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

排污收费: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收费。

机会成本: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该产品的资源如果用于其他生产用途所能创造出的最大价值。

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的最大容纳量。

帕累托最优:在不会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条件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该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

庇古税:人们把针对污染物排放所征收的各种税费统称为庇古税。

贴现: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发生在未来(或不同时间)的费用和效益转化为现值( , )的方式就叫贴现。

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私人物品: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的哪些商品。私人物品具有明确的产权特征,在形体上可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或使用私人物品时有明确的专有性和排他性。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反的、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

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竞争性或排他性的物品。例如大气质量、河流和公共土地。

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

市场失灵:通过市场进行的资源配置出现扭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

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物质平衡原理:在经济系统中,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是在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遵从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实体只是携带某种服务的载体,投入的环境物质最终必然以污染物的形势返回环境。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既有出售的愿意又有提供出售的能力,才能形成有效供给。

均衡: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1、经济学的特点:整体性,平衡性,协调性。

2、理想市场状态应当满足的四个条件:①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都足够小,都无力影响价格,而只能接受既定价格,市场是充分竞争的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充分了解现在和将来的价格信息③私人化成本比社会成本能够保持一致④生存者有进入有利可图行业和退出无利可图行业的自由。

3、市场失灵:通过市场进行的资源配置出现扭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成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

4、简述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它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以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政府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选择失当,不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影响因素:

1)资源公有(共有):公有资源者人数越多,人们对资源的“关心度”越低,在囚徒困境的作用下,资源越有可能被滥用,资源价值越得不到体现。比如我国内蒙古草原原来草场是牧民共有的,每个牧民都有多养牲畜的动机,结果造成了过度放牧,草场退化。

2)外部性:自然资源很多具有正的外部性,因此其价值容易被低估。

3)垄断:资源被垄断以后,对于生产生活所必须的资源,如果需求弹性为0,从理论上说,资源所有者可以收取任意价格。

5、实施外部成本内部化有何作用

(1)生产成本将增加,利润将减少,在与对手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被迫减少污染,甚至被淘汰。

(2)外部成本明朗化,约束了不合理消费。

(3)激励生产者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减少外部成本。

(4)公共福利和社会健康将得到改善。

6、分析我国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的弊端与改革趋势。

弊端:

①政出多门,缺少协调。

②缺少科学依据,激励作用不强。

③手段单调。

④资金挪用严重。

改革趋势:

第一,绿色税收。第二,环境收费。第三,绿色资本市场。第四,生态补偿。第五,排污权交易。第六,绿色贸易。第七,绿色保险。

7、市场失灵是由什么引起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是否一定需要政府干预?

答:①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②不一定。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但是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即制定计划、执行成本和所有由于政府干预而对其它经济部门所造成的成本)

8、简述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含义,并简要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有所不同,其支付意愿也就不一样。

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见图):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本质是假设价格)—实际支出(本质是市场价格)

①市场价格仅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只是商品经济价值的近似表达。

②消费者剩余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很低或者等于零的商品,消费者剩余也就越等于支付意愿,并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征其经济价值。

③大多数资源与环境物品没有价格或价格过低,其消费者剩余也应当是很大的。

通过加总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就可能评估环境改善的经济价值和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

9、庇古型、科斯型经济政策区别与联系:

①庇古手段多依赖于政府。而科斯手段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如果不存在“政策失效”,两种手段都可行。但如果出现政府“寻租”的情况,科斯手段比庇古手段更有效。

②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而科斯手段需要政府界定产权。在产权制度不健全,污染者数量比较多情况下,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比较困难,企业间交易成本比较大。

这又使得科斯手段效率降低。

③实施庇古手段,除了使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

④庇古手段一般提供不了刺激,因为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它对所有厂商的标准一样,这又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而科斯手段一般能刺激厂商采取措施改进生产设备,减少排污。

⑤如果被税收保护的人企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税负和税收,实施庇古税可能导致另外一些外部性。

联系:可以把科斯手段与庇古手段混合使用,而不是把两类手段对立起来。例如,我国就有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配套使用的尝试,以排污权交易为主,用排污收费做保证,从而以最小成本实现污染控制目标。

10、舒适性资源:定义:舒适性资源是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特点: 唯一性、真实性、认识的不确定性、破坏的不可逆性、使用方式的非消耗性。11、自然资源的分类:可更新资源(分为可更新商品性资源如私人土地上的农作物和森林和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如公海鱼类资源、物种、空气、阳光)与可耗竭资源(又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如金属与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如煤石油等)。

12、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其补给和再生增殖能力,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特别是其中有害物质的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

