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小说中的个人主义话语_郑乃勇
2025届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五高级中学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五高级中学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书记老九许多年以后,我也不会忘记2001年深秋的那天下午,天空中飘满了无奈的泪水和衰老的树叶。
在我悲怆的视线和速乱的思绪中,两辆左摇右摆的小拖拉机,满载着大小不一的脏脏的编织袋渐行渐远。
车轮下的道路越变越细,后来干脆成了一条踌躇的绳索,晃晃悠悠地抽打着我的灵魂。
我的大约8000册藏书,被一袋袋地拖走,它们无奈地横七竖八地躺在许多袋子里,呼吸困难,倍受折磨,开始了离开温暖之家的流浪和哭喊。
书是有生命的,同样也有一生的经历。
从此,我和我可怜、可爱、可敬的书们,已远如星展,万里相隔。
我伫立如桩,失魂落魄,一任泪水飞蹿,直到妻在楼上重复地呼喊,才恍如梦醒,颤抖不已,蹒跚着爬上楼梯。
我的脚步沉重而滞涩。
楼道里有狼藉的书屑和黑乎乎的纤维碎片,空气中充斥着印刷品被突然撕裂而逸出的油墨芬芳,虽然沁人心牌,却让我从心底感到彻骨的悲哀。
我缓缓地蹭进家门,一屁股瘫坐在瓷砖地上,背靠墙壁,无力动弹。
眼前的一切是那么了无生趣,我的五脏六腑仿佛都被掏干了,左手的那一卷钱币滑落在地板上,而且还滚了两滚。
我想许多年以后,见到锋利闪光的铁钩子,我都会想起那个卖书的下午。
收破烂的几位小伙儿用一杆大秤称书,“啪”的一声,铁钩子刺进装满书的袋子上口,一袋袋地称斤两。
“啪!啪!啪!”铁钩子像钩在了我的助骨,我的肩膀,我的手臂上,我听见书们在喊疼,在挣扎,在躲闪,我觉得我的身体到处在流血,创口深及骨头,内里浅红的肉已翻卷外露,宛如一朵朵盛开的娇艳玫瑰。
我不禁猛然大叫:“算了,你们别一袋袋过秤了,用手掂一掂估估分量就行了!”4个小伙儿彼此对望几眼,嘴角不约而同地飞起了狡點、讨好和意外的笑意。
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在几千年文明史中形成了稳固的乡土社会。
乡土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积淀之所在,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与命脉。
文学意义上的乡土,既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形态,也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
乡土文学有其特定的含义,指的是表述人类普遍的乡村情感、以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眼光审视特定乡土历史文化的民族文学形态。
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形成了两大基本叙事传统:一是乡土写实传统,从鲁迅到韩少功,以知识分子立场、文化批评形成启蒙传统;二是乡土浪漫传统,从废名到汪曾祺,以知识分子立场、人性审美形成诗化传统。
鲁迅堪称现代乡土文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鲁迅是最早以小说的方式关照乡土的现代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多来自病态社会中疾苦不幸、麻木不仁的人民,先将他们的病痛找出,然后暴露在阳光底下,以引起救治的注意,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派以人文主义情怀和现代意识,确立起“改造国民性”的基本主题,试图以强大的人性和人道主义力量拯救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中乡土国民的灵魂,以达到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现代乡土小说的第二种叙事传统源于二三十年代的京派作家。
早在20世纪20年代,当鲁迅等乡土小说家“隐现着乡愁”时,废名却以简朴的翠竹制成一支牧笛,“横吹出我国中部农村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
”废名的作品是一首似写实、似浪漫的田园诗,描绘的多是远离近代启蒙的宗法式农村中的人事片断,着力表现宗法式乡村中天真无邪、白璧无瑕的人情人性之美,流露出对故乡父老以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的热爱与挽留。
2023—2024学年贵州省安顺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贵州省安顺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
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 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
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
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
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
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材料二: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
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
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
