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海绵校园”营造——以合肥市实验小学为例

合集下载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绿色校园建设策略研究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绿色校园建设策略研究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绿色校园建设策略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城市水环境的污染和城市自然生态的退化。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逐渐被提出,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以解决城市水环境和自然生态问题。

绿色校园作为城市环境中的绿色节点,同样需要采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绿色校园建设。

一、绿色校园的要求绿色校园是指优化校园生态环境,实现协调发展的独立系统,其建设要求包括:1、生态环境友好:要建立自然、和谐、可持续的校园环境,促进校园自然生态功能的恢复和提高。

2、资源循环利用:突出废物和能源的节约、环保和再利用等理念,减少资源浪费现象。

3、智能绿色设计: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通过空间优化和绿色建筑设计,实现高效绿色建筑。

1、合理规划在绿色校园建设之前,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建立完整的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和专项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的体系,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规划需要注重以下几点:(1)水资源规划:根据学校区域划分出不同用水功能区域,如雨水收集区域、生活用水区域、绿化用水区域等。

根据不同功能区域进行不同的水资源规划。

(2)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时要注重根据土地性质进行分类分区,确定每个区域的土地利用功能,结合绿色建筑设计和景观美化,实现绿色校园。

2、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是绿色校园建设的核心。

在设计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1)保持建筑物自然通风和采光,节能降耗,并可利用建筑物的生态特性促进自然生态。

(2)结合景观美化,提高建筑物的绿色性。

(3)采用智能节能技术,如采用太阳能供热、光伏和太阳能发电等技术,减少建筑的能耗和污染。

3、绿化设计(1)注重植被布局的合理性和美观性,增加生态景观的多样性和艺术价值。

(2)采用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保证生长和生态效益。

(3)优化雨水利用,通过构造人工湖、河等水系。

应用生物滞留、渗透、蓄水等功能,实现雨水自然渗透和循环利用。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绿色校园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绿色校园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绿色校园设计作者:张倩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19年第02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自身的优势较多,如: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并且可以将吸收的雨水完成蓄水与净水。

将该理念应用到绿色校园设计中,将校园打造成一个“海绵体”,从而促进绿色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绿色校园;设计在城市建筑工程建设中,尤其是在排水以及防洪涝方面,海绵城市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政府对建筑行业具有较大的支持,给予的经济补贴也十分充足。

“海绵城市”理念主要在景观设计与绿地规划中体现出来,但该理念在校园设计中还没有较多应用。

在绿色校园设计中对“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应用,将其打造成一个“海绵体”,促进绿色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1、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绿色校园设计构思在“海绵城市”理念被提出以后,越来越多的校园在设计规划的时候应用该理念。

当前在城市总人口当中,学生人口数量的占比为6.88%,具有较大的人口基数,是“海绵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当前校园都具有较大的占地面积,建筑数量也比较多,大部分都属于沥青覆盖的“灰色空间”。

这样就导致在多雨季节时,大量的雨水不能渗透到地下,造成水资源的流失与浪费;在少雨季节时,因为热岛效应,对水具有较大的使用量,进而增加了城市的供水负担;再加上校园当中大量的“灰色空间”缺乏较高的欣赏度,无法将节约用水的意识直观的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

“海绵校园”就是提出雨水有效收集与利用的计划,如若在校园设计与规划中应用了该理念,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并且还对校园用水有较好的节约。

将校园中大量的“灰色空间”转变成“绿色空间”,在给学生树立节约用水意识的同时增强观赏性。

2、绿色海绵校园生态理念的贯穿2.1构建屋顶花园灌溉系统屋顶雨水收集具有较多的优势,如:受人影响较小、收集集中性较强、雨水质量较好、运行维护简便、收集系统简单等,是多种雨水收集方式中最有利的一种。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中小学校园设计研究--以厦门市某中学为例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中小学校园设计研究--以厦门市某中学为例

