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跨媒介叙事视野下漫威电影研究

总之,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漫威电影的跨媒介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富有 创意和活力的文化现象。我们应该进一步和研究这一现象,以期在未来的发展 中发掘更多的可能性。
基本内容
在跨媒介叙事视野下,漫威电影研究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视角。《复仇者联盟》 作为漫威电影宇宙中的一部分,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视觉效果为观众带来了震 撼的视听体验。从跨媒介的角度来看,漫威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优质的制作 水准和明星阵容,更在于其将不同的媒介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 个独一无二的超级英雄世界。
在视觉效果方面,《复仇者联盟》同样展现出了跨媒介叙事的特点。影片中出 现的各种高科技设备、外星生物、魔法等元素,不仅让观众眼前一亮,更让观 众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些特效元素的运用,不仅增加了影片的真 实感和可信度,更让观众沉浸在这个超级英雄世界中。而在不同的媒介元素之 间,影片也做到了巧妙地过渡和转场,让观众在视觉上感到更加流畅和自然。
在市场表现方面,漫威电影无疑已经成为全球电影产业的巨头之一。凭借其卓 越的制作质量、强大的IP效应和精准的市场定位,漫威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都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此外,漫威电影还在衍生品、游戏等领域进行了广泛 布局,进一步扩大了其市场影响力。
观众需求方面,漫威电影充分迎合了当代观众对于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 的需求。通过不断创新和拓展,漫威电影不仅成功吸引了大量的核心粉丝,还 不断吸引着新的观众加入。此外,漫威电影在跨文化传播方面也表现出色,成 为了全球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漫威历年电影的分析,我们发现漫威在媒介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首先,漫威成功地通过跨媒体叙事将电影、漫画、动画、游戏等不同媒介形式 相互融合,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其次,漫威注重利用数字化技术提 升制作质量和效果,例如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拍摄特效场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优化音效等。
浅析跨文化理论在电影中的体现——以电影《喜宴》为例

2O13年 12月 第 49期
教 育教 学论 坛 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Dec.201 3 N0.49
《2024年中美商业电影创作特点及趋势对比分析》范文

《中美商业电影创作特点及趋势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电影市场的日益成熟和扩大,中美两国的商业电影作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力量之一,已然成为了电影业的主流。
从不同的创作特点出发,中美两国的商业电影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将针对中美商业电影的创作特点及趋势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中美商业电影创作特点(一)中国商业电影创作特点中国商业电影以本土文化为根基,注重情感表达和故事情节的紧凑性。
在题材选择上,中国商业电影多以社会热点、民族情感、历史事件等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传达出深刻的社会寓意和价值观念。
此外,中国商业电影在视觉效果、音效、配乐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特点,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观影体验。
(二)美国商业电影创作特点美国商业电影以娱乐性、商业性、大众性为主要特点,注重故事情节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在题材选择上,美国商业电影涵盖了科幻、动作、爱情、喜剧等多种类型,通过精彩的剧情和视觉效果吸引观众。
此外,美国商业电影在角色塑造、表演技巧、后期制作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观影选择。
三、中美商业电影趋势对比(一)全球化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美商业电影在题材、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共性。
两国电影人在创作过程中相互借鉴和学习,使得商业电影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全球化趋势也使得中美商业电影在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
(二)技术创新与视觉效果升级随着科技的发展,中美商业电影在技术创新和视觉效果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中国电影在特效、音效、配乐等方面不断提升,为观众带来更加震撼的视觉体验。
而美国电影则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应用方面走在了前列,为观众带来更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三)多元文化融合与跨文化传播中美商业电影在多元文化融合与跨文化传播方面也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中国电影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地融入了西方元素和文化内涵,使得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电影产业的全球化