环境问题的治理需要经济方面的支持;

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交叉的产物,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综合学科。

13、需求定律:需求量的变化与价格的变化成反方向的关系。需求: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供给: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对于生产者而言,价格越高,生产和销售商品的动力就越强,生产的商品和销售的商品就越多;同样,较高的价格也可能吸引一些新的厂商进入市场,从而扩大商品的供给。当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市场出清,这时称市场达到均衡。

14、帕累托最优概念,简述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达到帕累托最优即:在不会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条件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该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

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1)三个必要条件,即高效率的资源配置、高效率的产品组合和消费中的高效率。

(2)充分条件:在相应范围内所有的等产量曲线和所有的无差异曲线必须是非凹的。

(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是指任何一对投入技术替代率对于使用这些投入来生产所有产品的资源开发利用者来说都是相等的,同时也应等于这些投入的价格之比。高效率的产品组合是指任何两种资源开发产品的转换率对于每一个资源开发利用者都应该相等,而且应该等于产品价格之比。消费者中的高效率是指任何两种资源开发产品的商品替代率对于每一个消费者来说应该相等,而且也应该等于商品价格之比。)

15、环境价值评价方法主要有哪些?其适用条件如何?

(1)直接市场评价法:包括剂量-反应法,损害函数法,生产率变动法,生产函数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重置成本法等。

适用条件:

①土壤侵蚀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泥沙沉积对流域下游地区使用者的影响(例如,对低地的农民、河水使用者、河流航行等);

②酸雨对农作物和森林的影响,以及它对材料和设备造成的腐蚀等影响;

③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

④水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

⑤由于排水不畅和渗漏问题,造成受灌地的盐碱化,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

⑥砍伐森林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

(2)揭示偏好法:包括内涵资产定价法,旅行费用法,防护支出法等。

适用条件:

内涵资产定价法适合评价:

①局地空气和水质量的变化;②噪声,特别是飞机和交通噪声;

③舒适性对于社区福利的影响;④工厂选址(如,污水处理厂、电站等)、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的选线规划;⑤评价城市中比较贫困的地区改善项目的影响

防护支出法可以适用于以下方面:①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②土壤侵蚀,滑坡以及洪水风险;③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④海洋和沿海海岸的污染和侵蚀。

(3)陈述偏好法:例如,意愿调查评估法等。

适用条件:

①空气和水质量;

②休闲娱乐(包括钓鱼,狩猎,公园等);

③无价格的自然资产的保护,如原始森林;

④生物多样性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⑤生命和健康影响或风险;

⑥交通条件改善;

⑦供水、卫生设施和污水处理。

16、循环经济:概念: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原则:(3R原则)(1)减量化原则:提高科学技术,减少生产和消费者的物质和能量流量。(2)再利用原则:多次或尽可能多次方式的使用已生产的产品。(3)资源化原则:尽可能多的对资源再利用。

17、简述资源无价值论的弊端与危害及其解决途径。

弊端与危害:

1)资源被无偿占有。

2)自然资源被掠夺性开发、破坏和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3)社会成本不被认识,导致无穷大消耗和污染。

4)导致财富分配不公和竞争不平等。

5)减少了一项重要的国家税收。

6)资源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不足,导致自然资源财富枯竭。7)国民财富的核算失真。

8)“公地悲剧现象”。若国土资源被商品化,则促使企业有效配置和利用自然资源。

解决途径:

1)开发资源,扩大效用范围,增加社会需求,强化其稀缺性。2)界定产权,自由交易,在商品化中使资源有价。

3)改良现有核算体系,将资源消耗成本计入到企业的经营成本中。

18、简述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含义,了解其总需求曲线特点。

私人物品:有明确的产权特征,在形体上可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或使用时有明确的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它的总体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水平相加。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反的、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竞争性或排他性的物品(例如大气质量、河流;国防、道路、广播等)。

公共物品的总体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垂直加总。

19、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基本思想:

1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增长为手段,但要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

2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3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其中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是横向公平指同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是纵向公平指世代人之间的公平。

2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思想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则是应该共同遵从的。

20、排污收费对企业的排污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

引进污染治理成本之后,厂商有三种选择:缴纳排污费、减产、追加投资购买和安装处理污染物的设备。①竞争性行业:排污费率、边际污染控制成本曲线。②垄断行业:具有较高的价格支配力,而直接交纳排污费。

排污收费对企业排污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达标费用、降低监督实行环境标准的费用、

有利于污染控制技术的革新和有利于筹集环保资金上。

21、企业可否把排污税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由消费者分担排污费公平吗?)

