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隐喻》读后感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疾病的隐喻读后感读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处女作《岛》的间隙,不时会想到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的论述:疾病是生命的阴暗面,是一重更为麻烦的公民身份。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双重的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而另一种则属于疾病王国。
尽管我们都很乐于享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在人生中总有一段时间,每个人都会被迫承认我们也会成为疾病王国的公民。
在我看来,希斯洛普的《岛》完全以此作为小说的背景和分界,书名孤零零的一个字,已经预先建立起了读者心目中与世隔绝的形象。
唯一让我没料想到的是,这样一个预先建构起的冰冷和恐怖的意象随着叙述的展开和深入竟然一点点的消解融化了。
最终的阅读体验反而是如此地美好。
岛,是斯皮纳龙格岛;病,是麻风病。
小说中有段文字介绍说,1903年该岛成为麻风病隔离区。
1941年德国人入侵克里特岛,占领到1945年,斯皮纳龙格岛因麻风病人的存在而幸免。
1957年该岛被废弃。
而麻风病更是一种历史久远的疾病,甚至可以与《圣经》一样古老。
当无法治愈这种病症的时候,人们唯一所能做的就是遵循《旧约》中对待麻风病人的残酷指示:让他们与社会隔离。
通常而言,在麻风病肆虐的时期,它很容易引起社会性的恐慌。
在桑塔格的论述中,在麻风病盛行的中世纪,麻风病人经常被看作是一个“社会性文本”,“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腐败,是道德的一种劝谕,也是腐化的一个象征”。
但在这部小说中,似乎是特意规避了这种对麻风病人的历史性叙述。
麻风病人作为小说背景存在的时候,似乎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的不安。
但有理由相信,这种不安的情绪是作者特意营造出来的,为的是给小说的氛围制造出某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差。
小说的叙述基调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温情,一步步不动声色的叙述,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家族的秘史,一个因为麻风病的肆虐而分崩离析的家族,后同样因为这种令人恐怖的病症重新找寻到了失去的希望和生活的动力的故事。
按照巴尔扎克的说法,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重读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

重读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作者:张志勇来源:《新阅读》2020年第04期瘟疫,原本是一个很遥远的概念,很多人对此早已没有了认识和警惕,也绝不会想到那样的疾病会在现代社会再次出现。
新冠肺炎的突然到来,令人措手不及,只好采用最原始的办法,切断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也是人类上千年来防疫的三大环节。
封城,隔离,减少人与人的接触,这一应急举措让数亿人蜗在家里,也使得一些人对瘟疫方面的书籍产生兴趣,包括疾病史、疾疫知识等。
寻找疾病的本来面目我喜欢苏珊·桑塔格的作品,完全是一种偶然,读了,就放不下,感叹这样的经典,怎么才看到,完全是“相见恨晚”。
苏珊·桑塔格真正的代表作是《反对阐述》《激进意志的风格》《论摄影》《火山情人》等。
但《疾病的隐喻》,会让你感到更“振聋发聩”。
老实说,在我看来,在还没看她的书之前,仅看这些书的书名,就有要阅读的快感。
她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在文化界苏珊·桑塔格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三位女性被并称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
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苏珊·桑塔格以极大的勇气和知识分子的敏锐,去剥离那些隐喻,要还疾病的本来面目。
如何尽可能地消除或抵制隐喻性的思考,其实是回归看待疾病的最真诚的方式。
《疾病的隐喻》,显然是在还疾病的本来面目,正如她在书中所说:“使疾病远离这些意义,这些隐喻,似乎尤其能给人带来解放,甚至带来抚慰。
不过,要摆脱这些隐喻,光靠回避不行。
它们必须被揭示、批判、细究和穷尽。
”自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诞生,我们和病毒起码已经打了25万年的交道了,疾病始终与人相伴,疾病仿佛始终是赶在人类的前面,始终在那等着我们。