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
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
广东省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带答案)

广东省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以载道”既是一种文艺创作准则,更是一种批评理论倾向。
这种倾向跨越千年,一直深蕴在中国文艺批评体系土壤中,我们无法从价值论角度对其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需要辩证对待。
诚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言,文艺批评无论孤立从政治标准出发还是从文艺标准出发都会出问题,前者会导致庸俗社会学批评,后者则会陷入“为艺术而艺术”的泥沼,两者都不利于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
“五四”以来,对文艺批评实践性的重视实现了对“载道”传统的有效接续,标志性的人物非鲁迅莫属。
在《对于批评家的希望》中,他表达了对当时一些“痰迷心窍”式批评家的讽刺:“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
”这些所谓的批评家犯了先入为主、僵化固执的毛病,没有结合文学实践展开批评。
结合鲁迅对当时京派文人“象牙塔式创作观念”的批判,可以看出他的确实现了理论主张与批评实践的一致。
在鲁迅看来,文艺是匕首和投枪,文艺批评也应具有类似的性质,这样才能挣得一个文学的大光明。
很显然,这种批评观点与古代“载道”式文艺批评观如出一辙,所以孙郁指出鲁迅“在人文传统和马克思主义遗产的参照下,从艺术规律出发,以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表达对于文学的不同理解”。
这一观点富有启发性。
笔者认为,其中“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起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指向现实的、有为而作的批评传统。
这种传统是对古代“载道”传统的接续,又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对实践性的追求相互合流,从而形成了中国当代批评话语。
其次,是对古代诗话式批评“直抵本质”的言说方式的吸收。
中国古人在表达对某些文艺现象、作品风格、名物句读的看法时,往往省略繁复的论证过程,直接表达个人见解。
表面看来,这种方式似乎极不科学,但仔细考察会发现,撰写诗、文、评的作者,往往是各自时代文采斐然的大家。
江苏省扬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们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这个关系网络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儒家最考究的“人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
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得加以克服于礼,而后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从己到家,由家到国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群己界线从来也是不清不楚的,可以着手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
在差序格局中,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材料二:重新审视费孝通水波纹比喻之后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费孝通心目中的“差序格局”是一种立体多维的结构,既包括横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远近亲疏的“差”,这个讲究尊卑上下的差序格局靠四个基本机制来维系。
第一,通过权利与义务的失衡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而这种不平衡不对称又经由一系列伦理规范而加以合法化。
在这个机制下,也因此而可以对位在下者施行权力;而位在下者则对位在上者负有更多的义务,同时在权利和权力两方面则处于劣势。
例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四伦都体现着这种权利与义务不对称不平衡的特点。
而当朋友关系发展到结义兄弟时第二,通过对资源的控制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
以家庭生活为例,家长通过“家产共有”的方式而使其他成员依附于自己。
根据同一逻辑,皇帝可以随意剥夺其臣民的私有财产,因为“普天之下第三,通过非正式的礼俗和正式的法律来惩罚敢于向尊卑上下差序提出挑战的社会成员,并因此而进一步巩固建立在差等之上的秩序。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普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说明: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考场号”、“座位号”栏内填涂考场号、座位号。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己保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 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
