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认知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感知觉、注意、记忆一、认知发展概述1.认知发展的界定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和经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2. 感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
3.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5. 认知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等客观事物的特征、性质、事物之间关系、规律等方面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它是心理发展的开端,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6.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概况感知觉发展概况:一是原始的感知阶段。
二是从知觉的概括向定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是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的阶段。
注意发展概况:新生儿在出生时就具备了注意的能力,3岁前以无意注意为主,婴儿末期出现有意注意萌芽。
记忆发展概况:新生儿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反射标志着儿童已有记忆。
一般来说,最早的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反射。
二、婴儿期认知的发展1. 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婴儿有着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这些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外界信息、对照料者做出反应、形成各种社会关系。
这些都是他发展的基础。
(1)0-1岁婴儿感知觉的发生●听觉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不仅新生儿具有明显的听觉能力,就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明显的听觉反应。
●视觉敏锐度●视觉在婴儿出生时还没有完全得到发展与成熟,主要表现在视敏度。
视敏度简称视觉敏锐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
它是测查新生儿视觉发展的重要指标。
●颜色视觉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
在颜色视觉方面,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评估十分困难,所以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认识很有限,不过新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注视大多测查婴儿视觉感知能力发展的技术是通过观察婴儿的眼睛运动来完成的,主要表现为注视和追视。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性化发展学前儿童的个性化发展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因此,学前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化发展,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让孩子在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范围内发展。
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学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情感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认知、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能力,让孩子学会理解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三、游戏教育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游戏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各种能力,如语言、认知、社交、情感等。
游戏教育应该注重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孩子在游戏中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四、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是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
多元化教育不仅包括传统的学科教育,还包括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的教育。
多元化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
五、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前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同时也要注重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孩子在家庭中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是个性化、情感化、游戏化、多元化和家庭化。
学前教育应该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注重情感教育和游戏教育,同时也要注重多元化教育和家庭教育,让孩子在健康、快乐、全面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年龄段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年龄段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年龄段为3岁至6岁,这是一个关键的成长阶段,也是儿童个性、情感和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年龄段,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身体和感觉的发展3岁至6岁的学前儿童正处于身体和感觉发展的关键期。
他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正在快速成熟,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增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
他们开始学会使用手部动作,逐渐掌握走路、跑跳等基本动作技能,并能通过触摸、听觉、嗅觉等感官来获取信息。
二、社交和情感的发展学前儿童在3岁至6岁的年龄段,开始逐渐脱离家庭环境,进入幼儿园或托儿所接触到更多的同龄儿童。
这种社交环境的改变对他们的社交和情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他们开始学习与他人相处,学会分享、合作和与他人交流。
同时,他们也会面临情绪管理的挑战,如处理分离焦虑、情绪失控等问题。
三、认知和语言的发展在3岁至6岁这个阶段,学前儿童的认知和语言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他们开始逐渐理解和运用抽象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
同时,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能够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开始学习阅读和写字。
四、性别认同的形成在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中,还发现3岁至6岁的年龄段是性别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并开始形成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认同。
他们对性别角色和性别特征的认知也在不断发展。
五、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学前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他们独特的心理特征。
在这个年龄段,学前儿童开始通过角色扮演、绘画、玩具等方式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对他们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岁至6岁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年龄段,对于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为他们提供更加有效的教育和支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前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前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前运算阶段
2+3=5
左
右
5-3=2
右