电影产业的全球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电影产业也逐渐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经济领域。
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媒介,不仅能够娱乐观众,还能够传递各种价值观和思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本文将探讨电影产业的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一、电影产品的全球化随着电影制作技术的不断提升和电影市场的扩大,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流和传播。
原本只在某个国家或地区上映的电影如今能够通过网络和数字媒体传播到世界各地,大大拓展了观众的选择范围。
世界各国的电影制作公司也积极地寻求合作和合拍项目,共同创作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影作品。
二、国际电影市场的竞争与合作电影产业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成为了常态。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好莱坞电影一直是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产业之一。
然而,随着其他国家电影市场的崛起,如印度宝莱坞、中国内地电影等,国际电影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不同国家的电影制片人、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合作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形成了一个多元化而充满活力的国际电影市场。
三、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媒介,具有强大的传播力量,能够打破国界,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通过电影,观众可以了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背景、历史以及社会现象,增进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电影也成为许多国家推广本土文化的重要方式,促使当地文化走向世界。
四、全球化对电影产业的影响电影产业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其中,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电影产业全球化为其提供了一个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
通过借鉴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国家能够提升本土电影产业的水平,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电影界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由于电影消费市场的扩大和观众需求的增加,全球电影市场成为更多国家和地区争相开发的经济增长点。
然而,电影产业全球化也给传统的制片和发行模式带来了挑战。
在全球范围内,影视巨头的垄断和市场集中度的增加使得独立电影制作和本土电影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曝光和机会。
浅谈文化意象以电影为载体的跨文化传播

�������������������影视文学浅谈文化意象以电影为载体的跨文化传播胡静波刘颖一,文化意象的概念对于意象,文学,心理学,艺术等不同领域曾作出不同定义.这些定义基本都围绕"意"与"象"二者.这二者中,"象"是客观存在,是意象的基础;"意"是来源于人的主观思维活动,是意象的外延.作为意象中的基础,"象",即事物,被人们赋予了意义,成为所谓"意象"�文化意象,是将意象的范畴缩小到一个国家或民族,甚至一个地区的文化领域,利用负载该文化的语言来表现特定事物的发展规律,本质特征,进而表现该文化领域内的人对于这种事物或现象的主观态度.文化意象与一种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密不可分,与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紧密结合,反映着特定人群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因而,在不同文化当中,文化意象的含义彼此不同.例如,西方文化中广泛存在着的对于猫头鹰的喜爱.美国系列电影�哈利�波特�中猫头鹰是巫师的忠诚伙伴.日本文化中,猫头鹰被视为家庭守护神.中国文化则不同,猫头鹰带来的联想是奸诈,黑暗,死亡和神秘.由此可见,相同事物可能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存在完全不同的内在含义.二,文化意象传播的实例分析文化意象差异证明了一种文化对外传播的可能性.因为假设不同文化之间不存在文化意象差异,那么在文化意象层面上的文化传播就没有了实践基础和意义.文化意象是文化的象征,是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最重要的内容.文化意象若被不同文化所认可,则可断定:该意象所代表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即将或已经开始对相异文化产生影响,跨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了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例如,美国卡通电影�木兰�中形象威武的龙,完全不同于西方文明中龙的邪恶形象.这可以被看做是西方文明语境下的电影制作者通过正确展示中国文化意象来表达对该意象的认可.