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童年期心理虐待和儿童虐待认知与潜在施虐倾向的关系

合集下载

【心理学】【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知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1️⃣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概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又称人质情结或斯德哥尔摩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的是被绑架或虐待的受害者对施暴者产生情感依赖、认同甚至保护施暴者的心理倾向。

这一现象最初在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抢劫案中被观察到,并因此得名。

此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成为了心理学、社会学及犯罪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2️⃣ 心理机制解析2.1 生存本能与依赖形成在极端情况下,如被绑架或长期虐待,受害者面临生命威胁时,其生存本能会驱使他们寻找任何可能帮助自己生存的途径。

施暴者,尽管是威胁的来源,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成为受害者心中的“救命稻草”。

这种依赖关系的形成,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发展的第一步。

2.2 认知失调与合理化为了应对这种极端的心理冲突,受害者往往会经历认知失调的过程。

他们可能开始合理化施暴者的行为,将其解释为出于某种正当原因或情有可原。

这种合理化不仅减轻了受害者的心理压力,还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对施暴者的依赖。

2.3 情感转移与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害者可能对施暴者产生情感上的转移,从最初的恐惧和仇恨转变为同情、理解甚至爱慕。

这种情感转移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核心特征之一,它使得受害者愿意为施暴者辩护,甚至反对那些试图解救他们的人。

2.4 社会孤立与群体压力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受害者的社会孤立。

在被囚禁或虐待的环境中,受害者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无法获得外部支持和信息。

这种孤立状态使他们更容易受到施暴者的控制,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施暴者行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预防与干预针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预防与干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

3.1 早期识别对于潜在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受害者,应尽早识别其心理变化,特别是认知失调和情感转移的迹象。

这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情况恶化。

3.2 心理支持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受害者处理心理创伤,重建自我认知和情感平衡。

校园欺凌者的家庭背景与心理特点

校园欺凌者的家庭背景与心理特点

校园欺凌者的家庭背景与心理特点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环境中,一个或多个人以恶意、反复的方式对另一个学生或学生群体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

校园欺凌者的行为常常令人震惊和困惑。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欺凌者,我们需要研究他们的家庭背景与心理特点。

一、家庭背景校园欺凌者的家庭背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行为和心理特点。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家庭背景特征:1. 家庭暴力和冷漠:一些校园欺凌者来自于有家庭暴力或冷漠问题的家庭。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注和指导可能导致孩子们出现行为问题,例如以欺凌方式来获得他们想要的关注。

2. 不良家庭教育:一些校园欺凌者在家庭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父母未能对孩子进行适当的道德和行为培养,导致孩子容易以欺凌他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 过度保护或溺爱:一些校园欺凌者来自于过度保护或溺爱的家庭环境。

这些孩子在长大过程中未能学会适应他人的需要和为人处世的技巧,因而常常以欺凌他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二、心理特点校园欺凌者的心理特点也是了解他们的重要方面。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心理特点:1. 自尊心低下:许多校园欺凌者内心深处存在着自尊心的低下。

他们可能感受到内心的空虚和自卑,通过欺凌他人来暂时获得自信和满足感。

2. 控制欲强:校园欺凌者常常有一种强烈的控制欲望。

他们通过欺凌他人来展示自己的权力和支配能力,以此来弥补自身的不安全感和无能感。

3. 缺乏社交技巧:一些校园欺凌者由于缺乏适应社交环境的技巧,常常以欺凌方式进行交流。

他们可能因为羞怯或社交焦虑而不能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而采取欺凌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4. 缺乏同理心:校园欺凌者常常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心。

他们没有能力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因此对他人的伤害和痛苦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三、如何应对校园欺凌针对校园欺凌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和解决。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方面:1. 教育宣传: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教育宣传。

文明世界的“恋童癖”与“虐童癖”

文明世界的“恋童癖”与“虐童癖”

文明世界的“恋童癖”与“虐童癖”作者:吴越来源:《齐鲁周刊》2017年第47期恋童癖古已有之,经历了从“权贵雅好”到“恋童变态”的观念剧变。

恋童和虐童,好像是一对反义词,却彼此联系,都有十足的危害。

早已身处文明时代的当下,依然大量存在恋童现象,而那些隐形的虐童行为,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孩子心中的阴影面积,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恋童癖的病理学分析多年前,我还在读中学,有一天到河边坐着玩,碰到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浓密的胡须把眼睛挤得成了两粒绿豆。