2020年第01期总第259期福㊀㊀建㊀㊀建㊀㊀筑FujianArchitecture&ConstructionNo01 2020Vol 259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中小学校园设计研究以厦门市某中学为例张㊀朔(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㊀福建省绿色建筑技术重点实验室㊀福建福州㊀350108)摘㊀要:随着教育资源需求的扩大ꎬ各地区均在大力推进中小学校园建设ꎮ基于传统校园设计硬化面积较大ꎬ不注重对场地雨水的控制和利用ꎬ有悖于当前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ꎬ分析了中小学校园的特点及其对海绵城市设计的影响ꎬ并结合厦门某中学的设计案例ꎬ提出中小学校园海绵城市设计应以安全为主ꎬ兼顾景观要求与经济实用ꎬ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海绵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海绵城市理念宣传和教育ꎮ关键词:海绵城市ꎻ中小学ꎻ校园ꎻ厦门市中图分类号:TU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4-6135(2020)01-0031-05ResearchonthediscussiononprimaryandmiddleschoolcampusdesignbasedontheconceptofspongecityTakingAXiamenMiddleSchoolasExampleZHANGShuo(Fujianacademyofbuildingresearchco ꎬltd FujianprovincialkeylaboratoryofgreenbuildingtechnologyꎬFuzhou350108)Abstract:Withtheexpansionofthedemandforeducationalresourcesꎬtheconstructionofprimaryandmiddleschoolsisdevelopingrapidlyinmanyregions.Conventionalcampusdesignincludesrelativelylargeimperviousareaandfocuseslessonthecontrolandreuseofsiterun ̄offꎬwhichiscontradictorytotheconceptofspongecityconstruction.Thispaper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primaryandmiddleschoolcampusdesignandtheirimpactstospongecitydesign.BypresentingaXiamenmiddleschoolspongecitydesignꎬitisproposedthatsafetyshouldbethefirstpriorityinthespongecitydesignofprimaryandmiddleschoolsꎬtakingintoaccountbothlandscaperequirementsande ̄conomicefficiency.Itisalsodemonstratedthatdesigningdiversifiedspongecitymeasuresareabletoenhancethepublicityandeducationofspongecityconceptforstudents.Keywords:SpongecityꎻPrimaryandmiddleschoolꎻCampusꎻXiamen基金课题:厦门市建设科技计划课题资助(XJK2018-1-11)作者简介:张朔(1990.10-㊀)ꎬ男ꎬ工程师ꎮE ̄mail:549868418@qq.com收稿日期:2019-07-290㊀引言海绵城市的建设ꎬ是指城市能够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弹性 ꎬ在确保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ꎬ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㊁渗透和净化[1]ꎮ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ꎬ国内正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ꎬ因此各地中小学的建设规模迅速扩大ꎬ但常常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布局ꎬ没有考虑场地雨水的自然流行路线ꎬ导致校园内的硬化面积不断增加ꎬ绿地㊁透水面积逐渐萎缩ꎬ既不利于实现校园内雨水自然积存㊁自然渗透㊁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ꎬ也不利于雨天时学校师生的出行安全[2]ꎮ厦门市作为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ꎬ一直致力于推广打造全市域的海绵城市ꎬ因此自开展试点工作以来ꎬ积累了一批中小学校园海绵城市的建设经验ꎮ虽然设计案例不断增多ꎬ设计能力不断提升ꎬ但缺乏对适合中小学校园的海绵城市设计做法进行总结ꎮ基于此ꎬ本文拟以厦门市某中学为例ꎬ探讨中小学校园设计落实海绵城市理念路径ꎮ1㊀中小学校园特点对海绵城市设计的影响1.1㊀安全与美观相协调中小学校园在布局设计时一般遵循 以人为本㊁安全为重 原则ꎮ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精力旺盛阶段ꎬ在校园中的活动范围不会仅局限于教室内ꎬ活动频繁且不可控ꎬ因此在校园海绵城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区域的安全性问题ꎮ从整体布局上看ꎬ海绵城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功能空间的人流密度ꎬ在人员密集活动的场所尽量避32㊀ 