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的现状

合集下载

深部开采岩体力学及工程灾害控制探讨

深部开采岩体力学及工程灾害控制探讨

深部开采岩体力学及工程灾害控制探讨作者:孙杨于洋蓝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36期摘要:深部开采岩体力学是我国当代地质研究的一个重点。

近年来,国家对深部岩体力学的力学特征和岩层移动规律都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对我国预知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和控制灾害发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结合深部开采岩力学及工程灾害的控制进行相关探讨,希望为相关领域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深部开采岩力学;工程灾害;控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交通、水利、国防、矿产等工业建设对地下工程造成了一定影响。

受此影响,我国陆续出现了不同的地质灾害,为了实现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保障地下能源资源开采和环境的相互协调。

希望国家结合地下深部环境,对资源的开发进行合理性规划,将深部力学开采综合运用到工业生产和建设中,这对完善我国地下资源的合理开发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1.深部开采岩体力学和工程灾害控制现状在环境影响和能源危机的双从压力下,国家对能源矿产和公共环境的合理性建设展开了深入部署。

在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一2020年)》中,将环境和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环境建设的重要课题。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重大自然灾害防治与监测、重大安全事故的排查和预警、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理和预警也成为当地环境科学家们重点研究的难题和技术领域。

为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加强国家资源和环境的统一建设,深部岩开采体力学和工程灾害控制对国家实现地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深部开采岩体力学技术分析2.1TP耦合深部软演气体运移规律TP耦合指的是温度(T)和压力(P)耦合作用下的软岩气体移动。

为了减少软演深部的变形导致地下煤气游离变形引发工程灾害,利用温度和压力产生高压现象让游离的气体能够被吸附并移除,降低了地质灾害。

2.2模拟不对称深部模型建立在深部开采中,受到地应力场、岩体结构差异性变化、岩层产状的不规律变形等影响,会导致常规的对称支护结构无法对岩层进行有效支撑。

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

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

Fig.2 Development trends of average mining depth of key
coal mines in China
3 国内外深部研究现状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国外已经开始注意对 深井问题的研究。1983 年,原苏联的权威学者就提 出对超过 1 600 m 的深(煤)矿井开采进行专题研究。 当时的西德还建立了特大型模拟试验台,专门对 1 600 m 深矿井的三维矿压问题进行了模拟试验研 究。1989 年岩石力学学会曾在法国专门召开“深部 岩石力学”问题国际会议,并出版了相关的专著。 近 20 a 来,国内外学者在岩爆预测、软岩大变形机 制、隧道涌水量预测及岩爆防治措施(改善围岩的物 理力学性质、应力解除、及时施作锚喷支护、合理 的施工方法等)、软岩防治措施(加强稳定掌子面、 加强基脚及防止断面挤入、防止开裂的锚、喷、支, 分断面开挖等)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 很大的成绩。一些有深井开采矿山的国家,如美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波兰等,政府、工业部
4深部工程岩体的地质力学特性和浅部岩体相比深部岩体更突显出具有漫长地质历史背景充满建造和改造历史遗留痕迹并具有现代地质环境特点的复杂地质力学材料图i地质力学历史ii现代地质力学特点ii未来力学行为1图3深部岩体地质力学特点深部工程岩体产生冲击地压岩爆瓦斯突出流变底板突水等非线性力学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深部岩体因其所处的地球物理环境的特殊性和应力场的复杂性所致
1引言
深部开采工程岩石力学主要是指在进行深部资
源开采过程中而引发的与巷道工程及采场工程有关 的岩石力学问题。
随着对能源需求量的增加和开采强度的不断加 大,浅部资源日益减少,国内外矿山都相继进入深
收稿日期:2005–03–05;修回日期:2005–04–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0490270);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资助项目(50221402);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10405) 作者简介:何满潮(1956–),男,博士,1985 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工程地质系工程地质专业,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 项目(50490270)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岩石力学理论及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hemanchao@。

深部高应力矿床岩体开采扰动响应特征研究

深部高应力矿床岩体开采扰动响应特征研究

深部高应力矿床岩体开采扰动响应特征研究深部高应力矿床岩体开采扰动响应特征研究摘要:随着矿山深入开采,深部高应力矿床岩体的稳定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研究岩体开采扰动响应特征,本文分别从研究现状、深部岩体高应力特征、三轴试验及数值模拟等角度进行研究。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综述,得出深部岩体高应力主要受到应力大小、应力方向和作用时间等因素影响,这些影响也将会对岩石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需要有针对性的探索研究。