老头挨着我坐下,和我聊天。

他说自己就住在河边菜地的小屋里,一个人生活。

聊天的时候,他抓住了我的手,用两只手轻轻摩挲。

我抽出手,他又抓住。

他开始聊女人,口无遮拦,尽是污秽之辞。

我脸红心跳,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他的手搭到了我肩膀上,试图往我的衣领里伸。

我感到很奇怪,他有口臭,我努力挣脱,站起身躲到一边。

最后他邀请我去他的小屋里坐坐,那个破旧的小屋,门口黑洞洞的。

我慌忙拒绝,往学校跑去。

后来我经常想起这件事,最初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

那时的我已经是中学生了,可是,这样的事也会发生在小学生、幼儿园的孩子身上。

会发生在男孩身上,也会发生在女孩身上,和性别无关。

在东西方的历史上,都曾有过长期的娈童现象。

在中国,以魏晋和明清为代表,达官贵人蓄养和亵玩男童之风盛行。

时代变化,經历了从“权贵雅好”到“恋童变态”的观念剧变。

今年夏天,曾曝出轰动一时的“许豪杰恋童事件”。

豆瓣一位网友收集了大量证据,公开指责微博网络红人许豪杰是一个恋童癖。

在这些证据中,包括了其注册儿童色情网站并连续签到、关注大量恋童账号、在各个平台搭讪未成年人,以及兜售男童原味袜子等。

许豪杰澄清自己是正太控,而不是恋童癖。

然而,何为正太控?对男孩的关爱,有如父兄,这是正太控,而以性为媒介的变态做法,不是恋童癖是什么?恋童事件中,男孩和女孩有所不同。

歌手红豆曾两次因性侵儿童入狱;上海物理奥赛名师张大同被曝在20多年间性侵多名男生,最终只是被免职了事;广州民政官员李军因猥亵儿童罪被判刑四年,如果他性侵女童,量刑会严重得多。

受虐狂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受虐狂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受虐狂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受虐狂(英文:masochist)是一种心理特征,指的是一种对于自身的身体或情感被人虐待、侮辱、伤害或失望时感到愉悦或满足的心理倾向。

受虐狂的心理特征可以在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表现出来。

本文将探讨受虐狂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一、心理特征1. 自贬和自我否定:受虐狂常常具有自我贬低和否定的心理特征,他们不断将自己放在被虐待的位置上,并且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

2. 自我牺牲:受虐狂倾向于为了让他人得到满足或快乐而放弃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他们可能会主动承担痛苦或受虐的经历,以满足自己内心的满足感。

3. 寻求控制和支配:受虐狂常常有控制和支配他人的欲望。

他们希望在受虐过程中能够有支配地位,或者通过控制他人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4. 自我惩罚和罪恶感:受虐狂在感受到愉悦或满足时,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和欲望感到内疚和羞耻,从而对自己进行惩罚,这种惩罚可以通过自我伤害或否定自己的快乐来实现。

二、行为表现1. 寻求虐待的关系:受虐狂常常主动寻找或进入一种虐待的关系中,例如虐恋关系。

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关系获得身体或情感上的痛苦和压迫感,并从中获得满足。

2. 接受身体或情感上的虐待:受虐狂可能会寻求身体上的虐待,例如接受体罚、绑缚等,或者情感上的虐待,例如被欺辱、嘲笑等。

他们从中获得满足感,并对虐待者产生依赖。

3. 恋童癖:某些受虐狂可能会表现为恋童癖,他们可能对未成年人产生性幻想,并寻求与未成年人进行关系。

这种行为被社会普遍视为不道德和违法的。

总结:受虐狂拥有特殊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他们常常表现出自贬、自我牺牲、寻求控制和支配、自我惩罚和罪恶感等特征。

在行为上,他们可能寻求虐待的关系,接受身体或情感上的虐待,甚至可能表现出恋童癖的行为。

虽然受虐狂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十分特殊,但他们也是需要理解和帮助的一部分人群,应当加强对于受虐狂心理的研究和治疗。

