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朝铜镜纹饰所表现的宗教文化
古代铜镜的文化内涵与收藏规则

古代铜镜的文化内涵与收藏规则古代铜镜作为中国传统的文物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铜镜在中国历史上的使用可追溯至商周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镜在中国文化中逐渐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
首先,古代铜镜在文化内涵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
古代铜镜在制作工艺上非常精湛,往往可以体现出浓厚的汉唐风格,美轮美奂的图案和纹饰使古代铜镜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品。
同时,铜镜制作的图案还常常融入了道教、佛教等宗教元素,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价值取向。
其次,古代铜镜在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铜镜作为古代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用具,见证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社会风貌。
通过研究古代铜镜,可以揭示出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文化风貌和思想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兴衰和发展轨迹。
另外,古代铜镜在收藏规则方面也有一定的特点和要求。
首先,鉴赏者在收藏古代铜镜时需注意铜镜的真伪和品质。
由于古代铜镜的仿制品较多,鉴别真伪成为重要的课题。
一般来说,真品铜镜铸造精细,纹饰清晰,色泽均匀,没有明显的瑕疵。
其次,收藏古代铜镜要谨慎选择,尽量选择保存完好、款式独特、历史意义重大的作品。
古代铜镜的品质和历史价值将直接影响到其收藏和投资的效果。
除此之外,古代铜镜的保存和展示也是收藏规则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由于古代铜镜的制作材质较为特殊,需要避免日晒雨淋和接触化学物质,以防铜镜表面氧化腐蚀或变色。
同时,在展示古代铜镜时最好使用专门的展示架或展柜,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损坏或磨损。
总的来说,古代铜镜作为中国传统文物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在收藏古代铜镜时,需注意铜镜的真伪和品质,并谨慎选择保存完好的作品,做好保存和展示工作,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研究古代铜镜,让这些珍贵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从铜镜中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杂件—收藏CO LLEC TIO N 从铜镜中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尹钊赵伊雯戴雪峰佛教的产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西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隋唐已经进入鼎 盛时期。
历代统治者大多以此来作为愚民的工具,宣称人们应该多做善事,以期有好的来世。
因此,佛教思想渗 透到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哲学观和服务社会、多姿多 彩的佛教文化。
中国铜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源远流长,它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板块。
正 因为佛教在中国传播甚广,占据着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个重要脉络,因此,佛教思想不可避免地渗入铜镜文化。
下面, 我们按照佛教发展的兴衰选择铜镜中的一些佛教人物展现给大家,以便让大家从中了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图1为飞天祥云镜,唐代,直径25.3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八出葵花形,两侧各一祥云托浮的飞仙,头戴 宝冠,衣襟飘逸。
飞天,梵文名“乾达婆”,汉译名“香音神”,是佛教崇信的诸神之一。
