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汉、宋铜镜纹饰中的西王母故事
中国古代铜镜中的道教思想——东汉铜镜鉴赏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铜镜作为我国古代的艺术品,不仅能够表达创作人的创作理念,更为后世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风俗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在我国,人们通常会将一些难以理解或是信仰的事物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创作。
作为古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铜镜在艺术加工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充当着一个载体。
从目前我国已经出土的铜镜文物看,汉代的铜镜是数量最多的。
由此可见,汉代的铜镜发展速度较快,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关键时期。
并且,汉代铜镜背部纹理和框架纹路极具特色。
研究这些纹路和纹理,能够更好地掌握当时的风土人情。
以下便通过分析东汉铜镜的方式,对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和发展中蕴含的道家思想展开具体研究。
1 道教铜镜的发展历程在了解道教铜镜发展历程之前,要先了解一下道教。
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道家,其本质思想是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而作为道家的进一步延伸,道教在继承道家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道教存在的意义,即追求长生,这同样也是人类最为常见的愿望。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铜镜作为一种常见的日用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影响了铜镜的纹饰、纹理和纹路。
前起春秋,后至明清,铜镜上都或多或少地含有我国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思想,并且由于朝代的不同,铜镜的特点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铜镜,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较为简单、轻巧,整体精致。
而到了两汉时期,道家铜镜发展步入了鼎盛时期,各式各样的铜镜取代了简单轻巧的铜镜,丰富、奇异成了整体的特点。
道教铜镜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是两汉时期,这主要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制定和遵行黄老(黄帝和老子)的思想,进而使道教铜镜在两汉时期得以发展。
再到三国魏晋时期,这是道家铜镜发展的短暂衰落期,此时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道家铜镜步入了停滞期。
往后的隋唐,道家铜镜更加明艳、辉煌,整体大气,可谓富丽堂皇。
道家铜镜在两宋期间向着委婉、纤细的方向发展,辽元则偏向于粗犷。
西王母的传说故事_关于西王母的传说故事

西王母的传说故事_关于西王母的传说故事西王母是所有女仙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西王母的传说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西王母的传说故事西王母,还有一个名字是金母元君,又号为太灵九光龟台圣母,这个封号在中国的神仙谱系中还不算长。
山海经中的西山经中记载着,共工曾经在玉山中的一个洞穴中,见到一个长着豹子尾巴,老虎式的獠牙的人,号称自己叫金元圣母,手下有三只青鸟,是负责掌管刑罚和灾疫的天神。
这个金元圣母,就是西王母了。
那个时候的她估计修为不算很高,所以还没有修成完整的人形,保留着一些非人的痕迹。
玉山,就是天下山川之祖的昆仑山。
民间传说,王母娘娘就住在昆仑山巅的瑶池旁。
西王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神仙传拾遗中的描述是,混沌初始,天地初分,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阴阳两气生成了两位大神,一位是由东华至阳之气化生的木公,又称为东王公,另一位是由西华至妙之气化生的金母,又称西王母。
东王公居于蓬莱仙岛,西王母居于昆仑瑶池,天上天下三届十方的男女仙人都由这两位大神管辖。
西王母就是负责掌管天下女仙的大神。
西王母与东王公定期开会,根据仙人们的修行程度和品行道行商定天下仙人的班位座次。
可见,西王母在仙界的权力和势力是很大的。
想想也知道,天下那么多的女仙人都归她管,那得多大的能量啊。
西王母还掌管一样神物,就是蟠桃,号称吃了能让人长生不老的水果。
于是,她在每年自己寿辰的时候在昆仑瑶池举办一场宴会,号称瑶池蟠桃会,邀请天下各路神仙来吃桃子顺便祝贺其寿辰,也算是笼络诸神的一种方式吧,吃人嘴短么,王母这个领导可见还是当的很称职,懂得御下之法,除了棒子还有萝卜。