福㊀㊀建㊀㊀建㊀㊀筑2020年免设置高差过大的下凹式绿地㊁雨水花园等雨水滞留设施ꎬ保证在正常教学活动情况下师生能够有序㊁安全地在校园内活动ꎮ从细节处理上看ꎬ在学生频繁活动的室内外场所应避免出现凸起㊁尖刺的部位ꎬ防止学生在活动中磕碰受伤ꎬ例如对屋面雨水断接时雨水立管不宜直接裸露在地面上ꎮ海绵设施内的植物不宜采用会散发异味㊁具有毒性或植株带刺的植物ꎬ如夹竹桃㊁海芋等[3]ꎬ如表1所示ꎮ表1㊀中小学校园内海绵设施不推荐采用植物植物示例不推荐采用的原因池杉㊁落羽杉㊁湿地松㊁白千层等树皮易剥落ꎬ造成高空落物危险夹竹桃㊁琴叶珊瑚㊁萱草㊁海芋㊁尖尾芋等植株具有毒性红刺露兜树等植株带针状或刺状马缨丹㊁蒜香藤㊁紫娇花等散发强烈气味或异味㊀㊀当然ꎬ在强调 安全为重 的同时ꎬ也不应忽视校园设计的美观性要求ꎮ和谐宜人的校园环境能够让学生在放松自在的氛围下学习活动ꎬ有利于增进知识的吸收ꎬ提升学习主动性ꎬ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ꎮ因此ꎬ在进行校园内海绵设施设计时ꎬ应充分考虑海绵设施的景观功能ꎬ适当美化和修饰工程措施的外观ꎬ通过合理的植物搭配㊁铺装拼接和艺术设计ꎬ营造舒适美观的校园环境ꎮ1.2㊀空间与功能相适应随着城市化脚步加快ꎬ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ꎬ而社会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却逐渐增加ꎬ中小学校园不同于占地面积一般较大的高校ꎬ常面临用地紧张的现状ꎬ导致新建中小学的布局设计逐渐向集约化和多功能化发展ꎬ使得场地利用率最大化[4]ꎮ中小学校园内一般包括教学区㊁教学辅助及办公区㊁运动区㊁宿舍区㊁食堂餐饮区等功能分区ꎬ以连廊为纽带串联各区打造 无风雨学校 ꎬ使得各分区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ꎮ根据«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中规定ꎬ 各类小学的主要教学用房不应设在四层以上ꎬ各类中学的主要教学用房不应设在五层以上 [5]ꎮ一般中小学内的教学用房㊁办公用房㊁食堂等多为多层建筑ꎬ层高相对不高ꎬ适合在屋面设置部分屋顶绿化以减少屋面产生的径流ꎮ同时ꎬ从屋面流至地面的雨水能量相对高层建筑较小ꎬ适合断接至建筑周边的海绵蓄滞设施内ꎬ不易对设施内的植物造成长期冲刷ꎮ运动区一般包括室外运动场㊁篮球场㊁排球场等大面积硬质区域ꎬ基于运动功能及耐久性要求ꎬ不适宜采用透水铺装ꎬ所以ꎬ运动区在降雨时往往产生大量径流进入雨水管网ꎬ是校园海绵城市设计中应解决的重点ꎮ室外足球场可采用天然草坪代替人工草坪增强场地入渗ꎬ硬质地面产生的径流可通过线性排水沟等方式有组织地汇流至蓄水池等灰色设施内ꎬ或利用场地高程转输至下凹式绿地等绿色设施内ꎬ收集的雨水经处理后可用来灌溉足球场地的天然草坪ꎮ1.3㊀生态与教育相结合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ꎬ建设生态校园已成为大趋势和普遍性的要求ꎮ生态校园一般指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校园的规划㊁设计㊁建设及运营管理ꎬ形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㊁布局结构合理㊁环境质量优良的集学习㊁工作㊁生活㊁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校园生态系统[6]ꎮ中小学校园内的绿地率要求一般均较高ꎬ尤其新建学校绿地率在30%以上ꎬ非常适合利用天然绿地消纳场地内雨水ꎬ构建自然生态的水循环系统ꎮ中小学校园建设在注重生态的同时ꎬ应积极将学校本身的教育功能与生态概念相融合ꎮ在现代教育理念下ꎬ学生的学习活动已经不局限于课堂ꎬ而是扩散到校园的各个地方ꎮ相应地ꎬ在海绵城市设计时尽量采用多样化的海绵措施ꎬ配以简明清晰的标牌或展板说明ꎬ能够将各中小学校建设为海绵城市理念的最佳宣传场所ꎮ校园内的海绵城市设计还可以适当融入互动性的元素ꎬ例如将屋顶绿化改造为种植园的形式ꎬ与学校的自然实践课相结合ꎬ让学生们亲自参与到海绵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中来(图1)ꎮ图1㊀海绵城市措施标牌㊁展板㊁屋顶种植园实景图2㊀案例分析2.1㊀案例概况厦门市某中学位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内ꎬ总用地面积约4 8hm2ꎬ总建筑面积47282.46m2ꎬ设计绿地率为35%ꎬ场地东南角毗邻规划中体育综合馆ꎮ2020年01期总第259期张㊀朔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中小学校园设计研究 33㊀项目规划建设48班初中部ꎬ拟建设教学楼㊁教学综合楼㊁合班教室㊁教师宿舍㊁食堂㊁400m标准环形塑胶跑道及其他附属配套设施ꎬ各楼栋之间通过风雨连廊相连通ꎬ效果图如图2所示ꎮ项目所在地年平均气温20.6ħ左右ꎬ年极端最低气温1.5ħꎬ年极端最高气温38.5ħꎬ年均温差不大ꎮ3月~9月为春夏多雨湿润季节ꎬ每月雨量一般为100mm~200mmꎬ最多的月份可超过700mm(受台风影响)ꎻ10月~11月㊁12月~2月为秋冬少雨干燥季节ꎬ每月雨量一般为30mm~80mmꎬ最少的月份可滴雨不下ꎮ根据中国气象数据网的降雨数据ꎬ厦门地区1983~2010平均降雨量统计值如表2所示ꎮ图2㊀项目效果图表2㊀厦门地区逐月降雨统计表月份123456789101112全年降雨量(mm)35.183.1111.6147.0171.7198.8129.5207.1148.642.629.328.01332.4㊀㊀根据厦门市试点区域海绵城市上位规划要求ꎬ该项目所在控制单元要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少于75%ꎬ对应厦门地区设计降雨量为32.0mmꎬ径流污染削减率不小于45.0%ꎮ2.2㊀技术路线确定该项目进行海绵城市设计前下垫面主要为硬质屋面㊁硬质铺装㊁绿地及部分景观水体ꎬ参照«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中各下垫面类型的径流系数取值范围ꎬ场地综合雨量径流系数为0.59ꎬ统计如表3所示ꎮ表3㊀场地添加海绵城市技术前径流系数计算表项目绿地屋面硬质铺装景观水体总面积面积(m2)15545.37175.225042.1220.447983.0比例(%)32.414.952.20.5100.0雨量径流系数0.150.80.81.00.59㊀㊀参考前文中小学校园特点及该项目场地特征ꎬ主要考虑采用下凹绿地㊁雨水花园㊁屋顶绿化㊁透水铺装等绿色生态措施ꎬ局部设置雨水调蓄池㊁雨水桶等人工调蓄设施来实现雨水控制目的ꎬ通过雨水断接㊁植草沟㊁暗沟等引流方式合理组织场地径流ꎬ具体技术路线ꎬ如图3所示ꎮ2.3㊀海绵城市设计分析2.3.1㊀汇水分区划分该项目汇水分区的划分ꎬ综合考虑下垫面条件㊁竖向条件㊁地表与屋面径流流向㊁室外雨水管线布置图3㊀技术路线图等情况ꎬ将产流区域根据汇水流向分为若干汇水分区ꎬ教学区㊁运动区㊁办公区㊁宿舍区㊁食堂餐饮区等尽量按照其功能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分区ꎬ总共将场地划分为7个汇水分区ꎬ如图4所示ꎬ并分别计算径流量和海绵设施调蓄量以达到建设目标ꎮ2.3.2㊀减少场地径流该项目设计的海绵城市设施平面布局图如图5所示ꎮ34㊀ 