当释迦牟尼说法达到高潮时,飞天们 自天而降,她们身绕飘带,手托花盘,散布香花。
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
图2为千手观音佛像镜,直径12厘米,宋代,中国嘉德2007秋季拍卖会拍品。
圆形挂镜,镜面居中为一尊千 手千眼观音,外区为一组文字,似梵文。
观音即佛教大悲菩萨,道教改观音为观音大士。
此镜应为佛道教用镜。
观音菩萨,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的简称。
又作南无观世音菩萨、观自在 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
她相貌端庄慈祥, 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度人间疾苦。
观世音菩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泛的人物, 她的形象遍布全国各地的寺庙,绘画、雕塑及许多工艺品中也有其形象,她集智慧、慈悲等品德于一身,受到人 们的爱戴。
她的传说多次出现在中国的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之中。
浅谈唐代铜镜

2020.02华夏文明唐代铜镜种类繁多,形制复杂,纹饰富丽,在造型上已突破了汉式铜镜。
初唐,多为四神镜、十二生肖镜、瑞兽镜、海兽葡萄镜;中唐,多为花鸟镜、瑞花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双凤镜等,构图也不像汉式铜镜那样严格对称,而是采用绘画风格,但求均衡,不求对称。
装饰华丽精致,雄健豪放,也比以前增多,是唐代铜镜的最盛期,代表了唐代铜镜的水平;晚唐处于衰落趋势,多为八卦镜、万字镜,有宗教意义,整个看上去,简单粗放,单调乏味。
十二生肖镜(图1)不同于汉十二辰铭镜,其上通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或传说中的精灵,形态逼真,生动活泼。
瑞兽葡萄镜(图2)是盛唐最为流行的铜镜之一。
瑞兽葡萄镜又称天马葡萄镜、海兽葡萄镜,相似的还有禽兽葡萄镜、鸾兽葡萄镜等。
这类镜的共同特点是以瑞兽(鸾兽、海兽)和葡萄蔓枝叶组合而成,通常是在镜背饰以繁密的葡萄图案,花纹之间点缀四五个瑞兽,铜镜的造型除圆形外,还有菱花形、方形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纹饰逐渐多了起来,早期瑞兽镜的外区多为圈带铭文,稍晚的一些瑞兽镜外区没有铭文,代之以卷草、忍冬、瑞兽、葡萄蔓枝等,主要流行于唐高宗及武则天时期。
瑞花镜又称花卉镜,包括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宝相花、牡丹、莲花等。
宝相花只是一种泛称,是经艺术加工的荷花或其他自然形态花朵的装饰性纹样,使其更加富丽绚烂,给人以素雅端庄的感觉。
此类镜流行于盛唐及其以后,其中带有铭的宝相花镜,出现于唐代初期,其造型多为葵花形、菱形,亦有少数圆形。
花鸟镜(图3)是唐代纹样的代表作品,被誉为集当时工艺图案之大成。
图纹配置主要有雀绕花枝和对称花鸟两种。
雀绕花枝也可以称为小串枝花鸟,有的分区,有的不分区,纽座外花枝相间环绕,以四鸟四花枝为最多。
禽鸟有鸳鸯、鹊,有的展翅飞翔,有的静静伫立,有的足登花枝。
菱花形周边点缀着蜂蝶、花枝,内区与边缘纹饰相映成趣,构成一幅诗意浓郁的花鸟小景。
唐人诗作有“嫁时宝镜依然在,鹊影菱花满光彩”,形象地描述了这类镜子的形状和纹饰。
中国唐代铜镜海兽葡萄纹浅析

中国唐代铜镜海兽葡萄纹浅析作者:林鸰边素萍栗瑶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5期摘要:葡萄又称“葡桃”,是西域的象征,受外来文化影响在唐代时期盛极一时。
葡萄与石榴的寓意相仿,在文化史上喻为多子多福的美好含义。
中国传统海兽葡萄镜中种类繁多的纹饰,体现了唐代艺术工匠杰出的智慧,在铜镜的发展史上呈现出质的飞跃,成为铜镜在造型上多样性及丰富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键词:铜镜;瑞兽;葡萄纹1 海兽葡萄镜的题材分类海兽葡萄纹的纹饰内容,主要源于唐代美丽的自然风光、唐代人们真实的生活写照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比如以瑞兽表达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同时,铜镜的纹样也受到里外来文化的影响,充分显示出唐代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容纳。
因此,可将唐铜镜纹饰的题材归纳为四类:第一,以自然环境作为纹饰的内容;第二,以美好祝福作为主题纹样;第三,以真实生活为内容的纹样题材;第四,采用历史的典故、宗教与神话为主要的纹饰题材。
2 海兽葡萄镜的造型解析海兽葡萄镜在造型上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造型以镜钮形式居多;第二种铜镜造型以镜形形式为主。