后来估计随着修行的提高,西王母的外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起码不应该再像是山海经中描述的豹子尾巴老虎獠牙一样了,于是才有了西王母和周穆公故事。
严格的说,周穆公算不上是一个负心汉,当了五十多年的人间帝王,富贵荣华估计也是享受的够了,于是开着豪华马车去泡女神,给西王母送上了价值不菲的礼物,得以在瑶池的宫殿中过了三天,这三天,真的是抵死缠绵,羡煞旁人。
试论信阳博物馆藏“东王父西王母”题材铜镜

试论信阳博物馆藏“东王父西王母”题材铜镜作者:孙雯来源:《理财·收藏版》2021年第12期信阳地处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分界线,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属北方与南方、中原与华东的过渡和汇聚的纽带之上。
也是南北文化密集交流和碰撞的地带,自古以来就具有融合文化、激发文化新活力的能量,其中青铜文化尤为突出。
信阳博物馆馆藏文物也以藏品丰富著称,所藏藏品也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现将信阳博物馆藏“东王父西王母”题材的两枚铜镜作以试论。
“东王父西王母”铜镜(图1)商城鲇鱼山乡,现藏信阳博物馆。
东汉。
直径17.5厘米,厚1.7厘米。
圆形,圆纽,纽座一周饰连珠纹。
内区有乳钉四个,间隔为四个区,分别饰有瑞兽及神仙人物。
两组为神仙人物相对,都是中间一神两侧二侍,中间坐一位体态较丰满的老者,即东王父和西王母,两人身边左右各有一位较清瘦的侍者侧身向内。
外区隶书铭文一周“上有东王父西王母君宜宫,吾作月竟(镜)自有纪,除去不羊(祥)宜古市”,宽缘,缘饰锯齿纹和水波纹,素边。
黑漆古。
“尚方”画像铜镜(图2)固始往流乡唐庄村发现,现藏信阳博物馆。
东汉。
直径19.1厘米,厚1.5厘米。
圆形,圆纽,纽座饰一周莲花瓣纹。
内区主纹带分布六个乳钉,其两乳钉间饰神兽人物。
西王母戴胜盘腿端坐,左边铭文“西王母”;其左侧一组两侍从跪坐持棍捣药状;其右侧一侍从跪坐奉茶服侍;东王父戴帽盘腿端坐,左边铭文“东王父”;其右侧一侍从跪坐奉茶服侍;一羽人舞动表演场景,外区铭文一周“尚方作镜(竟)真大巧上有东王父西王母□□□□不知老”。
近缘处一圈短斜线纹,宽镜缘处饰两圈锯齿纹,间饰一圈双折线纹。
黑漆古。
两汉铜镜已发展成一般的商品,这时期官方和私营铸镜业都得到了普遍的发展。
汉镜铭文中出现了许多“尚方”铭及纪氏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尚方”是汉代为皇室制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属少府。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少府下有“尚方”。
颜师古注:“好器物,丞一人。
宋辽金铜镜中的人物故事

宋辽金铜镜中的人物故事打开文本图片集人物故事镜在铜镜的背面铸造以人物故事图案的纹饰,其题材包罗万象,神话故事、儒释道、民间传说等等无所不包,如东汉时期的东王公西王母镜、神兽故事镜,唐代的真子飞霜镜、王子乔吹箫引凤镜等。
笔者选取自藏的三面宋、辽、金时期人物故事镜,与读者分享。
宋代许逊降龙镜许逊(239~374年)晋道士,汝南(今河南汝阳)人,字敬之,号许旌阳。
按《十二真君传》:“许真君名逊,字敬之,本汝南人也。
祖琰,父肃,世幕至道。
”许真君的诞辰是吴赤乌二年(239年)正月廿八日,其母先梦金凤卸坠于怀中而有娠。
《云笈七签》载:许逊少以射猎为业,一日入山射中一只母鹿,母鹿腹中的鹿胎堕地,它不顾自己的箭伤,折回头来伤心地舔其子,不久就死去了。
许逊见了,心中异常难过,怅然感悟,遂折弓弃矢,锐意为学。
他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谶纬之书,尤其喜好神仙修炼,拜大洞君吴猛为师,传三清法要。
后乡举孝廉,晋太康元年(280年)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
后来晋室渐乱,乃弃官东归,浪迹江湖,寻求至道。
曾自言遇上圣传授“太上灵宝净明法”,有斩蛟擒妖道法。
东晋宁康二年(374年)举家从豫章西山飞升成仙。
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被追封为“神功妙济真君”,升观为宫,赐额为“玉隆万寿宫”。
南宋绍兴年间,相传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真君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逊所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
元朝时,道士刘玉用“净明”作为教派名称,主要经典为《净明忠孝全书》,并奉许逊为教祖。
民间相传晋时江西频发水灾,民不聊生,许逊降蛟除害,水患乃消。
因其道法高妙,声闻遐迩,时求为弟子者甚多。
宋代许逊降龙镜描绘了这一故事。
此镜葵花形,连珠纹钮座,直径14厘米,厚0.85厘米(图1),为同时期较厚重的铜镜。
镜钮右的人物为许逊,他头挽高髻,身穿宽袖长衫,脚踏浮云,神情自若;左手臂挽一根打成圆结的长索,右手抬起,用力掷剑,刺向飞龙。
中国古代铜镜中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铜镜中的道教文化道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是由先秦时期的道家发展而来的,祈求长生不老,成为神仙,是人类最早、最突出、最永久也是最普遍的愿望。