某些文化意象在跨文化传播中还有障碍,是因为不同文明之间还广泛存在着民族,宗教,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差异(例如中国文化中"龙的传人"的自豪感和西方文化中与上帝对立,被称为heg e a d a g o n的恶魔撒旦所带来的恐怖感之间的对立)�所以,不同文化之间认知相悖的文化意象在跨文化传播中被完全接纳是不现实的.虽然有着传播的困难,但从相关反馈来看,文化意象成功传播并非无法成功.美国电影�功夫熊猫�便是成功的例证.首先,电影中的人物选择极具匠心.带有文化符号意义的熊猫被赋予第一主角的地位;盖世五侠分别选择了虎,猴,蛇,鹤和螳螂的形象,以对应中国功夫中形意拳的常见的模仿对象.其次,电影制作者选择性地展示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饮食.数量众多的中餐馆早已提前帮助西方人了解了电影中出现的包子,汤面和麻婆豆腐等食物.再次,电影�功夫熊猫�中具备典型的中国化喜庆符号:�春节序曲��唐装,大红的灯笼,焰火等.此外,乌龟大师化作桃花而去的场景体现着中国文化独有的"随风仙逝"的意境;阿宝在竹林中苦练功夫的场景体现了"竹之高远"的意境;师父打着太极拳,追求"内心的平静"的场景,体现着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内涵;皮影戏和二胡的登场也让观众感受着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其表现形式.中国文化中那些最为基础,最为常见,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在较为成功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之后,又得以在这部电影中被逐一反馈.从�功夫熊猫�来看,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最容易引起其他文化关注并较快实现传播的因素,一般都是一种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最能够体现独特文化背景并吸引外国人关注的意象.此外,判断跨文化传播实现的可能性的一个关键,就是看这些带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文化意象能否被其他文明所接纳.而从电影中的上述反馈来看,电影制作者通过电影手段表现出来的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意象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内涵和外延都有良好的吸收利用.虽然上述反馈仅能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可行性的基础加以认知,但至少在这部电影所反馈的范畴内,这些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是成功的.三,文化意象和精神内核的传播不同步如上所述,在电影载体之上,文化意象的跨文化传播是成功和有效的.不过,文化意象传播的成功215�������������������影视文学不代表精神内核传播的成功.电影故事的讲述过程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这些具有载体意义的客观因素,但除了负载文化的意义之外,这些客观因素并不会影响到故事本身所要表现的精神内核.中国精神内核的英雄故事通常会设定主要人物在他人的辅助下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完成其任务或者使命,这源于中国传统中"众志成城"的理念.而典型的西方特色的英雄故事则往往倾向于塑造以一己之力拯救他人甚至拯救世界的英雄.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大多是多元民族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都能够在电影这一开放性的媒介中得以展现.典型的美国电影通常倾向于在思维观念和意识形态中着重传播"i n-di i d a l"的概念.这种对个体的独立和尊严所进行的充分强调,是独立于政权和宗教之外的美国精神的内核,这源于其移民国家的本质特色.这种西方式的或者称为美国式的英雄形象在以往诸多卖座的美国电影当中都有着充分的展现,并且这些电影在展现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发展时所使用的手段,与中国电影中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手法截然不同.例如,同样是灾难题材,美国电影�我是传奇�(IA L-)中,拯救受病毒侵害的人类的重大使命要靠男主角独立完成;而在中国电影�完美风暴�中,对抗灾难的过程中,英雄式的个人必须在集体意识支配下,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完成壮举,而所有的救助工作都需要政府,军队,百姓齐心协力去完成.又如相似的魔幻题材,美国系列影片�指环王�(L R)在故事中着重表现了男主角必须独立对抗各种困难和诱惑,最终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中国的�西游记�里,则在故事的逐渐发展过程中让师徒四人凝聚成一个整体,在互相帮助和互相扶持中共同实现一个追求.美国电影较多塑造智慧与勇气并存的英雄人物.无论最终的电影故事是要讲述追求与奋斗,还是解构生活,个人英雄主义才是美国电影的最大看点.作为此类电影的代表作品,1994年的美国电影�阿甘正传�(F G)和2000年的美国电影�荒岛余生�(C A)都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英雄般的个人.虽然每个英雄人物所处的困境不同,英雄行为各异,但毫无例外地展现了"自我救赎"的精神力量.电影�功夫熊猫�也塑造了这样一个角色:肩负着拯救中原的使命的阿宝,一边要寻找自我,一边又要战胜种种障碍,克服种种困难;一边学习功夫,一边又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最终他成为公认的大侠,同时领悟了功夫的真谛.这个故事中包含了几个要素: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成功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以上四个要素刚好构成了典型的"美国梦"或美国文明的精神内核.基于此,中西文化跨文化传播中面对的一个问题便清晰起来:在文化意象成功传播之后,文化的精神内核能否获得同样的成功?仅以电影载体为例并不能解释和证明这一点.就文化意象而言,在"意"与"象"二者之间,不同文化有相同的"象"���即事物���作为基础,则"意"的部分相对较容易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和接受.