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分担了排污费。而各方负担的多少取决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相对斜率。

一般来说是公平的。因为生产者只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生产者生产某一数量的某种产品(从而产生污染)是因为消费者需要。消费者因而应当分担产生污染的部分责任。

排污费的一个作用是通过增加成本和提高价格向生产者和消费者传达该产品生产造成污染的信息,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转向生产和消费污染较少的产品。

22、简述中国排污费改革的主要目标

①由超标收费向排污收费转变“排污收费,超标处罚

②从单一浓度收费改为浓度与总量相结合收费;

③从单因子收费改为多因子收费;

23、请简单阐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作为资产的环境:环境被视为能够提供一系列服务的综合性资产,提供了支持生命的系统(资产)以维持人类生存。

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1.环境为生产过程提供了原材料和能源。

2. 环境为消费者直接提供了服务。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1、人类既是环境的主体,环境的塑造者

2、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和改造作用于环境。

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与环境是辩证统一的。人类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环境经济学

1、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范围不同。资源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为人类提供的一种服务功能,资源来源与环境,是环境组成的一部分,可见资源的范围小于环境,环境的范围小于生态系统。(2)结构不同。(3)功能不同。(4)研究目的不同。 联系:(1)统一于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和不同层次的需求。资源仅指土地到资源学中将环境纳入资源范畴;环境是工业化中后期污染加剧后感到很稀缺而约束经济增长时才引起重视和研究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概念拓展到了有机物以外的物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促成了生态与经济在稳定机制与增长机制矛盾中的概念整合。资源开发以产生利润,以产生社会效用;环境能净化污染物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生态系统以调节控制功能是生态经济系统稳定而持续发展。(2)统一于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进程,当人们关注自然界的“物质”的可获得性时,就关注资源问题;当人们着眼于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生存空间和“介质”的质量时,就关注环境问题;当自然界自然界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共同约束人口、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时,人类就更关注生态系统及其平衡问题了。(3)通过人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统一在生态系统中。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是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的根本动力;资源、环境和经济是实现由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构成生态流的基本要素;资源的过度开发超过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会产生资源与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失衡;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功能和还原净化和反馈功能,成分是资源,介质是环境,供需是经济,手段是技术,效果是生态经济平衡;实现生态平衡的原则是要追求综合效益、取于平衡、用养平衡、最小消耗和不超过生态承载力,这些都会不断优化资源与环境经济的运行机制。 2、20世纪90年代以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进展: (1)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直到1988年的“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体系”,从资源与环境价值核算由粗到细、由事物型的物资资产核算转向无形的生态价值核算,由单纯的估算向科学计算的方向发展;(2)绿色GDP核算;(3)排污收费与环境税收。主要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税收制度理论体系,进而研究设计出符合中国情的环境税收制度基本框架;(4)排污权交易;(5)生态补偿。主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6)环境投融资政策。在以后的发展中提高环境保护投资的资金效率,拓宽融资渠道使其多元化,以及创新融资手段等;(7)循环经济研究;(8)国际贸易与环境。在资源环境经济配置方面,全球化进程,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在逐步得到重视;(9)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九五”以来,科技部、国家环保局、国家气象局等部门的专题科研项目主要集中在全球变化所造成的实物性影响评价等。 3、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 (1)层次性(是指系统的区域范围由全球、国家和地区和更小的单位的区域单位构成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等级结构)。(2)差异性(是指各个系统存在结构和功能质和量的差异)。(3)开放性(是指区域生态系统在经济规律下,进行不同的区域内外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形成产品贸易、资源贸易、环境、劳动力流动乃至跨界污染)。(4)协同性(是指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能协调而稳定的发展)。(5)动态性(是指整个系统在自然规律和人文活动的影响下,内部各成分之间不断竞争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推动着系统进行时空演化)。(6)可控制性(是指人类可以用各种手段控制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方向、流速和流量,降低系统的混乱度)。 4、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人工生态系统显著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 一是结构的不完整性,生产者尤其是分解者数量短缺;二是开放性强,与系统外进行大量的物质、能量交换;三是寄生性,结构简单化使其对系统外的依赖性增强;四是脆弱性,系统需要合理的人工调控才能使系统达到相对平衡。 5、环境资源价值包括哪些?他们之间有哪些区别? (1)按价值产生的原因,可把环境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又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实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又分为存在价值、遗赠价值和选择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是指环境资源能直接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题纲及答案。复习进程