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早期,至道教产生的前夕,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这一理想虽不一定必属道教,但却成为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铜镜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极普及的生活日用品,自然也就对道家学说有所反应。
道教对镜文化的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神仙思想全面向镜的纹饰、铭文中渗透。
从秦汉早期到明清之时,我国的铜镜中都充满着浓厚的神仙思想。
其中不仅有大量的神仙形象图饰,而且有众多的铭文对此进行说明。
我国古代神仙思想远在战国时就已出现。
秦汉之际众多的仙人神兽镜、飞仙镜表明在道教之前的人们就在以镜寄托现世幸福的愿望,装填长生不老的祈祷,铭刻向天上世界平安飞翔的理想。
汉代道教的形成使升仙思想有增无减,在汉代的四神镜、画像镜、规矩镜、神兽镜上多有羽人的形象。
羽人即是汉人头脑中的仙人,他是道教形成期关于神仙世界的主观臆想,是道家所追求和宣传的超越时空和宇宙的能够长生不老的人,羽人的形象在汉镜上多有表现,也有把道士称为羽人、羽士的。
《拾遗记》中就提到燕昭王梦有人衣服皆毛羽,因名羽人,梦中还问之上仙之术。
如图(一)汉代羽人四神镜,四个身生毛羽,半人半兽的羽人跨骑在四神背上,表现了人们借助四神的力量企望升天成仙的理想。
道教中的神仙吸取了道家的神人、至人的飞翔特点。
另外,在汉镜中还出现了许多有名有姓的神仙,如王子乔、赤松子、黄帝、东王公、西王母、南极老人、伯牙、钟子期等,这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长生登仙理想的大发展。
镜纹中的王乔,乃周灵王太子。
传说中的西王母不仅自己是神仙,长生不老,而且还掌有不死之药和长寿仙桃,《淮南子?览冥训》中就载有后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药而奔月的故事,而在传说中汉代东方朔还曾偷过她的长寿仙桃。
因此她在汉代镜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人们把之铸于镜背,是希望她能帮助人们实现长生的愿望。
汉唐铜镜比较略说

汉唐铜镜比较略说汉唐铜镜比较略说摘要:本文重点探讨一下人物神话故事形象在汉唐铜镜纹饰中的不同表现及出现这些不同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汉唐铜镜;表现;纹饰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文化艺术空前繁荣。
汉代艺术,以其磅礴恢宏的气势,古拙而浪漫的风格,构成汉代美学的基本特征,并通过铜镜的纹饰,折射在我们面前。
汉代铜镜的纹饰,题材广泛,制作精巧,各种珍禽异兽、神话故事及丰富的几何图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局面。
唐代,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鼎盛的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相对稳定,从而促进了各种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姹紫嫣红的局面。
铜镜艺术也日臻完美,形成了一种崭新的风格。
题材更加广泛,飞禽走兽,奇花异草,人物故事仍占主要地位。
表现手法也更加多种多样,构图优美,多以对称式、自由式、散点式布局,主题纹饰突出。
下面重点探讨一下人物神话故事形象在汉唐铜镜纹饰中的不同表现及出现这些不同现象的原因。
一、汉代铜镜中的人物纹饰人物神话故事纹饰的铜镜主要存在于东汉中晚期,此时的汉代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反映在铜镜中的社会现实也是明显的,当社会重新陷入大动荡,现实变得不易把握时,作为神灵的虚幻世界就成为人们的一种无奈的精神追求和寄托。
东汉时期的“神人镜”就是当时人们精神凄迷的一种反映。
艺术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这一点在铜镜艺术中也不例外。
此时铜镜纹饰在表现手法及铸造技术上有了新的发展,不满足于平面的布局,而用高浮雕的手法,使主体纹饰突起,有明显的立体感。
神人神兽纹镜,即属此类。
在构图上分为环绕式和重列式两种。
题材多是神话传说中的仙人怪兽,如东王公、西王母、伯牙、钟子期等。
环绕式构图,将神人神兽环绕排列。
除主题纹饰外,还有隆起的半球形,上镂刻有云朵、花瓣等,镜缘仍是锯齿纹、流云纹等。
纹饰隆起,形象突出。
神人神兽纹镜,纹饰中的神人均为蛇身人首。
应为伏羲女娲等传说中的人物。