关键词:深部高应力;矿床岩体;岩体开采扰动响应;稳定性;数值模拟引言:深部高应力矿床因其储量大、含矿量高、矿体规模大等特点,成为了近年来矿业开采的热点之一。

然而,深部岩体开采扰动会对地质工程的安全稳定造成严重威胁,深部岩体高应力是影响地质工程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深部高应力矿床岩体稳定性并探索其开采扰动响应特征十分重要。

1. 研究现状多年来,众多学者对深部高应力岩体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表现在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上。

在实验研究方面,通过三轴试验,研究深部岩石在高应力条件下的变形、破坏及其规律。

在数值模拟方面,研究岩体高应力下的应力分布、破裂规律和岩体稳定性等。

2. 深部岩体高应力特征深部岩体高应力主要受到应力大小、应力方向和作用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应力大小和应力方向对于岩体变形和破坏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应力作用时间越长,岩体的变形和破坏越容易发生。

3. 三轴试验研究三轴试验是一种对深部岩石进行高应力实验的有效方法。

通过三轴试验,可以研究深部岩石在高应力条件下的变形、破坏及其规律。

例如,深部岩石的压缩性、屈服强度和破坏模式等。

4. 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研究是对深部岩石进行高应力模拟的有效手段。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研究岩体高应力下的应力分布、破裂规律和岩体稳定性等。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岩体高应力模型,模拟不同应力大小和方向下的岩体破坏模式和破坏过程,预测深部岩体开采扰动响应特征。

结论:在深度开采矿床的过程中,深部岩体高应力将对其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

金属矿山深部开采的研究报告

金属矿山深部开采的研究报告

金属矿山深部开采的假设干关键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科技大学教授蔡美峰摘要阐述了金属地下矿山深部开采中的深部巷道变形与支护、深部地压显现与开采动力灾害、地温升高引起作业环境恶化和露天矿山高陡边坡稳定性及合理的边坡角确定、改变传统运输方式、降低运输和生产本钱等关键问题及其对策思路;介绍了以地应力为切入点的金属矿采矿优化理论、以能量聚集和演化为主线的岩爆预测及防治和深凹露天矿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设计优化的主要技术内容。

关键词金属矿山, 深部开采, 关键问题, 对策1 影响金属矿山深部平安高效开采的主要问题1.l 地下矿山我国有很多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都是通过地下开采的方式所获得, 如大多数的有色金属矿山和黄金矿山均为地下矿山。

随着浅部资源的逐渐减少和消失,地下开采的比例将越来越大, 包括现有的局部露天矿山也将转入地下开采。

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目前很多地下矿山均己进入深部开采或即将进入深部开采。

如XX狮子山铜矿的开采深度己到1100 米, XX玲珑金矿和XX夹皮沟金矿己到1000 米, XX红透山铜矿己达1300 米。

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 地质条件恶化, 破碎岩体增多, 地应力增大, 涌水量加大, 地温升高, 带来了深部地压、提升能力、作业环境恶化、通风降温和生产本钱急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抑制了生产能力提高和矿产资源的充分回收。

1.1.1 深部巷道变形与支护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 地应力随之增大。

因此, 深部巷道与采场的维护原理与浅部有十清楚显的区别, 这种区别的根源在于岩石所处的应力环境的区别以及由此导致的岩体力学性质的区别。

在浅部十分普通的硬岩, 在深部可能表现出软岩的特征, 从而引起巷道和围岩的大变形;浅部的原岩大多处于弹性状态, 而深部的原岩处于“潜塑性〞状态, 由各向不等压的原岩应力场引起的压、剪应力超过岩石强度, 造成岩石的潜在破坏状态。