但精神内核不同,它是每个国家或民族存续过程中的精神支柱.中国的电影制作水平不断发展,终究会有赶超好莱坞的时候,但从文化基础到精神内核的差异使得中国电影难以按照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制作,所以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国电影较少受到奥斯卡奖的青睐.四,结语文化意象或者文化元素并不等同于文化本身,它只是文化当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一个部分.电影载体中对文化元素的展现,其最大的意义在于证明文化元素的成功跨文化传播,而不足以证明整个文化体系跨文化传播的实现.跨文化传播需要解决何种问题,面临何种障碍,在传播过程中应该应用何种方法等,诸多类似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以多种实践结果为依据进行判断和评价.此外,在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最艰难的,同时也是意义最为重大的部分,是文化的思想内核的传播.因为意象作为一种文化中被赋予了特定文化内涵的事物,相对较容易引发异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的积极联想,进而被理解认知,甚至纳入到相异的文化体系中.与之相比较,意象背后的思想内涵,往往与该文化的风俗习惯,生活态度,社会制度甚至宗教信仰相关联,因而较难实现跨文化的传播.这也是中西文化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必须面对并努力寻求解决方法的重大难题.[参考文献][1]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3]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4]张宇丹,吴丽.可视的文化(影像文化传播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5]张智华.影视文化传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作者简介]胡静波(1977�),男,河北承德人,硕士,承德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刘颖(1979�),女,河北承德人,硕士,承德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216。
《2024年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范文

《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篇一一、引言花木兰,一个流传千年的传奇女性形象,其英勇、忠诚和孝顺的品质被无数文学作品和电影所诠释。
无论是中国文学与电影还是美国文学与电影,都为花木兰这一角色注入了不同的文化色彩和解读。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探讨其形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与影响。
二、中国文学与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在中国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是一位英勇善战、忠诚孝顺的女英雄。
她替父从军的英勇行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和忠诚精神。
在《木兰辞》等文学作品中,花木兰的形象被描绘得英勇无畏、坚毅果敢。
而在电影《花木兰》中,通过先进的特效技术和演员的精湛表演,将花木兰的形象更加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三、美国文学与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在美国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的形象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改编。
由于中美文化差异,美国作品对花木兰形象的诠释有所创新。
在《Mulan》等电影中,花木兰被塑造成一个具有现代女性特质的形象,她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与个人成长成为故事的核心。
此外,美国作品还对花木兰的形象进行了多元化的呈现,如强调其家庭观念、友情等。
四、跨文化视角下的花木兰形象分析从跨文化视角来看,中美文学与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共性在于,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花木兰都是一个英勇、忠诚、孝顺的女性形象。
然而,在具体表现上,中美作品对花木兰形象的诠释有所不同。
中国作品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美国作品则更注重对花木兰形象的现代解读和创新。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五、花木兰形象的影响与启示花木兰形象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文学与电影作品中,还对现实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她所体现的忠诚、孝顺、勇敢等品质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
同时,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对于文学与电影创作而言,花木兰形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创作者们可以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对花木兰形象进行创新和再创造,使其更具时代特色和国际影响力。
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引言:迪士尼电影《花木兰》是一部众所周知的经典动画电影,旨在向观众传递坚韧、勇敢和女性力量的价值观。