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
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
诗歌则不然。
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
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
广东省佛山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二)高三语文2024.4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后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年少时读书,特别热衷于寻找某个“简单的结论”,觉得一本书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千头万绪,归结为一句话”。
书读多了,渐渐意识到,这是一种要不得的肤浅读书习惯,是带着中学时代“总结中心思想”“找关键结论”的应试惯性。
真正的读书,需要戒除那种“找简单结论”的简化诱惑,而是要读到复杂性。
深刻的读书过程,应该总能在掩卷之余在脑海里盘旋这句话: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那么,问题又来了!所谓认知肤浅,就是对世界的了解冻结于某个简化的结论。
读一本书,如果读到的仅是某个简单的结论,说明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认知仍停留于薄和浅的“表层”,没有对“已知的已知”形成某种冲撞、侵犯、挑战,它只是既有认知区中某种“熟悉而愉快的确证”“未增加新知的浅阅读”,没有在冲撞已知上飞跃到“未知的未知”。
很多时候我们貌似读书和思考了,实际上只不过是重新整理了一下既有的偏见、狭隘,强化了一种闭环中的偏执。
这个过程并没有真正的“思想”——思想是什么?思想就是一个“越过简单结论”的过程,抵制某种未经思考、未经论证之结论的思维行动。
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任何有意味的现代都不可能离开传统凭空而生,传统是现代无法挣脱的基因。
正如詹姆斯·乔伊斯的现代主义经典之作《尤利西斯》采取了与古希腊史诗《奧德赛》情节相平行的结构那样,京派小说家也是借中国文学艺术传统,向着现代性屈而求伸地开展“对话”。
他们的现代意识之所以独特,正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活。
京派小说家的现代意识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上,这与他们的家学渊源和身世经历有着深刻的联系。
他们在审美上更契合传统文化中的“情志合一”的观念。
京派小说中的许多段落,总让人联想起我国传统的水墨写意画,颇能使人体味出幽邃清远的境界以及作家的蕴藉风流。
如废名《桃园》中的这段描写:城垛子,直排,立刻可以伸起来,故意缩着那么矮,而又使劲的白,是衙门的墙;簇簇的瓦,成了乌云,黑不了青天。
这简直就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联结手法,又是一幅淡抹的水墨画。
京派小说家对宗族社会下的田园生活进行追怀,虽然离开了时代汹涌澎湃的主潮,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诗风相衔接,体现了一种不同于宏大叙事的诗意风格。
与“五四”先贤不同,京派小说家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成分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有着清醒的估计。
在追求自由、感悟生命与直视焦虑上,他们进行了长足的探讨与试验,力图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从而在新的维度和向度上再现自己的现代意识。
超然客公众号从古至今,人们对自由的呼唤从未停止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摇摇摇论路遥小说中的个人主义话语论路遥小说中的个人主义话语郑乃勇摇摇摘摇要:路遥小说的个人主义话语侧重在文学思想层面上对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彰显,具有鲜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症候,呈现出一种“反个人的个人主义冶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它一方面对应的是1980年代中国改革社会的确立,另一方面也是1980年代前期关于“个人冶和“乡村冶如何进入现代的文
学修辞。摇摇关键词:路遥小说;个人主义话语;反个人的个人主义;文学修辞
摇摇路遥作为1980年代的作家,在读者中的影响相当深远。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其态度颇为复杂,以至形成了人们所说的“路遥现象冶。近年来,随着“八十年代文学研究冶热潮的兴起,路遥逐渐浮出水面:一方面,路遥被当做是“浮躁、功利、犬儒时代的文学圣徒冶;另一方面,路遥文学
中的各种问题也不断被挖掘。对路遥的文学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的判断显然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路遥是这样一位作家,他非常真实地、没有任何逃避地参与到了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中,并为此付出了一位严肃作家应有的力量冶淤。路遥小说“八十年代冶的历