深部高应力环境下的巷道支护, 除了必须考虑岩石强度性质和岩体构造外, 还应重视巷道所处的应力环境。

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国内外现状

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国内外现状

国外现状
美国是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的领军者,其深井研究计划(DPP)旨在深入探 索地球内部结构与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DPP在国内外开展了大量超深井 钻探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洛矶山进行的B2井钻探,深度达到3.3公里。 此外,DPP还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了钻探技术的发展。
俄罗斯的超深井研究计划(USD)也是全球科学超深井钻探领域的重要力量。 USD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超深井钻探工作,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资源分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科拉半岛进行的科拉超深井钻探,深度达到12.26公里, 成为全球最深的科学超深井。
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国内外现状
01 引言
03 国外现状
目录
02 概述 04 国内现状
05 关键技术
07 未来展望
目录
06 应用场景 08 结论
引言
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是一种尖端的地球科学研究手段,通过在地下深处钻探 获取地质样本,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这项技术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寻 找资源、解决环境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科学超深井钻 探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关键技术及应用场景,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谢谢观看Fra bibliotek关键技术
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涉及多学科领域,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 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
1、钻探工具:科学超深井钻探需要使用高精度、高强度的钻探设备与工具, 包括钻头、钻杆、取芯筒等,以确保钻探过程中样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数据采集和处理: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需要借助先进的传感器和数据分 析技术,实时监控钻探过程、采集地质数据,并进行处理、解释与分析,以提供 准确的科研成果。
国内现状
中国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发展迅速,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在这一领域 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中国的超深井钻探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如新疆、青海等 地的盆地油气资源调查,以及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其中,新疆塔里 木盆地的新疆超深井是目前中国最深的科学超深井,深度达到8.8公里。此外, 中国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 水平。

岩土工程师专业辅导:岩石力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14)

岩土工程师专业辅导:岩石力学研究的现状和未来(14)

近年来,科学家正在探索使⽤“氦-3”同位素热核反应堆发电,这种反应堆不会产⽣放射性污染。

但在地球上,“氦-3”储量不⼤,估计只有20吨,,⽽在⽉球表⾯储量可达百万吨以上。

开发⽉球资源将成为解决地球能源危机的⼀个新途径。

7)潮汐能作为⼀种清洁、可再⽣的“蓝⾊能源”,潮汐能的开发利⽤⽇益受到⼈们的重视。

据科学家估计,地球上潮汐能的发电量⾼达90万亿kW。

⽬前,美国、⽇本、印度等已建成⼏⼗座潮汐电站。

到20世纪末,全球潮汐发电总容量约为620万kW。

我国海岸线长达18000余km,潮汐能源达1.9亿kW,可开发装机总容量为2179万kW,年发电量可达624万kW·h,可供开发200kW以上的潮汐港湾424处。

为解决沿海地区能源短缺,保护⽣态环境,我国已将潮汐能开发列为重点项⽬。

的潮汐试验电站是浙江江厦潮汐电站,共有5台机组,总容量为3200kW,年发电量1100万kW·h。

尽管潮汐能的发电成本较⾼,仍有巨⼤的开发前景。

随着21世纪海洋⾼科技的飞速发展,潮汐发电将占更加重要的地位。

我国在“数字地球”⽅⾯,有⼀定的基础。

1999年11⽉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数字地球国际会议”(ISDE),影响深远。

数字城市的进程也在加速。

近来,我国还开通了《中国信息》(China Info)络,实现了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作的电⼦化,推动了科技信息交流的络化进程,许多期刊已经⼊。

但在岩⽯⼒学领域,尚处于发展中阶段。

今后,除应加强通⽤技术,如电⼦通信(E-mail)、热线电⼦通信(Hot-mail)、主页(Homepage)、内部络(lntranet)、外部络(Extranet)外,还要根据岩⽯⼒学的特点,建⽴⼀套适合国情的数字化信息络,如远程规划、远程咨询、远程教育、远程设计、远程施⼯、远程监理,促进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并将它有机地汇⼊“数字地球”系统之中。

8)热⼲岩发电技术在地壳浅部的某些构造部位,埋藏有热⼲岩(HDR,Hot Dry Rock)。

深井采矿发展现状

深井采矿发展现状

深并象矿疾展规狀赵兴东(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沈阳110819)2019年8月23~25日,由东北大学、北京矿冶 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部金属矿山安全开采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深井采矿国际会议在东北大 学举行。

东北大学副校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 事长冯夏庭教授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开幕辞。

来自 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捷克等国家以及国内山东 黄金集团、本溪龙新矿业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恩菲、中国华冶科 工集团、莱州汇金矿业、瑞海集团、昆明理工大学、马 鞍山矿山研究院等矿山企业、科研院所、设计咨询公 司等35家单位的130余位代表,围绕深井开采所面 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分别针对深部岩体力学、深部 采矿方法、地压灾害与防控、深井通风与降温、深竖 井建设、深竖井提升等系列技术难题展开充分研讨。

冯夏庭教授欢迎国内外深井行业的从业者来到 东北大学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高校参会。

他简要介 绍了东北大学的发展历程、“双一流”建设相关情况、本次会议的主题以及就深井开采所面临的一系列问 题进行学术研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并 由衷祝愿所有与会人员在东北大学能拓宽学术视 野,收获真挚友谊。