福㊀㊀建㊀㊀建㊀㊀筑2020年图4㊀汇水分区示意图图5㊀海绵城市设施平面布局图该中学在海绵城市设计前硬质屋面和硬质地面所占比例较大ꎬ降雨时易产生大量径流ꎬ给雨水管网造成很大压力ꎮ在海绵城市设计时ꎬ在食堂屋面布置了约300m2屋顶绿化以减少此区域径流量ꎬ屋顶绿化结合学校教学要求建设为种植园地的形式ꎬ种植植物可选取常见的果蔬类或观赏类植物ꎬ供各班学生轮换使用和学习ꎮ场地内主要车道及主入口区域考虑承载力和耐久性要求ꎬ保留原设计硬质铺装ꎮ篮球场㊁排球场及室外运动场跑道考虑其运动功能要求ꎬ采用硬质塑胶地面ꎮ为增强地面下渗能力ꎬ将场地西侧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位设计为生态植草砖ꎬ将部分庭院㊁食堂入口和运动器材区等人员活动较频繁的室外区域设计为透水砖ꎬ做到 小雨不湿鞋 ꎬ方便师生活动ꎮ标准400m运动场占地较大ꎬ校方结合自身学校的定位与需求ꎬ在中央区域的足球场采用天然草坪ꎬ替代一般学校采用的人工草坪ꎬ既减少了运动区的径流量ꎬ又提供了优质的活动场地ꎬ提升了学校的规格ꎮ海绵城市设计后的场地径流系数从0 59减少至0 55ꎬ如表4所示ꎮ表4㊀场地添加海绵城市技术后径流系数计算表项目绿地普通屋面屋顶绿化景观水体透水铺装硬质铺装总面积面积(m2)15545.36875.2300.0220.43814.121228.047983.0比例32.4%14.3%0.6%0.5%7.9%44.2%100.0%雨量径流系数0.150.800.301.00.290.800.552.3.3㊀雨水调蓄为达到该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ꎬ根据各分区产生的径流量设置调蓄设施ꎬ在建筑和道路周边布置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消纳场地径流ꎮ一部分屋面雨水通过立管直接断接或通过短距离植草沟转输至生态滞留设施内ꎬ一部分通过建筑边沟溢流至周边生2020年01期总第259期张㊀朔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中小学校园设计研究 35㊀态滞留设施ꎮ车道两侧不设路缘石ꎬ通过地面找坡自然汇入绿地内ꎬ篮球场和跑道汇水面积较大ꎬ采用排水沟统一收集后接至相应调蓄设施内ꎬ超过调蓄量的雨水可通过生态滞留设施内的溢流口进入雨水管网ꎮ除绿色调蓄设施外ꎬ室外运动场南侧绿地由于地下室顶板覆土深度不足ꎬ不适宜设计为海绵滞蓄设施ꎬ考虑在地下室内设计一处有效调蓄容积约120m3的雨水调蓄回用池ꎬ收集运动场区域的径流ꎬ收集的雨水经处理后可用于足球场天然草坪的定期灌溉ꎮ此外ꎬ在教学楼局部不利于断接至绿地的立管处采用设置雨水桶的方式调蓄屋面径流ꎬ雨水桶蓄存的雨水可供邻近绿化浇洒使用ꎮ通过绿色措施与灰色措施相结合的方案ꎬ场地共设计有效调蓄容积873.87m3ꎬ能够控制33 31mm设计降雨量ꎬ对应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约为76.0%ꎬ径流污染削减率约为57.3%ꎬ满足该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ꎮ2.3.4㊀细节设计考虑到中小学校园内不宜存在高差过大的区域ꎬ该项目在海绵城市设计时ꎬ针对长条状下凹式绿地或雨水花园采用跌水坝的形式进行分隔ꎬ如图6所示ꎬ在保证调蓄容积的情况下ꎬ既能使绿地的下凹深度不至于过深ꎬ又能通过高差缓冲逐级调蓄雨水ꎬ不会导致过多雨水积存在低洼地带ꎮ图6㊀跌水坝做法示意图在屋面雨水断接方式的处理上ꎬ设计时将学生日常活动区域的雨水立管接入建筑边沟后再溢流至下凹式绿地或雨水花园内(图7)ꎬ避免了雨水立管直接断接而裸露于地面造成安全隐患的情形ꎬ也使得地面的景观效果得到提升ꎮ2.3.5㊀教育意义鉴于该项目为新建中小学校园项目ꎬ进行海绵城图7㊀屋面雨水断接示意图㊀㊀㊀市设计时ꎬ结合场地条件尽量选取了多样化的措施ꎬ包括下凹式绿地㊁雨水花园㊁屋顶绿化㊁透水铺装㊁雨水调蓄回用池㊁雨水桶㊁植草沟等ꎬ大大丰富了场地景观和生态环境ꎮ项目建成后可在具体位置设立相应海绵设施的标牌或展板ꎬ通过基本的原理介绍和生动的图文说明向学生们普及海绵城市的理念ꎬ打造示范性的海绵校园ꎮ3㊀结语中小学校园的海绵城市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其布局与建筑特点ꎬ并结合学校内不同功能分区的需求ꎬ将校园安全摆在设计原则的首要位置ꎬ兼顾景观效果与经济实用ꎬ通过灰绿结合和多样化的海绵措施调控场地雨水ꎬ为学生营造生态和可持续的校园氛围ꎮ同时ꎬ应鼓励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紧密结合ꎬ利用各种途径在校园内做好海绵城市相关知识的普及与宣传ꎬ有利于推动海绵城市未来的建设与发展ꎮ参考文献[1]㊀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Z].2014.[2]㊀向丽珊.LID理念下的校园景观优化设计探析[J].绿色科技ꎬ2017(15).[3]㊀朱彩霞.中小学校园植物配置浅析 以深圳市玉龙学校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ꎬ2017ꎬ33(09):156-158ꎬ192.[4]㊀黄斐汐. 集约化模式 在中小学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南方建筑ꎬ2017(02):97-101.[5]㊀GB50099-201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S].2011.[6]㊀臧树良ꎬ陶飞.生态校园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04(04):21-25.。