史痕迹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个人主义意识作为1980年代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可以作为我们观察路遥独特性及其意义的视点。
一1980年代文学从一开始就表达了一种拒绝革命激进政治的姿态,这种对激进政治的拒绝即是要摆脱文学是政治从属者的身份。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在它拒绝政治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政治。当然,这一问题相当复杂,但“个人意识形态冶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就如蔡翔所说,“这个政治在当时来说已经无意识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就是‘个人爷冶于。
个人主义意识形态与1980年代文学的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但从话语形态的角度考察,1980年代文学的个人主义叙事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内容层面上对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彰显,尤其是塑造具有明显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倾向的人物形象;二是在美学趣味上追求一种以要求人的内部差异性为旨趣的“美学个人主义冶倾向。当然,这两种形态并非完全的隔绝,有时也有交叉。而且无论是从逻辑层面还是从历史层面看,1980年代文学中的个人主义话语都呈现出了由前者向后者演变的过程。路遥小说的个人主义叙事特征显然属于前者。尽管路遥的小说在审美方式上仍然是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范畴,而且在内容上也与十七年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同样非常明显的是,路遥的小说从思想层面上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主义意识,这种个人主义意识是路遥小说现代性的重要表征。就如徐刚所指出的,“一方面,路遥小说极为明显的流露出了十七年文学的余脉,但另一方面,新启蒙意识形态的笼罩,又势必在他身上打下了新时期个人主义话语的烙印冶盂。从《姐姐》《痛苦》到《人生》《平凡的世界》,路遥小说始终或隐或显地弥漫着一种鲜明的个人意识,只不过路遥小说中的个人意识观念较为复杂,其中混杂着对个人价值的肯定与质疑,是一种“反个人的个人主义冶,充满了复杂的张力。1980年代初期文学中的个人主义话语与1980年代社会思想层面上的个人主义思潮是互动的,社会思潮层面的个人主义思想启动了文学中的个人主义话语,文学中的个人主义话语又推动社会层面上的个人主义思潮。在1980年第5期的《中国青年》上刊载了一封来信,署名“潘晓冶的叙事者从“个人冶的角度出发表达了自己面临的困境,从而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关于人生观的讨论。而路遥的《人生》最初发表于1982年,正是在“潘晓讨论冶最为热烈的时期,甚至可以说路遥正是用他的作品参与了当时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不仅如此,《人生》发表后,社会又围绕该作品出现了一股相当热烈的关于“个人奋斗冶的讨论。事实上,1980年代初期文学中的个人主义叙事,路遥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早在1979年第3期的《十月》杂志上,就发表了白桦的《苦恋》,1981年将其改编成电影《太阳和人》,随后因作品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话语而遭受批判。张辛欣的《在同一个地平线上》发表于1981年的《收获》杂志,通过青年画家
521
网络出版时间:2015-12-31 09:46:24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076.I.20151231.0946.060.html摇摇摇回眸一瞥·当代文坛·2016.1
和妻子的结合、离异以及复杂的情感纠葛,呈现了1980年代初期文学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女主人公虽说没有完全将自己置于名利场中进行拼搏,但她与男人“在同一地平线冶的意识相当自觉,身上有着强烈的实现自我的愿望,而青年画家的个人意识就更加明显了,以致当时很多人认为他是个“自私自利冶者。事实上,1980年代的很多文学创作者都是个人主义的信徒和支持者。因为改革开放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发展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而商品经济与民主政治的人格基础正是个人主义,事实上,1980年代初开始的一些具体改革措施,比如农民承包土地、企业工人超产有奖、作家可以享受稿酬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对个人价值的重新肯定和重新利用。路遥小说的个人主义叙事正是这种历史场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容忽视的一个基本事实是,1980年代初期的中国其实还没有形成公开谈论个人主义话语的氛围。1980年代的思想界和文学界的核心话语是人道主义和人性论,而不是更具有挑战性的个人主义话语。虽然“个人主义话语冶也属于人道主义话语的范围,但与更为抽象的人道主语话语和人性论相比,其话语的异质性也更为明显,个人主义话语在1980年代初期的生存空间也较为有限。