这部电影向全球范围的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卓越地进行了跨文化传播。
本文将从电影的制作及设计,角色塑造和故事文化因素等方面来探讨《花木兰》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成功。
一、制作及设计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在制作和设计方面充分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具有浓厚中国风格的画卷。
从场景建筑物的风格到服饰的设计,都将中国传统文化溶入到电影中。
例如,电影中的建筑物采用了传统的层级设计,灵感来自中国的武术场景,呈现了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
同时,人物服饰的设计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如华丽的汉服、绣花和配饰等,为整体氛围增添了浓重的中国特色。
二、角色塑造《花木兰》这部电影塑造了一个勇敢、坚强和独立的女主角,给予了观众一个全新的形象,突破了传统对女性在家庭中角色的限制。
花木兰被塑造成一个追求自主和追求平等的女性形象,通过她的军事训练和英勇战斗的经历,观众体验到了女性与男性一样具备勇敢和冒险精神。
这种独特的角色塑造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中关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力的观念。
三、故事文化因素《花木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古代中国,讲述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情节,电影向观众传递了中国文化中关于家庭、荣誉和对家国情怀的价值观。
在中国文化中,尊敬长辈、道德观念和民族荣誉感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花木兰带着家庭使命踏上战场的故事情节,电影深入地展现了中国文化中这些价值观念。
四、跨文化传播的影响《花木兰》这部电影在跨文化传播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
它通过制作和设计中的中国元素、角色塑造和故事文化背景的描绘,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传递给全球观众。
观众通过电影中真实而生动的表现,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及其价值观念。
同时,电影中展现的女性力量和性别平等的主题,也促使了全球范围内的观众对这样的价值观念的思考和讨论。
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跨文化传播策略

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跨文化传播策略作者:马林高萍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7期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的文化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电影恰恰是跨文化传播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
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在上映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成功离不开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发展策略。
本文以《疯狂动物城》为研究案例,从符号学角度来研究它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疯狂动物城》;符号学;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传播学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一)符号学的定义符號学是研究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符号的意义,符号和各种各样的人活动的关系。
符号学的原理是为了制作部门符号论而被应用于各种领域。
赵元任在杂志《科学》中指出:“虽然符号非常古老,但所有的特点和用途的所有征兆和原则,没有人做过。
”。
赵毅衡在1993年定义了活动的理论,定义了符号论,并给予了符号的定义。
也就是说,符号具有意义,意思是要用记号表示,符号的目的是表示意思,没有符号表示意思,没有表示含义的符号。
(二)跨文化传播的概念简单来说跨文化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地域文化交流。
跨文化间的交流,是持续通过文化交流和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来促进文化的发展。
[1]跨文化交流关系,是国家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软实力的输出,可以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中国的跨文化交流研究最早可追溯到80年代初,近年来逐渐发展出多样的类型。
二、《疯狂动物城》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策略(一)语言符号传播策略在文化逐渐全球化的过程中,电影不仅仅是沟通工具的一种,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也使用了媒体产品的符号和文化的隐喻[2]。
与其他类型的电影相比,动画电影更有创造性,可以使用很多符号来表现电影的中心思想和想要普及的价值。
在电影中,电影的语言符号是通过电影的对话和字幕表现出来。
在动画电影中语言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人物的对话,也可以通过某些电影片段的影射。
通过对话反映出电影所想要传达的含义,表达所需要的语言符号非常清晰且具有定向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美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美国电影的跨文化的强势传播,得益于其移民文化背景下电影取材的多元化、富有特色的全球化电影产品营销以及平民视角中的普适价值观念诉求。