海绵城市理论下高校景观设计中低影响开发的设计向度——以合肥学院海绵校园建设要求为视角

海绵城市理论下高校景观设计中低影响开发的设计向度——以合肥学院海绵校园建设要求为视角

研究高校景观设计中低影响开发的相关问题,需要以海绵城市理论为基础.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高校空间功能复杂,占地面积大,是海绵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这个概念的大背景下,就是需要解决严重影响市民生活和城市生产的城市内涝问题,尤其是人群聚集度高的高校校园空间是主要的实践场所.然而,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修排水系统,但这个投资成本很高,高校一般均无法承受.因此,在不大兴土木重修地下排水管网,尽量减少投资的前提下,解决城市内涝就必须提倡低影响开发(LI D )措施.1高校景观设计中低影响开发的问题反思目前,在高校景观设计中低影响开发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对雨水管理无整体性思路、对暴雨径流控制不足、海绵校园建设措施薄弱等方面,具体如下.1.1对雨水管理无整体性思路目前,全国高校校园在景观设计中对低影响开发问题均未能进行整体性设计,特别是对雨水管理层面更是缺乏整体性和科学性.合肥学院所在的合肥市,位于江淮之间,位于低纬度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秋温和、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夏雨集中、梅雨显著,是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气候型,全市平均降水总量约950m m ,其中8-9月降雨量最多,达到全年降雨量近一半.合肥学院校区虽然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但雨水通常都是未经过滤和处理,通过排水沟直接进入管道,汇入城市管网系统,雨水基本无利用.与之相反,校园中的绿化浇灌用水则是靠自来水直接浇灌,浪费程度惊人,景观用水补给也是靠未经处理的雨水,造成水体污染,对校园景观带来负面影响.1.2对暴雨径流控制不足暴雨径流是指雨水到达地面后不能通过蒸发、下渗等方式淤积在地表的雨水.高校园区由于硬质区域较集中,面积较大.暴雨径流的影响表现非常明显.然而,目前大量的高校园区的道路铺装广场采用的不透水铺装材料等灰色基础设施,而导致对暴雨径流控制不足,经常发生水涝情况.1.3海绵校园建设措施薄弱目前,高校景观设计理念仍旧从功能出发,过多的考虑还是视觉的效果而忽略了生态景观设计.对雨水的渗、蓄、滞、净等思路基本没有对应的措施来实施,即带来的后果就是暴雨径流增加30%以上,暴雨径流峰值速度快,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排V ol .35N o.8A ug.2019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our nal of Chi f engU ni ver s i t y (N at ur al Sci enceEdi t i on )第35卷第8期2019年8月收稿日期:2019-06-06基金项目:2019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下城市滨水绿道系统宏观布局及微观设计———以合肥环巢湖绿道为例(SK 2019A 0687)海绵城市理论下高校景观设计中低影响开发的设计向度———以合肥学院海绵校园建设要求为视角水源,何志琴(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安徽合肥230013)摘要:从海绵城市理论来看,对高校景观设计需要从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入手,充分考虑绿色屋顶、道路、绿地、大面积硬质场地、水体这五个海绵城市应用的典型场所技术要点,正视目前高校校园建设中对雨水管理无整体性思路、对暴雨径流控制不足、海绵校园建设措施薄弱等问题,从海绵校园改造设计思路和设计措施两个向度展开,实现设计低影响开发目标.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海绵校园;高校景观设计;低影响开发;设计方案中图分类号:TU 9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9)08-0084-0384--. All Rights Reserved.进雨水管网,导致雨水管网堵塞,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充,增大雨水回用成本,对小环境的热岛效应无改善.未能创造舒适学习生活空间,等等.2高校景观设计中低影响开发中海绵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这一背景下,海绵校园建设是倡导利用绿色基础设施设计作为一种雨水管理的生态可持续方法,让整个校园处于水弹性调节状态,能较好应对暴雨径流的变化,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目标[1].2.1雨水花园和种植池在不透水区域的雨水汇入河流之前,通过创建生物滞留区域与现有的雨水系统相隔.目的在于缓解场地的雨水冲刷和高耗能问题,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增加校园生物多样性,通过蒸散作用促进水循环.2.2雨水收集设施雨水收集主要集中收集屋顶径流并将这部分雨水输送到蓄水池中,以用于浇灌、补充景观用水等非饮用水用途并促进场地下渗.目的在于促进雨水回收并在校园景观中得到充分的循环利用,以减少用水成本,节约资源及经费.2.3生态洼地生态洼地通常设置于车道路与人行道之间,以收集道路的地表径流.其重要作用在于减少峰值流量,吸收污染物,增加生物多样性.生物洼地在校园中可应用范围较广,可以用于整个校园中那些目前处于路缘排水区域.2.4透水路面通过改造现有的沥青、花岗岩等不透水路面结构.铺设多孔混凝土、沥青、透水砖等材料,形成透水的界面,使雨水能过通过路面顺利下渗到砾石储水层,以自然速率下渗至场地的原生土壤中.3高校景观设计中低影响开发的具体设计前已述及,高校景观设计中低影响开发面临对雨水管理无整体性思路、对暴雨径流控制不足和海绵校园建设措施薄弱等诸多问题.因此,从LI D的设计理念和空间功能多样性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义场地,明确各个空间的功能和语义,并从使用、效果及功能等思路丰富设计语言,加大空间的多重性,构图加入了折线和微曲度的线条元素,造型稍显圆润,与建筑风格形成对比.同时,也需要注重绿化、雨水渗透等立体空间的设计搭配,从而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3.1海绵校园改造设计思路3.1.1绿色基础设施的应用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措施分布在高校景观改造内的各区域.在注重景观设计的视觉效果的同时,更加注重雨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场地内LI D 设计措施采用生态植草沟、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形式.