环境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概念:环境问题是指构成环境的因素遭到损害,环境质量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甚至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变化 组成:生态破坏、环境受到污染 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环境问题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赖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实质是个经济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学入手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环境问题在发展中产生,也要在发展中解决。环保工作只有在服务科学发展中才能大有作为 我国当前的环境形势: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传统经济学的缺陷: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衡量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标准——国民生产总值(GNP),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 GNP: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统计 GDP: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统计 环境经济学运用环境科学、经济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研究对象:客观存在的环境经济系统 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结合部 环境经济学的特点:边缘性、应用型、阶级性、科学性、综合性。 边缘性:环境经济学具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质 应用性:环境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正确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方法 阶级性: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 科学性: 阶级性和科学性称为二重性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 1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效益理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问题与经济制度的关系、环境质量公共物品经济学、环境政策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 1环境费用效益分析:内容包括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常用方法、费用效益方法应用,环境费用效果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应用。 2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 3环境资源开发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 环境经济问题的研究是环境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包括:人口资源环境、贸易与环境、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保护投资、环保产业与环境保护市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国际环境经济问题等 第二章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就是研究怎样将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最佳配置,用于满足人们的无限欲望的社会科学。 机会成本是以一定的代价从事某向经济活动所必须放弃的以这同一代价从事另一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利益。 经济学所研究的主要是经济物品。 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经济模型 经济体制的类型:自给自足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 微观经济学主要结局的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分支 微观经济学的对象是经济个体;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运用个量分析方法。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重点

1月4号8:00 3508 名词解释: 1.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 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 2.产业结构: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分 工越来越细,因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3.支柱产业:在一定时期内,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体系的主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密度高、产业关联度强、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好,对整个国民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 4.产业组织:生产同一类或具有密切替代关系商品的企业构成和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影响 市场运行效率。合理的产业组织是产业资源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的前提条件。 5.SCP:即从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 对某行业进行分析的工具。 6.TOT:Transfer-Operate一Transfer的简称,即将建设好的公共工程项目,移交给投 资者进行一定期限的运营管理,该投资者利用获取的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获得收入。 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给所建部门或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在项目移交中,政府或其所设经济实体将取得一定的资金以再建设其他项目.

7.BOT:国家或者地方政府部门通过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承担公共性基础设施项目的 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项目公司拥有投资建造设施的所有权,允许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回收项目投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特许期满后,项目公司将设施无偿地移交给签约方的政府部门。 简答题: 1.简要分析我国环保产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集中度:我国环保产业中大多数固定资产的规模经济都比较小,少部分固定资产的规模经济能比较大。由此可见,我国环保产业属于分散型产业,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而且,所有的环保企业都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环保产业的这种空间布局,更加导致了产业内部的过度竞争。 产品差异化:环保产品面临着不同偏好的消费者,尤其是环保产品和服务还应适应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因此环保产品和服务必须多样化。我国环保产品的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差别化程度不大,偏重于产品的生产,而其它方面,如环保技术开发、资源利用、环保咨询等方面则比较薄弱。而且,我国环保产品的开发、生产、使用等各个环节往往相互脱节,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需要,甚至很多环保产品在实际使用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大量财力、物力的浪费,许多环保产品不得不依赖进口。 行业壁垒状况:由于我国过去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一直以来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要求不是很高,于是,许多技术、设备落后的小规模企业得以进入,并且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环保产业的主体,相反,那些高科技的大规模企业很难进入。我国环保产业目前的进入壁垒是较低的。 而与此同时,在环保产业内,又有许多亏损的企业却在作苦苦挣扎,不能从产业内顺利退出。这种低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的壁垒组合必然导致环保产业内的过度竞争。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 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 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 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21、市场: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品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 2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6.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臵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这种重新配臵就是帕累托改进。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27.均衡价格: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成为均衡价格。 28.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29.预算线:又称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表明在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数量的最大组合。 30.边际替代率:从消费论的角度,在保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31.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33、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 题的科学,属于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前沿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征。通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与课堂讨论,使同学们了解到国内外的资源 与环境保护的形势,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动态,提高运用 所学理论分析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讲 导论 第一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诞生及成就贡献 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 第四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讲 可持续性问题 第一节可持续性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可持续性的概念 第三讲 资源配置理论 第一节效率与最优化 第二节在市场经济中实现有效配置 第三节市场失灵、公共政策与环境 第四讲 自然资源管理 第一节不可再生资源经济学 第二节可再生资源经济学——森林资源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经济学——渔业资源 第五讲 环境污染控制 第一节污染控制目标 第二节污染控制工具/手段 第六讲 环境资源评价 第一节成本收益分析 第二节市场价值法 第三节替代市场价值法 第四节假想市场价值法