假如我们把25万年比作1年的话,可以说,人类是在最后1分钟,才开始认识这位既老又新的对手。
疾病在不断变化,它灵活应变的能力,已超出人的想象。
疾病从未丧失攻击人类的野心,它是主动的,它在变种,它愈发聪明。
疾病的隐喻

疾病的隐喻作者:郑润良来源:《创作与评论》2016年第13期一杨少衡的中篇小说《古时候那头驴》(《中篇小说选刊》2015年第5期选载)塑造了一个悲剧性的基层官员形象:因身有隐疾只好在即将提任之际绝然辞世的某县代县长丁海洋。
丁海洋到县里任职前在市委办工作,通晓机关事务,到县里任常务副县长后固然也想有所作为,但在作风强硬的王涛书记面前一直策略性地保持低调。
王涛提任本市副市长之后,丁海洋成为县长的热门人选。
不料,王涛出事,把本不相干的丁海洋也卷入了一场不虞之祸。
仔细考究丁海洋的悲剧,我们会发觉其中有许多意味深长的内容。
在“官本位”心理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权力通吃”成为许多负面社会现象的内在驱动力的时代,许多官场小说热衷于描述官场的种种“艳情”或“黑幕”,但杨少衡始终把视线聚焦于试图有所作为的基层官员在官场生态环境中所遭遇的两难选择以及由此导致的诸种发展与精神困境。
他此前的作品《强降雨》(《中篇小说选刊》2011年第2期选载)中的唐市长向以干练有为著称,但在面对背景深厚的“林公子”承包的市防洪工程中出现的种种质量问题时,既不敢得罪林公子,又担心豆腐渣工程出问题,只好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暂缓另一险要处防洪堤七姑堤的修建工程,导致七姑堤在暴风雨中溃堤,唐市长也因之命丧黄泉。
《谁被推倒于地》(《中篇小说选刊》2012年增刊第1期)中的副县长游胜国在尾矿坝垮塌事件中冲锋在前,为领导分忧,在县里一、二把手因推卸事故责任失和时为他们极力周旋,最终自己却成了替罪羊。
《古时候那头驴》中的丁海洋面临的也是一种两难选择。
他面对的是要不要被动受贿的问题。
王涛是沿山高铁广场工程的总指挥,丁海洋是名义上的副总指挥。
丁海洋随同王涛到工地视察,开发商范秋贵往两人的轿车后备箱各放了一个资料袋,说是公司的宣传画册。
丁海洋一听感觉有异,但是王涛没有表态,丁海洋只能“按一号意见办”,跟着装聋作哑。
待回家后取出来一翻,才发现资料袋里装着钱。
这笔钱,对于丁海洋来说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疾病隐喻与女性书写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疾病意象探析

疾病隐喻与女性书写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疾病意象探析一、本文概述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疾病隐喻的运用及其对女性书写的影响。
疾病,作为一种生理现象,自古以来便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疾病意象不仅作为叙事元素出现,更是一种深刻的隐喻,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特别是在女性作家的笔下,疾病往往与女性的身体和经验紧密相连,成为表达女性声音、探讨女性身份和抗争的一种手段。
本文首先将回顾疾病隐喻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疾病意象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
接着,我们将重点探讨女性作家如何运用疾病隐喻来表达女性的身体经验、心理状态和社会地位,以及这些书写如何挑战和颠覆了传统的性别观念。
本文将讨论疾病隐喻在女性书写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对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和社会实践的启示。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疾病隐喻的理解,而且对于认识女性书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反思和推动性别平等的社会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疾病隐喻理论框架疾病隐喻理论源自于20世纪中叶的文学批评理论,主要受到了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影响。
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桑塔格批判了将疾病视为道德或政治隐喻的文化现象,指出这种做法不仅忽视了疾病的生物学本质,还可能导致对患者的歧视和误解。
桑塔格的观点为疾病隐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疾病隐喻理论框架中,疾病不仅是一种生物学上的状态,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疾病隐喻通过对疾病的概念化,揭示了人们对于健康、疾病、身体和心灵的理解。