镜钮也可称为“鼻镜”,在铜镜镜背中间部位的最高点的中间有孔,可以用绳子穿插过去以方便手持或横穿于镜台上的金属钎子。
镜钮造型受到传统汉镜造型的影响,采用规矩、整齐的平面分割法。
在细节处理上采用植物与海兽造型,使植物柔美的曲线流动与海兽活泼灵动的造型的设计和同心圆整齐规矩的圈界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技术与艺术达到高度统一,完美的结合。
同时,也充分体现出唐代在早期严谨朴素的政治风气、社会价值与审美取向。
在铜镜镜形上出现了葡萄纹饰的枝蔓,由铜镜内区自由伸展到铜镜的外区,骑跨于连珠纹高圈的分界线之上,称为“过梁葡萄纹”。
葡萄纹饰的造型自由舒展,打破了圆形分割的束缚。
葡萄枝蔓从铜镜内区蔓延到外区,与外区的葡萄枝蔓相交织呼应,同时又与外区的蜂蝶、鸾鸟构成丰富的画面,更加生机灵动。
生动活泼的海兽位于铜镜的中央,替代了镜钮的传统圆的造型,并以不同的姿态攀缘于葡萄的枝蔓之上,或游戏于葡萄枝蔓间,形象饱满而富有生命力。
汉唐铜镜比较略说

汉唐铜镜比较略说汉唐铜镜比较略说摘要:本文重点探讨一下人物神话故事形象在汉唐铜镜纹饰中的不同表现及出现这些不同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汉唐铜镜;表现;纹饰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文化艺术空前繁荣。
汉代艺术,以其磅礴恢宏的气势,古拙而浪漫的风格,构成汉代美学的基本特征,并通过铜镜的纹饰,折射在我们面前。
汉代铜镜的纹饰,题材广泛,制作精巧,各种珍禽异兽、神话故事及丰富的几何图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局面。
唐代,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鼎盛的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相对稳定,从而促进了各种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姹紫嫣红的局面。
铜镜艺术也日臻完美,形成了一种崭新的风格。
题材更加广泛,飞禽走兽,奇花异草,人物故事仍占主要地位。
表现手法也更加多种多样,构图优美,多以对称式、自由式、散点式布局,主题纹饰突出。
下面重点探讨一下人物神话故事形象在汉唐铜镜纹饰中的不同表现及出现这些不同现象的原因。
一、汉代铜镜中的人物纹饰人物神话故事纹饰的铜镜主要存在于东汉中晚期,此时的汉代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反映在铜镜中的社会现实也是明显的,当社会重新陷入大动荡,现实变得不易把握时,作为神灵的虚幻世界就成为人们的一种无奈的精神追求和寄托。
东汉时期的“神人镜”就是当时人们精神凄迷的一种反映。
艺术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这一点在铜镜艺术中也不例外。
此时铜镜纹饰在表现手法及铸造技术上有了新的发展,不满足于平面的布局,而用高浮雕的手法,使主体纹饰突起,有明显的立体感。
神人神兽纹镜,即属此类。
在构图上分为环绕式和重列式两种。
题材多是神话传说中的仙人怪兽,如东王公、西王母、伯牙、钟子期等。
环绕式构图,将神人神兽环绕排列。
除主题纹饰外,还有隆起的半球形,上镂刻有云朵、花瓣等,镜缘仍是锯齿纹、流云纹等。
纹饰隆起,形象突出。
神人神兽纹镜,纹饰中的神人均为蛇身人首。
应为伏羲女娲等传说中的人物。
这些形象怪诞有趣,面部及上半身伟人的形象,下半身为卷曲的蛇尾,偏向一侧,增加了动感。
探析唐代铜镜的纹饰内容

探析唐代铜镜的纹饰内容摘要:唐代铜镜的纹饰题材丰富多样,其内容十分广泛,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除了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
纹样寓意深刻,生动活泼,形式优美,反映出唐代社会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意识。
关键词:唐代铜镜纹样古代铜镜是艺术价值极高的美术工艺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较前代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
唐代经济发达、政治开明、社会繁荣、百业兴旺的封建社会之鼎盛时期,强大的国力造就了灿烂的文明,灿烂的文明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丝织业、金属工艺、制瓷业等都得到了高度发展,铜镜铸造业也达到了高潮。
本文拟对唐代铜镜的纹饰内容谈一些认识。
唐代铜镜的纹饰题材丰富多样,其内容十分广泛,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除了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
纹样寓意深刻,生动活泼,形式优美,反映出唐代社会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意识。