三、主要参考教材 1.沈满洪,2007.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Perman, Roger, Yue Ma, James McGilvray, Michael Common, 200 3.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3rd edition. 罗杰. 珀曼等,2002.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二版,1999)》,中国经济出版社 3.Jon M. Conrad, 2010. Resource Economics, 2nd edition. 四、作业与考试 作业:40% 课堂讲座(presentation):20% 课程论文:40% 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就某个问题 写作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规范论文。 五、任课教师 张自斌zbz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ba8036108.html, 办公室:经济学院414-2

第一章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复活节岛的兴衰 复活节岛是太平洋上一个偏僻荒凉的小岛,面积不足400km2,人口最多时也不过7000人,它距最近的大陆——南美洲西海岸有3000km之多,距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岛屿——皮特凯恩岛也有近2000km之遥。但是它的一部文明兴衰史,却是昭示人类未来的一面镜子。 考古学家证明,复活节岛曾经有过辉煌的文明。并认为复活节岛的居民属于波利尼西亚人,公元5世纪到达复活节岛,当时已是全球大迁徙的晚期。公元5世纪时,复活节岛上土壤肥沃,温度、湿度很高,但是水源奇缺,岛上无常年性河流,仅有的淡水来自死火山形成的湖。由于与世隔绝,生物物种很少,只有30种本地植物、几种昆虫、两种蜥蜴,没有哺乳动物,岛周围水域中鱼也不多。波利尼西亚人在家乡时主要食用鸡、猪、狗、波利尼西亚鼠以及甘薯、芋头、两色果、香蕉、椰子和白薯。但是,移民们很快发现这里的气候不适宜亚热带植物(如,两色果和椰子)的生长,芋头和甘薯的产量也很有限。移民的食品因此只限于白薯和鸡。这种单一的农业文明使移民们一度生活得很悠闲。 当时的居民们散居在农舍中,并在农舍周围播种庄稼;社会活动则集中在祭祀中心,即被称为阿库(Aku)的大石头平台。人们在这里举行葬礼、祭祀和纪念亡故的族长。由于农业生产很容易完成,因此人们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宗教活动。岛民们精心组织宗教仪式,沿着海岸线在全岛建造了300多处宏伟的阿库,每一处阿库有1至数尊石像。这些石像成为复活节岛文明一度兴盛的见证。 制作石像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每尊石像约6m多高,几十吨重。在采石场制作,再运输到全岛各处的阿库上。因为缺乏运输设备,岛民就砍伐森林,用圆木滚动雕像。1550年,复活节岛人口达到7000人,部族之间的争斗开始加剧。人们竞相建立阿库,以树立本族的权威。到16世纪,岛上共建了几百个阿库,竖立了600多尊雕像。就在此时,由于岛上森林被砍伐殆尽,运输雕像的工作不得不停了下来。几百尊未被完成的雕像遗落在采石场周围。 森林消失对岛民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严重影响。从16世纪初开始,树木匮乏迫使许多人不得不去住石洞。1个世纪以后,人们已经找不到适用的木材制船,渔业生产也难以维继。森林砍伐还使得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农业收成锐减,粮食供应出现危机。 更为严重的是,没有了船,岛民甚至无法逃避环境厄运。社会和文化危机也接踵而至。不能继续竖立雕像,使人们产生了信仰危机。为了争得有限的资源,部族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资源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 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 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 (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 3)稀缺性。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 (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 2、资源的分类 非再生资源: 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 可再生资源: 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 2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 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3、共享资源 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 4、资源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 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 第二章 1、资源稀缺的概念: 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 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两者之间存在联系但变化不总是一致的。稀缺是永久的而短缺是暂时的。 稀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时间属性。 3.两个模型概念: 边拓模型是指相对于资本和劳动的供给量来说自然资源的供给量非常充足的一种经济状态。 李嘉图模型是指原材料生产的单位成本随生产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资源可用性受目前利用率和累积用量影响的一种状态。举例:农地 4、两者的函数模型判断 边拓模型中:g(*)函数表现为不变的规模报酬;生产可能性曲线PPF为直线,且平行地向外推移(图2-2)。由于自然资源充裕,自然资源产品生产函数为不变规模报酬(!),资源可随劳动资本的投入而扩大,最终产品G的生产受制于劳动或资本的限制,而非自然资源。 李嘉图模型中:g(*)表现为递减的规模报酬;存在自然资源利用的约束。即L1的增加速度比R0的增加速度快——成本增加定律;生产可能性曲线为弧线型,以一种不对称的方式向外推移(图2-1)。 5、两个模型的比较反映的实质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理解: n 通过两个模型的比较,可以找到反映自然资源产品稀缺性变化的指标,即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n 追求G最大化的经济系统中,两种要素的相对价值由他们在生产G的过程中相互替代的比率决定,该替代率也就是G 等产量曲线与PPF在切点的斜率。 n 在PPF上,如果斜率越来越小,R0就越有价值,或越稀缺;反之,则L0越有价值,越稀缺。在图2-1中,显示出R0 的相对价值随经济扩张而提高的特征。在图2-2中则显示出不变的相对价值和稀缺。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重点