并通过雨水线路图的分析,明确标注雨水收集、渗透、净化、再利用的整个流程线路.深化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及措施.(见图1-图4)[2]3.1.2统筹可持续的雨水管理雨水应该被视为一项宝贵的资源.目前,校园经常出现的内涝和水体污染问题根源就是对雨水没有控制利用得当.在校园设计建造之初就应统筹考虑.充分考虑径流污染、生态修复、水文修复等问题.将以往的雨水快速排出的方式转换为多途径的雨水处理方式.[3]减少校园对传统水资源的消耗,缓解校园内涝积水现象,改善水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校园建设.同时,利用校园雨水示范项目,建造独特的教育教学景观.展开课程设计、实验监测、生态实习和科普教育等活动.使学生更加生动的体会科学的魅力.3.2海绵校园改造设计措施3.2.1绿地改造措施将绿地的区域与LI D设计措施的下凹式草地、雨水花园和生态植草沟相结合,并设计了砾石沟,用来缓解连续降雨给地面铺装造成的径流压力.生态植草沟是指一种设置在地表的沟渠.[4]在城市大雨过后可用来参与收集和处理雨水的功能,植草沟是一种把功能埋藏在表面之下的结构,可用于连接其他的城市排水设施和超量雨水的排放.在各类型的建筑设施和小区绿化,广场等具有不透性质的路面都十分适用.生态植草沟由于其建造成本低,易于各类景观结合的特点,常被用作各种雨水管渠的替代选项(图1).雨水花园把景观植物和泥土沙石结合起来,用图1生态植草沟雨水渗透示意图85--. All Rights Reserved.于对雨水的过滤和净化[3].经过雨水花园处理过后,会渐渐渗入地下,部分可利用起来,用于植被浇灌以及卫生用水.是一种可持续的环保花园.在强大的功能下,搭配奇特美丽的观赏植物更能体现景观特点(图2).下凹式草地就是用草地来短期蓄水.下凹式草地的高程低于草地周边的高程.就是利用与地面之间的高度差距,在雨水超量时可以储蓄相当量的体积,减少外排的压力.并且由于地势较低,可以很轻易的达到效果[4].因为下凹式草地建设成本较低,排水性能优异,很容易跟城市排水系统相融合,所以应用广泛.在暴雨来临的时候,下凹式草地可以积蓄相当于一分米高度的水量,然后渗入地下(图3).景观植物主要需体现植物景观的营造.一般来讲,在林地景观,田地景观,滨水景观及湿地景观,而在植物的选择上应采用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管理粗放的园林树种,有效净化雨水的树种.3.2.2道路及广场改造措施高校校园内应尽少的设置地下排水网络.排水系统宜采用线性排水沟或植草沟等生态排水系统,并且不要设置路缘石.停车区域应设计成生态停车场.铺装采用嵌草砖等透水铺装材料.汇水区域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雨水径流进行预处理.活动及集散广场铺装大量使用透水铺装,有效的解决雨水下渗的问题,并且展示了良好的景观效果,而且施工方便,工期也较短(图4).3.2.4建筑改造措施高校校园内的大量建筑屋顶可以集中收集雨水,采用垂直绿化的方式建造高位花坛,充分回收利用屋顶的雨水.[5]有条件建设屋顶花园的建筑可以利用雨水浇灌植物或建造景观水.既丰富了校园景观元素又增加了绿地率及活动场所,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好场所.4结语总之,以海绵城市理论来看,高校景观设计中低影响开发的建设中,海绵校园景观改造应贯彻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内容上聚焦雨水源头控制的海绵化改造.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雨水的要素,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多种源头海绵化设计技术,在美化空间的同时又达到了对雨水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进行控制的目的.在场地开发建设后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力求接近开发前,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降雨的渗透,滞留,积蓄,排放作用以及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功能,通过自然和人工相结合的手段,使场地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的功能.———————————————————参考文献:〔1〕杨波南希.曼斯尼尔,麦克肯纳.德鲁,等.综合教学与实践: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和绿色屋顶绩效在美国半干旱校园环境中的应用[J ].景观设计学,2018(5):44-59.〔2〕王晓玲.高校校园雨水收集回用方案设计[J ].江苏建筑职业学院学报,2017(2):65-67.〔3〕金鑫.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校园景观元素设计初探[J ].现代园艺,2017(8):94-95.〔4〕程双红,王永林,吴春燕.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优化措施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校园规划设计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9(9):94-96.〔5〕瞿才燕.王燕舞.农丽婷.基于LI D 模式的海绵校园规划与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为例[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2):113-115.图2雨水花园雨水渗透示意图图3下凹式草地雨水渗透示意图图4透水铺装雨水渗透示意图86--. All Rights Reserved.。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海绵校园”建设——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海绵校园”建设——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2021年第19期·171·文章编号:2095-6835(2021)19-0171-02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海绵校园”建设——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蒋耿民,胡雪茹,时英芳,黄康平,杨长坤,胡建(南阳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河南南阳473061)摘要:基于“海绵城市”的概念与建设目标要求,将“海绵校园”引入校园规划设计中,根据南阳师范学院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特征,从屋面雨水收集、绿地系统、路面铺装、道路和人行道改造、建立雨水花园等方面提出“海绵校园”建设的途径和对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轻排水压力,促进生态校园建设。