幼儿安全依恋发展的风险因素及对策研究

幼儿安全依恋发展的风险因素及对策研究

■专题: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2022年3月第38卷第3期March2022Vol.38No.3幼儿安全依恋发展的风险因素及对策研究王振宏1,段姗姗2(1.阜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阜阳236037;2.阜阳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徽阜阳236037)摘要:安全依恋关系对幼儿及其今后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在幼儿安全依恋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很多依恋创伤风险因素,如虐待、忽视、分离和丧失。

因此,为了减少幼儿及其今后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内化心理症状和外化行为问题,需要从敏感觉察和及时回应幼儿的需求、高质量的陪伴以及加强自我觉察和反思,提升养育功能三个方面来进行预防。

关键词:安全依恋;幼儿;风险因素中图分类号:B849;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70X(2022)03-0007-08PDF获取:/ch/index.aspx doi:10.11995/j.issn.2095-770X.2022.03.002A Study of Risk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ecureAttachment in Young ChildrenWANG Zhen-hong1,DUAN Shan-shan2(1.College of Education,Fuyang Normal University,Fuyang236037,China;2.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enter,Fuyang Normal University,Fuyang236037,China)Abstract:Secure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young children and their future psychological health de⁃velopment.However,young children are exposed to many risk factors of attachment trauma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cure attachment,such as abuse,neglect,separation,and loss.Therefore,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ternalize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externalized be⁃havioral problems that young children and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may face,preven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sen⁃sitive awareness and timely response to young children’s needs,high-quality companionship,and enhanced self-awareness and reflec⁃tion to improve parenting functions.Key words:secure attachment;young children;risk factors《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1]43。

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解读

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解读

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解读小学校园欺凌是指小学生之间存在的一种暴力行为,包括言语辱骂、人身攻击和精神虐待等。

这种行为不仅对被欺凌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也对整个校园环境的和谐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对小学校园欺凌现象进行心理学解读的几个方面:1. 欺凌者心理:小学生欺凌行为通常源于欺凌者的心理需求,他们可能处于强烈的攻击欲望、支配欲望或者想要获得社交地位的心理状态中。

通过欺凌他人,他们能够获得自我肯定感和满足自己的需求。

2. 受害者心理:被欺凌的小学生往往具有内向、自卑和社交困难的特点。

他们可能缺乏自信心和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压力和攻击。

长期遭受欺凌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3. 观察者心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与观察者数量和态度密切相关。

当观察者对欺凌行为持支持态度或不关注时,欺凌行为更容易发生和持续。

观察者往往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因此选择袖手旁观。

4.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小学校园欺凌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中亲子关系疏离、家暴、不良家教方式等因素会增加孩子产生欺凌行为的可能性。

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攻击性和自卑感。

1. 提高师生和家长的意识:学校和家庭应该对校园欺凌问题保持高度关注,加强人们对于欺凌行为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师生和家长的防范意识。

2. 建立积极的校园文化:学校应该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鼓励学生感受友善和尊重,并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交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受害者及欺凌者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和改善行为方式。

4. 实施零容忍政策: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校园欺凌管理政策,对于发现的欺凌行为,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并对欺凌者进行惩戒。

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关注和预防校园欺凌,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童年创伤与人格发展: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视角

童年创伤与人格发展: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视角

童年创伤与人格发展: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视角摘要:童年创伤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课题,心理学领域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一直持续至今。

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从不同的角度对童年创伤与人格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本文将分别从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视角出发,探讨童年创伤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机制,并分析其在不同理论框架下的具体表现。

最后,将结合两者优势,提出对童年创伤应对策略的建议。

关键词:童年创伤,人格发展,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一、引言童年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内个体所经历的各种事件,特别是那些负面、痛苦的经历,如遭受虐待、忽视、失去亲人等,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些经历被称为童年创伤,它会导致个体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工作能力、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

理解童年创伤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对于我们理解个体心理问题、促进个人成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心理学领域关于童年创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两个主要的流派。

二、精神分析视角下的童年创伤与人格发展2.1 精神分析理论概述精神分析理论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它强调潜意识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人格的本能冲动,追求本能的满足;自我负责协调本我和超我的需求,在现实中寻找满足途径;超我是个体受到道德、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而形成的内化机制,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