一、资源的配置 1、现有资源储备:是一种按目前价格开采,能够产生利润的已经探明资源。现有资源的数量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 2、潜在资源储备:是与人们为获得这些资源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紧密相关的。价格越高,潜在储备量越大。用函数定义要比用一个简单的数字定义要准确的多。 3、资源禀赋:表示地壳中本身中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它只是一个地理学概念,而不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因为它的数量与资源价格毫不相干。 4、可再生资源基本特征:(1)资源本身具有可再生(更新)和自我恢复的能力(但是这一能力是有限度的)。(2)可储藏性。 5、非再生资源基本特征:非再生特性、资源消耗的不可逆性、可循环利用性。 6、非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补偿机制: 所谓生态环境补偿,不仅包括生态功能的补偿,还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还包括对因环境保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进行补偿,以及为增进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支出。为了实现非再生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利用,关键是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其理论依据为资源有价论、外部不经济论。即对有益于生态服务的行为主体(当地居民)进行的补偿。对资源所在地居民因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活或生产发展的机会成本的庄家,必须进行经济补偿。这种补偿可以是直接的现金补偿,如对遭受土地破坏的农户直接给予青苗补偿费、人员安置费等;也可以是对矿区产业结构转型的其他手段补偿和环境修复的技术补偿。这部分补偿的主体是政府,比如直接给予财政补贴,财政援助,优惠贷款,减免收费,实施利率优惠,劳保待遇,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予以鼓励。 7、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模型: (1)几何增长模型:即假设种群大小的变化率为一常数,而为分布密度无关,这种种群增长模型称为几何增长模型。一年生植物或单世代昆虫适用(每代只繁殖一次,母体繁殖后便死亡)。(2)指数增长模型:有机个体几乎是连续繁殖的。(3)逻辑斯谛模型:当种群大小与载容量相等时,种群增长停止,而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8、无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的基本特征: (1)群体总数取决于生物学因素和人类社会行为因素。(2)最优管理:资源开采控制侧重于对种群规模或资源存量的最优控制。(3)在无限环境条件下,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服从指数增长模型。不能用作长期预测。 9、有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的基本特征: (1)资源的发展演变都会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在自然因素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初始规模、生长率、死亡率和时间之外,还包括:种间竞争、空间限制、生存条件。(2)用来刻画有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特征的最为常用的基本数学模型为逻辑斯谛模型(S型曲线)。 10、森林资源的经济分析: (1)森林资源的特点:投资期很大(一般为25年),外部效应,使有效管理很难。(2)生物学决策:年树木最大生长量(3)最大年平均增量 =树木生长累积量(木材体积)/ 树年。(4)经济决策:考虑树木的价值、贴现、种植与砍伐成本等因素。净收益的现值最大时为最优砍伐时间,即当延期砍伐(如1年)的边际成本 = 其边际收益时,净收益现值最大。最优砍伐时间还取决于砍伐后是否马上重新种植树木。如果重新种植,延迟砍伐的成本增加了一项,即延迟再种植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物质平衡原理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庇古税 绿色GDP 排污权交易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表示排污量,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 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替代资源价格K 下降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1. 简述市场机制在自然资源配置与环境有效利用中为什么会失灵?(15分) 2. 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替代市场评价法。(13分) 3. 图示并说明污染税与额度控制在环境治理中的不同思路以及对技术进步激励效应的差异。(12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熵定律 科斯定理 排污权交易 可持续发展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 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 W 为排污量计量单位,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 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当市场需求增加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1. 简要评述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关系的两类不同观点。(10分) 2. 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直接市场评价法。(15分) 3. 推导单用途林业资源、无穷轮伐期条件下的Faustmann 公式,并解释其含义。(15分)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资源配置;稀缺性;外部性;产权;公共产品)案例1.①争水的游乐场和纺织厂 假设一条小河的流域内只存在一个游乐场和一个纺织厂,并且纺织厂处于河流的上游,而游乐场处于河流的下游。河流的流量很小,其纳污能力或水环境净化容量几乎为零。纺织厂和游乐场都想利用河流水资源,纺织厂把小河作为纳污体,将未经处理的印染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游乐场则想利用河水来吸引旅客休闲娱乐(如游泳、垂钓和划船等)。如果这两家企业或公司不由同一个主人或主管单位所有,那么该河流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不可能的,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1)纺织厂不承担废水处理费用;(2)纺织厂不承担由于它向河流排放废水引起游乐场收入减少的补偿;(3)纺织厂生产的产品消费者不是游乐场;(4)游乐场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要素除了一般的资本、劳动和土地外,还有取自于河流的水量和水质;(5)河流水资源既不为纺织厂所有,也不为游乐场所有。在这种情况下,游乐场收入减少完全不能反映于纺织厂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费用或成本核算之中,其结果是纺织厂产量越高,排放废水量越大,河流污染也越严重,游乐场的收入也越少,最后招致娱乐场所的关闭或另寻水源。我们称这种纺织厂给游乐场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为外部性,确切地说,这是一种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性。 案例2. 圈地运动与公地的悲剧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臵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公地的悲剧是产权不明导致的经济后果。