关键词:“海绵城市”;“海绵校园”;途径和对策;南阳师范学院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志码:ADOI :10.15913/ki.kjycx.2021.19.076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下垫面产生了很大变化,不透水地表越来越多,改变了原有的水文条件,引发一系列城市雨洪问题和环境、生态问题。

为解决雨洪问题带来的城市安全隐患,国家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1]。

校园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个小环境,包含道路、绿地、广场、建筑等空间,具有开放空间面积大、绿地比例高、具备良好的展示效果等特点,适合开展以绿色基础设施为主体的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的建设[2]。

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对“海绵城市”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3-5]。

1校园建设现状1.1基本情况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地处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带。

受到季风大陆湿润半湿润气候的影响,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分析南阳市多年的气象统计数据可知:南阳市卧龙区年平均降雨量703.6~1173.4mm ,其雨季多集中于夏季,且雨热同季,春季雨多有洪涝,秋季缺雨致干旱,旱雨季分明。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建筑设计实践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建筑设计实践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建筑设计实践目录1.内容简述................................................2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2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31.3 文献综述...............................................42.海绵城市理念概述........................................5 2.1 海绵城市定义及发展历程.................................6 2.2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与实施策略...........................72.3 海绵城市与校园建筑的关系...............................83.校园建筑设计现状分析....................................9 3.1 国内外校园建筑设计案例回顾............................10 3.2 存在问题与挑战........................................113.3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改进需求............................124.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建筑设计实践.....................14 4.1 设计原则与方法........................................15 4.1.1 水资源利用策略......................................16 4.1.2 绿色基础设施布局....................................17 4.1.3 生态景观设计........................................18 4.2 具体设计实践案例......................................194.2.1 案例一..............................................214.2.2 案例二..............................................224.2.3 案例三..............................................235.设计效果与效益评估.....................................255.1 生态环境效益分析......................................265.2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估................................275.3 长期运行维护与管理策略................................286.结论与展望.............................................296.1 研究成果总结..........................................306.2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306.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321. 内容简述本设计实践旨在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校园建筑设计中,以实现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化改造。

农村中小学STEM特色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 以“海绵城市”课程为例

农村中小学STEM特色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 以“海绵城市”课程为例

农村中小学STEM特色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以“海绵城市”课程为例摘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创新教育的不断普及,现代社会更注重培养综合性人才。

STEM课程旨在多方面多领域培养中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精神,因其跨学科式培养创新人才的特点,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为响应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国家发展战略,在农村中小学校中有效开展STEM教育,培育创新型人才。

本研究通过介绍STEM教育模式下的中学课程“海绵城市”,以搭建“海绵城市”教学实施和学生创造力培养方案为例,来阐述STEM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优势,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为构建农村中小学STEM课程教学模式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STEM课程教学,海绵城市,污水过滤STEM教育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美国科学教育学者提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随后得到了其他国家科学教育学者的普遍认同。

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培育创新型人才,提高国家竞争力。

STEM课程教学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个维度的交互融合,注重引导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培育跨领域整合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海绵城市”的背景及意义时光飞逝,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快,对大自然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面积的硬化路面导致了城市内涝严重、地下水失衡、热带效应加剧等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但我们所称之为“城市之肾”的河流逐渐失去其原有机能,严重导致其调蓄功能下降,蓄水功能的缺失,直接引发城市内涝。

为解决这些“城市病”,计划建设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等自然灾害的“海绵城市”,能够有效维持城市中的生态平衡。

具有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的“海绵城市”,能保证水资源的有效节约利用,将城市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化解城市内涝的根本性问题。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绿色校园建设策略研究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绿色校园建设策略研究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绿色校园建设策略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的开发与建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包括城市水logging灾害、水质污染、地表温度升高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将城市基设设施与自然系统有机结合,实现雨水的渗透、储存、净化与延缓排放,以达到降低水logging 灾害风险、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海绵城市理念也可以应用于绿色校园建设,将绿色校园打造成一个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友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以下是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绿色校园建设策略研究。

1. 雨水利用与管理:在绿色校园建设中,应通过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将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起来。

可以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生态池等设施,将雨水用于浇灌绿地和植物,以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森林覆盖与生态修复:绿色校园应注重增加绿地覆盖面积,建设森林公园、花园、草坪等绿色空间,通过植树造林、绿化改造等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植被指数,增加氧气生成量,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城市内部的温度。

3. 地下空间利用:在建设绿色校园时,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停车场、地下雨水贮存设施等,将地下空间用于调节雨水排放,缓解雨水排放压力,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4. 生态水体建设:在绿色校园中,可以建设人工湖、人工湿地等生态水体,将雨水进行净化处理,提高水质,同时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鸟类等动植物的栖息,增加生物多样性。

5. 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校园应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风能等。

可以在校园建筑物上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利用太阳能发电;在开阔场地上设置风力发电机,利用风能发电。