虽然主流的政治意识形态允许利用人道主义和人性等更为抽象的话语来反驳极端的阶级话语,从而为经济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服务,但正如科勒克所指出的,“诗人只能在意识形态期待范围的框架中创新冶榆,一旦话语反抗突破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禁忌,规约就成了必然。事实上,1980年代初期,冲在最前面的,直接与专制、阶级等话语对抗的是人道主义和人性论,而不是个人主义。因此,1980年代初期文学中,侧重于思想层面上的公开、鲜明、激烈的个人主义话语并不是十分普遍。许志英就曾指出,伤痕反思小说中很少有“深入地肯定作为‘个体爷的‘人爷本身的价值和尊严的个人主义话语,人道主义话语中的个人主义话语相对匮乏冶虞。薛毅也曾指出,“新时期文学中的“个人主义话语公开登场的时间是在1980年代中期,在这之前,它以‘个性爷、‘自我爷等概念,依附于人道主义话语中冶愚。诸如此类的观点表明,学界对于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区分已经相当自觉,因此,在判断1980年代初期文学中是否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话语时也显得相当谨慎。尽管这种谨慎的判断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其对个人主义理解的本质化倾向也相当明显,从而忽视了来自西方的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在空间移植过程中的复杂历史语境,以及个人主义在迁移中的复杂性想象。路遥小说中的个人主义意识正是这一复杂历史语境中的产物,也烙有这一历史语境的印记。二“个人主义冶尽管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思想概念,但其最重要的内涵,一是强调个人的绝对地位,反对权威对个人的各种控制与束缚,特别反对国家对个人的控制与侵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等集体意识形态形成根本上的对立;二是强调个人权益的重要性,特别重视自我感受和个人价值,总是将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这两个方面,既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张力,构成个人主义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路遥是1980年代初期作家中对个人主义思想有自觉表现的作家,个人意识的觉醒与追求及其悲剧命运,是路遥小说中的重要内容。奠定路遥文学史地位的《人生》固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其意义,但其对自我意识和个人伦理的彰显,显然是获得学界和读者肯定与共鸣的重要方面。事实上,高加林内心深处强烈的个人主义意识正是整个小说情节发展的叙述动力。高加林的每一次行动与选择,不但有一个突出的“自我冶作为支撑,而且也是自我主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高加林自我意识的基础是他拥有“知识冶,知识的占有使他将自己与所生活的环境区别开来。在高加林富有戏剧性的人生轨迹当中,代课教师岗位的获得是他初步的自我实现,其实代课教师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甚至正式的国家教师也不是,“几年之后,通过考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到那时,他再努力,争取做他认为更好的工作冶。因此,当他的代课教师身份被别人顶替后,高加林非常痛苦地意识到自我追求的挫败感:“他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冶,并且“他所有的幻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了冶。这里所谓的“幻想冶和“希望冶其实不过是一个具有个人主义色彩的自我的模糊表述。但这种挫败并没有让他内心的自我追求停止,他与巧珍的爱情固然有打击报复对手的意气用事成分,但也是追求自我的一种表征,因为巧珍“并不是那种简单的农村姑娘,她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强,因此,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加上她天生的多情,形成了她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冶。高加林强烈的个人意识,还体现在由他发起的“卫生革命冶事件中,从鼓励巧珍刷牙到向水井里倒漂白粉,高加林一直是以一个孤独的觉醒者的形象在面对整个愚昧无知的高家村及其村民。然而,就如杨庆祥所指出的那样,这是“高加林自愿选择的失败冶,因为他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得“他不愿意去面对他身处的环境以及这个环境中的群众冶。舆高加林个人主义意识发展的高潮是对巧珍的背叛。巧珍既是高加林个人意识发展的结果又是高加林个人意识发展的障碍。然而,毕竟这位与与众不同的农村姑娘曾在自己落难时给予过无私的爱情和安慰,对这样一位女性的背叛也更能衬托出高加林个人意识的强大。德顺爷爷在得知高加林要抛弃巧珍时,半是谴责半是劝慰:“你把良心卖了,加林呀冶“巧珍那么个好娃娃,你把人家撂在了半路上,你作孽哩,我从小亲你,看着你长大的我掏出心给你说句实话吧,归根到底,你是咱土里长出来的一个苗,你的根应该扎在咱的土里冶。然而,“高加林一直低着头,象一个受审的犯人一样,老半天,他才抬起头,叹了一口气说,你们说的也许对,但我已经上了这钩杆,下不来了,再说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冶“我有我的活法冶正是高加林公开对父辈意志的违背,也是其个人主义意识的公开宣称。因此,高加林对事业与
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