唐代铜镜纹饰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 以自然为主题的纹饰唐代铜镜的纹饰,较大部分是花草鸟兽纹饰。
这些花草鸟兽纹饰作为主纹饰,或者作为边衬纹饰,或者交替使用在铜镜装饰中。
花草类纹饰主要有荷花、牡丹、芙蓉、蔓草、瑞草和各种形式的宝相花。
瑞花是一种发射式花纹,经常出现在古代瑞锦上,唐铜镜受其影响,并吸收外来忍冬纹之长处,组合变化发展成各种瑞花纹。
放射式宝相花镜,是一朵变形的石榴花与石榴花苞相间并呈放射状连接围绕镜钮,花托用面的形式表示,花瓣则以线的形式表示,花与苞之间有一个点相隔,整个纹饰点线面相结合,变化丰富,细节突出,显示出富丽华美的艺术风格。
散点式宝相花镜,其钮座是一朵变形的多瓣瑞花,呈俯视状,围绕钮座是六朵以阴阳相间的两种怒放花朵,其视角与钮座一样,表现出统一与变化的形式美感。
这些纹样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植物特征明确,形式优美,在唐铜纹饰中又与动物或人物相组合,丰富了画面层次和效果。
中国古代铜镜中的道教思想

中国古代铜镜中的道教思想作者:杨华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05期摘要:纵观我国的发展历史,铜镜作为一种日常物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这不仅是因为铜镜的现实作用和实际效益,更是因为我国的古代铜镜中蕴含道家的思想和文化。
在经历不同阶段的发展之后,铜镜的具体规格、形状都产生了变化。
尤其是铜镜的背面,其纹理更是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特点,成为反映当时人们审美能力和信仰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汉代,我国的铜镜制作与使用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道家思想和宗教文化在铜镜的背部纹理中显现。
研究这些铜镜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知晓当时的风俗文化,进而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提供更多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中国古代;铜镜;道教思想;东汉铜镜铜镜作为我国古代的艺术品,不仅能够表达创作人的创作理念,更为后世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风俗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在我国,人们通常会将一些难以理解或是信仰的事物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创作。
作为古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铜镜在艺术加工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充当着一个载体。
从目前我国已经出土的铜镜文物看,汉代的铜镜是数量最多的。
由此可见,汉代的铜镜发展速度较快,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关键时期。
并且,汉代铜镜背部纹理和框架纹路极具特色。
研究这些纹路和纹理,能够更好地掌握当时的风土人情。
以下便通过分析东汉铜镜的方式,对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和发展中蕴含的道家思想展开具体研究。
1 道教铜镜的发展历程在了解道教铜镜发展历程之前,要先了解一下道教。
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道家,其本质思想是無为而治、顺应自然。
而作为道家的进一步延伸,道教在继承道家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道教存在的意义,即追求长生,这同样也是人类最为常见的愿望。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铜镜作为一种常见的日用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影响了铜镜的纹饰、纹理和纹路。
中国古代铜镜中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铜镜中的道教文化道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是由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发展而来的。
祈求长生不老,成为神仙,是人类最早、最突出、最永久也是最普遍的愿望。