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需求,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绿色校园建设策略可以在学校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使校园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及建筑的排水收集高度重视,继厦门、三亚等 雨水收集系统和小型储水设备,代替原有的排水管集
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成功之后,涌现大批“城市修补, 中污化处理,对水资源不断进行优化和改善,提供优质
生态恢复”示范点(见表 1),海绵城市建设便如火如荼 的生活环境。
的开展,然而国内关于海绵校园的研究设计却屈指可 1.2 研究对象
近些年来,由于校园排水系统陈旧或不够完善,雨 然性结合,建设的海绵体包括蓄水桶、生态树池、雨水
水疏通跟不上导致内涝严重,造成了人群争相去学校 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滨木小学则设计了具有雨水调
“看海”的现象。针对此类现象提出疑虑:学校的雨水该 蓄功能的下沉式户外休闲广场,既作为学生交流、观
何去何从?如何把握雨水“流”与“汇”的关系成为校园 察、休闲、读书的户外课堂,也发挥着雨水储蓄功能[1]。
表 3 合肥实验小学问题及解决措施
现存问题
解决措施
技术材料
排水设施陈旧
更换排水设施
金属管、石棉水泥
排水设施超负荷使用 减轻排水设施使用压力 管、HDPE 双壁波纹
排水设施管理不善 加强排水设施管理
管、夹砂玻璃钢管
雨水渗透不足
更换渗透能力强的材料 绿地贴 强力透水砖
绿色基础设施缺乏 增加绿色
水径流,让雨水就地消 研究对象
现存问题
不满意比例
结论
纳和吸收利用,可以将 红星路小学
排水设施陈旧
学生:21%;老师:32%;家长:47% 由调查分析可得,对于校园情况,学生
其比喻成一个合理利用 合肥实验小学 排水设施超负荷使用 学生:14%;老师:34% 家长:52% 普遍满意度高于老师和家长,因此校
2019 年第 17 期
现代园艺
生态绿化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海绵校园”营造
— ——以合肥市实验小学为例
张少杰 1,2,金玉萍 1,刘思沛 1,胡爱平 1,丁佳琪 1
(1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 230022;2 安徽建筑大学建成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
:为了探索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海绵校园”生态营造,以合肥 4 所代表性小学校园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 方法,获得小学校园雨水渗透满意度数据,深入剖析海绵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海绵城市理念下,提出具体应用及技术措施,如 排水系统的优化、校园路面的改造、可循环技术的应用和雨水花园的建设等,最后提出营造海绵校园的整体策略,旨在打造一个自 然、舒适、绿色教学空间共存的集合体。
数。对如何将“海绵城市”运用到小学校园的生态营造
在为数不多的海绵校园成功案例中,位于深圳的
中进行阐述,进而提出设计思路和方法。
百仕达小学和山东临沂市滨木小学起到了示范性的带
1 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
头作用,为之后国内的海绵校园建设奠定了基础。百仕
1.1 研究背景
达小学采用了多项低影响开发设施,注重系统性和自
以海绵校园设计与建设作为本研究的重要出发 点,对合肥的具有代表性的 4 所小学校园现状进行考 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学校屋面积水常通过水管直接 排到污水管道,而非和地表的雨水径流、渗透水流统一 汇集在蓄水箱里,净化循环利用。此外,虽说普遍知晓 运用透水砖或可渗透橡胶等铺装材料,可这些铺装之 下却都是水泥覆盖,隔绝了雨水与自然土壤的接触,导 致渗透的雨水无法排放。现今小学有新旧之分,海绵营 造也就有难易程度的不同。新建小学可塑性强,设计施 工方便,尤其现今时兴学区房,新建的居住用地配套小 学等教育用地,可在该地块蓝图上统一营造海绵体系。 3 海绵校园具体营造措施
的 雨 水 排 放 及 收 集 系 合肥师范小学 统,其措施为:“渗,滞, 和平小学
蓄,净,用,排”。有雨水
排水设施管理不善 雨水渗透不足
绿色基础设施缺
学生:32% 老师:31%;家长:34% 园环境营造时要考虑到多种人群的需 学生:26%;老师:29%;家长:45% 求。而对于校园排水系统的问题,则应
觼計訔訛
生态绿化
现代园艺
2019 年第 17 期
的情况下,全部雨水都可以在过滤后排放进下水道。以 合肥实验小学为例,针对每一点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 施(表 3)。 2 “海绵校园”及小学校园现状问题
海绵校园就意味着整个校园像海绵一样,具有一 定的灵活性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2]。通过对海绵校园 的建设,学校可以有效地具备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并 能有效地保证老师和学生的安全,降低暴雨灾害对学 校设施的影响,减少面源污染,增强景观环境,使师生 教学生活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但就实地考察,普遍 现象为:中国虽然已经具有“海绵”的理念,但却没有有 效 运 用 ,大 部 分 跳 过 了“ 蓄 、净 、用 ”的 步 骤 直 接 到 了 “排”。与此同时,“渗、滞”措施也不是很完善。
排水的关键。而海绵城市这一概念的产生使得校园的
以合肥的 4 个小学校园为例,从雨水渗透和排水
内海这一问题有望被解决,重点在于“海绵”二字 ,其 系统 2 个层面,基于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采用观察
具备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弹性。海绵城市的主要理念 和问卷调查法,通过记录老师、学生、家长等不同使用
是从源头分散城市的雨
深化具体分析,找出解决措施
地区 华东
表 1 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分布表
数量
城市
4
山东青岛、浙江宁波、福建福州、上海
者的评价,从而获得满意度数据(表 2)。多数经常在校 园内活动的人群,例如学生、老师,对学校的雨水渗透 情况不满意。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排水管
华南
3
广东深圳、广东珠海、海南三亚
道对于雨水径流的承载力,控制在雨量不超过 30mm/h
西北
3
华北
2
东北
1
甘肃青阳、青海西宁、宁夏固原 天津、北京 辽宁大连
基金项目:安徽建筑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项目 (201810878106);2017 年度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2017jyxm0349); 安徽建筑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7ts04)。 作者简介:金玉萍,女,安徽合肥人,本科在读,主修方向:风景园林。
:海绵城市;小学校园;海绵校园;生态营造
目前,我们国家处于一个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时 时对其吸收、净化、储存;干旱没有雨水时可以将保存
期,水泥沥青的灰色空间一步步占领草木林带的绿色 的雨水进行自然补给,缓解干旱压力。将这一理论引入
空间,城市蓄水功能逐渐失去功效。因此,近几年对于 到小学校园,利用校园道路植被等现有元素合理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