左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前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具体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简介 影响 让·皮亚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图 式 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同化
把环境因素纳入自己已有的图式中 去加强和丰富主题的动作
顺 应 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平衡
平衡是同化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它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 结构。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自然就产生了不平衡,就会想 办法来调整自己以重新达到平衡
具体运算阶段
2x3=6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形式运算阶段
假设演绎思维
教育启示
教育应配合儿童认知发展顺序
教育启示
重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
教育启示
注重游戏和探索的教学方法
思考题
思考题
举例说明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 中前运算阶段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2-7岁
前运算阶段
0-2岁
感知运动阶段
7岁-11岁
具体运算阶段
11岁——
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
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认知发展是指在幼儿园阶段,儿童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和完善的过程。
科学认知是指儿童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包括对事物属性、关系、变化规律等方面的认知。
科学认知的发展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科学认知的特点、发展阶段以及促进科学认知发展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学认知的特点1. 好奇心强:学前儿童对于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主动探索和发现新事物。
他们会提出各种问题,希望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找到答案。
2. 想象力丰富:学前儿童的想象力是科学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
他们能够通过想象构建各种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和模拟实验,从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3. 观察力敏锐:学前儿童的观察力很强,能够发现事物的细微变化和规律。
通过观察,他们能够积累大量的经验,促进科学认知的发展。
4. 实验意识:学前儿童具有一定的实验意识,喜欢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他们会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实验结果,从中总结规律。
二、科学认知的发展阶段1. 感知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主要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
他们会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触摸、听觉、视觉等感官来获取信息,建立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2. 操作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开始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来改变事物,探索事物的属性和规律。
他们会进行各种实验,培养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概念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开始形成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和规律。
他们会通过比较、分类等方式来组织和理解知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科学认知体系。
4. 推理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通过推理和假设来解决问题。
他们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促进科学认知发展的方法1. 提供丰富的科学资源:幼儿园可以提供各种科学实验器材、图书、模型等资源,让学前儿童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认识世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包括儿童的感知、思维、语言、记忆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2. 儿童的情感发展:研究儿童情感的产生、表达和调节,包括儿童的情绪、情感交流、情绪认知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3.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发展过程,包括儿童的同伴关系、社会认知、合作与竞争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4. 儿童的性别角色和身份发展:研究儿童性别意识、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身份形成的过程,包括儿童对性别的认知、性别角色学习和性别角色取向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5. 儿童的游戏和创造力发展:研究儿童游戏和创造力的发展过程,包括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和自主游戏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6. 儿童的身体发展和运动能力:研究儿童身体运动的发展过程,包括儿童的协调性、精细动作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这些具体内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指导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走进学前心理学

走进学前心理学1. 引言学前心理学是对0-6岁儿童心理发展及其特点进行研究的学科。
学前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对于他们的学习、情绪、行为以及社交能力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了解学前心理学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教育。
2. 学前心理发展阶段学前心理发展阶段分为幼儿期和学龄前期。
在幼儿期,婴儿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开始发展感知能力和语言能力。
在学龄前期,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逐渐提升,开始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3. 学前心理发展的特点学前心理发展具有以下特点:3.1 心理发展的迅速期0-6岁是儿童心理发展迅速的阶段,他们的大脑发育最为脆弱,潜力最大。
这个阶段的刺激对于儿童的智力、情绪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3.2 形成性阶段学前阶段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会从环境和社交互动中塑造自己的个性和态度。
他们开始培养社交技能和价值观念。
3.3 转变期学前阶段也是儿童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转变的阶段。
他们开始展示自我意识、主动性和探索欲望。
这个阶段对于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4. 学前心理学的应用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1 家庭教育家长可以通过了解学前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更好地了解儿童的需求和特点,提供适当的家庭教育支持。
比如,家长可以以儿童为中心,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情感支持,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4.2 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可以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特点设计游戏和活动,促进幼儿的认知、语言和社交发展。
4.3 心理咨询与干预学前心理学的知识对于幼儿心理咨询和干预工作也具有指导作用。
心理咨询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帮助他们解决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和适应性问题。