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早期,至道教产生的前夕,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这一理想虽不一定必属道教,但却成为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的终极目标就是得道,道在人间的实现者及超自然的体现者是神人、至人、真人,也就是道教徒们所谓的神仙。
神仙的本质是自由,即打破时间、空间及身体的一切限制,与天地同寿,与万物为一。
为此,道教徒们希望通过内部与外部的努力修炼,去无限接近和实现个体生命的自由,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为生命永恒提供一线希望。
从这方面来看,道教的这种信仰是人类超越生命局限的精神结晶。
这虽然是一个无法圆的梦,但它反映了道教对生命奥秘的努力探索,反映了人类永远的追求,是极其动人的生命理想。
虽然自汉代始儒家学说就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正统,但道教并未因此而衰弱,反而日益壮大。
因为它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植根于民间这片丰厚的沃土之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其次道教信仰符合了人类超越生命的理想。
铜镜作为一种大众化的生活日用品,自然也就对道家学说有所反应。
道教对镜文化的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神仙思想全面向镜的纹饰、铭文中渗透。
从秦汉早期到明清之时,我国的铜镜中都充满着浓厚的神仙思想。
其中不仅有大量的神仙形象图饰,如羽人、王子乔、赤松子、东王公、西王母、仙女、八仙等,而且有众多的铭文对此进行说明。
我国古代神仙思想远在战国时就已出现。
秦汉之际众多的仙人神兽镜、飞仙镜表明在道教之前的人们就在以镜寄托现世幸福的愿望,装填长生不老的祈祷,铭刻向天上世界平安飞翔的理想。
汉代道教的形成使升仙思想有增无减,在汉代的四神镜、画像镜、规矩镜、神兽镜上多有羽人的形象。
羽人即是汉人头脑中的仙人,他是道教形成期关于神仙世界的主观臆想,是道家所追求和宣传的超越时空和宇宙的能够长生不老的人,羽人的形象在汉镜上多有表现,也有把道士称为羽人、羽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唐朝铜镜纹饰所表现的宗教文化
作者:黄佑兵杨国栋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8期
摘要:铜镜在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纹饰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作为大一统的鼎盛王朝,唐朝的宗教文化在铜镜纹饰上一览无遗。
佛教的世俗化与轮回观、道教的自然理念与修心学说、儒家文化在科举与礼乐制度的体现都能在唐朝的铜镜上得到很好的展现。
关键词:唐朝;铜镜;宗教文化
铜镜在唐朝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种类众多,纹饰丰富,其中宗教因素是唐朝铜镜的重要主题之一。
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佛教思想、中国本土的道教文化以及儒家学说在唐朝铜镜上都有体现,透过唐朝铜镜的纹饰可以更好的研究唐人的社会生活。
一、铜镜中的佛教文化
唐朝佛教鼎盛,源自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唐自高祖以来,就有佛道并重的政策。
唐朝铜镜中的佛教题材多以“宝相花纹”为主,铜镜上的宝相花纹外形酷似莲花,花瓣繁多,成放射状分布,外围增添石榴、如意纹饰,使呈现华丽富贵之感,并蕴含着佛教寓意。
在宝相花纹中,石榴纹表现为石榴裂开露出子实的意向,寓意“多子”,而莲花在我国传统中就有着“联续”之意,两者的结合体现了佛教观念与中国传统思想的迎合。
如意纹饰与云纹相结合,有着飘逸之感。
如意一词出自梵语“阿娜律”,在与汉语音译之后有着“如同心意”的意喻。
连珠纹则是由佛珠演变而来,寓意着富贵吉祥,可见唐朝佛教的世俗化,多子、富贵、如意等意向吸引了大量信徒,丰富了佛教的文化内涵。
“卍”字纹饰也是唐朝铜镜中的佛教因素之一。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卍”字符成为了佛教的代表性符号,以释迦摩尼的“三十二相”之一而为国人熟识,自古便被译为“吉祥之所集”。
《辞源》中记载:“卍字本不是文字,而是佛教如来胸前的符号,意思为吉祥幸福。
”唐朝武则天时期,定“卍”为“万”字。
“万”字寓意着数量巨大,与佛教中的“吉祥之所集”不谋而合,体现出幸福美满、吉祥万千。
同时佛教认为,生命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今生的消逝会在后世延续,永不停息,而“卍”字符正是这一机制的文字形象比喻,体现了佛教的轮回思想。