蔡美峰院士作了题为“深井采矿关键技术与发展 现状”的报告。

报告指出,必须通过吸收各学科的高新 技术,开拓先进的、非传统的采矿技术,创造更高效 率、更低成本、最小环境污染和较好安全条件的绿色 高效采矿模式,得以建成高度自动化、智能化、高效 率、无污染的新型矿山。

报告同时介绍了国内外金属 矿山开采现状及研究进展,认为进入深部开采后,地 应力增大、矿床地质构造和矿体赋存条件恶化、破碎岩体增多、涌水量加大、井温升高、开采技术条件和环 境条件严重恶化,导致开采难度加大,灾害、事故增 多,劳动生产率下降,成本急剧增加,给深部金属矿山 大规模正常生产和安全、高效开采带来了一系列工程 技术问题。

报告随后从开采动力灾害预测防控、深井 高温热害控制治理、深井提升、深井开采方法工艺变 革、深部选矿新技术以及智能无人采矿等6个方面提 出了解决我国深部开采难题的战略建议。

浅述岩体力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热点

浅述岩体力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热点

浅述岩体力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热点浅述岩体力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热点侯兰杰陈廷方摘要:当前岩石力学基本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宏微观、多层次、变尺度研究;多因素耦合分析;岩石力学参数的状态相关性研究;非线性动力学与综合智能分析;新的算法与程序。

关键词:岩石力学学科前沿热点问题20 世纪末到现在,由于人类环境保护以及资源永续利用意识的不断提高,联合国和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人们对地球只有一个,人类生活空间的有限性、大多数天然资源不可再生性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推动人们对岩石力学与工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更高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保护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包括地面、边坡、地下工程)以环境友好工程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这一点可以说是人们对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认识的一个飞跃。

我国的三峡工程以及西南水电能源开发、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大工程的实施,对岩石力学与工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岩石力学和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

岩石力学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热点体现在[1~12 ]:宏微观、多层次和变尺度研究,多因素耦合分析,岩石力学参数的状态相关性研究,非线性动力学与综合智能分析,以及新的算法和程序的开发等方面。

(1)岩石力学与工程岩体稳定性研究的新进展,则体现在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数学(如模糊数学、拓扑学、分形理论、优化理论等)和岩体力学相结合,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的数值仿真方法和新的研究方法,例如东北大学唐春安教授所开发的岩石破裂数值仿真和冯夏亭教授提出的智能岩石力学方法。

此外还体现在采用高新科技手段(卫星GPS技术、激光技术、穿地雷达和遥感遥控技术、机器人技术、电镜细观实验、声波测试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等)进行的原型和地质力学模型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的现状
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的现状
摘要:在深部开采工程中产生的岩石力学问题是目前国内外采矿及岩石力学界研究的焦点,“三高一扰动”的复杂环境,是深部开采面临的挑战性、高难度课题。

虽然目前对于深部开采工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部分成果,但对深层次、注重个案、侧重技术的基础研究重视仍然不够。

今后主要研究方向应集中在深部岩石力学基本特性、深部开采工程稳定性控制、深部开采地表环境损伤控制以及深部厚煤层综放开采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

关键词:深部开采;岩石力学;三高一扰动
深部开采岩石力学,主要是指在进行深部资源开采过程中引发的与巷道工程及采场工程有关的岩石力学问题。

目前,对能源的需求逐步增加,开采强度也不断加大,这些都造成了浅部资源的日益减少,因而国内外的矿山都相继进入深部资源开采状态。

而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工程灾害也随之增多,这对深部资源安全高效的开采造成了巨大威胁。

1 深部开采岩体的力学特点
1.1 开采环境
深部开采和浅部开采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深部岩石所处的特殊环境,也就是“三高一扰动”的复杂力学环境。

“三高”主要是指高地温、高地应力和高岩溶水压。

“一扰动”主要是指强烈的开采扰动。

当进入深部开采后,岩体呈现塑性状态,即由各向不等压的原岩应力引起的压、剪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并且对岩石造成破坏。

1.2 力学行为特性
深部岩石的“三高一扰动”复杂环境,对深部岩体的组织结构、基本行为特征和工程响应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深部岩体动力响应的突变性,深部岩体应力场的复杂性,深部岩体的大变形和强流变性,深部岩体的脆性一延性转化,深部岩体开挖岩溶突水的瞬时性等五个方面。