2.2 精神分析对童年创伤的影响机制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童年创伤会对人格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防御机制:当个体面临难以承受的心理痛苦或威胁时,会运用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这些防御机制最初可能是有用的,但如果过度使用,则会扭曲个体的现实认知,阻碍其心理成长。

常见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投射、合理化、转移等。

*人格固定: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个体在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心理冲突,并通过一系列机制来解决这些冲突。

校园欺凌不同主体的心理因素分析——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

校园欺凌不同主体的心理因素分析——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

投稿邮箱:*******************社会教育HeHui JiaoYu "校园欺凌不同主体的心理因素分析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邓晨[摘要]本文从枳极心理学视角分析校园欺凌中各主体角色形成和行为选择的心 理机制及其差异。

发现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主要受到个体的低自尊水平影响,但两者作用 过程存在差异;被欺凌者的低自尊主要与其人际交往经验和归因策略有关,欺凌者的低自尊主要与其自我价值形成相关;旁观者主要受到自我效能水平影响,并由此影响其共 情能力、亲社会行为水平以及道德发展水平。

建议运用枳极心理学理论对不同主体进行 分析和干预,关注主体的积极行为动机和成长发展需求,并有针对性地对个体的自尊和 自我效能水平等方面进行干预。

[关键词]校园欺凌;欺凌主体;自尊;自我效能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不仅对儿童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层面造成消极影响,也给学校、家庭和社会蒙上阴影。

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的高发性及其对所有主体产生的负面影响的严重性,使其成为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风险因素。

在已有的研究中,相关学者和专业人员更多关注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欺凌者的行为问题,较少关注欺凌者和旁观者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受到的影响。

此外,当前研究主要聚焦欺凌的发生率和对欺凌的应对策略上,对不同欺凌主体的行为动机及其心理需求的满足还需进一步探究。

积极心理学相信个体的积极品质是内在固有的,并且能够通过提升个体的积极品质来促进个体的成长发展,以此消减焦虑、抑郁和愤怒等消极品质对自身的影响。

本文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槪念和理论,对校园欺凌主体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发现校园欺凌不同主体的心理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应针对不同主体寻求不同干预策略,以协助欺凌者、被 欺凌者以及旁观者等发现自身行为的积极动机,利用自身固有的积极特质消减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预防校园欺凌的再次发生。

一.校园欺凌角色的心理机制形成分析1.受欺凌者:低自尊及其引发的消极归因已有的针对校园欺凌的研究显示,受欺No.8.2021.少f JL t碲究.2021年第8期凌与低自尊之间的关系尤为显著,随着自尊水平的降低,个体受到欺凌的频率上升[11,且校园欺凌还会反过来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导致受欺凌学生的自尊水平明显低于未受欺凌的学生,受欺凌程度越高,其自尊水平越低[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92 ·心理卫生评估·
ChineseMentalHealthJournal,Vol33,No10,2019
大学生童年期心理虐待和 儿童虐待认知与潜在施虐倾向的关系
李篧 刘爱书 刘天牧 朱贺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通信作者:刘爱书 liuaishu@163com)
【关键词】 心理虐待;虐待认知;施虐倾向;体罚;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9)010-0792-03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910014
2 结 果
21共同方法偏差 将 3个测量工具中的所有变量纳入在探索性因
素分析中,在未旋转的情况下共提取出 7个主成 分,第一个主成分解释总方差变异 3393%,低于 40%临界值。因此推断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 法偏差。 22童年期心理虐待的发生率
心理虐待阳性率 为 322%,恐 吓、忽 视、贬 损、干涉和 纵 容 5个 维 度 阳 性 率 分 别 是 333%、 406%、333%、270%、542%。很少经历心理 虐待者占 678%,有时经历心理虐待者占 268% (表 1)。
共 23个条目,包括恐吓、忽视、贬损、干涉 和纵容 5个维度,采用 0 (从不) ~4 (总是) 5 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所受到的心理虐待程度越严 重,量表总均分≥1为心理虐待阳性,维度均分≥ 1为维度阳性,即个体在该维度存在心理虐待。本 研究中,总量表的 Cronbachα系数为 092,各维 度的 α系数为 068~089。 122儿童虐待认知量表 (PerceptionofChildMal treatmentScale,PCMS)[10]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3(10):792-794)
心理虐待是指与儿童有亲密关系和责任义务的 人对 其 产 生 的 持 续、 反 复、 不 适 宜 的 行 为[1]。 相 比于躯体虐待,心理虐待更容易产生消极、隐蔽、 普遍的复杂结果。虐待经历导致个体形成不安全依 恋,成人后,此种依恋更有可能体现在个体与其子 女的关系 中[2]。 有 受 虐 经 历 的 成 年 人 更 容 易 卷 入 犯罪行为并虐待自己的子女[3]。
使用 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童年期 心理虐待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 Pearson相关 法探讨童年期心理虐待、虐待认知、潜在施虐倾向
的相关关系;以 CPMS和 PCMS各维度均分为自 变量,以施虐倾向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 分析,探讨童年期心理虐待与虐待认知对施虐倾向 的预测作用。
类型
恐怖 忽视 贬损 干涉 纵容 心理虐待
表 1 541名大学生童年期心理虐待的发生率 [例数 (%)]
从不
27(50) 59(109) 119(220) 96(177) 183(338)