标签:美国电影;跨文化;传播毋庸置疑,当今世界上最强势的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传播的电影非美国电影莫属。
近年在美国,电影出口产值仅次于航空业。
已有不少专题著述来探究美国电影之魅力。
这些著述多专门或综合从美国电影发展史、美国电影规制的变迁以及好莱坞经典文本阐释的角度研究美国电影。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有必要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审视美国电影。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碰撞日益频繁;另一方面,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在交流与碰撞中,一些文化愈加凸显,而另一些文化被遮蔽乃至逐渐消亡。
美国电影作为美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何以在全球文化版图中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本文通过一系列美国电影文本案例分析,指出美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特点和优势。
一、移民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化的取材电影创作本身取材广泛,包括中国、法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电影取材都不可谓不广。
而美国电影创作题材就其广度来说无有出其右者。
举凡历史、现实、新闻、传说、史前、未来,题材形式不拘一格。
美国电影在取材创意上的首要特点是无所禁忌,即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表现的。
《华氏911》拿时任总统小布什开涮,既体现了导演的勇气,也从另一面反映了美国式的民主。
《黑影坠落》则表现了1993年美国在非洲国家索马里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
这两部影片充分体现了美国人不为尊者讳、不惮言失败的直面现实精神。
美国影片多元化的取材直接得益于多元化的美国文化。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一部美国历史就是美国移民史。
根植于民族和种族多样性的美国文化是一个多种文化和多种思维冲撞交融的”熔炉”。
可以说,“熔炉”文化奠定了多姿多彩的美国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上的先天优势。
移民文化在美国电影中的直接表现就是主创人员具有浓厚的跨国界色彩:派拉蒙影业公司的创始人阿道夫·楚科尔出生于匈牙利,悬念艺术大师希区柯柯是英国人,导演约瑟夫·冯·施登伯格是德国人,导演让·雷诺阿是法国人,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来自加拿大,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马丁,斯科西斯则出生于意大利移民家庭。
早期美国电影中的众多男女影星来自不同国度。
如瑞典的葛丽泰·嘉宝和英格丽,褒曼、德国的马琳·戴德丽、英籍的费雯丽以及奥黛丽·赫本等。
近年,中国日益成为美国电影的目标市场,2001年,中国加入WTO。
按照加人WTO组织有关承诺,从2001年开始,中国进口分账大片从原来的每年10部左右增加为20部。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票房正在以每年25%的幅度增长。
亚洲尤其是中国巨大的电影市场,使得一贯重视票房价值的美国电影中的亚洲元素尤其是中国元素越发凸显。
如李安、吴宇森、成龙、李连杰、巩俐、章子怡等华人导演、华人演员不断加盟参与好莱坞影片制作。
美国电影主创人员的国际性奠定了美国电影多元化取材的基础,也使得美国电影风格更加多姿多彩。
除了不同肤色不同风格的各国影星外,移民文化/熔炉文化在美国电影中更为直观的表现是,美国电影越来越多地展现具有异国情调的自然人文景观。
为世界各国观众熟悉的建筑文化符号如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美国自由女神像、法国埃菲尔铁塔等一再出现在美国电影的影像中,从而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工具。
在美国影视作品中,世界元素比比皆是。
广袤野性的非洲更是好莱坞导演、摄影师所钟爱的外景地。
随着人们逐渐开始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反思,非洲粗犷原始的自然风光、土著部落质朴良善的人性成为人类渴望憩息的精神家园。
这正是以《上帝也疯狂》为代表的充满非洲元素的美国电影风行全球的重要原因。
如前所述,由于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含有中国元素的美国电影产品近年不断涌现:《花木兰》、《功夫熊猫》的主角都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人物/动物。
今年热映的3D电影《阿凡达》也包含着中国元素。
据报道,好莱坞摄影师汉森2008年12月在张家界进行了为期4天的外景拍摄,大量风景图片后来成为《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各利,元素的原型。
美国电影的多元化取材降低了美国电影产品向外输出时的文化壁垒,使得美国电影不仅是“美国的电影”,而且成为行销全球的国际化产品。
二、市场化运作中的跨国生产营销如前所述,美国电影生产中,在演员、布景、道具等环节就融入了许多世界性元素,不仅如此,美国电影成功的全球传播除了其电影产品本身具有多元的取材因素以外,美国电影的包装宣传、营销推广也可圈可点。
美国电影诞生伊始,就有着鲜明的商业主义路线。
在电影生产方面,与艺术电影重镇法国不同,美国电影不侧重导演个人抒写心灵、感时伤怀,也不执著于人性的深层次探究,而着重为电影观众提供解闷消遣的娱乐产品。
最多的观众、最高的票房、最大化的利润一直是美国电影的坚定追求。
正基于此,学者常用“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标签来作为美同电影和法国电影的分野。
好莱坞电影工业的三大法宝——类型电影、明星制和工厂流水线式的制片机制,都服务于票房最大化的商业目标。