一种资源在产权归属不清晰的情况下,会因使用者大量甚至过度利用而耗竭;由于缺乏产权保护,使用者不愿为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一定的专用性投资或补偿,最终导致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和利用。只有当资源的产权明晰后,为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资源的所有者才会对资源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圈地运 ①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docx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CHY整理 简答题: 1、什么是CDM(清洁发展机制)?简述其由来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3(京都会议)通过的附件I缔约方在境外实现部分减排承诺的一种履约机制。其目的是协助未列入附件I 的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有益于《公约》的最终目标,并协助附件I所列缔约方实现遵守第三条规定的其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CDM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销额的转让与获得。此外,《京都议定书》还规定,在2000年后一旦其生效起至2008年第一个承诺期开始这段时期内,CDM就可实施,参与CDM的发达国家缔约方就可获得由CDM项目活动产生的经证明的减排量(CERs)。 由工业化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而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则列入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简言之,就是“资金+技术”换取温室气体的“排放权”(指标)。(“温室气体减排量”是指当采用新技术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不产生出相应的温室气体当量或极小的温室气体量,这两个数据的差值即为此项目的减排量。温室气体的减排量以“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 2、简述意愿价值评估法的基本原理 意愿价值评估法(Contigent Valuation Method,CVM) 是一种典型的陈述偏好的评估方法,它利用效用最大化原理,以问卷调查为工具,通过构建模拟市场来直接调查和询问人们对于环境质量改善的最大支付意(Willingness to pay,WTP),或者忍受环境质量损失希望获得的最小受偿意愿(Willingness toAccept,WTA),以此寻求环境质量损失或改善的经济价值。CVM 以消费者效用恒定的福利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构造生态环境物品的假想市场,采用支付意愿或Hicks 消费者剩余概念衡量环境状态变化产生的福利变化。其中,支付意愿(WTP)和受偿意愿(WTA)分别对应于Hicksian 定义的两种测度消费者剩余的指标—补偿变动(Compensation Varia -tion,CV)和等值变动(Equivalent Variation,EV) 。假设消费者个人在Q0 的环境状态及Y0 的收入水平下,其个人效用水平为U0,最佳消费组合如图1 中的A 。A 点表示消费者拥有Y0 的货币收入,同时享受Q0 的环境物品,总效用为U0 。如果消费者要追求更多的环境资源Q+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最佳组合将由A 点移动到B 点,效用水平随之提高到U+ ,B 点表示消费者在同样的货币收入Y0 水平下,享受更好的环境物品Q+ 。为了享受更好的环境服务Q + ,消费者必须为此支付的货币为Y0-Y- ,即图1 中的BC。由于C 点和A 点位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U0 上,因此C点和A 点代表了同样的效用水平。Y0-Y-即为消费者消费环境物品U+-U0 的支付意愿(WTP),也代表了消费者对环境物品改变的价值评估。同样,如果由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使消费者享受的环境物品由Q0 下降到Q-下,此时,消费者的福利状况将从A点下降到D 点,效用水平由U0 下降到U-。由于E 点和A 点位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U0 上,二者代表同样的效用水平,在消费者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愿意接受的最低补偿金额为Y+-Y0,即图1 中的ED,E 点代表消费者拥有更高的货币收入Y+,而享受较少的环境物品Q-,Y+-Y0 即为消费者消费较少的环境物品Q-而愿意接受的最低补偿金额(WTA)。由此可见,福利经济理论的发展为CVM 的发展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最新资源环境经济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年龄结构效应 成本效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科斯定理:交易成本为零时,产权明晰将使得经济主体之间可以通过谈判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有效率的配置)。 拥挤外部性 保护地役权:是持有人在不动产上的非所有性利益,强加一些限制或积极性义务。目的包括维持或保护不动产的自然、景观、开放空间价值,确保它可以用于农业、林业、休闲或开放空间使用,保护自然资源,维持或提高空气和水质量,或者保存不动产的历史、审美、建筑或文化价值。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深生态学:将生态学发展到哲学与伦理学领域,并提出生态自我、生态平等与生态共生等重要生态哲学理念。特别是生态共生理念更具当代价值,包含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在共容的重要哲学与伦理学内涵。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 贴现率:贴现率是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 动态效率:涉及时间时,用以发现最优配置方案的传统标准被称为动态效率。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排污收费:国家机关按照法令规定对排放污染物的组织和个人(即污染者)征收排污费的制度。 排放标准: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就是污染者可以买卖的排放有限污染物的许可证。) 外部不经济性: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的一个人或厂商无法补偿的成本。 外部经济: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一个人或厂商无法索取的收益。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妇女劳动力供给效应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传递与转换过程中守恒的定律,表达式为Q=△U+W。表述形式: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互相转换,但是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保持不变。 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免费搭车效应: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由于利益集团的利益是由组成集团的每个成员的需求和动机决定的。因此,每个利益集团成员只有联手努力才能获得共同利益。如果有人没有为此而努力,而另外人付出了努力,那么这就会抑制集团成员为本利益集团努力的动力;如果利益集团内每个成员都共同努力,则个人成本就会相当小。 盖亚假说:是指在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下,能使得地球适合生命持续的生存与发展。 政府失灵: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 地下水: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