这些形象怪诞有趣,面部及上半身伟人的形象,下半身为卷曲的蛇尾,偏向一侧,增加了动感。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研究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研究作者:王蕾白文明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11期摘要: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围绕西王母在汉代画像石中的形象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在汉代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文章首先对西王母形象的起源和在先秦文献中的记载进行分析;其次詳细考察了汉代画像石中西王母形象的具体表现和演变特征,包括其在服饰、姿态、表情及图案符号方面的变化;最后探讨了西王母形象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这一研究,展现了一个更加生动、多维的西王母形象,为理解汉代以及更广泛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文化演变;西王母形象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11.0031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简述汉代画像石是汉朝时期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西王母形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在许多画像石中占据显著地位。
西王母的形象经常与仙山、祥云、神兽等元素相结合,表现一种超脱世俗、仙风道骨的神秘氛围。
这些画像石多为墓葬艺术,反映了汉代人民对于来世的想象和美好愿望。
在具体造型上,西王母通常被描绘为端庄、庄严的女性形象,有时她头戴高冠,身着华美服饰,显示出她的神圣与尊贵。
在汉代画像石中,西王母形象的表现多种多样,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
例如,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的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有的被刻画得极具神性和尊贵感。
她头戴高冠,身穿华丽长袍,表情庄重,突出了西王母的神圣地位和超凡脱俗的特质。
有的被画成半人半神的形象,旁边伴有仙鹤、羽人和玉兔等象征物,突出了她长生不老和掌控自然力量的能力。
这种描绘方式体现了汉代人对于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力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①。
这些画像石反映了汉代社会对西王母形象理解的多样性。
不同地区和时期的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当地文化传统,赋予西王母不同的形象和属性。
通过这些具体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代的文化、宗教信仰和艺术审美。
洛阳出土的东汉铜镜

洛阳出土的东汉铜镜作者:黄哲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04期摘要:东汉是铜镜铸造的一个鼎盛阶段,洛阳地区出土的东汉铜镜早期风格多承袭西汉、新莽,中晚期发展出新的种类,表现为儒学思想、神道元素出现在镜背纹饰中,并盛行开来,新的纹饰布局格式也已出现。
出土铜镜的物理损伤大都为断裂,化学病害主要是锈蚀,铜镜的修复重在对氯化亚铜与碱式氯化铜两种有害锈的处理。
关键词:铜镜;洛阳地区;东汉铜镜是陪伴了中华文明走过千年发展历程的重要器物,其本身包含着大量的时代信息,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早在金石学盛行的北宋时期,吕大临的《考古图》中便有对铜镜的考证,近代以来也有不少学者为中国铜镜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
①1 洛阳地区东汉铜镜出土情况东汉时期,铜镜的铸造不再由官府独家把持,私人造镜大量兴起,使铜镜在铸造数量与普及度上较前代有着巨大的提高,据考证,“东汉中期以后,已经形成若干铸镜中心,如会稽郡、江夏郡、广汉郡、蜀郡等几个主要铸镜区”。
②除上述几处铸镜区外,洛阳作为东汉的首都,也有发达的铜镜制造业,传世铜镜中及日本出土的许多铭文镜有“铜出徐州,师出洛阳”的铭文,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一观点。
③当时社会厚葬之风盛行,人们崇信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此无论是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还是随葬生活用品均仿照现实人间生活,作为生活用品的铜镜自然而然就成为众多明器中的一件,被普遍随葬在墓葬中。
因此,洛阳地区的东汉墓葬中多有铜镜出现。
如在洛阳西郊七里河村东的涧河西岸台地上发掘汉墓91座,其中多为东汉墓,在这一墓群中合计出土铜镜67面,可见当时铜镜随葬比例之高。
④2 东汉铜镜的创新及社会背景东汉时期,洛阳作为国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商品贸易与手工业发达,天下货物无不集聚于此,“有融汇四方文化艺术之长的优良条件,加之同西域的往来日益频繁,故吸收了不少边塞与异国的情调。
这反映在铜镜工艺上就表现出一种不断革新与提高的势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