2 深部开采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
目前对于深部开采工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对于侧重技术、注重个案的深层次基础研究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深部开采“三高一扰动”的复杂力学环境,使深部岩石力学行为及其深部灾害的特征与浅部开采明显不同,因而在浅部开采基础上建立的传统理论不能适应现在的研究环境。

2.1 强度确定
深部开采时地应力水平比较高,因而工程开挖后的工程岩体在高围压作用下,一个或两个方向上应力状态的改变所表现出的强度变化并不是简单的表现在受拉或受压,而是复杂的拉压复合状态,即径向产生卸载,同时切向产生加载。

所以深部开采时工程岩体的强度不能单纯用岩块强度来确定,必须建立符合深部开采特点的工程岩体拉压复合强度确定理论。

2.2 设计理论
深部开采时,由于工程围岩所表现出的非线性力学特性,在稳定性控制设计时不能采用简单的一次线性设计,因而必须建立采用二次以至多次非线性大变形力学稳定性控制设计理论。

2.3 稳定性控制理论
在深部开采环境下,工程开挖后工程围岩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必须采用二次支护甚至多次支护才能够实现工程稳定性。

因此,原有的稳定性控制理论不能适合新的环境,必须建立适合深部开采工程的二次(支护)稳定性控制理论。

3 今后研究重点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一些长深铁路、公路隧道的修建,有了许多深部开采事故的预防应用,并由此发展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论。

我们认为对岩石力学问题,今后主要研究方向应集中在对深部岩石力学基本特性、深部开采工程稳定性控制、深部开采地表环境损伤控制和深部厚煤层综放开采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

3.1 “深部”的概念及其分类体系
目前国内外对深部工程中所引发的岩石力学问题研究十分重视,
但是在“深部”、“深部工程”等一系列概念上的差异较大,这些对该领域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发展及交流有一定影响。

因而,对“深部”的概念、分类体系以及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的定义,是推动深部岩体力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

3.2 深部岩石力学的基本特性研究
深部工程的“三高一扰动”复杂环境,使得深部岩体的组织结构、基本行为特征和工程响应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导致深部开采中灾变事故的多发性和突发性。

因而,深部资源开采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正是采掘扰动表现出来的特殊力学行为。

其中的深部高应力场成因以及多个应力场的耦合作用状态研究、深部复杂应力状态下岩体拉压复合强度确定方法及其灾变机理更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3.3 深部开采工程的稳定性研究
深部开采工程的稳定性问题是研究围岩在开采破坏后与支护系统相互作用所达到的二次稳定问题。

在深部条件下的工作面回采所形成的采动应力场与巷道掘进形成的开挖应力场相互耦合叠加,这些形成了复杂的三维应力场。

同时,采动应力的分布与回采空间动态、多维的时空规律以及支承压力区的范围和峰值应力等也将产生很大变化。

因此,应该结合深部岩体的非线性力学特性研究,在对深部采场以及巷道围岩采动的应力时空分布规律的深入分析基础上,探讨深部开采采场及巷道一体化的稳定性非线性力学控制对策。

3.4 深部工程灾害的发生机理以及控制对策的研究
在深部条件下,“三高一扰动”环境使深部岩体的基本行为特征、组织结构和工程响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同时导致了深部开采中灾变事故的多发性和突发性。

因而,研究岩体在地下水、瓦斯、高地应力、温度等作用下的稳定与非稳定变形,破坏状态以及转化机理、条件和规律,探索深部多相介质、多场耦合的作用下工程灾害频度和强度等特征,这些对揭示深部工程灾害的诱发机理和成灾过程,并对相应的灾害提出预测方法及控制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三高一扰动”特殊地质力学的环境下,传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部分或全部失效。

因此,对深部开采工程岩石力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大力开展,能够对深部资源开发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并为我
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的能源和资源
保证。

参考文献
[1] 冯夏庭,王泳嘉.深部开采诱发的岩爆及其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J].中国矿业,1998,7(5):42-45.
[2] 周维垣.高等岩石力学[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90,87-90.
[3] 李世平,吴振业,贺永年等.岩石力学简明教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
[4] 李夕兵,古德生.岩石冲击动力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
[5] 翟新献,李化敏.深井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特性的研究[J].煤,1995, 4(5):24-26.
[6] 付国彬,姜志方.深井巷道矿山压力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
[7] 靖洪文.深部巷道破裂围岩位移分析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 2001.
------------最新【精品】范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