类型电影和工厂式的生产机制便于最有效率地生产出电影产品,而明星演员则是电影产品实现“惊险的一跃”——实现票房价值的必要保证。
时至今日,演员的表演与票房收入更是紧密挂钩。
演员的收入一般采取“片酬+票房提成”的方式。
票房利润成为演员的关心所在。
汤姆·汉克斯为了获得更多的票房收入,在出演《达芬奇密码》时,主动把片酬从2000万美元降到了1800万美元;汤姆·克鲁斯出演《世界大战》(2005年),他的收入方式是总票房利润的20%。
这样市场化的收入分配机制更能激励演员认真出色地表演。
在营销方面,美国人把电影当做一种商品,必然重视电影商品营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诸多美国电影公司业已开始建立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对电影产品尽可能实行全球营销。
尤其是中国日益成为美国跨国影视集团电影发行放映的重要市场。
典型如哥伦比亚电影公司,1995年在北京设立代表处,较早进入中国市场,近年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与中国的电影公司合作,连续投资拍摄并发行了如《卧虎藏龙》、《功夫》、《长江7号》等20多部华语电影。
此外,积极实行美国电影本土化策略,如《黑客帝国》中文版就是李亚鹏配音,而成龙加盟了《功夫熊猫》中文版的配音团队。
为了通过中国的影片审查,美国导演对《谍中谍3》的暴力镜头进行删减。
这些变通灵活的做法,使得美国电影得以顺利进入中国市场。
除常规营销手法之外,与他国相比,美国电影生产营销还有几个显著特色。
(一)讲究电影推出时机美国电影从业人员对全球社会环境变化有着高度的敏感,对世界潮流和世人的关心有着准确的把握,讲求影片的推出时机。
1993年,发生了与恐龙有关的“两件大事”。
第一件,1993年7月3日,专家在河南省南阳地区的西峡盆地,发现了世界罕见的恐龙蛋化石群,引起世界关注。
同年暑期,由美国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科幻巨片《侏罗纪公园》在美国上映引起极大轰动。
开映三天,票房收入就达5000万美元,打破了以往任何一部影片的纪录。
无可否认,《侏罗纪公园》的成功首先源于作品本身的质量,如剧本的创意,电影特效创作出的逼真的恐龙形象等。
但同时不能否认,河南西峡发现恐龙蛋化石群事件经由媒体报道,已使“恐龙”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电影《侏罗纪公园》票房的巨大成功与此不无关系。
同样,美国电影自然灾害片《2012》的放映时间恰逢世界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前后。
正当全世界的眼球关注哥本哈根,气候问题成为全球热议话题之时,自然灾害主题电影《2012》横空出世,吸引了大量注意力资源,也因此节约了影片的推介成本。
美国1987年上映的影片《华尔街》以美国金融中心华尔街为背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美国商业界的贪婪。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21世纪福克斯公司抓住时机,筹拍《华尔街》续集。
这些“应运而生”的影片反映了美国电影人不俗的策划营销本领。
(二)跨国界的产品实物营销与影片联动促销的集成效应美国电影业与广告业乃至玩具生产商、服装设计生产商等部门联系紧密。
统一的CI设计、Logo设计贯穿于电影作品、服装、儿童玩具等多类型产品,起到了很好的整合营销效果。
如迪斯尼动漫片《米老鼠与唐老鸭》系列与有其形象、商标的服装、鞋帽制品,变形金刚玩具与《变形金刚》系列电影,芭比娃娃玩具与以其为主角的系列动画片。
不管是影视作品在前还是实物商品先火,美国人充分展示了他们对传播宣传“晕轮效应”原理的有效实践,节约了大量营销推广费用。
而这些少年儿童耳熟能详的卡通电影主角配合着遍布世界各地的迪斯尼主题公园一起,培养着美国电影大量的潜在的观众后备军。
(三)跨国界的电影品牌借势营销如日本著名惊悚片《午夜凶铃》广为传播以后,美国梦工厂(Dreamworks)很快推出了美版《午夜凶铃》,由于前者的“晕轮效应”,美版《午夜凶铃》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
原创素材来自中国的美国电影《花木兰》是另一例证。
可见,美国电影人,无论制片人、导演、编剧都擅长借势营销。
跨国营销中常借用目标国的本土品牌,深挖品牌潜力,使得品牌效应最大化。
三、平民视角中的普适价值观诉求与尊崇贵族文化的英国传统不同,美国文化重视个人奋斗,对类似比尔·盖茨式的平民英雄尤为敬仰。
而随着传统社会的逐渐消失,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多个国家正步入平民化社会,美国电影的这种价值观念就契合了不同国家平民阶层的共同价值诉求。
这也是美国电影的“灰姑娘模式”、“成长模式”得以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无论何种题材、何种表现形式的美国电影都注重感人的故事性和人情味,都能拨动大多数人的感情之弦,表现人性的普遍认同。
如在笔者的随机访问中,有一家三口(男、女主人和儿子)异口同声声称其最喜爱的片子是《拯救大兵瑞恩》。
进一步访谈得知,父亲和儿子喜欢里面的枪战场景和故事情节,女主人喜欢片子的“人情味”。
《拯救大兵瑞恩》不仅巧妙地凸现美国政府的责任感,更打动人心的是对普通人、对生命的关注和珍爱。
不独《拯救大兵瑞恩》,从《阿甘正传》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再到《阿凡达》,不仅关注商业票房,更体现了人性的价值。
在物质日益丰富,原子化生存状态的个人却日益孤独的当今,人性与人情是美国电影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基本价值诉求,也是美国电影票房成功的重要支点。
需要指出的是,平民视角的普适价值观念与美国电影的主流价值观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例如,除如《华氏911》等少数美国电影外,美国总统形象的银幕塑造都是正面积极的亲民形象。
尤其如《彗星撞地球》、《2012》等灾难片中的美国总统沉着坚定、果敢干练,他不仅是美国民众的领导者,更仿佛整个人类的领袖,是世界责任的担当者。
而《华氏911》由于揭露布什家族与本·拉登家族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没有暴力和色情内容,却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R”级影片,不允许17岁以下青年单独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