在文学作品中,疾病往往被用来象征社会、政治或心理上的问题。
例如,结核病在19世纪欧洲文学中常常象征着浪漫和死亡而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疾病则常常被用来隐喻社会的腐败和个人的困境。
在女性书写中,疾病隐喻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
由于女性在历史上长期被边缘化,她们的身体和疾病往往被用来象征社会的压迫和性别的不平等。
疾病作为一种文化隐喻

疾病:作为一种文化隐喻书评人:陈蓉霞《疾病的隐喻》,[美]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15.00元以今年刚出现的非典病例为例。
不幸的患者被媒体称之为“宋某”等,这至少是对人的一种不尊重。
为何不能称呼他们是“杨先生”或“魏女士”之类呢?难道他们的人格因患上此病而打了折扣以至只能以这种方式被媒体提及?在此意义上,疾病的隐喻所涉及的不只是一个学术层面上?记得上世纪80年代,日本电视剧《血疑》曾风靡一时。
片中的女主角患上了不治之症———白血病,于是,她的形象平添了一份特有的柔美、凄楚,赢得了观众的同情之泪。
难以想象编导会让这位花季少女患上诸如乳腺癌、子宫癌等疾病。
可见,疾病背后有着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审美指向。
《疾病的隐喻》带来的就是对这种文化意蕴的沉思。
在书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爱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
顺便提及,作者本人是一名癌症康复者,想必她对此有着独到的亲身体验。
此外,译者还为本书加上了不少有用的注解,从而增加了阅读的信息量。
在抗生素发明之前,结核病与癌症一样是不治之症,然而,两者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文化和审美意向。
这也许是因为,结核病通常出现在某个特定器官,如肺部,而癌症却可发生在全身任何一个器官;结核病的症状有起有伏,苍白与潮红,亢奋与疲乏交替出现,而癌症带来的却是病情的持续加重;结核病的症状从一开始就公开亮相,咳嗽、发烧直至手帕上的血,毫无遮掩,而癌症却诡异莫测,犹如伺机而动的毒蛇,一旦明显暴露治疗为时已晚;结核病能带来情绪高涨、胃口大增、性欲旺盛,而癌症则使人食欲消退,性欲大减;结核病最终使躯体变成痰、粘液直至血,而癌症却使躯体组织变成无法消除的硬物;最后,结核病加速燃烧了生命,使生命超凡脱俗,使死亡似乎具有了一定的审美意味,而癌症却是残酷地折磨、耗尽生命,癌症带来的死亡一点都不具有“浪漫”色彩。
《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

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前言疾病作为一种现实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然而,我们在对待疾病时,往往不仅仅是把它当做一种医学问题,还涉及到了文化、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
本文章将围绕“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展开探讨。
疾病的隐喻概念疾病的隐喻可以视为一个广泛的研究范畴,指的是我们在表达和描述疾病时所使用的隐喻。
通俗点说,就是我们把疾病和其他物体、事物做类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它。
例如,我们常说某人“得了癌症”,这里的“癌症”就是疾病,而“得了”就暗示了一种“失去”的含义,也就是说,癌症对于身体健康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又例如,我们常说某一个社会或文化中存在“病态现象”,这里“病态”就暗示了不正常、不健康的含义,等等。
疾病隐喻的文化研究视角文化研究是在社会学、人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跨学科研究领域,它主要致力于探讨人类社会文化的本质和现象。
那么,疾病隐喻在文化研究中是如何被看待和研究的呢?从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疾病隐喻在不同社会和文化中表述和体现的方式存在着多样性。
以中国文化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的医学著作中,疾病的隐喻主要采用了望闻问切的方式,即根据患者的面色、形态、感觉、声音等各种特征来识别疾病和确定疾病的类型。
这种寓言化的表述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疾病认识的一种主观体验方式。
而在西方文化中,疾病的隐喻则更加注重医学和科学的描述方式。
例如,在欧洲文化中,疾病的隐喻通常是基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描述,比如肺结核的病因与症状等。