很少
334(617) 262(484) 242(447) 299(553) 65(120) 367(678)
共 28条目,分为心理虐待、躯体虐待、童工、 忽视及性虐待 5个维度,采用 0(肯定不是) ~4 (肯定是)5点计分,量表均分 >2表示虐待认知 水平高,将伤害行为认知为虐待的程度更强,均分 ≤2说明个体虐待认知水平低,个体将情节严重的 虐待行为认知为虐待程度弱。本研究中,该量表的 Cronbachα系数为 098,各维度的 α系数为 090
儿童虐待认知是指个体对于儿童虐待的看法, 主要包括对儿童虐待构成的认知、对虐待行为的态 度。个体的儿童虐待认知与其对儿童的施虐倾向密 切相关[4],公 众 的 虐 待 认 知 水 平 越 低 越 有 可 能 采 取类似虐 待 的 方 式 教 育 子 女[5]。 直 接 对 虐 待 认 知 进行的研究十分有限,但有研究者围绕体罚、攻击 和暴力态度等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持认可攻击信 念的青年,更 可 能 采 取 攻 击 行 为[6]; 暴 力 态 度 正 向预测攻 击 行 为[7]; 对 体 罚 持 有 赞 同 和 认 可 态 度 的父母在对子女的管教过程中更有可能对子女实施 严厉的体 罚[8]。 本 研 究 探 讨 大 学 生 童 年 期 心 理 虐 待现状及心理虐待、虐待认知与潜在施虐倾向的关 系。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儿童虐待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 (17SHB049)
wwwcmhjcn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9年 第 33卷 第 10期
793
~096。 123父母体罚行的调查工具[11]
采用假设故事情景来测量父母的体罚行为,其 中父母的体罚行为属于躯体虐待,因此本研究采用 该量表来测量大学生的潜在施虐倾向。共 6个条 目,分为谨慎、道德与社会习俗 3个维度,每个维 度有 2个假设故事情景。采用 1(几乎从不) ~4 (几乎总是 ) 4点 计 分, 得 分 越 高 表 明 当 假 设 情 景 发生时,更可能对出现该类违规行为的儿童实施体 罚 (施虐),3个维度得分之和为施虐倾向总分, 总分越高说明个体的潜在施虐倾向性越明显,出现 施虐行 为 的 可 能 性 越 大。本 研 究 中,总 量 表 的 Cronbachα系数为 088,各维度的 α系数为 087 ~090。 13统计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使用 G Power3192计算样本量,设定中
等效应量为 025,统计检验力 1-β=095,最终 需要总样本数 374人。
以黑龙江省某大学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为研究对 象,利用早晚自习时间,选取部分班级统一施测。 共发放问卷 580份,获有效问卷 541份。其中,男 158人,女 383人;大一 165人,大二 138人,大 三 117人,大 四 121人;城 市 255人,乡 镇 108 人,农村 178人;文科 225人,理科 259人,工科 57人;年龄 18~25岁,平均年龄 (21±1) 岁。 12工具 121儿 童 心 理 虐 待 量 表 (Chil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Scale,CPMS)[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