急促、气促、胸闷、呼吸困难、咳嗽等。

患者可能感觉呼吸困难且无法缓解,并出现咳嗽、胸骨后不适感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2 导联尖峰P波明显; •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 窦性心动过速。
14
3、血液动力学:主要特点 • 肺动脉压力高(平均46mmHg),吸入
100%的氧肺动脉压迅速下降,但不会 降到正常值。 • 肺小动脉阻力增加(平均13单位)
15
海拔4558米急性高原病和正常人的血气分析
非高原病
急性高原病反应 高原肺水肿
17
治疗
早期诊断、有效的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1.强调早发现、早诊断,采取就地救治的原则。 应绝对卧床休息,取斜坡(高枕位)卧位。给予 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严禁大量饮水。
18
2、氧疗 增加血氧饱和度,减低肺动脉压,改 善症状。是挽救病人的关键。
1)吸氧 100%氧,4L-8L/min,湿化瓶内加祛泡 沫剂,如50%-70%乙醇或二甲基硅油。
11
实验室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 早期 为肺纹理增粗,边缘模糊不清,肺叶
透明度降低。 • 随病情发展 肺门阴影扩大,肺门周围及肺
野内出现散在点片状或云雾浸润阴影,常弥漫 性不规则分布,多以右侧中野明显。 • 肺动脉圆锥凸出,右下肺动脉干直径增大。
12
13
2、心电图:不一,较常见的是: • 心电轴右偏和右心室肥厚。 • 尖型P波 常在Ⅱ、Ⅲ、avF导联,V1--
2)高压氧舱治疗 迅速使血氧分压提高十几倍。 可迅速控制脑水肿;控制和消除肺水肿;防
治病情恶化而造成严重后果。
19
3.降低肺动脉压 治疗的重要环节。 1)氨茶碱 其药0.25,加入葡萄糖液20ml 中缓慢静注,4~6h后可重复。 2)酚妥拉明 其药3~5mg,加入葡萄糖液 20mi中缓慢静注,1~2/d,也可用10~ 2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ml中 静滴。 α-受体阻滞剂,可扩张体循环小动 脉和大静脉。 3)硝普钠 :同时扩张动、静脉,有效降肺动 脉 压。用于严重肺水肿患者。
大家好
1
概论
• 高原肺水肿 是由于急剧缺氧而引起的 高原地区特发病及常见病。
• 特点: 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 • 预后:取决与早诊断、及时治疗。 • 诱因:上呼吸道感染、劳累和受寒等。
2
发病率
发病率 与登山的速度、海拔高度、寒冷及个体 差异有关。
易患人群 初次由平原迅速进入高原者、高原 到更高海拔区者、高原居民去平原旅居一 段时间后重新返回高原的青壮年人。
• 气管、支气管及肺泡腔内充满粉红色的泡沫样 液体。
• 肺泡壁增厚,肺泡内纤维蛋白渗出及透明膜形 成。
• 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破裂,管腔 内广泛微血栓形成。
• 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扩张。
9
临床表现
• 多数人抵达高原后1---3天内发病。
1、症状
头痛 胸闷 咳嗽 大量白色泡沫或粉红色的泡沫样痰,量多
7
3、通气调节异常:
人体进入高原后,由于周围化学感 受器受低氧刺激而肺活量增加,肺泡氧 分压增高。然而通气反应钝化者,暴露 低氧环境时因通气量不足而肺泡氧分压 降低,从而导致缺氧,特别是夜间易发 生较严重的低氧血症;这与高原肺水肿 常发生在夜间相符。
8
病理
• 急性肺水肿主要病理改变 肺水肿、肺栓塞 和肺梗塞。肺的重量比正常人大2---4倍。
者可从口腔和鼻孔涌出。 呼吸困难 被迫端坐,夜间加重,严重者有窒息感。 神志不清
10
2、体征:
1口唇、甲床紫绀明显 2心率增快、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3血氧饱和度下降。 4最重要的体征为:满肺湿性罗音 5右心衰 颈静脉怒张、浮肿、肝肿大并有压痛。 6眼底改变 视网膜静脉弯曲、扩张,动脉痉挛,
视神经乳头充血,散在点状或火焰状出血症,提 示病情严重。
22
7.为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宜同时应用有效抗生素治 疗。
8.其他措施如去泡剂(乙醇或二甲基硅油)的应用,654-2 肌注,或硝苯啶或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含服,硝酸 异山梨酯(消心痛)气雾等。
9.合并心力衰竭、休克、昏迷者应给予相应处理。
10.长途转送对治疗不利,必须转送时掌握以下原则: ①当地不具备医疗条件且救援短期难以到达;②路途短 ,运送条件好,1~2h可到达;③就地抢救后病情稳定 ,有医护人员护送;转送途中不应中断治疗。
5
2、肺内高灌注 高原肺水肿的一个重要因 素。
其原因: 1)急性缺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 收缩,血液重新分布,使肺血流量明显增加。 2)缺氧可引起肺动脉和肺小动脉的收缩, 产生肺动脉高压和血管阻力的增加。
6
3)肺部纤维溶解系统损害,细小动脉和毛 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从而血流被阻断, 致使肺的全部血液转移至未被阻塞的区域, 导致局部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及压力突然增 加,水分向间质及肺泡渗出。
国内成人高发病率 最为9.9%、最低为0.15%。
3
病因和发病机理
病因:急性缺氧 发病机制 未完全阐明,但与下列因素有关。 1、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是发生本病的基本
因素。 经右心导管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高原肺水肿无论发病初期或恢复期,气肺动脉 压明显高于海拔高度相同的正常人。
4
由于肺动脉压突然升高可直接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和/或肺泡上皮细胞,导致 血管通透性增加。
20
4 减少肺血容量 可用脱水剂或利尿剂,如20 %甘露醇250ml静滴,或呋塞米(速尿)20mg 静注1~2/d。
5 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 可用糖皮质激素, 如氢化可地松200~300mg加入葡萄糖液250 ~500ml中静脉滴注,1/d。或地塞米松 10mg静注、静滴或肌注,1~2/d。
21
6 吗啡可用于端坐呼吸、烦躁不安,咳大量粉 红色或血色泡沫痰之危重患者。5~10mg肌 内或皮下注射,必要时3~5mg用生理盐水 10ml稀释后缓慢(5min以上)静注。但不宜用 于呼吸功能抑制以及昏睡、昏迷者。有恶心呕 吐等反应不能耐受吗啡。可用哌替啶50~ 100mg肌注。
SaO2(%) PaO2(mmHg) PaCO2(mmHg)
83 45.8 23.5
78 41.2 24.3
பைடு நூலகம்
62.6 31.7
24.6
16
诊断
1 凡快速进入高原地区者。 2 出现剧烈头痛、极度疲乏、严重紫绀,呼吸 困难(安静时),咳嗽,咳白色和粉红色泡沫 痰,双肺布满湿性罗音;胸部X线有点片状或 云雾浸润阴影,诊断即可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