简单的文字符号承载着佛教的普世理念,促进了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二、铜镜中的道教理念
道学色彩历来便是铜镜纹饰的重要主题之一。
唐代时期,道教的发展步入鼎盛,八卦与神仙题材的铜镜在唐朝社会广为流传。
由于李氏王朝与道教始祖李耳同姓,且关西李氏家族并不是纯粹的汉族血统,以道教圣人为祖先,对于自身政权的正统性有着莫大帮助。
而且相比于佛
教的清规戒律,道教更加的飘逸自由,对于唐朝开放的社会环境更为贴切。
这使得铜镜铸造者上行下效,将大量道教色彩刻于铜镜之上。
神仙题材是唐代铜镜中的重要道教元素。
西王母、东王公、十二生肖、四神等形象丰富,是道教文化融入社会的产物。
在唐代的铜镜上,西王母等神仙多表现出飘逸出神的姿态,仙山与浮云环绕周围,将道论的修行思想细致刻画。
司马承桢等代表的重玄学派以老庄思想为核心,发扬道教的清净无为。
司马承桢主张“主静去欲”、“收心坐忘”,修养个人的品德以去除浮躁烦恼,身心愉悦。
这种寻求心灵解放的思想对于平民而言更加容易践行,同时也影响了统治者的施政理念,唐高宗时期大力推崇道学,提出“政道莫尚于为也。
”而玄宗继位后,身体力行推广道教,于朝廷上讲授《道德经》,并称“朕欲敦崇其教以左右人也”。
与民休息、精简政务等政策贯穿于唐朝的政治体系之中,道教文化的发展一时无二。
八卦纹在唐朝的铜镜上也有着大规模的应用。
八卦是道教传统的文化符号之一,相传为伏羲所做,象征着天、地、风、雷、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
唐代道家对于天地自然的探索性加强,将自然这一理念带入个人的生活之中,生而自然而又超脱自然,实现个体的自由。
杜广庭在《圣广记》中对自然理念进一步阐发,“至道自然,亦非有为,亦非无为,无以执非,俱无执见,则自达真道。
”这些思想都是对老庄自然学说的再次阐释,有着丰富的哲学意味,体现了唐人的精神世界。
三、铜镜中的儒家特色
与佛道相比,唐代以儒家思想为主题的铜镜数量大为减少,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
唐朝的统治者大多信奉佛道,对儒家的仁政理念没有深刻的理解贯彻,同时相比佛、道,儒家没有形成特色的传播途径,韩愈等人的复兴古文运动也只是昙花一现。
尽管如此,儒家思想依旧在唐朝社会占有一席之地。
唐代铜镜中描绘的大多是状元及第、金榜题名的场景,也有儒家典籍的铭文。
唐朝是科举制逐步完善的时期,科举的完善改变了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
但是,儒家并没有因为科举的兴盛而兴起。
由于科举取士,考生自然有功利性,一味书写当代文风,以迎合考官的审查标准,对于古典的儒家典籍则涉猎甚少,正因如此,韩愈等人发起了复兴儒学的运动,力图“求圣人之治,明先王之教”。
因而儒学一度中兴,而以“天命”、“天人相交”为主题的科举题目在试题中的出现,促进了儒学传播。
礼乐题材在唐代铜镜上多表现为治理奏乐的场景。
唐朝无论是政府组织的礼乐还是民间的传统礼仪,都体现了儒家文化的重礼思想,对唐朝的大一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与东亚文明的交流中,汉族礼仪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外国学习,朝鲜半岛便是典型。
在与唐朝的不断交流下,新罗的礼仪制度逐步确立,武则天时期更是上表求《唐礼》,唐人赞其“新罗,箕字之国。
至今敦礼仪,有古风焉。
”而在日本与其余东南亚国家也可以看到唐朝礼仪留下的痕迹,可见礼仪制度在唐朝乃至東亚都有极强的辐射力。
四、结语
历史物件包含着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写照。
铜镜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将唐朝的佛、道、儒协调发展的局面一一记录。
透过铜镜纹饰,唐朝的宗教哲学迸发出全新活力,影响着社会生活和统治政策,有力的反应了唐人的社会风貌,对于唐朝的社会研究有着极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尹钊,徐文楷,丁杰杰.唐代铜镜上的道教文化[J].东方收藏,2015,(05)
[2]尹钊,缪碧玉,徐文楷.唐代铜镜上的佛教文化[J].东方收藏,2015,(03)
[3]巴雷特,曾维加.唐朝道教研究——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的宗教与帝国[J].宗教学研究,2010,(02)
[4]徐晓菁.浅谈唐代铜镜中的装饰纹样[D].上海师范大学,2010.
[5]徐萃.唐代宝相花纹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09.
[6]贾剑秋.论唐代道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3)
[7]强昱.从魏晋玄学到初唐重玄学[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