环境经济学复习题与答案详解复习进程

环境经济学 一、关键概念 外部性:指经济当事人的经济活动对非交易方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外部经济性:又称正外部性,指对受影响者有利的外部影响。 外部不经济性:又称负外部性,指对受影响者不利得外部影响。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纯公共物品:(非竞争性的非专有物品。)指范围介于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通常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一旦生产出来就不可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的商品。 准公共物品:指在消费方面具有较大程度外部性的一类公共物品。 共有资源:(竞争的非专有物品。)指不具有排他性,但却具有竞争性的物品。 市场失灵: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它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以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情况。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政策失效:是指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与市场失灵不同,政策失效主要是由于体制或政策的原因。 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累积性污染:指如放射性废物、塑料废弃物般,沉积在环境中的污染量与排放量大致相等,降解率慢,在环境中停留时间长的污染。 非累积性污染:指如噪音般,沉积在环境中的时间短,消散快的污染。 生产率变动法:又称生产效应法或生产率法,指通过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产量和利润的变化来评估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的方法。 旅行成本法:又称旅行成本法,指以人们在消费环境物品过程中的费用,比如参观旅游所花费的交通费和时间,衡量他们对环境物品的支付意愿的方法。通常用于评估旅游景点的经济价值。(常常被用来评价那些没有市场价格的自然景点或者环境资源的价值。它要评估的是旅游者通过消费这些环境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效益,或者说对这些旅游场所的支付意愿。) 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人力资本法:指计算环境恶化引起的过早死亡的成本的方法。 防护支出法:指计算人们为避免环境危害而作出的预防性支出来衡量环境危害的经济损失的方法。(指根据人们为防止环境退化所准备支出的费用多少推断出人们对环境价值的估价。) 重置成本法:又称恢复费用法,指它将消除环境危害的费用作为环境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方法。(估算环境被破坏后将其恢复原状所要支出的费用,属于直接市场评价法。) 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1、运用机会成本计算资源价值的方法。将某种资源安排特种用途,而放弃其他用途所造成的损失、付出的代价,就是该种资源的机会成本。 2、在评估无价格的自然资源方面,运用机会成本法估算保护无价格的自然资源的机会成本,可以用该资源作为其他用途时可能获得的收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A)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A )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物质平衡原理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庇古税 绿色GDP 排污权交易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表示排污量,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 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替代资源价格K 下降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1.简述市场机制在自然资源配置与环境有效利用中为什么会失灵?(15分) 2.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替代市场评价法。(13分) 3.图示并说明污染税与额度控制在环境治理中的不同思路以及对技术进步激 励效应的差异。(12分)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B )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熵定律 科斯定理 排污权交易 可持续发展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W 为排污量计量单位,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 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当市场需求增加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