5.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前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前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认知发展规律:1.感知觉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感知能力逐渐发展,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儿童对世界的感知逐渐从模糊的、混沌的整体向更加清晰、具体的方向发展。
2.记忆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他们的记忆从无意识、机械记忆逐渐向有意识、理解记忆过渡。
儿童开始能够回忆和再认之前的事件,并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信息分类和编码。
3.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他们开始能够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但仍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或行动来理解和思考问题。
4.想象的发展:想象是指创造新的形象或情境的能力。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想象从简单的、模仿性的形象逐渐向更丰富、有创造性的形象发展。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表现一些创造性的行为。
二、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情感表达、社会认知和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规律:1.情感表达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表达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他们开始能够体验和表达更多种类的情绪,如高兴、悲伤、愤怒等,并开始理解这些情绪的原因和结果。
2.社会认知的发展:社会认知是指儿童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在学前阶段,儿童开始能够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开始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
3.社交技能的发展:学前儿童逐渐发展出与人交往的能力,包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解决冲突、合作游戏等。
他们开始理解并遵守一些简单的社交规则,如轮流和分享。
三、动作和身体发展动作和身体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大肌肉运动和精细动作方面的能力发展。
以下是动作和身体发展的主要规律:1.大肌肉运动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跑、跳、平衡等大肌肉运动能力逐渐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颜色视觉 (1)颜色视觉的发生:在出生三天的新生儿,就可普遍
地观察到他们的视线集中在某物体,如母亲的面孔 (2)颜色视觉的发展:
2-4个月婴儿的颜色的知觉已发展的很好
泰勒的研究: 2个月婴儿能从白色中区分红、橙、蓝、绿、但不能区分黄--绿色。 4个月婴儿已经能在可见光谱上辨认各种颜色,说明这时婴儿颜色视觉
视觉悬崖 心率
方位知觉
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 3岁:上下4岁: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 别左右,到11-12岁,左右的概念才比较清楚。近来的实验又证明儿童左右概念的 发展已有所提前,6-7岁是左右概念发展的飞跃期,8-9岁已有75%的儿童比较准确 二灵活的掌握了左右概念。
学前儿童心理认知的发展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一一、、研究研方究法方法
二二、、婴儿婴感儿知感觉知的觉发展的发展 三三、、婴儿婴记儿忆记的忆发的展 发展
四、婴儿思维的发展
四、婴儿思维的发展
一、婴儿感知觉的研究方法 (一)反射法
新生儿最初的无条件反射
❖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
接触儿童的嘴唇, 就引起吸吮动作。 吸吮反射是最强的 反射之一,当新生 儿开始吸吮时,其 他活动都会被抑制。
感觉轰炸:为了开发婴儿智力,而不科学的开发婴儿智力,用各种刺激 集中轰炸婴儿的感官,对婴儿进行早期训练,然而在这些刺激却导致没 做好接受准备的婴儿产生退却,并且对他们学习兴趣和学习乐趣构成威 胁。此外,还是父母们在孩子很小时就觉得他们是失败的人。这样做在 孩子们走向成熟的征程的开始阶段就剥夺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总之,婴儿通过多感觉通道组合信息的能力是很强的。
知觉恒常性
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二者在儿童头一年的下半年以一种近似恒常 的形式出现,直到10~12岁甚至更晚些时候才趋于完成。早期婴儿通过运动线索 进行判断,而到了六个月以后可通过静止线索进行单元的区分。
感觉剥夺和“感觉轰炸”
感觉剥夺: 结论:对于早期有不良境遇的儿童来说,2岁时能否得到改变,至关重 要。
(二)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 习惯化——反复给婴儿呈现某种刺激物,使他们对它越 来越熟悉,直到对该刺激物的反应(如头部或眼睛转动、 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消失。
✓ 去习惯化——研究者首先反复呈现某个刺激,在习惯化 之后,再呈现另一个不同刺激,如果婴儿重新作出较强 的反应,说明儿童已经能够辨别这两种有差别的刺激。 这是一个去习惯化的过程。
早期认知的基础
✓ 视觉 ✓ 听觉 ✓ 形状知觉 ✓ 深度知觉 ✓ 方位知觉 ✓ 多通道感知 ✓ 知觉恒常性 ✓ 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
视觉
1.视觉集中 2视敏度
婴儿的视敏度只是成人的1/10,2岁儿童的视敏度接近成人水 平 视敏度实验——1962年Fantz等人研究
新生儿能在6米处看见正常成人在60米或120米处看见的
已接近成人。
听觉
✓ 听觉敏度 ✓ 听觉定位 ✓ 听觉偏好 ✓ 听觉辨别
听觉的产生 新生儿甚至胎儿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声音感受 能力。 婴儿早期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主要表现在——对声 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上。
听觉敏度 低频声音对婴儿的安抚作用反应了婴儿有一定敏感性。 胎儿对父亲的声音比对母亲的声音更容易接受。
听觉定位 U型发展
听觉偏好
偏好女性是嗓音,尤其是母亲的嗓音。鼓励母亲与自己 交谈、提供更多的 关注和爱,有助于发展自己的情感、智力和社会性。
听觉辨别
2-3个月的婴儿即具有精细的听觉分辨能力。 这种辨别能力若能得到持续的强化,即可保持,而 不常使用就会消退。婴儿对声音的回应,有助于他 们对环境作视觉性、触觉性的探索,有利于他们的 社会交往
❖抓握反射 (grasping reflex) 又叫达尔文反射
物体接触手掌时就 握住不放,甚至可 以悬挂起来。大约 到第二个月时,这 个反射就消失了。
❖游泳反射
(swimming reflex)
托住新生儿的腹部, 他就会做出像游泳 样的动作。这种反 射可能也是种系发 生过程中遗传下来 的,与个体在母体 内的液态环境有关。 这种反射约在生后 6个月以后消失。
•
深度知觉
• 深度知觉是人判断自身与物体或物体与物 体之间距离的认识。即依靠其他线索将两 维成像转译为三维图像的能力
• 视崖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经典的
视崖实验装置,并通过这一实验证明:6个月 的儿童便具有的深度知觉 如:心率测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测试。
✓ 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 先给婴儿反复呈现同一刺激,若干次以后,婴儿就 会习惯化。
• 这时再用另一新的刺激呈现给婴儿,则其注意又恢 复到最初水平,这是去习惯化。
– 实验程序包括习惯化和去习惯化两个过程
• 可有效地研究婴儿的图形知觉、深度知觉和颜色知 觉等感知能力,还能研究婴儿的注意以及记忆能力。
形状知觉
• 形状知觉是视觉、动觉和触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 实验一:注视箱 • 实验二:偏爱物测验 • 结果显示:婴儿的视知觉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这一选
择性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属性以及这些属性对个体所 具有的心理价值 • 重要结论:运动物体能婴儿的注视。其意义在于: • A 可以使个体确认环境的安全程度(物体的运动往 往与获得食物和逃避危险等因素有关; • B 可以使个体准确的认识外部事物。因而具有生物学 和认识论上的双重意义。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 记忆的概述 ✓ 婴儿的记忆 ✓ 幼儿的记忆 ✓ 儿童的记忆策略
记忆的概述
1、概念:
记忆就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保持和重现
理解:信息加工的观点:编码、储存和提取
2、记忆的分类:
多通道感觉
(一)视觉-听觉联合 3-4个月的婴儿即能将成人口型和运动节奏与听到的说话声音相对应,5-7个月的婴 儿能将听到的高兴或愤怒的声音与看到的说话者的适当面部表情相联系。结果表明: 婴儿具有利用时间同步性将视觉和听觉联系的能力。
(二)视觉-触觉联合 (三)视觉-动觉联合——来自于新生儿的模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