疾病隐喻的性别、阶层和权力维度分析另一方面,在文化研究中,对于疾病隐喻的研究注重关注社会的性别、阶层和权力维度,尤其是女性和弱势群体。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疾病隐喻往往与社会性别角色有关。
例如,在很多文化中,卵巢癌、乳腺癌等妇科疾病的隐喻通常都与女性的生殖器官有关。
这种隐喻的存在体现了社会性别角色的一种刻板印象和歧视现象。
此外,阶层和权力维度是另一个需要研究的方向。
疾病的隐喻pdf

疾病的隐喻pdf
《疾病的隐喻》是由英国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所著的一本书,通过批判文学和医学隐喻的关系,探讨了人们对疾病的不同理解。
以下是本书的几个重要隐喻:
1. 疾病是冲突
这个隐喻将疾病与战争、斗争等冲突类比,认为疾病是人体内部的不同力量之间的斗争,如白血球和细菌的战斗。
这种隐喻强调了疾病的对抗性质,同时也暗示着身体内部常常是一个相互协调与冲突的平衡状态。
2. 疾病是机器
这个隐喻将身体比作一台机器,认为疾病是由于机器的故障或者失灵所引起的。
这个隐喻强调了身体的有机性和系统性,同时也暗示了疾病的治愈应该在于对身体自身部件的调整或修复。
3. 疾病是旅程
这个隐喻将患病的人们比作在路上的旅客,因为某个原因需要走一段不同寻常的路,同时也经历过许多漫长的辛苦。
这个隐喻强调了身体
的历程性和旅途的曲折性,同时也暗示了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因为需要针对不同的疾病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
4. 疾病是故事
这个隐喻将疾病看作一种故事,任何一种疾病都可以被视为其背后的故事。
这个隐喻强调了病人的个体性和情感性,同时也暗示了病人需要被认真对待和关注,因为身体问题背后往往是复杂而深刻的心理问题。
总的来说,《疾病的隐喻》强调了疾病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告诉我们在面对疾病时不能简单地用一个隐喻或者概念来解释。
只有多角度、多维度地去理解疾病,才能更好地帮助病人治愈疾病。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疾病的隐喻》读后感疾病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是和人类共始终的。
它不仅是医学关注的范畴,同时广泛渗透于社会、文化、哲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当中。
遭遇疾病、承受疾病、战胜疾病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而疾病常常被用作隐喻,来使对社会腐败或不公正的指控变得活灵活现。
在许多文章中,疾病常被隐喻为民族肌体的强健或衰败。
如大作家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描写“疾病”从来都不只是为了表现个人的身体痛苦,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形而上意味。
其笔下的疾病描写始终不止于身体的疾病本身,而是从身体指向精神,从个人指向民族。
“病”成为整个民族精神状态的隐喻;无论是曹禺笔下的“身体孱弱”,还是沈从文笔下的“神经衰弱症”都不是一种实指,而是被当作对封建文明、传统文化或者现代都市文明的一种批判性隐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常常有用疾病来当做隐喻的例子,如文革时期的“四人帮”被喻为“中国的毒瘤”;当一个老奶奶拿她调皮的小孙子没办法的时候,常常会把他称作“小瘟神”等。
或因为患有某些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就被周围的亲人朋友议论,疏远,甚至排斥的例子。
如性病,当某个人得了这方面相关疾病,就如被判了罪,各种能想到的污秽词语用在他身上似乎都不为过,该人之前的好名声或光辉事迹都可能因为得了这类病而变得一文不值;有一种疾病对于中国人来说,隐喻后所带来的后果似乎更具有典型意义,那就是乙型肝炎。
在中国有很多乙型肝炎的病毒携带者,在诸如入学、考公务员、入伍等等需要严格身体体检的时候,这样的人往往就是最不幸的人。
一旦检验的结果公布,他们的生活就会立刻发生变化。
吃饭的时候,人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盯着碗里生怕一个吐沫掉进去让自己一命呜呼。
住宿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和一个这样的人住在一起。
尽管“乙型肝炎的病毒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有很大的区别。
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如果不是他们的“秘密身份”暴露,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身体情况,与周围人相处并无差异,但当被人所知,从此在健康这个问题,许多携带者自己也会觉得永远低人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